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博物馆系列——青岛海关博物馆(胶海关专题)
胶海关是青岛海关的前身,设立于1899年7月,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租借地海关。胶海关旧址建成于1913年,是当时青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办公大楼,至今已逾百年。其建筑群平面俯视如船型,是重要的青岛德式公共建筑之一。
2006年5月,胶海关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29日,青岛海关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开放。
青岛海关博物馆是一家行业性专题博物馆,设“胶海关专题”、“山东地区海关历史”两部分基本陈列内容,展陈图片上千幅、实物近500件、多媒体资料片12部、场景复原2处。其中,胶海关旧址原始蓝图及胶海关首任税务司阿理文当年使用的书籍、钟表盘等物品都有百年以上历史。
走进大门,就被这样恢弘的复原场景深深地震撼了......
“胶海关专题”陈列部分共分为胶海关旧址、首任税务司、行政管理、主要职能、兼办事务5个部分,系统地展示了近代青岛开埠以来胶海关饱经沧桑、艰难前行的历史图景。逾百年的手绘胶海关设计图、半吨重的日本产铁质密码锁保险柜及胶海关首任税务司阿理文当年使用的书籍等,微缩出青岛一段承载国家兴衰、风雨飘摇的历史。
胶海关报关厅场景复原:报关厅是海关对外接受通关申报、执行各项工作职责的重要场所。此报关厅自1914年启用以来,历经百年历史沧桑,直至2014年大港海关迁出。报关厅场景复原根据德占、日占、国民政府和新中国海关不同历史时期设置的四组人物场景,并使用现代科技手段重现了当年办公楼两侧窗外的历史风貌。
![]()
《青岛周边地貌图长卷》和《青岛全景照片长卷》......
胶海关举行办公楼迁址典礼——一九一四年四月一日
青岛海关举行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仪式——二零一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前言:青岛海关博物馆坐落在青岛市新疆路16号、全国重点文区保护单位胶海关旧址内。胶海关设立于1899年7月,是青岛作为北方著名的通商港口城市的重要见证。胶海关旧址建成于1913年,主体建筑面积2824平方米,楼高4层共22.45米,从风格到形式都较好地反映了德占青岛时期青岛建筑特征,有着较高的艺术性和研究价值。
存史资政,教化育人。本馆共设立“胶海关专题”、“山东地区海关历史”两个基本陈列。综合运用传统陈列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了胶海关和山东地区海关的历史图景和发展历程。引领您探寻海关历史,品读海关文化,从中透视民族命运,见证国家兴衰。
胶海关旧址:胶海关旧址是重要的青岛德式公共建筑之一,落成于1913年12月,至今已逾百年。这座百年建筑见证了近现代青岛城市史和海关史的发展历程,是一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在建筑史上也有着较高的艺术性和研究价值。2006年5月25日,胶海关旧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中。
胶海关旧址蓝图(1913年)......
牛舌瓦:因瓦的形状如牛的舌头而得名,是德式建筑的典型材料。瓦的背面还有一小截突起的瓦抓,瓦的中部印有德文,意为“XX家族企业专为青岛制造的瓦”。专家称,过去烧制瓦片时都要通过模具印上制造者或制作商的名字,以确保质量。这种牛舌瓦,我市许多德式建筑屋顶基本都铺设。
筒瓦:一种曲面屋瓦,尤指古罗马人所用者。筒瓦是用于大型建筑的窄瓦片,制作时为筒装,成坯为半,经烧制成瓦,一般以粘土为材料。器表饰较粗的绳纹,器内除素面外还有麻点纹、斜方格纹等纹饰。
![]()
墙砖与六角砖(民国初年)......
![]()
一关三址:德国强租胶澳后,随着殖民当局对青岛城市规划建设的推进,青岛港、胶济铁路相继建成。胶海关办公地点在历经1899年、1902年、1914年搬迁后最终确定,胶海关的设立对近代青岛的商贸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墙砖与六角砖(民国初年)......
一关三址:德国强租胶澳后,随着殖民当局对青岛城市规划建设的推进,青岛港、胶济铁路相继建成。胶海关办公地点在历经1899年、1902年、1914年搬迁后最终确定,胶海关的设立对近代青岛的商贸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899年7月1日,近代中国第一个租借地海关——胶海关设立,沿用原东海关常关青岛口分关(1865年东海关在青岛口所设)码头办公地点对外办公。
1914年4月1日,胶海关举办办公楼迁址典礼。合影中有时任德国总督麦尔瓦德克,胶海关税务司阿理文,清朝遗老吕海宸。
1902年胶海关附近场景沙盘......
