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埃及游记——阿拉伯沙漠
吃过午饭,从酒店包车(四驱SUV),直奔阿拉伯沙漠。看到背后的大片海水了吗?那是美丽的红海,大部分的酒店都建在海边,包括我们入住的酒店。在赫尔格达,既可观赏到澄碧的海水,也可欣赏美丽的沙漠地貌,城市的西边是阿拉伯沙漠,壮观的沙漠风光以及迷人的沙漠风情让人叹为观止......
车子开始进入沙漠中心区域了。真心佩服这些埃及司机,没有GPS,SUV在茫茫的沙漠中撒野,并没有迷失方向。首次进入沙漠,颠覆了我印象中的概念。原来,沙漠并不平坦,司机们快乐地寻求着刺激,在富有当地特色的音乐背景下,我们被颠了个七晕八素......
汽车行过,尘土飞扬,真正的沙漠风范......
![]()
阿拉伯沙漠,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大沙漠,面积达233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大沙漠。沙漠位于埃及东部,尼罗河谷地、苏伊士运河、红海之间,又称东部沙漠。属北非撒哈拉沙漠的东缘部分。中部有马阿扎高原,东侧有沙伊卜巴纳特山、锡巴伊山、乌姆纳卡特山等孤山,南部与苏丹的努比亚沙漠相连。大部分为海拔300~1000米的砾漠以及裸露的岩丘。受东西走向的间歇河流塔尔法河、胡代因河及支流和南北走向的季节河基纳河切割。沙漠中有丰富的石油、铁、磷灰石等矿产资源。
阿拉伯沙漠,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大沙漠,面积达233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大沙漠。沙漠位于埃及东部,尼罗河谷地、苏伊士运河、红海之间,又称东部沙漠。属北非撒哈拉沙漠的东缘部分。中部有马阿扎高原,东侧有沙伊卜巴纳特山、锡巴伊山、乌姆纳卡特山等孤山,南部与苏丹的努比亚沙漠相连。大部分为海拔300~1000米的砾漠以及裸露的岩丘。受东西走向的间歇河流塔尔法河、胡代因河及支流和南北走向的季节河基纳河切割。沙漠中有丰富的石油、铁、磷灰石等矿产资源。
西阿拉伯沙漠在地壳断裂发生前曾是非洲大陆的组成部分,由于地壳断裂,形成了红海,分隔非洲和阿拉伯半
岛。因此,半岛的南半部与非洲的索马利亚和衣索比亚地区有着比北阿拉伯或亚洲其他地方更多的相似之处。北阿拉伯沙漠通过叙利亚草原(无树平原)令人察觉不到地消失在阿拉伯亚洲。
阿拉伯沙漠从北纬12°-34°线整整跨越22个纬度;尽管沙漠的大部在北回归线以北,它还是被视为热带沙漠,夏季酷热,内陆干热;冬季凉爽,令人心旷神怡。阿拉伯沙漠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超过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也高于10℃,有四、五个月的月平均气温超过30℃。最高气温常可达50~55℃。然而,沿海地区和一些高地受夏季高湿度制约,夜间或清晨有露水或雾。
汽车继续向前行驶......
当阿拉伯半岛在亚洲大陆最终形成期间脱离非洲之时,阿拉伯台地被大大抬高,而破坏先前的水系模式。岩浆伴随半岛的隆起和裂缝或断层的出现而大量喷涌,拥塞谷地并覆盖山岭。阿拉伯台地向东北倾斜,沿其西缘从叶门到约旦形成一条显著的地区分水岭。阿拉伯沙漠的多数河流不是干涸就是不连贯,只是在雨大时才有水流。此地区,只有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与哈德拉毛南部的哈杰尔河这两个系统终年奔流不息。
阿拉伯沙漠的沙盖以具有不同尺寸和复杂性的沙丘形式出现,或在低地表面形成薄薄一层地膜。除了极少数例外,沙子并不汇聚成平面,而是形成沙丘山岭或巨大的复合体。阿拉伯沙漠沙丘样式和尺寸的种类不计其数。许多形式还没有用文字表述过。早期欧洲探险家们说,当地除了一个无定形的沙海外一无所有。而沙漠沿着系统的路线发展,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模式。毗邻地区的沙丘之间还具有清晰的演变关系。
从地图上看,阿拉伯三面环海,但气候依然十分干旱。这是因为它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又正好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在这个气压带上常年盛行下沉气流,导致降水稀少。而且虽然它距离即使离海很近,但当地盛行的是离岸风(由内陆吹向海洋),所以海洋水汽也无法深入陆地无法形成降水,因此这里气候十分干旱,两者相互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大沙漠。
这里的风超级大......
