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春节——深圳·大鹏所城(赖氏将军第)

$
0
0
2018春节——深圳·大鹏所城(赖氏将军第)
    我对大鹏所城其实是很陌生的。来到大鹏所城参观的最重要原因是,这里生活着一位我所崇敬的人物——赖恩爵将军。大家都知道的是鸦片战争开启了我国近百年的屈辱史,却不知道,鸦片战争刚刚开始时,我国在广东境内的几场海战均以胜利告终!这就是历史!其中鸦片战争的首胜就是九龙海战,其指挥者就是大鹏所城的将军——赖恩爵,对这些有骨气的中国精英们的敬仰之情无以言表......

     在大鹏所城中有数座将军第,其中以抗英名将赖恩爵的振威将军第最为壮观。该将军第有150年的历史,拥有数十栋屋宇、厅、房、井、廊、院等,其中牌匾众多,门前有威武石狮镇守,屋檐门帘也是雕花绣梁,厅堂房屋也极多。将门之风,展露无遗。是广东省不可多得的大型古建筑。

    必须说说的九龙海战(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第一战):1839年9月4日英国和中国在九龙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一场海战,史称“九龙之战”。九龙位于现今的香港,当时是广东省的一部分。这场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第一次武装冲突,揭开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序幕。
    导火线是林维喜事件,英国水手酒后斗殴中打死了林维喜。时任英国贸易总督义律拒绝交出凶手,清政府奋而下令驱逐英人出境并禁止对在华英人进行食品补给。义律仰仗英海军,率领单桅纵帆船路易莎号、双桅纵帆船珍珠号和窝拉疑号船上的一艘大舢板驶抵九龙 “索食” ,挑起这次战斗。
    途中义律当遇到三艘军用中式帆船,义律派翻译Karl Gutzlaff要求重新允许食品供应。交涉几小时后,义律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仍实行食品禁运将开战。交涉未果后英船和九龙岸上的炮台向中国舰船开火。驻守在九龙山的大鹏营参将赖恩爵立即下令还击,双方经过先后5次接仗,交战数小时,英军战败,被中国水师毙17人以上(一说仅重伤3人),逃回尖沙咀洋面。而中方牺牲2名,重伤2名,轻伤4名。随后中国舰船不断追赶英国船只,直至打光所有弹药,英军被迫撤回香港港。 
    背景:林则徐把战事的起因归结为 “英夷义律于出澳后,率领该国夷船,以索食为名,突向师船开炮”。义律对此虽有所辩解,称 “虽然我对开第一枪负有责任,但我预料在我们离去时没有发生任何冲突 ;他们陪我前去的目的是为了对袭击或攻击进行充分的防御”,但也等于承认是率先开炮的。林则徐与义律的分歧在于 “索食” ,林则徐认为英国人之所以要前来 “索食” ,系 “义律前因求在澳门装货不准,辄将该国新来货船阻留尖沙嘴洋面,图卖鸦片,并主令奸夷空趸任意逗留,又命案抗不交凶,给谕亦不接受,是以臣等断其接济,并勒兵分路严防” 。但义律显然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使中断贸易也不应该停止正常的食物供应,遂于 9月4日 “派人乘坐一艘小艇登岸,前往该湾一个很远的地方,带着银钱去购买供应品。他们很顺利地买到了; 当他们正要带走的时候,清朝官员们的一些快捕到来,迫使那些中国人取回他们的食物”,从而激怒了英国人,率先开炮向清军发难。其实,奏折中所述导致英国人前来 “索食”的三个因素,即不准 “在澳门装货” 、 “图卖鸦片” 、 “命案抗不交凶” ,实为双方的根本矛盾,也是九龙之战爆发的原因。
