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节——虎门·威远炮台(海上长城——虎门炮台历史展)
虎门的每一个历史遗迹旁边都会有一个展厅,让人除了近距离的感受历史之外,还可以了解历史的纵深,尤其配上多媒体的动画演示效果,非常棒啊!威远炮台的历史展览,名字叫做《海上长城——虎门炮台历史展》,设在威远炮台火药局旧址......
《虎门炮台记》:虎门紧扼珠江咽喉,乃中国南大门之海防要塞。明代已置有军事设施。至鸦片战争前夕,东西两岸已建有南山、横档、沙角、大角、威远、镇远、靖远、巩固、永安、大虎、新涌、蕉门等炮台,故虎门海口有“金锁铜关”之称与“南海长城”之誉。然清政府腐败无能,鸦片战争伊始便屈辱求和,自毁“长城”,革林则徐之职,委琦善为钦差大臣之任,解散水勇,拆除木排铁链,拔除暗桩。英军乘虚进犯,局势被动,海防军民为保卫祖国仍英勇抗敌,惟寡难敌众,加上武器落后,又遭琦善拒援,虽经浴血奋战,炮台终于失守,关天培,陈连升等爱国官兵也为国捐躯。炮台深染忠魂血,浩然正气永不灭。百年国耻今已雪,泉下英魂应慰悦。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立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
前言:虎门地处珠江入海口,是进出广州的交通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虎门是清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关口,也是自明清以来的重要海防要塞。特别是从清代开始,虎门的战略地位备受清政府的重视,广东水师提督署在虎门的设立,标志着虎门成为广东海防的重中之重,虎门成为守卫广东入海口的“南国之门”。
正因为虎门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清朝建立后,多次在虎门兴建炮台,构筑起一道抵御外来入侵者的海上长城。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的日趋衰弱,虎门炮台屡次被外敌攻破,又屡次在陷落后重生!虎门炮台历经苦难,成为近代中国海防的重要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虎门炮台已经由部队的军事设施变成了东莞的重要历史遗迹,历经多次修缮后,成为著名的文化旅游景观,供世人凭吊历史,缅怀先烈。
第一部分 交通咽喉
虎门由来:虎门的名称源自于虎门所处的地理位置。珠江口江心矗立两座形如虎伏的岛屿,民间称为大虎头山、小虎头山,或者简称为大虎山、小虎山,岛屿周围的区域由此被称为虎头门,虎门便是虎头门的简称。
![]()
商贸关口
咽喉之地:珠江是直通广州城的便捷通道,虎门扼守珠江口,堪称是珠江的交通咽喉,地理位置特别重要,被历代统治者重视。在古代、近代的地图中,虎门经常被清楚地标识出来。
商贸关口
清代商贸:清朝初期,沿海战争经常发生,清政府发布禁止南洋贸易的谕令。1727年,清政府废除南洋禁海令,广东的海外贸易再次兴盛起来。1757年,清政府限定欧美及东南亚等地的商人在广州进行贸易,史称“一口通商”。
虎门关口:清政府的“一口通商”政策使得虎门的地位更加突出。当时来中国贸易的西方商船必须先到澳门领取通过执照,由引水员引航至虎门沙角,虎门守军将船号、人数、姓名逐一验明,照会镇远或横档炮台守军护送商船至广州。外商商船离开虎门时,必须持有粤海关发放的红牌,经过虎门守军的查验后才能通行。
虎门关口主要负责检查外国商船是否持有通关执照,是否运载违禁物品,丈量商船尺寸等,并防范护航的外国兵船进入中国内河。粤海关的税馆就设在上横档岛上,负责征收贸易关税。
海防要塞
明代虎门海防:明代为整修边防,在北方长城沿线和南方东南沿海建立一整套的军事防御设施,按地势位置和便于管理调度等需求设立镇、卫、所、台、燧五级防卫要塞、城、镇和据点。“所”的全称是防御千户所,设在海防要冲,属于基层兵防基地。当时的东莞县设有东莞所,虎门也设立了水寨,驻兵把守。
清代虎门海防:
初建虎门炮台:清代初期,清政府逐渐放弃了明代的城堡防御方式,开始在沿海兴建炮台。康熙时期,虎门只有三座炮台,分别是三门口炮台、南山炮台和横档炮台。虎门依然设有兵寨,最高将领为副将。
扩建虎门炮台:1810年,清政府将广东水师提督署设立在虎门,虎门炮台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嘉庆时期,虎门炮台形成三道防线:沙角炮台为第一道防线,横档炮台、镇远炮台为第二道防线,大虎山炮台为第三道防线。1830年,第一道防线上又增建了大角炮台,虎门要塞的雏形基本形成。
虎门要塞形成:183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违犯清朝商贸规则,派三艘军舰轻易闯过虎门,抵达广州。道光帝震怒,下令将两广总督、水师提督等官员革职查办,同时任命关天培为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用数年时间将虎门建成当时最强的海防要塞。
第二部分
海上长城
虎门炮台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建筑,因此被誉为“海上长城”。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国门洞开,来自海上的敌军战舰屡次进攻虎门,一场场血与火的战争在这里上演。虎门炮台屡次毁于战火后,又屡次兴建,成为中国近代海防建设的一个缩影和见证。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虎门炮台
炮台分布: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虎门炮台星罗棋布,呈线性一字排列。虎门炮台联结成互成犄角、协同作战的防守“圈”,形成有纵深、分梯次的防御体系:第一道防线由沙角炮台和大角炮台组成,主要起到预警作用;第二道防线是重点防御区域,由威远、靖远、镇远、横档、永安、巩固六座炮台和两道拦江木排铁链组成;第三道防线是大虎炮台,它主要起到扫尾的作用。
炮台形制:鸦片战争时期的炮台结构主要包括战斗设施(月台、炮洞、围墙等)、指挥居住设施(营房、官厅、演武厅、望楼、神庙等)、后勤支持设施(火药局、军械库、军装局、厨房、水井以及排水设施等)、交通运输设施(通道、暗道等)。
虎门炮台与同时期的西方炮台相比仍然落后。主要有如下不足:
一、跑台均为裸露式炮台,易受打击;
二、炮台材料多是砖石,炮弹击碎石块反而增大杀伤力;
三、营房、仓库等在炮台中央,易被炮火击中起火;
四、炮台缺乏壕沟等障碍物的配置,围墙也容易被攻破;
五、炮台两侧及后方缺少防御,易被敌人从背后包抄;
六、炮台火力覆盖面比较小,存在射击死角;
七、炮台与炮台之间缺少隐蔽的交通道路,不利于援兵进入和军需品的补充供应等。
西方炮台:清朝时期的西方炮台是棱堡式防御炮台,它是由数学和军事实践结合的发明,防守方可以利用交叉火力进行多重打击,其防御体系比清朝炮台更加科学合理。
战争毁坏:
绿营水师:清代守卫虎门要塞的水师是绿营水师。绿营水师全由汉人组成,分为标、协、营、汛四种,其编制大体遵循大小相制、集权分寄的原则,以镇统协,以协领营,以营率汛,水师直属提、镇经管,但归总督节制。
清军铁炮: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的铁炮是前膛装滑膛炮,炮身庞大,膛壁较厚,使用时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流程。鸦片战争时期,清军铁炮制造方式有泥模铸炮法和铁模铸炮法。泥模铸炮需分别制作火炮的模、范和芯,再浇注溶液而成火炮。泥模铸炮法造出的火炮内膛不规整,易炸裂。当时龚振麟发明了世界上较为先进的铁模铸炮法,但没有大量普及。
火炮配置: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虎门炮台
战争毁坏: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在短时间内攻陷虎门炮台,沿珠江北上进攻广州,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破坏,加之海防经费紧张,虎门炮台在战后基本处于废弃状态。
