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中秋畅游古城台儿庄——运河公园

$
0
0
2018中秋畅游古城台儿庄——运河公园

    双龙湖观鸟园的对岸,沿运河为“运河公园”。风景优美,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泇河这条人工运河的壮观,但却人迹罕至。和古城相比,这里的空气质量显然要差一个档次,地面灰蒙蒙的。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运河的欣赏......
    运河公园:运河公园位于京杭运河台儿庄辖区主航道南岸,总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投资2000万元,由枣庄市港航管理局投资建设,供游人观光欣赏。2010年5月建设,2012年七月开园,国家水利风景区,运河文化主题公园。该园融生态修复工程与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使台儿庄航运枢纽成为京杭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堪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公园的建设者为枣庄港航......
    枣庄市港航管理局:是枣庄市交通运输局直属单位,承担辖区内水域管理、航行船舶安全检查、船只管理、航标管理、船舶检验、航道养护管理与执法、航道养护规费征收与稽查、水路运政管理、港政管理、航运规划与统计、航运建设项目管理、水上通信管理、船闸管理、航运技术标准拟定、航运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信息网络建设,为水上安全提供海事管理保障,为船舶安全提供检验保障,为航运畅通提供航务管理保障,为航道提供维护保障。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说起京杭大运河,人们常常想到的是它纵贯大江南北,直来直往。其实不然,从烟波浩淼的微山湖东口,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迤逦向东,流经广袤鲁南大地进江苏入中运河,这就是台儿庄运河。全长42.5公里的台儿庄段是整个京杭大运河中唯一完全东西流向的一段。
    台儿庄运河号称"活着的运河",世界旅游组织称为"京杭大运河仅存"的清代文化遗产,丹麦旅游专家彼德森说:"我梦寐以求的中国大运河就该是这个样子。"在这个鲁南重镇,运河不仅带来经济繁荣,造就了十里港湾不夜城,留下了"京杭大运河仅存的古运河段"月河古道,同时还亲历了一场对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大战。
    台儿庄运河曾是京杭运河数次大改道工程的重大成就。但是,在台儿庄运河兴盛300多年之后的清末,由于官府昏庸,导致运河年久失修,漕运被迫中断。台儿庄运河也自此成为洪水走廊,遗患两岸。新中国成立后,台儿庄运河航运事业迎来复苏。1956年10月起,山东省鲁西南4县11万民工,分三期开挖治理伊家河。之后,利用伊家河水系,1972年国家投资建成了台儿庄节制闸和台儿庄船闸,在伊家河上建起了刘庄节制闸和刘庄船闸,以及李庄、刘庄、花山子等港口码头……1996年,历时4年、总投资12亿元的京杭运河续建工程告竣,使台儿庄运河的42.5公里主航道全部达到三级标准……昔日声名远播的“黄金水道”获得新生,成为名副其实的“财富干线”。如今,拉着煤炭、沙土、建材等物资的船舶像一条条“长龙”由航道流向大江南北……经历了60年沧桑巨变的台儿庄运河,如今已由当初沿运船民仅有10家,拥有各类木帆船174只,无专业港口的航道,逐步壮大成拥有4处综合港口及常年可通行1000吨级船舶的“黄金水道”和“全国文明样板航道”。穿梭如织的船只,反映着沿线经济的发展,在这里它不仅造就了十里港湾美丽城市,也为京杭大运河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这座桥的两端连接这双龙湖观鸟园和运河公园,站在桥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台儿庄船闸繁忙的景象......
    京杭运河枣庄段建有台儿庄、台儿庄复线、万年闸三座国家二级标准船闸,台儿庄双线船闸年单向通过能力4300万吨,万年闸船闸年单向通过能力2100万吨。随着京杭运河枣庄段水运设施逐步完善,通行能力大幅度提高,航运经济迅猛发展,吸引了产业沿运布局,基本形成了已水运经济为龙头的沿运经济带,促进了鲁南地区城市的经济转型。
    如今,京杭运河台儿庄段的船闸对沿运经济、产业布局发展和沿运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也具有着深远的意义。运河航道可以带动与之相关的短途运输、修造船、仓储、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了劳动力转移,有效带动沿线人民群众增收致富。运河沿线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独具一格,是珍贵的旅游资源。
    台儿庄复线船闸:山东内河航运可持续发展极具战略意义。台儿庄船闸设计批复的建设规模为级船闸一座,设计年通航能力2200万吨,工程概算总投资为23360万元。该工程于2007年5月动工建设,2012年七月竣工,并通过省级验收。台儿庄复线船闸是京杭运河长江以北第九个、山东省境内第一个通航梯级,也是山东省规划建设的第一个复线船闸。该船闸的建成使京杭运河的运量大大提高,将有效缓解台儿庄船闸的运行压力,减少船舶拥堵现象的发生。台儿庄双线船闸过闸量已突破一亿吨。
    这里可以看到船只放行过程。随着沉重的闸门缓缓关闭,抽水设备开始转动,船闸内的水位逐渐下降,闸门再次打开,船舶驶出船闸就成功降阶,进入了下级河道。

