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庆·多彩黔行——奢香博物馆(陈列室)
大方奢香博物馆位于大方县云龙山下洗马塘畔,建筑面积3600余平方米,于1994年4月16日竣工落成。奢香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彝族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的仿古建筑。博物馆依东高西低迤逦跌宕的地势而建,建成三级平台,次第而上修建门厅、中堂、后楼和两厢廊房,整个布局结构紧凑,楼台重叠,仿佛壁立,嵯峨雄浑,气象奇伟。观赏奢香博物馆的建筑艺术,能使人体验到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纵观卧虎与藏龙的意境。
在正门石阶下面的草坪上,屹立着奢香夫人铜像。这尊栩栩如生、气宇轩昂的雕塑,再现了600年前身居边陲却胸怀博大的彝族女政治家的英姿风采。
奢香是中国历史上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统一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彝族巾帼英雄。明洪武十六年,她识破奸臣马晔逼其谋反的奸计,审时度势、深明大义、忍辱负重,亲自进京告御状,揭露马晔罪行。她以巾帼英雄之气魄,反对分裂,消弭战乱,维护了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的统一。此后,她率领水西各族人民积极开修驿道,建立了九驿站,沟通了内地与西南交通,加强了贵州与中央的联系。她还让其子到南京国子监学习汉学,引进中原文化,促进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展馆面积1600平方米,馆内目前有6个陈列室,收藏了大量的彝文古籍及彰显彝族文化特色的艺术物品,集中反映了彝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奢香博物馆成为保存彝族文化、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场所,是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2006年,奢香博物馆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我们请了讲解员来讲解这段鲜为人知的彝族历史,但讲解员却是苗族......
奢香博物馆展示的是聚居在贵州黔西北,以大方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古代水西彝族历史文化的辉煌。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民族。彝族默部德施氏迁入贵州后,长期在鸭池河以西的大片地区进行开发和繁衍生息,史书称为“卢盲部”或“水西彝”。在蜀汉时,有过妥阿哲为罗甸王,建都大方;在明朝初期,有过奢香夫人摄贵州定量慰使开辟龙声九驿等兴盛时期。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水西彝族在实践中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灿烂文化。
![]()
该展厅记录了奢香夫人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开九驿”: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贵州都指挥使马晔,执大汉族主义偏见,无端污辱袭贵州宣慰使职的奢香。奢香忍辱负重,上京面见朱元璋,状告马晔。朱元璋召回马晔,定以“开边衅,擅辱命妇”之罪,将其下狱,并赏赐奢香金银及丝织品等物。奢香为报答朱元璋的恩典,愿刊山通道以给驿使往来。奢香回到贵州后,一面宣扬朝廷的威德,使人心安定,一面履行诺言,亲率各部,组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披荆斩棘,开辟了以偏桥(今施秉县境)为中心的两条驿道:一条经水东(今贵阳东北)过乌撒(今威宁)达乌蒙(今云南昭通);一条向北经草塘(今修文县内),六广(今修文六广镇)至黔西、大方到毕节二铺迢迢500余里,史称“龙场九驿”。“龙场九驿”按次序分为:龙场驿、六广驿、谷里驿、水西驿、西溪驿(也叫奢香驿)、金鸡驿、阁鸦驿、归化驿和毕节驿。![]()
该展厅记录了奢香夫人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开九驿”: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贵州都指挥使马晔,执大汉族主义偏见,无端污辱袭贵州宣慰使职的奢香。奢香忍辱负重,上京面见朱元璋,状告马晔。朱元璋召回马晔,定以“开边衅,擅辱命妇”之罪,将其下狱,并赏赐奢香金银及丝织品等物。奢香为报答朱元璋的恩典,愿刊山通道以给驿使往来。奢香回到贵州后,一面宣扬朝廷的威德,使人心安定,一面履行诺言,亲率各部,组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披荆斩棘,开辟了以偏桥(今施秉县境)为中心的两条驿道:一条经水东(今贵阳东北)过乌撒(今威宁)达乌蒙(今云南昭通);一条向北经草塘(今修文县内),六广(今修文六广镇)至黔西、大方到毕节二铺迢迢500余里,史称“龙场九驿”。“龙场九驿”按次序分为:龙场驿、六广驿、谷里驿、水西驿、西溪驿(也叫奢香驿)、金鸡驿、阁鸦驿、归化驿和毕节驿。
奢香主持开辟的驿道,成为纵横贵州以达云南、四川、湖南边境的交通要道,改变了贵州险阻闭塞的状况,沟通了边疆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增进了汉民族与西南各兄弟民族的交流。奢香大力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耕织、文化技术,接纳汉儒,兴办宣尉司学,奖励耕织,倡导各民族平等共存,促进了贵州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龙场九驿”成为奢香为国为民建树辉煌的一座丰碑。
龙场九驿是连接西南各地的要道,是促进水西与外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是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的一曲凯歌,奢香夫人的功绩永垂青史。
地上是古驿道旧址......
彝族的各种农具......
木驮鞍、竹编马嘴笼、木驮架......
《驿道记》彝族文献之一,记载奢香摄政期间开辟龙场九驿等驿道的书籍。
精致的雕花木窗......
博物馆有6个陈列室,收藏了大量的彝文古籍、彝族社会传统文化和艺术物品,集中反映了彝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这里的布局,错落有致,每个陈列室都像一个别院一样,坐落在博馆里面。这里的庭院,走廊,屋宇,像有着生命的倾诉者,给我们细细的讲述着在这里发生的一幕幕往事。
陈列室内放置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实物的,一种是用铜像来表达的。在这里,我们已经能看到当年的彝族人已经开始使用火枪了,对于近700年前的社会,这股力量绝对是不可小觑的,同时也展现了古彝人的智慧和先进的科技。在堂心,有着奢香夫人办理公务的雕像,可以清晰的看见作为一名女性,奢香的威慑力一点都不输给男人,两旁的大臣正向她毕恭毕敬的汇报着工作。不仅如此,奢香在位期间,广开言路,对于百姓的提议也是大大采纳。这样使得她从民间得到了很多治理彝民的好点子,同时也加深了她和民众的亲切感。
摄政为民 前言:洪武二十四年(1381年),霭翠病逝,因子年幼,不能承袭父职,奢香克忍居孀抚孤之痛,代摄贵州宣慰使职,领导水西地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开拓奋进、励耕织、修九驿、纳汉儒、兴汉学、顾大局、建和谐、安边陲,为水西地区的繁荣稳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明清时代的铜钱、银两和水西彝族皮肚兜......
