2019夏·行走西藏——托林寺
从扎达土林一路向下,荒漠的崇山峻岭间突然看到了一座充满生机的小城镇。这里就是札达县政府所在地的托林镇了......
说说曾经辉煌的“古格王朝”西藏札达县......
札达县(Zanda County),藏文
,意为“下游有草的地方”,隶属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阿里地区下辖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象泉河流域,为阿里地区边境县之一,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县。
札达县除少数汉族、回族外均为藏族。县政府驻地托林镇,海拔3700米,距拉萨1760公里。为该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札达,原为扎布让宗和达巴宗属地。1956年10月两宗合并,设立札达宗办事处。1960年5月建立札达县,属阿里地区管辖。境内著名的古格王朝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札达县地势南低北高,高差1500米。阿伊拉日居山亦称“阿依拉山”,意为“奶奶山脉”,在阿里札达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东部,为札达县与噶尔县的界山。西接拉达克山,主峰海拔6495米。终年积雪,有冰川。山麓为天然牧场,牧有牦牛及藏绵羊。札达县属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干燥多风。
札达县属高原地带,平均海拔4000米,是阿里地区以牧为主、牧农并举的县。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铜、铁、兰晶石、叶腊石、红宝石、大理石、白云母、石英沙等。
托林镇境西南部的桑、波林三多、葱莎地区位于甲扎岗噶河及其支流所经之地。1954年印度地图将该地区划入印度,形成争议区。1952年5月,印军侵驻葱莎地区,并至桑巡逻。当时原扎布兰宗宗本曾亲往葱莎与印军交涉,但无结果。1955年,印军侵占了波林三多。
札达县西部、南部边界位于中印边界中段,是指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旁遮普、喜马偕尔和北方邦接壤的边界,总长约450公里。中段边界有喜马拉雅山横亘,有通外山口道路19条。中段边界,与东段和西段一样,中国政府和印度政府之间未订立任何条约和协议,从来没有划定过。但双方依循历史沿革的管理范围,已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这条传统习惯线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两国人民的尊重和承认。在传统习惯线两边的边民世代和睦相处,形成了相互间在贸易、宗教、探亲、访友等传统友好交往。
象泉河静静流淌在札达县的身边......
只要进入札达,便会看到象泉河环绕着两岸土林。象泉河(藏语中称为“朗钦藏布”),源于冈仁波齐峰西侧兰塔附近的现代冰川,源头海拔5300米,由大小18条河流汇集而成。位于岗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向西北方流去,至门士横切阿伊拉日居,经札达、什普奇,穿越喜马拉雅山后流入印度河。全长450公里,流域面积2.276万平方公里。
象泉河往西经札达县流出国境进入印度喜马偕尔邦,在印度境内的一段称之为萨特累季河(又译为苏特累季河)。在巴基斯坦境内同奇纳布河汇合成潘杰纳得河后注入印度河,是印度河上游的主要支流,全长1450公里,流域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河流长1,450公里,流域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水力资源丰富。
象泉河流域是西藏西部最为重要的古代文明发祥地,历史上著名的象雄王国(汉文史书称其为“羊同”、“女国”等)、古格王国都曾以这一流域为中心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由于这一流域与南亚、中亚紧相毗邻,因此也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一个十字路口,历来被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在富饶灿烂的藏族文化遗产中,由于古象雄文明产生的年代久远,传播地域广阔,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
古老的象泉河是札达县的母亲河,流域遍布札达县,
是阿里地区最主要的河流,她用那甘甜的乳汁孕育了札达的生命。她带着神山的灵气,抱着厚重的历史画卷,日夜不息地奔流,涛涛向西......
札达县城很小很小,整个县城就几条街道,而托林寺就占了三分之一。这座寺庙镶嵌在高高的台地上,宛如一颗宝石,被称为“阿里地区第一寺”、“天空之寺”......
忽然发现,我们的行程从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开始。就好像和班禅大师超级一致。在托林寺,我们很幸运地亲眼看到了班禅替藏民摸顶祈福的盛况。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有盈就有亏,因为人潮涌动,我们没有好好参观这座寺庙,也算是一种遗憾吧......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托林寺,坐落于扎达县城西北的象泉河畔,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这座寺庙和曾经盛极一时的古格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吐蕃末代王朝遭遇灭佛运动之后,古格国王展开了一系列振兴佛教的举动,
始建于北宋时期(公元996年
)的托林寺就是古格王朝(公元10~17世纪)在阿里地区建造的第一座佛寺,寺里举世闻名的壁画也讲述着藏传佛教又一发展阶段的开始。
托林,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寺庙由古格王国国王益西沃和佛经翻译大师仁青桑布仿照前藏的桑耶寺设计建造。由于古格王朝的大力兴佛,托林寺便逐渐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托林寺融合了印度、尼泊尔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当地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该寺1996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几百年以来,托林寺虽然历经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耸......
