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庆·多彩黔行——大小七孔景区(小七孔)
荔波小七孔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AAAAA级,是樟江风景名胜区的四大风景片区之一,于2007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最美丽的地方之一,该景区在宽仅1公里、长12公里的狭长幽谷里,为喀斯特地貌,集洞、林、湖、瀑、石、水多种景观于一体,玲珑秀丽,有“超级盆景”的美誉
。
从这里开始的小七孔景区1.6公里步行鉴赏区,沿途可以欣赏到小七孔古桥、拉雅瀑布、68级跌水瀑布、双龙飞瀑、树抱石、断桥飞瀑等景点。该路段无观光车可以乘坐,全靠步行。
![]()
小七孔古石桥建于清道光十五(公元1835)年,古为黔南通往广西商旅交通要道,横跨响水河。桥下潭水幽兰,两岸古木萌绿,衬出桥的雅静恬美。桥长40米,桥面宽2.2米,桥高5.5米。桥体取拱形, 拱高4米,结构玲珑,工艺精妙。桥首原存石碑两座,一为《修碑》,铭筑桥功德;一为《万古兴桥碑》,刻有“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联句。桥腹七孔,俗称“小七孔古桥”。小七孔风景区因此桥而得名。
![]()
小七孔古石桥建于清道光十五(公元1835)年,古为黔南通往广西商旅交通要道,横跨响水河。桥下潭水幽兰,两岸古木萌绿,衬出桥的雅静恬美。桥长40米,桥面宽2.2米,桥高5.5米。桥体取拱形, 拱高4米,结构玲珑,工艺精妙。桥首原存石碑两座,一为《修碑》,铭筑桥功德;一为《万古兴桥碑》,刻有“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联句。桥腹七孔,俗称“小七孔古桥”。小七孔风景区因此桥而得名。
桥由麻石条砌成,桥身爬满藤蔓和蕨类;古色古香的桥下是绿得令人心醉的涵碧潭。两岸古木参天,巨大的虬枝沿着桥伸臂,宛如巨伞撑在桥上。此桥看似单簿,但几百年来它经过多次洪水冲击却泰然屹立,迄今完好无损,可见其建筑工艺的精妙。
从古桥俯瞰水面,水面清澈见底,犹如照镜,这碧水就是奇特的“涵碧潭”,又称“七孔塘”。之所以说它奇特,是因为涵碧潭是响水河和樟江河交汇前一坝堵水而成,樟江水清,响水河更洁,大雨过后,樟江水变浑浊,可是响水河依然清澈如常,在两河汇合处依旧泾渭分明,这是喀斯特森林的特殊水文效应所形成的奇观,也是其最为奇特的地方。小七孔桥恰横跨在这涵碧潭上,如玉带缠身。清澈如镜的潭水把群山、古树、桥景、绿荫一并印入水中,倒影粼粼,波光烁烁,山水潭景,分外迷人......
这座漂亮的古石桥有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远古时候有一个名叫阿吉的瑶族的小伙子,他的右手只有一个指头,但是这个独指却有神奇的威力,能把坚硬如钢的岩石戳成烂泥一般绵软,更奇的是,过上一夜岩石又能恢复其坚硬本性。阿吉的寨子有七位天仙一般美丽的姑娘。
阿吉和七位姑娘看见乡亲们为涵碧潭所阻,不能到对岸去赶场和耕种,便决心在涵碧潭上合力修建一座石桥。他们来到板崤山下,阿吉用独指戳石头,姑娘们便用变软的石头捏砌成桥,一个姑娘负责砌一孔。他们戳呀堆呀捏呀,一口气干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堆捏成了一座七孔石桥。
因五里之外另有一座大七孔石桥,本桥遂名小七孔桥。又因这座桥是由七位姑娘捏砌成的,所以它还有一个别称叫“七姑桥”。
丛林中到处可见飞舞的小精灵们......
