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春节——虎门·海战博物馆(第五部分战争第三阶段:从英军扩大侵华到《南京条约》签订)

$
0
0
2018春节——虎门·海战博物馆
第五部分 战争第三阶段:从英军扩大侵华到《南京条约》签订

    为逼迫清廷屈从,英国政府决定扩大战争规模,英军以香港为基地再次北犯。接连攻陷闽、浙沿海重镇,击溃清军在浙东组织的反攻。又进犯长江,截断南北漕运,直接威胁清朝经济命脉。清廷妥协投降,与英方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

    英国准备扩大侵华:1841年8月,英国政府改派璞鼎查为驻华全权公使,督令将战火向北推进,迫使清廷无条件接受英方全部索求。驻港英军增派舰队开赴东南沿海,更为惨烈的战争一触即发。

    19世纪英军佩剑
    19世纪英国皇家步兵指挥刀    19世纪英国皇家海军指挥剑    19世纪英国皇家海军指挥剑

    19世纪英国子爵佩剑



    摩底士底号



 



    福建战区:英军率先在福建沿海挑起战端。闽浙总督颜伯焘实行拒敌于海方针,过分倚重炮台工事,却疏于陆岸防御,导致厦门失守。台湾军民运用灵活战术,给予来犯之敌迎头痛击。
    窦振彪(1785~1850年):字升堂,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生于广东吴川县硇洲岛。任金门水师总兵和福建水师提督前后20年。
    据《国史馆列传》载,道光“十九年,英夷兵船屡犯大坠洋面及梅林各洋,振彪督舟师击之;二十年二月,夷船复游驶梅林洋面,振彪令哨船截攻,以炮火联络,击断夷船帆索,英夷旋遁。四月,于穿山洋面击毁夷船一只,又于虎屿洋面击沉杉棉线船一只”。时闽浙总督邓廷桢多次在奏折中褒奖窦振彪,道光皇帝朱批:“所办认真,可嘉!”
    道光二十年七月,英国东方远征军首次进犯厦门,振彪部属陈胜元、林建猷奋战英军,获道光皇帝颁旨嘉奖。而他亦亲自督率的金门镇水师亦及时赶到现场,与英军展开炮火攻击,“夷船见势不敌,随即逃窜”。翌年一月英军攻陷广东多处炮台,虎门炮台也已失守。他临危受命,于二月出任广东水师提督。但未及上任,清廷已与英军签署停战协议,旋将他转调福建水师提督。八月,英舰再次进犯厦门。当时他刚好出洋缉盗,未能亲自在场指挥这场战斗,而当晚厦门就被英军攻陷,因而受朝廷处分。
    刘鸿翱(公元1778~1849年):字裴英,号次白,山东潍县人。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进士,历任太湖司马、徐州太守、台湾道兼提督、台澎学政、陕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署理闽浙总督、福建巡抚等职。为官清正、严明、察情、恤民。闲暇则研究古文,著作有《绿野斋文集》、《太湖诗草》等。
    1840年(道光二十年)擢福建巡抚。当时鸦片战争已起,沿海告警。他驰赴任所,因闽督颜伯焘驻节厦门,由他居省兼代总督事。1841年8月,厦门被英国侵略军攻陷,他部署军民坚守,抵御英军入侵。用石头填塞屿隅海港,使敌舰难以进港。因防守森严,敌舰迫其越境而过,使福建避免了战祸。1842年冬,他署理闽浙总督。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因腿疾复发,辞职获准返归故里。
    保昌(?—1850):清满洲正蓝旗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正蓝旗汉军都统擢礼部尚书。二十七年兼署兵部尚书。旋调兵部尚书。
    颜伯焘(1792-1855):广东河源市连平县人, 清代嘉庆至咸丰年间官员,曾任闽浙总督。是鸦片战争中的主战派之一。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颜伯焘调任闽浙总督。
