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埃及游记——萨拉丁城堡
萨拉丁城堡位于开罗城东郊的穆盖塔姆山上,是11世纪时期萨拉丁为抗击十字军东侵而建造。位于公路主干线边的萨拉丁城堡巍峨雄伟,城堡前面是一片绿草地,城墙宽2米,城堡分内城和外城,城内建有宫殿和寺庙,阿里清真寺的寺顶尖塔象一把利剑高耸入云,巨大的圆顶沐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众多的游客前去参观拜谒和凭吊当年抵抗十字军的英雄。
自公元640年起,埃及由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占领,结束了古希腊-罗马帝国近千年的统治,埃及被逐渐“阿拉伯伊si兰化
”。在10世纪期间,埃及法蒂玛王朝统治期间,国势强盛,疆域广大,它包括了阿拉伯半岛及小亚细亚部分,影响了罗马教皇的基督教的东扩,甚至连基督教教徒到圣城耶路撒冷朝圣都遇到困难。1095年罗马教皇召集宗教大会,鼓动基督教徒起来消灭东方穆斯林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从第二年起,教皇200年间总共发起八次十字军“圣战”。1164年至1169年,埃及被十字军占领,萨拉丁奉命进军埃及,击退十字军,保全了开罗。1171年萨拉丁废黜法蒂玛王朝哈里发,建立阿尤布王朝,自任第一任“苏丹”,建萨拉丁城堡并把王宫搬了进去。
这座名列世界著名遗产的中世纪防卫建筑有着巨大的城门、矗立的塔楼、高耸的城墙,均在展现着中世纪早期堡垒的典型特征,作为开罗主流景点之一,萨拉丁大城是这座埃及首都之中最知名的非法老古迹。这座建于1814年的要塞曾作为埃及领导人的私人宅邸,四壁镶满华丽的土耳其风格黄金装饰。其最奇特之处当属钟表大厅(Watch
Hall),顾名思义,即墙壁的装饰组合成一只钟表的造型。城堡中还有富丽堂皇的盖瓦拉宫(Gawhara
Palace),亦称珠宝宫,得名于穆罕默德·阿里的最后一任妻子,盖瓦拉-哈涅(Gawhara
Hanem)。另外,萨拉丁城墙之内有三座清真寺,雄伟的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Mosque of Muhammad
Ali)即是其中之一,还有车马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园艺博物馆等,数不胜数。游客甚至还能游览各处防御工事,居高临下、俯瞰美景。
曾经问过我们的导游:埃及还有古代的当地土著民吗?导游“大山”很是肯定地告诉我们,埃及现在99%以上都是阿拉伯人,古埃及人的血脉大概只存在于少数人的基因里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历史上曾遭受波斯、马其顿、罗马、阿拉伯、奥斯曼、法国、英国、以色列等的入侵,整个民族史腥风血雨,同为古文明的传承者,在这里凭吊历史,真是感慨万千......
进入大门后,是售票处......
导游“大山”在买票。在埃及旅游,发现中文导游们都愿意起名叫作“大山”......
萨拉丁城堡的门票......
让我们边走边熟悉一下关于这座伊斯兰世界最大城堡的相关历史背景吧......
先说说被这座城堡主人推翻的法蒂玛王朝......
法蒂玛王朝(الدولة
الفاطميةal-Fātimiyyūn909年~1171年):北非伊斯兰王朝,又译法提马王朝,中国史籍称之为绿衣大食,西方文献又名南萨拉森帝国。以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得名。909年,奥贝德拉伊斯兰教什叶派首领在突尼斯以法蒂玛和阿里的后裔自居,自称哈里发,建都马赫迪亚,攻打摩洛哥的伊德里斯王朝,征服摩洛哥,并进而占领整个马格里布。969年哈里发穆伊兹派部将乔海尔征服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埃及,973年迁都开罗。第六任哈里发哈基姆(Hakim,996年–1021年),放弃了前任的宗教宽容政策,残酷po害犹太教徒和基督徒,并于1010年拆毁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1171年法蒂玛王朝大臣萨拉丁在近卫军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阿迪德,建立阿尤布王朝,法蒂玛王朝灭亡。
再来说说这座城堡的主人埃及阿尤布王朝的君主萨拉丁吧......