做为藏传佛教前弘期的代表性寺庙,托林寺是依照佛教的世界观“坛城”的布局来修建的,典型的古格王国早期建筑形制。托林寺的建筑布局呈多棱亚字型,包括殿堂、僧舍和塔林三部分,主要建筑有迦萨殿、白殿(尼姑殿)、佛塔、罗汉殿、弥勒佛殿、护法殿、集会殿(祖拉康殿)、色康殿、阿底峡传经殿以及转经房、拉让、僧舍等。主体建筑为迦萨殿,大殿分为内、外圈,内圈包括中心大殿和4座小殿,中心大殿呈四方形,供有主体坛城和如来佛像,四周有回廊与4座分殿相连。外圈包括16座殿堂,中间殿堂有转经道。外圈的四角还建有4座高13米的红砖塔。白殿位于集会殿的东北部,殿内墙壁上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塔林分为两组,每组塔群中各有3条长塔,每条长塔由数十座或上百座形制相同的小塔串连而成,极为壮观。
托林寺周地势平坦,原多僧舍,现为民居。寺庙南以土山为屏,北临朗钦藏布,殿堂、佛塔、塔墙、僧舍如星散布,远眺气势非凡。寺庙原有建筑规模较大,包括朗巴朗则拉康、拉康嘎波、杜康等三座大殿,巴尔祖拉康、玛尼拉康、吐几拉康、乃举拉康、强巴拉康、贡康、却巴康等近十座中小殿,以及堪布(寺院住持)私邸、僧舍、经堂、佛塔、塔墙等建筑。由于历史原因,寺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较好的只有三大殿和一座佛塔。
在藏族历史上,托林寺的地位举足轻重。著名的意希沃、阿底峡、仁钦桑布等人物的故事都以托林寺为背景展开,它凝结了印度、尼泊尔和拉达克的工匠的心血,也是三地的建筑和佛像风格的集大成者。完好时的托林寺由迦萨殿、白殿、十八罗汉殿、米勒佛殿、护法神殿阿底峡殿、仁钦桑布译师殿以及众多僧舍、佛塔林构成,规模宏大,而今已很难从遗存的断墙残塔窥见当初的规模格局了。
古格开国之时,已确定尊崇佛教。当时在古格,佛教由于受到朗达玛灭佛的影响,加之古格属地本就深受象雄苯教文化的影响,苯教势力也有所抬头。因此,古格刚开始复兴佛教时,自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了促进佛教的复苏,也为整肃教规,11世纪初古格王国第一代王德祖衮的长子意希沃拨乱反正,兴建托林寺。他以一根飞翔的甘指确定了建寺的位置,因而寺庙取名为托林,也就是“在高空中飞翔、盘旋”之意,所以托林寺又被人称为“飞翔寺”或“悬空寺”。而后,寺院青年僧人仁钦桑布(958~1055)
受命赴克什米尔和印度学习显密教法后回国,翻译了大量经论,后成为佛教中著名的大译师。
公元1036年,古格第三代国王沃德和其兄洚曲沃又从印度迎请了曾任那烂陀寺、超岩寺首座的阿底峡大师(982~1054)
进锡托林寺讲经著述,弘传佛法,在此寺驻锡六年有余,使托林寺成为藏传佛教的中心。
据说为筹集聘金,意希沃四处征战,搜刮黄金,当他率兵到噶洛国去掠夺时,战败被俘,噶洛国国王声称要用益西沃等身重量黄金才能赎回。益西沃拒绝被赎,并嘱咐其子孙将黄金省下来迎请阿底峡。阿底峡听说后深受感动,决定进藏弘扬佛法。公元1036年,印度高僧阿底峡及其24名弟子来阿里讲学,他在托林寺居住长达6年,他在这里讲习佛法、精修理论,最终写成了《菩提道灯论》等许多著作。1076年(藏历之火龙年),在古格王赞德支持下,在托林寺召开了法轮大会,当时卫、藏、康等地区均有高僧前往参加,史称“火龙年大法会”,汉文史书称“丙辰法会”,成为西藏佛教盛事。由于阿底峡大师的住锡和火龙年大法会的召开,使托林寺蜚声全藏,成为中世纪西藏名寺。
阿底峡带动了西藏佛教的复兴,此后许多高僧相继在此留下足迹,也吸引了前后藏数以万计的学僧。托林寺也因而逐渐成为当时的藏传佛教中心,寺庙也随之扩建,并由此推波助澜,形成一场佛教复兴运动。古格王朝覆灭后托林寺属黄教格鲁派。据说,周围的废墟里,至今还有许多遗物。托林寺的建筑风格和壁画明显直接受尼泊尔和印度的影响,是各地的建筑和佛像风格的集大成者。
有着千年历史的托林寺历经了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尤其是文革的冲击最为严重。经过不断重修,主殿已恢复原样,可以看出其设计布局基本是依照桑耶寺的样子。主体建筑象征须弥山,四面的高塔象征四大护法金刚,殿内供奉了许多镏金佛像。幸运的是,虽然建筑有损坏,但是由于在文革期间被当作粮仓,大殿保存的很完好,里面的壁画仍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
朗巴朗则拉康:意为“遍知如来殿”。在三大殿中年代最早,形制也最多奇特。殿堂整体呈多棱“亚”字形,实际上是一座大型的坛城(曼荼罗)。门向东偏北,面积2594.75平方米(东西长5三.5米,南北宽48.5米)
。
中心方殿象征须弥山,四向的四组小殿分别代表四大部洲,四角高耸的四小塔代表朗则拉康,主供遍知者如来;四面分别紧接多吉生巴拉康、仁钦久乃拉康、堆友主巴拉康、朗堆太益拉康四座小座,这五座“十”字相连的殿堂组成中心的小“亚”字形,外圈则由四大殿、十四小殿组成,分别供奉佛、菩萨、度母、罗汉等塑像。这组殿堂基本保留着西藏吐蕃时期佛殿建筑的一些特征,亦又有所变化。外围的南、北、西三大殿均有转经复道环绕,中心殿堂和周围佛殿之间也形居一个大的转经复道,这是一种典型的吐蕃时期佛殿结构形制。据说是仿照桑耶寺建造(而桑耶寺又是以印度飞行寺为蓝本),将桑耶寺庞大建筑群体浓缩于一幢建筑中,堪称西藏古代建筑艺术的上乘之作。
托林寺自建朗巴则拉康后,其声名远播,15世纪初叶和末叶,拉达克王所巴德和次旺朗杰曾先后两次派人测绘此殿,仿其后,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又将此殿作为独特完整的寺庙建筑蓝本入拉萨大昭寺中廊墙壁上,使其原貌得以展现。
红殿名为杜康大殿,是僧众集会之处,建于分别建于16世纪。位于朗巴朗则拉康南60米处。门向东,由门廊和殿堂两部分组成。殿堂面积489.6平方米(东西长25.5米,南北宽19.2米),有方柱36根。殿门框、楣雕饰有兽面、吉祥天、卷草纹、莲珠纹、缠枝莲花纹、莲瓣纹等图案;殿内天花板遍绘飞天、狮、龙、凤、孔雀、摩羯鱼、莲花、卷草、缠枝什花、如意云团、菱形几何纹等图案。殿内遍绘各种壁画,以各类佛、菩萨、佛母、度母、金刚、高僧大德为主体,周围夹绘各种小像,最为精美的为“僧俗礼佛图”和“十六金刚舞女图”。僧俗礼佛图位于西壁东侧下部,图中高僧和古格王室男女施主并坐一排,结印礼佛,下部绘外邦僧俗人等或坐或立,参加礼佛活动。十六金刚舞女图,位于门廊东壁两侧,图中舞女舞姿各种异,或举手过顶或合掌胸前,面容娇美,腰肢细软,体态轻盈,上着短袖紧身衣,双乳袒耸,腹部微露,下着曳地长裙,赤足踏舞。所用线条为游丝描,流畅精细;设色轻淡柔和,若陷若现,这种绘画技法的人物壁画在西藏极为少见。托林寺历史中有三位最重要的人物,壁画里都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大殿前方的巨幅壁画画的就是第一位人物,建造托林寺的古格第二代国王。国王为了振兴佛教,派遣了包括托林寺第一位主持仁钦桑布在内的21名僧人前往印度取经,并带回很多宝贵经书。随后,古格第三代国王又从印度迎请了高僧阿底峡进藏。阿底峡和仁钦桑布不仅把托林寺推向了辉煌时期,同时还把南亚的艺术风格带进高原。因而,托林寺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了独特的克什米尔藏式风格。释迦牟尼诞生图壁画也珍藏在此。此外,殿内壁上有关该寺发展演变的文字,对于研究古格王朝历史有着很高的价值。
