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夏·拉萨——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
离开西藏的最后一个夜晚,我们来到了文成公主剧场,观看了一场藏地表演。近一个月的时间,其实并没有想来看这个演出,西藏正值雨季,每天晚上大雨基本都会准时签到,高原反应也是如影随形,但实在架不住认识的所有导游、司机、游客都在不遗余力地向我们推荐......
建于高原之上的《文成公主》和美大型实景剧剧场雄踞半山之上,与布达拉宫隔河相望,很是壮观气派。剧场建在位于拉萨市次角林村的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内,雄踞半山之上,距离拉萨主城区约两公里。
为了与《文成公主》这个剧目保持高度一致和谐,保持原汁原味的藏民族风情,这里放弃了现代式的建筑风格,选择了典型的藏式宫殿式建筑。从外观上来看,剧场主体建筑,以红色为主,白色为辅,而顶部红黄相间,色彩明艳耀眼,散发着浓郁的藏式建筑风味。场馆外部延伸部分的整个看台,则以半环型排列,可同时容纳近4000人观看演出。场馆内部,也大有天地。剧场建筑场馆共有5层(负1层到地面4层)。占地面积6000多平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米,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型大型剧场。包括演员候场区、排练室、衣物室,艺术衍生品销售区,办公区,咖啡吧等等。剧场还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供暖系统和供氧系统。其中供氧系统包括小型氧气瓶和弥漫型供氧,应该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有供氧系统的剧场。
《文成公主》是首个藏地星空奇观和美大型实景剧,该剧讲述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历史故事。全剧分为五幕:《大唐之韵》
《天地梵音》、《藏舞大美》、《高原之神》、《藏汉和美》,时长约90分钟。该剧以壮丽的场面、恢宏的气势、跌宕的情节震撼人心,以美妙的音乐、动人的故事、婉曲的情感扣人心弦。作品深入汉藏历史文化、民族风俗、自然景观中发掘资源,以人工舞台结合自然山川,以高科技手段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戏剧、音乐、舞蹈和现代舞美手段融为一炉,构成华美乐章。该剧综合运用大唐歌舞和西藏地区流传久远的藏舞、藏戏等艺术形式,以拉萨自然山水为背景,配合人工舞台和高科技视听技术,将戏剧、音乐、舞蹈融为一炉。
《文成公主》自2013年8月1日正式开演,该实景剧演员阵容近800人。
《文成公主》在高原圣域的璀璨星空下,讲述了大唐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的故事。在文成公主曾经扎营的拉萨慈觉林村,循着公主的足迹,叩响历史的回音,把时光推回到1300多年前,再现了文成公主历经艰险的漫漫征途和曲折起伏的心路历程,演绎出大唐盛世的爱情传奇,传唱了汉藏和美的动人史诗。
伴随着时而舒缓时而高亢的歌曲,金碧辉煌的唐朝大明宫现于眼前,时光回溯到千年前的长安城。带着丰厚聘礼,吐蕃求亲使者禄东赞前来朝见唐太宗的过程依稀再现。这段传说故事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壁画上都有记录。大昭寺,更是因为文成公主的一件陪嫁品——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而举世闻名。除了这件贵重的陪嫁品外,史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还带来了绫罗绸缎、书卷典籍、粮食、蔬菜种子以及农具制造、冶金等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正如西藏民歌所唱:“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年年丰收。”
第一幕
大唐之韵:上百名文武大臣在金碧辉煌的大明宫觐见唐太宗李世民。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者禄东赞求婚大唐。禄东赞破解唐太宗所出谜题,从百名“公主”里,成功寻找到了真正的文成公主。太宗许嫁,公主起行。
第二幕
天地梵音:文成公主离开长安,前往逻些城(今天的拉萨)。漫漫长路,公主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但想起和亲重任,她毅然摔碎日月宝镜,斩断乡愁,带着“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的情怀,破除万难,前往吐蕃。
第三幕
藏舞大美:文成公主及送亲队伍,一路带着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金鞍玉缰、绫罗绸缎、书卷典籍等前往吐蕃。公主怀着美丽的遐想,与松赞干布在梦中相会。
第四幕
高原之神:为迎娶远道而来的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带领吐蕃百姓修建布达拉宫。百姓们用欢快的“谐钦”舞蹈,歌颂松赞干布的丰功伟绩;用盛大的“打阿嘎”,为他迎娶大唐公主表达祝福。
第五幕
藏汉和美: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圣光普照,万民敬仰。汉藏联姻的壮丽时刻到来了,历史从这里翻开了新的一页。
该剧中融合了藏族的许多特色文化形式......