阿拉伯沙漠的风主要从地中海吹来,次第刮到东部、东南、南方和西南,画出一个巨大的弧。多风的季节出现在12~1月和5~6月。此称为热尘风的时期持续30~50天,是运载大量沙尘并改变沙丘形状的干燥的风。每一场风暴都将数百万吨的沙子携入鲁卜哈利沙漠。被吹动的沙子离地不过数尺,只有在被旋风、尘卷或区域沙暴卷起时例外。风在中央内志和鲁卜哈利沙漠的西南部依次从四面八方刮来。强劲的东南风每次一连数日扫过大沙漠,将热尘风对沙丘形成的作用逆转过来。在春季或秋季突然出现在天际的“褐色卷云”令人畏惧。这是一场宽达96公里(60哩)的锋面风暴,将沙子、尘土和岩屑都卷入高空,随后气温急遽下降并带来雨量。强风持续约半小时左右。在热天时会产生无数尘卷和有着恶名的水景幻象。
阿拉伯沙漠有一种“碎石圈”很奇妙。是一块大石头经过数百年热胀冷缩一次次碎裂后,在地上形成了一片圆形的碎石圈,非常像人为排列的作品,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
沙漠植物:沙漠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是旱生的或盐生的。春雨之后,长期埋藏的种子在几个小时内发芽并开花。通常荒芜的砂砾平原变绿了。即使燧石平原也会在深冬初春为骆驼和绵羊长出牧草。这些平原曾是驰名的阿拉伯马的故乡,然而牧草总是过于短缺,难以供养大量马匹。当然,所有的牧区均被过度放牧,因而导致如今广泛的荒芜地带的形成。生长在盐沼的盐生植物包括许多肉质植物和纤维植物,可供骆驼食用。
在沙质地区生长的莎草是一种根深的强韧植物,有助于保持土壤。在绿洲边缘往往可以看到柽柳树,其有助于防止沙子侵入。稀有灌木拉克(raq,亦称阿拉克〔araq〕),以“牙刷灌木”知名,其枝条被阿拉伯人依传统用于刷牙。许多香草在整个沙漠到处生长,为贝都因人所熟知,他们将这些草用于食品调味和防腐、熏衣和洗发。能产生馥郁的乳香和没药的灌木可见于阿曼佐法尔(Dhofar)地区的较低海拔地带。东鲁卜哈利沙漠一般被认为干燥不毛,但在巨大沙丘的侧翼却养育着许多植物,包括一种叫做纳西(nasi)的甜草,为如今稀有的大羚羊(一种非洲羚羊)提供主要草料。许多绿洲种植海枣,海枣本身为人和家畜提供食物。可提供建筑物及制作井架和古式辕杆的木料;树叶作为手工艺品和缮盖房顶。绿洲还出产许多水果和蔬菜,诸如水稻、苜蓿、散沫花(一种能产生棕红色染料的灌木)、柑桔、甜瓜、洋葱、番茄、大麦、小麦及在海拔较高的地区有桃、葡萄和仙人果。
沙漠动物:沙漠动物多样而独特。沙漠昆虫包括苍蝇、疟蚊、蚤、虱子、蜱、蟑螂、蚁、白蚁、甲虫和能把自己伪装成树叶、树枝或卵石的螳螂(食肉昆虫)。还有清除粪便的蜣螂、无数的蝶、蛾和毛虫,及破坏自然环境的有害的飞蝗。蛛形动物(一纲节肢无脊椎动物)包括大食蝎虫、蝎和蜘蛛。食蝎虫可以生长到20公分(8寸)长。蝎也可以生长到20公分,有黑、绿、黄、红和灰白诸色。蝎的毒刺可使幼儿致命。
绿洲水塘中有小鱼。有一些两生动物,诸如蝾螈、蝾螈类、蟾蜍和蛙。爬虫类包括蜥蜴、蛇和龟。一种生活在平原上尾巴肥大的蜥蜴,长度可达1公尺(3.5尺)。这是一种草食动物,颌上没有牙齿,其尾巴烤熟后是贝都因人的佳肴。长达1公尺的巨蜥,以飞蝗和其他昆虫为食。许多蜥蜴,包括石龙子、壁虎、鬣蜥和有领蜥蜴,都可以在沙漠中找到。在蛇类中,沙眼镜蛇──海蛇的亲戚──纤细,呈沙色,有毒。阿拉伯人怕所有的蛇。夜间活动的蝰蛇在沙和岩石之中很多。
阿拉伯沙漠的鸟类包括当地物种以及来自北欧、非洲和印度的候鸟种群。当地鸟类从深冬至初春繁殖。许多小鸟展现出完美的伪装。条纹云雀、沙松鸡、阿拉伯走鴴和小鸨终年生活在沙漠之中,数种隼、雕和秃鹫也同样终年生活在沙漠之中。游隼可见于阿西尔,猎隼和南非隼(一种带有金冠的褐隼)可见于内志和沙乌地阿拉伯东部,而茶隼则无所不在。猎隼(一种攻击型的淡褐隼)常被贝都因鹰猎者从小捕来训练,以猎取鸨和沙松鸡。成双成群的渡鸦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已知有3个雕种──白尾雕、金雕和褐雕。一种翼展达4公尺(12尺)的最大的黑鹫几乎已经消失。一种体态中等、毛色黑白兼黄的埃及秃鹫广泛分布。髯鹫生活在阿西尔和叶门。还有数种鸮,较常见的是一种穴居鸮。
候鸟沿几条路线迁徙,一条穿越中央内志,其他几条沿海岸分布。水鸟和岸鸟在春秋两季往返于北欧与热带之间。蜂虎、莺、画眉、食腐鸢、燕、圣马丁鸟、雨燕、白、伯劳、百灵、翔食雀、戴胜以及一些奇异鸟种可以单独成双或成群见到。鹤、鹭、红鹳、鸭和小涉禽在海岸与间歇湖觅食。曾经在沙漠中大量存在的鸵鸟,自从1940年以来已经灭绝。