贵州真心山清水秀,自然环境极美。这就是矛盾啊!经济与自然......
荔波的大小七孔风景区隶属于樟江风景名胜区。该风景区总面积118.8平方公里。由大、小七孔景区、水春河景区和樟江风光带组成。景区内以丰富多样的喀斯特地貌、秀丽奇特的樟江水景和繁盛茂密的原始森林、各类珍稀品种动植物为特色,集奇特的山水自然风光与当地布依族、水族、瑶族等民族特色于一身,是贵州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樟江由东向西贯穿整个景区,将水春河景区、大七孔景区、小七孔景区和瑶山连成一线,樟江河年平均流量在每秒6个立方米以上。风景区以典型、丰富、集中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和喀斯特地貌上樟江水系的水景为基础,以千姿百态、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神奇茂密的原生植被、珍稀罕见的生物群种、绮丽多姿的真山真水为特色,以田园风光和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风情为补充,特色鲜明,神秘奇特。景区内峰峦叠嶂,溪流纵横,生态环境良好,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中外专家认为是全球喀斯特地貌上保存完好绝无仅有的绿色宝石。神秘奇特的喀斯特森林,将树、石、水、藤、乔、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奇迹。景区地貌、水体、植被、人文景观齐全,集山、水、洞、林、湖、瀑、险滩、急流于一体,汇奇、幽、峻、秀、古、野、雄、险、美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既有神奇的自然美,又有浓郁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风情融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响水河:响水河为黄后地下河下游明流段,从龟背山脚出露,长1.6公里,落差314米,平均流量8.03立方米/秒。因河床瀑布众多,响声震天,故称为响水河。峡谷呈“V”字形,谷坡洞穴层层分布,均是早期地下河出口。成因系第四纪(距今约2.48百万年)以来,区域大幅度大面积的间歇性抬升,漳江下切,响水河为适应侵蚀基准面下降出现间歇性下切,河床形成多级烈点,即今瀑布所在;谷坡地下河为适应响水河下切进入下一层洞穴,如今雨季时可见水流从上层洞穴注入响水河。水温四季恒定,是娃娃鱼喜爱的栖息地。
小七孔景区是樟江风景名胜区的四大风景片区之一,地处贵州高原南缘地带,总面积46.4平方公里。景区以精巧、秀美、古朴、幽静著称,移步换景、令人耳目常新。主要有小七孔古桥、拉雅瀑布、68级跌水瀑布、石上森林、野猪林、水上森林、天钟洞、卧龙潭、鸳鸯湖等21个景点。
小七孔景区沿响水河岸边前行,以瀑布、原始森林和湖泊等自然景观让人心醉神迷。1公里长的响水河,上下落差40多米,形成了70余级的瀑布飞迭。沿河漫步,满目飞泉,满耳淙淙。
不知啥时候,儿子会臭美了,再也不是那个不爱照相的小孩子了......
水里竟然是密密麻麻的植物呢......
68级跌水瀑布:小七孔景区涵碧潭上游长1.6公里的狭窄山谷里,沿高高低低的河床,错落着68级瀑布和跌水。专家们考证,如此众多而密集的瀑布、跌水,实属全国罕见。68级跌水瀑布层层叠叠的瀑布,淙淙哗哗倾泻而下,或倾珠撒玉,推雪拥云,或如匹练飘逸,似银河泻地,形态各异,气象万千。整个瀑布群从上至下错落有致,构成风情万种的动态水景水幕,令游客目不暇接。
这里的六十八级瀑布,水面时宽时窄,水流时而急促狂泻时而平坦舒缓,水的颜色也随着不同的状态而变化,在这样的极端中,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矛盾的和谐。沿河谷伴梯级瀑布而上,一路但见高山流水、绿树红花,但闻泉鸣瀑响、鸟啾虫吟,便觉眼前诗意盎然,美不胜收。
小七孔的瀑布群,虽然没有黄果树瀑布的宏伟,也没有九寨沟瀑布群的秀丽,但却另有神韵,这瀑布永远在倾泻,但又看起来永远不会变化。似乎世界也是这个样子,我们置身其间,但永远说不出它的变化是何时出现。瀑布的哗哗声,仿佛是一个个醉酒的诗人在低空中吟诗,不停在山谷中回响。
其实,这里不仅仅只有六十八级瀑布,按照当地百姓代代相传的说法,这里的少数民族一直都视六和八这两个数字为吉祥数字,所以这里就被称为六十八级跌水瀑布,寓意能够保佑人们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沿着狭窄的山谷往上走,每走一步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色,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又喻意更上一层楼。
哇塞,瀑布竟然可以这样任性!!!