    台儿庄在现代史上是一个鲜血铸就的名字。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分击合进,进攻台儿庄。中国军队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命令第二集团军孙连仲部的3个师沿运河一线布防。日军凭借优势武器,攻入城内,双方遂展开激烈巷战,战斗异常惨烈。日军一度占领城区的三分之二,日本新闻媒体对外宣称:"台儿庄已被我军占领,太阳旗已在台儿庄城内迎风飘扬。"
    孙连仲总司令给李宗仁将军紧急电话:"二集团军已伤亡十分之七…可否请长官答应暂时撤至运河南岸,好让第二集团军留点种子。"李宗仁严令孙连仲:"我们在台儿庄血战一周,胜负之数决定于最后5分钟,援军明日中午可到,我本人也将明晨到台儿庄督战。你务必守到明日拂晓,如违抗,当军法从事。"孙连仲打消撤退念头,下决心死守到底。他给守城主将31师师长池峰城打去电话说:"我们要用血肉之躯来填敌人的炮火,士兵打完了,你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总司令就填进去,有谁胆敢再提过河者,杀无赦。"4月3日,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攻城日军向中国守军阵地发动全面进攻。紧急时刻,池峰城向全师官兵说到:"台儿庄是我们全师官兵的坟墓!就是剩下一兵一卒也要坚守阵地,任何人不得撤退,违令者严惩不贷!"他命令工兵炸掉运河浮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范围里,敌我双方血战16天,美丽的运河小城房无完房,墙无完墙,尸横遍野,日军的钢盔堵塞了运河的水流,手榴弹的木柄碎片积存了一寸多厚,运河水为之染红。中国军队歼敌1万余人,以3万人的代价赢得了台儿庄大捷。
    大运河无疑是它最好的见证者。事实上谁又知道从它开通以来,运河两岸曾经有多少腥风血雨,杀戮与死亡?仇恨与战争带来的只有死亡和毁灭,这已经是不变的真理。可是今天的世界,太平盛世依然只是一个梦想。流水无情,运河无言。如果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和气节还要靠这样一场惨无人道的杀戮来振奋和回归,它是值得骄傲还是需要反思?