萨拉丁·阿尤布·本(阿拉伯语:صلاح
الدين يوسف بن أيوب;英语:An-Nasir Salah ad-Din Yusuf ibn
Ayyub;1137年或1138年-1193年):中世纪穆斯林世界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埃及阿尤布王朝首任苏丹(1174年-1193年在位)。
萨拉丁因在阿拉伯人抗击十字军东征中表现出的领袖风范、大将风度和军事才能而闻名基督徒和穆斯林世界,在埃及历史上被称为民族英雄。萨拉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主要是夺取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围攻战),使穆斯林和基督徒在这里的争夺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此外,他使埃及重新成为伊斯兰教逊尼派的信仰区,夺取了叙利亚等地,使埃及和西亚广大地区重回到同一政权的统治之下。
萨拉丁为人慷慨,从不吝惜钱财。他去世的时候,只留下1枚金币和47枚银币。他的敌人却发现,他的慷慨也是一种武器。萨拉丁非常懂得财富的价值,他用埃及的财富征服了大马士革,用大马士革的财富征服了阿勒颇,用阿勒颇的财富征服了耶路撒冷。萨拉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主要是夺取了耶路撒冷,使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在这里的争夺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此外,他在埃及建立了阿尤布王朝,并使埃及重新回到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大家庭之中,夺取了叙利亚等地,使埃及和西亚广大地区重回到同一政权的统治之下。萨拉丁不仅是伊斯兰世界的英雄,在西方人眼中也被视为骑士精神的楷模。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骑士,普鲁士国王为大马士革的萨拉丁墓赠送了一座大理石棺。
早期经历:萨拉丁的父亲是库尔德人。他的父亲阿尤卜早年从第比利斯(今格鲁吉亚)举家迁到今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受塞尔柱苏丹马立克沙之封,成为当地的统治者。1138年,阿尤卜被解职,被迫投奔摩苏尔的赞吉王朝。这一年,他的儿子尤素福在提克里特诞生。他为儿子取了“萨拉丁”的名字。8岁的时候,萨拉丁跟着父亲来到了大马士革,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动荡的生活促使萨拉丁变得少年老成。
赞吉王朝牢牢地控制着伊拉克北部和叙利亚,它最主要的敌人是控制着巴勒斯坦沿海地区的基督教十字军和以埃及为中心、奉什叶派为国教的法蒂玛王朝。年轻的萨拉丁立志要在埃及恢复逊尼派的统治,以及推进对十字军的圣战。26岁时,他受赞吉王朝苏丹的派遣,跟随自己的叔父施尔科出征埃及。尽管将近3年的征战以失败告终,但他第一次在战场上得到了锻炼。
1168年,十字军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利克率兵进攻埃及。应埃及的请求,赞吉王朝派施尔科和萨拉丁叔侄驰援。1169年1月,获胜的施尔科被法蒂玛王朝哈里发阿迪德任命为宰相。两个月后,施尔科暴毙身亡,他所率领的叙利亚军队陷入争吵之中。阿迪德选择萨拉丁继任宰相。
1171年,萨拉丁在埃及站稳脚跟,开始筹划改变埃及什叶派占主导的局面。他将什叶派的法官换成逊尼派,清除埃及本地的将领。9月10日,他在开罗的清真寺里开始以阿拉伯帝国第二王朝哈里发阿拔斯的名义讲道。第二天,他在开罗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共有147个方阵接受检阅。史书记载:“看过的人都认为,没有一个伊斯兰的国王拥有可与之匹敌的军队。”两天后,法蒂玛王朝的末代哈里发阿迪德病逝,法蒂玛王朝就此终结。
此时的萨拉丁仍然保持着赞吉王朝附庸的地位。1174年春,他的宗主努尔丁派人到埃及清查账目、收缴贡赋。萨拉丁向努尔丁的使节出示了整个军政机构的详细账目,表示维持这样一个机构需要大量的金钱,因此无法向努尔丁缴纳贡赋。恼怒的努尔丁准备对萨拉丁发起进攻,却突发急病去世。萨拉丁摆脱了宗主的阴影,并取而代之,成为抗击十字军的领袖。
进军叙利亚:继承努尔丁的是他年仅11岁的儿子萨利赫,赞吉王朝处于分裂之中。萨拉丁开始向叙利亚和伊拉克扩展势力。叙利亚地区的众多将领邀请萨拉丁赴叙利亚主政。1174年10月,萨拉丁从埃及来到大马士革南方的门户布斯拉。布斯拉地方长官沙姆斯丁认为萨拉丁带的人太少。他对萨拉丁说:“只要大马士革的驻军抵抗你1个小时,周围的村民们就能把你干掉。但是如果你带着钱,事情就简单了。”萨拉丁的随从回答:“我们带了5万第纳尔。”10月28日,萨拉丁兵不血刃进入大马士革。途中大批的大马士革守军出城加入他的队伍。萨拉丁为了安抚大马士革而花了大量的钱财。据他手下的大臣法迪勒说,他把埃及的钱全花在征服叙利亚上了。萨拉丁一路北上,先后占领了霍姆斯和哈马,12月30日抵达重镇阿勒颇城下,萨利赫就在城里。阿勒颇人出钱请著名的杀手集团阿萨辛暗杀萨拉丁。一天晚上,萨拉丁在军营和诸将进餐,13名阿萨辛杀手突然出现。由于众将保护,萨拉丁安然无恙。一年后萨拉丁再次遭到阿萨辛的袭击。一名杀手刺中了萨拉丁的脸颊,但随即被萨拉丁的部将劈死。另外几名杀手也被杀死。萨拉丁胸前的铠甲被刺穿,脸颊淌着血走回自己的帐篷。1181年,据守阿勒颇的萨利赫病死,萨拉丁加紧了围攻。1183年,萨拉丁与守城的将领赞吉谈判,提出用5座城市交换阿勒颇。6月11日的夜晚,阿勒颇打开了城门。萨拉丁让守军带走了所有的财宝,自己则表示只要阿勒颇的石头。他将阿勒颇视为“大地的钥匙”。在给弟弟图格特勤的信中,他说:“阿勒颇是叙利亚的眼睛,阿勒颇城堡则是她的瞳孔。”他嘲讽放弃阿勒颇的赞吉说:“我拿了一枚金币,给了他一枚银币。”1174年萨拉丁进兵叙利亚的时候,认为可以像挤奶一样轻取阿勒颇(阿勒颇在阿拉伯语中是“鲜奶”的意思)。这个愿望历经8年半才得以实现。
