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端午游威海——刘公岛·丁汝昌寓所(丁汝昌纪念馆)

$
0
0
2018端午游威海——刘公岛·丁汝昌寓所(丁汝昌纪念馆)
    提督衙门外西南200米处是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寓所。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与日寇激战于黄海。提督丁汝昌和舰长邓世昌英勇奋战,最后壮烈殉国。 

    丁汝昌寓所是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官宅。按照《北洋海军章程》,除提督外,其他军官终年住船,岸上不建衙,不设公馆。寓所建于1888 年,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包括前花园、寓所和后花院3部分。主体建筑分为左、中、右三跨院落,现辟为“丁汝昌纪念馆”。

     寓所前花园东西两侧各筑六角攒尖凉亭,毁于战火,1989年在原址上复原。
    丁汝昌寓所现在辟为丁汝昌纪念馆,馆名由张爱萍将军题写。在馆前花园处,矗立着一尊高3. 85米的丁汝昌铜像。塑像中的丁汝昌面朝大海,手捧兵书,若有所思。
    陆军出身的丁汝昌,虽有身经百战的经历,但要想驾驭这支现代化的海军舰队,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军事素养。所以,即使是闲暇时间,他也常常手不释卷。丁汝昌虚心好学、坚毅顽强的精神,深得部下的尊重和信任。他凭借着自己的治军才能和实战经验,很快成为北洋海军不可替代的人物。

     寓所主体建筑为清代举架木砖结构,布局同安徽巢湖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有些相似,分左、中、右三跨院落。中跨院是四合院格式,有正厅、东西厢房和倒厅,分别为丁汝昌居室、客厅和书房。占地约15000平方米。西院为内寓,东院为侍从住房,中院为丁汝昌办公会客的地方。中院与东、西院有圆门相通,如今陈列着丁汝昌生前用过的部分家什、字画。整个建筑古朴典雅,环境幽美。
    北洋海军驻泊刘公岛后,丁汝昌携家眷在此居住达6年之久。后因甲午战争爆发,丁汝昌将其家眷送回安徽老家。甲午战败,日军占领刘公岛后,寓所陈设被洗劫一空。英租威海卫及刘公岛时,寓所被辟为英军将校俱乐部。解放后成为海军营房。1989年5月,寓所经过修复对外开放。1997年6月,丁汝昌寓所辟建为丁汝昌纪念馆,馆名由张爱萍将军题写。
 



    院内这株百年紫藤,是丁汝昌亲手栽植,至今仍枝繁叶茂。每年四、五月间,花团锦簇,浓香弥漫,更添人们对过往人事的追思与怀念......
    中跨院的倒厅原为丁汝昌书房,现为“丁汝昌生平事迹”图片展览,介绍丁汝昌的戎马一生......

