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再游广州——沿江路,老广州的记忆
粤海关旧址所在的这条马路叫做沿江路,另一侧是看似平静的珠江与花团锦簇的长堤。沿江路被称为广州的外滩,从清末民初起,沿江路与长堤一带为广州最繁华的街道,老字号林立,但20世纪末期开始日渐衰落。其作为广州一河两岸的光亮工程之一,沿线建筑物外立面经过整饰改造,广告招牌、霓红灯众多,古树林立。这里独具历史建筑风格、浓厚文化底蕴,还有凸现广州山水城市特色的广州市标志性景观......
沿江路东起东湖路南端路口以东,西至六二三路,全长2946米,宽11~20米。全路分东、中、西三段,东湖路至东华南路为沿江东路;东华南路至海珠广场为沿江中路;往西为沿江西路。这一路段具有突出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广州市的传统中轴线至海珠广场将她一分为二;同时她又位于城市景观东西中轴线上,源远流长的珠江衬托着好秀美的风光;北京路、长堤路等传统商业中心与之相互呼应;爱群大厦、海珠石、永安堂、中央银行旧址等集中反映了广州市的历史文明的各式典型建筑互为依存。
沿江东路原为珠江边的沙滩,1956年建成马路,称沿江东路,1967年改为沿江三路,1982年复名。沿江中路东段因鸦片战争后在此曾驻过粤八旗兵水师营,原称八旗大马路,1951年改为东堤大马路;西段在1920年筑堤而成,取名南堤大马路;1967年沿江中路东、西两段改称沿江二路,1984年改今名。沿江西路东段原为珠江北岸的浅滩,1932年填河而成,称新堤大马路,1981年改今名;沿江西路西段原称西堤马路,1940年代一度改称哲生一、二、三、四路(“哲生”为曾任广州市市长孙科的字)。1967年改为沿江一路,1982年复名。
沿江路在今天看来有些狭窄,但它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粤海关大楼、广州邮政博物馆都在这条街上。它们和其他建筑群构成了民国时最繁荣广州!
前面的这座桥叫做人民桥,为跨越珠江两岸,连接荔湾区与海珠区的一座桥梁。其北起六二三路、与康王南路相连,跨越珠江,南至洪德路、与工业大道北相连,是一座3孔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钢构桥。大桥全长701.2米,主桥长182米,宽18米,其中行车道12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南北引桥长519.2米,宽12米,但引桥不设人行道,由4座步梯连接主桥供行人、自行车上下。
![]()
![]()
![]()
![]()
![]()
![]()
![]()
![]()
民国21年(1932年),曾提出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西濠口建筑西堤铁桥。民国24年(1935年),工务局亦进行筹划并选取桥式,但桥未筑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珠江南岸工业发展迅速,海珠桥难以承受日益加大的交通流量,急需建设新桥。1965年4月,经国家计委和建工部批准兴建人民桥,同年11月4日正式动工,于1967年5月1日竣工通车。1984年在人民桥南端建成洪德路立交桥疏导车流。1988年在人民桥北端,建成东、北、西3条匝道,分别连接沿江路、六二三路及沙面旧东桥。2000年在人民桥东侧建内环路,及拆除桥北三条匝道。
沙基惨案纪念碑:沙基惨案发生于1925年6月23日,又称六二三事件,指的是英国士兵开枪镇压广州的游行队伍,造成严重伤亡的事件。1926年在这里修建的道路,为表示纪念,定名为六二三路。当时的广东革命政府在人民桥东侧、珠江河畔,竖立了刻有“毋忘此日”的石碑,后因城市建设需要,1950年被移至沙面东桥,改为“沙基惨案烈士纪念碑”,上有题词:“一九二五年六月廿三日沙基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其后又被拆毁重立,1963年此碑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67年在修建人民桥时,此碑拆去,后在桥北东侧再建新碑。新碑于1999年内环路建设人民桥扩建时再次被拆。现时的纪念碑是于2001年10月18日重新与市民见面,此次的纪念碑是按1926年建设的纪念碑原貌复建的。纪念碑按其原设计图纸用一整块花岗岩重新雕刻而成的,高约3米。正面刻着“毋忘此日”四个大字,用竖排的形式注上“中华民国十四年六月廿三日”。碑座上的落款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廿三日广州市政府立”。纪念碑后面,另立了一块约0.5平方米的正方形花岗岩,上面刻写着“沙基惨案纪念碑重建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