    鸦片问题,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对这个问题,他比较关注。在其上奏道光帝的密奏中,对当时的鸦片泛滥流毒,作过这样的揭露:“臣籍隶广东连平州,初次回籍,在嘉庆九年,彼时连平州吸烟者不过数人,已为指摘所归。二十一年,臣复回籍,则连平州吸烟者,多至数十人,然犹掩藏甚密。迨道光十三年,臣又回籍,则连平州吸烟者,竟不可以数计。吸者固不避人,见者亦恬不为怪。尤可异者,贫民贱役,糊口维艰,可以日不再食,而烟则在所必吸。若纨绔子弟,有力之家,染此恶习者,更不必问。其始地方官非不严拿究办,继以究不胜究,与其徒饱书差之讹索,增地方之滋扰,则莫若因循听之,尚得相安于无事”,“连平在广东仅一州之地耳,偏僻小邑,土瘠民贫,而相习成风,至于此极,……然则连平如此,广东一省可知,即他省亦无不可知。”
    当时,日益严重的鸦片泛滥,在清朝统治集团中引起弛禁与严禁两派的激烈争论,颜伯焘既不同意许乃济把鸦片当药材进口,任其泛滥的弛禁主张,也不同意黄爵滋变更旧章,以大辟死罪重治吸食的严禁主张,他倾向极力清除社会积弊,多方整顿旧章,“毋执空言”,“毋使虚糜”,责令地方对鸦片“善为禁制”。
    他坚决主战,反对琦善、杨芳等人的媚外求和行径。上任伊始,立即组织军民加固海防设施,积极练兵备战。就在广州城大小官员弹冠相庆的时候,颜伯焘便出奏弹劾奕山谎报广州战况。这一回璞鼎查北上时,颜伯焘也没有上奕山的当。他并没有相信奕山的鬼话,也没有放松对英军的警惕,而是在厦门严阵以待。
    厦门战役可谓惨败。因为这一回,清军是有足够准备的。1841年2月17日,颜伯焘来到福州任所,即全力以赴投入战备。3月2日,颜伯焘抵达厦门,便立即着手改造防务。到8月下旬开战之前,历时5个月,耗银150万两,终于将厦门建成大清帝国疆域内最强大的海防要塞之一。然而这个最强大的海防要塞却不堪一击。
    战争是在8月26日打响的。下午1时45分,港内风起浪涌,英舰纷纷起锚进攻。颜伯焘则坐镇城中,亲自指挥厦门岛南岸、鼓浪屿、屿仔尾守军“三面兜击”来犯之敌。经1小时20分钟炮战,鼓浪屿三座清军炮台被敌打哑。下午3时45分,即开战两个小时后,英军在厦门本岛登陆。15分钟后,石壁阵地陷落。未久,全岛各阵地均告失守。颜伯焘这一回可是亲身体验到什么叫“灰飞烟灭”了。只不过,“灰飞烟灭”的不是“强虏”,而是他精心构造的防线!
    绝望的颜伯焘和兴泉永道(管辖兴化、泉州、永春二府一州的道台)刘耀椿“同声一哭”,然后率领文武官员连夜逃往同安,守城士兵也都逃之夭夭。次日清晨,英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占据了厦门城。此战,清军战死总兵1员,副将以下军官7员,士兵难计其数,英军则仅战死1人,伤16人,然而颜伯焘的战报却说他击沉英轮1艘、兵船5艘!颜伯焘也开始撒谎了。
    事实上,厦门战败后,颜伯焘“便与其曾弹劾过的奕山之辈同流合污,在谎言中消磨日子”。颜伯焘曾是铁杆的“主剿派”。1841年初,颜伯焘刚刚就任闽浙总督,就和浙江巡抚刘韵珂联名上奏,要求启用已被罢免的“鹰派”官员林则徐,“会同伊里布筹办一应攻剿事宜”。这等于是指责伊里布“剿贼不力”。伊里布是颜伯焘在云南多年的老上司。颜伯焘如此翻脸不认人,只能解释为他对伊里布按兵不动的“鸽派”倾向不满,同时也说明他确有一片“忠君报国”之心。这时,他和刘韵珂、裕谦(江苏巡抚)这些“鹰派”(主剿派)的态度是一致的。同样,这些“鹰派”官员也都是一片“忠君报国”之心的。但是,厦门战役以后,他不再唱高调了,改为撒谎。不唱高调的原因很简单。作为败军之将,他比谁都清楚:“英夷”“断非我师所能抵御”。但这话不能说,至少不能公开说,不能对皇帝说,对朝廷说,也就只好撒谎。事后,清延以“未能进剿”之罪,将颜伯焘革职回原籍。 颜伯焘回连平后,在州城西面西门岗处(现惠化中学所在地)建一庄园,闲居达12年之久。咸丰四年(1854年),颜伯焘被起用,因赴京途中阻梗,奉旨改赴苏任职,总统潮勇,办江南军务事。次年,卒于任上,朝廷按例复其闽浙总督,兵部尚书衔。
    清代福建省涵括十府,台湾府是其中之一。图为清代福建省全图。