拉康嘎波意为“白殿”,建于15世纪。位于杜康东北125米处。门向南,平面略呈矩形,此壁正中稍向后凸出部分为供佛座。殿门外原有门廊,现余两厢墙壁。殿门框、楣分内外三层分别雕饰忍冬卷草纹、缠枝莲花纹图案。殿内有柱42根,柱头及替木雕饰莲瓣纹和忍冬卷叶纹;天花板彩绘莲花、卷草、缠枝什花、如意云团等十余种图案,用色用线极不讲究,显得草率粗拙。殿内原有塑像15尊,北壁正中主供释迦牟尼佛塑像:高螺髻,圆面大耳,着右袒式大衣,结跏趺坐,除螺髻为蓝色外,遍体施金妆,头光两侧各绘一座泥塑佛塔;释迦牟尼像两侧原供奉药师八如来塑像;东西壁前原供有无量寿佛、观音菩萨、萨迦班智达等塑像4尊,南壁门两侧原供有红、蓝二忿怒金刚塑像,今已不存。殿内四壁遍绘壁画,以塑像背光或各类佛母、度母像最为精美。
托林寺迦萨拉康殿堂四周筑有八座塔,称之为内四塔和外四塔。这八座佛塔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观而建立,在曼荼罗形制有其特殊意义。从布局上看,八座塔分别建在主殿外墙的四个墙角上,既突出了主殿建筑,又对主殿建筑起到了装饰作用,加上佛塔造型别致,是托林寺标志性建筑。
托林寺周围现存各种大小佛塔83座、塔墙2道,大部分集中在寺院西北侧的平地上。佛塔内有大量模制的小泥像和小泥塔,泥像中有佛、菩萨、度母、天王等,属13世纪以前精品。
托林寺自创建到今,出现过许多高大僧大德。早期属于宁玛派,后皈依噶举派。15世纪古格阿旺扎巴任法台时改宗格鲁派,1618年迎请第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到托林寺传法;17世纪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1708~1757)将托林寺改为色拉寺色吉扎仓下属分寺,并派遣赤钦阿旺(1677~1739)为托林寺法台,此后从色拉寺每三年轮换法台及随从(15人)已成定制。
寺内主供佛为“堆松桑杰”,主护汉神是“贡布”和“白登拉姆”。1950年以前有僧侣60人,最后一任堪布名“阿旺扎西”;现规定喇嘛18人,仅有2人。每年藏历元月3~21日举行“色措大法会”,从17日开始跳3天的金刚神舞,20日进行赛马,热闹异常。
转过弯来,和前殿的冷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里人声鼎沸,但大家却都认真地排着队伍等待着班禅大师的摸顶赐福。我们借光从队伍中穿行到寺庙的另一侧,居然还被人蔑视了,有四川游客惊讶且不解地问我们:为什么不等着被摸顶,他们是特意从四川赶来参加这一盛典的。我对宗教还是尊重的,但想到要被自己学生还小的小孩子摸来摸去,不由一阵恶寒......
虽说今天不收门票,但哪里也去不了,无奈......
说说班禅吧......
班禅原为后藏(今日喀则地区)一带对佛学知识渊博的高僧的尊称。
班禅额尔德尼,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与达赖喇嘛并称,班是梵语“班智达”(学者之意)禅是藏语“钦波”(chen
po)(大之意)的简称,“额尔德尼”是蒙古语,意为“珍宝”。藏传佛教信徒一般认为班禅是“月巴墨佛”即阿弥陀佛的化身,而达赖喇嘛为观音菩萨的化身,蒙古可汗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清朝皇帝是文殊菩萨化身。依此说法,达赖喇嘛和蒙古可汗分别是班禅额尔德尼的左右胁侍。
1645年,蒙古固始汗入藏,封四世班禅为“班禅博克多”,“博克多”是蒙古语(意即睿智英武),即为第一班禅。格鲁派确认他为四世班禅,追认宗喀巴的门徒克珠杰为一世班禅,索南却朗为二世班禅,罗桑丹珠为三世班禅。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并加封以前各世班禅,从此这一活佛系统得此称号。其驻锡地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班禅的影响主要在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世系始自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像达赖喇嘛一样,班禅的前世也是追认的。
罗桑却吉坚赞本是后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的寺主,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后藏地方的代表人物。四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他到拉萨主持三大寺和格鲁派上层的事务,负责寻访并教授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罗桑却吉坚赞是为格鲁派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由于争夺权利,西藏地方势力头领藏巴汗不让达赖喇嘛转世,罗桑却吉坚赞治好了藏巴汗的病,才说服准许寻找转世灵童。后来罗桑却吉坚赞与五世达赖喇嘛商议,于1641年(明朝崇祯14年)将从新疆进入青海的蒙古势力固始汗部引入西藏,一举消灭了藏巴汗。固始汗到西藏,封罗桑却吉坚赞为“班禅博多克”。后来,罗桑却吉坚赞和达赖喇嘛又联合清朝势力,赶走了蒙古人。罗桑却吉坚赞圆寂后,他的继承人罗桑益西贝桑布于1713年(康熙52年)被清庭封为“班禅额尔德尼”。
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公元13世纪,噶玛噶举派的黑帽系首领圆寂后,该派推举一幼童为转世继承人,从而创立了活佛转世的办法,此后各教派先后效法。公元16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并逐渐形成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两大活佛系统。经过中国清王朝中央政府的册封和认定,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才得以确立。
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最小弟子根敦朱巴圆寂后,为防止内部分裂,于是袭用噶玛噶举派的转世办法,由根敦朱巴的亲属及部分高僧指定后藏达纳地方出生的一名男孩为根敦朱巴的转世,这就是二世达赖根敦嘉措。由此形成达赖喇嘛活佛转世系统。达赖喇嘛的尊号始用于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时期。1578年,明王朝顺义王俺答汗赐予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此后,格鲁派依此称号追认根敦朱巴、根敦嘉措分别为第一世、第二世达赖喇嘛。1653年,清王朝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以中央政府的册封形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封hao和地位。此后,历世达赖喇嘛都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才能得以确认,成为一项历史定制。