1914年胶海关附近场景沙盘......
首任税务司:中国近代海关实行意外籍总税务司和税务司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系,各海关行政负责人称“税务司”,由总税务司任免,下设副税务司、帮办。阿理文于1898年8月15日奉总税务司赫德之命来青岛筹办设关事宜。1899年7月胶海关设立后,担任胶海关首任税务司兼大清胶州邮界邮政司,先后主持制定了《会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会订青岛设关征税修改办法》,对胶海关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1914年5月底,阿理文离任回到德国。
阿理文与胶海关:在德国人来到胶州湾之前,于1862年开埠设关的烟台东海关曾在青岛口设常关分卡。根据1898年10月10日由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RobertHart)送各国总理衙门的关于胶州设关征税的申呈中所载,德国曾计划把青岛变成一座不设关征税的自由港,但后来权衡利弊,又希望能参照英国九龙海关的模式在胶州湾设关,不过前提是这座海关的税务司必须由德国人来担任。于是,赫德委派了曾任其私人秘书的宜昌海关税务司阿理文(ErnstOhlmer)以调查员的身份来到青岛筹办设立海关,随后总税务司署又调派洋员4人、华员8人来青协助其工作。
鉴于此前英国在香港设关上面的一系列弊端和麻烦,阿理文等人明白,他们必须设计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方案,这项制度既能为商人们提供方便,让他们依法纳税,又不至于侵害青岛作为一个自由贸易港所应享受的一切利益。于是,在阿理文等人的努力工作下,一种新的模式,即在德国自由港上设立,并受到德国政府保护的中国海关诞生了。
1899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在北京签订了《会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26日,总理衙门原则上同意了在青岛设关的方案,同时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
3天后,赫德回复总理衙门,认同了修改过的文本,并通报补授阿理文为胶海关税务司。
阿理文初来时,青岛的大部分地区还处于一种未开发的原始状态。胶海关租用了原东海常关青岛码头的四栋平房,作为其临时的办公室和宿舍。不久,胶海关在距栈桥西侧的临时码头一个街区的坡地上购买了一块约为13.3亩的土地,计划用于建造正式的海关办公楼和关员公寓。
1901年8月,一幢有着漂亮的屋顶,在入口处的阳台下方书有“胶海关”三个大字的二层小楼落成。在它的西面是前后两座样式统一、带有券廊式拱窗的公寓楼,办公楼的北面还设立了临时货场。除此之外,胶海关还在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湾(今汇泉湾)西北的山坡上购买了两块土地,先后建造了税务司阿理文的官邸和高级帮办艾瑞时(E.O.Reis)的房子。根据华纳的观点,包括海关办公楼、税务司官邸在内的海关建筑,均由阿理文本人设计。另外,青岛的跑马场、1900年义和团之前的北京海关以及欧洲各国的驻华使馆也都是阿理文的作品。
1847年,阿理文出生在德国希尔德斯海姆(Hildescheim)附近的伯特恩(Betheln)。成年后,阿理文成为一名水手,并去过许多地方。不过他来到中国的经历却颇有戏剧性。一次航行,阿理文乘坐的船在中国近海因触礁而沉没,他抓住一块木板,被海浪冲上了海岸。阿理文选择了留下,他学会了中文,并靠当照相师为生。
1868年3月,21岁的阿理文成了中国海关的一名雇员。
1870—1872年,他在上海工作期间,撰写了一份关于鸦片贸易的备忘录,这份备忘录引起了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注意。赫德认为,阿理文是个有才能的雇员,就把他招至北京,做自己的私人秘书。在任赫德秘书期间,阿理文收集了大量的中国古瓷器。
1887年他成为粤海关的税务司。后来他又曾担任北海、佛山、北京、澳门及宜昌等不同城市的税务司,直至来到青岛。
1906年,随着山东铁路的全线通车和大港各码头开始陆续投入使用,青岛贸易中心也开始渐渐地转向了拥有先进的装卸设备、深水泊位以及更大仓储场所的港口一带。海关的工作重心也随着开始转移。1911年,在10年前建造的海关办公楼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地理位置上,都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因此,向总税务司申请在大港入口的北侧建造了新的海关大楼。阿理文在青岛一直工作到1914年5月,是月他退休回到了家乡希尔德斯海姆。
1927年1月1日,阿理文去世。他收藏的那些中国古瓷器捐给了希尔德斯海姆市的罗默尔-佩利扎乌斯博物馆。
山东巡抚袁世凯为税务司阿理文等人请功的奏折: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以税收得力之由,为胶海关税务司阿理文等人请功,请赐阿理文二品衔并三等第一宝星。
阿理文拍摄的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图册(1933年)......
