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节——虎门·海战博物馆(第七部分沉沦与觉醒二)
近代化变革中的浴火重生:为挽救濒临危亡的国运民生,无数仁人志士将求索的目光投向西方,他们冲破束缚中国几千年的羁绊枷锁,大胆引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矢志不渝的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老朽中国渐显生机与活力。
军事近代化:制器 练兵 建军......
政治近代化:外交
维新 革命......
科教近代化:科技
教育 报刊......
制器:19世纪60年代初,陷于内忧外患的晚清中国发起洋务运动,首先从强军入手,通过直接购买、自行仿造等途径,大规模改良落后的武器装备。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李鸿章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又称作上海机器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早期厂房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为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
金陵机器制造局:是中国民族工业先驱,南京第一座近代机械化工厂,也是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素有“中国民族军事工业摇篮”之誉。金陵机器制造局诞生于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由江苏巡抚升任代理两江总督,在聚宝门外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上兴建厂房,开办金陵机器制造局。1888年,金陵机器制造局为中国最先制造出第一门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膛炮,声名远扬。
练兵:“练兵”是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手段,晚清军队按照西方模式配置武备、操练官兵、演习战法。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全国上下掀起练兵运动的高潮。
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开创十项之最:
1、第一次规范设置步、骑、炮、工、辎重等陆军主要兵种,全部编制装备近代火器新式作战装备,组成中国多兵种合成的近代陆军。
2、第一次仿效西方现代军队,形成军、师(镇)、旅(协)、团(标)、营、连(队)、排、班(棚)的编制,建立规范的随军医院和使用近代通信手段的专业分队,并全部配备新式通讯与观测装备、辎重车等。
3、第一次按照西方近代军队模式制订训练大纲,并以西式律令操法训练部队,结合中国古代练兵与管理经验制订出各类军法军规。
4、第一次参照近代欧洲国家的陆军征兵标准,制订士兵招募制度,鼓励有文化者从军,促使中国军队成分发生变化。
5、第一次设立参谋营务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等正规参谋机构、军法执行机构和训练监督机构,提高军队指挥与管理效率。
6、第一次设立粮饷局、军械局、转运局等较为完善的近代后勤保障机构,提高部队军事行动的保障能力。
7、第一次废除跪拜等旧式封建礼仪,组建正规军乐队,以文明军事礼仪规范官兵的日常行为。
8、第一次创办各类军事学堂、学兵营、训练队等一系列学科健全、管理规范的军事教育机构、派遣军事留学生出国深造,并委任毕业生或留学生担任部队各级军官。
9、第一次仿照西方陆军军制,在中国军队中实行正规的近代军衔制度,进一步促进中国陆军的正规化建设。
10、第一次按照近代陆军单兵作战的要求,淘汰笨重的旧式军服,采用西式军服制式,使新军部队面貌焕然一新。
建军:晚清军事武装通过扩编建制建成规模,70年代形成四大水师舰队,80年代北洋水师正式成军,90年代新式陆军迅速发展。随着陆军部、海军部的成立,军事建设步入近代化、正规化轨道。
中法战争前四大水师舰队:
1875年北洋水师成立
创建人:李鸿章 基地:旅顺、威海、大沽
1875年南洋水师成立
创建人:沈葆桢 基地:上海、南京
1879年福建水师成立
创建人:左宗棠、沈葆桢 基地:马尾
清初广东水师成立:创建人:历任广东督抚
基地:黄埔、虎门、惠州
丁汝昌(1836—1895):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海军提督。安徽合肥人,原名先达,也作禹亭,号次章。祖先明初从凤阳迁居庐江,同治四年(1865年)迁居巢县汪郎中村。丁汝昌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归顺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1879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光绪七年(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来援的希望破灭之后,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爱新觉罗·载洵(1885—1949):字仲泉,号痴云,满洲镶白旗人,醇亲王奕譞第六子,光绪帝之弟,之后出继为瑞郡王奕志的后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光绪十五年(1889年)晋辅国公,次年又晋镇国公。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袭贝勒,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加郡王衔。宣统元年(1909年)筹办海军大臣,并赴欧美考察海军。次年授海军部大臣。民国元年(1912年)1月,与载涛等组织宗社党。辛亥革命后在北京、天津闲居。日军侵华期间,载洵坚持气节,拒绝到伪满州国任职。1949年逝世于天津。