    澳门早在明朝末年就成为葡萄牙人的居留地,但明、清两朝政府仍有行政管辖权、司法权和征税权,而葡萄牙人为保持居留特权,对广州、澳门的地方官员亦多采取合作的态度。从康熙年间开始,澳门又成为外国商船的停泊港口,他们来华之前必须先申报澳门同知,方能进入广州,通过十三行进行贸易。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贸易职能,义律在 “虎门销烟”后一度将英商撤离广州,以澳门做基地,同林则徐提出英商具结 “嗣后来船永远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的要求分庭抗礼,特别是在 “人即正法”上寸步不让,并且拒绝交出陆续新到虎门商船上的鸦片,双方反复交涉均无结果。恰在此时又发生一桩命案,使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
    1839 年 7月 7 日,一群英国水手到尖沙嘴醉酒滋事,将村民林维喜打成重伤,次日死去。而义律不但拒不交凶,先是用钱收买死者家属,继而又私设法庭,对参与行凶的水手分别予以监禁三个月和六个月的判罚,公然践踏中国司法主权。双方围绕具结、交凶、缴烟等问题的争夺数日无果,林则徐被迫于 8 月 15 日谕令澳门同知 “断其接济” ,并下令撤离澳门为英国人服务的买办和工人。随后, 林则徐进一步向义律施压, 谕令澳门葡萄牙当局驱逐英国商人。8 月 26 日,英国人全部离澳,寄住在香港、九龙一带的船上。照林则徐的判断,在不断施压之后,英国人已经断水断粮,到了四面楚歌、山穷水尽的地步, “要令就我范围,似已确有把握”。但他不知道,义律一直向英国外相巴麦尊请求派军舰来华给予武力支持。8 月 31日,印度总督派出的 “窝拉疑”号军舰驶抵广东海面,舰上配有 28 门火炮。义律有此武力后盾后,更是有恃无恐,在返回澳门的要求遭到葡萄牙驻澳门总督拒绝后,遂于 9月 4 日率领几艘快艇和武装船只驶抵九龙 “索食” ,挑起这次战斗。
    战斗经过:9月4日中午12点,义律率“路易沙”号(装备10门回旋炮和4门三磅长统炮).巡洋舰“珍珠号”(装备6门6磅炮)等5艘舰船,以“求为买食”为名接近我方,下午2点30分下令开炮轰击我水师船,正在巡洋的大鹏营守将赖恩爵受到出其不意的攻击后,随即指挥水师船和九龙炮台开炮反击,不久英军“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叠见夷尸随潮漂淌”,“此外夷人受伤者尤不胜计”,下午6点30分英船逃回了尖沙咀,九龙海战以我方的大胜而告终。此战意义重大:这是鸦片战争的起点,“一般地说来,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从这次海战开始的”。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反侵略战争中的第一仗,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九龙海战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此战意义重大:这是鸦片战争的起点,“一般地说来,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从这次海战开始的”。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反侵略战争中的第一仗,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九龙海战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由于赖恩爵英勇善战,道光皇帝赐赖恩爵“呼尔察图巴图鲁”(勇士)称号,晋升副将(从二品)。1843年任广东水师提督、正一品,封“振威将军”。现大鹏城内有御题“振威将军第”的赖恩爵将军府仍保存十分完好。
    九龙海战后的两个月即11月3日,发生了穿鼻洋(位于虎门外30里)之战。同一天(或后一天),又在尖沙咀洋面发生了官涌之战(至11月13日,10天内共打了6仗)。这7仗中除11月11日由我方主动开炮袭击外,余都为英军挑起,并以其失败而告终。
    1844年,赖恩爵在鹏城开始修建他的府第——赖府。四周高筑围墙,场地宽敞,规模宏大,三进四合大院,雕梁画栋,金璧辉煌。大门额上横贴道光皇帝赐的“振威将军第”。大门左右两旁贴上道光皇帝赐的对联“秀一鹏山开泰运;重班凤阙迓鸿麻”。老百姓称赖府为“将军门第”。1848年,赖恩爵在忧郁中病逝,终年53岁。道光皇帝闻讯,谥封为“振威将军”。