    厦门防御作战形势示意图
    英军对石壁炮台的评价:凭籍炮台之坚固,即使战舰放炮到世界末日,对守卫炮台的人,也极有可能没有实际的伤害。——奥塞隆尼《英军在华作战记》

     江继芸(1788-1841年8月26日):字源选,号香山,清朝爱国将领。是鸦片战争时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著名民族英雄。年轻时加入清军水师,先后担任台湾副将、海坛镇总兵、金门镇总兵等职,有“福建抗英第一人”之称。1841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厦门保卫战中,江继芸指挥守军与英军浴血奋战,终因官兵伤亡殆尽,后援不继,壮烈殉国,终年53岁。
    致力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政府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南下广州,主持禁烟运动。江继芸除了积极配合两广总督邓廷桢打击鸦片走私贩外,还坚决支持林则徐的禁烟行动。江继芸对列强用鸦片毒害人民深恶痛绝,因此执行禁烟命令格外任职。他积极巡洋,每每都能缉获鸦片,深得林则徐赏识与器重。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十五日,江继芸任广东南澳镇总兵。任职后,江继芸亲自率领水师在其辖区巡逻,堵截贩送鸦片的船只,没收烟毒。由于致力禁烟,江继芸深受时任两广总督邓廷桢的赞赏。此后由邓廷桢推荐,擢升为海坛镇总兵。但随后不久,林、邓被革职,禁烟运动受挫。江继芸对此无限愤慨,表示大敌当前,国家有难,身为朝廷武将,守土有责。于是,他一面加强防务,积极备战,一面继续禁烟,毫不懈怠,得到继任闽浙总督颜伯焘的好评。道光二十年(1840年)7月任福建水师金门镇总兵。
    保卫厦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英国侵华大臣璞鼎查率领由战舰10艘、轮船4艘、各式运输船22艘、大炮366门、陆战队2519人组成的舰队,由香港启航,矛头直指厦门。8月25日,该舰队驶抵厦门港外青屿口海面,蛮横地向清水师提督窦振彪发出限期献出厦门,否则否则“即行开战”的“最后通谍”。这时,窦振彪正率战船出巡浙海缉盗未归,总督颜伯焘当即飞调金门镇总兵江继芸来厦,与巡道刘耀椿共同统领军事,并令江继芸着重镇守左翼防线。当时,装备较好、战斗力较强的清军水师,已被水师提督率往浙海捕盗,防守厦门的屯兵仅3000人,水勇也不过千余人,且装备落后,兵力分散。尽管如此,为了守土卫国,江继芸慨然受命,驻扎在湖里炮台,昼夜备战,誓与来犯之敌血战到底。
    英勇殉国: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初十日(1841年8月26日)晨,英舰队乘潮入港,炮轰鼓浪屿和厦门沿海阵地、村庄。我各炮台守军在江继芸指挥下,以猛烈炮火射向敌舰,一举击沉、击伤英舰、船只6艘。英军改变战术,集中炮火猛击左翼阵地,并在炮火掩护下分乘舢舨强行登陆,包抄各炮台。江继芸一面指挥大炮还击,一面组织陆勇堵截登陆英军,用大刀、长矛与拥有精锐武器的侵略军展开白刃战,连续打退敌人5次进攻,斩杀无数。正当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之际,3艘英舰在右翼鼓浪屿登陆。我守军虽顽强抵抗,鼓浪屿还是沦于敌手。总督颜伯焘、刘耀椿和一批清兵只好撤离厦门,退守同安。在右翼阵地失守,自己阵地又陷入重兵包围的严峻战况下,江继芸卫国决心毫不动摇,组织所剩无几的兵士与敌人又展开殊死肉搏,战斗持续至日暮。面对蜂涌而来的敌人,身负重伤的江继芸且战且退,直至悬崖绝处,投海殉国。
    江继芸为国捐躯后,道光帝特颁祭文一道。
    皇帝谕祭阵亡总兵江继芸之灵曰:
    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效国家之盛典,尔江继芸赋性忠贞。国尔忘身,御敌冲锋,奋勇阵殁,朕用悼焉。特颂祭葬,以慰幽魂。呜呼!聿昭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英军登陆后与清军短兵相接
    1841年8月26日,英军进攻石壁炮台