萨镇冰
(1859—1952):字鼎铭。祖籍山西代县,出身于福建福州,著名的色目人萨氏家族。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萨镇冰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早年进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光绪三年(1877年)受派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帮统兼海圻舰管带、广东水师提督、清政府海军统制等职。武昌起义爆发后,被袁世凯任命为内阁海军大臣,萨镇冰未就职。1917、1919年两度任海军总长。翌年5月暂代国务总理。其后继任海军总长等职。1922至1927年,任福建省省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萨镇冰挂名为海军部高等顾问。1933年11月他支持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赞成反蒋抗日的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南洋和后方川、黔、湘、滇、桂、陕、甘等省宣传抗日。
北洋水师总教习、英国人朗威里与“致远”舰军官合影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重建,1909年合并为巡洋舰队。
新军:甲午中日战后,荣禄将四大军(甘军、武毅军、新建陆军、毅军)合编为武卫军,分路驻防,以甘军驻蓟州(今天津蓟县)为后军。清政府为加强陆军力量,下令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提督聂士成、温处道袁世凯等编练新式陆军,“习洋枪,学西法”,史称新军,全称“新建陆军”。这支军队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军制、训练以及装备,一切依照德日制度,由德国人为主的洋人教习,是清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甘军因为坚决抵抗八国联军,战后在八国联军压力下回到西北,董福祥被革职,保留了旧体制。
经济近代化:
厂矿:19世纪70年代,晚清中国的自强措施更进一步,在发展军工企业的同时新建民用厂矿,这类实业以官督商办为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于1878年由李鸿章主持筹建,在经历了亏损与大火灾之后,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93年重建,并扩大了规模,改名“华盛”。上海机器织布局在中国棉纺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冶萍公司: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三部分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1908年,盛宣怀奏请清政府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而成立。同时由官督商办转为完全商办。到辛亥革命前夕,该公司员工7000多人,年产钢近7万吨、铁矿50万吨、煤60万吨,占清政府全年钢产量90%以上。由于汉冶萍公司是清政府惟一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控制该公司实际上等于控制了清政府的重工业。因为抗战,于1938年,将其大部设备运往重庆,另立新厂,为重庆钢铁集团前身。大冶铁矿,是中国钢铁工业摇篮——汉冶萍公司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1890年建矿,是中国百年工业化从洋务运动留存至今且仍在生产的唯一企业,曾是我国的“钢铁粮仓”。
开平矿务局:开平矿务局即开平煤矿,是清末洋务运动开始后官督商办的大型新式采煤企业。位于滦州开平,现唐山市开平区。是洋务派开办的重要民用企业之一,为了是辅助军事工业。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交通:晚清中国陆续出现了一批航运、铁路等近代交通运输企业,邮政、电讯事业也开始起步,深刻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也进一步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轮船招商局:清末最早设立的大型轮船航运企业,也是清政府经营的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1872年李鸿章招商筹办,实际上是官商合办。招集商股银73万多两,又由各海关拨官银190多万两作为资本。官拨规定分年由招商局轮船为政府运输漕米等物抵还:“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1873年正式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牛庄、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横滨、神户、吕宋等地。
