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青岛——深秋季的八大关
听说八大关在近期不清扫落叶,于是乘兴而来,却发现马路还是很干净的。好久没来八大关了,在旅游的季节是绝不愿意踏足这里的

八大关(Eight Great Passes),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汇泉东部,太平山南麓,西临汇泉湾,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著名的风景疗养区,面积70余公顷。十条幽静清凉的大路纵横其间,主要大路因以我国古代长城八大著名关隘命名,故统称为八大关。八大关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此处是著名的别墅区,人称“万国建筑博物馆”。解放前,这里是官僚资本家的别墅区。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八大关进行了全面修缮,使其为中国重要的疗养区之一,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要的国际友人,曾在这里下榻。
八大关是以8条关隘命名的路而得来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函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现已增为十条路,另两条为武胜关路、山海关路)。各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
八大关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也是青岛的主要名胜之一,位于市南区海滨,西到第一海滨浴场,东到第三海滨浴场。该地区包括超过8条以“关”命名的街道,其间布满众多的欧式古典建筑,少数建于德国统治时期(1897年——1914年),绝大部分兴建于1930年代。此处与通常的中国城市风貌大异其趣,到处是大片的草坪,行人稀少。此区的居民中有不少是退休的党政军官员。
八大关地区背山面海,树木茂密,在德国占领时期为狩猎区。这里的第一座建筑——花石楼则位于八大关太平角的第二海滨浴场,最初是德国总督的夏季狩猎别墅,建于1906年,中世纪城堡式样。清朝末年,此地隶属于即墨仁化乡文峰社的地界,20世纪初,德国占领青岛后,将此地划为德人居住区。1931年——1937年,沈鸿烈担任青岛市长期间,将荣成路以东,北到湛山大路、南到太平湾的近千亩区域规划为“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要求建筑密度必须在50%以下,保护绿地,以及必须采用透空围墙等等。这一地区修筑了大约10条道路,均以中国古代军事关隘命名,包括纵向连接香港西路的紫荆关路、宁武关路和韶关路,以及横向交织的武胜关路、嘉峪关路、函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居庸关路和山海关路,俗称为八大关。在这片区域中,有200多栋建筑,包括了俄国、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和丹麦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这些不同的道路上有着不同的树木,例如春天韶关路的盛开的碧桃,夏天正阳关路怒放的紫薇,秋天居庸关路金黄的银杏,这里一直都是游人如织之所。
八大关是中国最大的婚礼摄影中心之一。几乎每天都有数十对新婚夫妇在该区的海滨和绿地上留影。
“八大关”的建筑造型独特,汇聚了众多的各国建筑风格,故有“万国建
筑博览会”之称。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西部是线条明快的美国式建筑“东海饭店”;靠近第二海水浴场,是解放后新建的汇泉小礼堂,采用青岛特产的花岗岩建造,色彩雅致,造型庄重美观;再加上一幢幢别具匠心的小别墅,使八大关有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风格多样的建筑使这里成为电影外景的最佳选择,如《家务清官》、《苗苗》、《13号魔窟》等40多部电影和20多部电视剧都在此拍摄,很多歌星的MTV外景也选在这里,比如叶倩文、林子祥的《选择》、《重逢》就是在八大关拍的外景。
“八大关”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庭院融合在一起,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十条马路的行道树品种各异。如韶关路全植碧桃,春季开花,粉红如带;正阳关路遍种紫薇,夏天盛开;居庸关路是五角枫。秋季霜染枫红,平添美色;紫荆关路两侧是成排的雪松,四季常青;宁武关路则是海棠……从春初到秋末花开不断,被誉为“花街”。在八大关东北角又新植了一片桃林,成为春季人们踏青的又一好去处。西南角则绿柏夹道,成双的绿柏隔成了一个个“包厢”,为许多情侣们所钟爱,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爱情角”。