    围歼英舰“安纳”号:1842年3月,英舰“安纳”号驶入台湾大安港附近海域进行挑衅,当地军民诱敌搁浅,聚而围歼,取得较为辉煌的战绩。

    浙江战区:在浙江战区,英军目标直指舟山定海。清军加强陆路防范,仍然无法阻遏敌军攻势,定海、镇海、宁波相继陷落。清廷随即组织反攻,不但没能挽回败局,反而丢掉了慈溪、乍浦。

    海陆并重的浙东防务......







    清代子母铁炮......









    1841年10月3日,钦差大臣裕谦奏报定海失守,严守镇海情形。



 















    乍浦抗英之战:乍浦镇名。位于浙江省平湖县东南部,滨临杭州湾。有沪杭公路经过。元置市舶司,开港对外贸易。1842年,满蒙八旗官兵在乍浦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在抗英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鸦片战争后期,英国侵略军攻占浙江定海、镇海、宁波之后,继续北犯浙江之乍浦、江苏之吴淞海口、镇江、江宁(今南京)等地。
    清道二十年五月二十一日(1840年6月20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广东海面爆发。六月二十四日(7月22日),英舰一艘驶进乍浦海口,英商要求与乍浦通商,遭到乍浦海防衙门拒绝,训斥后赶出乍浦洋面。七月二十二日(8月13日)又有一艘英舰在乍浦洋面游弋,炮击葫芦城,毁我沿海船坞、庙宇多处,乡勇伤亡14人。驻乍浦满州旗营副都统长喜,督兵出击,英舰当晚离去。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1842年1月17日)英侵略军火轮船2艘、小船20余只,又驶进乍浦蔡岐门,泊灯光山外。次日,因风浪大,西退至海盐县秦驻山外。十九日,英船两艘复驶向蔡歧门,炮轰乍浦,居民纷纷出城逃难,全城几空。驻防协领英登布,立即督兵发炮还击,击中敌船首,又中第二艘船尾,英船仓惶遁去。
    清道光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1842年5月7日),英军为控制长江,封锁运河,截断漕运,以迫使清廷屈从,遂撤出宁波、镇海和定海三城,北犯江浙两省的海防重镇乍浦。四月初八日(5月17日),大批英舰驶入乍浦玉盘洋。有战舰7艘、武装汽船4艘及其它战船、舢舨24艘,装载大炮100多门,英国侵略军2000多名。乍浦之战开始。
    乍浦是江浙两省交界的海防重镇,这里有驻防八旗兵1841名。其中,蒙古八旗官兵有838名(包括蒙古协领1人)。此外,还有增援的陕、甘绿营兵1000名,山东雇勇1500名,乍浦本地乡勇700名,共计约7000名在此驻防。5月18日(四月初九日),英军以战船7只,运输船及小舢板船数十艘进犯乍浦,英军2000余人分别从黄山岭、唐家湾登陆,兵分左、右纵队,直犯乍浦城垣。驻防在城外之满、蒙八旗官兵,在都统长喜的指挥下,“守兵奋力抗战”。其中,位于城南3里的观音山脚下之天尊庙,驻有八旗满兵200人,在佐领隆福的率领下奋力抵抗,“英军两次猛冲,均未得逞,受创极重”,英军“第四十九团,第十八团,伤亡颇多”。最后,英军右队在援军配合下,用重炮猛轰天尊庙,旗兵困于重围,苦战达3小时,卒因众寡不敌,隆福自杀,旗兵伤亡殆尽,其有未死者,均“引刀自刎”,壮烈牺牲,“其坚贞不屈,殊可风也。”