收复圣城:占领阿勒颇使得萨拉丁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巴勒斯坦地区的十字军。在他看来,叙利亚和埃及就像两个磨盘,会把夹在中间的十字军磨成齑粉。1187年,萨拉丁集结力量进攻十字军中最强的耶路撒冷王国。7月3日,萨拉丁在太巴列湖西岸附近的海廷包围了十字军(哈丁之战)。阿拉伯军队点燃十字军营地周围的灌木丛,浓烟熏得十字军喘不过气来。十字军没有水喝,极度干渴。太巴列湖虽近在咫尺,但是他们却无法冲破阿拉伯军队的包围。在盛夏的酷热中,大批十字军士兵渴死和热死。4日清晨,十字军将领雷蒙率领骑士发起冲锋,萨拉丁命令军队留出一条缝隙,让他们逃走,然后再合围,将全部耶路撒冷步兵包围起来。最后,耶路撒冷的十字军几乎被全歼。穆斯林军队俘虏了十字军统帅居伊·吕西尼安(吕西尼昂的居伊),打碎了十字军鼓舞士气的“真十字架”(基督教圣物之一)。随后,萨拉丁在居伊许诺不再与穆斯林对抗后便将其释放。耶路撒冷王国已经无力抵挡萨拉丁。经过13天的围攻,耶路撒冷投降(耶路撒冷围攻战)。1187年9月2日,萨拉丁选在登霄节这一天进入耶路撒冷,以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登霄。与88年前十字军攻克耶路撒冷时大开杀戒形成鲜明的对比,萨拉丁进入耶路撒冷没有杀一个人,没有烧一栋房子。根据受降时签订的协议,耶路撒冷每个男人要缴纳10第纳尔赎金,每个女人缴纳5第纳尔,儿童1第纳尔;无力缴纳的人则成为奴隶。萨拉丁免去了7000穷人的赎金。萨拉丁的弟弟向萨拉丁要了1000名奴隶,随即将他们释放。耶路撒冷主教也随即效仿,向他要了700名奴隶然后释放。最后,萨拉丁自己宣布释放了所有战俘,不要一分赎金。在十字军占领期间,阿克萨清真寺被改为圣殿骑士团的总部,磐石清真寺成了教堂。萨拉丁将它们恢复为清真寺。磐石清真寺金顶上的十字架被拆除,宣礼的声音再次回荡在阿克萨清真寺的上空。有人向他建议拆毁耶路撒冷的圣墓大教堂,萨拉丁没有同意。相反,他将耶路撒冷的圣地向所有宗教开放(这和曾经十字军入侵截然不同的结局)。
大战十字军:萨拉丁占领耶路撒冷的消息震动了欧洲。教皇乌尔班三世闻讯后惊愕得心脏停止了跳动。继任教皇格利高里八世呼吁采取行动。十字军的热情再次被激发起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英格兰国王“狮心王”理查、法兰西国王菲利普以及被萨拉丁释放后违背诺言的居伊,发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将主攻目标选在阿卡。1191年6月,理查抵达阿卡。对阿克的围攻已经持续了两年。十字军建造了3座巨大的移动攻城塔,用抛石机攻城。从贝鲁特赶来的穆斯林支援舰队被理查的大帆船击沉。7月12日,阿卡守军投降。由于俘虏交不出20万金币的赎金,理查命令将2700名战俘全部斩首。向耶路撒冷进军非常困难,理查曾经发誓在征服耶路撒冷之前绝不看它一眼。一次他偶然在山丘上看到了圣城的城墙,只好用盾牌遮住脸,以免背誓。1191年9月7日,理查在阿苏夫会战击败萨拉丁。1192年,双方在雅法大战,不分胜负。战场上,理查的马摔倒在地,具有骑士风度的萨拉丁让弟弟阿迪勒给他送去两匹好马。大战之后,萨拉丁和理查都病倒了。萨拉丁派人给自己的死对头理查送去了水果,还派去了医生。双方签订和约,穆斯林占有巴勒斯坦内地,基督教徒占有海岸,耶路撒冷向朝觐的基督教徒开放。理查随即离开巴勒斯坦回国。1192年9月2日,萨拉丁与十字军统帅会面并同意了为期三年的停战协定:穆斯林继续拥有耶路撒冷,十字军享有叙利亚海岸线,但是基督徒有权利自由出入圣地。
萨拉丁的为政举措:
国内政策:萨拉丁执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促进了阿尤布王朝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政治上,建立了完善的政府机构和司法制度,实行军事分封制。在军事上,改组了王宫禁卫军和军队组织,重建了正规军,建筑军事工程,修建开罗和大马士革城堡等军事要塞,以防备十字军袭击。在经济上,修筑道路,开凿运河,兴修堤坝,发展农业,兴办工场,扶植手工业,减轻赋税,改善人民生活。在文化上,他倡导学术文化,发展教育,庇护学者。在各主要城市创建了伊斯兰高等学校,仅大马士革便有20所高等学校,其中以开罗的沙斐希叶学校最为有名。爱资哈尔大学也得到扩建和发展,改革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办医院,培养医学人材,提高医疗水平。以重金聘请许多著名学者从事学术研究,奖励著书立说,倡导自由讨论学术问题,有成就的学者被擢升为大臣及幕僚。在宗教上,宏扬逊尼派教义和学说,在各地清真寺派逊尼派长老主持教务,王朝设总教法官,执掌全国教法的实施,兴建清真寺,传授经训、教义。为鼓舞穆斯林抗击十字军的热情,责成学者撰写宣传“圣战”的著作,号召穆斯林“抓住真主的绳索”,紧密团结,抵御外敌。
抵御外敌:1187年,为抗击十字军,萨拉丁从各地调集60000名军队,组成阿拉伯联军,发出了“真主至大,把法兰克人赶出耶路撒冷,收复失地”的号召。同年7月,萨拉丁率军在巴勒斯坦提比里亚湖附近的赫汀(哈丁)发动对十字军的进攻,一举歼灭十字军主力,耶路撒冷国王被俘。接着,萨拉丁又攻占阿克、贝鲁特、西顿、雅法、凯撒利亚和阿什克伦等沿海城市。10月收复耶路撒冷。1189年起,英国、神圣罗马帝国、法国3国国王亲率十字军第三次东侵,先攻占阿克城后,围攻雅法和阿什克伦,两度进逼耶路撒冷,萨拉丁率穆斯林大军,经过3年艰苦曲折的战斗,多次击败十字军。1192年9月英王理查一世被迫与萨拉丁签订停战和约。第三次十字军东侵以穆斯林的胜利而告终。萨拉丁遂即在收复的城市恢复建设,安置生活。萨拉丁被东、西方史学家誉为具有“骑士风度的君主”