宗喀巴的另一著名弟子克珠杰·格勒巴桑,即一世班禅,年长根敦朱巴6岁,且早拜师8年,对创立格鲁派有杰出贡献,因此连同宗喀巴及宗喀巴的另一著名弟子甲曹杰被藏族宗教界合称为“师徒三尊”。1646年,固始汗(清王朝驻西藏地方首领)赠予罗桑却吉坚赞“班禅博克多”的尊号。这是班禅名号的正式开端。其前三世班禅是追认的。四世班禅圆寂后,后藏托布加溪卡的一位幼童被认定是他的转世灵童,这样,格鲁派又建立起一个班禅活佛系统。1713年。清康熙帝正式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并赐金册金印。从此,历世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灵童的选择,要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从颁发的金瓶中抽签确定,经中央政府册封方得以确认,也成为一项定制。班禅额尔德尼活佛转世系统取得了与达赖喇嘛转世系统平等的宗教地位。
金瓶掣签活佛转世系统形成后,经过一系列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以“金瓶掣签”认定活佛转世灵童的制度。在历史上,大活佛转世灵童的认定存在着诸多弊端,转世活佛往往是由“吹忠”(即护法喇嘛)作法降神祷问指定。于是贿赂吹忠、假托神言、任意妄指之风盛行,转世灵童多出自王公贵族之家或出自族属姻娅,一些上层贵族或大喇嘛乘机操纵了宗教大权。更为甚者,噶举派红帽系十世活佛借故要分扎什伦布寺的财产。失败后竟勾引廓尔喀入侵后藏,危及国家、百姓安全。面对大活佛转世灵童最后认定中的这些弊端,清高宗接受西藏地方僧俗界“立定法制”、“垂之久远”的请求,在派遣官兵击退廓尔喀入侵之后,谕令进藏官员筹议善后章程。1793年乾隆帝正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设立金瓶掣签制度。该章程第一条明确规定:“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邀集四大护法,将灵童的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签牌上,放进瓶内,选派真正有学问的活佛,祈祷七日,然后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像前正式拈定。”认定达赖、班禅灵童时,“亦须将他们的名字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在签牌上,同样进行。”至此,“金瓶掣签”制度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金瓶掣签”制度确认了班禅转世灵童的产生办法,即按宗教仪轨,由有关寺院和地方政府寻访灵童,再对访到的众灵童逐一筛选,被确定下来的灵童人选的灵异情况等禀报皇帝,请求准予“金瓶掣签”认定。皇帝恩准后方可择日在释迦牟尼像前由驻藏大臣主持掣签,认定转世灵童。而后由驻藏大臣上奏皇帝,请求任命。皇帝批准后,由中央政府派大员前往看视并主持坐床大典。“金瓶掣签”是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王朝为“整治流弊”、“护卫黄教”使活佛转世制度得到必要的整顿而制定的“万世遵循”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制度。它符合宗教仪轨,体现了释迦牟尼的“法断”,同时还有助于杜绝营私作假的流弊,弘扬正法,避免纷争。
西藏的宗教很早就出现了,但是西藏的佛教是随着文成公主(625-680)一起进入的。此后,佛教渐渐取代西藏当地原先的原始宗教。佛教进入西藏后,发展出不少教派,其中有一个叫噶玛噶举派,因为这个教派习惯戴黑帽子,因此也被称为“黑帽派”,活佛转世的规则最早就出自于这个“黑帽派”,时间是12世纪,到13世纪才成为一种制度。“黑帽派”转世活佛的名号称为“噶玛巴”,已有17位噶玛巴转世,亦即17世噶玛巴,它也因此成为西藏佛教史上历史最悠久,转世最多的活佛系统。
活佛转世观念与佛教的生死轮回思想有关。藏传佛教认为,只有刻苦修行的有道高僧才能在死后依然转世为人。活佛转世最初的目的是确定寺院的首领,因此,自从“黑帽派”开创活佛转世以后,迄今为止,在藏传佛教传播的地区,大约有上千个活佛转世系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人们熟知的达赖和班禅系统,并成为西藏的宗教领袖。那么,这两个最重要的活佛转世系统是怎么出现的呢?
在藏传佛教中,还有一个最著名的教派,因为戴黄帽子而被称为“黄教”。“黄教”的创始人名叫宗喀巴,也是这一教派的领袖。宗喀巴去世后,“黄教”的领袖由他的几位弟子贾曹杰、克珠杰依次担任。宗喀巴最小的弟子根敦珠巴创立了著名的札什伦布寺。1474年,根敦珠巴去世前,宣布自己将转世。4年后,人们给他找了一位转世灵童,名叫根敦嘉措。因此,“黄教”接受活佛转世的时间,比最早的“黑帽派”要晚2个世纪。但是,“黄教”的转世活佛后来居上,最终成为全西藏的宗教领袖。
1542年,根敦嘉措去世,他的转世灵童名叫索南嘉措。索南嘉措到蒙古传教时,1578年,被蒙古首领俺答汗授予“达赖喇嘛”的封hao,这也是“达赖喇嘛”这一称号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但是,索南嘉措被认定为三世达赖喇嘛,前文提到的根敦珠巴和根敦嘉措被追认为一世、二世达赖。从此以后,达赖喇嘛的活佛转世系统,由于受到世俗王权的册封,而成为西藏地区最重要的活佛转世系统之一。
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圆寂于蒙古草原,四世达赖云丹嘉措出现于蒙古,也是达赖系统唯一的蒙古人。而且,云丹嘉措还是蒙古首领俺答汗的子孙。这便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宗教地位很高的达赖喇嘛的转世,可以被当权人物操纵,使得宗教领袖成为权势家族自产自销的囊中之物,那么,就很容易产生腐败,弊端甚多。这一问题直到很多年以后才得以解决。
四世达赖云丹嘉措1616年去世,此时,札什伦布寺的寺主名叫罗桑曲吉坚赞,他前往拉萨主持宗教事务,并开始寻访四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历史有时候是具有偶然性的。当时西藏的世俗政权首领藏巴汗不同意达赖喇嘛的继续转世。如果藏巴汗的意见坚持下去,西藏后来的历史也许会完全改写。罗桑曲吉坚赞拯救了达赖系统。罗桑曲吉坚赞有较高的医术,他给藏巴汗治好了病,使得藏巴汗同意寻找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于是,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登上历史舞台,罗桑曲吉坚赞成为五世达赖的老师。
藏巴汗一定没有料到,自己当初同意寻找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结局。1641年,明崇祯14年,五世达赖和罗桑曲吉坚赞一起,将蒙古势力引入西藏,消灭了藏巴汗。进入西藏的蒙古人又正式册封罗桑曲吉坚赞为班禅。此后,五世达赖联合清朝政府,赶走了蒙古人。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由此成为西藏的最高统治者。
