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春节再游广州——黄埔军校旧址(东征烈士墓园)

$
0
0
2019春节再游广州——黄埔军校旧址(东征烈士墓园 )

    从黄埔军校校本部参观出来,已是五点半了。东征烈士墓园和北伐纪念碑没有来得及去参观。从网上下载了几张照片,先了解下历史吧......
    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纪念坊矗立江边,1928年建成,坊高约10、宽约47米,全部用长方形花岗石砌成,正面开有3个大石拱门,中门较大,坊上石额的篆文“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为蒋中正题书,周围镌刻棕色陶瓷花边,棕色琉璃瓦顶,庄严美观。

    东征烈士墓园坐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在万松岭北麓。东征阵亡将士墓是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阵亡的国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面积5万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1984年修缮,1991年新建了“东征史迹陈列室”。墓园的造型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非常相似,故有“小黄花岗”之称。1962年7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和1988年省人民政府曾先后拨款修葺。
    墓园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后枕万松岭,依山而建,气势雄伟。进入纪念坊,是依山势用花岗石铺成的宽敞墓道。墓道两侧遍植常绿乔木,各建1座绿色琉璃瓦顶凉亭。整座东征烈士墓青松翠柏,绿树红花,亭台点缀,环境幽静。


    烈士墓冢成正方形,高1.85米,四边各有宽约31米,面积为1000余平方米,四周绕有铁枝栏杆,碑亭在正中建石碑高约3.4米,中刻“东江阵亡烈士墓”7个大字。墓冢前面有1座水磨石米的长方型大拜桌。

    墓后有城楼式纪功坊,全为花岗石砌成,高约10、宽14.3米,坊上刻有“东江阵亡纪功坊”,款署“民国十五年八月 张仁杰敬题"。坊内两侧分别有楼梯可拾步而登,坊内的石壁上镶嵌有《国民G命军军官学校东征阵亡将士纪念碑》、《陆军中将刘君墓碑》和 《国民G命军军官学校东征阵亡将士题名碑》。原为1928年刻建,文革期间被砸毁,现碑石为1984年据原碑拓本重刻。题名碑上有烈士姓名、职务,共238人(收录不全,在各役中牺牲的黄埔军校师生共516人)。纪功坊后原为军校入伍生和学生墓文革期间亦遭破坏,1984年重建。

    这是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落款张仁杰。张仁杰即张静江,他是国民党元老,蒋介石的老师和军师,国民党三大书法家之一。坊内有四块碑,其中《国民G命军官学校东征阵亡将士题名碑》,仅刻上238位烈士的英名,不及在这里埋葬烈士的半数。原因是此碑刻于1928年,那时国共两党已经分裂,蒋介石掌权,许多共产党员烈士的事迹也就无情地被抹煞了。


    纪功坊的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
    埋在墓中央的是一位团长,著名的刘尧宸烈士。第二次东征时,他率领40多名奋勇队员冲锋陷阵,不幸中弹,英勇牺牲。为了表彰刘尧宸的功勋,他被追赠为陆军中将,发一等抚恤金五千元,并将骸骨运回这里。
    黄埔军校师生参加了两次东征及平定商团叛乱,镇压滇桂军阀的历次战斗。战斗中,他们革命目标明确,作战勇敢无畏,在广大工农群众的有力支援下,与粤军密切配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历次战斗中,军校师生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代价,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为缅怀在战斗中牺牲的军校师生,赞颂他们的革命精神,东征结束后,广东革命政府决定拨专款六万五千余元,在军校所在地的长洲平岗,兴建东征烈士墓,收集在两次东征,平定刘杨滇桂叛军,以及沙基惨案中部分军校烈士遗骸,合葬于平岗万松岭。
    东征阵亡烈士墓始建于1925年12月,那时,正是国共两党为革命共同奋斗的顺利发展时期,两党精英,为民族的独立自由,为国家的统一振兴,在战斗中,许多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生前同窗共砚,亲如兄弟,战斗中誓同生死,万众一命,死后则在青山绿水间有幸共葬一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就再也没有两党英灵共葬一穴的动人光景了。东征烈士墓可以说是唯一的,保存完好的两党烈士众骸共葬的墓冢。
    1926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亲自主持了烈士墓的落成典礼。这个时间恰好又是军校建校两周年纪念日,于是两个盛典一并举行。大会上蒋介石作了长篇演讲,当时的新闻媒介作了广泛报导,情况热烈空前。

