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春节——虎门·蒋光鼐故居(荔荫园)

$
0
0
2018春节——虎门·蒋光鼐故居(荔荫园)

    从沙角炮台驱车到威远炮台,中间路过蒋光鼐将军故居——荔荫园。这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将军,抗日战争中,他与蔡廷锴将军在淞沪会战中的英勇表现,应该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蒋光鼐故居是一座造型典雅的西洋别墅式园林建筑。总面积1551平方米,遍植荔枝、龙眼、黄皮、番荔枝、法国白玉兰等名果嘉木,园内果树蔽日,争来一片难得的荫凉。红墙围护国林,园前有高台,一株芒果浓荫如伞,门楼石砌,疏瓦翘檐,石匾楷书:“荔荫园”。

    蒋光鼐故居,又名荔荫园,位于虎门镇南栅村三蒋自然村。该园以广植荔枝得名,初创于清道咸年间,是抗日名将蒋光鼐祖父蒋理祥手创。蒋理祥字议寰,号吉云,咸丰三年进士,选庶吉上,为翰林院编修。
    荔荫园的大门横匾上刻有“荔荫园”三字,门左右是一副对联:“造庐谁道龙犹卧,题户应嗤鸟是凡” 。故居没有游客,显得格外的冷清,唯有故居里的荔枝树依然浓绿。
    荔荫园以广植荔枝得名,初创于清道咸年间,是抗日名将蒋光鼐祖父蒋理祥手创,后废圯。园后山麓,有蒋光鼐先生父母墓,墓台上,坐北朝南矗立1座10米多高的“考妣碑”。左侧墓志铭是前清进士张其淦为蒋父而撰,右侧墓志铭是民国元老胡汉民先生为蒋母而书。离碑百步有六角亭1座,是蒋光鼐先生纪念其弟蒋光鲁而建,名曰“光鲁亭”,蒋光鲁原为十九路军属下一位团长,人称“骁将”,1929年十九路军在山东、河南一带与冯、阎联军作战中阵亡。“荔荫园”“考妣碑”“光鲁亭”同属蒋光鼐故居文物点。
    1946年,蒋光鼐故居进行了重修。解放后,先后分给农户居住和改作南栅大队部。1986年,蒋光鼐家属将故居捐献给国家。园内夹道而生的的大叶葵苍翠欲滴,墨绿葱茏;被修剪成的球冠状的板子树修整有致,宛如朵朵盛开的绿伞;万绿丛中, 几株海棠艳红似火,格外抢眼,一棵上了百岁的荔枝树英姿焕发,颗颗红荔挂满枝头,煞是醒目。1987年重修,1988年为纪念蒋光鼐诞生100周年,周思聪等书画名家所作的6件作品等文物。2001年重修。
    故园前面的一幢小洋房叫“红荔山房”,建于1930年,为蒋光鼐在祖园辟建一座西方别墅式楼房。故居主体建筑保存良好,占地面积223平方米,为钢筋水泥结构二层建筑,门廊及建筑正立面采用石米批挡,其他三面为红砖清水外墙,廊柱仿西方爱奥尼柱头装饰,正楼宽13.5米,进深12.4米;侧楼宽4.1米,长5.3米。基座特别,为拱形涵洞式垫托底层地面,通风防潮。花岗岩石砌台阶,石雕栏杆精致,前廊后室,内进一厅两厢,一式二层,
故居内保存有蒋光鼐担任第一届纺织工业部部长的任命书;1932年蔡锴等军政官员建造的2个石碑;1932年蒋兆和在上海抗日前线给蒋光鼐先生绘制的肖像油画。



    故居设有蒋光鼐生平事迹展览。蒋光鼐故居于1989年由东莞市人民政府正式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正对大门的过道里有蒋光鼐将军的塑像,和生平介绍......

    左手边是一间会客室......



