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国庆·多彩黔行——奢香博物馆(陈列室)

$
0
0
2018国庆·多彩黔行——奢香博物馆(陈列室)
    大方奢香博物馆位于大方县云龙山下洗马塘畔,建筑面积3600余平方米,于1994年4月16日竣工落成。奢香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彝族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的仿古建筑。博物馆依东高西低迤逦跌宕的地势而建,建成三级平台,次第而上修建门厅、中堂、后楼和两厢廊房,整个布局结构紧凑,楼台重叠,仿佛壁立,嵯峨雄浑,气象奇伟。观赏奢香博物馆的建筑艺术,能使人体验到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纵观卧虎与藏龙的意境。
    在正门石阶下面的草坪上,屹立着奢香夫人铜像。这尊栩栩如生、气宇轩昂的雕塑,再现了600年前身居边陲却胸怀博大的彝族女政治家的英姿风采。
    奢香是中国历史上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统一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彝族巾帼英雄。明洪武十六年,她识破奸臣马晔逼其谋反的奸计,审时度势、深明大义、忍辱负重,亲自进京告御状,揭露马晔罪行。她以巾帼英雄之气魄,反对分裂,消弭战乱,维护了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的统一。此后,她率领水西各族人民积极开修驿道,建立了九驿站,沟通了内地与西南交通,加强了贵州与中央的联系。她还让其子到南京国子监学习汉学,引进中原文化,促进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展馆面积1600平方米,馆内目前有6个陈列室,收藏了大量的彝文古籍及彰显彝族文化特色的艺术物品,集中反映了彝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奢香博物馆成为保存彝族文化、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场所,是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2006年,奢香博物馆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我们请了讲解员来讲解这段鲜为人知的彝族历史,但讲解员却是苗族......



     该展厅记录了奢香夫人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开九驿”: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贵州都指挥使马晔,执大汉族主义偏见,无端污辱袭贵州宣慰使职的奢香。奢香忍辱负重,上京面见朱元璋,状告马晔。朱元璋召回马晔,定以“开边衅,擅辱命妇”之罪,将其下狱,并赏赐奢香金银及丝织品等物。奢香为报答朱元璋的恩典,愿刊山通道以给驿使往来。奢香回到贵州后,一面宣扬朝廷的威德,使人心安定,一面履行诺言,亲率各部,组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披荆斩棘,开辟了以偏桥(今施秉县境)为中心的两条驿道:一条经水东(今贵阳东北)过乌撒(今威宁)达乌蒙(今云南昭通);一条向北经草塘(今修文县内),六广(今修文六广镇)至黔西、大方到毕节二铺迢迢500余里,史称“龙场九驿”。“龙场九驿”按次序分为:龙场驿、六广驿、谷里驿、水西驿、西溪驿(也叫奢香驿)、金鸡驿、阁鸦驿、归化驿和毕节驿。
    奢香主持开辟的驿道,成为纵横贵州以达云南、四川、湖南边境的交通要道,改变了贵州险阻闭塞的状况,沟通了边疆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增进了汉民族与西南各兄弟民族的交流。奢香大力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耕织、文化技术,接纳汉儒,兴办宣尉司学,奖励耕织,倡导各民族平等共存,促进了贵州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龙场九驿”成为奢香为国为民建树辉煌的一座丰碑。
    龙场九驿是连接西南各地的要道,是促进水西与外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是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的一曲凯歌,奢香夫人的功绩永垂青史。
   地上是古驿道旧址......

 

    彝族的各种农具......

    木驮鞍、竹编马嘴笼、木驮架......

    《驿道记》彝族文献之一,记载奢香摄政期间开辟龙场九驿等驿道的书籍。

   精致的雕花木窗......



     第二展厅介绍的是奢香夫人的生平......
     摄政为民  前言:洪武二十四年(1381年),霭翠病逝,因子年幼,不能承袭父职,奢香克忍居孀抚孤之痛,代摄贵州宣慰使职,领导水西地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开拓奋进、励耕织、修九驿、纳汉儒、兴汉学、顾大局、建和谐、安边陲,为水西地区的繁荣稳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明清时代的铜钱、银两和水西彝族皮肚兜......
    第一节  招留商贾:连接湘黔滇和巴蜀的驿道(石阶路)修通后,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好局势中,勤政的奢香,为中央与地方文化、商贸往来,发展地方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奢香采用彝族十月年以十二生肖纪时、日、月、年的传统历法,在境内设以十二生肖命名的街场集市招留商贾,使经商者能在每月三轮小甲中天天都有“转转场”营销贸易。此类街、场,除川西凉山彝区外,被译成汉语的鼠场、鼠街等,逢十二生肖日集市,逐渐遍布黔滇乌蒙山彝区,促进了农林牧工商和运输各业繁荣发展。六百多年以来,除由此产生而被译成汉语逢虎(猫)、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之日集市的街、场大地名保留至今而外,还有盐道街、马勺街、马掌房、犁铧店、猪市街、骡马坡、牛场坡、牛棚子、鸡市上、油摊子、羊贩子窝棚等小地名,亦由明代产生并保留至今。

