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国庆·多彩黔行——邓恩铭故居

$
0
0
2018国庆·多彩黔行——邓恩铭故居

    4日晚上紧赶慢赶,开车近6小时,终于来到了荔波,为的就是第二天早上能够参观邓恩铭故居。可惜的是,早上8点钟,我们来到了这里,却发现这里开门的时间为早9点钟。不得仔细参观这位与青岛有着渊源的革命先贤的故居,也算是一种遗憾吧......

    在荔波县城的向阳路,有一棵约有二百年的榕树,苍劲繁茂,它是荔波的一个地标——“大榕树”。
    一百余年前,一名活泼的孩子,围着树根与同伴们嬉戏游玩,渐渐成长。在一个晨雾弥漫的黎明,榕树轻摇树枝,默送这名略显青涩的少年提着简单行李,离开家乡。未曾想,这一幕终成永别。
    离乡的少年名叫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学生代表,也是那艘红船上13个代表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他的一生只经历了30个年头。然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事迹成为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如今,大树依旧葱绿,守护着这位先烈的故居......

    邓恩铭烈士故居坐落于荔波县城北向阳路21号荔波,占地面积320多平方米。大门横匾“邓恩铭烈士故居”由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委员长题写。荔波邓恩铭烈士故居,先后被中组部、中宣部、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为迎接邓恩铭诞辰110周年,荔波县委县政府再次对该故居进行修缮扩建,扩建后为四排6间,土木结构的普通居民瓦房,坐西朝东,当街而立。故居内还保存着邓恩铭少年时代用过的木床、桌子、椅子、凳子、石磨、药碾、八挂钟等遗物。贵州省人民政府先后多次拨款在故居右侧修建了“烈士事迹陈列室”。室内陈列着烈士少年时代用过的笔、墨、砚台、墨盒、玉首饰、幅符、衣架、马灯、家信等实物,以及介绍烈士生平和革命事迹的图片、资料。

    我与英雄合个影......

    邓恩铭(1901-1931),又名黄伯云、邓又铭,邓恩明,字仲尧, 1901年出生于贵州省荔波县水甫村板本寨一个水族家庭。山东中共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爆发后,邓恩铭积极响应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1920年11月,他与王尽美等组织励新学会,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抨击社会现状。1921年春,邓恩铭参与建立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7月,邓恩铭与王尽美代表山东共产党早期组织,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2月8日,组织领导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1928年12月,邓恩铭在济南被捕,1931年4月于纬八路刑场就义。2009年9月,邓恩铭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

    借几张网上的图片,说说这间故居吧......
    邓恩铭烈士故居为一栋四排三间土木结构的普通居民瓦房,坐西朝东,当街而立。1979年批准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邓恩铭祖居老屋仍保存,由村民邓九(邓国璋之孙)使用。
    进故居右侧后角边一间是邓恩铭的书房,邓恩铭在此度过童年、少年,邓恩铭故居陈列室位于故居后院,馆前竖立2米高邓恩铭烈士汉白玉塑像。故居大门横匾“邓恩铭烈士故居”由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委员长题写。 故居设烈士父母卧室、药房、烈士书房、储藏室、伙房、邓恩铭故居陈列室。烈士父母卧室为进门左边第一间,陈列有马灯、茶壶、茶杯及其父母大床等物。药房为进门右边第一间,陈列着中草药药柜、药碾等物。进门正中央邓恩铭故居堂屋正中挂有邓恩铭的一幅半身油画像。储藏室进门正中央小门的左边,陈列着食物储藏及储藏食物的用具等物。烈士书房进门正中央小门的右边,陈列中烈士的文具、凳椅、衣物、床等物等。小院坝陈列豆腐箱与石磨等物。还有一间伙房。
    在陈列室举办有“邓恩铭烈士生平事迹展”。“邓恩铭纪念馆”由六个展厅:序厅、一、二、三、四展厅及临时展厅),九个部份(樟江少年 自立自强、济南求学 迎来曙光、参加建党 民族脊梁、齐鲁燎原 远涉重洋、领导工潮 荆楚狂飙、身陷狱中 斗志昂扬、英勇就义 气宇轩昂、恩铭精神 永放光芒、展望未来 同心筑梦组成。重点陈列邓恩铭学习工作及生活用具28余件,遗物遗作23件,制作各种图片80张......陈展内容涵盖邓恩铭同志光辉的一生,陈展方式运用实物、照片、绘画等形式为主,适度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重点内容用模型、雕塑、场景复原、幻影成像等形式展现,打造极具震憾的视觉效果。