    除八旗兵英勇战斗外,守卫在乍浦城东门之陕甘绿营兵,亦英勇抵抗,他们“以扛炮伤敌甚重”,迫使英军“转攻南门”。最后,英军左、右队合力“进犯东门,梯城而入,乍浦遂陷”。兵备道守将宋国经率兵退走平湖。英军入城,纵火满营,焚杀甚惨。据统计,在这次乍浦抗战中,满、蒙、汉各族爱国官兵共牺牲696人。其中,以副都统长喜为首的清军官员17人,汉族士兵阵亡400人,满、蒙旗兵为279人。













    清代正黄旗织锦云龙纹鎏金铜钉将军服......

    清代御用大阅织金将军鎏金盔甲......

    好精美的战袍啊,简直就是工艺品......



    镇江之战 :1842年7月21日英军进犯镇江,青州旗兵浴血奋战,重创英军。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侵略军发动了侵华扬子江战役,攻陷吴淞炮台后,于6月溯流而上,直逼镇江。侵略军来势汹汹,兵力强大,拥有大小船舰76艘,上载海陆军士兵1.2万多人,炮725门。
    镇江军则仅有旗兵1583名,后临时从外地调集汉兵2700名驻守西南郊,战斗开始后没两天即全军溃逃。面对强敌,镇江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抵御外寇。老百姓组织了乡勇,配合驻军保卫家乡。全城官绅、百姓捐银、捐铁、铜,兴修城池、铸造大炮、制作火筏,以备作战。妻送夫、母教子参加保卫战。有一朱耿氏,不仅鼓励丈夫参战,还教育三个儿子:“吾已恨为女子不能执干戈,卫社稷,顾复死贼手而为国辱耶?今幸三子成立,均可为国杀贼,请速与俱,以为念。若迟出,是速我死也……”。
    英军在进犯镇江途中,每前进一步,均遭到了殊死抵抗。在圌山,遭炮台官兵的阻击,迫使英军延缓进犯的速度。7月21日,英军开始攻城,英军用炮火轰击北门、西门,城破后,镇江守军没有退却,在城楼上,清军用猛烈的炮火阻击攻城的英军,利用城垛为掩护,步步为营,与登上城楼的敌人肉搏,有的抱着英军一同跳下城去。城破以后,在城内多处进行了激烈的巷战。在副都统海龄的指挥下,我1500名官兵,同仇敌忾,用土炮、鸟枪、大刀、长矛与拥有精良武器的7000名英军血战街巷,在每一寸土上与敌争夺。在四城门均被英军攻破后,海龄妻子为激励丈夫与敌血战到底,以及表示与城共存亡的决心,竟带着孙子一起跃入烈焰之中自尽。悲痛欲绝的海龄顾不得埋葬亲人,挥泪召集残部,要求全体将士“宁可战死沙场,也不在侵略者面前苟活”!海龄率部与英军“腾掷街巷”作殊死一战。在最后的关头,他下令部下将公文纸和木柴一起堆在他的周围,又亲手点火自焚,壮烈殉国。
    城破发后,镇江百姓表现出了不屈的民族气节,尤其是妇女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有姓名可查的不愿受辱而自杀殉国的达140多人,其中和敌格斗被害的22人。
    保卫镇江城战斗一直延续到深夜,英军被打死的,据英官方公布是185人,实际数字要超过多倍。贮藏船欧琴号仅下3个水兵和1个侍者,船长、官兵均毙命。英军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在镇江遭受的损失比以往任何战役都要惨重。 道光皇帝听说镇江的战况后,也感叹愧到:“朕之满洲官兵,深堪悯恻”。 恩格斯指出:“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到不了南京。”