炮台形制:鉴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教训,这次重修炮台加大了三合土的运用,减少易被炮弹击碎伤人的砖石,炮台围墙比战前更高、更厚,配置火炮的数量和重量比战前有所增加。为防止敌人从侧后方包抄,加强了对炮台两翼的防守。
炮台分布:1843年,虎门炮台进入重建阶段,除了修复并扩大原有的炮台规模外,又新建了一些炮台,比如下横档岛炮台,以及虎门内河道的九宰炮台、竹洲炮台等,炮台数量达到16座。
洋务运动时期的虎门炮台
火炮配置:
克虏伯大炮:光绪时期的虎门基本淘汰了国产前膛炮,主要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大炮和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大炮。当时清政府考察欧洲后认为,克虏伯家族的大炮优于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大炮,于是大量订购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布防在沿海军事要塞。
阿姆斯特朗大炮:阿姆斯特朗大炮产自英国,由熟铁锻造而成,采取多层复合炮身结构,整炮由大小双管组成复合多层炮身,其中小管内刻有膛线,炮弹为铸铁制。早期炮弹使用球形炮弹,中后期则改为现在炮弹式的圆锥弹头。
炮台形制:光绪年间建设的西洋炮台,全套引进西洋海防设备,建筑材料也多是从外国进口。每座炮台包括半地下露台、交通暗道、地下火药库和兵房。炮台防御格局遵循现代军事防御要求设计,炮台选址多分布于山顶,立足于远距离打击。
炮台分布:同治末年,随着海防形势日趋紧张,清政府再次筹备海防。1880年-1889年,广东开始引进西洋大炮建设西洋式炮台。由于火炮射程的增大,原本用作号令台的大角、沙角炮台,扩建成了十多座作战炮台。虎门炮台以口袋阵型排列:两侧有大角、沙角炮台,口袋底部有下横档岛、上横档岛、威远炮台群。大虎炮台和虎门内河的竹洲炮台、九宰炮台等被撤销。
民国时期的虎门炮台:
虎门要塞:清朝灭亡之时,虎门炮台被完整的保留下来继续使用。民国初期,虎门要塞司令部在虎门寨成立,统辖虎门炮台、长洲炮台和一个水雷队,另配守备部队三四个营,虎门要塞司令由少将或中将担任。1920年虎门要塞司令部迁入沙角,1936年虎门要塞由国民政府中央军政部直接指挥。
军力配备:在抗战前,虎门要塞司令部下辖特务营、通讯排、沙角总台(辖上游台、下游台及大角台)、威远总台(辖威远台、上横档台及下横档台)、长洲总台(辖长洲台、牛山台、沙路台及鱼珠台)、水雷队、军乐队和第一、二号巡舰以及检查舰、沙角发电厂等12个单位。
虎门海战:
虎门海战背景: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的进口物资主要通过广州港进入中国,为了切断援华补给线,日军试图寻机占领广州。而如果要占领广州,务必占领虎门要塞。只要攻占虎门,整个广州就会被完全封闭。
中国参战军舰:“肇和”号轻型巡洋舰是广东海军最大的战舰,服役已经超过25年,老旧不堪。“海周”号是广东海军中第二大炮舰,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制造的扫雷舰,后售给法国,在退役之后被陈济棠购入加装主炮改名“海周”并称之为“巡洋舰”,“海周”号各方面比“肇和”号还要差了一半。
虎门海战:1937年9月14日凌晨,“海周”号、“肇和”号(前清购置的老旧军舰)由大虎开出,按正常的巡逻路线巡航。在两舰到达大角与沙角一线的海口时,“海周”舰发现隐藏于舢舨洲后的五艘日本军舰(巡洋舰一艘、驱逐舰四艘)在其旗舰“夕张”号的带领下突然冲向中国军舰。“海周”舰急以信号报告要塞。三分钟后,日舰向“海周”舰发炮,“海周”舰当即还击。抗战史上的第一次海军之战就此打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