     蒋光鼐(1888—1967):字憬然,广东东莞虎门人,是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功勋卓著的抗日名将,民革卓越领导人和创始人,新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领导人。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第十一军副军长,参加中原大战。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兼淞沪警备司令。1932年1月28日,率领十九路军抗击日军的侵略。1949年,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又历任中国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1967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1997年与蔡廷锴一同迁葬于广州19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将军墓。




    第一部分:崇文尚武,立志报国
    蒋光鼐1888年12月17日生于广东省东莞县虎门南栅乡桐园坊。祖父蒋理祥,清咸丰三年癸丑科进士。同治三年授翰林院编修。父亲蒋子敏,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举人,入京为景山官学教习。母亲郑夫人亦广东东莞人,出身世家,知书达理。蒋光鼐随母留在家乡,并跟随教私塾的大哥读书识字。1903年11月18日,郑夫人因病去世,临终前以时局日颓,嘱咐蒋光鼐“弃文从武”,这对蒋光鼐一生有着极大的影响。蒋子敏怀才不遇,在京因病去世,仅比妻子晚10天,时年48岁。父母相继去世后,家道日衰,年方15岁的蒋光鼐开始自己寻求出路。190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为东莞师范学堂录取,成为供给食宿的师范生。1906年,位于黄埔的广州陆军小学第二期招生,他与同窗好友张廷辅、袁煦圻等一起报名应试,被录取。经同学陈铭枢介绍,蒋光鼐在入学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
    在家庭的熏陶下,蒋光鼐的文章书法皆颇有功底。1902年,他考入东芜县学堂,成为该校首届学生。图为蒋光鼐所书的《孔雀东南飞》的局部。
 
    1906年,蒋光鼐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图为广东黄埔的广东陆军小学堂。
    1911年,蒋光鼐奔赴武昌,
    1912年9月,蒋光鼐被选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骑兵科学习。图为当年保定军校校门。

    1915年,蒋光鼐与张廷辅、李章达三人离开家乡到香港,后经袁煦圻协助,他们出版一份宣传革命、声讨袁世凯的《平民日报》,宣传革命,声讨袁世凯。
    1916年,蒋光鼐等4人绕道越南,进入广西参加护国军。随军进抵广州,与好友李章达、张廷辅、袁煦圻一起住进六榕寺大梅堂,拜师学佛。不久,陈铭枢也来与他们一同学佛。蒋光鼐法号“憬然”。

    1921年5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组建总统府警卫团,蒋光鼐调任警卫团少校副官,孙中山誓师北伐,经梧州抵达桂林。1922年6月,他升任警卫第二团中校团附。6月16日陈炯明炮击总统府时,蒋光鼐率队参加保卫总统府的战斗。
    1923年8月,蒋光鼐升任第1师补充团团长。1924年1月,孙中山改组粤军,他调任建国粤军第1师第1旅第2团团长,蔡廷锴被任命为第2团第1营营长,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数10年的合作经历。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的邀请,北上共商国事。盘踞广东北江一带的军阀陈炯明乘机起兵,广东军政府发动第一次东征。蒋光鼐率领第2团充当全军前卫,屡败敌军。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因病去世,广东革命政权失去最有权威的领导人。受命担任东征左翼军和中路军总指挥的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不仅按兵不动,而且与叛军相互勾结,率部发动叛乱。6月,蒋光鼐奉命率部与其他东征军星夜赶回广州,平定叛乱。
    1925年,国民政府于10月发起第二次东征,同时派军进行南讨。蒋光鼐率领28团作为南讨军的先锋,与12师一道前进。当得知12师与敌方勾结时,蒋光鼐临危不惧,率部扼守通往江门的咽喉要地单水口,抗击数倍于己的敌军,激战三昼夜。最后在友军的协助下,一举将敌军击溃。他又率部作为全军前卫,继续追击,终于全部肃清南路残敌,为广东根据地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第4军担任前锋。蒋光鼐率部参加进攻平江、岳州的战役。在围攻武昌时,第10师28团利用敌军投诚机会,率先破城。蒋光鼐曾将此次战役的经验与教训加以总结,写成《武昌围城之役经过概要》。
    1930年,60、61师组建为第19路军,任命蒋光鼐为总指挥,上将。中原大战结束后,19路军奉调到江西,1931年宁粤和谈后,十九路军奉命到宁沪一线担任警卫。

    一楼有两间展室......