第一节
招留商贾:连接湘黔滇和巴蜀的驿道(石阶路)修通后,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好局势中,勤政的奢香,为中央与地方文化、商贸往来,发展地方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奢香采用彝族十月年以十二生肖纪时、日、月、年的传统历法,在境内设以十二生肖命名的街场集市招留商贾,使经商者能在每月三轮小甲中天天都有“转转场”营销贸易。此类街、场,除川西凉山彝区外,被译成汉语的鼠场、鼠街等,逢十二生肖日集市,逐渐遍布黔滇乌蒙山彝区,促进了农林牧工商和运输各业繁荣发展。六百多年以来,除由此产生而被译成汉语逢虎(猫)、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之日集市的街、场大地名保留至今而外,还有盐道街、马勺街、马掌房、犁铧店、猪市街、骡马坡、牛场坡、牛棚子、鸡市上、油摊子、羊贩子窝棚等小地名,亦由明代产生并保留至今。
![]()
第二节 发展农业:奢香摄政期间勤政为民,政绩显赫,“通道置驿”迎来了能工巧匠,引进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生产技术,积极提供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贵州特别是水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与繁荣。
第二节 发展农业:奢香摄政期间勤政为民,政绩显赫,“通道置驿”迎来了能工巧匠,引进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生产技术,积极提供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贵州特别是水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与繁荣。
兴建农田水利:在地面河道和地下溶洞中,彝族人民筑水坝、架水车、安龙骨车、装吸水筒,使河道溶洞之水位提升入渠,灌溉高于河床溶洞的农田,解决农田旱涝保收。在高山深箐沼泽间,彝族人民将冰凉刺骨之水引入顺山势开挖的沟渠,使之在曲折迂回流淌中升温,而后注入艰辛开垦的梯田,比之自流冷水田获得更多收获。在酸壤旱地间,彝族人民用煤炭、草木灰、石灰等碱性物质抛洒于土,而后翻犁,土壤酸碱综合,农作物获得高产。
提高发展畜牧:方志总结彝族人民牧养水西马经验说:水西马,岁给盐,以每月上寅日啖,则马健无病;在牧羊群中,彝民们给母羊喂以桔梗之类草药催情,提高羊羔出栏率。
第三节 兴办宣慰司学:奢香先后七次赴金陵,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深感贵州远在边陲,贫困落后,决心 “躬亲倡文明”。奢香摄政期间,多方接识中原内地的贤才学士,聘迎汉儒,创办贵州宣慰司学,传播汉文化;倡导彝汉融合,安居乐业。
兴办宣慰司学: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奢香为让其子阿期陇接受彝、汉文化知识,特指派彝文先生陪同,送往应天府,请入京师太学你,明太祖朱元璋诏国子监“善为训教,应不负远人慕学心”。两年后学成,奢香遣子媳奢助带着60匹水西马等方物赴金陵探夫入朝请归。朱元璋钦命奢香之子为安的(安稳地达到目的),并·赐三品朝服和裘衣及金带嘱归。
安的学成回水西,即在母亲的托付下,聘请在内地结识的贤才学士到贵州,招收学子,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兴办贵州宣慰司学学堂,造就一批又一批如安聚、安珑富、安观和王明阳先生交往甚深的安贵荣以及安万鑑、安万铨和安国亨等彝汉文造诣很高的学生。此后,彝汉文明气象日渐昌盛,彝族社会逐步发展,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使贵州与明王朝中央政权之间联系更加密切,“报施之隆,亦非他土司所敢望”。
第四节
发展与治理:川南奢王辖地,有
“十里不同天”自然气候特点,旱涝无常、民不聊生。善良的奢香体恤民情、关爱百姓,说服其兄开放粮仓,食求荒民;打开牢房,释放囚犯,百姓感激不尽。
发展与治理:大明征南大军入黔取滇时,朱元璋诏喻傅友德、蓝玉、沐英:在险远的西南地区,对“蛮夷之人,不可以中国之法治之”,要注意“宽猛相宜”,强调“非惟制其不救,重在使其无救”。
明朝洪武帝治理西南比较明智成功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贵州彝区改变了从前“种多宜荞,稻谷鲜登”局面,又给宣慰司纳粮,从每年八万石连年递减至二万石照顾,大大减轻了民众的负担。造就了商贾往来、茶马互市过往“奢香九驿道,虽夜行不虑盗也”等发展治理的大好形式。
自1994年建馆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莅临奢香博物馆考察调研,对奢香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并为奢香博物馆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六百多年来,奢香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女政治家的历史功绩,被人讴歌、赞颂。墙面上悬挂的这些图片资料,都是明清以来史、志上记载的前人对奢香历史功绩的评论。
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水西漆器......