    说说台儿庄运河的历史:台儿庄运河史称泇河,又称韩庄运河,呈东西走向,为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上最大的一段弯道。自微山湖东口始,向东流经台儿庄区全境,迤逦东南人中运河,全长42.5公里,流域面积为33528平方公里;区境内长36公里,流域面积为411.11平方公里。
    台儿庄运河,开凿于明朝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原由微山湖西侧向南,经不老河转入江苏省邳州市境内。明隆庆三年(1569年)七月,雨汛来临,黄河大堤决口,洪水泛滥,沛县茶城淤塞,在邳州的2000余艘漕船无法启航。两年后,黄河再次决口于邳州,损坏粮船数千艘,淹没漕粮40万石,运粮士卒死亡数以千计。可见,借黄河作运道,风险很大。所以,避开黄河,尽量减少对黄河的依赖,再次成为明代后期治运的重点。于是,御史大夫翁大立提出开挖泇河(今台儿庄运河),旨在“内河度外,庶为永图”。
    翁大立提出开泇河的建议路线是自夏镇南马家桥东过微山湖,逾葛墟岭而南经侯家湾、梁城至泇口镇,又涉周柳、哈鳗诸湖达邳州直河口交汇黄河,全长260里,可避开330里的黄河运道,且比走黄河缩短70余里距离。但工程浩大艰巨,微山诸湖中不宜作堤,梁城、侯家湾、葛墟岭一带连绵几十里的坚石硬地难以开凿,所以开挖河的建议屡遭反对。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雨潦大作,决于汶上,灌徐沛,溃漕堤二百里”(《峄县志·河》)。总河尚书舒应龙奉旨在微山湖东口自西向东开渠45里,引微山湖水由彭口经韩庄注入河。历时5月,韩庄支渠功成,河之路始通。但是河身又窄又浅,不能行船。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总河都御史刘东星沿其河道,开挖万庄、顿庄、侯迁等处,泇流畅通。万历二十七年  (1599年)秋,总河都御史刘东星与夏镇分司梅守相疏浚韩庄支河,加深加宽,“浅则深之,狭则广之,并凿侯家湾、梁城通泇河,使可行舟。以水溢暂缓”(《峄县志·泇河》)。次年,刘东星主持泇河开宽、加深工程,以求通航。但“以地多沙石,工艰未就”(《明史·河渠五·河》)。又次年春,刘东星继续主持开浚,并在运河上建有巨梁桥石闸和德胜、万年、万家庄草闸。但是,河身尚浅,大船难以通行。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淫雨水涨,(黄)河决黄庄,人昭阳湖,穿李家口逆行,从镇口出”(《峄县志·泇河》)。为了避免黄河水横冲直闯的危险,总河侍郎李化龙等主张继续大开泇河。次年(1604年),由李化龙主持,自夏镇李家口引水,经南阳新河之韩庄湖口向东,出梁城、万庄、台儿庄等地,下至邳州直河口入黄河,开浚260里,“尽避黄河之险”(《明史河渠三运河上》)。并在运河上游自西向东依次建设了韩庄、德胜、张庄、万年、丁庙、顿庄、侯迁、台儿庄8座斗门式船闸,各闸开挖越河一道,以备泄洪和蓄水,利于通航。“是年,李化龙丁忧,由总河待郎曹时聘终其事。”
    至此,台儿庄运河全线畅通,“粮艘经由者达三分之二”(峄县志河)。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通过河的粮船达7700余只。此后,每年三月开河坝,由直河口进;九月开召公坝入黄河,粮船和官民商船皆以此时为准。“时至夏秋,帆樯上下,洵巨观也”(《峄县志河》)。于是,台儿庄运河成为当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交通命脉。《山东军兴纪略》云:“南漕由江淮达运,连樯北上,岁逾千艘。江南徐海、邳(州)、宿(T过),山东郯(城)、兰(山)、滕(县)、峄(县)之民,随漕逐沫及游手好闲挽舟佣食者累数十万。
    明代对大运河这条大动脉的治理特别重视。为了有效管治运河,沿运设置了很多官衙。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台儿庄设巡检司,领韩庄至邳州运河段130公里之河务。继之设县丞、守备等署。至此,明朝廷对开凿后的泇河,“每年一小挑、三年一大挑”进行整修、清淤,保证运河的畅通。
    清代早期对京杭大运河的整治也非常重视。康熙曾把平三藩、河务和漕运视为清廷的3件头等大事,特地写下来挂在宫中的柱子上,以备日夜思考。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关于台儿庄运河清淤整治的记载,不绝于史书。为了治运、治安的需要,台儿庄设有参将署、总兵行署、守备署、闸官署等管理机构。其中参将署为清朝三品参将的官衙,俗称“大衙门”。
    据《清史稿》、《京杭运河备览》等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浚台儿庄以上运河,以水深8尺为度,并修纤道,并浚韩庄、德胜、张庄、万年、丁庙、顿庄、侯迁、台儿庄8闸之越河”。乾隆三十年(1765年),“浚台儿庄至靳江闸运河段淤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冬,建台儿庄以上八闸。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大修济宁至台儿庄运河被水土石堤岸工程,并整修台儿庄等8闸”。嘉庆元年(1796生1z)正月,“挑大泛口运河”。嘉庆六年(1801年)春,“大挑韩庄以下八闸运河”。由于各项治运工程的落实,保证了台儿庄运河畅通无阻,使船只航行便利。这对于清朝前、中期台儿庄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清朝中、后期,由于政治日趋昏暗,对运道疏于治理,致使运河航道“淤塞日甚”。嘉庆元年,黄河在丰县决口,洪水“由丰、沛北注金乡、鱼台,漾人微山、昭阳各湖,穿入运河,漫溢两岸”,遂使“山东运河浅塞”。台儿庄运河亦未能幸免。道光年间,因“运河浅阻”,清廷下令“暂闭临清闸”。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决口,黄河改道北徙,在张秋镇(山东阳谷县境内)横穿运河夺大清河入海,山东运河中断。京杭大运河遂分为南、北两段,从此不受重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漕运停止。至此,台儿庄运河无人过问,任其淤塞,日益败坏,昔日一度繁华热闹的台儿庄亦随之萧条。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步撤销了台儿庄运河上的管理机构,使这条运道长期处于失修、失控状态。台儿庄运河的严重淤塞,不仅限制通航,而且使防洪、泄洪能力大大降低,两岸人民深受其害,80多万亩耕地屡遭洪水侵袭。据《峄县志》载: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湖水啸,河水溢;连雨数日,平地淹没人、畜无算,有一家数日联结漂流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淫雨连绵,禾苗豆黍,漂没无余;薪桂米珠,流离参半”(胡啸庐《求赈济急启》。
    辛亥革命后,政府每年都从劳动人民手里征集大量的治河捐税,但真正用于治河的却很少。1914年,在济宁成立了山东南运河疏浚事宜筹办处,曾对台儿庄运河实行过勘查测绘。山东省建设厅运河工程局于1931年拟定整理运河工程计划,把整理韩庄至台儿庄运道以备排洪列为第一期工程,但并未实施。1947年,山东南运河工程开工。1月16日,山东省在徐州成立南运河复堤工程处;3月9日,在台儿庄设第一工务段;3月18日,台儿庄至韩庄段开工,至次年1月5日竣工,台儿庄运河两岸复堤各31公里,完成土方约27万立方米。但由于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政府很难投入精力和财力根治运河。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变运河水害为水利,中国共产党领导台儿庄运河两岸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治河斗争。从建国初到l957年,对台儿庄运河进行了勘测规划和初步治理。1958年至2000年,台儿庄运河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治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 l958年至l962年为第一阶段,治理标准是大沙河入口以上按平槽泄量600秒立米,以下按700秒立米开挖河槽和全线退堤。共进行了7期工程,一、二期工程主要是扩大大沙河以下至省界一段,第三期为全线复堤工程,第四期至第七期为韩庄闸上下4公里引河开挖工程,1961年建成l7孔韩庄节制闸;
    --1963年至l965年为第二阶段,根据1962年10月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扩大治理,包括伊家河在内按l000秒立米泄量施工(指微山湖水位33.5米时,下同)。 1958年至l962年1963年至l965年,济宁地区先后调集民T_28.8万人,每年两期施工,同时运北各支流相应治理,并建成王庄、台儿庄变电所2处、电力排灌站1 1处、涵洞21座;
    --1972年以后为第三阶段,按泄量2500秒立米扩大运河。包括l995年以后运河的扩大治理工程及台儿庄节制闸、台儿庄大桥、运南8站等工程。经国家交通部批准,决定利用伊家河渠化通航,建设三级船闸和两级节制闸,以代替台儿庄运河。
    1991年至l995年“八五”期间,国家再次安排实施了台儿庄运河扩大治理工程和航运工程,进一步扩挖了河槽,培修加固了河堤,建成了启闭技术先进的台儿庄二级船闸。目前,台儿庄运河已完成河道疏浚工程,达到三级航道标准,当微山湖水位达到33.5米时,湖口泄洪能力达到1900秒立米。为达到泄洪2500秒立米的标准,现在正对韩庄闸以上湖口狭窄处继续扩大治理。
    1996至2000年,为彻底改善台儿庄运河的通航条件,国家计委批准了京杭运河续建工程济宁至台儿庄段可行性研究报告,台儿庄运河再次得到大规模的综合治理。续建工程枣庄段主要包括万年闸枢纽、航道开挖、港口建设及其它附属工程。万年闸枢纽包括国家二级标准船闸l座,二级标准公路桥1座,泄流l700秒立米节制闸l座;港口工程有年吞吐能力200万吨的台儿庄港,附属工程有台儿庄航修站、台儿庄微波通讯站等。万年闸枢纽工程l996年4月18日开工.l999年12月20日全面竣工,实现了台儿庄船闸和万年闸以及节制闸的自动化管理,船闸年通过能力达到2100万吨。
    台儿庄运河经过建国后60年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治理,如今已成为一条具有防洪排涝、引水灌溉、输水送水、发展航运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新型河道,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造福鲁南人民,促进台儿庄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逐步实施,台儿庄运河正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建设和发展机遇。

    拉纤过闸:通过古代船民推船过坝,展示出当时生产技术的地下及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沧海桑田,大浪淘沙,如今这艰辛的一幕,已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

    运河公园依托运河水工建筑及坡岸自然风光,综合交通、生态、游憩、文化等因素,亭台临水,奇石映绿,堪称文化元素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新型主题公园。



    畅游的野鸭,是不是从双龙湖观鸟园里逃出来的?