    第二部分:淞沪抗战,守土卫国
    1932年,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进犯上海。当时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为第十九路军,蒋光鼐担任最高指挥官。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号召的影响和推动下,十九路军全体将士士气高昂,决心抗击日寇,保卫上海。日军以铁甲车为前导,兵分5路进攻闸北,十九路军奋勇抵抗,当即予以迎头痛击,著名的淞沪抗战由此开始。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战,鼓舞了中国军队的爱国热情,张治中率领第五军抵达上海增援助战。全国同胞感奋觉醒,上海各界、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展开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给予十九路军大力支援。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32年10月,因淞沪抗战有功,蒋光鼐获得青天白日奖章。

    1932年1月,日本军舰陆续来沪,准备袭击淞沪。1932年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悍然进攻闸北。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日军兵分三路进攻闸北,扬言四小时内占领上海。1月30日,日军调集巡洋舰、驱逐舰、航空母舰和海军陆战队等抵达上海。
    上图分别为《申报》关于日军进攻的报道;日军以铁甲车为掩护,向十九路军阵地发起进攻;日军援兵登录时的情形。

    1932年1月23日,蒋光鼐等在龙华警备司令部召开所部营长以上军官的紧急会议,讨论备战策略。图为会议记录和当日发出的抗日密令。
    淞沪会战爆发后,蒋光鼐、蔡廷锴、戴戟联合发表抗日通电,决心“为救国而抵抗,虽牺牲至一人一弹,绝不退缩”。图为电文。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战斗序列示意图。
    蒋光鼐、蔡廷锴、戴戟三人星夜赶往真茹车站,设立临时指挥部。图为三人合影。
    历史的巧合:“一·二八”爆发前,蒋光鼐正在上海养病,而十九路军也正要调离上海,一切都正好“撞上了”。当时驻扎在上海闸北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本打算派翁照垣和122旅旅长张炎组成独立旅,北上东北支援坚持抗日的马占山部。就在整装待发时,十九路军突然被国民政府调到南京至上海一线,负责京沪一带的防务。淞沪警备司令为戴戟;十九路军总指挥为蒋光鼐,军长蔡廷锴。
    事实上,“一·二八事变”前夕,上海战云密布,日本人屡生事端,蒋介石忌惮十九路军抗日情绪高涨,即阴谋调离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出上海,以求“避免战争”。蒋介石还指令何应钦调派宋子文手下的宪兵第六团务于二十八日前赶至上海,接替十九路军七十八师的闸北防务。谁知,指令延误了。1月28日夜,本来需要交接撤离的十九路军,就因此迎上了突然袭击上海地区的日军,战事一触即发。
    蒋光鼐忘记了带病之身,全力指挥抗战。史料记载,29日凌晨1时,十九路军向全国各界发出通电,其中有言:“光鼐等分属军人,惟知正当防卫,捍患守土,是其天职,尺地寸草,不能放弃……”

    1932年2月1日,蒋光鼐亲临闸北前线指挥战斗,击退日军。
    蒋光鼐奋起御敌深得民心,爱国华侨崔某特将自己佩戴的“化险石”戒指献给蒋光鼐。
    顽强奋战的十九路军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戴,画家蒋兆和在火线上为蒋光鼐画像。
    在蒋光鼐的指挥下,十九路军英勇抵抗日军。图为我军用高射炮打击敌机。
    “化险石”戒指:“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一位华侨来到19路军后方办事处,他恭恭敬敬地从怀里取出两枚戒指,一定要请工作人员替他转交给19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和军长蔡廷锴。办事处工作人员一再婉言谢绝,这位华侨急得满脸通红,激动地向工作人员说出了这两枚戒指的来历。戒指上镶嵌的石头叫“化险石”,它原是非洲土著人身上佩带的饰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进入非洲的英军听当地土著人说,佩带这种“化险石”可以刀枪不入。他们认为是无稽之谈,便找来一些“化险石”摆在地上,然后由一群英军向这些石头射击。结果,没有一颗子弹能打中这些石头。英国军人相信了这石头神奇的威力,从此,“化险石”便成了人们争购的宝物。这位华侨听说这件事后,托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非洲购回两粒“化险石”,并把它制成两枚戒指,准备做防身之用。现在,他执意要把戒指送给两位将军,希望他们保重身体,带领部队把日本侵略者打出中国去。华侨的一番话让在场的工作人员无法拒绝。他在登记单上写下“崔某”两个字,没留名就走出了办事处。从此,这枚戒指被蒋光鼐带在身边。

    1932年2月2日,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向全国通电:“牺牲最后之一弹一卒”,“以纯洁之血,贡于党国,献于全民”。
    2月4日,日军再发动进攻,战火蔓延到江湾、吴淞一带。2月10日,蒋光鼐向政府报告战况,并表示要与日军战斗到底。图为防守吴淞炮台的中国守军向敌军开炮。
    1932年2月13日,日军向十九路军发起新的进攻,十九路军多次将敌军击退。图为蔡廷锴军长在战场督战。