该馆是一座具有彝族传统建筑艺术特色,形式别具一格的仿古建筑。全部建筑,依东高西低迤逦跌宕的地势而赋形营建,分三级建成垒砌白石堡坎的平台,次第而上修建门厅、中堂、后楼和两厢廊房。每级梯次上的房屋均是白石堡坎,青砖墙面,青瓦屋顶,红漆廊柱、雕花门窗、牛脚斗拱;歇山式的屋脊呈火焰升腾之形,两端旬挑现蛟龙翘首之状;坎肩式排列的半门半窗配有精美的木雕,窗上雕刻的鹿、鹤、雁等图案,刀法流畅,古朴劲健,形态逼真,气韵生动总体来看,前面门厅外观,似虎睛圆睁,雄视远眺之象,大门上是彝汉文合璧,流金溢彩的“奢香博物馆”匾额显于正中。门前有拾级而上的半月石阶,中堂高过门厅有护栏和石阶,与门厅、两厢廊房,构成回郎四合双层庭院;殿后的重檐楼阁,高屋建瓴,如神龙回首之形。整个布局结构紧凑,楼台重叠,仿佛壁立,嵯峨雄浑,气象奇伟观赏奢香博物馆的建筑艺术,能使人体验到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纵观卧虎与藏龙的意境。
大方县位于贵州西北部,毕节市中心腹地,东邻金沙县,南连黔西县,西接七星关区,地处贵州金三角核心地带,县城距省城贵阳150公里,总面积3505.21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是黔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居住着汉、彝、苗、白、仡佬等24个民族。
大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周属夜郎国地,蜀封罗甸王国,宋赐罗施鬼主,元置顺元宣抚司,明领贵州宣慰使,清康熙五年改大定府,民国三年废府设大定县,1958年更名为大方县。千百年来,水西彝族以大方为中心繁衍生息,世长其土。延续了1474年的水西彝族土司政权陪伴了中国从蜀汉到清初,几乎整个封建社会的历。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古老的文明彰显了神奇的魅力。“奢香故里,古彝圣地”正是大方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之一。
![]()
石刻文化展厅:彝族有古老的文字。水西彝族先民不仅将彝文书写在纸张上,用羊皮包裹保存,还常将彝文铸造在金属上,镌刻古彝文的墓葬碑、道路碑、桥梁碑、纪功碑、指路碑等,比较全面地反映水西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和民族关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其雕刻手法,既有中原特点的“双凤朝阳”,又有南国情调的
“椰子白象”,更有当地风格的“套圆窗花”“虎头纹饰”等民族图案,充分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融。
水西地处黔西北,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为创造丰富多彩的石刻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分为摩崖石刻、石碑和石碣。所谓“摩崖石刻”即在天然崖壁上刻字;所谓
“碑碣”即方首者为碑,圆首者为碣。水西高原,碑碣众多,堪称卷帙浩繁的 “石头书”。
这些碑文都是彝汉双语碑文,有左右刻写两种文字的,也有交错刊刻两种文字的,年代约在二三百年前。其中最引我瞩目的的是妥阿哲纪功碑......
贵州高原保存的彝文碑刻,遍及黔西北乌蒙山区,其他地区虽有发现,今多已损毁。彝文碑刻保存最多的是大方县。现收藏于奢香博物馆的彝文碑刻。计246块,共载24000多字。这些彝文碑刻按内容可分为忘功碑、修路碑、建桥碑、献山碑、宗源碑、灵房碑、封山碑、墓碑等8种类别。年代最早的当数响水镇柯家桥发现的《济火记功碑》。
妥阿哲纪功碑:因风化仅存174字。该碑主要记述水西彝族君长济火与诸葛亮在楚敖山(今毕节七星关一带)结盟,后献粮通道,助诸葛亮征讨孟撒有功,而被封为罗甸国君的历史史迹。
![]()
石雕狮子......
![]()
牌坊残件......
![]()
石雕“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妥阿哲纪功碑:因风化仅存174字。该碑主要记述水西彝族君长济火与诸葛亮在楚敖山(今毕节七星关一带)结盟,后献粮通道,助诸葛亮征讨孟撒有功,而被封为罗甸国君的历史史迹。
石雕狮子......
牌坊残件......
石雕“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第一章
语言文字:彝族是为数不多有自己语言和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文字最初是以植树纪年、刻石纪月而后演进为刻画符号。从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威宁中水出土的陶文等刻画符号,和彝文比较,其字形和字意都有相同或相近之处,语言是非物质文化传承最主要的载体。一旦语言消亡,许多非物质文化传承将相继消失。彝语作为汉藏语系重要语言之一,保留较古老的语言特征。彝语绝大多数土语至今还没有区别词义的声调,并保留较古老的复辅音系统,对汉藏语的比较研究以及保持语言文化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彝文原称为“爨文”,始见于汉史《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东爨乌蛮,西爨白蛮”。现今在云南曲靖地区发现的“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前者作于刘宋大明二年,后者作于晋安帝义熙元年,距今1600余年的历史。最早的古彝文献是岩石丹书。在云南省弥勒县的金子坡上,书有10个彝文,意为别、女、三、对、礼、人、天、地、恳、敬,与新石器时代的涂抹岩画同在,字和画都为当时人创作。彝文的发展历史,与甲骨文相当。彝文和汉文,同样有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声等造字、用字六书之法,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字系统。在外形上独立成块,外观上呈方形和圆形。汉史中常用“状如蝌蚪”或“如蛇形”来形容彝文文字的形状。彝文在很古的时代,就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它有自己的造字规律和语法规则。这种形态大概受彝族先民用羽管、篾纤、木条书写的影响有关。
彝语在语种上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藏语系包括汉、侗傣、苗瑶、藏缅四个语族;藏缅语族包括藏语支、彝语支、景颇语支、缅语支和羌语支;彝语支的亲属有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哈尼语等语种。
彝语分布辽阔,地理差异大,因此,彝语同许多民族一样存在方言分歧。据查,全国彝语共分为:北部方言、东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东南方言、中部方言六大方言区。方言区之下,又分土语区。