    千帆竞发:帆樯林立、百舸争流的画面,再现了漕运的繁忙与兴盛。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中,漕运是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事务,对推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铁水联运:18世纪的清朝末年,中国早期的民族企业——枣庄中兴公司,开创了铁水联运的先河,京杭运河成为中兴煤炭从枣庄出口的主要运输通道。大运河孕育了中兴公司,托起了中兴的发展和辉煌。

    迎驾盛典:枣庄段运河的开凿,贯通南北,也使明清两代帝王得以南下巡游。展示了康乾盛世,皇帝南下巡游,地方官员躬身迎驾的盛大场面。
  作为台儿庄区休闲观光的重要景点之一,运河公园新设置的廉政文化警示牌,其内容有“古代名人廉政格言”、“古代名人廉政史话”等内容,将廉政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化景观资源当中,重在教育人们真正做到自励、自省、自警,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人们在游园休憩中达到见园思贤、见牌思廉的效果。园内廉政景观内涵隽永、寓意深刻,视觉冲击力强,普通大众易于接受,真正做到集廉政教育和娱乐观赏于一体。
    这些名人的警句许多是第一次读到呢......
    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出处】《老子·四十六章》
    【简析】老子宣扬“寡欲知足”的思想,以避免作奸犯科的丑行。认为祸患莫大于不知足,罪恶的结局,没有比贪欲更加惨痛的。此语告诫人们,欲壑难平,贪婪而不知足不仅会招来事端,甚至会带来灾祸。“知足者常乐”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商鞅:“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出处】商鞅《商君书》
    【简析】法制是治理国政的根本,只有实行法治,国家才能安定。法治,这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社会层面的重要的价值观念。
    管子:“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出处】管子《管子·明法解》
    【简析】法是治国的标尺,是社会的客观准则,如果没有法,国家就将混乱不堪,人们的行为将没有规矩约束,法之所以这么重要其根据在于法本身是公平正义的。
    韩非:“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出处】东周·战国  韩非《韩非子·有度》
    【简析】国家的强弱贫富,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国在一定条件下会削弱,弱国奋发图强则会变强。这就是国家强弱转变的历史辩证法。但是转化必须有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当政者能否实行法治和执行的态度是否坚决。执行法制坚决,国家可由弱变强;执行法制不坚决,国家会由强变弱。
    于谦:“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出处】明·于谦《无题》
    【简析】名节和利欲是不相容的,重名节必然要轻利欲,重利欲必然会轻名节。重名节,就是在个人利益与名节发生矛盾时,能够把名节放在第一位,不因贪图利欲而违背原则,不因追求私欲而失去节操。

    顾炎武:“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出处】清·顾炎武《日知录》
    【简析】一个人人品不正,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他不要,不管是他的,不是他的。一个人不知道耻辱,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是这个人干不出来的。

    运河公园开园纪念树......

    丛林中的梅花鹿......

    开得热烈的不知名的花朵......





    天下第一庄:运河改道途径台儿庄,台儿庄由此成为了南北通衢,水路交汇的重要商贸枢纽,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走水路必经台儿庄。第四次路过台儿庄时,留下“天下第一庄”的御笔。浮雕上的画面借鉴正在重建的运河古城的元素,重现了当年“天下第一庄”的繁华盛景。

    开天辟地的雕塑后面,是台儿庄运河的开拓者“泇河三公”......
    泇河三公:在开泇过程中,舒应龙一马当先,刘东星前赴后继,李化龙圆满收官,被后人称为“泇河三公”。“淡如菊荷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和匾额“清慎勤”,道出了闸官必须具备的“淡、清、慎、勤”品质。在开泇过程中,舒应龙一马当先,刘东星前赴后继,李化龙圆满收官,被后人称为“泇河三公”。 
    舒应龙是广西全州人。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汶河决口,冲毁徐州一带的运河堤坝200多里。当时总理河道的舒应龙上奏朝廷,恳请在韩庄以东开挖一条支渠,宣泄微山湖及鱼台的积水。准奏后,于次年动工,用五个月的时间开挖了40华里的韩庄中心沟,成为泇运河的上游。
    刘东星是山西沁水人,明朝隆庆二年进士。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刘东星主张继续开挖韩庄中心沟,使其能够行船,得到朝廷准许。因为当年河水太大没能施工。第二年,刘东星排除种种困难,动工开挖泇河。工程完成十分之三,刘东星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李化龙是河南长垣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六月,黄河决堤,横冲运河河道。李化龙上疏力陈开凿泇运河,获得批准。次年八月,泇河开通,八千艘受阻的漕船,不到两个月时间,全部通过。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二月,李化龙因母亲逝世回家守孝,临行之前,安排其他官员疏浚河道三十里,建船闸三座,保证了泇运河畅通。