    第二节  发展农业:奢香摄政期间勤政为民,政绩显赫,“通道置驿”迎来了能工巧匠,引进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生产技术,积极提供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贵州特别是水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与繁荣。
    兴建农田水利:在地面河道和地下溶洞中,彝族人民筑水坝、架水车、安龙骨车、装吸水筒,使河道溶洞之水位提升入渠,灌溉高于河床溶洞的农田,解决农田旱涝保收。在高山深箐沼泽间,彝族人民将冰凉刺骨之水引入顺山势开挖的沟渠,使之在曲折迂回流淌中升温,而后注入艰辛开垦的梯田,比之自流冷水田获得更多收获。在酸壤旱地间,彝族人民用煤炭、草木灰、石灰等碱性物质抛洒于土,而后翻犁,土壤酸碱综合,农作物获得高产。
    提高发展畜牧:方志总结彝族人民牧养水西马经验说:水西马,岁给盐,以每月上寅日啖,则马健无病;在牧羊群中,彝民们给母羊喂以桔梗之类草药催情,提高羊羔出栏率。
    发展与治理:明朝洪武帝治理西南比较明智成功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贵州彝区改变了从前“种多宜荞,稻谷鲜登”局面,又给宣慰司纳粮,从每年八万石连年递减至二万石照顾,大大减轻了民众的负担。造就了商贾往来、茶马互市过往“奢香九驿道,虽夜行不虑盗也”等发展治理的大好形式。
    明代的木柯:木质器物,用来盛放供品或重要食物。

    明清时期的武器——鸟铳和唧筒

    清代的火枪和牛角火药罐

    第三节  兴办宣慰司学:奢香先后七次赴金陵,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深感贵州远在边陲,贫困落后,决心 “躬亲倡文明”。奢香摄政期间,多方接识中原内地的贤才学士,聘迎汉儒,创办贵州宣慰司学,传播汉文化;倡导彝汉融合,安居乐业。
    兴办宣慰司学: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奢香为让其子阿期陇接受彝、汉文化知识,特指派彝文先生陪同,送往应天府,请入京师太学你,明太祖朱元璋诏国子监“善为训教,应不负远人慕学心”。两年后学成,奢香遣子媳奢助带着60匹水西马等方物赴金陵探夫入朝请归。朱元璋钦命奢香之子为安的(安稳地达到目的),并·赐三品朝服和裘衣及金带嘱归。
    安的学成回水西,即在母亲的托付下,聘请在内地结识的贤才学士到贵州,招收学子,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兴办贵州宣慰司学学堂,造就一批又一批如安聚、安珑富、安观和王明阳先生交往甚深的安贵荣以及安万鑑、安万铨和安国亨等彝汉文造诣很高的学生。此后,彝汉文明气象日渐昌盛,彝族社会逐步发展,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使贵州与明王朝中央政权之间联系更加密切,“报施之隆,亦非他土司所敢望”。















 

 

    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水西漆器......



 

    六百多年来,奢香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女政治家的历史功绩,被人讴歌、赞颂。墙面上悬挂的这些图片资料,都是明清以来史、志上记载的前人对奢香历史功绩的评论。



 







 

 



 































 

    彝族竹叶型铜口弦(清代):水西彝族乐器之一,用一种长约三寸,宽约五分的铜片,中间刻成浅槽,槽底的铜片拉成簧牙,吹奏时左手握住铜片的一端,另一端放在口边,让呼吸的气流鼓动簧片,同时右手指配合轻轻弹动竹片,随着气流的变化和指头的弹动,就会发出优美动听的曲调。
    竹铆钉内置铃牛皮木鼓(清代):彝族主要代表乐器之一。
    彝族瓜米芯空花虎头月琴(近代):水西地区彝族最具代表性传统乐器,多用于节庆活动时演奏。
    彝族六棱腔羊皮四胡(近代):水西地区彝族代表性乐器,多用于婚嫁、丧葬、祭祀、节庆活动时演奏。







    玉羊头(近代):由17块玉片组成,正面雕刻羊头面部,背面雕刻彝族文字,内容有待考证,为彝族祭祀用品。





    彝族漆木唢呐(清代):水西地区彝族婚嫁、丧葬、祭祀活动用具。
























 




















 







    彝文字典、恳咪歌集











    水西彝族嫁女歌集(清代)
    水西彝族布摩祭祀时念诵的彝文经书——献酒经书(清代)
    水西彝族布摩祭祀时念诵的彝文经书——地理经书(汉代)






















































































































































 





























    铸铜“万古”镭钵(战国、汉)

    清代水西彝族古建筑部件——小神狮、门钮















    犀牛关节骨骼化石(第四纪),大方县境内出土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