    九龙海战一百多年后,1997年6月21日香港回归前夕,赖氏后裔从世界各地回到赖恩爵振威将军第,举行仪式隆重纪念赖恩爵将军和庆祝香港回归,并在将军第内挂上牌匾,上书“还我祖愿”。







    赖氏家族“三代五将”
    赖世超(1750—1832),深圳大鹏人,三代五将之一。少年家境贫寒,十五岁随民间艺人习武,十六岁在县衙当差。后来转鹏城衙署当文职。二十五岁结婚,婚后弃文从武,并顺利考取武举,第三年又考上千总。由于武功精励且多立战功,道光五年(1825年)任闽粤两省武举考官。封武功将军,正二品。卒于道光十二年农历三月,享年八十二岁。
    赖英扬(1778-1840)字虎臣,出生于新安县大鹏城。其父赖世超官至广东琼州镇镇台。赖英扬少年就投笔从戎,历经大鹏营外委、升补把总。在跟随水师提督的舟师围剿海盗于儋州新英外洋时,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先后擒获盗船十八艘及邬石二筹洋盗三百八十名。当时两广总督百龄奏请圣上,赏给赖英扬“头等出力”银牌一枚,并升授水师提标中营千总,署理广海寨守备;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任虎门水师提标右营中军守备。筹划防夷设施,督造珠江口要塞的镇远和大虎炮台。不久出任阳江镇右营守备。道光元年(1821年)调任香山协右营守备,署理海门营参将; 道光七(1827年)升平海营参将,署理龙门协副将。赖英扬肩负重任,转战于广东海防的东、南、西等海域。道光十一年(1835年),赖英扬统领官兵剿办安抚崖州黎匪,善后事宜告竣。不久奉旨出任琼州镇总兵、续署香山协副将,后又升澄海协副将。署理碣石镇总兵管。道光十八年,(1838年)补授浙江定海镇总兵官。次年三月,接到母亲刘太夫人在家乡逝世的消息,赖英扬遂奏请回乡安葬母亲,竭尽孝思。道光二十年(1840年)四月,赖英扬忽发哮喘病,经调医无效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赖信扬(1783—?),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深圳大鹏人,三代五将之一。信扬少年时由父亲赖世超指导练习武功。二十多岁时在大鹏营入伍,后升把总,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香山协左营千总,1846年升任澄海营守备,后任都习、参将、副将等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晋封福建厦门水师提督授安鹭将军,赏红顶花翎,一品官衔。由于八十年代信扬坟墓被盗墓者毁坏严重,逝世时间无法考证。
    赖恩爵(1795-1848),字简廷,新安县大鹏城(即现在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人,清嘉庆年间出生于鹏城一个行伍世家,是赖氏“三代五将”之一。
    赖恩锡,深圳大鹏人,生于1824年,三代五将之一,赖世超孙,赖信扬将军第六位儿子。恩锡青年时入伍,他天资聪慧,勤习武功,入伍后不久升任把总,而后有升千总,一年多以后提升为水师候补游击,屡战屡功,曾多次受奖。之后又调任海防要地担任长官,清同治年间晋升为福建晋江镇台,赏锡蓝顶花翎,正二品官衔。

    文颜武赖:文颜指的是广东连平的颜氏家族,武赖则指大鹏所城的赖氏家族。这两大官宦家族均为客家,他们政绩显赫,威望极高。“一门四督抚,三代五将军”,就是指这两个家族。
    清代嘉庆至咸丰年间,大鹏所城的赖氏家族屡建战功, 在抗击英军侵略,保卫我国海疆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他们为官清廉,体恤部下,有着“宋代杨家将,清代赖家帮”的美誉。
    连平颜氏家族是清代全国二十八世家之一。颜家祖孙三代有着“一门三世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美誉。从清中期到清末期,身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100多年,见证并参与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过程。
    兵部尚书探访赖家:咸丰年间,朝廷派兵部尚书探访大鹏赖家,尚书对赖家“世代忠良、精忠报国”的事迹大加赞赏,并亲书对联送至府上。赖恩爵将军原配金华夫人谦称:“寒门微将尽责守,岂敢承恩重誉辞”。