    说说这位少年英雄:自古英雄出少年。小时候生长在距离荔波县城20公里的玉屏镇水浦村一个水族农民家庭的邓恩铭,从会走路起,就陪祖母在自家门口通往三都周覃、九阡至榕江的山路旁,向南来北往、熙熙攘攘的过客出售“酸汤饭”。于是,懵懵懂懂中的邓恩铭看到了黑暗社会穷人的凄惨、社会的不公等。加上,邓恩铭所生长并度过童年的水浦村,是个民族文化浓郁的地方,那里的民居堪称“水族干栏建筑博物馆”;那里的墓葬全为三层石板镶嵌,四周刻有龙、凤、鱼、牛角、麒麟等动物图案,形态惟妙惟肖;那里的民族盛名远播,在近代史上享有盛名,迄今尚存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水族农民起义领袖潘新简等修建的围墙、战壕……耳濡目染,邓恩铭开始学会思考,立下鸿鹄之志,小小年纪就学会用素描、彩绘等图画反映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不满。由于从小就表现出的聪颖、睿智、锐气、好学,被寨上的父老乡亲称为“老乖”。
    因路边“酸汤饭”馆不堪土匪袭扰,正当经营没有保障,在邓恩铭四岁时,父母举家搬进县城北门的大榕树下置办房产、门面,经营草医和豆腐,维持全家生计。本就聪明过人、多才多艺的邓恩铭进了县城后,生活环境的改变、求学环境的改善,使他如鱼得水。作为家中的老大,邓恩铭一边帮助父亲采草药、协助母亲磨豆腐,一边孜孜不倦地读书求学,作诗作画,不仅善于写文章、作演讲,还能填写诗词,每年的学习成绩在荔泉书院等就读的学校同级中总是名列前茅。
     邓恩铭在家乡荔波4岁开始发蒙读书,6岁正式进私塾,辛亥革命那年,邓恩铭进入荔波县模范两等小学堂(即荔泉书院 )读书。这是一所7年制的新式学校,开设修身、国文、讲经、历史、地理等课程。校中有几位思想进步的教师,向学生宣讲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同时也传授近代科学知识。在这些老师的启蒙下,邓恩铭初步接触到一些民主思想。这些学校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文化基石。
     1917年秋毕业后,他走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贫寒区域,到了有外国租界的山东半岛,随堂弟投奔过继给黄家当县官的二叔邓国谨(又名黄泽沛) 。并由二叔资助于1918年进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读书。在告别故乡亲人时,他曾赋诗明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也许是巧合,也许早就有献身革命的意志,邓恩铭此次与故乡山水和父母亲人告别后,就真的不再回来,如其诗所言埋骨于他乡。也因忙于革命工作和残酷的阶级斗争不想连累到别人,直至三十岁英勇就义也没有娶妻生子,留下后代。这是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中没有娶妻生子的极少数人之一。基础文化扎实的邓恩铭在济南省立第一中学,各门功课成绩优秀,并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在校期间,受革命思潮的影响,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秘密组建党的组织、办党的刊物,组织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并打算把生命献给党和革命事业。“读书济世闻鸡舞,革命决心放胆尝。为国牺牲殇是福,在山樗栎寿嫌长。”就是他在济南一中读书时作的诗。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后,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下,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并在斗争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积极参加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自治会领导人兼出版部部长,主编校报,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在共同的斗争中,他同省立第一师范学生王尽美结成了亲密战友。他与王尽美组织学生抵制日货,反对卖国条约,积极参加宣传、演讲、罢课、Y行等活动,成为学生界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920年加入共产主义小组,11月21日他与王尽美等组织励新学会,邓恩铭被选为学会领导成员之一。学会出版以介绍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的《励新》半月刊,他在《励新》半月刊上发表文章,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旧礼教、旧教育等社会现状。1920年底,他同王尽美发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经常在一起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介绍苏维埃俄国的书刊。
    1921年7月,邓恩铭与王尽美代表山东的济南共产主义小组,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与其他代表共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在12名党的创始人中,有两名来自济南,一个是王尽美,另一个是邓恩铭。当时,邓恩铭年仅20岁,是12名代表中年纪最轻的,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会上,同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李达、王烬美等同一起坚持马列主义建党原则,建立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1921年9月,又同王尽美等发起建立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发展到五六十人。在中共中央代表的帮助下,建立了中共中央直属的中共山东区支部,任支部委员。邓恩铭在山东区支部的领导下,积极从事党的组织、宣传工作和工运工作。