    丁汝昌(1836.11.18日—1895.2.12):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海军提督。安徽合肥人,原名先达,也作禹亭,号次章。祖先明初从凤阳迁居庐江,同治四年迁居巢县汪郎中村。丁汝昌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归顺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
    光绪七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光绪二十一年,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来援的希望破灭之后,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早年经历: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一月十八日,丁汝昌出生在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丁汝昌原籍安徽凤阳县,祖先在明初投军入了卫所,后人成了卫籍,落户在庐江县北乡石嘴头地方,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后来该地改名为丁家坎村。咸丰年间,丁汝昌家迁巢县高林乡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镇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亲丁灿勋,以务农为生,生活贫苦。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在丁汝昌十四五岁时,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咸丰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参加太平军。后随太平军驻扎安庆,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投降清军:咸丰十一年,安庆被湘军围困危急,身为太平军陈玉成部下的程学启,深夜率丁汝昌等300余人翻越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湘军将领曾国荃对这批降军存有疑虑,每逢战斗,必令他们居于前列,七月十三日,程学启、丁汝昌作为前导,攻破安庆北大门外的太平军营垒3座,断绝了安庆北面的交通,使守城的太平军处境更加艰难,八月一日,曾国荃指挥程学启、丁汝昌等攻占安庆,太平军守将叶芸莱以下1.6万人全部战死。战后,程学启升任游击,赏戴花翎,充当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当时因上海士绅请求,曾国藩命令李鸿章组建淮军,支援上海,并将大都由安徽人组成的,程学启的开字营拨归李鸿章指挥。同治元年,程学启、丁汝昌等随李鸿章乘轮船前往上海。八月,配合刘铭传铭字营与太平军战于四江口,刘铭传见丁汝昌作战英勇,请李鸿章把丁汝昌调入铭字营,仍充哨官,统领亲兵100人。旋改统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参将。同治三年,太平天国败亡。曾国藩北上督师剿捻,由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办理后勤。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与捻军作战。同治七年,东捻军被清廷剿灭,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罢职归田:同治十三年,清政府决定裁军节饷,刘铭传拟裁去丁汝昌部马队3营,丁汝昌致书抗议,刘铭传怒其不执行命令,欲杀之。丁汝昌闻讯,驰归故乡巢县,得免杀身之祸。同年,发生日本侵略台湾事件。清政府展开海防大筹议,李鸿章力主购买铁甲舰,办理海军。光绪元年,李鸿章奉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丁汝昌罢职归田,闷闷不乐,其妻魏氏,是湖北钟祥人,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位有见识的女子。她安慰丁汝昌:“我们家有数亩薄田,足够吃饱肚子,大丈夫建功立业,自然会有机会是,暂且等待。”家居数年,丁汝昌时常想到李鸿章身居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姑前往天津投靠。李鸿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就对他说:“刘铭传与你有过节,如果我用你,就会与刘铭传发生不愉快。你应该和他分道扬镳!如今我打算创建海军,缺乏人才统率,你如果能赴英国学习海军,毕业归来,将把此任交付给你。”当时,陕甘总督左宗棠正在指挥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因素知丁汝昌作战英勇,奏请发往甘肃差遣。李鸿章不愿丁汝昌西行,便以丁汝昌“伤病复发”为由,把他留在天津。 
    扬威域外:光绪五年,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军舰来华,北洋军舰日渐增多,李鸿章奏准将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光绪六年,李鸿章奏派丁汝昌率林泰曾、邓世昌等赴英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在英期间,丁汝昌觐见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拜访了英国海军司令和高级军官,并与当时一些著名的军舰设计师会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借赴英的机会,丁汝昌特意绕道德国,参观了建造中的“定远”舰。
    光绪八年六月,朝X王朝京城爆发壬午兵变,国内局势大乱,日本政府决定借机出兵朝X。清政府派丁汝昌率“威远”、“超勇”、“扬威”等舰赴朝,用以观察局势和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丁汝昌与候选道马建忠离开烟台,率舰队抵达仁川,日本海军舰队已先期到达。丁汝昌决定“以软禁祸首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为先着”,遂乘“威远”回天津请兵。7月7日,丁汝昌率“威远”、“日新”、“泰安”、“镇东”、“拱北”等船舰,载运淮军吴长庆部2000余人往朝鲜登陆,7月13日,丁汝昌与吴长庆、马建忠等设计擒获大院君李昰应,押往天津软禁,使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落空。8月29日,李鸿章上奏,称记名提督新授天津镇总兵西林巴图鲁丁汝昌,久历戎行,才明识定,前往英国督带快船回华,创练水师,讲求西法,能耐劳苦,此次扬威域外,足张国体。清政府赏丁汝昌穿黄马褂。
    光绪十一年,中国在德国订造的定远号战列舰、镇远号战列舰、济远号战列舰回国,丁汝昌与津海关道周馥前往验收,举行升旗仪式。光绪十二年七月,李鸿章命丁汝昌与总查琅威理率北洋水师主力赴釜山、元山、永兴湾等处操练,并巡查洋面。不久,李鸿章又派吴大澄等勘定国界,命丁汝昌率舰队至Владивосток接应,然后折赴长崎进船坞保养。7月10日,定远等军舰到达长崎,引起日本民间的艳羡、妒恨心理。7月16,中国休假水兵上岸,和日本警察及民众发生争斗,北洋水师总查琅威理一度准备下令向日本开战,被丁汝昌制止。最终中日通过外交、法律途径平息了这场争端,日本向中国赔偿5万余元。
    统领海军:光绪十三年,清政府命令各地督抚物色将才,分别保奏,以备任用。七月二十日,李鸿章递交《保举将才折》,丁汝昌名列其中。光绪十四年八月,清政府规定北洋海军官制,在威海择地建造水师公所。九月九日,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奕譞奏准颁布《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建军。9月13日,海军衙门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不久赏加尚书衔。根据丁汝昌的建议,清廷在威海刘公岛设立水师学堂,培养驾驶、指挥军官;在大沽、旅顺设立水雷学堂,培育鱼雷军官;在山海关设立武备学堂,在威海设立枪炮学堂,培育各级专业军官。丁汝昌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但整肃军纪不够严厉,并且对李鸿章言听计随,北洋海军在其领导下,俨然为李家军。光绪十七年,丁汝昌率舰队访问日本。鉴于日本海军的发展,回国后曾陈请清政府再购新舰,增强北洋海军实力,以防外患,未被采纳。 