    1932年2月13日,何应钦致蒋光鼐电,指令其停战。图为蒋光鼐委婉回电陈情,坚持触及作战。
    中国人民抗日呼声日渐高涨,2月14日,南京政府派张治中率第五军赴沪参战,统一归蒋光鼐统率。图为第五军官兵参战前在“不灭倭寇,誓不生还”的誓词上签名。
    十九路军将士炮击日军
    2月18日,日军司令植田谦吉向中国军队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我军退出租界20公里,撤去此范围内军事设施并永不重建。蒋光鼐即令前线部队集结炮火攻击日军,作为答复。图为驳斥日军通牒的复函。

    十九路军与第五军在庙行前线配合默契,顽强抵御日军,收复阵地,挫败日军侵袭计划。图为蒋光鼐在前线观察。
    2月20日,日本海陆空三军,向江湾、庙行等地发起猛攻。图为十九路军在江湾车站抵挡来犯敌人。

    广大华侨身在海外,心系祖国。踊跃购买药品、枪械等支援上海军民抗日。图为印尼华侨卖冰淇凌支援抗战。
    淞沪抗战期间,广大民众以各种形式支援十九路军。图为上海市民协助十九路军挖战壕,妇女团体卖花助饷。

    1932年2月,蒋光鼐、蔡廷锴、戴戟接受外国记者采访。
    1932年3月1日,日军向浏河一带发起强攻,威胁我军侧翼。图为敌军进攻浏河杨林口时,我军奋勇抵抗敌军。
    日军在浏河登陆后,我军腹背受敌,蒋光鼐虽令部队拼死抵抗,但终因后援不足,于3月2日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线。图为当时关于撤退的报道。
    全国振奋,政府却很消极:上海交火激烈,南京政府于1月30日迁都洛阳,不予支援上海抗战。据蒋光鼐、蔡廷锴、戴戟三人合著的回忆录记载,南京政府不仅断绝十九路军的给养和军饷,同时还截留国内外同胞援助上海抗战的款项七百余万元。当时,几经交涉,军政部才勉强同意从该项捐款中抵充欠饷下发。何应钦遵照蒋介石意旨,发电警告各部队不予支援:“十九路军有三师十六团,无须援兵,尽可支持。各军将士非得军政部命令而自由行动者,虽意出爱国,亦须受抗命处分。”
    开弓没有回头箭,战事一打响,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就联名发表《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同志书》,表明抗战决心:“抛掷一头颅,即保障世界一分和平,挥洒一点血,即挽回一分国运……”危难之际,蒋光鼐、蔡廷锴、戴戟联名发表《告淞沪民众书》,动员抗战,首次提出中国抗日军民合作抗战口号,并具体设7项措施,表明十九路军“宁为玉碎而荣死,不为瓦全而偷生”。
    十九路军是清一色的步兵,没有飞机、坦克和装甲车,武器装备落后。日军凭借陆海空三军优势,根本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日军指挥官、少将盐泽扬言要在4个小时之内占领上海。开战之后,日军飞机低飞到1000米以下低空,狂轰滥炸,步兵在坦克、装甲车掩护下多次冲锋,企图突破闸北防线,但在中国士兵英勇抗击之下,连连受挫。未得逞的日军一边提出停火要求,一边增派援军,于31日晚再次发起进攻。2月1日,蒋光鼐亲临闸北前线指挥战斗,再次打退日军。2月4日,日军又发动进攻,战火蔓延到江湾、吴淞一带,增兵已达1万多人,但十九路军的防线仍岿然不动。盐泽因此被免职回国,后来,蒋光鼐领导十九路军乘胜追击,下令全力决战,迫使日军向纪家桥方向溃退。这一胜利使全国上下为之欢呼振奋,一扫甲午以来的抑郁之气,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后方官兵也纷纷请缨抗战,但蒋介石拒绝再向上海增兵。而同时,日军第四任指挥白川率领的两个师陆续到达上海,敌军兵力已增至八万,当时中国守军总兵力只有四万余。
    而且,南京政府对十九路军在战争中所消耗、损失的武器、弹药、医药器材,以至御寒棉衣,一律不予补给。为了解决手榴弹急需的问题,由上海总工会动员募集赶制几万只“土炸弹”,送往前线使用。因为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日政策,十九路军几乎是处于孤军奋战当中。蒋光鼐希望近在咫尺的上官云相和戴岳所部来支援。然而,他们却始终按兵不动。3月1日,十九路军因援绝兵尽,全线动摇。当晚11时,蒋光鼐被迫含泪下达全线撤退命令。
    战中,十九路军、第五军伤亡失踪官佐919名,士兵13882名。