拉雅瀑布:拉雅瀑布是荔波小七孔景区内的一处景点,过小孔桥,曲行百米许,即见拉雅瀑布。在贵州人眼中,因其婀娜多姿而被视为女性,被认为是黄果树的爱人。 拉雅瀑布直对面是68级跌水瀑布的一段。拉雅瀑布瀑宽十米,落差三十米。 瀑势如山倒,吼声似雷,颇为壮观。逼近观看,但见瀑首悬蓝天,旁缀白云,几疑天河自空而降。拉雅瀑布腾空喷泻,横向坠落,同响水河纵向错落的68级瀑布构成一幅绝妙的立体交叉瀑布群景观。瀑在路侧,人在瀑下,倍觉酣畅和亲爽。瀑布溅喷的水雾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给游客捎带着扑面而来的凉爽,可一洗暑热和劳乏,顿感轻松和振奋。
拉雅,布依族音译“美丽的姑娘”。她虽没有雷霆万钧、声闻十里般的恢弘,但却晶莹剔透,亲切可人,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她的清凉。她仿佛是森林中穿行千万年的精灵,为人们洗去尘世的喧嚣与浮华......
断桥飞瀑:公路上的断桥瀑布,从山中飞泻,被人工引导横跨过公路,泉水通过一根树桩飞喷而出,
宛如一条白色玉带,倒泻于巨石之间,水直接喷到对面的河谷里 ,落地溅起的水花飘落十几米外。
山顶是白云朵朵,左右是青翠山峦,一泄如注的瀑布更有“银河落九天”之势。响水河洁净、原始、跳跃,让人惊叹深山中水的非凡魅力。如此众多而密集的瀑布、跌水,实属全国罕见。千姿百态的瀑布跌水竞领风骚,争奇斗艳,构成风情万种的动态水景,令人心旷神怡。
水上森林:是荔波小七孔景区的一个著名的景观,其属于罕见的岩溶地貌水上森林区,这里的千百株树木,包括珍奇树木十多种,全都植根于水中的顽石上,又透过顽石扎根于水底的河床。水中有石,石上有树,树植水中,这种水、石、树相偎相依的奇景令人叹为观止,远远望去宛如漂在水上。水上森林分为上,中,下三段,人可以在上,下两段的水中行走,直径600米,行走却需2千米有余。
走过木板铺就的栈道,进入河谷里就是茂密的乔木和灌木,清澈的河水从河床的丛林中穿涌而下。树在石中长,水在石上流,树根于水中的顽石上,又穿过顽石扎根于水底河床,仍郁郁葱葱。这里树木丛林,全部植根于水中石隙中,其景观由水、石、树合成了一幅极其奇妙的景观,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水上森林”,精巧别致。小七孔之美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只有亲身去过的人才有体会。
树抱石:这棵树叫作黄葛榕,是桑科榕属中的一种,它喜光、耐湿、耐贫瘠。树形优美,适应能力和生命力都很强,是我国南方少有的落叶大乔木。它苍劲挺拔,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树干坚似青铜,树身苔痕斑驳,像古青铜器上的翠绣,凝聚着岁月的风霜。在生长条件极其恶劣的喀斯特地貌上,树木为了吸收更多的养分,迫使根系不断向四周延伸,哪里有缝隙就往哪里生长,越过石头或其他障碍物,把石头拱离地面,甚至把石头挤破,根系的长度可达树身的几倍乃至几十倍之长,一旦到达有养分的区域,就开始盘旋扎根,争夺营养。