    黄海海战:光绪二十年,丁汝昌获尚书衔。 光绪二十一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请求,派兵帮助镇压。李鸿章以中国军力不充,准备不足,不建议过早开战,尽量拖延时间。日本政府援引《天津条约》,也派兵赴朝鲜,蓄意要挑起战争。六月二十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朝鲜丰岛海域偷袭中国运兵船队;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政府同时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战争爆发后,光绪帝在清流党人的怂恿下,情绪激动。数日间,连发电报指责丁汝昌,质问为何没有战果,提出要将丁汝昌革职,送交刑部治罪。七月二十九日,李鸿章递交《复奏海军统将折》,为丁汝昌辩护。因为对丁汝昌的指责大都属于捕风捉影,根本没有任何证据,光绪帝降旨:“丁汝昌暂免处分”。由于入朝日军不断增多,清政府决定再度增调兵力赴朝作战。八月十八日,丁汝昌奉命率北洋舰队护送援军由大连湾驶往鸭绿江口登陆;并于次日上午返航。
    中午11时30分,北洋舰队发现日本联合舰队自西南方向驶来,一场海上恶战迫在眉睫。丁汝昌立即命令北洋舰队由返航时的犄角鱼贯小队阵(或称夹缝鱼贯小队阵)改为犄角雁行小队阵”(或称夹缝雁行小队阵)。这个阵型也就是丁汝昌在报告中所说的“夹缝鱼贯阵”迎敌,同时他还向全舰队发出三条作战训令:(一) 舰型同一诸舰,须协同动作,互相援助。(二) 始终以舰艏向敌,即保持位置,而为基本战术。(三) 诸舰务于可能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由于时间紧迫,北洋舰队迎战时的队形未能形成犄角雁行小队阵,实际接战时的队形类似于“燕翦阵”,至于后人所说的人字阵、后翼梯阵、突梯阵、楔形阵、V形阵都不过是一种近似的形象说法。而日本联合舰队的12艘军舰则分列为两个战术分队:以航速较高的吉野号等四舰作为第一游击队,以单纵队在本队之前充作尖刀之用;其余八舰作为本队,以但纵队在第一游击队后方鱼贯跟进。此时,两支舰队所处的黄海大东沟海面风平浪静,死一般的沉寂令人毛骨悚然,惟有军舰烟囱里冒出的浓烟在向上升腾。在双方舰队相距12公里时,日本联合舰队向左稍稍变换航向,向北洋舰队的右翼扑去。12时50分,双方相距5330米,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上305毫米口径的前主炮一声怒吼,其余各舰也相继开炮射击。
    黄海海战开始,北洋舰队右翼总兵兼定远号管带(舰长)刘步蟾为总指挥。不久,日舰炮火击毁了定远号上的信旗装置,北洋舰队遂失去了统一的战场指挥。而日军第一游击队则高速扑向北洋舰队右翼的弱舰超勇号和扬威号,将该二舰击沉。日本联合舰队的两个战术分队分别向左后、右后方作转向,对北洋舰队实施穿插和包抄,使北洋舰队开始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势之中。17时40分,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收队撤离战场,向东南方向驶去。历时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这场海上残酷大绞杀宣告结束。在这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中,中日海军参战的军舰各是12艘,中方军舰整体老旧,吨位和火炮数量均不如日方,而且缺少速射炮。作为北洋舰队的提督和中方战场指挥官,丁汝昌的战场指挥有一定失误。并且在战前没有明令确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舰,在交战过程中没有或已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指挥职能,使全舰队处于群龙无首而各自应战的被动局面。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日本海军在整场海战中指挥也同样是一团糟,此次海战,日本联合舰队虽受一定打击,但未失一舰;而北洋舰队却损失了5艘军舰。对于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严重失利的结局,丁汝昌负有一定的责任。 