八大关是建筑融和环境的一部经典,中外建筑师共同创造了一个建筑艺术宝库,展示了一幅跨文化对话图景。带来了众多国家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实践。以刘耀宸、张新斋、徐垚、刘铨法、王节尧、王屏藩、苏复轩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师的艺术创造更是难能可贵。他们受过西方建筑思潮的熏陶,已能娴熟地融汇各种建筑语言,完成有个性的艺术设计。八大关街区标志着中国建筑师正式走上历史舞台,标志着青岛的建筑艺术已经摆脱了单一的殖民地色彩,成为中国文化吸纳域外文明的又一个成功范例。
举凡古希腊式、罗马风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田园风式、新艺术风格式、折衷主义式、国际式等建筑风格,在八大关的建筑中皆有所见。这些建筑整体上的协调性处理得恰到好处,细部上的表现精彩纷呈,那些爱奥尼、多利克、科林斯石柱远追2000年前的罗马遗风,哥特式尖顶呈现了简洁与深奥的精神感召力,诸多有着精巧构思的露台、老虎窗和拱廊、挑台等无不风韵卓然,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大量运用的半木构装饰亦韵味独具,有拜占庭味道的山花和拱门隐含着伊斯兰文化的影子,“摩登”建筑表现了全新的建筑思维,当然还有中国建筑元素和营造法式的闪现。有形与无形之间,更多则是东西方文化理念的交汇与对话。
内在于宏大而高明的地理构思,八大关街区道路的最大特色表如今行道树上。路旁栽植了各具特色、绝不雷同的品种树木,大多是珍稀树种,在山海关路,是法桐;在居庸关路,是银杏;在临淮关路,是龙柏;在正阳关路,是紫薇,在嘉峪关路,是五角枫;在韶关路,是碧桃;在宁武关路,是海棠和枫树;在紫荆关路,是雪松。花树缤纷,四季轮回,于是就有了些“看花辨时,闻香识路”的味道;同时,路路之间,顺应地势,开辟了数十处大大小小的公共园林,形成一种自由的环境空间,产生了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效果,奠定了“海上花园”的基调。在此氛围中营造的建筑,也就自然具备了一份先天美感,往往成为空间布局中的点睛之笔。
“尊重自然、契合地景”是一个基本法则,由此而形成了八大关一种不可复制的艺术美感。建筑与园林一体化表现得非常精彩,在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上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成为一个不可复制的范本。建筑不仅没有破坏“地景”,而且有效提升了地理环境质量,形成一种“新地景”,实现了建筑艺术与自然环境的深度融通,契合千百年来人类对于居住环境的理想期待。
山海关路1号,文艺复兴风格别墅式,建于1933年,刘耀宸、俄拉夫林且夫设计。瑞典瑞中友好协会主席米尔达,叶剑英元帅、粟裕大将和艺术大师刘海粟等先后在此下榻。
八大关本身即是在东西方文化大背景下诞生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在这里形成投射。除了这个大背景之外,这里还浓缩着一些颇具研究价值的微观事象,比方说外交领事文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成为外国驻青岛领事机构及领事人员的驻扎地,其中英国总领事官邸旧址、丹麦领事官邸旧址以及德美两国领事馆使用过的别墅均是八大关建筑的代表之作。
八大关别墅曾经为一些著名人物所拥有,如晚清军机大臣吴郁生,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和中国首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中华民国青岛市市长和山东省政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原北京大学教授吴云巢,原山东大学教授周钟岐,民族实业家周志俊,俄国航海专家霍梅可,德国建筑师毕娄哈等,诞生于青岛的著名音乐家谭淑真设计的别墅至今保留。
20世纪40年代,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曾下榻八大关别墅,美国第七舰队司令柯克、西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等亦曾在此居住。
新中国成立以后,八大关别墅成为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的重要场所,毛泽东主席也光临过八大关,在此畅游大海。1957年夏天在青岛居住期间,毛主席在第二海水浴场的红亭内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及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曾下榻山海关路9号。山海关路17号因为有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罗荣桓、徐向前、叶剑英6位元帅的下榻而被称为“元帅楼”。