1662年,清朝康熙元年,罗桑曲吉坚赞去世。五世达赖感念其教诲的师恩,决定为其寻找转世灵童。从此,黄教的第二个活佛转世系统,班禅活佛开始出现。按照黄教的辈分关系,罗桑曲吉坚赞被认定为四世班禅,前面三个“转世”的班禅都是追认的,一世班禅就是前文提到的宗喀巴的另一位弟子克珠杰。五世班禅名叫罗桑益西,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正式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
由此,我们看到达赖和班禅两个活佛转世系统的关系,虽然班禅转世系统实际上比达赖转世系统要晚出现100多年,但是,他们都源自于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一世班禅还是一世达赖的“师哥”。当罗桑曲吉坚赞保住了达赖的传承后,他们联合清朝,获得西藏的统治权,其实也是“黄教”的胜利。从此,西藏的其他教派,在地位上都无法超过“黄教”。西藏从此也真正进入“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由于达赖和班禅都是朝廷正式册封的,因此这两个活佛系统的地位也远高于其他活佛转世系统。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没有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达赖和班禅两个活佛系统,也不会超越其他活佛系统,位居最高的地位。也可以说,达赖和班禅活佛系统,是借助中央政权的支持,才成为西藏地区的宗教领袖。清朝册封两个活佛系统,也有互相牵制的意思。在历史上,班禅与达赖都是互为师生。由于转世灵童都有一个教育培养的过程,因此,当达赖年幼时,班禅就担负领导和教师的责任;反之,当班禅年幼时,达赖就承担领导和教师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达赖与班禅的地位是一样的。只是由于达赖的常驻地在拉萨,而班禅的常驻地在后藏,因此,达赖在世俗社会的重要性似乎要高一点。
自从有了转世灵童这个传统后,一些有权势的人,经常暗中操纵,他们利用贿赂等手法,让转世灵童的认定有利于自己。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代转世灵童都出于一个家族的现象。针对这种舞弊现象,1793年,清朝乾隆皇帝制定了“金瓶掣签”的制度。也就是说,转世灵童的预选不止一人,然后通过“金瓶掣签”确定其中一位正选。这种办法较好地避免了活佛转世的徇私舞弊现象,而且,这种方法也不仅仅适用达赖和班禅的转世,对于其他活佛转世也可以使用。
达赖与班禅这两个活佛系统还有一个问题不太被大众注意。活佛转世都有前身,虽说达赖和班禅的前身都是宗喀巴的弟子,但是,在藏传佛教理论中,他们的前身要更加高贵。达赖喇嘛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而班禅则被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观世音菩萨大家都很熟悉,阿弥陀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按照佛教理论,阿弥陀佛的地位要高于观世音菩萨,一个是佛,另一个是菩萨,地位已经很清楚了。因此,在佛教理论上,班禅的地位要高于达赖。但是,在世俗地位中,达赖由于常驻拉萨,地位似乎显得比班禅重要。这种现象也可以看作是“理论脱离实际”的一个例子。
虽然达赖与班禅被追认的源头都是宗喀巴的弟子,应该说历史源头的年代相差并不多,但是,经过400多年的传承,达赖已经传了14世,班禅只传了11世。为何会有这种差别?一般认为,由于达赖较多地陷于世俗争斗,历史上的达赖喇嘛大多年寿不长。前13世达赖的平均寿命约为40岁。如果去掉2位追认的达赖,11位正式达赖的平均寿命只有34岁,其中最短的只活了11年。达赖“亲政”的年龄是18岁,但是,好几位达赖喇嘛没有活到“亲政”的年龄,或刚过“亲政”年龄不久就“意外”死亡了,大都是争权夺利的结果。
通常来说,佛塔都是根据释迦牟尼一生的“八相成道”而建的“如来八塔”,共有8种形制,即聚莲塔、菩提塔、吉祥多门塔、神变塔、天降塔、离合塔、尊胜塔、涅磐塔。现在托林寺最为明显的佛塔,是广场东边的天降塔,但有明显的修缮痕迹......
托林寺有属寺25座,分别属于萨迦派(5座)、噶举派(3座)、格鲁派(17座),遍布阿里三围(古代西藏行政区阿里划为三部分,即:普兰雪围、芒隅草围、札达崖围)。
该寺不仅是古格王国(都城在札达县境。10世纪初,吐蕃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因吐蕃奴隶平民起久及王权内部纷争被迫逃至西部阿里,其后代在西部建立了古格、拉达克和普兰三个割据王朝。古格王国是吐蕃王朝灭亡后的分裂时期里势力较为强大的地方王朝。其王统大约延续至15世纪)最重要的大寺院,也是西藏闻名的古寺,西藏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许多高僧都曾活动于此,古格王国的不少重大佛事也都在此举行,托林寺的资料对于研究古格王国历史和西藏佛教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托林寺的出口,大家在排队领取班禅的照片与佛经,还有象征吉祥如意的丝带......
托林寺矗立在西藏阿里札达县象泉河谷的台地上,像是一座忧伤而伟大的纪念碑,向来到跟前的人讲述它曾经的奇迹和宿命。废墟间的几间大殿早已没了往日的恢宏,这寺院是古格王朝的第一代国王拉喇嘛益西沃于公元996年修建的,曾有庞大的塔群。《佛法源流》这样记载:托林寺是按照桑耶寺的格局建造的,太阳升起时,阳光照耀在佛殿内,所有的佛殿都金碧辉煌,因此就取名为托林金殿。据说拉喇嘛益西沃在朝拜桑耶寺时很自豪地说过:“我边地小王国的事业也不比我祖先统治全藏的丰功伟绩小。”
托林寺迦萨殿西北角的佛塔。佛塔外部与塔中殿堂建筑及塑像、壁画毁损过半,殿内东、北、南三面各有一龛,东龛为泥塑立佛,南北龛为站立的泥塑菩萨——残存的克什米尔风格壁画色彩至今浓艳如初,壁画内容有度母、金刚、护法神、僧人礼佛、供养人等。
最瑰丽的托林寺壁画都保存在祖拉康(集会殿)和拉康嘎波(白殿)之中。据西藏史料《雪域西部阿里廓尔松早期史》载,集会殿和白殿新建于15世纪。其时已是古格王朝后期,主政的古格王已经皈依了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因此,我们能在建筑和壁画上清楚地看出这两座新殿堂与早期托林寺艺术的差异。
眼前的托林寺,与其说是寺院,不如说是画廊,一座价值连城的古代壁画长廊。佛和菩萨优雅地坐着,围绕着他们的是所有三界神祇、六道众生,威仪的王者和恭顺的臣民……尽管历经无数劫难,幸存的部分依然美得不可思议......托林寺壁画,色彩鲜艳、妙相庄严、灵动飞扬。妩媚动人的菩萨、绝艳惊人的度母,以及国王王后礼佛图与佛传故事图等,都让人怦然心动,流连忘返......
托林寺早期佛塔中的度母像是在整理一座倒塌的佛塔时偶然发现的。佛像手持莲花,服饰源自印度,但人物形象却具有当地特点,这是外来佛教艺术受本土文化影响的直接表现......