    兵败殉国:光绪二十一年9月20日,北洋舰队在旅顺完成修理返回威海,镇远舰入港时触礁受伤,使得本已元气大伤的北洋舰队雪上加霜。日军进攻旅顺时,丁汝昌被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旅顺陷落后,丁汝昌又被革职,暂留本任。在威海布防上,丁汝昌对陆军的战力表示担心,建议做好炸毁陆路海岸炮台的准备,不料,被戴宗骞误会并举报又成为“通敌误国”的罪证,清廷下令将其交刑部治罪。在刘步蟾等将领的通电请愿,李鸿章的极力申辩下,清廷命令,待丁汝昌手头事务结束后,解送刑部。丁汝昌当时所处环境虽十分艰难,仍力图振作,召集诸将,筹商水陆战守事宜。12月25日,日军在山东荣成登陆,30日,即光绪二十年除夕,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递送劝X书,丁汝昌不为所动,决心死战到底,当日,对家人说:“吾身已许国”,并将Q降书上交李鸿章,以明心迹。
    光绪二十一年正月30日,日军进攻威海南帮炮台的制高点摩天岭,丁汝昌率舰队从海上用火力支援炮台守军,发射排炮,击毙日军旅团长大寺安纯(为甲午战争中日军阵亡的最高将领)。由于众寡悬殊,威海陆路南北帮炮台相继失守,刘公岛遭海陆合围,成为孤岛。凌晨,丁汝昌组织的敢死队分为两路,较多的一路负责佯攻,另一路则负责将280毫米口径的克虏伯炮炸毁,完成任务后,敢死队全部牺牲。
    此后,日本海陆两军配合,并利用剩下的陆路炮台,连日攻击北洋舰队,均被击退。2月5日,日本鱼雷艇夜间偷袭,定远舰遭重创,丁汝昌移督旗于镇远舰。2月7日,日军舰艇40余艘排列威海南口外,势将冲入,日本陆军也用陆路炮台的火炮向港内猛轰。之后,鱼雷艇管带王平策划鱼雷艇队集体逃亡,刘公岛形势进一步恶化。2月9日丁汝昌登靖远舰迎战,击伤两艘日本军舰,靖远中陆路炮台发射的炮弹受伤,丁汝昌欲与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2月12日,丁汝昌毅然回绝日军劝降,只想以慷慨一死尽忠。当晚,服鸦片自杀,以谢国人。丁汝昌临死前,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截角作废。丁汝昌自杀时年仅59岁。丁汝昌死后,手下军官牛昶昞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降约》。威海港里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至此全军覆没。此后,清政府内的清流党、顽固党人交相攻击,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萨镇冰、谭学衡倡议水师全体将士官佐捐出三日饷银,作为工程费用,建造丁公祠于刘公岛上前海军练兵营内。由于众人支持,祠堂很快落成,共三进十余间房子,巍峨宏丽,双门扉上画有门神像,皆披金甲持战斧。祠堂内供有丁汝昌牌位与画像。

 