    1922年1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邓恩铭在苏俄参观时,从面包分配标准中看到共产党员应该作出的表率作用,终生以此要求自己;他自身勤俭,并同侵吞党的经费的腐败分子进行斗争。他在那里留下的终生最难忘的印象,是实行的每日面包分配标准——红军士兵2磅,工人1.5磅,机关人员1磅,共产党员3/4磅。就此,他明确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出的表率作用,后来始终以此来要求自己。
    1922年6月,他从苏联回到山东后,一方面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方面仍然致力于党组织的发展和山东工人运动的发动。他的叔父发现他参加革命活动,既惊又怕,极力阻挠,要他安分守己,求取功名。他父母在家乡给他定了亲,来信催逼他回家结婚,想以此来拖住他。邓恩铭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儿主张既定,决不更改。”表达了他在革命道路上义无反顾的崇高精神。
    中共“二大”以后,遵照党中央会议精神和党组织的决定,山东党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工人运动。邓恩铭在淄博煤矿区住了下来,亲自调查了解矿工的劳动生活状况,向工人介绍世界各国及中国各地工人运动形势,教育工人认识本阶级的力量,组织起来同资本家作斗争。在他的领导下,矿区工人很快组织起“矿区工会淄博部”,并建立了淄博矿区第一个党支部-洪山矿区党支部,使淄博矿区的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1922年底,邓恩铭赴青岛创建党组织。1923年1月,日本归还青岛后,邓恩铭又被派往青岛工作。他以东镇小学教员为公开职业,秘密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发展工作。1923年9月,在青岛工程事务所所长唐恩良家中约七、八个进步学生秘密集会。宣扬马列主义。1923年底,建立了青岛第一个党支部,担任中共直属青岛支部书记。 1924年春,中共青岛支部改为中共青岛市地方执行委员会,邓恩铭任书记。在青岛工作期间,他经常身着短裤短褂,化装成工人,深入工厂车间、铁路车站和职工家庭,启发工人觉悟,建立工会组织。
     1925年2月8日,组织领导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成立了胶济铁路总工会。威震千里胶济线,迫使铁路局答应了工人的部分要求。1925年4~5月,又组织领导了青岛纱厂工人大罢工,成为“五卅运动”的先导。罢工工人达到1.8万人,形成了青岛历史上震惊中外的第一次罢工高潮。他在青岛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极大惊恐。他还参与领导了四方机厂的工人大罢工和青岛全市工人大罢工,组织成立青岛市各界联合会和市总工会。在斗争中,他充分发挥了组织和领导才能,使罢工取得了全面的胜利。1925年8月,他被任命为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925年11月,山东地区委员会机关遭到破坏,他被捕入狱,遭残酷折磨。后因患肺结核,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得以保外就医。1926年6月,他又再次秘密回到青岛,担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主持市委工作。这时,青岛的党组织遭到很大破坏,急待恢复和整顿。他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迅速恢复了青岛的党组织。
    1927年4月,邓恩铭赴武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到武汉向中央汇报工作,并到毛泽东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介绍山东工运、农运情况。1927年8月回山东后,任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大革命失败后,邓恩铭辗转山东各地青岛和济南之间,领导党组织开展斗争。
    1928年7月,邓恩铭调回山东省委,而后在淄博矿区负责党的工作。1928年末,王复元出卖了省委机关,邓恩铭因此时正在机关中而被捕。这个叛徒随后还当了捕共队长,总在道口巡查辨认地下党员。翌年8月,王复元被中共中央特科派出的特务人员击毙于青岛中山路上。
    1929年1月19日,因叛徒告密,省委机关遭破坏,邓恩铭在济南第二次被捕。他在法庭上和监狱里同敌人作了英勇的斗争,并组织领导了两次越狱斗争,第一次是1929年4月19日晚上,只有杨一辰一人逃出;第二次是7月21日晚饭后,在地下党的接应下,6人冲出监狱,他却因受刑过重,体弱多病,行动困难,被敌捕回打入死牢。国民党山东当局对他恨之入骨,面对敌人酷刑,邓恩铭依旧坚贞不屈。
    1931年4月5日,与刘谦初、吴丽实等22位共产党员一起被国民党山东当局枪杀于济南纬八路刑场,牺牲时年仅30岁。在狱中,邓恩铭同志写下《诀别》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邓恩铭是水族,所以这里还有荔波水族文化馆......