    烈士墓园的两翼还有墓家,东翼为蔡光举烈士墓,面积约42平方米,墓四周有钢筋水泥栏杆,并以铁链环绕。石碑高约4米,正面刻楷书“蔡光举烈士墓”,款署“民国十五年八月”、“谭延闿敬题”(部分文字被凿毁)。蔡光举,贵州遵义人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1925年2月参加第一次东征,任营党代表,在淡水之役牺牲。据说因他是学校牺牲的第一人,故为他单独造墓,独享殊荣。

 
    西翼为军校出身的国民党少将17人合葬墓。少将墓内安葬的是1936年在“两广事变”中阵亡的黄埔军校出身的17位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国民G命军少将。碑的正面刻“正气长存”,碑座正面刻吴沧桑等17位少将的名字,背后刻国民党陆军中将第155师师长李汉魂撰写的吴沧桑事略。这是根据蒋介石的命令于1936年附葬于“东征阵亡烈士墓园”的。 文革期间被砸,1988年修复。
    吴沧桑(1906—1936):名经界,以字行。民国十四年(1925),沧桑只身赴穗,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卒业后,参加北伐,入东路第一军任排长,隶东征第一军何应钦麾下,攻略闽浙,进据沪江。北伐结束后,被选送入湖南讲武堂学习军事,旋以优异成绩,以中校衔考入北平陆军大学第九期学员班,参与制订《中国军队对日军作战计划》。自1931年“九一八”起,义勇军艰苦抗日,举国奋起,而西南当局竟置民族存亡于不顾,以政务分会名义,与中央分庭对坑,势成分裂。第一集团军兼制海空,陈策、张惠长等相率去职。沧桑以为欲求对外,必先统一,而李汉魂亦深以西南当局举措不当,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春将全部军务委托给沧桑,且在香G发表挂印封金通电。西南当局震怒,乃派人诱押沧桑于韶关,急送广州警察总局。是年7月11日,沧桑被暗杀于黄花岗侧。不久,西南政务分会即告解体,归政中央。蒋介石以沧桑功在国家,追赠陆军少将,明令旌表,依例厚恤其家属,并为之安葬于黄埔东征阵亡将士坟场。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国防部以吴沧桑有功于抗日,又追发奖状,以资褒奖。
    两广事变:又称“六一事变”,是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广东实力派陈济棠,广西实力派李宗仁、白崇禧等为反对蒋介石吞并地方势力而发动的一次事变。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以来,两广军阀势力一直凭借胡汉民的威望,割据一方,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病逝,蒋介石欲趁机解决两广问题,遂委派王宠惠借赴粤为胡吊丧之机,要求陈济棠把广东的军政两权交还中央。陈济棠不肯接受,决定先发制人,便联合李宗仁、白崇禧以抗日名义举兵反蒋。
    1936年6月1日,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呈文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请求准予抗日。4日,陈济棠、李宗仁等宣布抗日救国,组成军事委员会,将两广军队改称抗日救国军,由陈济棠任委员长兼总司令,李宗仁为副。接着,两广军队进军湖南。蒋介石急调两个军阻截,内战一触即发。同时,蒋介石加紧对广东内部的收买与分化。至7月初,广东空军部分飞机投蒋,粤军第1军军长余汉谋亦通电拥护南京中央,广东内部开始四分五裂。13日,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决议,撤销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委会,任命余汉谋为广东绥靖主任,免去陈济棠本兼各职。陈济棠见大势已去,于18日亡命香G。此后,蒋介石又派大军讨伐广西,企图武力统一广西。经过各方调解,蒋、桂双方达成妥协,两广事变就此结束。