     郭络罗·海龄 (?—1842年):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镇江、英勇抗英著名将领。郭洛罗氏,满洲镶白旗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英军侵占定海,沿海北上白河,威胁京师,于是“天下纷纷议海防”,内河长江亦戒严。十二月,道光帝调海龄为京口副都统,并谕其“饬副将巡圌山,操炮练兵,以防京口门户。”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海龄抵镇江赴任后,认真操炮练兵,积极从事京口备防。他从当地满营一千一百八十五名官兵中,挑选八百名,加以操练,逐一指授临阵机宜,训练三个月,官兵皆知踊跃奋励。并且,亲到圌山,督率水师官兵,演放炮位,令其在沿海要隘,时常稽查英军汉奸,还在象山东码头隘口,安设大炮四位,逐日演放,藉资熟练,以壮声威。当时,他奏请“将沿江通商码头,暂时封闭”,受到裕谦抵制,指出其“封港之议,徒有碍于安分商渔,而于杜绝接济英船等弊,仍未得其要领。”
    同年八月,定海再次被英军侵占,镇海、宁波相继失守,两江总督裕谦殉国。九月,海龄亲率左右翼沿焦山而下,查看大江形势,他认为焦山一带只有旗兵一千六百人,不敷守御。便立即请求给所属营兵预支半年钱米,“卒颇感之”。并奏请添兵,增强设防。道光帝诏谕两江总督牛鉴体察情形调派,毋误事机,但牛鉴却“以无庸驳覆”。海龄不顾其阻挠,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正月,一再奏请招募水勇在鹅鼻咀、圌山要隘,雇船只,扎木排,拦江堵截,以期“水陆交严”;并檄调四百名骁勇闻名的青州兵,屯驻京口南岸东码头,坚守炮台,以截陆路;同时还令京口副将孝顺武、参将陈庆祥、游击李澄,塞断江口小港,以阻止英军前进。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吴淞失守,英军进入长江,江南各口防务瘫痪,“贼(夷)至官逃,舟临兵溃”。英军由圌山进逼镇江,牛鉴、齐慎驻兵丹阳,互为瞻顾,不图固守。六月五日英军至鹅鼻咀,次日牛鉴带兵一万余人到镇江,即命道府延请富户劝捐十二万金“迎犒夷师”。住了一夜,便匆匆逃往江宁。海龄坚决反对牛鉴犒师妥协,竭力主张守城抵抗,“不与一议和事”“独谓宜力战”,并贴出告示,申明英军如敢侵入,“本副都统立即提兵出击” 。
    海龄采取闭城固守策略,保卫镇江。在英舰抵金山之前,就开始作防御准备,禁止运河通航,强令城内居民迁徒内地,从四乡收集家禽、生猪和各种食物,供给城市守军和城郊军营,并将旗营官兵和青州兵调入城内,添布四门,并添设枪炮,昼夜严加防守。闭城后,海龄做了一定的肃奸工作,但因严厉阻止难民迁徒出城,并持民族偏见,肆意扩大索奸,造成满城乱捉乱杀,一度引起恐怖和混乱。六月十二日,英军登岸攻城。当时,英军集中一万二千人,其中包括海军陆战队在内的九千人,具有所谓“高度的作战效能”,而且,大部分士兵有毛瑟枪装备,又配备炮队,其他各类军用物资,也应有尽有;而海龄守城,只有旗兵二千四百人,其中当地旗兵一千二百人,青州兵四百人,武器仍是古老的刀、矛和抬枪。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敌人显然占有极大的优势。