 







      赖恩爵(1795-1848):字简廷,新安县大鹏城(即现在深圳市龙岗大鹏新区大鹏所城赖府人) ,汉族客家人,祖籍广东河源紫金县(赖氏祖先于元朝定居梅县松口溪南南阳寨下,后迁紫金义容镇甘棠村) ,清乾隆年间出生于鹏城一个行伍世家,是赖氏“三代五将”之一。大鹏半岛的赖氏家族是深圳历史上的最旺家族,“三代五将”为中国历史之罕见,有“宋朝杨家将、清代赖家帮”之美誉。 
    赖恩爵为永安赖参廷九世孙。先祖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迁宝安大鹏古城乌涌村(今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祖父赖世超武举人,官至二品都尉。父亲赖英扬任浙江淀海总兵,叔父赖信扬任福建厦门水师提督,官至一品。弟赖恩禄,将军官衔,任福建晋江镇镇台。父亲赖英扬一生致力于缉匪抗盗,战绩彪炳,官至浙江定海镇总兵官,死后晋封振威将军;叔父信扬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封安鹭将军。
    赖恩爵少时随父出任阳江,后在阳江入伍。历任兵士、把总、千总、守备、都司、游击等职。道光十八年(1838年)补海门营参将。道光十九年(1839年)赖恩爵指挥中国水师,在中英九龙海战中击败英军,取得鸦片战争首战——九龙海战的胜利。战后道光皇帝赏戴花翎,封“呼尔察图巴图鲁”(“巴图鲁”为满族语言,勇士之意)名号,并升授副将。此后,赖恩爵参加了中英穿鼻洋海战、官涌海战,屡立战功,于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七(1841年9月21日),被提升为南澳镇总兵。在平定海盗中累立战功20余次,于道光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五(1843年12月25日),升任广东全省水师军务提督,以接替因防守不力的原水师提督吴建勋。道光二十九年(1848年)赖恩爵病逝,享年53岁。赖恩爵一生致力于缉匪抗盗,保卫疆土,其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页是成功地指挥了九龙海战。
 
