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夏·行走西藏——冈底斯神山之门·千年古寺扎东寺

$
0
0
2019夏·行走西藏——冈底斯神山之门·千年古寺扎东寺

    在奔赴阿里的路途中,我们停驻的第一个地点是日喀则的千年古寺扎东寺......
    扎东寺是一座很小的寺庙,坐落在不高的小山顶上。门前的平台倒是很宽阔,可以俯瞰到山下藏地的道路和小村落。寺庙虽小,但是佛塔、经幡、转经廊、大门、主殿一样不缺,五色风马旗从杆顶向四周散发开来,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下翻飞,白色、红褐色、黑色的院墙和镶嵌在墙上的金色转经筒在阳光的照耀下相互辉映。门前的这辆吉普也彰显着寺庙的地位,能够实行天葬的寺院在藏地是不多的呢......

    扎东寺,也叫扎顿寺,坐落在219国道沿线的老仲巴,离仲巴新县城约22公里,海拔4700米左右,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该寺庙历经沧桑,在西藏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痕迹,在当地群众及尼泊尔木斯塘的群众中有着较高的地位,是全西藏历史较长的寺庙之一,也是仲巴县的地标建筑。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各部落以后,向唐王朝和尼泊尔求婚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入藏,从而佛教从内地和尼泊尔相继传入。吐蕃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的影响下,崇奉佛教。当时,准备建寺供奉两位公主入藏时带来的佛像。文成公主运用阴阳五行及易理,观看地形,寻找适合建寺的基地时,发现吐蕃的地形乃罗刹女仰卧身形,建寺过程出现许多阻碍,为了镇压罗刹女,建议在罗刹女的十二个部位,建十二座寺庙。松赞干布采纳了文成公主的主张,在吐蕃各地建了很多寺庙,大昭寺以镇其心脏,并于四周建立镇压女魔肘部和膝盖等部位的寺庙。
    西藏的地形为女魔仰卧之形,藏文史籍中,在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修建的十二镇魔之寺,以此来镇压女魔头四肢关节的记载。扎东寺是尺尊公主的主持和扶助下建的,属于后建的四大寺庙之一:一是镇压罗刹女右肘的东虎头的贡布普曲寺;二是为镇压罗刹女左肘南龙冠的功鼎金寺;三是镇压罗刹女右膝西红鸟背的弥勒格杰寺;四是为镇压罗刹女左膝北乌龟额头的扎东寺。
    扎东寺现在的大经堂分三部:最里面是由四根柱子组成的大堂,也叫作四大天王殿,殿堂内供奉着莲花生大师、释迦牟尼、普明宏光佛、金刚和绿度母等佛像,摆放的佛经是属于甘珠尔。下面有两根柱子组成的两位门神(马头明王和不动忿怒明王)殿还有四根柱子组成的护法神履,旁边是由四根柱子组成的金手菩萨的般若室,殿门抢履南侧是马头金刚的般若室,里面有密宗事部三怙主的佛殿。该寺的壁画里主要有莲花生大师、八大随佛子、药师八佛和密宗三怙主等。



    所有的无明、烦恼,佛都完全破尽,称普明。在《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过去有佛。名曰普光次名普明。次名普静次名摩罗跋梅檀香。次名梅檀光次名摩尼幢。次名欢喜藏摩尼宝积次名一切世间东见上大精进”,称为普明宏光佛。