    1932年5月5日,南京政府代表与日本代表在上海正式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划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地区驻军,而日本则可以在许多地区驻军。为抗议签署停战协定,蒋光鼐提出辞职。
    1932年5月28日,苏州吴万军民沉痛举行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陈铭枢、蒋光鼐、张治中等主席团全体成员向灵台静默致哀。在追悼大会上,蒋光鼐写挽联一副,字字泣血:自卫乃天赋人权,三万众慷慨登陴,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石烂海枯犹此志;相约以血湔国耻,四十日见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浆桂酒有余哀。

    向所有守卫国土的仁人志士致敬!

    第三部分:福建事变,致力民主
    福建事变,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福州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事变后建立了反蒋政权。1932年,“一·二八”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调十九路军在福建“剿共”。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将领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场召开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1月15日,蒋介石军队攻陷福州。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总部分别迁往漳州和泉州。同年1月21日,泉州、漳州失守,福建事变失败。
    福建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政治事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为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而且为促使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有益借鉴。

    1933年5月,时任福建省府主席的蒋光鼐与蔡廷锴联名发表通电,谴责蒋介石的对日妥协政策,继续主张抗日。图为《反对与日妥协通电》。
    1933年7月,蒋光鼐派陈公培带亲笔信去闽北前线延平西南的王台乡,与红军前线指挥员彭德怀商谈停战事宜。图为红军前线指挥所在地王台八角楼。
    1933年10月,陈铭枢邀请蒋光鼐到香港李济深家,与徐谦、黄琪翔、章伯钧等人商讨在福建组织抗日新政府的事。图为李济深。
    淞沪抗战后,蒋介石为排除异己,将十九路军调往福建,进剿红军。

    1933年秋,蒋光鼐、蔡廷锴等在戚公祠补山精舍秘密开会,协商筹办新政府。
    1933年10月,十九路军和红军代表就双方防线及福建政府与苏区政府划界等事宜进行谈判,并签署了《抗日讨蒋协定》。
    1933年11月20日,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在福州市人民体育场召开。22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福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图为与会代表合影。
    福建人民政府成立后,公开宣布抗日,立即遭到蒋介石的镇压,最终解体。图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组织表。

    “福建事变”失败后,蒋光鼐到香港。1935年7月,与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的民主人士,秘密成立“中华民族革命同盟”,继续从事抗日爱国救亡事业。图为“大同盟”在广州创办的刊物《在抗战旗帜之下》。
    毛泽东在1936年9月22日曾给蒋光鼐、蔡廷锴写信,对他的抗战给予高度民主的肯定和希望:“光荣的十九路军系统在先生等领导下,继续奋斗,再接再厉。 ”“真正之救国任务,必须有许多真正诚心救国之志士仁人”,“热忱爱国如先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蒋光鼐离港回内地。图为1938年任第四战区参谋长的蒋光鼐与叶挺在重庆的合影。
    1939年,蒋光鼐经叶挺、廖承志介绍,认识了周恩来,两人多次商谈抗日救国大计。图为蒋光鼐与周恩来在重庆曾家岩渔村合影。

    1941年3月,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夫妇来华考察,路经韶关时访问了余汉谋、蒋光鼐等将军,并调查粤北抗战情况。
    粤北民众向爱国将军献旗致敬。
    为支援中共抗战,蒋光鼐曾以个人薪金积蓄二十万元资助东江纵队,支持其打击日军。图为行军中的东江纵队。

    将军的琴台......

    第四部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抗战胜利后,蒋光鼐参与创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筹备并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蒋光鼐曾任民革中央常务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致力于祖国统一战线工作,热忱拥护“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政策。1952年至1967年,他担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兢兢业业,为发展我国棉纺织事业,为建设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光鼐回到广州。次年,蒋光鼐等人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图为蒋光鼐与夫人黄晚霞在广州梅花村住处留影。
    1948年1月1日,蒋光鼐与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等在香港组织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提出“建立独立、民主、幸福之新中国”的口号。图为民革部分领导人在香港合影。
    图为1948年,蒋光鼐访问台湾延平郡王祠前留影。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蒋光鼐是代表之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其后,蒋光鼐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民主党派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蒋光鼐当选为民革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1955年4月,当选为中国政协北京市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先后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2年8月,蒋光鼐被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为纺织工业部部长。