    舒应龙(1541-1615):字时见,号中阳,广西全州人。祖父舒文奎,明代举人;父舒纲,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兄弟应凤、应麟皆举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初任广东东莞县令,史书载他“发奸摘伏如神”,万历初年即升左布政使,万历十二至十四年任贵州巡抚,十五年底任户部右侍郎,总督黄河漕运,累官至南京工部尚书,改南京兵部尚书。万历二十年(1592),召入京为工部尚书,总理河道。史书说他“治河有功”。不久,回工部管事,加太子太保,二十三年被革职为民。万历三十九年为兵部尚书,协理京营戎政,后致仕归。万历四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于家,享年七十五岁。
    舒应龙幼聪慧异常,未冠而学已大成。幼时与王贻德是同学,经常到湘江边去游玩,一边吟诗作对,一边切磋学业。一次,王贻德望着河边的青草说:“河边淑气迎芳草。”舒应龙应声答道:“林下轻风待落梅。”王贻德看见江边的垂柳,传说这些垂柳是北宋柳开在全州时所种,即口占一联:“绿柳沿堤皆因柳侯来时种。”舒应龙想起明洪武全州太守章复栽种百里官松的故事,于是答道:“青松夹道尽是章郎去后栽。”王贻德望着河面滚滚波涛道:“风吹波澜千层喜见蛟龙得水。”舒应龙应声答道:“日照晴空万里惊看鲲鹏横秋。”王贻德本是才华横溢之士,知道舒应龙志存高远,所谓英雄惜英雄,由是两人遂成莫逆之交。后来还结为儿女亲家。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黄河决口,灌徐沛,溃漕堤几达200里。洪水泛滥,运河河道被淤塞,水漫大地,村庄被摧毁。朝廷派总理河道的舒应龙到峄县治洪救灾。舒应龙为寻求排泄之法,于微山湖东查得韩家庄,其地在性义岭南,不经葛墟岭而可引湖水由彭河注泇河。于是奏请开支渠40余里,筑堽城坝,遏汶水之南,开马踏湖月河口,导汶水之北。开通济闸,放月河土坝以杀汹涌之势,为开泇运河之始。数年之间,会通上下无阻,初步治理了上游河水泛滥和溃漕堤的问题,但没有通漕。
    泇运河的凿通,基本上排除了黄河决口的威胁。兴建了峄县八闸,变水害为水利,当时的运河人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百姓和船工们深感舒应龙的恩德。把他和后来接着修泇运河的刘东星、李化龙尊称为三公,在万年闸北堤建立了“三公祠”,把三公当神圣,供奉香火。三公祠建在龙王庙的遗址上。原来的龙王庙被一场大水冲得荡然无存,上演了一出“大水冲毁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的调侃戏。
    民间传说,舒应龙治理运河用了十几万挑夫(民工),夏秋季节,工地上蔓延着疟疾(打摆子)和痢疾两种传染病。疟疾病患者发高烧,忽冷忽热,光喝水不能进食;痢疾病,病上三五天就是钢铁般的棒劳力也被折磨成弱不禁风的病汉子。为此,舒应龙煞费苦心,束手无策。一天,他来到运河工地上,发现运河除盛产鱼蟹之外,还盛产河鳖,鳖别名甲鱼、团鱼。古时候,人们认为鳖是长寿的吉祥物,有灵性也有邪气,不可冒犯它。于是他想起了老家用鳖甲配草药治疗疟疾的祖传秘方,他就地取材,用鳖肉配草药煎汤,为患者补养身休,药到病除,有效地制止了传染。不知从何时起,原本为患者治病补虚的甲鱼,却成了食客们的盘中餐,并成为美食家的时髦选择。
    万历二十三年(1595)是舒应龙人生中最倒霉的一年。这一年他的儿子、名满天下的探花郎舒宏志享年不永,卒于任上,年仅二十八岁。《广西通志·列传》称舒宏志“博极群书,过目成诵,学问渊邃,下笔万言立就,人称神童”。他是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探花。当时,舒应龙尚在黄、淮治河工地,父子未及见面就永诀了。据史载,这一年的五月后连下大雨;黄、淮同时涨水,“高堰及高邮堤数决害漕”。(明史)应龙言:“张福堤已决百馀丈,清口方挑沙,而腰铺之开尤不可废。”工部侍郎沈思孝因言:“老黄河自三义镇至叶家冲仅八千馀丈,河形尚存。宜亟开浚,则河分为二,一从故道抵颜家河入海,一从清口会淮,患当自弭。请遣风力科臣一人,与河漕诸臣定画一之计。”乃命礼科给事中张企程往勘。当时朝廷里已经开始出现党争的苗头,礼科给事中张企程是奸相沈一贯的私人,“因而以水患累年,迄无成画,迁延糜费为由,罢应龙职为民,常居敬、张贞观、彭应参等皆谴责有差。”可怜舒应龙为治理水患呕心沥血,公而忘私,竟然得到如此待遇,长使英雄泪沾裳!
    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后,舒应龙又被起用为贵州巡抚,他对水利建设的忠爱依然如故,贵州巡抚期间他深感省会(贵阳)万山嶙峋,舟楫未通,军民粮食及食盐等,都靠肩挑背驮,极为艰苦,而南明河一水出乌江,可通思南,应设法利用。他指派游击将军杨国柱负责,,并责成沿途所经之处新添(今贵定)、平越(今福泉)、白泥(今余庆)、草塘(今瓮安)等处派人会同踏勘,通过勘察弄清了贵阳到思南的水道里程,此外还“逐一画图,贴说险易,并计工费呈报,以凭议处钱粮”,提出了反映全河段重点工程及一般工程、有河道示意图及工料概算的报告。这也许是贵州内河最早的踏勘报告和工程规划。但乌江上游河道的复杂与艰难,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个天才的创意也就自然搁浅。    

