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8春节——深圳·南头古城(东莞会馆)

$
0
0
2018春节——深圳·南头古城(东莞会馆)

     东莞会馆又称“宝安公所”。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是清代东莞商人在新安县设立的商会会所。建筑面积53平方米,内仍保存有修建“宝安公所”时立的4块石碑。



      该展厅展示的是会馆文化——乡土之链......

      前言:中国会馆是明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特定产物。首建于明,至清而盛,民国时期走向衰变。它根植于科举入仕、人口迁移、商品经济扩张等大的社会经济环境,大部分是以乡土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地缘组织,少部分为以商贸为目的的业缘组织。
      会馆是带有乡土文化风格,既能适应社会变迁,又能兼顾继承与创新的社会整合组织,是最能反映明清社会变迁的基层社会自我管理组织。崇祀神明、敦睦乡谊、兴办义举、襄助经营是会馆的基本功能,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化方式,借助血缘的、地缘的、神缘的和业缘的纽带,有效地实现其社会整合的功能。在融合城乡文化、土客文化、雅俗文化、海陆文化、中外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等方面独擅其长,在推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会馆的积极意义不容低估。
      在中国建筑史上,会馆建筑只是其中的细枝末节,但它却几乎都是植根于乡土文化的精美建筑。它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际会,是透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

      商行天下:明清时期,遍布全国都会要津的广东会馆是商海钩沉的历史见证。嘉庆《龙山乡志》说,粤商“凡天下省郡市镇,无不货殖其中”。广东会馆遍布全国各地的商埠市镇。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风东渐,广东商人更是得风气之先,亦开风气之先,对加速中国社会的整体近代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广东会馆在区域间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以及对外移民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东会馆不仅襄助扶难,开办新学,更烙有鲜明的红色印记。从琼花会馆艺人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到锦纶会馆资助义和团活动,从京师广东会馆中的维新变法运动到孙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活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广东会馆在中国革命史篇章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国各地的广东会馆:北京作为明清和近现代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位居“天下四聚”之首,是学举入仕登科的圣地,也是各地宦商关注的重点。广东人早在明永乐年间就在北京修建了会馆,到清代尤其是康乾嘉时期成为高峰期。
      到清代前期,粤商以经营苏杭洋杂、谷米运输、典当业以及经纪业为主。民国二十年《广州广西会馆报告书》称:广西“几乎无市不有广东人,亦几乎无市不有广东会馆”。
      在清初近百年之久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中,广东有数十万人口举家进入四川。据研究,清代分布于四川各州县治所在地的广东会馆总数在300所左右。
      乡土之链——
      公车学举栖息地——“试馆”性质的会馆:明清两朝兴科举制度,各地纷纷建立了文人会馆,为本乡学举应试时暂住寄宿之所,这类会馆又称“试馆”。北京作为中央考场,全国举子千里迢迢进京赴试,先后涌现出约300所试馆。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的北京湖广会馆是明清会馆中少数迄今保存较好的会馆之一。
      桑梓同乡笃情义——同乡移民会馆:明清时期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移民潮运动,使会馆被赋予了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商行天下辅辏所——商帮、行帮为主的同乡会馆: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带动各地经济的往来和繁荣,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工商会馆,其中以地方名义建造的,为地方往来的游商工贾提供一个异地栖息休止场所的会馆称为“同乡会馆”。明清时期的中原地区是晋商南下、徽商北上、陕商东进的必经要地。在此营建同乡会馆,作为他们越太行、渡黄河后,南下北上经略商贾的重要馆舍是自然和必然之举。
      八方商贾聚会馆——“行馆”性质的会馆:工商会馆中还有一类是同行集会用的行业会馆。这类会馆除接待本地的同行之外,也具有所在地本行业组织办公场所的功能。
      崇义嘉会助亨通——会所性质的会馆:这类会馆是以军工或科举考试得富贵、功名者,需要“朝夕栖止,交往聚义、欢歌宴饮”之所而建的会馆,专供达官贵人活动。北京安徽会馆于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建成,素有“京城第一会馆”美称,昔日曾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集团的“议事大厅”,也是“戊戌变法”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义写春秋——
      民主革命中的北京会馆:近代以来,民主革命风起云涌,北京会馆成为维新志士和革命者的重要活动场所。清光绪年间(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就是在这些会馆中酝酿发展起来的。
      国民革命中的广州惠州会馆:广州惠州会馆,曾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广州工人代表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以及省港罢工后成立的香港总工会的办公地。
      百色起义总指挥部:广西百色粤东会馆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1年)。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同志成功发动了百色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司令部就设在粤东会馆。

