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端午游威海——刘公岛·英国海军刘公岛基地司令部
走在寂静的威海卫小路上,遥想着当年这里军舰往来的盛况,及国人心中的伤痛。猝不及防,一座欧式建筑出现在了蔽日的浓荫之中......
1898年英国租占威海卫后,对这里实行了长达32年的殖民统治。在此期间,威海城区及刘公岛出现了一大批带西洋风格的老洋房。这些老洋房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医疗、社会民生各个领域,见证了英租威海卫和英国续租刘公岛的全过程,是那段特殊历史的真实写照。之所以要把这座小楼单独拿出来聊一聊,是因为,它代表了威海卫的另一段鲜为人知的殖民历史——
英国海军刘公岛基地司令部旧址:英国海军刘公岛基地司令部建于1919年。英军占领刘公岛后,在较长的时期内,设有一名中校指挥官负责基地管理事宜,并于1919年建起海军司令部。1930年后,该建筑被用于皇家海军疗养院医生宿舍。1940年11月,英军撤出刘公岛,该建筑成为伪海军华北要港司令部日本辅导部驻地。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威海卫一直是在日军的掌控之中,直到1898年5月7日清政府对日战争赔款在伦敦全部付清,日军才开始陆续撤离。就在日军全部撤离的第二天,1898年5月24日,这一天正好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所以英军便迫不及待地在刘公岛黄岛炮台下举行了占领升旗仪式。英国强租威海卫与刘公岛期间,刘公岛做为休闲疗养之地,每年夏季,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皆来此避暑、训练。
说说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
自18世纪以来,英国为争夺殖民地与海外贸易市场,先后建立了大西洋、地中海、南非、东非、海角、东印度、西印度、北美、太平洋、中国等10支皇家海军舰队。其中,中国舰队是1864年从东印度舰队分离出来的。其活动范围主要是东南亚及中国、日本海域,总部设在香港。1920年左右,是中国舰队的全盛时期。此时拥有1艘航空母舰、6艘巡洋舰、1艘潜水艇供给船、11艘潜水艇组成的第4潜水艇分遣舰队和14艘驱逐舰、单桅帆船和炮艇,是英国皇家海军的第三大舰队。直到1930年代末,舰队实力基本上保持不变。
闭关自大的清王朝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后,英国并没有满足,还想压榨到更多的地盘。当时列强来华占地盘的胃口最大的就数沙俄了,沙俄占地最多,获利丰厚。沙俄割占外东北和外西北后,又强行霸占扼守黄海的要塞旅顺口,而旅顺口也是英国看上的地盘。英国比沙俄慢了一步,觉得吃亏了。于是英国“租借”到黄海南口威海卫。
那时的威海卫也是香饽饽,并不是静等着英国来“租借”。中日甲午战争,日本获胜,日军实际控制着威海卫。英国为了得到威海卫,和日本进行了利益交换,得到了日本的同意。1898年7月1日,清政府庆亲王奕劻和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把七百多平方公里的威海“租”给英国。英国做出让步的姿态,允许中国军舰进入威海卫海域,威海卫的行政暂时还由中方管理。英国管理威海卫参照香港模式执行。就军事而言,威海卫的重要性大于香港,所以威海卫在英国政制中级别很高,行政长官政军专员改称英吉利国钦命威海卫办事大臣,全权管理威海卫的军政民。当然,威海卫的主要官员都是英国人,其中最后一任威海卫行政长官,就是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英国在中国的日子非常舒服,南有香港,尽南海之利;北有威海,进可通京津、退可守海上。在基层民政管理上,英国还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统治,甚至还设立了华人警察系统。威海卫首先是卫,具有强烈的军事用途,这是香港无法比的。英国在威海卫建立了由数千余中国人组成的军队,称为华勇营,管理威海卫十几万中国人。可气的是,华勇营不仅加入英国军团,还参与臭名昭著的八国联军进北京,镇压中国民众。
1912年民国成立。英国在威海卫的蛮横无理,激发了民国北洋政府对英国的反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为战胜国,1919年,北洋政府打算利用这一优势向列强收回“租借”领土。英国态度强硬,拒绝归还香港和威海。威海卫是京津出海口,被外国人控制太不安全。所以中国态度同样强硬,别的先不谈,威海卫必须收回。后来英国勉强同意商谈威海卫事宜,但要求归还后,英舰还可以停泊威海卫,英国可以参与威海行政决策,在威海享有“特殊利益”。北洋政府成立了太平洋会议善后委员会,具体负责包括收回威海卫的谈判,主要负责人是曾任北洋外交总长的梁如浩,任接收威海卫委员会委员长。英国胡搅蛮缠,打算续租威海卫附近的刘公岛,租期十年。英国很狡猾,没有威海卫,刘公岛的军事价值同样能发挥作用。双方来回扯皮,多次谈判都没有达成协议。面对英国的无赖,民国准备让步刘公岛,中英各派一名代表管理。威海收回后,英方可参与威海管理,英国人在威海已租的地产,不能收回可以续租。英方拟定的所谓《接收威海卫委员会中英委员协商意见书》,自然遭到了中国各界的强烈反对。山东各界上书北洋政府,要求政府必须完全收回威海卫。北洋政府承受不住压力,没有在这个协议上签字。北洋政府本就乱七八糟,军阀混乱不断,打来打去北洋政府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
1929年1月9日,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王正廷,和英国大使兰普森开始会谈,讨论中国收回威海卫问题。鉴于国际形势,英国再赖着不走不行了,1930年4月18日《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正式签订,英国把威海卫所有权利都移交给中国,而中国同意英国在刘公岛“租借”10年,10年后双方再协商。英军撤出威海卫,但每年4-10月,英军可以在刘公岛进行演习,并经中国允许后,可以在威海卫转运军事用品。1930年10月1日,中英两国正式移交威海卫,英国代表庄士敦站在威海卫行政长官衙门前,正式把威海卫交还中国。1940年9月28日,英国租借刘公岛十年期满,伪南京政府表明“无意予以展延”。英国11月15日宣布:“撤退驻威海卫舰队,向香港集中。”同日,英国海军撤离刘公岛,英驻威海卫领事馆同时关闭。
往西看去,竖立着水师学堂的指示牌......