    刘东星(公元1538年-1601年):字子明,号晋川,谥庄靖,直隶州沁水县(今山西沁水县)人。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登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河南人、大学士高拱兼吏部尚书因他不善逢迎,以非时考察,贬谪蒲城县丞。但他毫不气馁。不久调庐氏知县,累迁湖广左布政使。万历年后,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浙江提学副使、湖广右布政史、右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等职。他一生在立法平粜、解救灾民、治理黄河、开河围湖、修筑桥梁等重大工程中,为国为民办了不少好事。明万历二十八年,在开挖界首西湖和泇河引漕工程中,因积劳成疾死于治河任所,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东星一生酷爱文学,曾撰有《明灯道古隶》《晋川集》等著作。
    平粜济民,献身治黄。万历二十年升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当时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朝鲜告急求援,明朝调集数十万大军集结在天津。可是当年天津、静海、沧州、河间都遭灾,米价飞涨,百姓流离失所。刘东星奏请运漕米十万石平粜,民乃获救。
    明中后期,黄河决口频繁,河道迁徙不定,灾情严重。万历二十六年,黄河又在单县黄堌决口,冲毁运河,漕运河道梗阻,朝廷以刘东星为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与漕运,先后主持了开赵渠,通邵伯、界首二湖的河渠等重大水利工程。刘东星在漕运要道徐州、下邳至宿迁一带,沿潘季驯治黄故道挑挖开浚,五个月工竣,费仅十万。得到皇帝下旨嘉奖。第二年,他又开挖一条沟通淮河和海河,便利漕运的加河,此项工程前任总督翁大立首先提议,其后工部尚书朱衡、都御史傅希挚都建议过,明廷也数次派遣官员勘察,终未上马。后来河道总督舒应龙曾开凿韩庄一段,但也因工程太艰巨中途而废。刘东星倾全力实施此项工程。原来工程概算估计需经费120万。刘东星吃住在工地,精心组织施工,和民工同甘苦,披星戴月,日夜不停地奋战,大大节省了工时公费,开工后挖成渠十分之三,经费只花了7万。但由于日夜操心,劳累有加,刘东星病倒在工地上。有人建议他回家养病,朝廷屡次温旨慰留,但这位明后期水利专家,为了国计民生,最后累死在治水工地上。
    廉洁敬业,影响后世。刘东星的廉洁敬业、死而后已精神在身后的确影响了一批山西水利专家。至清时,山西又出现了一批水利专家。兴县人孙嘉淦提出开分洪道以减轻水灾的思路、吉县人兰第锡主持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水利河防工程、兴县人康基田一生致力于水利事业、浑源人栗毓美多年主持黄河中下游的水利工程,创造出“抛砖筑坝法”,是中国治河史上又一项重要的水利堤防技术。该期山西涌现的治水专家,数量多,在理论与实践中的贡献大。

    李化龙(1554年—1624年):字于田,长垣县老李庄人,先祖为唐太祖李渊。明朝中期将领、戎政尚书。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任嵩县知县。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巡抚辽东,击破把兔儿等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同意小歹青开通木市的请求,同年离任。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被朝廷起用征讨播州杨应龙叛乱,历时一百十四天平乱。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开通淤河二百六十里,天启四年(1624年)死于任上,谥号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巡抚辽东: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夏天,李化龙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起初,总兵官李成梁杀死泰宁部落首领速把亥,其子把兔儿的弟弟炒花占据旧辽阳以北,住于两河之中,勾结土蛮(仡佬族)作乱。四月,把兔儿围攻辽阳,朵颜部落的小歹青、福余部落的伯言儿分路进犯锦、义,掠夺清细河,巡抚韩取善因犯罪被罢免。李化龙上任刚两个月,把兔儿与伯言儿等进犯镇武,又约定土蛮之子卜言台周进攻右屯。把兔儿先至吴家坟。李化龙与总兵董一元定下计策先击败把兔儿、伯言儿,伯言儿中流箭死去,把兔儿被击伤。卜言台周至,进攻右屯不利,也撤兵走了。于是把兔儿、小歹青、卜言台周愈加勾结,阴谋雪耻。李化龙与董一元严加防备。董一元又出塞,捣毁敌人巢穴,立下了战功,把兔儿负重伤后死去,边塞由是安宁,李化龙因此升为兵部右侍郎。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小歹青悔恨前此行动,请求在义州开通木市,而且报告朵颜部落的长昂将进犯边塞。不久,长昂果然进犯锦、义,副总兵李如梅将他击退。歹青之言既然可信,李化龙于是准许他的请求。上疏给朝廷,大意是:“辽东敌人很多,没有制服的就只有长昂和小歹青了,而小歹青又十分凶残,为祸辽东,如今他请求开通木市,对于我们来说有五点好处,所以我请求开通木市。”奏疏传至朝廷,明世宗听从了他的意见。李化龙不久因病离任,木市也就停止了。其后总兵官马林再一次请求开市,与巡抚李植的意见不一致,辩论很久没有结果,小歹青于是又为边寇了。
    播州之役: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其在飞练堡击败官军,都司杨国柱、指挥李延栋等都战死。不久,又攻破綦江,杀死参将房嘉宠、游击张良贤,杨应龙军师孙时泰请求直取重庆、捣毁成都,劫持蜀王为人质,而杨应龙拖延,声称只是为了争夺地界,希望得到如先前一样的赦免。三月,李化龙被启用为原官,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征讨播州叛臣杨应龙,后来万历皇帝听到綦江被攻破的消息,大怒。撤去前四川、贵州巡抚谭希思、江东之的职务,赐给李化龙尚方宝剑,为他征讨叛贼提供方便。叛贼焚毁东坡、烂桥,阻塞湖广、贵州道路,又焚烧龙泉,赶走都司杨惟忠。李化龙弹劾诸大将不听从命令的,沈尚被逮捕,童元镇、刘綎都被革职充为事官。各军大集,李化龙先令水西兵三万守住贵州,截断杨应龙征招苗人的道路,之后他移兵重庆,大会文武官兵。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李化龙分兵八路进攻。川兵分四路:总兵官刘綎由綦江出兵,总兵官马孔英出南川,总兵官吴广出合江,副将曹希彬受吴广节制,出永宁。贵州兵分三路:总兵官童元镇由乌江出发,参将朱鹤龄受童元镇节制,统领宣慰使安疆臣由沙溪出发,总兵官李应祥由兴隆出发。湖广兵一路分为两翼:总兵官陈璘由偏远出师,副总兵陈良玭受陈璘节制,由龙泉出师。每路各有三万兵,官兵十分之三,土司十分之七。贵州巡抚郭子章驻守贵阳,湖广巡抚支可大移驻沅州,李化龙亲自领中军策应。推官高析枝先从南川进兵,占据桑木镇,刘綎又从綦江入。杨应龙以劲兵二万交给他的儿子杨朝栋说:“你破綦江,奔驰南川,全部焚毁积聚,他们就没有办法。”等到抗击诸路官军的部队都大败,杨应龙顿脚叹息说:“我不用孙时泰的计策,今天死定了!”有的人说水西帮助叛贼,李化龙责问安疆臣,斩杀叛贼的使者,二个部落于是断绝往来。乌江兵败报告传来,逮捕童元镇,诸位将领更加奋勇。刘綎率先进入娄山关,直达海龙囤,陈璘、安疆臣部也到达了。叛贼见形势危急,上囤死守,派遣使者假装投降。李化龙令诸将杀死使者,烧掉来函。因为刘綎与杨应龙旧有交情,晓谕他不要与叛贼私通,刘綎将使者拘禁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八路部队都汇集囤下,修筑长围围困叛贼,轮番进攻。六日,刘綎攻破土、月二城,杨应龙走投无路,与二妾自杀身亡。次日早晨,明军进入城内,杨应龙的七个儿子都被抓到。明神宗下诏将杨应龙的尸体和他儿子杨朝栋在市中肢解,从出兵到灭贼,共一百十四天。李化龙起初听到父亲死去的消息,准备赴丧但因军务需要,被起用,到这时乞求回家居丧。
    忧国忧民: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四月起用为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请开通淤塞的黄河,李化龙方才赴任,黄河便于单县苏家庄及曹县大决堤,横冲运道李化龙于是建议开泇河,以躲避黄河之猛,于是黄河由直河入泇口抵达夏镇二百六十里,避开黄河吕梁险峻地带。李化龙再次以父母去世为由离职,没有人代替他。朝廷品评他从前平定播州的功劳,晋升为兵部尚书,加少保官,庇荫一个儿子世袭锦衣指挥使之职。
万历三十五年(1607)夏天,李化龙被起用为戎政尚书。李化龙认为京营乃根本之所在,上奏陈述有十一滥、十二苦、十九件宜做之事,又奏上屯政十二事,都被朝廷置之不理。兵部从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都是虚设。没有多久,尚书萧大亨也退休了,由李化龙掌管部里之事。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正月,京师讹传盗匪将到,老百姓争着逃避。边塞百姓逃入都城的也有数万人,九个城门全部关闭。辅臣说兵部尚书只有一个人,何以能应付突然的变化,明神宗也不声张。辽东战士二万都是老弱贫残之人,而税监高淮残暴,辽东人恨得咬牙切齿。李化龙请求停止收税课、增加兵士数万人,又呈上兵士粮食、和议、战斗之策,明神宗皆不批示下来。一品任期满后,加柱国、少傅兼太子太保。
    病死任上:天启四年(1624年),李化龙死于任上,终年七十岁,谥号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军事成就:李化龙巡抚辽东,大力整顿军政,“筹攻守,足兵饷,明斥堠、严侦探”,多次阻击了蒙古贵族的侵犯。复总督湖广川桂军务,讨杨应龙,率军平定了西南地区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结束了杨氏在贵州长达800余年的统治,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还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中央加强东北和西南地区的管辖,为发展东北和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水利成就: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李化龙开淤河二百六十里,为漕渠永利,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时任运河总督的李化龙建成韩庄运河,实现了以湖济运、黄运分治的目标,摆脱了黄河对大运河的干扰,大大提高了运河的稳定性和运输效率,增加运量10倍,由30万担增加到300万担。从此,大运河找到了最好的山东水源地。这项重大的科学成就,把中国大运河发展到历史的顶峰。
    文学成就:李化龙年少时天资聪颖,卓尔不凡,读书一目十行,作文下笔立就,被当地人称为“神童”,初学《四书》、《五经》时,就像平时学过一样,让诵能诵、让写能写。稍大一些时,又能作诗。可见,李化龙在孩提时代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四书》、《五经》烂记于胸,吟诗弄文无所不能,李化龙的文才名震中原、誉冠天下,被齐鲁河洛一带文士当作榜样,其撰作之多、范围之广、内容之精、影响之大,诚可谓当时的诗词大家。
《明史》评价:李化龙之功可与韩雍、项忠相埒,较宁夏之役,难易悬殊矣。化龙具文武才。播州之役,以刘綎骄蹇,先摧挫之而荐其才,故綎为尽力。开河之功,为漕渠永利。
    崇祯皇帝评价:春秋血食诗书帅,钟鼎名流社稷臣。



