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秋畅游古城台儿庄——台儿庄大战无名英雄纪念墓
2008年4月8日,枣庄市委、市政府宣布重建台儿庄古城。2011年9月23日,在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西门城墙重建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两具头戴钢盔的尸骨残骸。其中一具遗骸的钢盔多处腐烂,钢盔紧裹士兵头部骨骼,钢盔下有一粒淡白色子弹。遗骸右侧是一根锈迹斑斑的杆状物,露在外面有一米长。
![]()
在此之前,有专家推测,这两名军人应该是在激战中丧失意识后,被炮弹炸起的泥土所掩埋,所以在清理战场时未被发现,遗骸因此被就地埋藏了73年。古城管委会随即对现场进行了保护,并请专家进行了保护性挖掘,陆续发掘出头盔、大刀、枪支等遗物,消息一经发出,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仅从已发现的头盔、大刀、枪支等遗物和遗骨残骸来看,很难判断这两具尸骸的主人生前到底是中国军人还是侵华日军军人。
为准确判断两具大战尸骸的生前身份,2011年10月26日,通过山东大学人类学和考古学专家的双重鉴定,确认逝者为中国籍男性骨殖,年龄分别在25和35岁左右,并根据其装备样式及体内所中弹头型号断定均为中国军人,但名字无从考证。遗骸的发现既直观地反映了当年大战的惨烈,成为见证日军侵华历史的又一重要证据,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誓死捍卫家国、慷慨赴死的不屈精神。
据当地史料记载,发现遗骸的位置原来是一处水洼,“57把大刀定乾坤”的传奇就发生在这个地方。据说,当时双方每巷必争,每屋必夺,敌进我退,我进敌死,战斗打得十分惨烈,增援的130余人只幸存下来57人。危难时刻,这仅存的57名战士组成敢死队,对日军展开最后搏杀。敢死队员们手持长枪,斜挎大刀,腰里挂满手榴弹,跳入墙内与日军厮杀在一起。最终,中国敢死队员以44人牺牲,仅13人幸存的代价,一举将日军赶出台儿庄,赢得了整个战局的主动权,奠定了台儿庄会战的胜利基础。
台儿庄大战无名英雄公祭祭文
维公元二零一二年四月八日,台儿庄大战胜利七十四周年之际。谨以虔诚之心,沉痛之情,敬致黄花清酌,公祭于台儿庄大战无名英雄墓前。
台儿庄者,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也!徐淮之北,齐鲁之南。津浦在望,陇海相连。扼守彭城之门户,堪作兵家之重藩。
一九三八年春,日军进犯我台儿庄以围徐州。守城将士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歼敌万余,是为台儿庄大捷。
追思当年,何其壮哉!却看今朝,何其荣哉!是乃赋辞于故地,抒怀于陵前:
当夫倭寇入关,亡我之心正盛;龙裔慷慨,报国之士当前。于是卫我乡园,乃有一战。
至若北门之役,枪弹摧骨,炮火扑面。赤血奔流,黄云黯淡。怀壮志而赴死,聚士卒以争先。内巷之争,表丹心我当敌忾,挥白刃谁肯息肩?健儿逞忠勇,杀声惊乎疆场;人民御外侮,兵威动于昊天。
苦战十六日,铁血布满阵地,碎尸遍陈街巷。古寺墙上,弹痕累累;北城门下,火海茫茫。终战之后,城野满疮。千年古镇化焦土,三万壮士作国殇。九千英名垂后世,两万忠骨映荣光。
台儿庄破敌之功,刑天多猛志;李宗仁得意之作,青史映宏篇。灭日军不可战胜之神话,争国际正义力量之奥援。茫茫血雨,书写历史;烈烈征师,开辟乾元。
于今烽火之色无寻,和平之意正酣。远承千百年之丕业,自当求稳;新造亿万人之福祉,慎勿控弦。观盛世之神州,重兴百业;看和谐之世界,最需多元。是乃重建古城,再续前篇。扬抗战精神,承先烈遗愿。越台海以共勉,展宏图而无边。
噫乎!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保我河山,佑我中华!神明不灭,其志恒常!黄花一束,清酌一觞。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偏师弱旅遇上精锐之敌:
中国军队虽然人数占优,但除第20军汤恩伯部外,都是“杂牌军”,来自天南海北:张自忠第59军、庞炳勋军团原属西北军,李品仙第11军和廖磊第21军是桂系军队,孙桐萱第3集团军遗自韩复榘部,他们的装备、待遇、训练和战斗力,均无法与嫡系相提并论。
但拼死一战的决心,让日军对中国军队的悍勇感到惊讶。当时日军步兵第10联队战斗详报对1938年4月2日战斗的记载——
“研究敌第27师第80旅自昨日以来之战斗精神,其奋勇死战的气概,不愧受到蒋介石的极大信任。全部守军凭藉散兵壕顽强抵抗直至最后。敌在狭窄的散兵壕内,尸体相枕力战而死的情景,虽为敌人,亦须为之感叹,曾令翻译劝其投降,绝无应者。”
在那场战斗中幸存下来的第30师176团3营营长忤德厚事后回忆,街道里到处都是烧焦的尸体,日军逐一蹲点把守。“我们只能推倒山墙前进,推不倒墙,就在墙上掏枪眼射击,对面的敌人也在掏,双方只有一墙之隔,互相夺枪。”
大刀、手榴弹和敢死队:
大战纪念馆中的橱柜里,可以看到最多的战争实物就是刀。锈迹斑斑的大片刀,很多已经开裂、折断,但凝聚其上的血勇,隔着岁月和橱窗,仿佛依然能够感受。
防守台儿庄的第二集团军属于西北军,人手一把大刀是他们的标志装备。而进攻台儿庄的濑谷支队属于日军第十师团的精锐部队,第十师团是日本陆军甲种师团,装备精良,被称为日军现代化部队的样板。面对这样的精锐部队,为避其锋芒,台儿庄中国守军利用手榴弹和大刀片,与其展开巷战和夜袭。
1938年4月3日,台儿庄进入生死攸关的时刻。日本《朝日新闻》当日刊发报道称,“日军已经占领台儿庄的四分之三。”而中国军队第二集团军三个师伤亡达十分之七。
池峰城向孙连仲请求撤退到运河南岸,给部队“留点种儿”。孙连仲那时也焦灼万分,此前,他给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打过电话。
李宗仁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孙连仲语气哀婉,“我们把敌人消耗得差不多了,能否请长官答应暂时撤退到运河南岸,好让第二集团军留点种子,也是长官的大恩大德。”
这一请求遭到李宗仁拒绝,“敌我在台儿庄已血战一周,胜负指数决定于最后五分钟。援军明日中午可到,我本人也将于明晨亲来台儿庄督战。你务必守至明天拂晓。这是我的命令,如违抗命令,当军法从事。”
孙连仲当即回复,“长官有此决心,我第二集团军牺牲殆尽不足惜,连仲亦以一死报国家。”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项羽曾破釜沉舟,迎战强敌。4月4日,日军电台宣布已完全占领台儿庄的这天,池峰城也下令炸毁了撤退的唯一后路,运河上的浮桥。他说,“台儿庄就是31师的坟墓。”
当天晚上,李宗仁下了一道命令,悬赏十万大洋,组织敢死队,夜袭敌军。
第27师师长黄樵松亲自组织了20名敢死队员。出征前,他写下了一首《榴花》绝命诗:昨夜梦中炮声隆,朝来榴花满地红。英雄效命咫尺外,榴花原是血染成。
石榴树是山东一种常见树种,许多人家种植在庭院,每年五六月间繁花盛开,通红一片。这首绝命诗,在守军之间流传开来。
第30师176团3营营长仵德厚组织了40名敢死队员,成功夺取城西北角,但只有他和两名队员返还。
在所有敢死队中,以31师91旅旅长王冠五的57人敢死队最为著名。57名敢死队员身绑手榴弹,手握大刀,与日军展开肉搏,返回时仅剩13人。出征前,他们把发给他们的大洋扔在地上,“命都不要了,要钱干什么!我们打仗是让子孙后代别做日本人的奴隶。”
据大战纪念馆统计,台儿庄大战过后,第31师使用了30万余枚手榴弹。时任峄县代理县长李同伟回忆,战后他返回台儿庄,看到地面上散落的手榴弹弹皮有10厘米厚,满地都是手榴弹木柄。
在生死攸关的4月3日和4日,数百名敢死队员身绑手榴弹,手握大片刀,白天巷战,夜间偷袭,成功收复失地。
2天之后,中国军队开始全线反击,日军仓皇遁走,大捷就此铸成。美国女作家芭芭拉·塔奇曼说,台儿庄大战是日本明治维新建立现代化陆军以来,第一次从战场后退。
一名日军士兵事后在日记里写道,“四小时下天津,六小时占济南,小小台儿庄,谁知道竟至于这样困难!其惨状实为人间地狱。”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