刘公岛,当年西方人眼中的度假天堂!
作为世界上最具战略眼光的国家,英租威海是其海权于远东战略布局之有机一环,旨在于大国对华争夺中确保有利于英国的平衡。鉴于经营威海基地耗资巨大,加以国际形势剧变,英国于1902年弃威海设防计划,将其定位于皇家海军中国舰队避暑疗养基地。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英国舰队每年四月初至十月底即由香港调驻威海避暑疗养、军训演习。1930年威海收回后,刘公岛又作为疗养基地被其续租十年。1940年中英商定展期十年,因南京汪伪政权的阻挠,英军最终于同年10月11日撤离威海。英军进占伊始,即着手将刘公岛上的民宅田土悉数购买,并将岛上中国居民迁出岛外,华人未经批准,严禁随意进岛。
威海僻处海隅,历史上墨客骚人足迹罕至,典籍记载寥若晨星。晚清时期为海军军港,也不以景区著称。开埠之后,对威海的发展优势及其前景,英国社会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唯有一点惊人地一致:即气候好得出奇,最适合白种人,是全球最适合于建疗养院的地方。按照军方“将其变成天堂”的要求,威海最终被定位于驻华英军度假疗养基地。回归之后,管理公署同样将度假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倍加重视。威海就此逐步完成了从单一的军港到度假地的转型,成为时人心目中理想的度假胜地,声名远播、人向往之。
史料记载,威海曾经是远东地区外国侨民首选的海滨度假胜地,“所有曾享受过这一气候的人都不会忘记这种经历,并时刻引诱着他们来重温一次”。据英国史家的研究,当时的海军士兵普遍认为,“从气候和健康的角度看,夏天的威海卫是最好的去处。”海军在欧洲历来属Y贵族军种,既讲究排场,更注重等级。
据时人回忆,英军来威度假时官大的玩高尔夫,打网球,小兵则多以足球为乐。英军在刘公岛综合运动场举行足球赛。体育设施建设是近代威海旅游投资重点之一,当时各种游乐设施,运动场地和俱乐部遍布岛内外,成为游客消遣休闲的重要去处。庄士敦曾指出,离开这些设施,“英国侨民就不会来到这里”。
刘公岛英军九洞草坪高尔夫球场建成于1901年,是中国最早的海岛高尔夫球场,也是威海“最完备之运动场”,“每届夏令营各国人士均终日逍遥于是处”。为增加旅游吸引力,1907年当局与侨团又在东门外大操场建成一处草坪高尔夫球场。作为高尔夫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威海高尔夫运动开展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中国高尔夫运动史上不多见。1899年英军哈里森上校在刘公岛建起威海第一个草坪网球场,后来网球成为威海拥有运动场地最多的球类项目。其中,刘公岛女子网球场共有三处,打球时间一般在下午。开埠之后,帆船运动风靡威海,横滨杯争夺赛则以英国海军在威疗养期间的年度必办赛事之一,优胜者将荣膺“舰队公鸡”之最高荣誉称号,享有在欢呼中乘船绕行舰队的殊荣。
英军进驻刘公岛后,还将北洋海军提督衙门改为酒吧。每到休息日,普通士兵多结伴来此聚饮玩乐,“一饮辄数小时,量至五六斤七八斤”。刘公岛康来饭店为邓肯长子约翰经管,于1933年和1934年将其改建为两层。约翰患有偏瘫,威海人称“张瘸子”。所以康来饭店又被叫做“老张饭店”或“瘸子饭店”。
威海曾经让形形色色的西方人度过了很多愉快的时光,即便事过几十年,几乎所有来过威海的西方人依然称其为“天堂”,在威海的那段时光“如同天堂乐园般的快乐”。
——2018.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