      海丝地标——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旨“一口通商”,广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的中心。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名列第四。1919年出版的《广州指南》中登录的各省会馆多达24所。清中叶以后,在广州建立的地缘、业缘会馆更是不胜枚举。
      广州八和会馆是建立于清代同治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粤剧本地班行会组织,前身为佛山“琼花会馆”,是广东最早的戏剧行会组织。
      潮汕地区是清代广东地区重要的海运贸易港和商业中心之一。福建、江西、浙江和广东各县商人多在此经商,兴建起众多会馆。
      高雷地区的众多会馆反映了当时人口迁徙、民间民俗的变异和濡染、多地区文化交融和商贸经济等社会生活经济状况。
      作为自古广东通中原,南山北下的重要商旅通道,南雄广州会馆无疑是研究广东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一处难得实例。
      赤坎区原为古港埠,随着商贸的发展,清朝年间先后建造了潮州会馆、高州会馆、闽浙会馆、雷阳会馆和广府会馆五大会馆。

      龙川福建会馆——“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重要中转站:龙川福建会馆是“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之一,茅盾、邹韬奋、廖沫沙、戈宝权等200多名进步人士都是经过龙川转移到大后方的。



      古老的石碑......









      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介绍有关会馆的资料......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 。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嘉靖、万历时期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即使到了清代后期,突破地域界限的行业性会馆仍然只是相当个别的。此时出现的一些超地域的行业组织,大多以同业公会的面目出现。明清时期大量工商业会馆的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保护工商业者的自身的利益,起了某些作用。但会馆与乡土观念及封建势力的结合,也阻碍了商品交换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会馆大体可分为3种 :北京的大多数会馆 ,主要为同乡官僚、缙绅和科举之士居停聚会之处,故又称为试馆 ;北京的少数会馆和苏州、汉口、上海等工商业城市的大多数会馆,是以工商业者、行帮为主体的同乡会馆;四川的大多数会馆,是入清以后由陕西、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迁来的客民建立的同乡移民会馆。早期的会馆绝大部分设于北京。这一时期的北京会馆,主要以地域关系作为建馆的基础,是一种同乡组织,与工商业者绝少关系。明中叶以后 ,具有工商业性质的会馆大量出现,会馆制度开始从单纯的同乡组织向工商业组织发展。后期的工商业会馆还可能同中国古代的纲运制度有着渊源关系。明代后期,工商性质的会馆虽占很大比重,但这些工商业会馆仍保持着浓厚的地域观念,绝大多数仍然是工商业者的同乡行帮会馆。

      李白的《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又看到了广东著名的趟栊门——
      趟栊门是一种古老的“防盗门”,形似一个大的木框,中间横架着十几根圆木,圆木一定要单数,不能双数。趟栊门左右开启,既通风又保证了基本的安全。趟栊门整个看上去就是一个大的木框,中间横架着十几根圆木,这圆木一定要单数,不能双数。 岭南地区天气炎热潮湿,住所讲究通风透气,屏风门和趟栊门正是起到这种作用。

      山辉泽媚——
     "邑地枕山面海,周围二百余里,奇形胜迹不一而足,而山辉泽美,珍宝之气聚焉。故旧郡名以宝安。"——清康熙《新安县志·舆图志》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东莞郡,首县宝安,郡县同治于今南头古城一带。管辖包括今潮汕、东莞、中山、珠海、澳港等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将宝安改名东莞,县治移至到涌(今莞城)。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开始。至明万历元年,复设县治于东莞守御千户所(今南头古城),是为新安县,自此东莞与深圳分立。
      古代深莞地区山川秀美,物产丰饶,民风朴拙。清嘉庆《新安县志》记载:“婚姻必以槟榔蒌叶茶果之属上曰,‘过礼’不亲迎昏夕即庙见”;“立春前期一日,有司以土牛芒神,迎于南山下,次早‘鞭春’。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元宵张灯结作乐,凡先年生男者,以是晚庆灯。正月望后四日,俗谓‘天穿日,土人作’,以针线缝其上,祷于天,谓之‘补天穿’。七月十四日及冬至日,祀祖,必以宰鸭为敬,重阳扫墓与清明间,余节大略与荆楚岁时无异”等。这些民俗风情有中原风俗,更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魅力存在,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