。
晚年病逝:1193年2月20日,萨拉丁在大马士革感染了伤寒。他精神恍惚,神志不清,只是偶尔清醒一会儿。恐惧开始在大马士革传播开来,人们都盯着萨拉丁的亲信大臣法迪勒的脸色,以判断萨拉丁的病情。3月3日深夜,萨拉丁病情恶化。法迪勒却不能整晚陪着他,因为如果他没有像往常那样晚上从萨拉丁的城堡回家,大马士革立刻就会陷入猜测和混乱之中。4日清晨,一位宗教学者在萨拉丁的床前诵读《古兰经》。当念到“他是我的主,除他之外,绝无应受崇拜的。我只信托他”时,萨拉丁脸上露出平静的微笑,溘然长逝。据阿拉伯文献记载,他逝世时只留下1个第纳尔及47枚迪尔汗的遗产。萨拉丁临终前,还叮嘱其长子麦利克·艾弗达勒“要敬畏真主,要体察民情,要关心百姓疾苦”。1193年3月3日,萨拉丁在大马士革逝世,终年55岁。葬于大马士革伍麦叶大清真寺附近,穆斯林常到其陵墓前拜谒,以示怀念。
从这座石质的古老城门进入,登上并不算陡峭的阶梯,有两座清真寺分列左右。其中一座就是埃及最大也是最美的清真寺——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这个楼梯就是当年萨拉丁城堡屠杀事件发生的地方了吧......
城堡中有埃及最大的清真寺——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穆罕默德·阿里被视为现代埃及的创立者,他击退拿破仑在埃及的军队,创立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并对萨拉丁大城堡做了较多修缮,建设民房和清真寺,授意将自己的陵墓安放在清真寺内,于是有了这个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再往前走,是高大的城墙。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开罗的伊斯兰区。开罗号称“千塔之城”,据说有1000多座清真寺......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是东方伊斯兰建筑艺术与欧洲建筑艺术的壁合,它与萨拉丁城堡浑然一体。清真寺于1830年(伊历1246年)开始兴建,1857年完成,足足建了27年,它由希腊建筑师设计,采用土耳其式多层的圆形大拱顶和细长铅笔似直刺云霄的宣礼塔,清真寺的尖塔向空中发展,塔尖离地面85公尺,而大型圆屋顶高约52公尺,直径21公尺,殿堂内悬挂许多玻璃球灯,发出黄色光亮,显示出大典的辉煌气势。
整个建筑具有阿拔斯王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寺西南有一黄铜围栏,为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的坟墓。他于1849年卒后葬此,故清真寺以其名命之。寺内钟塔的吊钟是法国国王路易斯·菲利浦赠送的礼物。阿里于1831年慷慨地把卢克索神庙内一座拉姆西斯二世的方尖碑赠送给法王路易·菲利普,至今仍矗立于卢浮宫旁的协和广场。而后1846年,法王再送时钟作为回礼。穆罕默德阿里被认为是埃及现代化之父,穆罕默德·阿里当时住在碉堡,碉堡的最高点南围城正是是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他于1848年病故后,亦安葬于寺内。
寺院始建于1830年,清真寺墙内外层均敷以黄色雪花石膏。寺院正面刻有阿拉伯文铭文、《古兰经》文和伊斯兰教四大哈里发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的名字。寺的大型圆屋顶高约52米,直径长2l米。两个宣礼尖塔直插云霄,塔顶距地面85米。为开罗城标记之一。这是一座模仿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清真寺的样式建造的寺庙,建于1830年至1848年间,带有浓厚的土耳其建筑风格,它的中间有一个大圆穹顶,四周还有一些小穹顶作为扶垛支撑着它。对角线上有两座细长的光塔,象两支伸向天空的火炬。整幢建筑是乳白色的,给人以素净的美感。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巍峨的阿里清真寺建在开罗以北的山顶上,礼拜殿呈正方形,上有高耸的圆顶为殿中心,四面环有四个半圆殿与正殿相应,还有四根高柱居其中。清真寺西侧正中有一盥洗室,是供穆斯林礼拜时做小净用的。
1857年完工的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是以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为原型建造的,具有土耳其风格。。它有一个巨大的拱顶和两座铅笔形的尖塔,这一特征是埃及其他清真寺所没有的。日暮之时,清真寺笼上了一层绯色,十分迷人。其室内装潢也特别豪华:大型的枝型吊灯,无数电灯,以及反射着灯光的石英玻璃……在这和谐的灯光下,整个清真寺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平时寺内不开电灯,也不点蜡烛,但周五中午的祈祷结束之后,还有灯亮着,十分眩目。天井拱顶的四周,饰有画着第一代四位哈里发名字的圆盘。人口处右侧是阿里庙,可以人内参观。院子北端放置的是法国政府给的时钟。它是送给法国的卢克索神庙的方尖碑而得来的回礼。这座钟已经布满灰尘,无法再工作。而方尖碑至今仍矗立在巴黎的协和广场上。从清真寺往西南眺望,可以看到伊斯兰地区,甚至开罗全景。天气好的时候甚至还可以看得见吉萨的金字塔。
城堡的另一边是纳赛尔·穆罕默德清真寺......