    “东征史迹陈列室”建于1991年,室内详细展示了军校师生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的光辉业绩......
    说说民国时期的两次东征:
    第一次东征:第一次东征是指1925年(民国十四年)1月至3月,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苏联顾问的帮助下,一黄埔军校“校军”为主力组成东征军,在广东东江地区对军阀陈炯明部的进攻战役。这两次东征在国共两党的紧密合作下取得了完全胜利,使广州革命政府实现了广东全省的统一,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
    东征起因:陈炯明原系广州革命政府陆军部部长,1922年背叛孙中山,发动武装叛乱。1923年1月被逐出广州,占据东江地区(今惠州、河源、汕尾、梅州、汕头)后,在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勾结湘、赣、闽等邻省军阀和驻粤、川、滇、桂军,伺机夺取广州,推翻革命政府。1924年冬,陈炯明乘孙中山应冯玉祥等邀请北上,留守广州兵力薄弱之际,将所部改称“救粤军”,自任总司令,以林虎为总指挥,洪兆麟为副总指挥,将所属部队编为7个军和5个独立师,以约7万之众分3路进攻广州。为统一广东,顺利北伐,广州革命政府任杨希闵任东征军总司令,先后两次发起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作战。
    东征过程:东征联军约5万人,于2月1日,分三路向陈炯明部发起进攻。军阀陈炯明军共7万余人,以林虎为总指挥,洪兆麟为副总指挥,编为7个军和5个独立师,正向广州进逼。东征联军以粤军与黄埔军校校军组成右路军经虎门攻击前进,先后攻占东莞、石龙、樟木头、平湖、深圳等地,在击溃广九路(广州至九龙)上的陈军后,于14日进至陈军的东江门户淡水城郊。
    在攻打淡水的作战中,黄埔校军以10名军官和100名士兵组成的“奋勇队”,15日拂晓发起攻击,仅用半个小时就率先攻进城内。陈军洪兆麟部2万余人由惠州前来增援。校军和粤军第2师以一部兵力进行阻击,将洪部击溃,并乘胜向敌追击,一举攻占平山,尔后,决定置惠州孤城于不顾,继续挥师东进,相继攻占海丰、陆丰等地。陈军将领洪兆麟、叶举见大势已去,遂脱离部队,从海路逃跑。东征联军的右路军兵分三路,向潮州汕头方向扩张战果,于3月7日攻占汕头。当黄埔校军协同粤军在淡水、海陆丰、潮汕等地与洪兆麟部决战时,陈军第1军军长林虎见有机可乘,即率部从紫金、五华抄袭右路军后方,企图与洪兆麟、叶举残部前后夹击右路军。右路军从揭阳、普宁迅速回师迎击林虎军。广州大本营为支援右路军的作战,及时调驻江西的粤军第l师陈铭枢旅和吴铁城警卫师等部增援东江前线。3月10日,林虎部进占河婆墟,截断了右路军与广州的联络线。右路军决定除以许济的第4师坚守潮汕外,以校军和张民达的第2师从正面迎击陈军,以陈铭枢旅及欧阳驹师出河田,击陈军之背。3月13日晨,正面迎击林虎军的教导第1团干余人,在晋宁以西的棉湖首先与对方接触。因为此时右路军的左右两翼还未如期投入战斗,校军教导第1团官兵遂与陈军数万人展开激烈的战斗。17时,校军教导第2团赶来支援,突袭陈军司令部。林虎当晚即率残部夺路溃逃。校军官兵遂发起追击。林虎收集残部退至兴宁,与东征联军形成对峙。3月20日拂晓,东征联军各部对兴宁发起总攻。战至当天日暮时分,攻占兴宁。与此同时,东征联军的右路军又攻占了五华、梅州市梅县区、蕉岭、大埔等区县,洪兆麟残部逃往粤闽边境;林虎残部退入江西,潮(州)梅(州)地区全部为东征联军收复,困守在惠州孤城的陈军杨坤如部见援兵无望,出城向东征联军投降。东征联军左路滇军遂进入惠州。至此,第一次东征作战结束。
    历史意义:第一次东征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合作组建新军队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至此,广东全境统一于广东革命政府管辖之下。这不仅使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也为后来的北伐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东征:1925年(民国十四年)10月至11月,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民政府为了彻底消灭陈炯明军队,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1925年10月1日,国民G命军举行第二次东征。
    东征起因:1925年6月,杨希闵、刘震寰在英帝国主义和段祺瑞、唐继尧等军阀的支持下,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广东形势危急。黄埔学生军和粤军立即回师镇压,在广州工人和市郊农民的配合下,迅速平定叛乱,全歼叛军两万余人。嗣后,广东革命政府由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黄埔军校编练的军队及粤军、湘军、滇军等编为国民G命军第一至五军。这时,陈炯明利用革命军队回师广州镇压杨刘叛乱的机会,以三万之众重新占领东江一带,并企图勾结盘踞在粤北的川军熊克武和粤南的邓本殷进攻广州。国民政府为了彻底消灭陈炯明军队,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决定第二次东征。
    东征过程:1925年9月,原已被打败的广东军阀陈炯明残部,乘东征军主力回师广州,平叛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之机,再次叛乱,重占潮州、汕头;盘踞广东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也与其配合,企图向广州进攻。广州国民政府为彻底消灭广东省的军阀势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遂决定进行第二次东征。东征军辖第1、第2、第3纵队,由总指挥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领,向东江地区陈炯明残部发动进攻。10月14日,东征军在省港罢工工人、东江农民的配合下攻占惠州,尔后,兵分三路,向东江腹地继续进攻。11月4日,东征军收复潮州汕头,28日后,又攻占五华、兴宁、梅州市梅县区、大埔,乘胜追击残部,直至闽边永定一带。至此,陈炯明残部流窜于闽赣边,再也无力袭扰东江。与此同时,国民G命军另一部又先后消灭了邓本殷在高州、雷州及海南岛的部队。国民G命军两次东征的胜利,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基本趋于统一,为举行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奠定了巩固的后方基地。
    事件影响:在第二次东征中,蒋介石已表露出要在军队中排斥共产党人的企图,他无理要求周恩来交出第一军和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员名单。周恩来自汕头回广州,同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苏联顾问鲍罗廷商量,认为应予蒋介石以回击,不再同蒋合作,另组国共合作的部队。但是,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反对这一计划。只是由于周恩来等的努力,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G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才得以在广东肇庆以铁甲车队为基础建立起来。这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正规部队。
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2.17

