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春节埃及游记——贝都因部落

$
0
0
2019春节埃及游记——贝都因部落

    越野在阿拉伯沙漠上飞驰了一个小时,来到了古老神秘的贝都因部落......
    贝都因人(Bedouins,亦作Beduin)属于闪含语系民族,阿拉伯人的一支,阿拉伯语作Badawi,复数作Badw。也称贝督因人,是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广阔的沙漠和荒原地带。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贝都因"为阿拉伯语译音,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人,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各地贝都因人均使用当地的阿拉伯语方言及阿拉伯文。
    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在伊斯兰教兴起前,贝都因人是阿拉伯半岛部落氏族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传教期间,贝都因人纷纷皈依伊斯兰教。他们剽悍、骁勇、顽强,成为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及其以后哈里发政权向外扩张的基本力量,并随之而散布于西亚、北非的广大沙漠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贝都因部落不得不服从其游牧所在地的政府管理,但仍保持其部落特点:族长制,父系社会,族内婚和一夫多妻家庭。在操阿拉伯语的诸部落中,一家之长及其以上各级社会单位之首领直至部落首领,均称为"舍赫"(shaykh)。舍赫由一个非正式的部落长老会议辅佐,进行统治。

    贝都因人身材颀长,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实行一夫多妻制,最多可娶4个妻子,但真正可以娶到多个妻子的人只是少数。贝都因人伊斯兰教四大教法学派都有信奉者,在沙特阿拉伯,以罕百里与沙斐仪教法学派居多,在北非遵奉马立克教法学派者居多。北非的贝都因人与当地的柏柏尔人自然融合,在他们中信奉苏菲派的较多 。他们原住阿拉伯半岛,后来随着游牧业的发展逐渐扩散到西亚、北非许多国家。
    贝都因人一般生活在沙漠、荒原、丘陵和农区边缘地带,靠饲养骆驼为生。他们按季节和固定路线进行有规律的移动。每次游牧距离常在1000千米以上。在农区边缘地带度过最炎热、干旱的季节,参加集市,出售畜产品或采集香料 ,买回椰枣、食粮 、手工业品等必需品。每当雨季到来、沙漠水草生长之际,他们便向沙漠深处进发。贝都因部落流动性大,游牧距离远,因而许多阿拉伯国家的人口统计数字不包括他们。

    三个玩儿着古老石子游戏的快乐孩子......



    贝都因人分别处于由游牧转向定居的不同阶段。贝都因人以畜牧业为生,按传统分为:骆驼游牧人,在撒哈拉、叙利亚、阿拉伯沙漠地区组成一些大部落。骆驼游牧人最有声望,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山羊绵羊游牧人,主要生活在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附近的游牧地带;牛群游牧人,主要生活在南阿拉伯及苏丹。当地称他们为巴卡拉人(Baqqara)。

    贝都因人酷爱自由而不受约束的生活,豪侠行为是游牧部落衡量每个人道德的最高标准。阿拉伯语"姆鲁族"一词的意思极勇敢、好义、为氏族利益勇于冲锋陷阵,不惜牺牲性命。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热情豪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贝都因人的个性特征。为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贝都因人宁愿过艰苦的游牧生活,也不肯过定居的城市生活。

    游客们在这里乘坐骆驼继续往部落深处行进。在这里乘坐骆驼好便宜呀!一个人只要5埃磅......

    骆驼对贝都因人至为重要,故贝都因人又喜欢自称驼民。没有骆驼,就不能设想沙漠可以居住的地方。游牧人的营养、运输、贸易无一不依靠骆驼。新娘的彩礼、凶手的赎罪金、赌博者的赌注、酋长的财富都是以骆驼为计算单位......
    在西亚、北非的沙漠和草原,因长年干旱,夏季气温经常在40℃至50℃之间,而且降雨量极不均衡,有的地区牧草都被旱死。因而,寻找牧场争夺水源,就像一条线贯穿在贝都因人的整个历史。由一个牧场奔赴另一牧场,经常要走400到800公里。要能走完这段"干渴之路",牧畜必须具有特殊的适应能力,贝都因人选择了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贝都因人牧养的是单峰驼,看上去它比中亚及蒙古地区的双峰驼清瘦,但耐渴力很强,可四五天不喝水,而且奔跑起来更快,世界上的赛驼奔跑一般用的就是这种单峰驼。

 
    对于贝都因人,骆驼一身都是宝:驼乳可解渴,驼肉可以充饥,驼皮可以做衣服,驼毛可以做帐篷,驼粪可以做燃料,驼尿可以当生发油。自古代起,贝都因人和他们的单峰驼就和商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阿拉伯半岛还是北非,在远离交通线的沙漠腹地,骆驼是最得力的运输工具。骆驼走的商路覆盖整个沙漠地区,朝觐之路、乳香之路、丝绸之路等都有骆驼的足迹。一头大的公驼一次可驮800公斤货物。在长期的商旅途中,识途老驼救商队出困境是常有的事。在北非流传一段佳话:有一个商队因向导迷路在沙漠时里转了20天,带的水用完了,大家都绝望了。这时,一只老驼开始领头走起来,整个商队都跟上它走,最后走到了水井旁。原来它在这口井饮过水。贝都因人除向商队提供骆驼和向导而收取费用外,还向商队收取过境税。收取过境税有这样一层意思,即在其领地内商队不会遭到攻击抢劫。