 
    盛极一时:丁汝昌于同治七年(1868)五月初四,以提督衔遇缺题奏总兵之职,在东、西捻军平定后,受到朝廷“德溯四世”的封诰。赏赠丁汝昌曾祖父丁贤仰、祖父丁殿玉、胞叔祖丁殿邦、父亲丁志瑾为镇威将军,赏赠丁汝昌曾祖母魏氏、尹氏、祖母鲍氏、叔祖母夏氏、母亲向氏为一品夫人。赏授丁汝昌为镇威将军,协勇巴图鲁勇号,其妻钱氏、魏氏为一品夫人。光绪七年(1881)十月十三日,以丁汝昌出洋接带快船“超勇”、“扬威”二舰有功,赏记名提督,换西林巴图鲁勇号,并正一品封典。同时,赏赠丁汝昌曾祖、祖父、父亲为镇威将军,赏赠丁汝昌曾祖母、祖母、母亲为一品夫人。赏赠丁汝昌夫人钱氏、魏氏为一品夫人。丁汝昌家族受到朝廷两次封诰,可谓皇恩浩荡、门楣广大,荣盛之极。
    殉国未恤:丁汝昌悲壮殉国数日后,1895年2月17日,李鸿章在代奏电文中说“海军提督丁汝昌、海军右翼总兵刘步蟾、统带淮军护卫营记名总兵张文宣死事情形,迭据刘含芳转据德兵舰在威海目击属实,已屡电请奏。兹复据刘含芳电,丁提督于未围之先,已派员将水师文卷送烟,誓以必死,孤忠惨烈,极可悯伤。应请旨将该三员先行敕部从优赐恤,并恳将丁汝昌所得处分开复,以示大众”。次日,上谕令王文韶确切复查。3月6日,因御史余联沅奏丁汝昌死事情形可疑,又令李秉衡就近查复。王文韶复奏于3月12日到,但述事实,未提处理意见。而李秉衡于3月29日发出,对其他诸将皆诸奖词,惟对丁汝昌却说:“丁汝昌以旅顺失事,奉旨革职,拿交刑部。其历次罪案,其在圣明洞鉴之中。战败死绥,仅足相抵。倘日后有以请恤之说进者,朝廷必力斥其非,无俟臣下葸葸过虑。”于是,4月11日,上谕下:从李(李秉衡)议,刘步蟾、张文宣皆获优恤,而丁汝昌则仍着毋庸议恤。
    戴罪归葬:丁汝昌在日军围困刘公岛之先,已请木工打好一口八尺长的棺材,是用一截整木头挖成,据说还亲自躺在里面试了大小。刘公岛失陷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素敬丁汝昌为人,在1895年2月17日占领刘公岛的当天下午,特许“康济”舰载丁汝昌等人灵柩驶往烟台。丁汝昌等人灵柩被寄放在广仁堂。德国、英国等舰队司令、提督、领事等前往吊唁、慰问。由于朝廷“毋庸议恤”,丁汝昌便成为整个甲午战争替罪羊。丁汝昌灵柩由其子丁代禧护送,运回巢湖汪郎中村。魏夫人痛不欲生,吞金殉夫而亡。直到宣统二年三月十六日(1910年4月25日),以“力竭捐躯,情节可怜”,开复丁汝昌原衔;与魏夫人灵柩安葬于无为县严桥小鸡山,与原葬于此地的钱夫人、徐夫人合墓相毗邻。
    英灵慰藉:丁汝昌于宣统二年三月十六日谕旨开复原衔后,家乡人民奔走相告,自费请戏班子唱戏庆贺。当时有一武生演员,为了再现丁汝昌骁勇善战、勇斗顽敌的英勇气概,竟穿戴丁汝昌当年的铜盔、铠甲登台演出,整套着装40多斤。由于体力透支,这位演员演了七天后,竟过劳而亡,足见乡人对先贤的爱戴敬仰之情。
    1934年5月,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到陈设丁汝昌、邓世昌牌位的威海环翠楼登临凭吊,写了这样一幅楹联:
    劲节励冰霜 对万顷碧涛 凭此丹心垂世教
    登临余感慨 望中原戎马 擎将热泪拜先贤
    上世纪80年代放映电影《甲午风云》,汪郎中村村民买了一大箩筐鞭炮燃放,借此表达对丁汝昌的敬仰之情。
    1979年,邓小平访问日本时,日本友人曾向他问到丁汝昌纪念馆、墓地及后裔情况,此后国家开始重视刘公岛的保护利用。