    海龄发扬中华民族英雄气概,无惧敌人优势兵力,领导军民保卫镇江,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势力。他“亲冒矢石”“点兵上城”,并“令城中居民置水瓮砖石”,准备与侵略军进行巷战拼搏。守军炮兵勇猛发炮,轰击登岸英军。侵略者说:“中国军队发来的炮火,曾对我方前进的船只,给以致命的打击。仅在十分钟左右的战斗过程中,我方十六名海员和八名炮兵都受了伤。”当时,城外各地则由参赞大臣齐慎和湖北提督刘元孝带兵防守。为了扭转围困局面,海龄曾一度派兵出城出击。但在出击失利后,便一味闭城自守,而且,对发动组织居民、乡民助守也很不力。当齐慎、刘元孝败退之后,英军便于十四日全力攻城。海龄决心死守镇江,与城共存亡。他亲驻北门城楼,相机调度,并令协领武忠阿带领青州兵,驰赴接应。
    在保卫镇江的激烈战斗中,骁勇善战的青州兵,非常英勇顽强,被称为全军的“军锋”。当时人记载:“夷人登城,是取书院所贮修城长梯十数张,蚁附而上,时城中以青州兵为军锋,奋勇向前,枪炮竞发,夷人堕梯者纷纷,乃略无退阻,攀堞者愈众,旗兵怖而走,青州兵众寡不敌,死者十七、八,城遂破也。”在城内短兵相接,青州兵与侵略者拚搏尤其顽强,英军攻打北门,受到青州兵沉重打击,后来,侵略军窜至南门,数十青州兵主动配合当地旗兵,与侵略者进行极为激烈的巷战。整个巷战中,青州兵狠狠打击了敌人,但自己也付出高昂代价。当时人说:“青州兵巷战,杀贼数百,被杀者亦二百余人。”
    当英军用炸药炸开西城门后,第十八团和四十九团沿着西门城垒,进攻城区。海龄亲自带领旗兵前往堵击,战斗非常激烈,他身受重伤,仍坚持战斗。后来,旗兵撤退到旗营。在战斗的危急关头,海龄在旗营大声疾呼地作战地动员演说,鼓励官兵做英勇战士,血战疆场,决不在侵略者面前苟延残喘,他号召:“宁可自杀,决不投降!”并且,亲自带领旗兵与英国侵略军第十八团和四十九团进行殊死战。连侵略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满兵作了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相接而攻陷的。”甚至在房子里也发生战斗。海龄率领守军奋勇抗战,坚守两日,打死打伤敌军,据侵略者自己统计共有一百六十八人。最后,守军“拒绝投降和宽待”,全部壮烈牺牲,海龄自己自焚殉国,妻与孙同时死难。当时人赞扬海龄为“近日之矫矫者”,连侵略者也把顽强抵抗侵略的镇江守军称为“保家卫国而光荣牺牲”的“英勇战士”。
    《清史稿》:海疆战事起,既绌於兵械,又昧於敌情,又牵掣於和战之无定,畏葸者败,忠勇者亦败。专阃之臣,忘身殉国,义不返踵,亦各求其心之所安耳。呜呼,烈已! 









    城下之盟——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南京条约》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2.2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