    辉煌胜利第一仗: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春夏之交,赖恩爵奉钦差大臣林则徐之命,率领三只水师船,巡查阻止英军贩运鸦片进来,中午时分,与五艘英国军舰相遇,正在双方派士兵传话时,英舰突然不宣而战,向我方开炮,赖恩爵立即指挥三船和九龙炮台还击,双方持续战斗了将近五个小时,大鹏营牺牲了两名兵丁,两名重伤,四名轻伤,而却击毙英军十多人,并击沉其双桅舰一艘。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绩。这就是史称中英九龙海战。因此其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御赐呼尔巴图(勇士)称号,赏载花翎,并晋升为副将。
    1839年农历9月,英军船舰前来香港挑衅。林则徐召众将商议,准备应战。众将见英国军舰又大又坚固,枪炮又利害,都不敢请战,只有赖恩爵奋勇请战,并向林则徐立下军令状,誓死抗英。赖恩爵足智多谋,又善于选择战机。他下令征用一批民船,使我方船已达五百多艘。在每个船两旁排立稻草人进行伪装,装上一口铁炮,配两个炮手。十个兵,准备出战,适遇接连三天大雾,看不清是人是物,赖恩爵亲自率军出战。闪电般把英军包围起来,百炮齐发,打得英军晕头转向,击沉英舰一艘,击死三十多人,击伤无数,英军主帅得忌刺吐的胳肘也被打断了。此后,赖恩爵又率领水师进行了六次战斗,次次获胜,把英军驱逐出尖沙嘴了。是中国近代抗击英国殖民主义侵入并取得辉煌胜利第一仗。
    据林则徐的记述,九龙之战分前后二次,持续了大约 4 个多小时,双方参战规模并不大。关于战事的经过,林则徐在奏折中有着十分精彩的描述 : “七月二十七日午刻,义律忽带大小夷船五支赴彼,先遣一支拢上师船,递禀求为买食。该将正遣弁兵传谕开导间,夷人出其不意,将五船炮火一齐点放。有记名外委之兵欧仕乾,弯身料理军械,猝不及防,被炮子打穿胁下殒命。该将赖恩爵见其来势凶猛,亟挥令各船及炮台弁兵,施放大炮对敌,击翻双桅夷船一支,在旋涡中滚转,夷人纷纷落水,各船始退。少顷,该夷来船更倍于前,复有大船拦截鲤鱼门,炮弹蜂集,我兵用网纱等物设法闪避,一面奋力对击。 瞭见该夷兵船驶来帮助,该将弁等忿激之下,奋不顾身连放大炮,轰毙夷人多名,一时看不清楚,但见夷人急放三板下海捞救。 ”而战事的结果是 “我兵伤毙者二名,其受伤重者二名,轻者四名,皆可医治。师船间有渗漏,桅篷亦有损伤,均即赶修完整。嗣据新安县知县梁星源等禀报 : 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又渔舟迭见夷尸,随潮漂淌,捞获夷帽数顶,并查知假扮兵船之船主得忌喇士手腕被炮打断,此外夷人受伤者,尤不胜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清军仅以微小的代价便重创敌军,可谓是大获全胜。虽然义律在报告中对清军的伤亡情况只说 “那三艘帆船受了相当大的损失” , 未说明具体数字, 但坚称自己 “的伤亡是 ‘坎布里奇’号军舰舰长道格拉斯在傍晚时试图带走一艘帆船的勇敢尝试中臂部肌肉受伤,他的小艇水手中有两人也负了伤,伤势更严重些”。双方略有出入,不过我们至少可以判断这次战斗清军并没有失败。
    辞官:九龙海战后,赖恩爵升任南澳镇总兵。1840年10月,满清皇帝受投降派愚弄,免去林则徐职务后,英军又猖狂起来,再向虎门进攻,守将关天培以身殉国。赖恩爵继任广东水师提督,从一品。皇帝连下三道圣旨,召他进京任高官职,他深为国运担忧,不愿与求和派妥协,三次上表辞谢,不进京去。
    当时廉、琼(今海南一带)洋贼猖獗,恩爵遂率拖 船四十余只前往剿匪,降敌四百三十八人,擒拿土贼九 十五人。在平定海盗中累立战功二十余次,于道光二十 三年冬升任广东虎门水师军务提督。
    赖恩爵在逝世前,叫五个孙子到他的床前,留下遗愿“希望有朝一日,收回香港岛”。9天之后,香港回到了祖国怀抱。道光二十九年病逝, 葬于大鹏大坑山爬鸡地;光绪三年(公元 1877 年)迁 葬大鹏王母黄岐塘;原墓地遗留石人、石马各一对。









 

    赖氏家族起源:据《宝安县大鹏城赖氏世系简谱》记载,赖氏以周武王之弟颖公为始祖。颖公后五十七世仲轩公迁至广东陆丰,为赖氏入粤始祖,其后人吾彪于清代清乾隆年间由紫金迁居鹏城。赖吾彪初到鹏城以编竹篾为生,生活清贫。
    赖世超,乃鹏城赖氏始祖第三代独孙。他是曾祖显贵之子。世超官至琼州镇镇台,正二品官,曾任闽粤两省武举考官,封武功将军。赖恩爵:赖鹰扬的长子。少年随父从军。在广东信江当兵。连升把总、千总、守备、都司、游击。18岁任门营参将军。为清道光一代最年轻的战将。清朝廷委任福建厦门水师提督官至正一品,属林则徐部下。
    赖恩爵,轩辕黄帝第170代孙,赖叔颕国君第114代孙。爱国民族英雄,出生于武术门第,是三代五将军世家。赖恩爵的祖父赖世超,武举人,升二品武功将军。生三子:长子鹰扬,任浙江定海总兵,官至从一品(曾擒获邬石二等洋盗382名。)次子升扬,武术高强,也是武将,三子信扬,任夏门水师提督。封建威将军,官正一品。鹰扬也生三个子:长子恩爵,次子恩禄,三子恩纶。恩爵官至正一品,封镇威将军。