    这个广场也冠以邓恩铭的名字......

    说说邓恩铭与青岛的渊源吧:邓恩铭中共青岛第一任市委书记 ,在青岛宣传马列主义,建立青岛党团组织,成为青岛党组织第一位领导人。
    青岛党组织第一位领导人:邓恩铭是从1922年6月开始与青岛结缘的。据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的《辉煌的足迹——中共名人与青岛》一书记载,民国十一年(1922年)三月,邓恩铭的叔父黄泽沛任胶县(今胶州)知事(县长)。这期间,由于叔父的原因,邓恩铭经常来往于济南、胶县、青岛,对青岛有了更多的了解。
    1923年初,邓恩铭受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委派,赴青岛开拓党的事业。他克服政治环境险恶、经费紧张等困难,深入群众开展工作。简默在《重温一条河流》中提到,邓恩铭在写给时任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刘仁静的信中说:“实好似穷困之孤军奋斗。”青岛向来为山东咽喉之地,早在19世纪中叶就成为西方列强觊觎的目标,1897年后先后被德、日帝国主义强占。邓恩铭到青岛时,形式上日本已交还青岛,但一切实权仍操于日本帝国主义之手。 邓恩铭在给中央汇报青岛形势的报告中曾写道:“‘双十jie’此间不但特别戒Y,并有英舰二只、潜艇五只,海陆示W……”帝国主义同军阀的勾结由此可见一斑。在这里建立党、团组织,开展工人运动,不但会遭到封建军阀的镇压,还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干涉。
    尽管困难重重,邓恩铭毫不畏惧,而且还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满怀信心地面对挑战。1924年3月18日,他在信中写道:“青岛好像一片干净的腴土,随地可以种植,故我到此后即作种(植)计划。” 严酷与险恶如影随形,但真正的革命者从来不缺乐观与浪漫,他就像一位诗人,在青岛“干净的沃土”上,种植着鲜花似的诗行。他穿着一件深灰棉袍,对外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作掩护,深入工厂车间活动时则是一袭粗布短裤短褂,憨厚朴实的模样使他看上去完全像是一名地道的工人。
   他敏锐地观察到在青岛开展革命工作的种种有利因素。当时,青岛已成为山东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工业城市。由于长期受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青岛人民蕴含着强烈的反抗精神,邓恩铭等人的革命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23年10月4日,他在给中央某领导人的信中写道“四方极有希望”,这是他在考察了四方一带大批工厂后得出的结论。他认为那里的工人受压迫深,觉悟高。后来震动全国的四方铁路工人和纺织工人大罢工的胜利,充分证明了邓恩铭的远见卓识。他在当地中共党员的协助下,通过中学老师的关系,以教学、办报作掩护,宣传革命思想,从事党、团组织的创建工作和工人运动。他不仅在《胶澳日报》等报刊上连续转载了《列宁传略》和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的文章,还撰文指出:“中国的和平统一与独立,除了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联合起来一齐向本国军阀与外进攻以外,没有第二条生路。”并发出强烈的号召:“被压迫的兄弟们,努力团结啊!我们要团结才有力量,有力量然后才能与资本家抗争啊!”
  在邓恩铭的辛勤开拓和种植下,青岛这片“沃土”绽开了鲜花,也结出了硕果。1923年8月,中共青岛组成立,这是青岛第一届党组织。很快,“路厂和港都已有组织,而纱、电、水正着手组织也。”“情形好极,异常乐观!”1923年1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支部成立,邓恩铭任书记 。1924年5月,根据中共三届中央扩大执委会议决定,邓恩铭在海岸路18号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共青岛组,组长邓恩铭。1924年7月,青岛党组织改称为中共青岛独立组;1925年2月,又改称为中共青岛支部。青岛市党团组织的建立,为青岛工人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青岛的革命斗争从此掀开了辉煌的一页。
    领导青岛工人运动:在青岛,邓恩铭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展工人运动上。1923年,邓恩铭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和王尽美把带有封建行会性质的sheng诞会改造成在共产党领导下具有工会性质的团体。党团组织相继建立,为开展工人运动创造了条件,青岛的革命斗争从此掀开了辉煌的一页。