阿理文设计的税务司住宅蓝图(1899年)......
海关房产建筑蓝图......
胶海关税务司使用的标准词典(清晚期)......
原来晚清时代中国人的英文就那么好了!真让我们这些学了十几年还是死英语的现代人感到汗颜......
兼办事物:近代海关兼办海务、港务、邮政、商品检验等事务。其中以海务和邮政规模最大。胶海关于1899年-1911年间兼办租借地与内地间的邮政业务,直到1911年5月该业务转交邮传部接管为止。此外,胶海关还对辖区内的灯塔、浮标等海务进行管理。
团岛灯塔:原为位于台西半岛最西端的小岛,仅在退潮时才与海岬通过一道沙岗相连。北面与团岛隔海相望的是一座海拔仅24米的小山,这座小山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与德文相对应的中文名称,1914-1922年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期间被称为游内山,因而位于山上的灯塔最早称为游内山灯塔,建于1900年。位于东经120°16′54″9,北纬36°02′41″3,海拔24米。建筑总高15.4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灯塔及各种设施遭到破坏。日占青岛后,修复了各种设施,并保留了灯塔和机房等德式建筑。
西南角团岛灯塔曾称游内山灯塔,位于市南区。建于1900年,八角形石砌结构,内有螺旋形楼梯直通塔顶。灯塔上还装有一种特殊的导航设备——气雾号。灯塔装有一电闪灯为光源,后改为白炽灯透镜,射程15海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灯塔及各种设施遭到破坏。德国战败守备灯塔的军官撤退时,爬到灯塔的尖顶铜球处打了两枪,以示不甘心失败。解放后,当年开枪的那个德国军官来青岛访问时还专程到团岛看过这两个枪眼,并对德国的侵略行径表示忏悔。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修复了各种设施并作了改进,把柴油机驱动改为电动机并增加了一套备用设备,保留了灯塔和机房等德式建筑。1960年,气雾号改装为从民主德国进口的电雾号。原为德人建造的气雾号,俗称雾笛或海牛,由柴油机带动空气压缩机,产生的高压空气吹动雾号,30秒内鸣4次,鸣5秒,停2秒。航船根据发声间隔时间,判断出自己的方位。每逢雾雨天,号角声声,为进出胶州湾的船只导航。
在德国占领青岛后,将团岛连同周边的几个岛屿填平并与大陆相连,成为突出海岸的海岬,此地距对岸的薛家岛仅三千余米,为扼守胶州湾的要地。因胶州湾湾口处水流湍急,并有暗礁分布,出于对港口发展的考虑,急需建设先进的导航设施。团岛灯塔便是最早兴建的出入港指示灯塔之一,1898年即开始砌筑,1900年工程竣工,在安装了灯具及相关设施后于12月1日正式启用。最早的灯塔为独立的柱形,内设盘旋楼梯,上部为穹顶灯罩,内设电力弧光灯,灯光分为白绿红三色(白色为主航道指示,绿色为港口停泊方向指示,红色为岸礁警示),在天气晴朗时射程可达16海里,并同时设计有导航设备报雾信号器(气雾号),供航船通过发声间隔时间判断方位。该建筑除作为灯塔外,亦用于记录进出船只数量以及气象、海流等状况供军方研究参照。在1914年的青岛战役中原塔被毁,现存建筑为1919年重建,塔高15.2米,灯高24米,为八角形石砌结构,紧邻机房等附属建筑,内设内螺旋式花岗岩楼梯,可达三层灯室。建筑现为天津海事局青岛航标处使用,灯质为明暗白红绿色三光束,通过水晶石折光鼓形透镜交替发出,射程15海里。游内山灯塔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龙邮票(清晚期):1885年海关邮政使用雕刻版印制邮票,图案为神龙戏珠,全套三枚,计一、三、五分银。与1878年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相比,该套邮票尺寸稍小,故称之为“小龙邮票”。该套“小龙邮票”由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分公司赠与青岛海关博物馆。
红印花邮票(清晚期):红印花是清朝海关一种票据凭证。1896年大清邮政成立,逢币制改革废两改元,新票印制不及,除利用“小龙邮票”加盖“洋银”应急,还利用“红印花”税票临时加盖,流传下来成为独一无二的一种邮票。该枚“红印花”由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分公司赠与青岛海关博物馆。
胶海关移交灯塔、浮标工厂清册(1949年)......