卓舞:“卓舞”在藏语中被称为“腰鼓舞”,是藏舞中难度最高的舞蹈,由众人参与表演,舞蹈队形为圆圈式,节奏先慢后快,曲调低沉缓慢,舞姿刚健豪放,气势磅礴,极显阳刚之美。
果卓舞:果卓舞,藏语意为圆圈歌舞,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产生和变化的,有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的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的歌舞。
打阿嘎:藏族群众在夯屋顶时,一边劳动、一边唱歌的场景。“打阿噶”时,劳动者分成两组,劳动时统一步调,歌声此起彼伏。
牛皮船:牛皮船是藏族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形似喇嘛庙内的大铜锅,在剧中使用,不仅还原了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的真实状况,也能让观众现场感受到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藏戏:高2.5米,宽2米的巨型蓝面具,藏戏演出时,有的要戴藏戏面具,包括温巴面具、人物面具和动物面具,从面具的造型和色调上区别人物性格的善、恶、忠、奸。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
藏族歌舞与现代舞美巧妙融合:本剧作品深入汉藏历史文化、民族风俗、自然景观中发掘资源,综合运用大唐歌舞和西藏地区流传久远的藏舞、藏戏、佛号念唱等艺术形式。
三维仿真布景打造最大最华美的舞台:《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打造的舞台布景体量之巨,在一般的实景剧中,是难以想象的。比如其中有一个布景叫“逻些城”,长度有160
米,容纳了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等建筑的仿真布景,相当于还原再现了1300
多年前的拉萨城。而其中“布达拉宫”的三维仿真布景,就长达40
米,高达20米。国内唯一使用传送步道的大型实景剧。现代科技是用来提升舞台的艺术高度的工具,演绎大唐盛世的爱情传奇,传唱藏汉和美的千年赞歌。该剧还在舞台上使用了在机场上常见的传送步道,用以营造出演员一直在行走的感觉。将机场那种步行传送带的技术设备,实际运用到一台实景剧舞台中,在国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说说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跨越千年的故事吧......
![]()
![]()
![]()
![]()
![]()
公元629年,吐蕃第32代赞普朗日松赞被人毒杀,其13岁的儿子松赞干布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其后,松赞干布在其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的扶持下,经过3年的征剿,扫平了内部叛乱,于公元632年,率领族人跨过雅鲁藏布江,迁都逻些(拉萨)。公元644年,松赞干布外征羊同,杀死了羊同王,将羊同的广大区域和子民纳入吐蕃。由此,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建立起了强大的吐蕃王国。
与此同时,在距离拉萨数千公里外的长安,大唐王朝也在李世民的统治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繁盛富饶的唐朝,也对周边各个部族产生了强大的震慑力,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空前盛况。李世民也因此被各部落尊称为“天可汗”。
松赞干布久仰大唐盛名,于是萌生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想法:他要和大唐联姻,娶大唐的公主为妃。
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者不远千里赶赴长安,向大唐求婚,不过他遭到了李世民的婉言拒绝,没有成功。使者回到拉萨后,向松赞干布陈述了求婚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吐谷浑王在从中作梗。自尊心备受打击的松赞干布,决定武力讨伐吐谷浑部,同时兵犯大唐边境松洲。战事持续而胶着。最终,依靠一次突袭,唐军打败了吐蕃军队,迫使松赞干布退兵。公元640年,战败的松赞干布派出宰相禄东赞,再次来到长安向大唐求婚。李世民不愿边疆再燃战火,答应了松赞干布的请求,诏命文成公主和亲吐蕃。
文成公主其实只是一位宗室女。关于她的身世,史书没有任何记载,史学家认为,文成公主应该是江夏郡王李道宗的女儿。公元641年,李世民封李道宗为送亲使,护送文成公主前往逻些。松赞干布则“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由此可见,松赞干布对这位大唐公主的重视。
作为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强国,李世民给文成公主置备的嫁妆极为丰厚。除了琳琅满目的珠宝、金银古董和各类书籍外,最珍贵的,莫过于一尊释迦摩尼12岁的等身佛像。这尊佛像至今还供奉在大昭寺内,成为西藏佛教徒一生向往和膜拜的圣佛。