    1925年2月8日,邓恩铭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和四方机厂大罢工,成立胶济铁路总工会,工人们抬来枕木和钢轨封S铁路线,司机熄火灭炉 ,各段各站一律停工,胶济铁路全线瘫痪。 他又发动四方机厂工人举行罢工声援。罢工持续了9天,迫使铁路局和机厂答应了包括增加工资在内的复工条件。这次罢工被邓中夏誉为“异军突起”。
    1925年4月,邓恩铭和王尽美组织领导了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罢工工人达到1.8万人,掀起了声势浩大、震动全国的反帝爱国运动,形成了青岛历史上第一次罢工高潮,成为“五卅”运动的先导。邓恩铭还领导了青岛全市工人大罢工,组织成立了青岛市各界联合会和市总工会。在他的领导下,青岛和山东各地工人运动和反帝爱国斗争逐渐兴起并出现了高潮。这引起了反动当局极大惊恐,也遭到了反动当局的忌恨和追捕,5月4日,反动当局拘捕了邓恩铭,并于5月11日将他赶出青岛。
    1925年8月,邓恩铭被任命为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1月,地执委机关遭到破坏,邓恩铭被捕入狱,受到残酷折磨。后因患肺结核,生命危殆,经党组织和亲属多方营救,得以保外就医。1926年6月,邓恩铭再次秘密回到青岛,负责重组党组织。这时,青岛的党组织遭到很大破坏,急待恢复和整顿。他不顾疾病痛苦,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迅速恢复了青岛的党组织。
    1927年4月,邓恩铭出席在武汉举行的党的五大。回到山东后,任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领导全省各地举行农民武装暴动。1928年2月,邓恩铭重返青岛,任青岛市委书记。
    两次组织越狱:大革命失败后,邓恩铭辗转山东各地,领导党组织开展斗争。1928年12月,邓恩铭因叛徒出卖在济南被捕。事后查明,出卖邓恩铭的是一个名叫王复元的人。 王复元是济南人,时任山东省委组织部长。1927年4月,王复元去武汉参加中共五大,中央让他带回1000块大洋的活动经费,结果被其借口丢失贪污了。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邓恩铭对其严厉批评,要他把钱交回来,但他拒不悔改。省委召开会议,开除了王复元的党籍。王复元怀恨在心,后来竟投靠国民党,出卖了省委机关,带领特务抓捕了邓恩铭等17名同志。当时任中央军委书记的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后,派警卫员张英赴青岛锄奸。张英、傅玉真、王科仁三人联手,在中山路将王复元击毙。
    在狱中,他遭受了酷刑摧残折磨, 他的痼疾也在此时复发,但他咬住牙关,在狱中领导了两次绝shi斗争和两次越狱斗争,有7位同志成功逃脱。 这两次越狱,震惊了国民党最高当局。监狱加强了看守,越狱再无希望了。
     邓恩铭在狱中一直用“黄伯云”的化名,虽经历了多次审讯,但狱方只知道他是“黄伯云”,并不知道他就是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1930年10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任命张苇村为审判长,审讯共产党员。张苇村是山东国民党元老之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与邓恩铭十分熟悉。当他知道狱中有一个叫“黄伯云”的人时,立刻意识到此人就是邓恩铭。在审讯室里,透过蓬头垢面、瘦骨嶙峋的“黄伯云”,张苇村依稀看到了当年邓恩铭意气风发的影子。他直呼“邓恩铭”,邓自知已无法再隐瞒,于是说:“是!我就是邓恩铭!”就义前,他强忍着病痛给母亲写最后一封家书:“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1931年4月5日凌晨时分,邓恩铭在屡受酷刑折磨之后,拖着罹患重病之躯,从容整装,与难友们一一告别,和其他21名共产党员一起高唱《国际歌》,慷慨走向纬八路刑场……这位年仅30岁的水族青年,终于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1961年,董必武曾在一首诗中怀念王烬美和邓恩铭这两位一起战斗过的中共一大代表:“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10.5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