1973年,四川省博物馆在郫县发现了一件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的铜戈,铜戈上有神秘的文字符号。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神秘的文字符号,是一种与汉字迥异的古老文字,审定属于古代巴蜀文字,当时没有人能够破译。《凉山彝族奴隶制》编写组的同志前往识别,他们确能按彝文的识读方法破译了这些神秘的文字为“诺苏用的戈”。同样,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彩陶红质黑纹,钵口上刻画着各种各样的文字和符号。这些符号与贵州威宁中水出土的陶文刻画惊人相似,其年代距今约6000年左右,凉山和贵州的彝文工作者,分别识别出了其中的部分符号和文字。这不能不让世人感到震惊,也不得不让世人对彝族为一古老的文字刮目相看。目前,学术界将彝文起源的年代初步确定在8000——10000年左右,成为全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彝族文字从古至今,活学活用,活态传承七千年悠久,比之世界很多古文字已失传史实,彝文实属人类文字史上的奇迹。彝文活态传承实情,在清代嘉道之际生活于今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屯土司庄园”恒部扯勒氏奢香夫人家族后裔余家驹赋诗内容中可获深刻体会。据《一统志》和旧、新纂《云南通志》《天启滇志》《滇系杂载》《大定县志》(卷十三)等方志记载汉唐之际古彝文发展情形说:纳垢酋阿可者,弃职隐(云南)马龙州半筒山,撰爨字如科斗,三年始成,字千八百四十有奇,号曰
韪书,即今夷字。左翻倒念,亦有象形、会意(六书)诸义。
彝文发展历程:彝族语言,是彝族文字的底座。彝族语言文字,牵连着世代彝族先民的精魂;是彝族传统文化的内核;是现代彝族人民的“通史”和“文化史”。解放初期从大方县收藏到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彝文古籍巨著《哎哺啥额》即翻译出版命名为《西南彝志》卷二记载说:彝族古代的“奢基奢莫”氏族群体“语音很悦耳,语意完备了”。彝族历史上“哎哺时代”的先民们,在反复体验气候冷暖,不断观察花草树木荣枯等自然变化现象的过程中,有位叫“哺哲普额克”的先贤,率先在“密姆喽嘎”地方(今云南)设“记年树”置“记月石”刻画最初的彝历,使彝族先民们得以在时令季节变更中,适时养殖、耕播,解决温饱生存。从此,产生了彝历和彝文的雏形。从而,使彝历和彝文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得以不断地运用和完善。使之活态传承至今,成为现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活态传承”的古文字。
指路经书和祭水经书
水西彝族嫁女歌集(清代)
姜寨遗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距今约6400-6600年,遗址内存有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遗存,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内出土的石器、陶器、铜器、骨角器、蚌器等生产工具1万余件。姜寨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别列入二十世纪全国100大考古成果之中。出土的陶具上刻画的不规则“十”“一”“市”“巾”等符号,充分证明了那时的先民已经有了用文字的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人类已经向文明大大迈进了一步。其刻画符号多数可用古彝文进行识读。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为止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其刻画符号多数可用古彝文进行识读。
第二章
土司文化:彝族土司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代中央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彝族土司则溪制度是彝族历史文化在政治和法律方面独特性的集中体现。就其职能而言,它是军政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同时,它同九扯九纵以及家支制度是紧密相连的,九纵九扯是土司制度中的职官,而家支制度则是则溪制度的基础,是其宗法化的体现。则溪制度、家支制度、九纵九扯共同构成了彝族社会“三位一体记(君)摩(臣)呗(师)”的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结构。
彝族世袭统治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蜀汉至清初的1400多年间,毕节属水西,创造了灿烂的水西文明。丰富的彝学文典,使水西成了中国彝文化研究中心。这里,深明大义的彝族首领济火,为诸葛亮南征献粮开道,受封创建了部落之邦——罗甸王国;如今,残留的都城和武侯祠遗址,任人凭吊。这里,巾帼女杰奢香,为国家统一、民族和谐,开九驿以通中原,声震明王朝;如今,光洁的驿道石仍映着万里西行的艰辛。这里,水西人击碎了吴三桂搞民族分裂的图谋;如今,硝烟远逝,战场犹存。庄重气派、古朴典雅的土司庄园,铸成了一块解读水西文化、研究土司制度的活化石。
历史上,居住在乌江中上游的安氏家族先民,分为四十八目十三则溪(又称为十三宗亲),均可作为最高土司的世袭人,其中四十二目十一则溪地处乌江中游鸭池河以西地区,称“水西”或“水内”,另外六目两则溪位于鸭池河以东,称“水东”或“水外”。今开阳县宅吉乡即为水东两则溪之一。“则溪”是“仓库所在之地”,后演变为政治、经济区划和军事据点。据史料记载,水西彝部族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4年),进入贵州,逐渐强大,成为西南地区最强大的水西土司政权。其势力在明代从乌江以西扩大到乌江以东,统治了今水城、纳雍、大方、织金、黔西、金沙以及清镇、修文和息烽的一部分。
水西彝族的远祖约东汉时期,辗转入今贵州境。蜀汉时,因其首领火济(或作济火,彝名妥阿则)助诸葛亮南征有功,被封为“罗甸国”,称“罗殿王”。后与历代封建中央王朝保持联系,唐宋时期被称为“罗施鬼国”或“罗氏鬼国”。辖境以今贵州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为界分为水东、水西,治所在今大方县城,遂有“水西”之名。元为亦西不薛总管府,以水西首领阿察为总管,开始建立了土司制度。其后人世袭宣慰使等职位,成为黔西北以致黔中一带的最高土官。康熙十二年(1678),吴三桂反叛,安坤遗腹子圣祖得彝族各部支持,在威宁起兵,助清兵平叛,先后收复大定、黔西、遵义各地,安圣祖得复任水西宣慰使。三十七年圣祖病死,乏嗣袭职,清政府乘机改土归流,至此,水西土司在黔西北的统治结束。
![]()
彝铭文木雕印章、彝族龙虎图腾红漆木方印——清代:彝族印章,一般只有土司使用,它们是水西地区彝族土司制度的实物佐证。
彝铭文木雕印章、彝族龙虎图腾红漆木方印——清代:彝族印章,一般只有土司使用,它们是水西地区彝族土司制度的实物佐证。