    《甘珠尔》(象雄佛法大藏经经典):《象雄大藏经》的《甘珠尔》现存有178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总汇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信仰和生产、生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青藏高原雍仲本教的文献经典总结 ,本教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作为以文本形式存在的文献记录,本教《甘珠尔》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它全面的记载了藏地的原始历史、文化习俗,以及佛学、科学、天文、艺术、医学等学科学术成就,深刻地体现着藏地人民群体性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本教《甘珠尔》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
    在《象雄大藏经》的《甘珠尔》《经》部中,有关地球的起源,是这样描述的:地球是风的速度所带来的温度、温度所带来的粘合度、粘合度所带来的土壤、宇宙分子积淀其中组合而成的。在医学方面,《甘珠尔》记载了人体阴阳结构、身体结构、病原的显现和预防治疗等;今天人们所说的“七分饱”,被《甘珠尔》描述为“胃的四分说”:两分饭、一分水、一分消化空。《甘珠尔》中有关公元7世纪前西藏地区与周边地区风土习俗的记载,也在细微之处展现了几千年前的文化。通过《甘珠尔》可以看到,当时传授经法的佛陀,途经各地遇到了怎样的欢迎仪式,欣赏怎样的乐器舞蹈。各个地方民俗风貌如何,各个地区乃至各国度之间人们如何交谈互动,一一呈现于纸端,宛若眼前。
    《丹珠尔》(西藏名:Bstan-h!gyur):为西藏大藏经二藏之一。西藏大藏经分为教说翻译、论著翻译等两部,音译甘珠尔、丹珠尔。“甘”意谓教,“丹”意谓论,“珠尔”则谓翻译。《丹珠尔》主要收录的是佛弟子及后世学者对释迦牟尼佛语录的注疏。藏文大藏经有多种版本,各种版本的《丹珠尔》分类和收录的著述有所不同。
    藏文大藏经分为甘珠尔、丹珠尔两大部分。甘珠尔意为“佛语部”,又称正藏;丹珠尔意为“论疏部”,又称副藏、杂藏、续部等,主要收录的是佛弟子及后世佛教学者对佛经的论述。此系布顿(藏 Bu-ston)对西藏大藏经所作独特之分类法,其后成为定式。其内容包含诸论师之教语、注释书、密教仪轨、记传、语言、文字等甘珠尔所未曾网罗者。此外,亦收录甚多西藏撰述之诸书。藏文大藏经有多种版本,各种版本丹珠尔的分类和收录的著述有所不同。

    大堂门前的台阶上有一个小洞,许多朝拜者和当地牧群说这洞可以分辨每个人罪孽的轻重,根据历史的记载和壁画证明,吐蕃王朝时期,刚建立起寺庙之时,当时该寺的主供佛是一面普明宏光佛,据传说这尊像是诞生在一个湖中,后来被请入扎东寺。因此对着这洞听罪孽轻者从洞里听得出斑头雁在湖中玩耍的声音,重者听不到。

    寺庙房间里黑乎乎的,两侧厢房尤甚。一脚踩进低矮的房间,被迎面而来的标本吓了一大跳......

    这些都是虔诚的藏民进献给佛祖的呢。内地的寺院是看不到这样奇特的供奉的......




    扎东寺在吐蕃王朝灭亡之后,无人过问,后来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儿子欧松的后裔贡当氏族管理该寺庙,直到20世纪。扎东寺由贡当氏族家族管理的1200多年期间,对该寺的管理不善,因此该寺的宗教活动也慢慢荒废,寺庙也无香火,修缮工作虽有几次,但是没有坚持到底。
    扎东寺最大规模维修,是在五世达赖统治时的噶丹颇章政权后,对寺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工作;第二次大规模维修是1902年时,十三世纪达赖时期,他命人彻底将扎东寺修缮,派遣了专门技术人员,所有维修经费由政府承担,并从萨噶塔杰林派遣五名僧人,到扎东寺进行宗教活动及管理该寺庙,慢慢又恢复寺庙的一切事务。1959年的一段时间,由于密宗僧人管理该寺,它暂时也恢复千年以前的辉煌之时,在当地与尼泊尔木斯塘信教群众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扎东寺是西藏有千年以上历史不多的早期寺庙,是保存唯数不多的千年以上的寺庙。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维修该寺庙,形成了现有的规模相对较大的扎东寺。该寺庙在文革期间受到毁损,大量文物散失无余,佛像经典法器被砸或焚毁,经卷流失。现在扎东寺是当地的商人索朗多杰,于2000年投资在原寺庙的遗址之上修复的。









    藏地寺庙里的猫咪永远皮毛光滑,宝相庄严......