纳赛尔·穆罕默德清真寺:作为开罗城堡三大清真寺之一,纳赛尔·穆罕默德清真寺与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站在一起或相形见绌,但它却是存世的唯一马穆鲁克建筑瑰宝。这座建于1335年的建筑实际上是1176年修建的城堡里最古老的建筑,此前城堡里的所有建筑都被十九世纪成为埃及统治者的穆罕默德·阿里拆除了。穆罕默德·阿里当年建造城堡时,为了修建自己的清真寺和宫舍,拆毁了许多原有的建筑物,只保留了极少部分,而纳赛尔·穆罕默德清真寺就是其中之一,保留的原因是要把它当马厩使用。纳赛尔·穆罕默德清真寺的穹顶与众不同,是用波斯风格的蓝绿色马赛克来装饰的,拥有两座宣礼塔,造型高度各异。现在在寺内还能看到至今完好的镂花木制天花板,艳丽的蓝、绿瓷砖赏心悦目,在埃及清真寺中亦不多见。走过这座美丽而古老的寺庙,很容易把人的思绪带进阿拉丁神灯和巴格达窃贼这样的阿拉伯神话情节里去。
阿里清真寺高大的外墙与精美的铁窗......
清真寺与穆斯林一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好像每天都生活在清真寺中,每日“五时拜”,很好奇,他们哪里有上班的时间啊?在埃及,你休想睡懒觉。无论身处何方,每天清晨一定是在钟声和阿訇的歌唱声中被叫醒。备注下哈,大冬天的,每天清醒的时间均在埃及时间凌晨五时之前。除了每日“五时拜”,还有每周的聚礼,每年两次“会礼”,宗教节日,婴儿初生时命名和亡人的殡礼......都要到寺内请阿訇主持举行。
![]()
正在维修的钟塔,寺内钟塔的吊钟是法国国王路易斯·菲利浦赠送的礼物......
进入寺庙内部,哇塞,真是富丽堂皇......
清真寺的透光使用的都是石英玻璃,中央悬挂着数百个枝型吊灯,和谐的灯光使整个大厅庄严而又肃穆。
我们来的时间很凑巧,不久,阿訇就从楼上下来唱礼赞了。那声音,比歌唱家不遑多让......
这座始建于1830年,具有土耳其风格的建筑墙内外层均敷以雪花石膏。寺院正面刻有阿拉伯文铭文、《古兰经》文和伊斯兰教四大哈里——发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的名字。整幢建筑是乳白色的,给人以素净的美感,又称“雪花膏清真寺”......
穆罕默德·阿里王朝(阿拉伯语:أسرة محمد علي
Usrat Muhammad 'Ali、英语:Muhammad Ali
Dynasty):是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埃及和苏丹的统治王朝,以其创立者穆罕默德·阿里为名,穆罕默德·阿里被视为现代埃及的创立者。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又称为阿拉维王朝,这与摩洛哥的阿拉维王朝并没有关系。大部分王朝的统治者都冠有赫迪夫名号,故被时人称为“赫迪夫王朝”。
穆罕默德·阿里原本是奥斯曼帝国军里的一名阿尔巴尼亚裔军官,被派遣前往击退拿破仑在埃及的军队。在法军撤出后,穆罕默德·阿里集权并迫使奥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二世于1805年承认他为埃及瓦利。穆罕默德·阿里使埃及成为一股地区势力,并企图以此作为奥斯曼帝国的后继者,构建他理想的埃及:“我知道帝国正步向衰落……我将会在帝国的荒土上建立一个庞大的王国……远及幼发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
在他的巅峰时期,穆罕默德·阿里及其子易卜拉欣帕夏的确能威胁版图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并试图取缔奥斯曼王朝。大国的介入却阻止了他进军君士坦丁堡,并使他的统治限制在非洲一隅。穆罕默德·阿里在前期征服了苏丹,他的继承者对埃及的统治作进一步巩固及扩展,当中较为显著的是易卜拉欣帕夏的儿子伊斯梅尔帕夏。
赫迪夫制:虽然穆罕默德·阿里及其后继者以赫迪夫的称号取代地位较低的瓦利,但一直不获奥斯曼帝国朴特承认。直至1867年,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正式认可伊斯梅尔帕夏及其后继者使用赫迪夫这称号。与父亲对抗朴特的方针有所不同,伊斯梅尔在避免冲突的情况下以巴结和贿赂的方法强化王朝在埃及和苏丹的地位,使奥斯曼帝国承认埃及和苏丹的实际独立。
英占时期:1879年,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势力串谋罢免伊斯梅尔,扶植陶菲克帕夏。三年后,埃及和苏丹的独立地位仅是象征形式,英国入侵并占领了埃及,表面上支持陶菲克对抗艾哈迈德·阿拉比的民族主义运动。名义上,赫迪夫仍统治埃及和苏丹,权力却落在英国高级专员上。为了抵御埃及人,英国宣布英埃共管苏丹,使地区变成由埃及和英国共同管治,破坏了埃及的完整。这受到埃及人的反对,包括埃及政府及公众,他们坚持于“尼罗河河谷一体”。这一直成为英国与埃及的争端及引起了敌视,直至1956年苏丹独立。
苏丹制及王国:1914年,赫迪夫阿拔斯二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与奥斯曼帝国并肩作战,加入同盟国。阿拔斯二世遂遭到英国罢免,由叔叔侯赛因·卡米勒继任。奥斯曼帝国在名义上对埃及和苏丹的主权至此终止,侯赛因宣布成为埃及苏丹,埃及和苏丹成为英国保护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英国于1922年正式承认埃及独立。侯赛因的继承人福阿德一世开始使用国王的名号。虽然如此,英国依然占据并干预埃及和苏丹的事务。英国持续剥夺埃及对苏丹的控制权。国王及民族主义都无法忍受,埃及政府于是强调福阿德一世及其子法鲁克一世是“埃及和苏丹国王”。
王朝崩解:在法鲁克一世统治时期,民族主义分子对英国的侵占、皇室的腐败无能及第一次中东战争日渐不满。这些因素导致了法鲁克一世地位不保及为1952年埃及革命埋下伏线。法鲁克一世被迫逊位,王位让予他的幼儿福阿德二世,国家政务由穆罕默德·纳吉布及贾迈勒·阿卜杜尔·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运动(Free