水西慕俄格政权政治制度:水西作为彝族地方统治政权存在时间最长的地区,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后主封妥阿哲为罗甸王,至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安圣祖卒彻底改土归流,前后跨越1474年。此间,水西彝族政权虽然受封于封建中央王朝,确属土官统治,朝廷封赐仅为羁縻作用。水西彝族统治政权内部,形成了一套与封建中央王朝和封建地方政权很不相同的政治制度。一是以政权和族权合二为一的宗法制度,即以家支为基础,又以家支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统治制度,家支制度的色彩明显,政权的名称是取其父子连名谱中最具影响的一代祖人的名字为名号,君长实行世袭制,原则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以长房为大。二是以军事和行政合二为一的则溪制度,是水西统治结构中最有特色的组织制度,其实际上的职能是行政管理和军事备战,既管军事,又管民政,是平日为民、战时为兵、藏兵于民的制度平台;三是以九扯九纵为特征的职官制度,九扯九纵不能分开为九扯和九纵,是水西职官组织的总体称呼,是部门分权与层级统御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制度,是水西政权的独创。这一独特而完整的政治制度为罗甸国、罗氏国及贵州宣慰府等水西政权形成和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第三章 天文历法:彝族的天文历法也在博大精深的呗摩文化中体现,呗摩们为了给人生属性一个完整的诠释,同时也为了占卜测算的需要,对天文历法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于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天文历法。
向天坟:根据彝文书籍介绍 向天坟是古代彝族人民观测太阳运动和北斗柄指向定寒暑的观象台或天文台,地理位置高而独立,结构与玛雅的金字塔相似,是三圆台金字塔,墓顶为葫芦口,这是向天坟特有的标志,同时也是观测天象的指示器。相关研究表明,向天坟均落葬于元代(约公元1368年前后10年),其大型坟主为土司,小型坟主为土司们的奴隶。古代彝族崇尚火葬,所以向天坟中并没有埋葬尸骨,而仅只是存放骨灰。彝族先民们深信: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因此将骨灰放置于向天坟内,而向天坟顶部的锥形封土堆均向着天上的某颗星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向天坟的主要功能并非埋葬人,而是观测星象、天文。向天坟场其实就是一个远古的天文台、星象场......远古的彝族先民们总结出了地球绕太阳的规律,创立了八卦图,建立了完整、精确的彝族十月太阳历。
彝族还创造了十八月太阳历法。巧合的是,玛雅人的十八月历法不仅与彝族的十八月太阳历基本一致,玛雅人类似“金字塔”的图画文字也与彝族金字塔形的向天坟颇为相似;两者的相似之处还包括,共同对火和老虎的崇拜,玛雅文的读写方式由上到下直书、从左至右读,与彝文相同。彝族十八月历的发现,打破了玛雅历法的神秘性和唯一性,于是一种大胆的推论出现了:玛雅人源于云南的彝族。大约一万多年前冰封时期,云南的彝族先民过了白令海峡,迁徙到了美洲玛雅人的居住地……
第四章 宗教信仰:人类的宗教信仰由来已久,纵观每个民族形色各异的宗教信仰,无不反映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变迁。彝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集中体现了=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方面。
玉羊头(近代):由17块玉片组成,正面雕刻羊头面部,背面雕刻彝族文字,内容有待考证,为彝族祭祀用品。
![]()
![]()
彝族布摩祭祀:布摩具有多重身份,从宗教职能来看他是祭司,是彝族原始宗教礼仪的主持者,是沟通“人与神”的中介。在古代彝族“君臣师”的社会结构中,布摩担任着“师”的职责。布摩通晓彝族文字,是彝族的知识分子、经史学者,又是彝族文化的代表者、传承者。布摩做法事,除携带经书外,还要带上法器。毕摩的法器主要有:法帽、法衣、法扇、法铃。
![]()
五行八卦宇宙观:宇宙观来自彝族的天文学和人类起源学。《西南彝志》和《彝族源流》中记载着:青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青色的气和红色的气交合而形成天地。地形成以后出现四方和中央,由五帝君来各管理一方。《土鲁窦吉》(汉意为宇宙生化),这是一本天文学著作。书里面有两幅图:一幅图为“鲁数”(汉意为龙书)也就是汉文里的“洛书”;第二幅图叫“付拖”(汉意为联姻 ),也就是汉文里的“河图”。用十生五成和五生十成组成两幅图,系统的阐释了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用“龙书”先天八卦推出十月太阳历,用“付拖”后天八卦推出十二月历。
彝族相信自然万物有灵,信仰有自然崇拜,从而形成图腾崇拜。相传鹰曾经保护过彝族祖先阿扣和阿七兄弟,鹰就成了彝族祖先的恩鸟。
作为彝族人的图腾“鹰”,成了神的代表,彝族人做法事的时候,常会用鹰爪来作为驱逐妖魔鬼怪的法器。
彝族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南北两侧的崇山峻岭中。这里,鹰的种类和数量都特别繁多,鹰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彝族崇拜鹰表现在民俗和民间文学中。祭司布摩对鹰顶礼膜拜,认为它是一种能预知自然、人类社会未来变化和能战胜一切邪恶的神鸟,因此把它当作自己的保护神,并借助鹰的威力镇妖驱邪。各地毕摩在法帽上一般都系挂着一对鹰爪。做法事时要先设祭坛,祭坛上设鹰神位,或拴一只老鹰。
彝族布摩祭祀:布摩具有多重身份,从宗教职能来看他是祭司,是彝族原始宗教礼仪的主持者,是沟通“人与神”的中介。在古代彝族“君臣师”的社会结构中,布摩担任着“师”的职责。布摩通晓彝族文字,是彝族的知识分子、经史学者,又是彝族文化的代表者、传承者。布摩做法事,除携带经书外,还要带上法器。毕摩的法器主要有:法帽、法衣、法扇、法铃。
五行八卦宇宙观:宇宙观来自彝族的天文学和人类起源学。《西南彝志》和《彝族源流》中记载着:青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青色的气和红色的气交合而形成天地。地形成以后出现四方和中央,由五帝君来各管理一方。《土鲁窦吉》(汉意为宇宙生化),这是一本天文学著作。书里面有两幅图:一幅图为“鲁数”(汉意为龙书)也就是汉文里的“洛书”;第二幅图叫“付拖”(汉意为联姻 ),也就是汉文里的“河图”。用十生五成和五生十成组成两幅图,系统的阐释了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用“龙书”先天八卦推出十月太阳历,用“付拖”后天八卦推出十二月历。
明成化钟:原存放在城关镇一小,作学生上下课鸣钟之用,后收归奢香考官珍藏的明成化钟,系彝族默部七十四世安贵荣袭任贵州定量慰使后,偕妻奢脉与子安佐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祈福发愿,捐资铸造一口铜钟。钟的铸恭恭敬敬精细,彝文铭记和图饰的镌刻鲜明,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这些字形古奥奇特,刊刻凝重沉雄的彝文金石文物,其年代之久远,其数量之丰富,国内罕见,堪称馆藏的第二绝。