附:东征中的陈赓与蒋介石
    陈赓(1903—1961),湖南湘乡人。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那么战功赫赫的陈将军与蒋介石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陈赓是黄埔一期学生,当时有“黄埔三杰”之说,公认的说法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可想而知陈赓在黄埔学生中的影响。陈也是蒋介石最赏识和器重的学生,毕业后留校当教官,后随蒋介石东征作战,且战绩卓著,于是把陈赓在东征这个连调为总司令部的警卫连,陈赓担任连长,在东征作战中两次救过蒋介石的命。
    1925年10月中旬,北伐东征军在向华阳进军途中,第三师遇到优势敌军的猛烈抵抗,久战不克,反被敌人的钳形攻势所困。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亲临前线督战,希图激励士气,扭转战局。虽奋力苦战,但毫无改观。兵败如山倒之时,蒋介石环视左右,只有连长陈赓寸步不离,紧随身边,而总指挥部的其他成员已各自逃命去了。蒋介石心力交瘁,万念俱灰,几欲杀身成仁,被陈庚竭力劝止,此时追兵更近,陈庚背起蒋就跑,最后来到一条河边摆渡过了河,方才脱险。
    另一次是,在与商团一次战役中,发生了蒋介石差点阵亡的惊险一幕,幸而陈赓眼疾手快救了他。商团败退后,陈赓与同学们一起乘胜追击,不久便活捉了商团一个小头目,缴获了他的军刀。全军指挥蒋介石正好从他身边经过,陈赓立刻敬礼,还把战利品交给蒋介石检阅。打了胜仗,蒋介石也很兴奋,连忙伸手去接。不料被活捉的小头目猛地挣开了学生军的胳膊,迅速夺过一把军刀挥向蒋介石。所有在场的人一时都惊呆了。千钧一发之际,陈赓一把抓住小头目的手腕,用脚将他扫倒在地,化险为夷。
    蒋之所以器重陈赓,甚至偏爱陈赓,除感激陈赓的救命之恩外,陈还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全才,所以一心想得到陈赓,只是,他不了解陈赓。他对陈赓说,入了共产党是不要紧的,你这个年纪做的事情是不算数的,只要你跟着我就行了。 由于各自的信仰不同,在国共分裂后,最终陈赓追随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中成为与蒋军较量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不过陈赓的一次被bu,还是体现了蒋的情义。以致蒋去台湾后说过,当初后悔放了陈赓。
    那是在1931年,陈赓在作战中身负重伤,被秘密转移到上海治疗,可是非常不巧,正好赶上顾顺章叛变,被顾指认,陈赓在上海被bu。蒋介石听闻后,大喜过望,下令给陈赓好好治伤,另外把他劝过来,不要跟着共产党干了,陈赓丝毫不为所动。他亲自看望陈赓,对身边人说:我不要他为我提供什么共产党的情报,只要跟着我就行。他亲自劝降不成,也没有完全死心,而是希望胡宗南他们可以用同窗之谊来感化陈赓,都没有成功,蒋介石以为陈赓如此执拗只是因为他的性格,他没有想到这是陈赓的信仰。关了几个月后,蒋不但没有杀他,而且还成功脱逃。其中一个原因是陈赓当年救过他的命,蒋还是念这个旧情的;第二就是陈赓不仅在共产党军队中影响很大,他在黄埔一期,包括二期、三期的学员中,也具有重大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是不得不顾忌的,如果他把陈赓杀了,他在整个黄埔系中的威望都要受影响。
    老蒋在退居台湾时说陈赓是个害群之马啊,五个胡宗南也不抵一个陈赓啊。还是蒋经国问的好,为何陈赓如此和您具有渊源的学生,却没有跟从您呢?陈赓因心中之共产主义信仰仍弃蒋而去。中国近代以来,没有哪一个政治团体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拥有这么多的就为心中理想和信仰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的有志之士。这批人,他们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只为主义、只为信仰便可用一生去奋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