真心不能想象这竟然是佛教的绘画。那完美的比例,婀娜的造型,营造出的竟是一派“妩媚”的风姿!天女和度母们一方面体现着光明和道德的感染力,有着宗教劝谕的精神;同时又兼具抒情性和世俗的诱惑。半裸的身躯和满月般的脸庞,细长的双目中满溢优雅的微笑,即便是双跏趺坐,也丝毫没有程式化的束缚感。诸佛菩萨的画像之间绘满的花草图案和纹样又将画像联缀起来,让整幅壁画看起来宛如一幅装饰感极强的挂毯......
集会殿天花板上两只自由奔放的妙音鸟壁画。托林寺的天花板图案装饰非常丰富:有伎乐天女、妙音鸟(迦陵频迦)、飞天、双狮游戏、鸾凤、圆形莲花、菱形纹、云纹吉祥八宝、羚羊、卷草纹、飞禽图案等十多种装饰。另外,各殿顶部保留有大量的象形土纹,成为考古、文字学家的考察研究的园地......
托林寺集会殿壁画——昆那夜迦。昆那夜迦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为“象鼻天”等。它原是古印度婆罗门教崇奉之神,专门负责惩罚那些撒谎的人,后来皈依佛教。它的形象奇特,为象头人身,鼻子很长。有二臂、四臂、三面四臂和双身多种形象......
托林寺集会殿东壁壁画——二十八宿之一。在托林寺壁画中,天文星占图中的星宿并无星相、星座图像,而是用具体的人物形象来表现,比如天女、武士、象首人身等,人物会以禽、牛、马、羊等为坐骑。此星宿面容平静、姿态舒展、胳膊上举、双手合十,自在盘坐在红嘴绿羽的鹦鹉身上......
托林寺的主殿迦萨殿已毁失大半,但在其四角所建的塔中还有部分壁画的遗存,让我们得以窥见10世纪托林寺初建之时装绘的,有着典型克什米尔风格的佛教艺术。图为东北塔中八难之水难图......
托林寺迦萨殿西北塔南壁的供养人画像,服装和装饰性图案呈现波斯艺术的影响......
托林寺白殿西壁的观音像,菩萨右手结与愿印,左手结说法印,自在地坐在莲座上......
托林寺集会殿壁画迦陵频迦......
集会殿和白殿比托林寺主殿(迦萨殿)的建成时间晚了大约五百年。在建筑格局上,它们一改主殿以坛城居中(仿照桑耶寺)的模式,把佛坛推至墙根,以便大殿内容纳更多的僧侣。这种新的殿堂形式,正是格鲁派的勃兴带来的。壁画风格上,15世纪的古格佛教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格鲁派以及其它宗派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古格早期相比,15世纪的托林寺壁画已经更多地表现出西藏本土文化的熏染。集会殿后殿的几幅伎乐舞女图中,描绘的都是藏族舞蹈中的经典动作,几个舞步翩跹的“献舞天女”的头部和身体语言将舞蹈造型演示得准确而完美。而在集会殿门廊东壁,著名的十六金刚舞女图,描绘的正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谐玛”(意为“女子的歌舞”),据藏族学者桑吉扎西的判断,它有可能是来自于吐蕃时期的宫廷舞蹈。
托林寺集会殿的门廊东壁两侧的十六金刚舞女,是西藏壁画艺术中的杰作。舞女们舞姿各异,或举手过顶或合掌胸前。她们细腰丰乳、轻盈秀丽;天衣飘带、赤足起舞。在气质上又神态柔美、高贵典雅。线条犹如3至5世纪流行西域于阗等地的铁线描技法,线型流畅、设色淡薄......
![]()
![]()
![]()
托林寺集会殿后殿残存的佛陀诞生壁画。佛教故事说,佛陀化身白象,投入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之母胎。后来,摩耶夫人手扶无忧树枝站着,没有任何痛苦地,佛陀从她的右胁诞生......
托林寺集会殿后殿残存的佛陀诞生壁画。佛教故事说,佛陀化身白象,投入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之母胎。后来,摩耶夫人手扶无忧树枝站着,没有任何痛苦地,佛陀从她的右胁诞生......
大白伞盖佛母......
托林寺集会殿壁画......
托林寺集会殿后殿西壁上的达摩多罗尊者像是托林寺壁画的精品之一,也是西藏所见的年代较早的达摩多罗画像。这幅绘于15世纪的画像吸收了印度、克什米尔、中亚以及中原等多种技法和多元的文化色彩,并将其和谐地融会于同一画幅之中,体现了后期古格佛教艺术庄严华美的审美情趣。
但是,早期的托林寺壁画却并非如此样貌。在古格王朝早期,托林寺所在的阿里地区正处在佛教艺术的克什米尔风格笼罩之下。盛行于7至13世纪的克什米尔风格上承希腊化的犍陀罗艺术,并融汇印度(笈多)和波斯(萨珊)的艺术源流,发展出一种精致秀美的艺术风格。佛教艺术史家谢继胜说:“克什米尔风格继承了犍陀罗艺术中的一些影响,如写实的传统,合乎比例的人物造型,以及线条准确的人物形象。”
在托林寺壁画中,老虎、狮子、龙和白象等佛教中具有重要宗教涵义的动物,也是常见的题材......
托林寺白殿壁画所绘的是仁钦桑布和阿底峡,他们曾在托林寺进行翻译和辩经......
西藏史料记载,公元976年起,仁钦桑布曾先后三次赴印度和克什米尔学习,前后共17年。第二次学成归来时,他带来了32位克什米尔的艺术家。托林寺的主殿建成于996年。毫无疑问,迦萨殿的壁画和造像中必定有这些克什米尔艺术家的功劳。我们也不难想见,托林寺主殿内外,曾经布满了精美的克什米尔风格壁画与造像。遗憾的是,建成于996年的托林寺的迦萨殿如今已大半毁弃无存。幸运的是,我们还能在主殿四角遗留的几座佛塔中,发现部分保存的克什米尔风格壁画。与之相比,也能看出集会殿和白殿的15世纪壁画中,克什米尔遗风依旧清晰可见。
托林寺白殿壁画菩萨手印......
托林寺集会殿壁画......
托林寺建成后的200多年间,由于伊斯兰势力的进入,印度北部地区以及阿富汗地区,克什米尔艺术家们绘制的佛教壁画尽数被毁,古格国王护持下的阿里成了它们安全的栖身地。即使在今天的藏地,除了阿里,你也很难在其他地方见到如此曼妙的佛教壁画。17世纪拉达克入侵,阿里的壁画遭遇到第一次危机。20世纪30年代,图齐到了今天的札达,他说,对于这些佛寺保留的珍贵资料应不惜任何代价加以保护。他可能不知道,30年之后,古格王国遗址红殿在“文革”当中被当做粮仓,黑咕隆咚地看不清楚,壁画因此而幸免于难......