    赖氏家族非常重视家风。赖世超的夫人刘金花,家族尊称赖太母。她出身名门,自幼就读私塾,智慧过人,自著书本教育子孙。她以“爱国家,为民族”、“文官愿为清史瘦,武官敢当沙场卒“、”岗不离守,守不离纲”为家训,教育子孙上进,这些家训使赖氏家族形成了精忠报国、廉洁守法的良好家风,开启了赖家“三代五将”的荣耀篇章。

    说说穿鼻洋海战:九龙海战后,1839年(道光十九年)11月3日英舰在穿鼻洋(广州虎门口)进行挑衅,清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抗击。伤英舰一艘。英军败退,落海数十人。关天培令军队向两船发炮还击,打断窝拉疑号船头,水师提督左营游击麦廷章连轰窝拉疑号船尾,英军在两方轰击之下,多人连炮跌落海。两个小时的战争之后,最终窝拉疑号帆斜旗落,边挡边逃,连同海阿新号一同遁去。在关天培收军之后,附近渔艇捞获英军军帽二十一顶,其他物事,不计其数。 
    战争前夕:1838年(道光十九年),英国海军印度防区司令马他仑少将率舰侵华。水师提督关天培闻讯后,立即加强虎门保卫力量。7月28日,虎门炮台发炮拦阻英船“孟买”号,查讯马他仑是否在船上。马他仑立即调军舰三艘至虎门口,关天培以书面答复炮击“孟买”号事件与他无关系后,英舰退回。这次事件使关天培认识到虎门防卫力量尚不足够。在林则徐和邓廷桢支持下,关天培主持架设了横档至武山的拦江铁链两道;又在武山上的威远炮台和镇远炮台之间新建一座炮洞68个、配炮60位的大炮台——靖远炮台。其建筑之坚固与火力之充沛,为各炮台之最。此外,关天培还购进洋炮200多尊,并严格训练水师兵勇、改革编制,将大鹏营改为协,拔副将驻扎那里,与香山协相应。又户有一批米船、红单船、拖风船,利用有利地形与军民在海上和陆上紧密协作,切实做到严阵以待,以迎击来犯之敌。林则徐对关天培这些整顿防务的努力,予以高度评价,称赞他:“殚精竭虑,寝食以之。”
    严密布防:由于关天培在广东沿海的严密布防,使英国在这个时期的挑衅与袭击未能得逞。1839年9月4日,义律率兵船两艘、货船三艘到九龙山口岸以索食为名,突发炮火,进行挑衅,遭到大鹏营参将赖恩爵率领的水师猛烈反击,狼狈逃跑。
    虎门销烟既有力地打击了鸦片走私,又推动了愿意进行正常贸易的外国商人与中国政府合作。1839年,英国商船‘萨克逊’号船长当朗同意林则徐提出的要求,只进行正常贸易,不贩卖鸦片,并表示愿意同中国签订协约,进行合法的买卖。林则徐立即批准当朗到广州做生意。义律闻讯又气又急。11月2日,他下令英舰“窝拉夷”号和“海拉新”号驶进中国南海的穿鼻洋面。
    强行驶入:1839年11月3日英舰两艘在穿鼻洋(广州虎门口外)挑衅,炮击已经向林则徐具结的英国商船,阻止其驶向广州,强令其折返。时值清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师船正在穿鼻洋面巡逻。英舰“窝拉疑”号率先突然向师船开炮。关天培率军英勇抗击,双方在海面击战约两小时,关天培所在的指挥舰首先击中“窝拉疑”号,接着将其“头鼻”打断。与此同时,清水师提标左营游击麦廷章积极协同,随后击中该舰后楼。英军另一舰“海阿新”号见势不妙,始终不敢参战。最后英军败退。