第五章 文化艺术: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有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文学艺术:彝族民歌存在三个色彩区:四川凉山和云南宁蒗,云南中、南、北部,贵州六盘水地区和毕节地区。凉山彝族的山歌称“丫”或“丫合”,独用假声或小嗓的高腔唱法,调式常有交替或游移现象。由于当地生产力低下、群众的生活非常困苦,倾诉悲惨生活、渴望自由的“撒朱合”(诉苦歌)山歌非常多。此外,凉山彝族的叙事歌、婚嫁仪式过程中的“媳谐尼几”(婚嫁歌),以及由“阿冉妞”作为特有歌头词句贯穿的“古朱合”(情歌)等歌种,也很有代表性。其中,意为“妈妈的女儿”的《阿莫里惹》,叙述历史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等长篇叙事歌,也都是彝族民间文学中的典范作品。
彝族竹叶型铜口弦(清代):水西彝族乐器之一,用一种长约三寸,宽约五分的铜片,中间刻成浅槽,槽底的铜片拉成簧牙,吹奏时左手握住铜片的一端,另一端放在口边,让呼吸的气流鼓动簧片,同时右手指配合轻轻弹动竹片,随着气流的变化和指头的弹动,就会发出优美动听的曲调。
竹铆钉内置铃牛皮木鼓(清代):彝族主要代表乐器之一。
彝族瓜米芯空花虎头月琴(近代):水西地区彝族最具代表性传统乐器,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恋爱生活中。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喜庆的“跳歌”、“跳坡”等活动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于传情达意的乐器。弹琴者一人或数人边弹边跳,众人则随后围圈踏节而舞。
彝族瓜米芯空花虎头月琴(近代):水西地区彝族最具代表性传统乐器,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恋爱生活中。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喜庆的“跳歌”、“跳坡”等活动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于传情达意的乐器。弹琴者一人或数人边弹边跳,众人则随后围圈踏节而舞。
彝族六棱腔羊皮四胡(近代):水西地区彝族代表性乐器,弓拉弦鸣乐器。多用于婚嫁、丧葬、祭祀、节庆活动时演奏。较汉族、蒙古族四胡体积小,音色脆亮。外形与京胡相似,琴筒为圆筒形,多使用一截两端通透的毛竹筒制成。筒长11.5厘米,直径6厘米,筒前口蒙以羊皮或蟒皮为面,筒后端敞口。琴杆竹制,当地多采用凤尾竹制作,全长60厘米。
彝族布摩羊皮毡帽:彝族布摩
祭祀时必须佩戴的物件。
第六章
民风民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个民族因地域环境不同、历史背景各异等诸多因素,形成了各自的风俗习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先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千百年来,彝族人民世代相传,沿袭至今。
彝族有一套礼仪习俗。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
第七章 民族服饰:彝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勤劳智慧、心灵手巧的彝家女性,用自己的双手,扦弹纺织、缝染饰绣,把生活色彩、文化元素、民族历史有机融合,镌刻在造型各异丰富多彩的衣服鞋帽上。记载着辉煌的历史,传承着灿烂的文化。
背扇,是用以背负孩子的“襁褓”,俗称“背儿带”,是贵州少数民族劳动妇女重要的生活用品,制作工艺复杂,技法有刺绣、挑花、蜡染、织锦、布贴等。由于贵州各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背扇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了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背扇艺术,生动地体现了永恒而无私的母爱,是广大少数民族妇女智慧的结晶。
彝族装束中的各种绣片......
彝族首饰:彝族银器使用的广泛程度仅次于漆器,凡漆器有的种类,几乎都有同类的银器。银器的纹饰早期纹样与漆器相同,手刻画,稚拙朴实。纹样是太阳、月亮、羊角、飞鸟、虫蛀、叶片等。后期银器更多的图案是用点、线所组成的几何纹样装饰,且雕刻细腻,明暗效果强烈。其纹饰手法有阴刻、镂空、镶嵌,较之漆器有了很大的进步。
银器中佩饰占了相当大的部分。不同纹样镶嵌而成的镂花领、领扣、领饰和饰有动植物纹样的戒指、手镯、耳链、衣扣等。打造精巧、雕刻别致。纹样有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羊角鸡心等。手法屈直并用,点线相应,粗中有细,静中有动,疏密相间,浓淡相宜。
彝族银饰虽大都以女子银饰为主,但男子银饰也不容忽视。彝族男子佩戴银首饰主要有耳环、手镯、戒指和银纽扣、银质鱼纹小刀、银斗笠、用银片、银泡装饰的“英雄带”等等。
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所展示的银饰,可以让人一睹彝族银饰的风采。
彝族男士素珠胡须银耳环——清代
男人的首饰!!!
彝族男士吊钟花坠饰胡须耳环、男士无吊饰胡须耳环、男士双绕索银手镯(清代)
第八章 生产生活: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与各民族生产生活使用的工具,让人们认识、了解彝族人民与各民族共同开发黔西北艰苦创业的历程,展现了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聪明智慧的叫结晶。
各种彝族生产工具......
锥顶羊皮胎红漆顶子盒(清代):清代官员装管帽——红顶子的盒子,采用大方彝族漆器装饰技艺制作而成。
彝文刻画牛角
第九章 彝族漆器装饰技艺:大方彝族漆器装饰技艺始于东汉年间,彝族先民常以生漆涂髹马鞍、箭筒等物品,明洪武年间形成了一套以皮胎漆器为主的漆器制作工艺,成为了地方特色产品,向朝廷进贡。其工艺流程繁杂,主要有制漆、胎胚、灰地、漆地、装饰五大工艺,50多道工序,82道生产环节,被列为“贵州三宝”之一。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第十章 彝族建筑:古代彝族部落君长的住房为九重堂,楼阁庭院样样齐全,楼房装饰有龙虎、极翘、葫芦、莲花、古钱等因房屋的用处不同而不同。除君主房外,有土目房七重,军将房五重,也有三重堂的。建筑布局为一个主殿、两边配以厢房,左右厢房相互对称。飞檐斗拱、挑梁画栋的特殊处理,使建筑格局渗透和融入了浓厚的彝族崇龙尚虎特点。适时地运用木刻石刻艺术,更添加了建筑主体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百姓的大户为两重院、四合院、假四合院和单方,住房有明显的等级制。
彝族木刻梅花鎏金床:该床为清代中期老床,采用地方花梨木和松柏木,通过当地名匠制作而成。运用了传统彝族木刻工艺和土漆描金工艺,由床、床架、榻板、花木茶几组成。其中床由大小60根枋木和板构成,床檐上镂空雕刻松鹤和梅花图案,雕刻工艺精湛。此床不仅采用了平雕、圆雕、线雕、镂空雕刻等技艺,描金技艺也十分高超。
彝族三重檐木刻鎏金床:该床为清代中期老床,木刻技艺精湛,有镂空雕、圆雕、平雕、线雕等传统技法雕刻内容有彝族上层人物、花草、鸟兽重要部件常采用的土漆鎏金工艺制作而成。“三重檐”结构充分体现彝族尊祖灵、敬长辈、重老师的精神崇拜和传统美德,有浓郁的彝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明清时期水西地区使用的彝族铜帐钩......