    秋天的味道......

    船民习俗:运河船民长年累月的在运河上生活劳作,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浮雕通过对船民一幕幕的生活画面的展示,传递着一个特殊群体的文化传统以及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

    京杭运河防务碑亭与防务碑:在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有一块明朝末年立的防务碑,此碑刻于1639年(明代崇祯十二年),迄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原来竖立于山东与江苏交界处、台儿庄区邳庄镇黄林庄村运河北岸,于2003年在运河台儿庄段下游黄林处出土,现竖立在大运河台儿庄复线船闸西面、运河南岸的运河公园内,并建有碑亭,外罩玻璃保护。该碑是朝廷为震慑四起的盗贼水匪而立,由此也可看出摇摇欲坠的明王朝末期国力衰败、防务力量薄弱和对“土寇匪盗”的无奈。
    防务碑主体高2.68米,宽1.18米,厚0.37米,重约5吨。为了保护碑体,四周都已经用比较厚的有机玻璃密封起来了。石碑下方有一道不太明显的裂纹,也已经用钢板和铆钉进行了妥善加固。碑帽上面雕刻着二龙戏珠图案,其中半个“聖”字清晰可辨(中国自唐开始,凡由皇帝下令或朝廷批准建立的碑、坊、庙、祠等,皆书“圣旨”于其上)。碑体两侧各有一突起的小石柱,似为石碑的护楹扣节。从碑文拓片辨识、研究后确认,这是明代崇祯年间钦差督漕御马监太监杨疏名写给崇祯皇帝的奏章以及皇帝批红,兵部议办、各司职官员执行的抄出文本。立碑的主要目的是震慑运河沿线活动频繁的所谓“土寇水贼”,以期扭转漕运治安混乱的局面。
    虽经风蚀雕刻,防务碑上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运河防务碑上内容为地方官吏呈朝廷奏疏及其批复,记录了在明末农民起义的影响下,沿河一带农民、船夫揭竿而起的情况,以及地方官吏采取的防备措施等内容。大意为:在京杭运河淮阳所属,大约南自清河县起北至台儿庄止的三百余里地域,尤其是黄河、骆马湖一带,“民穷盗起”,数以万计的“土寇水贼”布满河湖,昼夜活动,干扰过往官商市民,经常劫掠官银船只,对南北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这一咽喉要道及过往船只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保障连接南、北二京漕运的通畅,维系水路治安,建议朝廷尽快铲除漕河上的这一大隐患,允许建立行之有效的防御体系,可以在黄河、骆马湖一带运河沿岸修筑墩台,上架鸣钟报警,一台鸣钟,声闻左右,依次相鸣,众兵可以立至,联合抵御。经崇祯皇帝批红后特立此碑,以起震慑作用。
    运河防务碑是京杭大运河上遗存的重要历史文物,到目前为止,在京杭运河沿线,除台儿庄外,还没有发现第二块运河防务碑,而且防务碑上已经明确使用了“台儿庄”的称谓,由此可见,明代的台儿庄已经是封建王朝漕粮运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它通过运河漕运这个载体,客观地反映了明朝末年这段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吏治和社会现象,为我们研究运河文化、解读明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为抢救、保护、利用运河文化遗产增添了新的内容。