    扎东寺所座落的这座山从东南或西面卓玛拉山的高处看望,很像一只乌龟停留在此地,这座寺就建在乌龟的额头部位上,扎东系藏语意思是额头置上之意,原先该寺叫扎阿孜寺庙,这是取名的原因之一;另一个说法是当时该寺的主供佛一面普明宏光佛,这尊佛是从印度带入该寺,这尊佛的佛像内藏有七根光音天佛(极光净)的真实头发,因此叫扎东(七根头发)寺。

    据传说格萨尔王前往西部攻打达尔斯王时曾经过该寺。寺庙左侧的转寺路边石头上显现各种足迹,有格萨尔王的坐骑江贵占堆的马蹄和格萨尔王的宝座,还有一个深为二十五公分左右的石盘,传说是格萨尔王的妻子斯江珠姆洗发的用具,离石盘不远处还有她装酥油的小石盒。转寺的路边还有一个深为十公分左右的石洞,据当地牧民传说是洗罪之洞,很多朝拜者转寺时把自己的手放进这洞,祈求洗脱自己今世的罪孽。


    根据历史记载,扎东寺是阿里神山冈底斯的必经之门,在原来的寺庙周围有17座佛塔(现已无存),要在这17座佛塔之处转13圈(它包括佛塔与寺庙左面的卓玛山),这样的转法,相当于转冈底斯神山一圈。据说当初在“哈萨克”入侵阿里抢劫佛经和文物时,到达仲巴县时,该寺庙被云雾笼罩,入侵者没有发现这座寺庙,佛经由此保存完好,藏民认为该寺庙具有神奇而无量的佛法福力。

    仲巴,藏语意为“野牛之地”,隶属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位于日喀则市的西部,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日喀则市的最西端,喜玛拉雅山以北,马泉河两岸,西衔阿里地区普兰县,北靠阿里地区革吉县、改则县,东邻阿里地区措勤县和日喀则市萨嘎县,南与尼泊尔接壤。雅鲁藏布江就发源于仲巴县境内的杰玛央宗冰川。
    仲巴县是较典型的高原山地地貌。喜马拉雅山脉矗立于该县南部,与尼泊尔王国接壤,冈底斯山脉斜贯该县中部,其支脉遍布全县,山头高度大多在海拔5000米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县境内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达四千余座,其中6000米以上的高山679座。在仲巴县东部与萨嘎县交界处的冈底斯山罗波康日峰,海拔7095米,为仲巴县的最高点。海拔5800~6000米以上的山峰,多被常年积雪覆盖,现代冰川极为发育。冈底斯山以北的隆嘎尔地区属于南羌塘高原,平均海拔4500~4700米,地势高亢而开阔,密布大小湖泊、湖盆平原及平坝滩地。高原面上也有起伏的高山峻岭,但大多较平缓呈中高山丘陵状,现最低点是查木措盐湖水平面,海拔4421米,也是仲巴县的最低点。冈底斯山脉以南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为著名的雅鲁藏布江(马泉河)河谷,地形开阔,谷底宽2公里~6公里,最宽可达10公里以上,谷底海拔4600米~4800米。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的支脉也可伸展到河谷底部河边,地势平缓呈丘陵状。
    冈底斯山,藏语意为“众水之源”,汉语亦称“冈底斯里”、“阿褥山”。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位于阿里的普兰和日喀则的仲巴、昂仁、南木林等县境内。东接念青唐古拉山,南接喜马拉雅山,北联昆仑山脉,平均海拔约6000米。是内陆水系与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冈底斯山又名“凯拉斯”,意为“雪山”。自古以来是中亚和东南亚各地人们仰慕、朝圣和旅游的圣地。
    国道219线贯穿仲巴县东西,连接着日喀则市和新疆喀什,众多的县道、乡道,交通便利。仲巴县全县干线公路是拉萨至普兰的拉普公路,它也是通往冈仁波钦神山、玛旁雍错圣湖的必经之路。另有查加乌至茶柱的公路一条。

    扎东寺在此地已经经过了千年之久,经历了西藏千年的历史沧桑,见证了西藏千年以来的历史发展。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目睹扎东寺千年前的面貌,但是千年以来它就立于此地,默默诉说着吐蕃王朝时藏地的历史、文化、宗教......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7.2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