    人物评价:
    《清史稿》:甲午之役,海陆军尽覆,辱莫大焉。汝昌虽有罪,而能以一死报国,尚知畏法。汝贵、志超丧师失地,遗臭邻邦,靦然求活,终不免於国典,何其不知耻哉? 
    《纽约时报》: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将军,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他们是通过一种令人哀伤的、悲剧性的方式一自杀,来表现出这种可贵品质的。但是,看来他们也不能找到比这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情操了。的确,他们被日本人打败了,但他们在战败时不苟且偷生,而是在给上司留下信件后自杀殉国。那些信件无疑非常引人注目,但我们很难指望它们能公之于众。不管这些军官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否像他们离开时表现的那样,但至少他们在展现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精神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小笠原长生:人们常提到丁汝昌,据我所知,他和其他中国将帅略有不同,我觉得他是一位具有古代豪杰风度的人物。但丁汝昌的事迹好像不大为人所知,因此,我想摘其大概谈一谈他的为人。 日清和平破裂之后,在许多战斗中没有像威海卫那样的义战。为何称其为义战呢?因为敌人极尽忠义。其他无论旅顺还是平壤,皇军所到之处立即陷落。然而据守在威海卫内刘公岛的丁汝昌,对日本陆海军的进攻则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竭尽全力之后,最终自杀以救部下,这实在是战则以义战,降则以义降。对此,日本则以义而攻之,以义而受其降。这样,于敌于我皆表现出日本固有的武士精神,我想这是绝无仅有的。 

    东厢应是卧室了......

    诗书远播:丁汝昌只念了三年私塾,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丁汝昌肯钻研自学,即便是在戎马倥偬岁月,其学仍不稍怠。关于丁汝昌诗歌,还有一段佳话。1891年6月26日,丁汝昌带“定远”、“镇远”等6舰出访日本,分别到达日本的神户、横滨、马关等地。7月9日,日本天皇接见了丁汝昌及各舰管带。7月10日,丁汝昌率各舰将领参加日本外相在东京红叶馆设立的宴会,与日本著名诗人宫岛诚一郎作诗唱答,成为诗友。1895年2月,宫岛诚一郎得知丁汝昌殉国,写下了《乙未二月十七日闻丁汝昌提督之死》一诗:“同和车书防外伪侮,敢夸砥柱作中流。当年深契非徒事,犹记连吟红叶楼”。诗中流露出诗人对丁汝昌的怀念之情,同时也道出了一些反对日本侵华有正义感的日本人士的心声。其中引用的“敢夸砥柱作中流”的诗句就是丁汝昌写给宫岛诚一郎诗中的一句。
    丁汝昌书法艺术造诣也很高。丁公好文墨,历海军数年,下笔裕如,能草露布。其书信牍、函稿,多以行楷为之,字则刚劲不刻板。其书大字笔力遒劲,劲气内敛,循规入矩,清秀利落。日本人占领刘公岛时,从丁汝昌寓所内获得丁汝昌致戴宗骞的书信数封,因钦其忠义,用铜片印成一册,名曰《丁汝昌遗墨》,大鸟圭介为之跋语,极称道其为人。桐城吴汝纶于光绪末年游历日本,日人出此册求题,吴汝纶乃题诗一首刊于集后,于是丁汝昌书法在日本广为传播。《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墨迹·清代部分》收录丁汝昌大字书写楹联一幅“万里浮槎九垓振袂,三山策杖五岳图形”。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曾经是太平军的一个小喽喽,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成为了大清国北洋水师的提督。
    曾国荃反而成就了他。丁汝昌是安徽人,在太平军占领安徽后,他参加了太平军。而在1861年,安庆被湘军围困后,丁汝昌随着自己的老大投降了湘军。而曾国荃对他们不放心,因此每战必让他们冲锋在前,但丁汝昌也是一个狠人,对昔日的兄弟也毫不手软,屡立战功,不仅取得清廷的信任,而且官至千总。
    他成为李鸿章的嫡系,开始入了李鸿章的法眼。后来,李鸿章组建淮军,大部分由安徽人组成,而作为安徽人的丁汝昌成了李鸿章的手下。后来,丁汝昌战上海,剿捻军,屡立战功,官至总兵,加提督衔。1874年清政府决定裁军节饷,海军大佬刘铭传裁撤了丁汝昌部马队3营,丁汝昌对此不满,向刘铭传抗议,两人闹僵了。后来,丁汝昌为了保命,老老实实地同意了,并且赶快跑回了老家。
    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丁汝昌的机会来了。在得知李鸿章要组建北洋水师后,赋闲在家的丁汝昌,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他立刻去投靠李鸿章。李鸿章正在苦于没有合适的北洋水师提督的合适人选,丁汝昌的到来可谓是恰到好处。于是,李鸿章就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提督,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丁汝昌作战勇猛,是个人才,并且在与湘军、捻军作战中深得清廷信任;二是时机,当时李鸿章急需合适的人才,而丁汝昌的到来可谓及时雨;三是任人唯亲,李鸿章与丁汝昌同为安徽人,并且丁汝昌也做过李鸿章的手下,属于自己人,便于李鸿章牢牢地掌握北洋水师。正是因此,一个太平军的降将,并且还是一个骑兵将领的丁汝昌成了北洋水师的提督。
    丁汝昌自杀殉国,反而被治罪。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黄海海战由于丁汝昌的指挥失误以及舰船老旧、弹药不足等因素,北洋水师损失惨重。随后,日军进攻北洋水师驻地刘公岛,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不出以及清廷的救援不力,北洋水师的舰船被日军围困在港内,丁汝昌率领北洋舰船打退了日军的十几次的进攻。后来,丁汝昌获悉援军无望,北洋水师被清廷抛弃后,他自杀殉国,而他手下军官牛昶眪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降约》。
    此后,在清廷的清流派与顽固派的交相攻击下,光绪皇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才得以下葬于安徽老家。后来,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人把丁汝昌夫妇的墓挖开,拿走了墓中值钱的物件,换了一辆自行车,棺木被做成了食堂的椅子,丁汝昌夫妇的尸骨被焚烧,惨不忍睹。