终于从托林寺“挤”了出来......
札达县是中国人口最少的五个县之一,但是,在托林寺,真心感觉不到啊......
沿着托林寺外墙转一圈,能够清晰地看到背后的扎达土林......
说说和托林寺有着密切关系的印度高僧阿底侠......
阿底峡(Atisa
982~1054),古印度僧人、佛学家。汉名无极自在,本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生于巴格浦尔(另说班加尔或比哈尔)。11岁在那烂陀寺从觉贤学习佛学,旋去王舍城跟密教大师阿缚都底波陀学习密法,尔后又去超戒寺从那洛波钻研显密两乘。29岁在菩提伽耶摩底寺(另说奥坦多补梨寺)从戒护受具足戒,学习戒律,又从法护学习显教经典。在1013年阿富汗的穆突起默德·伽塞尼的穆斯林军队最后一次侵入印度前,他去金地岛(今苏门答腊)从法称学习密法,并去锡兰(今斯里兰卡)钻研大小乘经论和密咒。44岁时返印度,出任超戒寺首座(大上座),声名极盛,与宝生寂、觉贤、阿缚都底波陀、动毗波、寂贤等人一起被称为超戒寺八贤。
阿底峡尊者,是中国西藏地区在朗达玛王灭法之后,复兴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
朗达玛在西藏禁佛以后,佛教陷于危机之中。11世纪西藏阿里地区的统治者绛曲沃(智光)之请,着《菩提道灯论》,提倡三士道和业果的学说,因而被称为业果学者。此时他就西藏当时大译师仁钦桑布(宝贤)之请至妥顶寺。时仁钦桑布已85岁,交谈之后,极为敬佩,遂请其校正自己所译经典,并听从阿底峡的劝告,建舍闭关修定,直至逝世。阿底峡住阿里三年,正欲回印,到达尼泊尔边境时,适逢战乱,交通阻断,不得不折回西藏。西藏译师仲敦巴请其到卫地弘法,遂应邀至桑耶寺,译出《摄大乘论》及世亲《摄大乘论释》等多种经论。他在桑耶寺看到大量印度所无的经典,甚为震惊。其后又被请到拉萨聂塘,译出《中观心要释思择焰》,并自着两部解释此论的著作。后至耶巴,译出无著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阿底峡是社护罗国(即今孟加拉国)人,出身王族,种姓圆满,父为国王善胜王;母亲名叫吉祥光。其兄莲花藏为太子,继承王位。其弟吉藏出家为僧,是受人尊敬的善巧大师。
阿底峡为次子,叫月藏,当受具足戒之后,取名吉祥—燃灯—智,也就是阿底峡尊者。尊者自幼异于常人,爱乐正法,悲悯众生,常得度母加持守护,处处显示出俱生之功德。出生十八个月就能读颂《赞佛》。六岁便精通算术字画等世间学问。5岁在金刚寺出家,受密宗灌顶。11岁时尊者离开王宫,游历印度各个道场,到山林去参见佛教出家人胜敌婆罗门。起初王子故意示现骄慢,自称是当地主人。胜敌说,“我已超出人群,没有主子也没有奴隶”。说完这些话,王子供上弓箭宝剑,表示渴望出离,企求摄受。胜敌最后指示他到那烂陀寺,使他寻求菩提贤论师。
阿底峡到了那烂陀,拜见菩提贤论师以后,菩提贤又指他去参见那烂陀寺北面的明杜鹃菩萨 。他见了 明杜鹃菩萨
之后,又被指示往见黑山之南的阿嚩都帝巴。经过阿嚩都帝巴的开示之后,王子回到本国,请求父母许可他离开家庭,父母无可奈何,就暂时答应了他。于是阿底峡尊者又到阿嚩都帝巴那里,恭敬供养,企求教授。阿嚩都帝巴传给他发心法之后,又指点阿底峡尊者到黑山寺去亲近大瑜伽师罗睺罗~笈多伐折罗,在那里,他受了
欢喜金刚
灌顶。此后,先到王宫向父母诀别,再到阿嚩都帝巴处修难行,学中观,获得月称一派的中观见。21岁之内,已经非常精通佛教与外道所共通的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等四种明处,受教于莲花铠上师修习金刚乘密法。莲花铠喇嘛是一位大成就者,曾亲见喜金刚并得空行母受记。尊者在此上师座前求得大灌顶,立密法名为智密金刚。29岁时前往大菩提金刚座摩底比柯罗寺,以证入大乘位的持律上座戒铠论师为亲教师,于大众部正式出家,法名圣燃灯—智,从论师学习了两年论藏。到了30岁,他已遍学四部(大众、上座、正量、一切有部)的三藏教典,通达各派的持戒行法。他曾长久住在毗讫罗摩尸罗寺,主要依止那罗巴。又曾从飞行寺法护学《毗婆娑论》十二年。尊者不但精通了佛教学术,对于当时的其他学派:如正理派、数论派、胜论派、瑜伽派的根本经典都能通晓。
他不但在印度研习佛法,为了求法的缘故,也曾三度入海。当时金洲(据说即今苏门答腊)有一位大法师法称,或称法护,一般称为金洲大师,学识渊博,名驰远近。阿底峡尊者对他极为崇敬,于是决意参拜依止,1013年,率125位弟子入海,乘船航行了13个月,才到达金洲。金洲大师给予热忱的欢迎,以后12年中,阿底峡尊者与大师共同起居,学得一切大乘佛法。特别注意学习的是《现观庄严》一切教授,和《集菩萨学论》、《入菩萨行论》等不共教授。此外,以清净增上意乐修自他换菩提心的不共教授,也是从金洲大师获得。44岁时返印度,出任超戒寺首座(大上座),展开了弘法利生的事业。
当时印度有四大寺,即是:那烂陀、飞行寺、金刚座和毗讫罗摩尸罗寺。他回国之后,先住在金刚座寺,其后因为护法王迎请,在
毗讫罗摩尸罗寺驻锡。由于他卓越的才学和声望,成为该寺的首要人物。当时这个寺院的前面,右边画着龙树论师的像,左边画着他的像,可见当时人以为他可与龙树并论。还有,殿的左右墙壁一边画着通达五明的人,一边画着得成就者,而左右两墙都有他的画像。那时印度的寺规,只有大善巧者才能掌管钥匙,而他掌管了十八把钥匙。