随着树干和枝叶的不断扩展,根系将石头仅仅拥抱就形成了喀斯特原始森林的独特奇景——树抱石。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一棵粗壮挺拔的大树和一块僵硬冰冷的石头在这条多情的激流上相遇,令人既惊叹不已又浮想联翩。树抱石,石拥树,就像一对生死相依的恋人,含情脉脉,远离尘俗。急流为他们歌唱,飘落的花瓣和树叶是他们诉说的情话,树上的果实是他们爱情的结晶。没有人知道,一棵树和一块石头经历了怎样的岁月洗礼,才凝聚成今日不朽的传奇。一块僵硬的冷石在树木深情的怀抱里竟可以重获生命的绿衣,这是爱的力量还是生命的传奇?那潜入石头坚硬内心的一寸寸柔软根须,是一路走来的心酸还是最终获得的幸福?那也许是用彼此的坚持与执着演绎出来的圆满结局——终成眷属、一生厮守。相传,有情男女只要在树抱石下祈祷,就能结成白头偕老的眷属。
![]()
![]()
在这岩缝中盘结的树根,不少树根因为激流的冲刷,裸露水面,奇形怪状,而这种林水交融,互为依存的奇景也是这里之所以能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原因之一。这里的喀斯特洼地森林,溪水潺潺,终年不涸。居住在附近的瑶族人,从这里引清泉经4千米的路程,到瑶山乡供人畜饮用,所以这里的水源又被人们称做“瑶池”。
在这岩缝中盘结的树根,不少树根因为激流的冲刷,裸露水面,奇形怪状,而这种林水交融,互为依存的奇景也是这里之所以能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原因之一。这里的喀斯特洼地森林,溪水潺潺,终年不涸。居住在附近的瑶族人,从这里引清泉经4千米的路程,到瑶山乡供人畜饮用,所以这里的水源又被人们称做“瑶池”。
翠谷瀑布:翠谷瀑布坐落在响水河最上游的上、下已定村,是一个封闭的峰丛洼地。这里群峰紧锁,群山苍翠欲滴,,田野郁郁葱葱
故名“翠谷”。翠谷瀑布悬于群山之腰,是小七孔景区落差最大的瀑布,呈多级下跌倾泻
,瀑高60多米,远看似条玉带悬于山间,近探水顺山势倾泻而下,略呈上小下大的扇形态势,多条水流交叉穿插,浪花飞溅,水雾蒙蒙,犹如群龙下山,清新悦目。
走近瀑布跟前,水流欢快地而在山脚汇成小河,再被人为地圈成大小不等的几个水潭,近大远小,最下面一个最大,约200平米左右,且潭中有自然的人工的小岛多个,山养水水养山,山映水水映山,相得益彰,妙趣横生。
密集的峰丛耸入云天,山峰上原生森林密布,峰腰云飘雾绕,清新悦目,
瀑流涌出的地方相对高出山脚河流近百米,置身于此,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疑为仙境,陶醉怡然不能自拔。
努内吉海湿地: 努内吉海湿地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滞留湿地。地处平缓低洼的喀斯特密林中,是喀斯特森林地区极为常见的水文景观,因喀斯特森林的持水作用而形成。 努内吉海之名是当地聚居的瑶族语言的音译,意为这里是最漂亮、最美丽的地方。
鱼群......