 







    这里保存着1932年陈铭枢、蔡廷锴等人为蒋光鼐祖父蒋理祥、父亲蒋子敏建造的铜像底座及其碑文拓片。





    第五部分:情系故乡,造福桑梓
    蒋光鼐既有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又不乏造福民众的慈悲胸怀。他情牵故园,热心公益。为救死扶伤,未解决父老求医无门之苦,他积极筹建虎门医院,并倾囊垂范;后又在“育婴堂”原址上创办吉云小学,使乡亲子弟获得免费受教育的机会。在担任东莞明伦堂董事长期间,他秉公办事,将资金投入到教育与慈善事业,大力促成虎门中学、莞旅中学的建立,并将广州住所无偿捐出用作校舍。

    20世纪30年代,蒋光鼐召集当地乡绅,倡议为乡亲创建虎门医院,并率先捐出五万元。1933年6月10日,虎门医院董事会成立。蒋光鼐任董事长。

    为纪念当年捐资兴建虎门医院的商人,特意修筑商颂亭。

    1934年,蒋光鼐捐出祖产,创办学校,以祖父蒋理祥名号命名为“吉云小学”。日军侵略虎门时,吉云小学变成一片废墟。1946年,蒋光鼐筹划复校并任董事长。1949年,吉云小学迁回南栅。
    1946年9月5日,虎门中学开学,办学经费全都由东莞明伦堂负担。

    1947年7月,时任明伦堂董事长的蒋光鼐将私宅捐出,用作“私立东莞县旅省中学”校舍。
    1947年,蒋光鼐赠给虎门中学两套《万有文库》(共3442种8000册),图为《万有文库》部分书目。
    1951年2月,莞旅中学第二届初中毕业班同学与老师摄于逢源北街莞旅中学校球场。

    1941年,蒋光鼐被推选为明伦堂董事长。在他任职期间,秉公办事,把明伦堂大部分资金都投入教育与慈善事业,主要资助六所中学、十所国民学校、五所小学、一所幼稚园及简易师范学校。1946年,明伦堂共支出慈善预备费折谷约十九万斤,慈善经常费(用于资助1卫生福利机构)折谷约四十万斤。

    第六部分:世人敬仰,风范长存
    1967年6月8日,蒋光鼐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深切缅怀抗日名将。在蒋光鼐家乡,至今保存着红荔山房、光鲁亭等文物建筑。历年来,家乡人民对这些文物精心呵护,合理利用,使之逐渐建设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蒋光鼐共有12个子女,5男、7女。其中有3人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从军报国。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他第四个女儿蒋定日。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蒋抗日瞒着父亲投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军后,其司令员以我们与蒋介石同姓,而蒋介石并不抗日为由,建议姐姐改名定日。”蒋建国说,12个兄弟姐妹中,有10人考上大学,大哥蒋庆瀛早逝,最小的妹妹则由于动乱年代未能如愿,“但她是一名优秀的工人,以前五毛钱纸币上印着的纺织女工推纱锭的画像就以她为原型”。蒋光鼐之子、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蒋建国。蒋建国长兄之子蒋思云是北京市化工研究院院长,曾多次回莞为家乡搞化工实验,而其国外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每每回国,也不忘重返故居。









    蒋光鲁:青年时代随堂兄蒋光鼐从军。北伐开始后,参加平江、浏阳、中火铺、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城战斗。他作战晓勇,屡立战功,旋升为营长。北伐战争结束,率部为前锋,参加粤桂战争。中原大战爆发,蒋光鲁率部为六十一师先头部队,参加攻打济南城战斗,为主力部队攻占济南城打开突破口。1930年8月17日第十九路军正式组建,8月18日,蒋光鲁率部随十九路军主力冒大雨经归德、周口、漯河转战河南。8月24日,在河南新郑附近阵亡,被追升为陆军少将,时年34岁。


    结束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蒋光鼐忠心护国,追求正义;在国家战乱、党派纷争之时,他反对内战,心系同胞;在日军侵华、国土沦丧的紧急关头,他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困难艰苦的建国初期,他兢兢业业,竭力奉献。赤城无私的爱国情怀,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折射出蒋光鼐的非凡人性。今天,我们缅怀蒋光鼐将军的业绩,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此激励后来者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奋斗。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2.22

附:我们是第一个来参观荔荫园的家庭,守门人找了半天登记簿,又热情地递给我们宣传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