大屯土司庄园:大屯土司庄园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东北隅100公里的大屯乡。在黔西北茫茫乌蒙山腹地,于川滇黔三省交界的赤水河畔,崇山峻岭中座落着一处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唐风古韵、虎威逼人的古建筑群。庄园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模宏大,是全国仅存较为完整的彝族土司庄园之一。该庄园坐东向西,依山势而建,四周砖砌围墙,沿围墙设有6座土筑碉堡。整个建筑分左中右三路主体构筑,设回廊相互贯通。部分建筑是仿日本唐招堤寺所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当今土司庄园古代建筑中唯一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一1722年),相传是彝族土司余象仪所建,后经余达父扩建始成今状。庄园四周均采用银石铺砌墙基,青砖砌成高5米左右的围墙。园内主体建筑皆为三路三重殿宇,始终保留着唐朝建筑的昔日古韵。沿围墙砌有六座高大的土碉。过去,土碉内常年驻守保卫庄园的兵丁达百余人。
传说当年参加修筑庄园的近300名工匠历时3年之久方才大功告成。
庄园整体布局为中轴大体对称的大规模三路构筑,各路皆有三重堂宇。左路建筑有东花园、粮仓、绣楼等。东花园也称“亦园”,用于接待客人。园内有花圃客房等,其建筑十分精美。花圃错落有致,客房装修华丽,院坝青石铺就,院墙彩绘粉饰,古色古香,十分幽雅。中路建筑有大堂、二堂和正堂,各路堂宇之间均有石坝或内墙间隔。高大的砖筑院墙,墙檐下砌筑斗拱,显得古朴厚重。墙外四周分别筑有碉堡6座,各有其形,各有其用。
起源: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同缅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等皆源于古彝族。早起彝族存在于4500年前。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为主。土著说的观点论据比较充足,它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大方是水西彝族历代的政治中心,水西是以古代彝族“六祖”之慕齐齐发展到贵州的一个主要支系,他曾以罗甸水西称号开拓和治理贵州的大片疆土,以默部统治家族父子连名的世系计算,自东汉光武初年开基贵州的罗甸君长勿阿纳起,到清康熙三十七年安胜祖死后改土归流止,共世袭64代,历时1474余年。结合可考的世系推算,当自公元前12世纪父系时期的希慕遮时算起。希慕遮自牦牛缴外入居于今四川西昌与宜宾以南一带,活动在金沙江以北及安宁河流域。其中有一部分相继湍着雅砻江南游,越过金沙江择居于滇池及滇东北地区,一部分发展到黔西北以威宁草海为中心的地带安成下来,成为古代卢夷在贵州的一大宗支。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在赫章可乐遗址地发掘,威宁草海附近田野的考古,尤其是1980年在威宁中水出土的陶文等,都提供了在彝族“六祖”尚未分支前,这一带地方已有了古彝人居住过,而且有他们的繁荣时期。
传承:彝族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民族,彝族通史全面研究了有文字记录的彝文古籍,彝族谱牒,综合考古和其他史料,把彝族文明源头确定在希弥遮为君长的时代,这个时代相当于公元前4500年。有文字记载的彝族历史,已有5000多年了。厚重悠久的水西彝族历史文化是先辈留给后辈的宝贵财富,涵盖了彝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彝族文字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和彝族民间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游戏、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是世界文化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
彝族六祖分支中的第六支默部慕阿齐后裔势力,于战国时期沿金沙江右岸逐渐扩张,至十一世孙德阿施时,由滇东北沿乌蒙山东麓扩展至黔西北。德施氏之称由此开始。
默部十八世孙必额勿之父俄叔必额“备马匹甲戟”,割据武液纳(武夜郎)地盘后,子勿阿纳,于东汉光武帝之际,与必额勿之伊佩徒忠义、实溢咪阿左二贤臣,在柯乐宫廷中,论述安邦治国之道,立规章法令,设四十八目。其势力已达“耿诺”(晋乐,今贵阳)统牂牁各部。
三国蜀汉时,默部二十三世索阿妥长子妥芒布治今云南镇雄;幼子妥阿哲东进比跻(今毕节)。妥阿哲助孔明南征有功,封罗甸国王,世长其土。妥阿哲建慕俄格彝都,宫殿于博乍耿(大方)云笼山下。
晋唐之际,妥阿哲之子阿哲必额、阿哲阿琪势力,由今毕节抵贵阳、六枝郎岱和水城以远牂牁江。《大定府志》因之有:矩州(今贵州)刺史谢法成招慰比楼等七千户内附,置禄州(今毕节)、汤望州(今织金、六枝、水城之一部)、即比楼(阿哲必额)、阿柒(阿哲阿琪)之所居等记载。必额莫翁及莫翁勺父子,先后袭职史事,《大定县志》有“莫翁建九层衙于城东五指山下”等记载。
默部四十六世阿更阿外(阿佩)袭职,《唐书》有:文宗开成元年(836)阿佩献牂牁地千里,封罗殿王等记载。
默部五十三世仁额濮叶(宋史称普贵),于乾德三年(965)封为贵州刺史,仍袭王爵(即保留罗甸王位世袭)。
默部六十世濮歇阿里时,割水西(水东)六目地,归朝廷“改土归流”。阿里卒,妻奢节摄政。是时,奢节因民不堪刘深率征“八百媳妇国”(今缅甸掸邦)之元军“金马三千”等重赋勒索,被迫包围大元远征军于穷谷,使其首尾不得相救。在元廷调入八省兵围剿中,奢节兵败,被刘国杰追至墨特川(今赫章境)阵亡。奢节衣冠墓在黔西水西公园内,称“烈姬冢”。镌有“欲铸红颜成黑铁,独留青冢向黄昏”墓联。
元世祖二十五年(1288)徙顺元路宣抚使司于水西,以阿画为宣抚使(阿里之孙,父子连名阿诺阿画)。