     说说官涌之战:1839年11月发生的中国清朝与英国之间的武装冲突事件,是鸦片战争的前哨战。清军为了防范英国军队的侵犯,于尖沙咀以北官涌山布防。道光十九年九月廿九日至十月初八日 (1839年11月4-13日) ,义律所率英舰向清军进行海陆攻击,于10天内攻击了6次,但是未能攻克官涌。
    道光十九年 (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和水师提督关天培商议,为了控制外洋海面,在尖沙嘴和官涌山岗一带驻军。关天培调陈连升防守。官涌营盘居高临下,可以俯击英船。英军不断派人到此偷袭。
    第一次:官涌营盘守军在陈连升和守备伍通标率领下截击偷袭的英兵,打伤英军士兵并缴获了枪械,英军逃跑.
    第二次:九月廿九日(11月4日)夜,英兵舰数艘,对准官涌营盘一字排开,猛烈仰攻,但目标太高,不好命中。清军居高临下,向英兵舰进行俯击,英舰撤退。
    第三次:十月初三日(11月8日)英兵舰以大舰正面对官涌营盘开炮,同时派小船侧面包抄,乘海潮冲击靠近岸边,百余人乘隙抢上山岗,把总刘明辉率众截击,击伤英军数十名,死亡数人,其余滚下山岗。
    第四次:十月初四日(11月9日),英军在胡椒角开炮试探,营盘守军游击德连用大炮、抬炮一齐还击,英舰被击中,潜逃。林则徐、邓廷桢和关天培,增调水师官兵二百人,添置大炮六座,并调派候补知府余保纯、候补县丞张鹍、新安县知县梁星源、驻守大鹏湾的参将赖恩爵、都司洪名香、宋王台参将张斌就近带兵往官涌通力合作,准备夹攻来犯英军。
    第五次:十月初六日(11月11日)晚,清军按五个山梁分五路用大炮主动出击。英军逃跑。
    第六次:十月初八日(11月13日)下午,英舰来犯,清军仍以五个山梁,五路大炮叠轰,击退英舰。
    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为防英军再犯,在尖沙嘴、官涌添置炮台,经余保纯、赖恩爵、梁星源等实地勘察,于尖沙嘴山麓、官涌之南山上各建炮台一座,由内地调配大炮五十多门,还将大鹏湾营改为协,派副将驻守。

     在和英国贸易总监义律的几次交锋之中,林则徐都以强硬的姿态占到了上风。大清军队虽然在穿鼻之战中没有吃亏,但是此前还曾经发生过英国人攻打官涌之战的武装冲突。当时英国人虽然10天里攻击官涌6次,但都没有攻克官涌,却也让中国舰船损失惨重,在官涌之战中是典型的中国以众击寡,林则徐上报朝廷却是七战七捷。
这些都无疑给清朝决策者很大的自信。
    同时英国政府也意识到仅仅通过清朝远远不是仅通过两艘军舰,就像其他一些小国一样会投降的。维多利亚女王于是下令印度舰队前去增援,并组织了远征军,令义律的堂兄懿律作为海军统帅,率领16艘军舰和4000多陆军,向着广州的海面浩浩荡荡而来,一场不可避免的大战已经箭在弦上。
    过度的自信终将成为自大,而林则徐的几封奏章,也让道光皇帝对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大清帝国的大门即将被入侵者打开,百年的屈辱史就此拉开了序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百年前中国近代的屈辱史,由广东开始。没想到百年后中国的崛起,仍是在广东深圳这块充满故事的土地上开始的......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8.2.2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