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再游广州——黄埔遗迹·长洲炮台
长洲岛位于广州东缘,是黄埔地区珠江上的一个江心岛,西面与广州大学城仅一桥之隔。岛长约4.2公里,宽约2.1公里,陆地面积7.23平方公里,略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因形状狭长,故名长洲岛;又因地处黄埔(传统英文名称:Whampoa),又称黄埔岛。长洲岛古迹遍地,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使这里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地方和广州的旅游胜地。
在清代,黄埔区长洲岛还算是广州东郊,这里山峦起伏,林木茂盛,四面环水。面积虽然只有6平方公里,然它雄踞江面,位于珠江出海口的主航道上,由狮子洋进入广州的门户,扼虎门沿珠江进入广州的咽喉,自古就是扼守广州的军事要地,也是历来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地,在明代已有驻兵。
为了保卫广州这个千年商都,朝廷的钱袋子,清代嘉庆年间,两广总督百龄在虎门、长洲两地新建炮台,形成了以虎门为“第一重门户”、长洲为“第二重门户”的广州海防体系。长洲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共同组成“长洲要塞”。光绪十年(1884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倡议建造长洲炮台,为守卫广州的中路防线计划。另一说是清政府从1885年开始,清政府从1885年开始,秘密聘请德国军事顾问帮助设计,建筑了长洲炮台,使它与珠江对岸的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及牛山炮台互为犄角,隔江鼎足相望。长洲炮台与沙路炮台之间还建有木桥相连,加之珠江航道在此筑有两道铁栅水闸,封锁住珠江江面,构成了长洲要塞,成为广东海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长洲要塞司令部就设在长洲岛。后来,林则徐,张之洞、彭玉麟、孙中山等人均对加固长洲炮台起到了积极作用。
炮台由四缝炮台、旧西岗炮台、白兔岗炮台、白鹤岗炮台、大坡地炮台、新西岗炮台和蝴蝶岗炮台共7座炮台组成,分别建在长洲岛东南方向的7个山岗上,全长近2公里,成扇面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各炮台之间距离不等,所配置的炮数量和炮位大小,亦因地势而不同。整个长洲要塞炮台装备有德国克虏伯工厂制造的大炮35门,其中15门大炮就布置在长洲岛上。炮身颇长,炮弹长约1米,重240公斤。最大一尊炮,口径为24厘米,置于新西岗炮台。克虏伯大炮是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钢铁后膛大炮,据说大炮能360度旋转。曾几何时,它几乎就是中国海防的代名词。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国人对于中西武器间的差距已有清晰的认识。从同治十三年到光绪七年间,虎门炮台的支出超过白银50万两,省河炮台(包括长洲要塞炮台群在内)近33万两;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添置的一批炮台,耗银也在16万两以上。光绪时期,老式的中国传统炮台被钢筋混凝土为材料的西式炮台——圆形或扇形外观,安设单炮的露天半地下台(即所谓“明台暗道”)代替,大炮也以西式大炮为主。新建的炮台群,是当时先进的军事要塞,其战斗力在抗日战争中仍然得到证明。
在各炮台中以主炮台白鹤岗炮台的规模最大。各炮阵地均有辅助设施,如兵勇宿舍、弹药库等,巷道及房间通风设备良好,其建筑均为拱顶、厚壁、砖石结构,水泥荡面。炮台常驻兵千余人。所置洋炮为德国克虏伯厂所造。清末民初,成立长洲要塞司令部,管辖各炮台。黄埔军校创办后,白鹤岗炮台和大坡地炮台为军校所用,孙中山曾到此视察。1924年7月5日,孙中山任命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为长洲要塞司令。长洲炮台于1938年秋日军占领长洲岛后被拆除,火炮被运走,炮管被分割化铁。1999年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岗炮台:是鸦片战争时期修筑的广州重要的海防体系长洲炮台的一部分,它虽是长洲岛7炮台之一,但却是规模最大的炮台。是长洲要塞司令部所在地,位于广州黄埔区长洲岛下庄村白鹤岗上。
白鹤岗炮台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距白兔岗炮台约300米,在下庄白鹤岗上,拔约30米,有炮台3、炮3门,炮台为椭圆形。其面积分别为2.4米×10米;8.7米×10米;9米×9.8米,炮位后有辅助设施,其主巷道长45.5米、宽2.85米、高2.7米,宿舍面积约为142.5平方米。另有一座“官厅”,并设有露天花园,两旁有房间,是长官居住办公之所,部分已毁坏,曾作黄埔水泥厂临时宿舍。1995年后市文物单位经有关部门办理了手续征用该炮台,准备重修开放。