中华民国财政部关于收回灯塔致青岛市政府的文件......
《中国沿海灯塔志》(1933年)......
旧海关邮务标志......
中国沿海灯站全图......
胶海关关艇“胶安号”、出口货物报关单、查验货物......
1899——1931胶海关关税统计表......
华洋贸易情形论略(1904年)......
海关贸易报告(民国)......
主要职能:胶海关设立后,主要职能是对管辖范围内进出口货物进行检验、估价、征税、稽查、缉私、统计等。1905年12月中德签订《会订青岛设关征税修改办法》,规定在租借地内划定区域实行“无税区制度”,这一新举措的实施促进了青岛港口经济大发展,逐步奠定了青岛港在北方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到1907年,青岛港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烟台港,在全国46个条约港口中居第七位,在北方成为仅次为天津和大连的第三大贸易港。
照片中是海关税务司和职员的住宅......
![]()
胶海关地契执照(1926年)、胶海关房产登记薄(民国)、胶海关土地使用执照(1937年)......
![]()
胶海关税务司印章、胶海关关防印章......
![]()
海关胸章......
![]()
行政管理:胶海关的行政管理是近代中国海关管理制度的一个缩影。胶海关设立后,所录用洋员主要从德籍人员中遴选,人事、财务都由税务司统理,青岛地区各常关及分卡与东海关脱离隶属关系,统归胶海关管辖。1931年,原东海关的石岛、乳山口、石臼所、金家口等分关、分卡改属胶海关管理。1933年,江海关所辖海州分关改属胶海关管理。
胶海关地契执照(1926年)、胶海关房产登记薄(民国)、胶海关土地使用执照(1937年)......
胶海关税务司印章、胶海关关防印章......
海关胸章......
行政管理:胶海关的行政管理是近代中国海关管理制度的一个缩影。胶海关设立后,所录用洋员主要从德籍人员中遴选,人事、财务都由税务司统理,青岛地区各常关及分卡与东海关脱离隶属关系,统归胶海关管辖。1931年,原东海关的石岛、乳山口、石臼所、金家口等分关、分卡改属胶海关管理。1933年,江海关所辖海州分关改属胶海关管理。
胶海关下属分关、卡所:沙子口分卡、沧口分卡、红石崖分卡、燕尾港分卡、石臼所分卡、乳山口分卡、海州分关、小港分关(大鲍岛分关)、金口分关、塔埠头分关、灵山卫分卡、女姑口分卡......
《海关题名录》(民国)......
《投考海关指南大全》(1925年)、《海关语录必读》(1914年)......
保险柜:日本产铁质密码锁保险柜,20世纪二十年代制造,迄今近百年历史。保险柜规格为长0.85米,宽0.75米,高1.25米,共分为内外三层,外两层为铁制,内层为木制,重约0.5吨。此保险柜一直由海关使用至20世纪八十年代。
![]()
青岛海关印章......
![]()
青岛海关印章......
海关博物馆一楼的参观到此结束......