哺乳动物在阿拉伯人动用机动车猎取之前曾有许多。羚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成群地在平原上徜徉,随后便几乎灭绝,直到政府开始管制狩猎并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到1960年时就已经几乎消失的大羚羊在被人工圈养繁殖后被重新引进。一种栖息在悬崖之上的野山羊高地山羊在数量锐减后已经开始恢复。在沙漠平原,蜜獾、狐和灵猫类生活在各自的地盘中。凡是有人放牧绵羊的地方就有鬣狗的踪迹,喜欢可以提供掩护的陡坡。可以见到胡狼,尤其是在它们出来找水的黄昏。有野兔以及金沙兔。小啮齿动物包括跳鼠、小鼠、大鼠和豪猪,而在岩石中可以见到小猬。成群的狒狒在阿西尔徜徉。
这片广袤的沙漠里曾发现更新世人类文化的遗迹。人工制品已经被广泛发现,包括在卡达和杜拜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但在鲁卜哈利沙漠西南部最为丰富。考古研究已经发掘出许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过去3,000年间的文化遗迹出现在半岛的许多地方。
在阿拉伯沙漠的边缘,佩特拉古城曾是国王阿莱塔斯四世(公元前9年–公元40年)当政时的纳巴泰王朝的首都。纳巴泰人是水设施技术方面的杰出大师,他们为佩特拉修建了伟大的水渠和蓄水池等供水系统。佩特拉城中有一个大竞技场,以希腊罗马的建筑为蓝本而建,可以容纳最多4000个观众。今天,佩特拉陵寝(在El-Deir修道院上有一个高42米的希腊式庙宇正面建筑)已成为中东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佩特拉是约旦南部的一座历史古城,距首都安曼约260公里。隐没于死海和阿克巴湾(今天的约旦国境内)之间的山峡中。它是约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约旦最负盛名的古迹区之一。佩特拉位于干燥的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几乎是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
佩特拉为公元前4~公元2世纪纳巴泰王国首都。位于约旦安曼西南250公里处。希腊文意为“岩石”。《旧约全书》称“塞拉”(Sela)。公元前1世纪,在国王阿雷特斯三世统治时极其繁荣,疆土曾扩大到大马士革。公元106年被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军队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曾作为商路要道盛极一时。3世纪起,因红海海上贸易兴起代替了陆上商路,佩特拉开始衰落,7世纪被阿拉伯军队征服时,已是一座废弃的空城。1812年为瑞士人J.L.伯尔克哈特重新发现。
佩特拉遗迹有一条长约1.5公里的狭窄峡谷通道。峡谷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仅2米左右,两侧雕凿有洞窟、岩墓等。峡谷尽头豁然开朗,耸立着一座高约40米、宽约30米的依山雕凿的哈兹纳赫殿堂(意为金库)造型雄伟,有6根罗马式门柱,分上、下两层,直至洞顶。横梁和门檐雕有精细图案。穿过哈兹纳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罗马剧场遗迹。剧场后面有一片开阔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筑而成,有寺院、宫殿、浴室和住宅等。还有从岩石中开凿出来的水渠。在东北部的山岩上开凿有石窟,其中有一座气势雄伟的三层巨窟,正面为罗马宫殿建筑风格,是历代国王的陵墓。现设有佩特拉石窟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该处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佩特拉在希腊语里是”岩石”之意,这个名字取代了《圣经》中的”塞拉”一词。据一些神话传说,这里是摩西(古代希伯菜人的领袖-译注)点出水的地方。这个事件发在生古代希伯菜人从埃及出逃后处于一片荒野的40年里。
另一个儿时的游戏——玩儿沙子

老公老了,这个从不喜欢拍照的人,现在超级喜欢自拍呢......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