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五一·安徽合肥——明教寺
在淮河路徜徉,发现了一处辉煌的景点——明教寺。很是感兴趣,决定第二天早上来逛逛,看看到底什么来历......
明教寺,原名明教院、铁佛寺,又称明教台、曹操点将台。原址是三国时期曹操所筑的教弩台,俗称“曹操点将台”。教弩台高4.3米,面积3800平方米,呈正方形。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东段。是江淮著名胜迹,古庐阳八景之一,是合肥最大、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合肥十大地标之一。
明教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为明朝院式建筑,属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迄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见证了南朝至民国时期中国江淮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国时期,曹操在今明教寺原址修建点将台。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明教寺初建。隋末,明教寺毁于兵变。唐朝大历年间,在废墟中挖得铁佛一尊,高丈八,庐州刺史裴休奏告朝廷,代宗皇帝李毅诏令重建,定名明教院。明朝以后改称明教寺,沿用至今。清咸丰三年(1853)复毁于战火,同治九年(1870)重建。太平天国将领袁宏谟于天国失败后,隐于肥西紫蓬山西庐寺,取法号通圆。明教寺是西庐寺的下院。光绪十一年(1886),通圆重修大雄宝殿等建筑。民国二十六年(1937)冬,明教寺院部分建筑被日军飞机炸毁。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军派进驻明教寺,成立新亚佛教会合肥支会。1994年后,合肥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拨款修缮明教寺。1984年,明教寺由文物部门移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2013年,启动明教寺维修和教弩台加固的前期工作。2015年,合肥市明教寺维修工程开工。2016年10月,合肥明教寺经过封闭大修,再次迎客。
明教寺为明朝院式建筑,由佛殿、藏经阁、西厢院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客堂、寮房等,为光绪年间所建。山门建在一梯形台阶上,山门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粘土筒瓦,屋角发水戗,单椽,无斗拱,饰挂落。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粘土筒瓦,屋角发嫩戗,无斗拱、柱廊。大雄宝殿旁有屋上井亭、教弩亭等名胜,均为钻尖式屋顶,粘土筒瓦,嫩戗屋角,下设鹅颈椅。整座寺院轴线基本对称。
明教寺前殿为天王殿,殿东厢为“三国文物陈列室”,陈列着当年魏、蜀、吴三国军队的旗帜,战场上用过的刀枪剑戟及与教弩台有关的强弓硬弩。
由天王殿绕过三只古雅朴拙的大香炉就到达了大雄宝殿,殿门上方悬挂的泥金大匾为赵朴初先生题写,而红墙上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则是弘一大师墨宝;殿内两侧是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塑像,正中则供奉着明教寺的镇寺之宝——五尊由北京请回的佛像。大殿左侧是清道光年间铸造的大钟,钟声悠扬清远,撞击时声音可传遍老城。大殿东面是卧佛殿,后面是地藏殿,东南角为花园,花园内有屋上井和听松阁两处古迹。
三国时经常有500名左右弓弩手在此比武、操练,胜者赠以红袍以示奖励。百步穿杨,锣鼓声起,曹操哈哈大笑。相传明教寺教弩台上并无松树,因为庐州夏天炎热,士兵难熬酷暑,曹操便令广植松柏。松树长成后,清风袭来,松涛阵阵。为了纪念古人,寺僧在此建阁,从此,“教弩松阴”便成为合肥的一个著名景点,听松阁也由此得名。风来松声如涛,教弩松荫,为庐州八景之一。
台上除有听松亭外,还有一口古井,因井口高出教弩台下民房屋脊,称屋上井,水味甘美,四季不竭。相传该井乃是当年魏军为汲水所凿。在西晋时得到整修,井口石栏拙朴古老,现出23道提水绳沟,绳沟石质光亮如玉,栏上镌刻“晋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隶书12字样,是供士兵解渴用的。经长年累月提水,井口石盘上现有23道绳痕。井栏上还有“晋泰始五年”(269)字样,可见此井至少已有1700多年历史。
南朝梁武帝时(503一548),因掘得一尊高一丈八的铁佛,于是在教弯台上建一佛寺,名铁佛寺(一说在唐大历年间掘得铁佛)。唐大历年间改名明教寺,后毁于兵火。现庙为太平天国遗老袁宏谟所建。袁于天国革命失败后削发为僧。![]()
明教寺作为安徽名寺,历经千年,是罕见的明朝院式建筑群,见证了南朝至民国时期中国江淮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明教寺是西庐寺的下院,属禅宗临济派,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曹操曾在这里道:“登临收楚豫,吞吐尽江淮。”唐人吴资说:“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