Officers
Movement)主理。年幼的国王就位不足一年,于1953年6月18日被革命者废除帝制,宣布成立共和国,结束一个多世纪以来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统治。
透过镂花的铁窗,可以看到城堡的高墙和开罗的市区......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阿拉伯语:محمد علي
باشا,1760年代约1769年-1849年8月2日):出生于卡瓦拉(今属希腊共和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驻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创立者。他常被称为是现代埃及的奠基人。1801年随奥斯曼军队与入侵埃及的法军作战。1805年被奥斯曼帝国任命为埃及总督后,消灭地方割据势力马木留克,统一埃及并进行一系列改革。任内创办以军事工业为主的埃及第一批近代工业,扩建陆军,创建海军,使埃及在19世纪30年代末成为地中海东部强国。曾先后出兵镇压阿拉伯半岛瓦哈比派起义,征服苏丹,镇压希腊人起义。1831至1833年发动第一次埃土战争,相继占领巴勒斯坦、叙利亚及土耳其部分领土。1839年发动第二次埃土战争,在努赛宾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导致土舰队倒戈。1840年在英、俄等列强武力威胁下被迫撤军,仅保留埃及总督的世袭权及对苏丹的管辖权。1848年逊位。1849年8月病故于亚历山大,葬于开罗的穆罕默德·阿里大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连年对外战争使农业因战争持续受到劳动力减少、征敛不断加强的冲击,工业则越来越无法抵挡欧美国家的竞争,而长期觊觎埃及的英法也不断加强入侵,使埃及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但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是埃及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比他的前辈或同时代的人在客观上多有建树,对于埃及历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入侵奥斯曼帝国的埃及省,在金字塔战役中消灭了马木鲁克军队。这次入侵的直接目的在于打击英国与印度之间的通讯道路。在尼罗海战中英国舰队在亚历山大港附近消灭了法国舰队,对拿破仑的计划予以了巨大打击。但是法军依然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占据了埃及三年的时间。1801年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的联军终于击败了占据埃及的法军。长时间里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民族和阶层区分使得其军队非常无效。假如军费不能及时发出的话,一些军队就会叛逃,有些成为强盗。此时埃及原来的马木鲁克统治者已经被消灭,法国统治刚刚结束,正处于一个权力真空。穆罕默德·阿里是派到埃及的一支阿尔巴尼亚团督促法军撤兵的第二高长官。这位年轻的军官建立了一个由当地的村长、伊斯兰神职人员和开罗的富商组成的权力基础来补充当时的权力真空。由于当时没有其他人能够保障埃及的安全,因此1805年奥斯曼帝国任命他为埃及总督。
穆罕默德·阿里统治的最初几年里主要是克服各种企图推翻他的尝试以及将他的统治扩张到整个埃及。为了最终摧毁马穆鲁克的势力他屠杀了马穆鲁克的首领。
萨拉丁城堡屠杀事件: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进行工业革命。英法等列强为了抢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展开了殖民扩张。此时的埃及在宗主国奥斯曼帝国与本国马穆鲁克双重剥削下极端贫困落后,与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列强不可同日而语。埃及处于欧。亚。非三大洲交界的地方,是东西方交通的要冲。因其重要的地理地位成为英法争夺的对象。1798年5月,拿破仑率领军队远征埃及,7月占领开罗。法国在埃及的扩张引起了英国的恐慌。1801年3月,英国根据英土协定,派兵配合土耳其军队攻入埃及。在埃及人民和英土联军的共同打击下,法军被迫全部撤回国内。奥斯曼帝国和马穆鲁克势力卷土重来,恢复了昔日的统治,英国也加紧了殖民渗透。外国资本主义与埃及民族的矛盾,农民阶级和马穆鲁克封建统治集团的矛盾成为这一时期埃及社会的主要矛盾,埃及人民面临着反对外来侵略和反对本国马穆鲁克封建统治两大任务。穆罕默德·阿里顺应形势于1807年支援腊希德痛击英军。同年9月,英国与穆罕默德·阿里签订停战协定,英军撤出了埃及。经过多年战争摧残以及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埃及国内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同时国外西方列强仍然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新的侵略。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实现富国强兵,穆罕默德·阿里推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长期以来,马穆鲁克集团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巧取豪夺,成为埃及农民苦难的主要根源之一。1811年3月1日,经过精心策划,穆罕默德·阿里以委任他的第二个儿子图松领兵出征汉志攻打瓦哈比人为名,邀请开罗附近的马穆鲁克大小头领及其随从470人前往萨拉丁城堡出席宴会。平素骄横惯了的马穆鲁克头领根本不会想到阿里敢把他们怎么样,因此他们只带着少数侍从,骑着马,肆无忌惮地前来赴宴。宴会结束后早有准备的穆罕默德·阿里立即对疏于防范的马穆鲁克首领发动突然袭击。通向大门有一道石头垒成的高墙,前面是狭窄的下坡石阶小道,当马穆鲁克们经过此处时,阿里军队突然从高墙上推下无数大石头,把他们砸得抱头鼠窜,死的死,伤的伤,与此同时,密集的子弹又毫不留情地雨点般飞过来,结果只有一个人漏网,其余的全部被歼。这就是埃及历史上著名的萨拉丁堡屠杀事件。