 
    到了,到了......
    贝都因人习惯居住毛毡帐篷,帐篷里用布或毡子隔开,男女分居。南阿拉伯哈达拉毛等地的牧民为躲避强劲的风暴,大多住在岩洞里或悬崖下。贝都因人普遍保留着部落制度和嫡堂婚姻。许多阿拉伯国家政府鼓励和安置贝都因人定居。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在沙特阿拉伯有部分贝都因人定居下来,但多数贝都因人对农业生产不感兴趣,也不大适应,仍过着游牧放牧的生活,保留着传统的族长制。
    贝都因人不承认部落传统以外的任何法律,除了本部落的酋长外,不服从任何政权,不承认任何政治制度,没有纪律秩序和权威的概念,也没有定居社会所具有的政治组织。他们遵循前人的习惯,受部落惯例的节制只要公意认可的事情就是合法的。他们所处的社会被称为"没有政府的社会"有血缘关系的氏族是其社会基础。凭著血缘关系,他们把家庭结合成氏族;把氏族结合成部落。为了加强势力的需要,又把部落联合起来成为部落联盟。



    游客们纷纷在这里下了骆驼,但又不愿即刻与自己的坐骑分离,纷纷拍起了照片......

    负责看管骆驼的贝都因人相当热情,怎么拍都没有不耐烦......



 

 
 
    美丽的沙漠夕阳......

    在这梦幻般的景色里,说说这个古老民族民族的历史吧......



    不承认氏族以外的法律,终生不离沙漠的贝都因人:不同的种族或者是不同的部落都拥有这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且每一个不同的部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专属地盘,哪怕是被屠杀到几近灭亡的印第安人。在如今的社会中,任何一个民族与部落之间也都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聚集地。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一个民族,他们自从被其他民族入侵占领属地之后一直流浪到现在,并且到现在为止这里成为了一个全球唯一拒绝承认任何国家与政权的民族。
    这一个民族就是贝都因人,这是一个我们中国人极为陌生的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沙漠中,虽然这一个民族的人口超过了一百万,但是他们大多数都已经融入到了世俗社会与常人无异,如今只有在西亚和北非的沙漠中还存留着大约10万最为纯正的贝都因人。他们民族属性主要属于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普遍的贝都因人都身材修长,主要信奉的则是伊斯兰教,贝都因人主要是依靠饲养骆驼而生存。
    贝都因人曾经是阿拉伯世界中最重要、技术最先进的民族,巅峰时期的力量几乎建立贝都因王国。但是虽然躲过了古罗马的追杀以及埃及的围堵,却最终没有逃脱奥斯曼帝国的屠杀,在1715年的时候,在朝圣的途中被围困在约旦中部的山谷中,两万的贝都因人被活活饿死。为了不被赶尽杀绝,贝都因人不得不化整为零,有一部分人佯装投靠了奥斯曼帝国,剩下的则以氏族为单位逃到了沙漠。
    所以只有现如今生活在西亚以及北非沙漠中的约十万的贝都因人才是最纯正的,而投降到奥斯曼帝国的人最终也因为奥斯曼帝国的没落逃离到了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及巴勒斯坦地区,甚至有分支一口气逃到了高加索山脉定居。从此之后贝都因人也就开始了长期的流浪,为了不与世俗世界产生矛盾,他们每一氏族都坚守“不承认氏族以外政权与法律”的信念,以防止“奥斯曼帝国灭族”惨剧再现。
    有趣的是,就算是同种族的阿拉伯人靠近他们的所在地都会引起当地人的反感,他们会一脸严峻的排斥躲避,只有在面对东亚面孔的游客是才会展现笑容,据说这是因为曾经他们有一个氏族在沙漠中遇到了沙尘暴,当时恰好碰到一支中国游客才得以脱险。但是这并没有得到证实,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么一个拒绝任何国家与法律的游牧民族能够对我们中国人展开笑颜,都是一种缘分。







 






    贝都因人的主要食品是鲜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副食是枣椰与粮食制品,肉食与咖啡只用于节日或待客。其生活主要就是依赖椰枣,通过与绿洲上的定居者们贸易,贝都因人可以得到它的营养丰富的果实。除了提供一种易于保存的食物以外,椰枣还可以发酵酿酒,椰枣核捣碎可以用作骆驼的食物,树叶可以编成篮子或用作建筑材料。椰枣,正如一句格言中所提到的,是"阿拉伯人的母亲与姑母"。

    这里是我们晚餐的厨房了......
    我们的晚餐主食——烤面饼,就来自于后面的这堆篝火......



    还有各种手工制作的算是工艺品之类的东西摆放在这里售卖......

    自助餐厅......






    无法下咽的烤饼握在手里不舍得扔掉,正好有小羊不请自来,讨要食物。估计是大部分游客的选择让它产生了条件反射了吧......

    儿子手里的饼吃完了,我的天,太疯狂了,这小羊......

































 
    贝都因男子穿长到脚踝的灯笼裤、肥大的长衫,冬季外加斗篷,腰间插一弯刀或手枪。妇女的长衫、外衣、斗篷都绣花,喜欢佩戴各种首饰:手镯、脚镯、戒指、项链、鼻环以及用金属、兽角、珊瑚、玻璃等材料制成的胸饰。贝都因女孩自16岁起,在前额、下颏、双唇、双颊、手、胸、脚掌上黥染蓝色或绿色花纹。






















 
















 











    单调的沙漠上,点缀着零星的草房;夕阳西下的天空中,展示着五彩的绚丽......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9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