这片湿地是与周围相对隆起的山地、锥状峰丛、峰林、森林、高山、瀑布、湖泊等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的奇特的自然景象。面积50公顷,水质清澈,绿藻随波荡漾,薄雾缭绕,这样的美景似乎让人理解了生活于湿地的古人为何能在《诗经》中描述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浪漫情怀,生命与自然的融合和这片水域的美丽与温柔令人刻骨铭心。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因而被誉为“地球之肾”。
小七孔景区的湿地主要由喀斯特森林的持水作用形成,地下河出口、下降泉、上升泉等水源积水成塘,或形成沼泽湿地。湿地内成群的小鱼、小虾和大量的水草及多种植物根茎为水禽提供了丰富食物,成为大批鸟类、两栖类动物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在湿地内常见的鸟类有白鹭、鸳鸯、池鹭、白胸翡翠、蓝翡翠、红尾水鹑、小燕尾、黑背燕尾、白嘴斑秧鸡、黑水鸡、翠鸟等,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常见的两栖动物有大鲵、青蛙、蟾蜍等。还有荔波特有的荔波壁虎。
据曾经在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的瑶族村民们说,努内吉海在农历三月三王母娘娘的生辰当天,他们的一位祖先曾无意中看到:那天早上,雨过天晴,整个努内吉海湖面上漫开一片朦朦胧胧的薄雾,七位少女从云雾中飘落到湖边的绿荫下,梳妆、饮茶、抚琴,翩翩起舞达30分钟之久。起初以为是一种幻觉,揉揉眼睛再看,仍然是三绿四红,长发披肩,体态婀娜,舞步轻盈。直到仙女们各端着从湖边瀑布盛起的七罐水随一片云雾渐渐隐去。消息传开后,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激动万分,奔走相告,他们说:这是王母娘娘的生辰派七仙女下凡到努内吉海取水煮茶招待众神仙。其实,神话也好,传说也罢,那都是淳朴的人们对这片世代居住的热土的一种喜爱。
草丛中美丽的小精灵......
这里密集的峰丛耸入云天,山峰上原生性森林密布,山腰云雾缭绕,清新悦目。青峰下小桥、流水、人家,布依族人民保留着古朴淳厚的风俗。木板房、吊脚楼、土花布、银首饰、女织男耕、翻撬锄地;还有从高山上引水建起的小水电站,昼夜机声隆隆、明珠点点、给寂静的山村增添了繁华。森林、山村、电站互相协调,使游客倍感舒适。
水清至斯......
![]()
![]()
鸳鸯湖学名叫喀斯特潭。喀斯特森林的绿树清流,在这里倾注出一大一小两个湖泊,静静地躺在森林的怀抱中。在喀斯特地貌中,最缺乏的一是水,二是土,这里能够储水形成湖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所以,荔波人不叫它潭,而叫它湖。细心的人会发现湖水的颜色浓淡不一,竟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环视湖边,葱郁的树林都向湖中披拂倾斜,相偎相依的鸳鸯树,多彩的色调映入水中,经过湖水的吸收、反射和折射,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浮现在水面上,如同一幅印象派作品。鸳鸯湖中还生长着一种珍贵的鱼类——铜鱼。初春时节,春来湖水绿如蓝,湖色与春光争辉,绿水与青天斗碧,偶尔有几对鸳鸯游过,在湖面上留下双双倩影,更是一派清丽明朗。到了夏天,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泛起层层涟漪,仿佛千万条金色的鱼儿在跳动。入秋以后,秋水伊人,秋色连波,波上寒烟色翠。隆冬时节,由于地下水水温转高,出露地表后在水面上形成一片薄雾,隐隐约约,似动不动,给人一种宁静、朦胧、飘逸的美感。