元亡明兴,默部六十六世陇赞阿期(霭翠)之夫人舍兹(奢香)“开九驿”沟通湘滇巴蜀驿道置邮亭,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功绩,洪武帝朱元璋在她逝世后,遣使臣诰封:顺德夫人。并授在国子监深造的奢香之子袭衣、金带,赐名:安的。嘱归袭贵州宣慰使职。
默部七十四世布玖直把(安贵荣)治理贵州时,与谪守龙场驿的王阳明先生交往甚笃,阳明先生为其所写《象祠记》被辑录于《古文观止》中。安万钟、安万镒、安万铨三兄弟为安贵荣之子。地方史志称:水西自有宣慰以来,惟万铨最贤。明末崇祯帝在李闯王大顺军攻入紫禁城自缢景山之时,安万铨之孙安世袭贵州宣慰使职。
发展: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据彝文古籍巨著《哎哺啥额》和《爨文丛书》等史典记载:人类产生后,彝族先民们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经历了“哎哺时期”、“尼能时期”等漫长的原始时代。彝族社会发展进步到“实索时期”,先民们生活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期,时为商末周初。是时的彝族先民们,依照母系尚虎、父系崇龙之信仰崇尚意识,彝族的“图腾”称龙虎图腾。汉文史志中,一直用“卢夷”“罗鬼”“爨蛮”予以贬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针对其自称与他称名目繁多情况,统一称西南夷民为:彝族。
彝族社会从商末周初兴父子连名制计数世系之后,从父系一世希姆遮(有希弭遮、孟赾、希慕哲、希米遮等同音异写)至三十二世武祖(慕阿苦)乍祖(慕阿切)糯祖(慕阿热)恒祖(慕阿卧)布祖(慕阿克)默祖(慕阿齐)“六祖分支”(实为分封),西南地区彝族社会,进入“宗法奴隶制”形态。
罗甸水西彝族政权从希姆遮三十二世六祖分支第六支默部慕阿齐,至末代土司额奋密钟(安圣祖)历八十四代计二千一百余年中,有一千四百七十四年接受历代中央王朝的封号颁印。这种千余年未间断过以子袭父位的彝族政治形态,实为国内外所罕有。
传承:清康熙年间,默部慕阿奇八十三世陇跌额奋(安坤)主政水西之际,平西王吴三桂剿平李自成后,欲夺滇黔而恐祸乱平而己兵权解,数激诸土司叛。趁安坤举族刑牲祭祖之机,吴三桂奏报安坤“居心叵测,图谋不轨”。在大军压境动武中,安坤被迫与外甥乌撒土司安重圣合兵,于康熙三年(1664)起势抗击。
《大定县志》载:坤妻禄氏逃回乌蒙娘家,生安坤遗腹子安圣祖(额奋密钟)。吴三桂“欲划长江而国”判清时,禄氏说服诸土司,并密令水西各土目,合力追剿吴三桂。安圣祖率部攻取水西,转战各州县,败吴三桂各部,继任水西宣慰。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圣祖卒,乏嗣停袭,改水西为“大方”(鹰岩)之称设大定府归流。该志总结说:安氏自汉后祖建兴三年至清康熙三十七年,号凡六更,凡一千四百七十四年世长贵州、水西,至此终。
清咸同年间,大定(大方)和六枝彝族加入陶氏苗民义军,编苗军称大堂、彝军称二堂,响应太平军。猪拱箐总部军师基哉是赫章彝族,大定白布土目安中和之妻杨氏,率其夫旧部黄老外等众攻城袭营,堵截镇压义军的贵西道邓尔巽。义军总部被攻破后,杨氏部众被清军围追于猫场黑泥洞、马场歹苏洞、白布左家洞。杨氏被就地斩首,黄老外被解省究办。
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末代皇帝的斗争中,彝家儿女在历史阵痛中,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前赴后继地拼命战斗。妥阿哲之子阿哲阿琪后裔,郎岱安健(舜卿)先生,东渡日本加入孙中山先生同盟会,担负孙中山与国内和贵州的联络指导。安健先生参加过钦廉、河口、广州等qi义,孙中山任命其为:中华革命党贵州支部长、贵州讨袁总司令和西康川边宣抚使。民国十八年病故后被国民党追认为陆军上将。明末奢崇明后裔第十二世孙孙毕节余若瑔(达甫)留学日本攻读法律,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回国后于1912年2月被立法院146名立法议员推选为副议长。被云南唐继尧诬为“蛮夷大长,窃号自娱”,率滇军入黔占据立法院。安三妹、安桂林姑侄率众与滇军死拚十余战,大方彝族黄济舟领千余人奋起响应。安三妹落于敌手,被杀害于贵阳。1921年5月,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奢崇明长子奢寅后裔,大方杨伯瑶由广州驻军司令龙腾庄部进入黄埔一期。毕业后参加北伐。解放后,杨伯瑶先生任剿匪大队长、毕节专署民委主任、省民委副主任等职。
红军长征“龙腾乌蒙”,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大方成立,拂去黔西北厚重的历史尘埃。彝族人民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思想。毕节彝族张海清、张孟生父子、杨树尧、杨少武、万里明、熊炳章、刘彬文等,参加队伍北上抗日。长征队伍于1936年3月21日离开贵州后,彝家儿女在白色恐怖中,顽强坚持革命斗争。1948年,中共上海局派遣地下党员安毅夫(安健之子)回贵阳从事革命活动,于1949年2月与姚国安等建立中共贵阳特支,秘密与各方联络,组织武装斗争。组建盘县、威宁两县游击团和民主联军,以及战斗在国民党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等革命阵营的盘县彝族地下党员陆宗棠、陆思明、陆发奎、安启崇、禹志超、卢涛、金沙地下党员张承烈、大方彝族地下党员张少模、罗明德等,都是实践中国革命真理的贵州彝族精英。
奢香博物馆浓缩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发展史,把人引进一个久已淹没无闻的,新奇而又陌生的境界,不愧是一座弘扬优秀传统,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文化殿堂。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