再次理顺下胶海关的历史沿革: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曹州教案”为由占领胶州湾。次年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青岛自此成为德国殖民地,不久后宣布为自由港。德国同意清政府在租界地内设立海关机构,并总理一切中国事务。
受总税务司赫德委派,原宜昌关税务司阿理文于1898年8月15日到青岛筹办设关事宜。不久又有洋员4人、华员8人来青协办设关。阿理文来青后租借了原东海关青岛分关码头的四幢平房(天后宫东南侧)作为办公、居住使用,随后会同东海关监督(清代官名)勘定了关界,拜访胶澳总督罗绅达,并开始草拟《青岛设关征税办法》,该条约于次年4月17日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在北京签订。按照德方要求,该办法规定胶海关税务司须由德国人担任,与德方文函往来均用德文。凡运往租借地以内不复运出的货物,一律免征关税;对于在中国其他口岸征过税,又装船运到青岛的外国货物,将退还关税,若再出口,也不征收出口税。这一办法参考了香港的关税政策,保障了租借地自由港制度的发展,但由于青岛与内陆边界绵长,也为海关监管留下了隐患。
1899年7月1日,近代中国第一个租借地海关——胶海关正式对外办公。阿理文成为首任税务司,同时兼任大清胶州邮局邮政司。
1901年8月,由阿理文亲手设计,位于现兰山路、中山路口西北侧的胶海关办公楼、宿舍及验货仓库投入使用。胶海关的设立激活了周边乃至整个自由港的贸易活动,连接栈桥码头、胶海关和火车站的兰山路也很快变身洋行街,呈现出一片商贾云集的热闹景象。同年10月,胶海关在小港设立分关(亦称大鲍岛分关),在大赵村、流亭集设立陆路缉私分卡及台东镇火车站(今四方火车站)征税处。
随着大港码头的建成和胶济铁路的通车,自由港模式的税制弊端逐渐显现。一方面复杂的通关手续妨碍了与腹地的商业贸易,贸易活动转向租借地边界进行。另一方面海关把关功能被严重弱化,导致走私严重。对此,税务司阿理文设计了一套新的海关税制,将原来的整个租借地的免税范围缩小至大港区域,胶海关从进口关税内每年提拨二成交德国当局。1905年12月1日,德国公使穆默与总税务司赫德会订了《青岛关征税修改办法》。税制改革推动了贸易的快速发展,1907年青岛口岸的关税收入和进出口总值超过烟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东最大贸易口岸。
随着海关业务与机构人员不断发展,原有的办公楼位置和体量已不相适应。1911年12月,胶海关向总税务司申请在大港建造新的办公大楼,并在次年得到批准。新址选定在大港沿路东端的一块块面积0.8公倾的土地,东西两侧是大港码头的主出入口,可以有效监管进出大港免税区的货物,同时毗邻胶济铁路和大港火车站,方便货物通关运输。
1913年12月,占地12亩,建筑面积2824平方米,造价约为18万金马克(148300两关平银)的海关大楼主体完工。俯瞰胶海关办公楼平面,恰似一艘破浪前行的航船,这座被认为是当时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建筑由汉堡F.H·施密特公司施工建设,建筑师是汉斯·费特考,建筑总监是建设局长施特拉塞尔。主楼为四层砖木结构(含阁楼层),总高度为22.45米。设计上注重功能性,一层采用蘑菇石砌基,屋面采用大折坡和四坡斜屋顶的组合,覆红瓦顶,外部仅有窗台板的花岗岩条石等装饰。横向两处山墙采用典型的德国青年风格派手法,并在三面安装有自鸣钟。主入口位于侧面,采用圆形壁柱承重。与主楼同时完工的,还有东、西两座统一设计的配楼,它们分别把守大港两侧通道,承担着货物出入免税区的查验功能。
1914年4月1日举行的胶海关迁址仪式,是轰动整个租借地的一件大事。德国胶澳总督麦尔瓦德克、曾任驻德公使的晚清遗老吕海寰都出席了迁址典礼。不久后日德战争爆发,这座办公楼也成为德国人最后完成的公共建筑之一。12月1日,日军占领了胶海关大楼,驱逐了德籍税务司威礼士。1915年8月6日,通过签订《恢复青岛海关协定》,强行夺取德国在胶州湾租借地一切特权。
1922年,根据华盛顿会议,日本将胶州湾交还中国,根据《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青岛海关应即完全为中国海关之一部分,胶海关从此摆脱租借地海关性质。12月14日,北洋政府正式设立胶海关监督公署。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派员接收胶海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1月,日军再次占领青岛,强行接管胶海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再次接管胶海关。1949年6月2日,青岛市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代表张学礼带队接收胶海关,随后对旧海关机构和制度进行了根本性改造。1950年,胶海关正式更名为青岛海关,由人民掌管的新海关由此揭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