紧接着,穆罕默德·阿里在全国展开大搜捕,一共消灭了一千多人,残余分子或仓皇逃窜各地,或就地宣誓效忠阿里。至此,统治埃及达500年之久的马穆鲁克作为一股政治势力不复存在,他们的包税领地被没收并收归国有。马穆鲁克势力被铲除后,次年阿里政府宣布实行土地国有化,将一部分土地分成3—5费丹(1费丹约合6.3市亩)的小块田地,出租给农民耕种;废除各种杂税,只向农民征收统一的土地税,精简纳税手续。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阿里把另一部分土地分赐给他的亲属和部下,这些人成为埃及新兴的地主阶级,构成阿里政权的社会基础。这一事件拉开了阿里经济改革的序幕。
穆罕默德·阿里(1769-1849)的改革措施:穆罕默德·阿里原为文盲,45岁始学习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经籍。他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在执政的43年(1805~1848)期间,为建立一个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主权国家,他以富国强兵为总方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政治:他首先设计聚歼地方割据势力马穆鲁克军团大小头领,并肃清其残余,使长期分裂的埃及社会复归统一;继而推行一整套严密的统治体系,确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制。
经济:倡导独立自主,全面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国内外贸易。在农业方面,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改革赋税制度,废除包税制和清真寺宗教地产的免税权;大力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革新农业技术,鼓励发展优质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在工业方面,创办以军事工业为主的埃及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兴建官办纺织、造船、军火等工厂,积极发展与国计民生有关的民用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允许少量企业由私人资本家经营,限制外商投资;倡导洋为己用,引进西方先进设备进行仿制,聘请外国技师培训本国技术力量。在贸易方面,利用行政手段向人民销售本国产品,豁免出口税以鼓励本国商品的出口;用本国铸造的货币取代土耳其货币,并确定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以稳定物价;在全国实行商业垄断,产品由国家专门机构统购统销,在国外开设商馆经办进出口贸易。
军事:废除传统的雇佣兵制度,实行征兵制;按照欧洲方式改组陆军,聘用西方军事专家训练新军;大力发展海军事业,建立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创办军官学校以及步兵、炮兵等各种学校。到1839年,埃及已拥有23万陆军、2万海军,成为中近东地区一支最强大的武装力量。
文化教育:倡导以世俗教育取代伊斯兰宗教教育。他奖励学术,创立教育部和教育委员会,创办世俗学校,普及中小学教育;采取建立各种技术专科学校、聘请外国专家讲课、派遣大批留学生去欧洲学习等措拖,培养和造就出埃及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分子。重视翻译出版事业,开办外语学校,培养翻译人员,组织力量把大批外国军事和科技书籍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创办印刷厂,出版、发行阿拉伯、波斯和土耳其等各种文字的书籍,出版埃及第一份报纸《埃及战役报》。通过全面改革,穆罕默德·阿里使埃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部分”,他因此而被誉为“现代埃及之父”和“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之人”。
马穆鲁克
(中世纪埃及军事政治集团):马穆鲁克(Mamluk)的原意是“奴隶”,因为音译的不同,也被译为“马木留克”,最初出现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的“突厥古拉姆”制度,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军事贵族集团。
马穆鲁克是中世纪服务于阿拉伯哈里发的奴隶兵,主要效命于埃及的阿尤布王朝。马穆鲁克的前身,古拉姆卫队,源自阿拔斯中期的政治斗争。阿拔斯王朝的第八代哈里发穆塔西姆是一个突厥女奴之子,他登基之后深深地忌惮着当时朝廷中如日中天的波斯系贵族,于是就通过自己的母亲从中亚雇佣了一批突厥战士做自己的护卫,这就是最早期的“古拉姆”也为之后的马穆鲁克奠定了基础。他们大多来自于高加索地区和黑海北部非穆斯林被掳掠的青少年,有些是被奴隶贩子抓到并贩卖到中东地区,然后被哈里发和苏丹们编成雇佣军,而另外一些是来自东方的一些部落,被哈里发和苏丹看中,成为他们的雇佣兵。这些民族中最有名的要数被东亚的帝国驱逐出大漠的突厥人。