西藏自末代赞普朗达玛王灭佛(842年)后,卫藏各地割裂,盗匪横行,史称“黑暗时代”。此时,西藏地方的戒律传承、口传教诫及修行的教诫等几乎完全中断。佛法在讲学修习上常是各凭己意,妄自揣测经论的意义。公元912年之后,佛、苯(黑教)几乎同时再度弘传,揭开了双方的后弘期。由于各方面因素,致使双方教法互混,难以辨认。“拔协”记载:有人行贪瞋等邪恶行为,却说:“我无障碍”;有人不修显宗修心养性,认为习密咒即是大乘法,不需小乘及六度。据此可知,当时的佛教极接近外道或苯教,论师、咒师也各执已论,百年间形同水火。这种情形在仁钦桑布赴印学习十年返国后(约在985年前后),曾一度改善。他降伏外道,建立讲学制度,树立纯正的佛教。但是到了由印入藏的红阿阇黎、绿裙班智达在阿里附近传法时,又为教法的混乱注入新的变因。他们群聚徒众,甚至胡作非为,虽经天喇嘛(王族为僧者)耶协沃,国王希瓦沃、仁钦桑布等撰述论著,发表文告破除邪法,但也束手无策。
阿底峡尊者入藏振兴佛教,于当时藏西古格王朝国王意希沃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意希沃是一位奉佛笃深的国王,为了复兴藏地佛教,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意希沃曾命尊珠僧格率领仆众百馀人至超戒寺正式迎请阿底峡尊者,此次任务未能完成。继任国王绛曲沃并不灰心,1037年又再度派遣那措译师领五名童仆,携带纯金七百两入超戒寺习论,俟机迎请。他会同在寺中的尊珠僧格拜见了阿底峡尊者,并与他有一长谈,详禀西藏佛教之现状。阿底峡尊者了解整个情况后,叩请度母三个问题:入藏对佛教是否有利?能否满足藏王的心愿?于己是否有障碍?得到度母的指示后,他本着大乘自利利他的精神及续佛命脉的考虑,终于在1040以五十九岁高龄,翻越崇山峻岭前往西藏。阿底峡尊者循着多数商人及朝圣者的路线,在次年抵尼泊尔,收摄王子花光为行程中第一位弟子,并且兴建了与王寺齐名的“唐寺”。停留在尼泊尔的一年中,阿底峡尊者广为讲学,撰著了有名的《行集灯》。
1042年,在尼泊尔王与大臣贵族及由藏地前来迎请的译师们的簇拥护送下,阿底峡尊者终于进入了阿里,受到民众热烈的欢迎。一个月后至托林寺,会见了阿里国王绛曲沃。国王力陈教法混杂,希望阿底峡尊者能阐明业果,安定社会。阿底峡尊者亦指出,甚深法要即是业果,此后其在阿里三年即以讲解业果为主,而被称为“业果喇嘛”。在托林寺与仁钦桑布、那措等译师翻译经典。两年后,应仲敦巴之请前往卫藏地区弘法一年,接著至桑耶寺、拉萨、雅隆等地。由于非常喜欢大昭寺,于是经常绕寺而修,并传给弟子绕塔的教授。在桑耶寺讲经传法时,翻译《摄大乘论》及《摄大乘论释》等多种经论。同一时间,他也会见了在阿里地位最尊贵的仁钦桑布,双方互相讨论法要后,阿底峡尊者特别将密宗的不共处讲解说明,并详解如何将
佛陀 所说诸法在一座之间揉合而修,分别依 无著菩萨 所传、 龙树菩提 所传及密咒之力等三方面作了解说。
阿底峡尊者住藏十三年(1042~1054年),大弘佛法,破斥邪论,为此后藏传佛教的流布奠立了良好而深厚的基础,尤其是在显密的次第及经论的研习上。当时西藏诸法师曾向绛曲沃询及来到阿里的班智达的个别功德时,绛曲沃回答:某班智达有如此的功德;某一班智达又有如此的功德。而询及阿底峡尊者的功德时,他目视天空,喉音稳重的说:“他的功德啊!他的功德啊!”表示了阿底峡尊者的功德超越了言说的境界。
最后数年,阿底峡尊者体力衰弱,未讲经论,常住聂塘,撰著了许多显乘、密乘的道歌,以代替对请法者的回答。1054年夏,他以七十二高龄圆寂于聂塘,将自己一百五十七师所传的经论教授,应诵传者诵传,应讲授者讲授,应密传者密传,一生修行的显密精要都留给了西藏人。
阿底峡尊者圆寂后,他的弟子仲敦巴领众修行并继续弘法,1056年在热振地方建起热振寺,作为弘法据点,由此形成噶当派。阿底峡尊者到达卫藏,标志着佛教复兴势力由阿里进入卫藏,在西藏佛教史上称作“上路宏法”。阿底峡为后弘期西藏佛教的复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藏传佛教噶当派的鼻祖。阿底峡尊者生存的时代,印度佛教的主要宗派中观和瑜伽都很发达。密教此时也早已兴起。阿底峡尊者驻锡的毗讫罗摩尸罗寺,就是兼弘显密的道场。能上承显密诸师的传统,下启中国西藏地区迦当派的端绪的,即是阿底峡尊者。所谓迦当派的教义,即是把佛所说的经律论三藏都摄在三士道次第中。对于一切佛说都不舍舍,没有一法不是成佛的顺缘。这是阿底峡尊者学说亦即迦当派教义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西藏语系佛学主要特色之一。
阿底峡尊者的灵骨舍利被各处请去供养,但经长期战火,多有散失。唯在种敦巴所建的热振寺中一直被保存下来。1965年巴基斯坦政府(其时孟加拉尚未独立)派使节前往聂唐寺祭祀,还向北京要求迎阿底峡尊者灵塔中的部分舍利,运回孟加拉国供奉。
托林寺旁的象泉河谷里,有一列长达数百米的二百多座大大小小的佛塔遗迹。迦萨拉康后侧平地上南北两边各有一排整齐的塔墙,每面墙由108座小佛塔组成,据说,大译师仁钦桑颇生前随身携带的一串一百零八颗佛珠分别装藏在这一百零八座小塔中,这种塔墙建筑在后弘期格鲁教派寺庙建筑中很难见到。因处于土林的峡谷中,红墙与土林相映生辉又别具一番壮丽,不禁让人遥想盛时的托林寺该有何等的灿烂辉煌......
在亚洲大陆的腹地,青藏高原的深处,蕴藏着数量惊人的艺术瑰宝。拥有千余年历史的托林寺就像一颗明珠,深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象泉河谷。西藏经历了曲折的历史,托林寺也几经辉煌,几经消沉,林立的殿宇、高耸的佛塔,令人惊艳的壁画和雕塑,都是古格王朝留下的文化遗产,记载了独特的阿里文化,是研究中世纪西部喜马拉雅文化的无价之宝,也是打开阿里珍贵文化宝藏的金钥匙......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9.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