文成公主入藏后,受到了松赞干布的极大礼遇,他不但亲自为文成公主加冕,还封她为王后,地位居于所有王妃之首。同时还专门为文成公主修筑宫殿,并在宫殿的壁画中详细描绘文成公主艰难入藏的历程,以及她抵达拉萨后所受到的空前礼遇。松赞干布还命人在大、小诏寺里建造文成公主的彩色塑像,以供藏人朝拜。
当然,文成公主也带去了大唐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如烹饪、纺织、医药、蚕桑等。所以,她的和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政治联姻。她不仅为大唐王朝争取到了和平的发展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文成公主是第一个把中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西藏高原的使者,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化拓荒者。
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和大唐的关系从此进入了蜜月期。松赞干布始终以“子婿”自居,双方在政治、军事、文化、商贸等领域互通有无,相互学习,使得藏汉成为了一个共同体,就像诗句“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所描写的一样。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文成公主一度无比悲痛。
虽然她是奉诏和亲,之前和松赞干布并无爱恋之情,但9年的夫妻生活,让她深深地爱上了这位雄才大略的赞普。松赞干布的英年早逝,让她措手不及,痛不欲生,长久地陷入了对夫君的深深思念当中。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没能生育子女,按当时大唐的规矩,和亲的公主在丈夫去世后,可以返回长安。但文成公主打消了这个念头,她要继续留在西藏,继续为藏汉的世代友好做出贡献。于是,文成公主孤独寂寞地在西藏整整生活了30年。期间,她始终关怀藏民,关心吐蕃,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为她举行了空前盛大的葬礼,大唐也专门派遣使者吊祭。公主去世后,她的高尚品德,得到了吐蕃民众的无比尊敬和爱戴。他们在公主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建起了寺庙,供奉她的塑像,用藏人最为尊敬的方式对她常年祭祀和膜拜。属于文成公主的寺庙里酥油灯终日不灭,香火鼎盛,经声缭绕。在吐蕃民众的心里,文成公主就是菩萨娘娘,是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佛”。
属于文成公主的故事被改编成藏戏,在魏巍的雪山之下持续上演千年,让人百看不厌。1300多年来,在西藏的雪域高原上,在世界屋脊的任何地方,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文成公主的所散发的气息,还能感受到她的无处不在,还能触摸到她给西藏留下的深深烙印。
文成公主实景剧场坐落于拉萨河畔慈觉林(原次角林)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慈觉林村濒临拉萨河南岸,北望布达拉宫,有迎亲大桥(又名慈觉林大桥)与拉萨市中心相连。慈觉林村是历史上汉藏民族和美与文化交流的活化石。作为“护法情人节”的发源地,慈觉林村还因藏传佛教护法神赤尊赞和白拉姆的爱情传说而具有“藏地情人乡”的美名。每年藏历4-5月,鲜花盛开的时候,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护法情人节”(又称“鲜花供佛节”)。青年男女们从各地赶来,伴着花的芳香,表达爱情,享受浪漫的时光。
剧场位于拉萨河南岸的宝瓶山,夜晚的宝瓶山光彩绚丽,与对面灯火辉煌的布达拉宫遥相呼应。一山一宫,共同守望着一段流传千年的爱情故事。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下嫁吐蕃,途中在次角林扎营休息,并将身旁的山头命名为宝瓶山。对面的红山上,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
拉萨河,是拉萨的母亲河,藏语称吉曲,意为“快乐河”、“幸福河”,位于西藏中南部。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中段北侧的罗布如拉,沿途流经墨竹工卡县、达孜县,最后经过拉萨市,在拉萨市曲水县汇入雅鲁藏布江。拉萨河的干流呈一个巨大的“S”型,从东北向西南伸展,全长568公里,流域面积31760平方公里,是雅鲁藏布江的5大支流之一。拉萨河两岸山峰多在3600-5500米之间,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这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质较厚,水源充沛,土质较好,流域内拥有丰富的高原动植物以及地热资源,是西藏主要粮食产区之一。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