马穆鲁克的真正定性是在萨拉丁晚期完成的。十一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对阿拉伯地区造成了重大的影响,马穆鲁克在萨拉丁的指挥下作为一个独立的军事集团出现于阿拉伯的政治舞台上。萨拉丁在埃及统治期间,对原来的阿拉伯帝国奴隶卫队制度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革,为了稳定他的家族统治,萨拉丁抛弃了原来的古拉姆选拔体系,不再是奴隶军人混杂自由民雇佣兵,而是彻底的从私奴中选拔强壮的男子进行军事训练,再统一配发装备。因为战功卓著,也因为哈里发的势微和阿尤布王朝的解体,这些奴隶出身的将领逐渐成为强大的军事统治集团,并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统治埃及达三百年之久(1250年—1517年)。奥斯曼帝国时期,马穆鲁克建立的埃及马穆鲁克王朝长期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敌,直到1517年被土耳其苏丹塞利姆一世击败。
马穆鲁克王朝有文武两个阶层,前者构成官僚阶层,后者大都是马穆鲁克,掌管军队并出任苏丹、总督、大法官等高官。马穆鲁克的军队则有三部分:苏丹的马穆鲁克,酋长的马穆鲁克,还有马穆鲁克子弟以及穆斯林自由民组成的骑兵。这些分类最终构成的是以苏丹为首的封建等级制。培训马穆鲁克有一套严密复杂的制度,以保证其忠于雇用他们的人。马穆鲁克也因训练严格成为强有力的军事力量。
从十字军东征时代到拿破仑战争以前,马穆鲁克奴隶兵是一群令人闻风丧胆的军队,曾经在艾因贾鲁特以两万对五千的比例击败蒙古人。他们是骑射与近战都很强力的军人,不过终究难逃集团腐朽的命运。1517年,马穆鲁克王朝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消灭,虽然之后奥斯曼又扶植了一批马穆鲁克贵族,但是作为独立国家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拿破仑在结束意大利战役之后为了切断英国对于印度的经济命脉,决定远征埃及,这次拿破仑在金字塔战役和叙利亚远征中,成功打败奥斯曼帝国委任的埃及马穆鲁克集团,拿破仑使用了整个师的兵力组成方阵再以大炮加以掩护,甚至曾在某次遭遇战中打败了七倍于己的兵力,但随着土耳其的参战和英国海军在尼罗河口的胜利,法国对埃及的统治也因为未能攻克阿克城以及法国在欧洲主战场的严峻形势而结束。但马穆鲁克并未销声匿迹,拿破仑著名的禁卫军中,就有一支是由马穆鲁克所组成的。
史学家普遍认为正是由于马穆鲁克扫除了地中海东岸十字军残余力量,并且同在巴勒斯坦及叙利亚的蒙古势力对抗,才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得以免遭毁灭。
14世纪末,由于马穆鲁克继承者无能而且内讧,也由于经济衰退——农业工业和税金收入都大大
减少,还由于埃及发生大规模鼠疫,马穆鲁克王朝人丁锐减,国力衰退。屋漏偏逢连夜雨,贝都因人来骚扰了,跛足帖木儿来进袭了(叙利亚战争),葡萄牙人也来攻击红海商路了(第乌海战)......奥斯曼帝国也来凑了个热闹。规模不大,不过是把埃及和叙利亚全占领了(达比克草原战役、瑞达利亚战役)。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马穆鲁克
虽不能再成为埃及的苏丹,仍然构成军队核心并被任命为政府官员。在1517-1798年奥斯曼帝国占领期间,马穆鲁克始终是埃及政治结构的一个重要阶层,对社会有相当大的影响,直到1811年埃及的新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对马穆鲁克们进行大tu杀。遭到此次大tu杀之后,马穆鲁克的权力才被取消。
马穆鲁克王朝与中国有关的事件——“大破蒙古”:1260年,马穆鲁克大军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附近的艾因贾鲁打败了蒙古大军,这是蒙古大军在西征历史上第一次野战中被对手全歼(艾因贾鲁之战)。这次大战被历史界认为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标志着轰轰烈烈的蒙古西征浪潮的结束,使得百战百胜的蒙古大军没有能够攻陷耶路撒冷圣地,并且使得蒙军没有最终涉足非洲国家。因此保护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免遭蒙古大军的彻底破坏,同时也使得阿拉伯文明的中心开始转向埃及。在文章的结尾处,说说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纳赛尔·穆罕默德清真寺吧......
纳赛尔·穆罕默德清真寺:作为开罗城堡三大清真寺之一,纳赛尔·穆罕默德清真寺与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站在一起或相形见绌,但它却是存世的唯一马穆鲁克建筑瑰宝。这座建于1335年的建筑实际上是1176年修建的城堡里最古老的建筑,此前城堡里的所有建筑都被十九世纪成为埃及统治者的穆罕默德·阿里拆除了。穆罕默德·阿里当年建造城堡时,为了修建自己的清真寺和宫舍,拆毁了许多原有的建筑物,只保留了极少部分,而纳赛尔·穆罕默德清真寺就是其中之一,保留的原因是要把它当马厩使用。纳赛尔·穆罕默德清真寺的穹顶与众不同,是用波斯风格的蓝绿色马赛克来装饰的,拥有两座宣礼塔,造型高度各异。现在在寺内还能看到至今完好的镂花木制天花板,艳丽的蓝、绿瓷砖赏心悦目,在埃及清真寺中亦不多见。走过这座美丽而古老的寺庙,很容易把人的思绪带进阿拉丁神灯和巴格达窃贼这样的阿拉伯神话情节里去。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