![]()
在看似两片圆圆的湖中,绿岛之间,港汊交错,水面迂回交合,一条条的湖汊又形成一座水上迷宫。闯进每一条湖汊,都会让你体会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因此人们又把鸳鸯湖又称为“水上迷宫”。
![]()
鸳鸯湖的名称来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相传古时一个瑶族青年同一个美丽的姑娘倾心相爱,引起了卧龙洞公子的忌恨。龙公子多次兴风作浪,要拆散这桩美满的婚事,但都被这对情人一一识破而告败。龙公子恼羞成怒,倾卧龙河之水,泛滥卧龙坝子,淹成两个大湖,要活活淹死这对情人。千钧一发之际,美丽的姑娘牵着自己的心上人转了三转,两人变成一对鸳鸯鸟,在湖上交颈而游。龙公子又羞又恼,追逐拍打鸳鸯鸟,但两只鸳鸯鸟十分灵活,龙公子莫奈其何,最后气绝而亡。后来,湖中长出了两颗鸳鸯树,据说就是这对情侣的化身,也叫湖中重阳,它们的根在水中相握,枝叶相触于云霄,静立相顾,互诉衷肠。月明之夜,常有鸳鸯鸟立在树尖,仰头相鸣,夜夜达五更,声音凄楚动人。从此,这两棵树逐渐变成了人们的爱情圣树。
鸳鸯湖: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湖,由大小两个天然湖泊鸳湖和鸯湖相连而成,大小湖这间有长约700米的“水上林荫”,两岸秀木枝蔓成棚。湖面积约20公顷,水深处达40米,是黄后地下暗河下游明流段,因洼地中的漏斗等地下通道被堵塞后积水而成。鸳鸯湖位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地带,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达182500个/立方米,实为洗肺养身之绝境,湖区浓荫四匝,水鸟相呼,境界幽绝。置身其间,有如仙境。之所以叫“鸳鸯湖”是因为这里有两个水面相连的喀斯特盲谷湖,其中一颗布依语称叫“王盘”,一颗叫“王玛”,因为两湖并联相依,如同鸳鸯双栖,所以现在就称其为鸳鸯湖。这里是小七孔景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景点。
鸳鸯湖学名叫喀斯特潭。喀斯特森林的绿树清流,在这里倾注出一大一小两个湖泊,静静地躺在森林的怀抱中。在喀斯特地貌中,最缺乏的一是水,二是土,这里能够储水形成湖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所以,荔波人不叫它潭,而叫它湖。细心的人会发现湖水的颜色浓淡不一,竟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环视湖边,葱郁的树林都向湖中披拂倾斜,相偎相依的鸳鸯树,多彩的色调映入水中,经过湖水的吸收、反射和折射,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浮现在水面上,如同一幅印象派作品。鸳鸯湖中还生长着一种珍贵的鱼类——铜鱼。初春时节,春来湖水绿如蓝,湖色与春光争辉,绿水与青天斗碧,偶尔有几对鸳鸯游过,在湖面上留下双双倩影,更是一派清丽明朗。到了夏天,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泛起层层涟漪,仿佛千万条金色的鱼儿在跳动。入秋以后,秋水伊人,秋色连波,波上寒烟色翠。隆冬时节,由于地下水水温转高,出露地表后在水面上形成一片薄雾,隐隐约约,似动不动,给人一种宁静、朦胧、飘逸的美感。
在看似两片圆圆的湖中,绿岛之间,港汊交错,水面迂回交合,一条条的湖汊又形成一座水上迷宫。闯进每一条湖汊,都会让你体会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因此人们又把鸳鸯湖又称为“水上迷宫”。