京奉铁路:是中国于清朝末年修建的一条铁路。起自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东南侧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站,终至奉天省的奉天城站(竣工后更名为辽宁总站,今沈阳北站),全长约862Km,是今京哈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奉铁路上最早建成的路段是1881年建成通车的唐胥铁路(唐山至胥各庄),这一段铁路最早于1877年开始修建,最初以骡马作为牵引动力。1888年8月底延长至天津东站,本有延长至通州的计划,后因清政府顽固势力的阻挠最终搁置。后经过廊坊、丰台延长至北京。京奉铁路从1877年始建,1930年随着辽宁总站(沈阳北站)的落成而竣工,前后经历了53年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京奉铁路更名为京沈铁路,经过大规模的修缮与扩建,如今成为北京通往东北各地重要的铁路动脉。
京张铁路:为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它连接北京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公里,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这条铁路工程艰巨。现称为京包铁路,以前的京张段为北京至包头铁路线的首段。京张铁路是袁世凯在清政府排除英国、俄国等殖民主义者的阻挠,委派詹天佑为京张铁路局总工程师(后兼任京张铁路局总办)修建的。
詹天佑(1861-1919):汉族,字眷诚,号达朝。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故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兼办邮政业务的上海海关:江海关设置于1685年,1950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海关又是中国邮政的开山鼻祖。1865年,清总理衙门将中华帝国邮政开办业务交给海关,赫德成了海关总S务司兼邮政司,总部设在上海海关内,后迁北京海关总S务司内。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于1878年在北京、上海、天津、烟台、牛庄五关发行。中国最早的邮戳早于邮票问世,是上海海关总S务司用来表示资费已付戳。
李鸿章视察唐胥铁路
市政:通商口岸城市作为与西方接触的前沿,较早引入了电力、自来水、通讯、公园等基础设施,市政建设逐步近代化。
天津第一座开启式铁桥——金华桥:光绪八年(1882),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欲将督署门前的浮桥改建成西式铁桥,因顾虑桥下漕船通行不便,因此搁置起来。光绪十四年(1888),经与有关方面议定,决定建开启式铁桥,以解决水陆两方面的交通问题。这是天津建开启式铁桥之始,称金华桥,天津人俗称之为“老铁桥”。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金华桥改建为新式铁桥,为通往京师之要道。新式的金华桥横跨南运河,长37.6米,宽10.3米,三孔。桥桁内的两旁有高出桥面的人行便道,各宽1.5米。桥面为木板,桥身载重以6吨左右车辆为限。下部结构系石砌桥台,中墩为小型沉箱基础,俗称铁罐。中孔为双叶立转下承开启跨,用人力开启。
天津环城有轨电车:1906年6月2日,天津第一条有轨电车——白牌电车正式开通运行。白牌电车环城运行,全程5.16公里。1908年,黄牌电车通车。同年,蓝、红牌电车相继通车。白、黄、蓝、红四条有轨电车线路通车后,天津有轨电车的通达地域范围覆盖了老城区外围、意奥日法四国租界、俄租界部分,并且沟通了老龙头火车站和海河沿岸码头,初步形成了一个现代公共交通网络。1927年建成东北角至海关的花牌(兰黄两色)电车,而1947年通车的紫牌电车最终联通了河北新区。
上海斐伦路发电厂:上海是中国电力工业的发源地,有着130多年的历史。1881年,英国人立德尔(R.
W.
Little)等招股筹银5万两,成立上海电气公司,从美国购得发电设备,在南京路江西路的西北角创办了上海第一家电厂。比全球率先使用弧光灯的法国巴黎火车站电厂晚7年,比日本东京电灯公司早5年,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从上海起步。1888年11月1日上海电气公司改组,成立新申电气公司,推广更方便使用的白炽灯。1893年8月20日成立工部局电气处。9月1日在乍浦路新申电气公司旧址,建立设备容量为197千瓦的中央电站,供123盏弧光灯和6325盏白炽灯照明。后因用户增加,又耗银2.5万两,在斐伦路30号动工建造设备容量为298.5千瓦的新中央电站,于1896年5月21日落成发电。5年后,电站开始日夜供电。1904年开始向工厂电动机及电梯供电。
上海杨树浦自来水厂:始建于公元1881年8月,建成于1883年8月1日正式向外供水的杨树浦水厂隶属于上海市自来水市北有限公司。它位于上海市区东部,杨浦大桥浦西段西侧,占地面积12.9万平方米,是全国供水行业建厂最早,生产能力最大的地面水厂之一。