      麒麟舞:也称为“武”麒麟,是中国明代宫廷舞蹈表演,南明灭亡时流传于民间。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而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代表吉祥的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居“四灵”之首,在民间有驱邪避鬼之说,历代人民群众都把它当作祥瑞的象征。麒麟形象在中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它由最初是一种图腾、一种信仰发展到哲学意义,从而又进入到文学领域,最终走向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说明麒麟已由“神话传说”衍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麒麟舞,作为麒麟文化的一个载体和较为少见的一个舞种,现仍然活跃于民间,河南省睢县蓼堤镇的“大刘寨麒麟舞”便是其典型代表。而广东省则是麒麟舞流传范围较广的地区。 
      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这是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一份宝贵财产。2011年5月,深圳、东莞申报的“麒麟舞”被国务院以扩展项目名录形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麒麟舞”项目中。
      广东省各地的“麒麟舞”是客家人北方南迁的见证,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典型的中原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
      麒麟舞也称为“武”麒麟,它不同于舞狮,也异于舞龙,其造型为“龙头、鹿角、蛇身、 羊蹄、牛尾”,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 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 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麒麟头背部的图案主要有龙凤、祥云、八卦图、红日、梅花等吉祥寓意题材。中国民间美术图案大都是“有图必意,有意必吉” ,而麒麟舞中的吉祥图案不仅反映了民众的信仰观念,也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麒麟舞”是中国最早的拟兽类舞蹈,是现今稀有的、产生于春秋战国之前远古的中华民族图腾舞种,具有珍贵的民间舞蹈史研究价值。它和龙舞一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 仰、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的研究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麒麟形象已有 2500 年的历史,最初是一种图腾、一种信仰。后来发展到哲学意义,又 进入文学领域。最终走向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成为了陶瓷、年画、剪纸、泥塑、刺绣、金 玉饰、建筑、雕刻等艺术创作的素材。随着麒麟文化发展,更突出地表现为麒麟舞。 其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 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这是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一份宝贵的财产。

      千角灯:是广东省的传统手工艺品。在广东,凡添了男丁的人家,都会在男丁诞生后的开春时节(一般是正月十五前后)举行灯会。而东莞“千角灯”的制作仅是东莞赵氏家族所独有。据有关史料和《赵氏族谱》记载,赵匡胤的小妹赵美容(皇姑)因逃难定居东莞。她凭记忆中皇宫灯的样式,指导莞城艺人扎作“千角灯”,并亲手绣上“二十四孝图”的灯带24条,称为“皇姑带”(文革时已被毁)。千角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创新精神的继承传统、传承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结晶。
      “千角灯”是宋代八角宫灯的形式,有一千个角,缀有一千盏灯,灯身为多个不同的立体三角形组成,集书画、剪纸(刻纸)、刺绣等优秀民间手工艺于一体。在东莞方言中“千角灯”和“千个丁”语音相同,寓意“百子千孙”传宗接代的意思。同时,用一千盏灯组合成一盏彩灯,独特的创意也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中国灯文化的瑰宝。

      醒狮舞:广东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传统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及粤西地区。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据广东南海县编写的《南海醒狮》一书中记述:"毋庸置疑,中国的醒狮('南狮,)是从北方的黄狮子脱胎而来的。'南狮'究竟始于有时,查遍史料,迄未见记载,其确切的年代,已不可考。然而,大体可以肯定,是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流传至岭南地区民间的。"
      “南狮”,流行于中国南方广东一带。说是有一头怪兽,到处吃乡农的收成,但不伤人畜,常发出“年年”之声,人们便称为“年兽”,年兽眼大口阔,头有触角,性格善良。乡农视之为圣兽,不敢捕杀,后村民以爆竹之嘈杂声吓走了“年兽”,民间复加平静。村民互相向亲友祝贺,并定这天为“新年”,象征新的开始。从此,每逢新年,民间以竹仿制“年兽”,烧爆竹,派红封。然而上面这个故事仅仅是北方年兽的故事翻版,故事当中也有许多矛盾之处,也不符合岭南一带的故事风格。另一个从老一辈传下来故事倒比较符合醒狮的传说。相传远古(也有说是清乾隆年间)南海一带发生了瘟疫,死人无数。瘟疫发生不就久之后,就有一只神兽出现,人们称之为“年兽”。年兽所过的地方,瘟疫很快就消失了。由于年兽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好处,因此老百姓变制作“年兽”,配合鼓乐,在各家门口前舞蹈,以镇妖驱邪。由于年兽喜欢吃青菜,所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放一盘青菜,吸引年兽到来,以备年兽采食。由于年兽像传说中的狮子模样,所以称为为“瑞狮”。由于在粤语当中“瑞”跟“睡”是谐音,叫睡狮不吉利,按照广东人避讳习惯,将睡改为醒,因此就叫了“醒狮”。
      南派舞狮头以广东醒狮最有代表性。狮子流传到各地后亦因应当地的习俗,在握法、舞法、外型方面有所不同(尤其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但万变不离其宗,狮头外貌是以色彩来表现其性格,如红狮关公脸,黑白脸、青鼻铁角蓄牙刷须的张飞形象则表现在豪放粗犷的气势。广东传统的舞狮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组成。其中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另一个舞大头佛,手执大葵扇作引导,后面则有锣鼓队配合,狮子的动作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节奏舞出千姿态百态。舞狮常用的基本动作有舐毛、搔瘙、探路、戏水、彩青等20多种,在感情上则以喜、怒、哀、乐、贪、疑、忌、虑、饱、饿、睡、醒为主,步形、步法有四平马、子午马、开合马、骑龙步等20多种。技艺高超的师傅既能舞出狮子的各种心态,又能把一套的故事情节从高难的舞狮技巧中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南派舞狮的上乘功夫。狮子在表演时与之配合的击打乐有鼓、锣、钹。击鼓手是舞狮子的核心和灵魂。