    京杭大运河过去不经过台儿庄,是从济宁沿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之西侧,经徐州与黄河交汇,然后借不老河转入邳州,借徐州至淮安一段黄河行运。但黄河时常泛滥,导致漕运常常受阻,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明隆庆三年(1569年),黄河在沛县决口,运河河道淤塞。都御史翁大立多次倡议开通泇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总河尚书舒应龙奉旨在微山湖东口向东开渠45里,引微山湖水,经彭河与泇河接通,可泄洪水,但是河道又窄又浅,不能行船。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总河刘东星沿其河道,开挖万庄、顿庄、侯迁等处,泇河开始疏通。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刘东星又将原河槽加宽加深,以求通航,但是因地下多砂礓,工程艰巨,未能如愿。次年,刘东星继续主持开浚,又在运河上建有巨梁石闸和德胜、万年、万家庄草闸。是年,京杭大运河改行台儿庄境内的运河河道,十分之三的漕船航行于泇河。但是,由于河道尚浅,大船难以通行。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黄河在沛县等地决口,“灌昭阳湖,入夏镇,横冲运道”。总河李化龙主张继续大开泇河。次年,由李化龙主持,自夏镇李家口引水,经南阳新河往东南沿彭河至韩庄湖口,东出经良城、万庄、台儿庄等地,下至邳州直河口,通计开浚260里,“尽避黄河之险”。并建有韩庄、德胜、张庄、万年、丁庙、顿庄、侯迁、台儿庄八座斗门式船闸。各闸开挖越河一道,以备泄洪和蓄水,利于通航。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总河曹时聘主持扫尾工程,至此新开泇河全线畅通,徐州至邳州段的“借黄行运”航道则逐步废弃。
    台儿庄运河通航后,为台儿庄带来了发展机遇。京杭大运河上的粮船皆行于泇运河,每年通往船只达7700多艘,台儿庄运河成为当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交通命脉。明朝河道总理于湛在《运河题铭》中说:“国家定鼎燕京,仰借东南朝税四百万担,以资京师,为此漕渠一脉,为之咽喉。”足见台儿庄运河的历史地位和经济作用。运河之上百舸争流,舟楫如梭;台儿庄城内商贾云集,夜不罢市。台儿庄遂成为运河沿线的商业重镇,水旱码头,人口达到数万人。台儿庄从城西门至小南门,接连建有10余处码头,成为兖州和徐州两府之间的一个大都会。《峄县志》说:“台庄濒运河,商贾辐辏,田圜匮栉比,亦徐兖间一都会也。”又说:“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
    但是,自从运河漕运畅通以来,也是麻烦不断。从微山湖湖口至江苏骆马湖这段运河,由于地处鲁苏两省四县(峄、滕、铜、邳)交界区域,行政管理交叉,容易出现空白地带,一度盗匪横行猖獗,官船和商船经常遭到抢劫。为加强这段运河的管理,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峄县设管河县丞一员,在台儿庄设闸官署。次年,扬州道在台儿庄设巡检司,领韩庄至邳州运河段260公里之河务,兼理地方治安。到了明朝末年,尽管崇祯皇帝很勤奋,但是“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各级官吏贪污腐败严重,漕运陋规甚多,各种税费多如牛毛,无疑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船民不堪重负,以至于闹漕、哄漕、哄仓、抗粮事件层出不穷。运河漕运伴随着明朝末年的风雨飘摇而黯然无色。面对各地蜂拥而起的农民起义,明王朝已经无力镇压,更顾不上运河上的毛匪小盗了,所以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二月,由钦差督漕御马监杨疏名报经朝廷批准,在运河漕运防务重地台儿庄以东3华里的黄林庄立下这通“御碑”。 其主要目的是震慑运河沿线活动频繁的“土寇水贼”,以期扭转漕运治安混乱的局面。这犹如一个农夫面对鸟雀常来成熟的麦地里盗食麦粒,无钱雇人看护,只好用稻草扎个草人立在麦田里,吓唬一下而已。由此可见明王朝的财政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已经无力统治天下。

 


    这里的运输船只仍然在繁忙地航行中......

    站在台儿庄大桥上眺望运河,壮观......
    台儿庄特大桥: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南潍徐路上,跨韩庄运河。1952年建有13孔木桥,1963年开挖韩庄运河时拆除。1967年山东省水利厅建9孔跨径16.8米和38孔跨径11.4米钢筋混凝土工字梁微弯板桥,长584.6米。主槽为钻孔灌注桩墩,边孔为石砌墩台。桥面车行道宽7.0米。载重标准:汽-13,拖-60。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9.24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