建筑的外形为英国传统城堡形式,承重墙用清水砖墙,嵌以红砖腰线,周围墙身压顶雉堞缺口,雉堞的压顶及窗框、腰线等均用水泥粉出凸线,墙面转折交界处为水泥隅石形状,如同一座中古时代的英国城堡,尤其是那些装饰性元素,使这座建筑成了沪上工业厂房中的异数。
1880年瑞典斯德歌尔摩莫尔斯电报机: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电报通讯技术。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大沽、烟台之间架设电报线,用于军事用途。此后,电报事业快速发展,逐渐覆盖全中国。
19世纪晚期美国电报机
19世纪末 Townson&Mercer 制分光仪:分光仪又称分光计, 是用来准确测量光线偏折角度的仪器。分光仪利用各种原理可以将一束混合光分成多束纯光,一般用于光谱分析。以光电倍增管等光探测器在不同波长位置,测量谱线强度的装置。
19世纪榆木制作贝尔电话机: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的电话获得专利。次年,传入上海。不久,上海设立电话交换所,开通普通电话业务。天津、南京等城市相继开设市政交换所并逐步设立电话局,开始经营长途电话业务。
1901年美国柯达公司造木质风箱照相机:1837年,银版照相技术在法国问世。1846年,最早的照相机由供职于中国海关的法国人儒勒
依蒂耶带进中国。此后,西方照相机及摄影技术率先在沿海开放口岸得以推广。
20世纪初“嗱怡”银壳怀表
19世纪手摇电击仪
19世纪注射器:西医传入中国时间较早,西方来华传教士发挥关键作用,鸦片战争后数十年间,西医大规模传入中国,打破了中医一统的局面,对中国近代医学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00年瑞典实木墙挂式曲柄电话
20世纪美国“胜家”牌手摇缝纫机:1851年,美国人胜家发明了改良型缝纫机。从此“胜家”牌缝纫机垄断了世界市场。据统计,仅1884年至1887年,胜家公司在上海就售出了2000多台缝纫机。
外交:随着与其他国家交往的日益频繁,清政府设立专门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同时向相关国家派驻使节、领事,开始以近代外交理念处理涉外事务。
首位晚清驻外使节郭嵩焘(1818年—1891年):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咸丰四年至咸丰六年佐曾国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同治二年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光绪元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1860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上。
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运货铁路。光绪五年
(1879年) 清政府允准开平矿务局出资修建一条自唐山至胥各庄的运煤铁路,并聘矿务局英籍工程师金达 (C.W.Kinder)
监修。因守旧势力反对,未果。次年矿务局复请修建获准。当年建成,为单轨轻便铁路,约7.5公里。开始时用驴马拖拉跑车,第二年开始使用机车曳引。光绪十一年
(1885年)
开始从胥各庄向芦台庄附近的阎庄延展,次年完成,长30余公里,称唐芦铁路。又次年延至天津,增长80余公里,称津沽铁路。
近代外交的开启: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
蒲安臣:(1820-1870)美国著名的律师、政治家和外交家,美国对华合作政策的代表人物。他还是绝无仅有的既担任过美国驻华公使又担任中国使节的一位美国人。
美国驻华公使:1861年6月14日,林肯总统就职后不久,任命蒲安臣为美国第十三任驻华公使。任期共有6年。1862年7月20日,蒲安臣到达北京,成为第一批入驻北京的外国公使之一。在驻华公使任上,蒲安臣积极执行美国国务卿西华德提出的对华“合作政策”:开展“公正的”外交活动,以取代“武力外交”。“在条约口岸既不要求也不占领租界”,“也永不威胁中华帝国的领土完整。”相对于俄、法、德等国的横暴而言,美国的对华态度赢得清政府的好感,对蒲安臣也具有特别的信任。蒲安臣还曾协助中国,对付英国人李泰国。
中国首任使节:1867年11月27日,担任驻华公使已达六年之久的蒲安臣即将离任回国,在总理衙门为他举办的饯行宴会上,“嗣后遇有与各国不平之事,伊必十分出力,即如中国派伊为使相同。”。当时,清朝政府正在准备第一次派团出使外国,但是苦于缺乏合适的外交人才,并对礼节问题感到十分为难。恭亲王奕欣上了一道奏摺,建议委任蒲安臣这个友好人士担任中国首任全权使节,代表中国政府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进行中国首次近代外交活动,这个意见随即被采纳。1868年2月25日,清政府第一个蒲安臣使团一行三十人,自上海虹口黄浦江码头乘坐“格斯达哥里”号轮船起航前往美国旧金山。随同出访的还有两名中国官员:海关道志刚和礼部郎中孙家谷。为这次出访,蒲安臣还受委托设计了清朝第一面国旗:黄底蓝镶边,中绘一龙,长三尺,宽两尺。