1891年青岛建置后,旋于1897年落入德国人之手,1914-1922年又被日本人所统治。日本第一次统治青岛末期,这座城市虽已声名远播,但它所展示的却只是德日殖民者的“治理能力”,而非国人之功。1922年,经过“五四”运动及其后若干年国人的不懈努力,中国政府终于从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岛。然而,从这个被异国统治了太久的城市回归中国的第一天起,质疑国人能否治理好青岛的声音一直此起彼伏,甚嚣尘上。国人从未如此迫切地欲给世界一个证明。“八大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八大关向世人证明:中国人能治理好青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八大关绝对是一个为荣誉而生的地方。
进入21世纪以来,八大关因为在近现代史上的特殊价值和以建筑艺术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而屡获殊荣:
1994年1月4日,青岛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八大关特有的历史文化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6月25日“八大关近代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0月23日,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青岛八大关被评为中国最美五大城区之一。这一个个荣誉既属于八大关,也属于青岛。
与庐山牯岭别墅区尚未开工即失于国人之手不同,八大关的命运从开发之始即被牢牢掌控在中国人的手中。史料记载,从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期,八大关渐渐成为政界、商界、军界和文化界名人的高级居住地。晚清军机大臣吴郁生,北洋政府外交总长王正廷,民国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原北京大学教授吴云巢,原山东大学教授周钟歧,民族实业家周志俊,俄国航海专家霍梅可,德国建筑师毕娄哈等皆曾在此居住。但八大关的土地开发、建设施工及居住权并不能轻易获得,其所有的地产都只能通过参加当时青岛市财政局的竞租方能获得,且必须在指定的期限内开工建设,否则政府有权收回地产。或许最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八大关曾经是外国驻青岛领事机构及领事人员的驻扎地,但所有这些领事机构及领事人员,亦必须缴纳足额的租金后方能在此居住。
同北戴河海滨和厦门鼓浪屿别墅区的随性设计不同,八大关的建筑设计与施工必须按照严格的规定。1929年,国民政府将八大关一带定为“特别规定建筑地”,同时成立了青岛市建筑审美委员会,负责对建筑师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审定评比,奖励优秀的建筑设计。1932年青岛市特别区域放租地树株处理规则,强调不到万不得已,不得砍伐树木。确需砍伐应要把建筑图上报,审批后才可以。同年颁布的《青岛市暂行建筑规则》设专章对特别规定区域的建筑标准作详细规定,内容涉及这一区域的范围、建筑的位置、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层数、房屋式样、绿化、围墙、屋檐、浴室、厕所、外部装饰色彩、外观设计等内容。
同时规定其建筑本身还要保持与入住者相应的国籍、种族、爱好的完美统一。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八大关是如此的错落有序。
八大关为后人展示了一幅跨文化对话图景。参与八大关建设的外国建筑师来自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国家,它们带来了众多国外的建筑思想和实践。但八大关的设计中并不乏国人的杰作。花石楼、英国总领事官邸旧址、东海饭店等,皆体现了中国建筑师在融合多元文化、展现现代主义艺术风范上的高深造诣。1930年代的中国建筑界正是中国建筑师的“自立”时期,八大关成为以刘耀宸、王云飞、张新斋、徐垚、刘铨法、王节尧、苏复轩、王屏藩、黄佳模、张景文、陈瑞庭、赵诗麟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师的“试验场”,他们不仅仅吸收了西方的古典主义,而且继承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流行的新建筑风思潮。正如后人所评论的:“青岛的建筑,一方面是传统的延续,而同时又雄辩地宣告着一个新时代即将诞生。这个时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建筑上的丰收时代。”正是这些“中国烙印”使八大关成为无数国人引以为豪的地方,成为见证青岛乃至国人“尊严”的地方。如今的八大关已更多地成为青岛人心中关于这个城市的象征。爱乡的情怀,也不断从对这些建筑的喜爱与怀念上得以抒发释放。
第二海水浴场,位于汇泉湾东侧的太平湾内。德国占领青岛之初,德国总督常骑马到此狩猎,下海游泳,以后辟为海水浴场。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定名为第二海水浴场,因地处太平湾,又称太平角海水浴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