      明清时代中国十大商帮:晋商、徽商、陕商、福建闽商、广东粤商、江右(江西)赣商、洞庭(今苏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东山和西山)苏商、宁波浙商、龙游浙商、山东鲁商等。
      十、晋商,山西
      晋商又称晋帮,指的是“山西商人”或“山右商人”,“晋”是山西的简称。晋商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富可敌国,曾经一度垄断中国票号汇兑业,曾有“中国威尼斯商人”之称。晋商鼎盛时期日昇昌票号几乎垄断金融晋商、粤商、徽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晋商、潮商与徽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九、徽商,徽州,今安徽黄山地区、安徽绩溪县、江西婺源县
      徽商,又称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旧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徽商来自安徽南部的徽州府,包括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即古代的新安郡。六县之中,歙和休宁的商人特别着名。徽商在宋代开始活跃,全盛期则在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商帮,徽商皆处于贫困山区,种地无以生存。明代《安徽地志》所说的“徽人多商买,其势然也。”《徽州府志》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顾炎武说: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八、龙游商帮,今浙江中西部地区
      明清时期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主要指历史上今浙江境内金丽衢地区商人的集合,它以原衢州府龙游县为中心。龙游商帮于南宋已初见端倪,于明朝中叶最盛(明代万历年间有“遍地龙游”之谚),清代走向衰弱。龙游商帮的商人主要经营书业,纸业,珠宝业等。
      七、宁波商帮,今浙江宁波地区
      宁波商帮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商帮,中国传统“十大商帮”之一,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推动了中国工商业的近代化,如第一家近代意义的中资银行,第一家中资轮船航运公司,第一家中资机器厂等等,都是宁波商人所创办。宁波商帮对清末大上海的崛起和二战后香港的繁荣都做出了贡献。宁波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不乏世界级的工商巨子。
      六、洞庭商帮,今江苏苏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东山和西山
      洞庭商帮,有时也被称为苏商,为明清时代中国的十大商帮之一。分布于今江苏苏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东山和西山。
      五、江西商帮,即“江右商帮”
      赣商在历史上被称为“江右商帮”。据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所著的《日录杂说》上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遂得此名。江右商帮称雄中华工商业900多年,是中国古代实力最强商帮。
      四、广东商帮,即是广商和一部分客家商人
      “粤商”是现代中国经济尤其是商贸流通经济中的最主要的企业群体(“商帮”),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商帮”。狭义的粤商指广府商帮,广义的粤商则包括广东广府帮,潮州帮,客家帮、海陆丰帮以及其余广东各地的商帮。 它的变迁和发展趋势不仅对广东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对全国各地企业群体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陕西商帮,陕西
      陕商,被认为是中国按地域亲缘关系最早出现的商帮.在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在野议·盐政议中论述:“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明朝为了防卫西北,在陕西开展食盐开中的政策,陕商则是利用这一机会最早形成的商帮
      二、山东商帮
      鲁商,更确切的说应该称为齐商,简称“山东商人”。“鲁”或“齐”是山东的简称。鲁商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的改革后,齐国出现中国商业史上首个繁荣期。 后有范蠡经商于定陶、端木赐商于鲁等,为纪念两人对于中国商业的创举,后世称经商为“陶朱事业”,亦称“端木生涯”。
      一、闽商,包括福建商人以及潮商还有一部分客家商人,广义还包括台商等闽语商人。
      “闽商”狭义上指的是福建省商人的简称,广义指以福建、浙南、粤东潮汕地区(因处广东省管辖故不具闽民系认同感)和海外闽民系的从事商业的人们。他们在经济领域具有一些共同的思想、语言、行为,为人们所熟知概括而成。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亦是传统三大商帮中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商帮,被誉为:华商第一族。闽商社会价值观,明显表现出与内地的差异。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闽人主体是从中原移民后代,比如今北方更大程度上保留并发展了中华文明,宗族乡土观念很重。诚信为先且利义兼得是他们的经商基本理念。

      桌上摆放的是岭南美食的模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