出使美国:1868年4月初,蒲安臣使团到达旧金山。5月中,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在招待这个使团的宴会上祝贺蒲安臣是"最年轻的一个政府的儿子和最古老的一个政府的代表"。6月2日,使团到达华盛顿,次日拜访了美国国务卿西华德。6月6日,美国总统安德鲁·詹森在华盛顿接受了中国的首封国书。他也以中国代言人的身份到处发表演说,强调中国欢迎美国的商人和传教士,而各国应该对中国保持一种明智的态度。“我希望中国的自主,应该维持。我希望它的独立,应该保全。我希望,它能获得平等,这样它就能以平等的特权给予一切国家。”。7月28日,蒲安臣与西华德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首个对等条约《中美续增条约》,史称《蒲安臣条约》。条约承认中国是一个平等的国家,反对一切割让中国领土的要求。规定:“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人民互相来往,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美国在条约中声明不干涉中国内政,中国何时开通电报、修筑铁路,何时进行改革,完全由他们自己来决定。美国则通过这一条约得到廉价的华工,解决了内战后和修建太平洋铁路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出使英国:9月19日,蒲安臣使团继续以“中国钦差”身份,到达英国伦敦。10月20日,蒲安臣一行在温莎宫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正在蒲安臣使团访英期间,12月4日,英国内阁改组,自由党获胜,葛莱斯东任首相,克拉兰敦取代司丹立出任外交大臣。12月26日,新任英国外交大臣克拉兰敦会见了蒲安臣等人。28日,克拉兰敦发表一份自制性的照会,表示英国政府愿意同中国政府“以和济事”,实行修约缓进政策,“不实施与中国的独立和安全相矛盾的一种不友好的压迫”;并且宁愿同中国的中央政府直接接触,不愿同各地方官吏交涉。交换条件是中国应当忠实遵守各种条约义务。蒲安臣在英国大体上完成了使命,达成了既定目标。1869年1月1日,蒲安臣以中国使臣的名义复信,表示完全同意。
出使法国:1869年1月2日,蒲安臣一行到达巴黎。法国一向反对美国的“不割让主义”,但由于英国已经表示了采纳修约缓进政策,法国也只得与英国保持一致(1月5日法国外交部长拉发特向驻法英使表明态度)。1月21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接见了蒲安臣。但是由于反对势力强大,蒲安臣一行在巴黎前后停留了半年多,仍然无法取得任何成果。既未能取得象在华盛顿那样的条约,或者象在英国那样的自制性的照会,只好失望的离开法国。
出使普鲁士:蒲安臣使团于1869年9月21日前往瑞典,10月7日离开斯得哥尔摩,10月30日离开丹麦,11月18日离开荷兰,1870年1月前往柏林。在柏林,蒲安臣顺利地完成了谈判;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发表了与英国类似的对中国有利的声明。
出使俄国:1870年2月1日,使团由普鲁士前往俄国。2月16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接见了蒲安臣一行。当时俄国与英国在亚洲争霸,与后起的美国关系相对友好。但是沙皇在会谈中竭力回避中俄领土纠纷等实质性内容,令蒲安臣心情抑郁愁闷,日夜焦思:俄国“与中国毗连陆地万数千里。既恐办法稍差,失颜于中国;措语来当,又将贻笑于俄人”,于会见次日就感染肺炎病倒,而且病势日加。
1870年2月23日,蒲安臣因肺炎在圣彼得堡突然逝世,终年50岁。清朝政府为表彰蒲安臣其担任驻华公使时“和衷商办”及出使期“为国家效力”,竭力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授与一品官衔,以及抚恤金一万两银子。今天,在美国加州旧金山附近和堪萨斯州,各有一座以蒲安臣命名的城市,加州的那一个Burlingame建立于1909年,是一个华人聚居的地方。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就蒲安臣的逝世写下如下悼词:“他对各国人民的无私帮助和仁慈胸怀,已经越过国界,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世界公民。”
维新:甲午战争失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法自强,仿照西方实行君主立宪,此次变革虽很快夭折,但客观上为革除封建专制、创建民主政体进行了预演准备。
江苏谘议局:1905年,清廷向全国民众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于是模仿西方立宪制国家国会的谘议局开始在各省筹设,议论本省应兴应革事件,预算、决算、S法、公债,及应负义务等。1909年10月14日,除新疆之外,全国21个行省,均成立了一个名叫“谘议局”的新机构。按照清政府官方解释,“咨议局”性质和作用,是在正式议会尚未成立之前,作为民众练习议政的场所,也就是说,各省“咨议局”,相当于各省的“临时议会”。“临时议会”的议员由选举产生——此次选举,不管背后藏有多少猫腻,毕竟是帝制中国数千年以来,首次全国范围的民主选举
。
革命: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推翻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发了皇帝退位诏书。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2.22
(不知为何,该篇文章就是无法一次上传成功,只好分为三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