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吃在日喀则——朗赛颇章藏式音乐餐厅

$
0
0
吃在日喀则——朗赛颇章藏式音乐餐厅

    朗赛颇章藏式音乐餐厅,是我们包车的藏族司机推荐的。据说,这家餐厅是日喀则市民平时宴客必到的餐厅之一,在日喀则地区声名颇佳。

    来藏地两个礼拜了,也许是得益于藏传佛教吧,发现我们走过的每家藏餐馆都有着十分独特和优美的装修风格,与雪域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给人以古朴、神奇、粗犷之美感......
    这些餐馆无论是高档的还是简陋的,其装潢设计大都注意体现民族特色。"狗蹄"木桌、铁皮火炉、"八瑞"瓷碗、藏式蒲团、吉祥图与壁画等,都体现了藏民族的精神追求...... 



    从这个门进去,眼前豁然开朗,阔大的餐厅到了......

    在藏式宾馆、餐厅、茶馆以及藏族人家,藏式家具醒目地昭显着自己的个性,它们形式单调,品种不多,形态也不拐弯抹角,只有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但却质朴、结实、耐用,散发着原木的清香气息。配上色彩鲜艳的卡垫,浓郁的藏族风情立刻凸显出来......
    店里有歌舞表演,但只有晚上才有,没有赶上......

    这里是包厢了。我们来的时间还早,不到吃晚餐的时候,店里没有几桌客人,除了我们,大多也是来喝茶的。西藏的酥油茶和甜茶价格都差不多,在这样富丽堂皇的餐厅里,点一壶10元的茶,你也可以一座几个小时,绝没有人会冲你甩脸......
    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几乎每顿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在西藏,牦牛肉炖土豆是一道广大吃货非常喜欢的美食,口感丰富并且极具营养......
    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
    牦牛肉是西藏的特产。海拔3800多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出产的牦牛,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富含多种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牦牛肉被誉为“牛肉之冠”,入口有弹性、肉味更香浓,其营养价值是普通牛肉的十倍,属半野生天然绿色食品。
    西藏不怎么产蔬菜,且蔬菜不易储存,但土豆却是常见。雅鲁藏布江北岸,为沙性土壤,水源充足,气候条件相对较好,适宜土豆种植。这里的土豆单产高、个大、皮薄、味好、含淀粉量高,含多种有益于人体的维生素等特点。小小的西藏土豆,竟然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在西藏的日子里,土豆和牦牛肉几乎顿顿都变换成各种形式被端上桌来......

    这几天爱上了蒸牛舌......
    藏族的饮食,牧区、农区有所不同。牧区的饮食除了糌粑、面粉等主食以外,可以简单的分为"红食"与"白食"两类。"红"是指肉,"白"是指奶。夏天以"白食"为主,冬天以"红食"为主。而多见于拉萨等地的蒸牛舌,藏语音杰郎最,则又是藏族饮食中的一大风味小吃。
    蒸牛舌以牛舌肉为主料,经煮蒸而成。特点是入口软嫩,味道鲜美而带椒香。牛舌外有一层老皮。去掉老皮,可以酱、烧、卤。某些市场卖的舌头立即可食,但生的、烟熏的或粗盐腌的舌头常买到,煮后不论热用冷食、加不加调味料都不错。盐腌舌头通常是挤过汁的煮熟切片,一般采冷食,生舌头可加葡萄酒温煮,或水煮后添各类配饰上桌。牛舌和小牛舌最为常见。
    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不放任何辛辣的调料,体现了饮食文化返朴归真的时代潮流。
    在藏餐馆想找蔬菜,其实是很困难的。但这里各种蘑菇却不少,而且做法奇特。在拉萨吃过酥油烤香菇,味道不错,因为菜单上找不多什么蔬菜,于是又点了炸松茸......
    西藏松茸基本分布在林芝地区,也称之为林芝松茸。林芝松茸菌肉比较肥嫩,香味非常充足,鲜美可口,风味独特,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让很多食客流连忘返。这里的松茸常年生长在西藏东南部的峡谷森林之中,人迹罕至,没有任何污染,还常年经受阳光的沐浴以及雨水的浇灌,这些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让松茸生长更为茂盛,口感也更是美味鲜爽,不得不说,松茸的确是一道美味到极致的菜肴。

    西藏菜的成形主要在50年代后,是中华民族整个风味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原料以牛、羊、猪、鸡等肉食,以及土豆、萝卜类等蔬菜。饮食以米、面、青稞为主。喜欢重油、厚味和香、酥、甜、脆的食品,调料多辣、酸,重用香料,常用烤、炸、煎、煮等法。
    我们要的主食就是这酥油青稞糌粑了......
    青稞又称稞大麦、元麦,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过后磨成面用酥油拌着吃。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主食出现在藏餐中,成为招待中外宾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主要食品。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便是待食的糌粑了。这与我国北方的炒面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藏族吃糌粑,大都是先把少量酥油茶倒进碗里,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只到能捏成团为止,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成团叫“粑”,送嘴而食。也有一种吃法是烧稀的,里面放些肉、野菜之类,叫做“土巴”。在以游牧为主的从前,牧民逐水草而生,居住的地方并不固定,生火做饭都不方便的时候,糌粑便成为了藏族游牧人民的主要粮食,它不仅营养丰富、热量高,很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出门只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就行了。食用时,将糌粑放入碗中,再放少许的酥油茶,用大拇指扣住碗沿,其余四指不停地转动,待酥油与糌粑拌匀便捏成小团而食,用不着生火做饭。
    在西藏随时随地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牧民炼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离器还没普遍使用的西藏牧区,人们提炼酥油仍然是用土办法。牧民妇女将奶汁稍为加温,然后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再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便浮了一层谈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酥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藏族群众,特别在牧区,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热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老乡们炸果子、"卡赛",也用酥油。
    关于糌粑,还有传说故事呢。相传,在公元7世纪时,藏王经常带兵打仗,但因为雪山连绵,地广人稀,且交通非常不便,让军队的给养变得十分困难。在藏王对此困境日夜忧虑之时,格萨尔王的在天之灵给藏王托了一梦——将青稞炒熟磨成麦,既便于携带又易于贮藏。藏王醒来,恍然大悟,立即命令部下烧锅磨麦,筹集军粮。这种青稞炒麦飘香四溢,充饥顶饱,深受士兵与藏民们的喜爱,于是其加工方法便很快传遍了整个雪域高原。
    面对这盘散发着酸酸的酥油气味的青稞糌粑,我们其实还是很不习惯的。但是来到西藏,不尝一尝正宗的糌粑味道,不品一品散发着奶香味的咸咸的酥油茶,总是会让旅程多一些缺憾吧......

    在这样一间相当豪华的藏餐厅就餐,既是一种藏式体验,也是一种享受呢......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7.18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