    西厢则挂满了纪念他的书法作品......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原本是陆军出身,但是李鸿章硬是把他安排在了北洋海军一把手的位置。让一个不懂海军的人做海军总司令,注定了甲午战争失败,也注定了丁汝昌的悲剧,服毒自杀。
    在北洋海军中,正规海军院校毕业的人才比比皆是。可以说,李鸿章倡导并实施的洋务运动,最大的果子就是北洋海军。为了让这个部队有人才,1866年,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亲自负责的福州船政学堂成立了。这是一所西式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海军军官。学堂不仅免学费、免生活费,甚至还每月补贴4两银子。 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叶祖珪、邱宝仁、方伯谦、邓世昌、林国祥等人都在这里毕业。后来,他们虽然都在北洋海军担任要职,但是北洋海军一把手的人,却不是他们,而是从来没有海军经验的丁汝昌。
    李鸿章明知道丁汝昌没有海军的经历,为什么一定要让他做北洋海军一把手?这与李鸿章的私心是分不开的。丁汝昌这个人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不善言辞,但却很老实,很听话,对上级忠心耿耿,对于上级的命令可以执行的一丝不苟。李鸿章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他认为丁汝昌出任北洋舰队司令,是一个非常安全的人选,因为丁汝昌对他言听计从。只要有丁汝昌在,清政府对北洋舰队的任何命令都必须通过李鸿章才能得到执行,这样丁汝昌就相当于是在替李鸿章掌管北洋舰队了。但是,丁汝昌出任北洋舰队司令也造成了很大的弊端,比如刘步蟾等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海军的高级军官们,普遍对丁汝昌非常不满,认为他是最不适合当北洋舰队司令的那个人,他们也一直质疑丁汝昌的指挥能力。这就造成了北洋舰队高级军官中出现了好几个阵营,这些问题在平时看不出来,但是在战时却会被放大无数倍。
    丁汝昌没有想过自己一直是陆军起家,没有海军经验吗?其实,丁汝昌虽然老实,但不是一个傻子,他比谁都明白其中的事理儿。丁汝昌原来隶属湘军,后因李鸿章与曾国藩整合军队共同镇压太平天国,丁汝昌才被调往李鸿章的淮军门下。丁汝昌李鸿章二人亦师亦友,丁汝昌被李鸿章一手提拔。当时,丁汝昌和淮军首领刘铭传不和,曾被刘铭传免职。手心手背都是肉,李鸿章看着自己两个心爱的部下闹别扭,就一直想着给丁汝昌找一个更好的位置安排了。没想到北洋海军正缺一把手,李鸿章就把他安排了那个位置。因为这个,出身陆军的丁汝昌被调遣至海军当提督,有些史学家称这一举措已经注定北洋水师的灭亡。丁汝昌和刘铭传的个人恩怨,让丁汝昌当上了海军一把手,也酿成了丁汝昌的悲剧人生。
    当然,甲午战争的失败,有多重原因,但是丁汝昌的指挥不力,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但是,丁汝昌没有辱没李鸿章的提拔之情,最后服毒自杀,十分悲壮。
    1985年1月, 威海失守后,丁汝昌在刘公岛上被日军海陆围攻,开始了壮烈的刘公岛保卫战 。丁汝昌被困与刘公岛,在缺乏弹药和没有援军的困境中,仍顽强率领士兵击退日军数十次的进攻。他是一个极其爱国的人,宁死也不肯投降。同时他又是一个和蔼忠厚的人,在大部分陆军撤离炮台后,岛上人民纷纷来到海军公所,请求丁汝昌给他们一条活路。面对和自己一同奋战的士兵和岛上的百姓,他不忍心让他们和自己一起死,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为了让全岛军民有生路,丁汝昌在深夜服下大量鸦片结束生命,以此来挽救全岛军民的命运。
    有人说丁汝昌是害怕承担战败的责任所以自杀,是懦弱。也有人说他自杀是为了保住全体刘公岛军民的性命,是义。对于丁汝昌之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为保卫祖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值得后人尊敬、怀念。



