鸳鸯湖的名称来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相传古时一个瑶族青年同一个美丽的姑娘倾心相爱,引起了卧龙洞公子的忌恨。龙公子多次兴风作浪,要拆散这桩美满的婚事,但都被这对情人一一识破而告败。龙公子恼羞成怒,倾卧龙河之水,泛滥卧龙坝子,淹成两个大湖,要活活淹死这对情人。千钧一发之际,美丽的姑娘牵着自己的心上人转了三转,两人变成一对鸳鸯鸟,在湖上交颈而游。龙公子又羞又恼,追逐拍打鸳鸯鸟,但两只鸳鸯鸟十分灵活,龙公子莫奈其何,最后气绝而亡。后来,湖中长出了两颗鸳鸯树,据说就是这对情侣的化身,也叫湖中重阳,它们的根在水中相握,枝叶相触于云霄,静立相顾,互诉衷肠。月明之夜,常有鸳鸯鸟立在树尖,仰头相鸣,夜夜达五更,声音凄楚动人。从此,这两棵树逐渐变成了人们的爱情圣树。
据说游客到此都要划船绕树三周:第一圈,爱情天长地久,相伴到白头;第二圈,在我们的爱情里,只有你我两个人;第三圈,我们的爱情是纯洁的,负责任的。
如今,鸳鸯湖夏天蝴蝶成群,人们说,那就是鸳鸯被龙公子拍散的羽毛,卧龙洞就是龙公子的身躯,那交错的港汊,便是龙公子的脚爪。龙公子怎么也想不到吧,他的身躯如今变成了情人们荡舟的天然胜地。
卧龙潭:原名翁龙潭,海拔高度约600米,从地表看是喀斯特暗河——卧龙河的源头。卧龙潭四面青山,一泓碧水,风光旖旎,已静而名。暗河从崖底涌出,潭面上不见踪影,只有坝上雪崩似的滚水瀑布、潭外奔流不息的河水,才感到卧龙河在潭底翻动,刚柔并济的存在让人感叹。潭边怪石奇树林立,古木森林,潭外水声轰鸣,雾雨蒙蒙,四周高山紧锁,水潭犹如地底深渊,即便是发洪水时,潭面也犹如镜子般平静。秋季的时候,卧龙潭湖水湛蓝清澈,岸上的红枫叶、绿树、竹林倒映湖中,色彩斑澜绚丽。卧龙潭潭水随着季节的变换和晨昏晴雨雾雪的不同气候,会呈现出黄、绿黄、嫩绿、绿、青、蓝等不同的颜色,但以湛蓝居多。潭水如此湛蓝美丽,只因潭水实在太过清澈,水质特别好所以能够吸收和折射蓝绿光,而且水里含有如钙离子、铜离子、镁离子、铁离子等多种矿物质元素和生长着许多藻类植物,故而如此湛蓝。
卧龙潭也是有古老而神奇的传说的。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卧龙潭附近有个村子叫翁龙,是大旱长临之地。翁龙村很小,零零星星只有几户贫苦人家。在一个干旱最为严重的季节,有一位衣衫褴褛的老翁蹒跚着脚步来到这里,走到一间破烂的茅屋门前,对屋里的老太婆说:老人家,我已经几天没有喝水了,给我碗水喝吧。老太婆见这老翁很可怜,就同情地说:我们村常年干旱,家里没水了,现在只有一点儿前几年酿的青梅酒,全家人都没舍得喝,我就倒碗给你解渴吧!由于口太渴,老翁接过碗一口气就喝光了。老太婆见老翁实在太渴了,转身又要去倒酒。老翁连忙摆手说:不用了,滴酒值千金,情义重于山,你的恩情我会铭记于心!老翁临走时指着不远处一条干涸的小河的低坳处说:那里有泉源,你们会有水喝的。老太婆将信将疑,过一会儿她就听到哗啦哗啦的响声,并看见干涸的河里潺潺地流着清水,低坳处泉水喷涌而出。老太婆惊喜不已,想起了老翁刚说的话,恍然大悟原来是神仙相助!从此以后,翁龙村清泉喷涌不绝,小河川流不息,即使是百日无雨的干旱时期,泉水照样欢腾流淌。翁龙村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
顺着这样的小路出景区......
顺着这样的小路出景区......
提醒大家注意:景区内是有游览车的,乘坐游览车可以直接到达大七孔景区。我们来时没有细查攻略,因此走了一段弯路,浪费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幸亏景区是联票,且两天内可以多次进出......
![]()
出门后饿了,买了景区门外到处都是的烤鹌鹑和炸鱼......
出门后饿了,买了景区门外到处都是的烤鹌鹑和炸鱼......
这个可以生吃,竟然......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