白鹤岗炮台在黄埔军校旧址的东南面的一个小村后面,顺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行,就能看到白鹤岗炮台的青砖楼牌。门楼保存完好,上面镶嵌着一个花岗石门额,石额正中间镌刻“白鹤岗台”四个大字。门楼的墙上,挂有广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牌子。这个北洋时期的炮台座落在小山上,俯瞰着珠江,颇有一夫当关之势。在晚清以及民国时期,这里应该是一个严禁民众进入的军事重地。从青砖楼牌进去,就径直进入了炮台的通道,通道已铺设了完整的照明线路,还有石凳可供休息。整个炮台呈椭圆形布局,面北背南,北方是控制江流的炮位,南边则是士兵休息的营房,都隐藏于地下,且有通向地面的透气窗。大炮附近的墙壁内有存放炮弹的凹位,还有一个深入地下的独立房间在炮位后面,应该是军火库。里面较潮湿,虽然已入炎夏,一走进去却是凉气逼人。里面没有通电,黑乎乎的看不很清楚,显得颇为神秘。里面的空间设计也是一圈狭窄通道包围着一处方正的房间,而房间的门离进入地下的台阶很近,这样利于战斗中的士兵快速运送弹药至炮位,这种军事炮台的设计在现在看来都还是合理而先进的。走出黑黑的地下空间,再进入中间的主通道,士兵们休息的房间就在通道的另一边,颇感意外的是其中还有一个小小的庭院,而且窗户都是中式的缕空设计,这样使得处于地面以下的庭院消除了黑暗压抑的感觉。
白鹤岗炮台有炮位3个,炮3门,炮位为椭圆形,装有铁轨,中炮位的铁轨上有一门德国克虏伯工厂制造的大炮。主炮台的的大炮,是当时最先进的大炮。抗战爆发后,广州在1938年沦陷。炮台原有的大炮被日军拆除,炮管被分割化铁。现在看到的克虏伯大炮,是广钢企业集团铸造分公司的仿制品。炮架上铸有唯一的文字:“H.GRUSON”。
炮台中有一座“官厅”,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庭院,设有露天花园,莲花池两旁的房间,是长官的办公室和住所,红色的木制窗棂大多保存完好。我们看到的炮台遗址是彭玉麟办理广东军务时修整改造的新式炮台,内修有藏兵洞、藏弹洞、暗道、暗巷等,并于炮台后辟山开路,以藏弁兵。藏兵洞结构复杂,构思巧妙,洞洞互相联通,洞中有洞,洞既通向炮台,又通向炮台之外,既可以藏兵,又可以互相支援,还能及时逃生。炮台后有山路相通,可以互相支援。
政府“差额拨款”,炮台官兵种田忙:炮台建立之初,政府只发给守卫官兵部分军晌,这显然不能让官兵养家糊口,于是在炮台边上就有一块“官地”给他们耕种,耕种所得的收获是自己的,所以他们就种菜卖菜种果卖果,靠这些来补贴军晌的不足。当年这里的守卫官兵很多都是父子叔侄,一旦有了战事,名副其实的“上阵父子兵”。
长洲的炮台修好之后,这里并没有爆发过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因此,听起来有点“血雨腥风”的炮台,并未在长洲岛的居民心中投射下任何的阴影,相反,炮声甚至成了某种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的信号。据说在当年,每到春季,各炮台都会试炮三响,以示常备不懈。炮弹落地的位置大概就在珠江的中央。
炮弹的巨大声浪会把河里的鱼儿震晕,附近的居民一听到炮声过后,就会喜气洋洋地下水捕捞,每次收获都不少。当年每逢黄埔军校有盛大活动,炮台即鸣炮以壮军威。所以,响炮也喻示有喜事,长洲村民也最爱打炮。炮台坍塌前这里曾经是当地孩子们玩耍的圣地,模仿着驻守的士兵在炮台间穿梭和捉迷蒧,是他们最快乐的童年时光。
然而,这些平日里闷声不响的大炮有一天竟然打向了孙中山。1922年7月9日,陈炯明的军队占领了鱼珠、沙路以及长洲要塞司令部上的七大炮台,在蟹山炮台上朝孙中山所在的永丰舰发炮。孙中山知道陈炯明要赶绝他,他就站在永丰舰甲板上对着蟹山鱼珠的方向,也就是炮弹打来的方向,说要看看陈炯明怎样用炮将他打死。最后的结果大家当然都知道,孙中山没事,而陈炯明却败了。
大坡地炮台:距离白鹤岗炮台约200米,海拔20米,混凝土构筑。大门上的花岗岩门额上刻有“大坡地台”四个大字,有三个相互沟通,连在一起的炮位。炮台之下分别建筑有藏兵洞和炮弹库,一条30米长的主巷道,四条各10米的纵向巷道,三条5至9米的横向巷道,均有透气孔,排水沟。1926年大坡地炮台曾被用作黄埔军校的临时课堂,以解决学生数量骤增而经费设施跟不上的窘境。军校禁闭室亦设在炮台,学生违反纪律受到关禁闭处罚时被送到这里。1925年8月廖仲恺被刺后,抓获的一些重要嫌疑犯如梁鸿楷、胡毅生、林直勉等都曾关押在炮台。大坡地炮台于1938年秋日军占领长洲后被拆除,炮管被风割化铁。
白兔岗炮台:在广州市黄埔长洲4801厂厂区内,海拔约40米下庄村的白兔岗处。白兔岗炮台为一平面圆形的露天台,直径约五六米,花岗岩石砌筑,有炮台2座,炮2门,其中1座炮台直径6.35米,炮台正中陈列着一门巨大的铁炮,约一人高,三四米长,但炮身却已布满“皱纹”。该炮是1996年仿制的,原炮于光绪九年(1883年)由德国克虏伯厂制造,1938年秋,日军占领长洲被拆除。弹药库面积为3.2
Ⅹ3.3米,兵勇宿舍成平行四边形,巷道宽1.2米,壁厚1.45米,入口门高2.5米。山脚设有发电房,炮台上设有探照灯16座,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建立的一系列防御性炮台。
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