    丁汝昌战后长期背负罪责,至今仍争议不断......
    一说丁汝昌能力不强、指挥无方。这主要是指他不懂海军专业,领导管理能力不强,造成舰队管理不善。另外,有人认为丁汝昌担任北洋舰队提督,完全是李鸿章“任人唯亲”的结果。诚然,丁汝昌出身淮军,并非海军,专业知识不及留洋培训将领。但北洋舰队的重要性决定了提督一职在李鸿章心中的分量,他不可能不用自己人,也不可能不用“能人”,不用自己人不足以控制这支舰队,不用能人不足以驾驭这支舰队。与北洋舰队科班出身将领相比,丁汝昌是资历最深、作战经验最丰富、战功最多的将领。行内人都知道,创建一支新军与接手一支老部队完全不是一回事,作为统领舰队的提督,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使舰队成军,并投入作战,其责任、压力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实际上,丁汝昌很早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一直在努力学习近代海军知识。从他留下的大量亲笔文件可以看出,他海军专业术语熟练,表达准确,相当熟悉舰队业务,具体到上午操炮、下午操枪、逐日轮流打靶的训练安排,甚至舰船修理旧洞的数量他都亲自抓落实。某次,运抵军中的煤炭短少10吨,丁汝昌硬是5次追讨,直至补齐,从中可以看出丁汝昌对舰队建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二说丁汝昌“怯战”,消极保船,贻误战机。这一指责实际上是朝廷大员推卸责任、寻找战败替罪羊之举。甲午战争中,丁汝昌几乎参加了北洋舰队除丰岛海战外所有的战斗和重大行动,黄海海战中,他负伤后还不肯进舱,仍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而在抗敌过程中,丁汝昌时常遭受无端指责及处分。他有许多机会可以推诿卸责脱离战场,但他从未这样做,有些甚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顶着来自朝廷的问罪、处分和言官们如潮的声讨、谩骂,抱定必死决心,忍辱负重坚守指挥岗位,直至自杀殉国。丁汝昌在指挥上深受李鸿章“保船制敌”消极防御方针的束缚,但他仅是这一方针的执行者。将“怯战”、消极保船和贻误战机的帽子扣在他头上,显然有失公正。
    三说丁汝昌是主要的投X派,是失败的祸首。这是当时光绪帝和一些朝臣为推卸战败责任对丁汝昌的指责,什么丁汝昌“一贯畏怯避战”,“旅顺危急,率兵舰望风先逃”等,现代还有人提出他是“先降后死”,称他自杀不是“以死报国”,而是自知罪责重大,以死卸责,以免家族遭到诛罚。但是,史料记载,在舰队陷入绝境之际,日军将劝X书送至丁汝昌手中,威逼利诱他投降,丁汝昌斩钉截铁表示“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在威海保卫战中,丁汝昌以北洋舰队残余兵力多次击退优势日军的猛烈进攻。“定远”遭袭时,他正在舰上与诸将议事;“靖远”中弹时,丁汝昌正在舰上督战,并意欲随舰俱沉。仅用“以死卸责,以免家族遭到诛罚”来解释原因,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历史就是历史,值得我们缅怀和借鉴。未来才是我们的着眼点,愿我们的海军早日走向深蓝,成为一支世界劲旅......
——2018.6.17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