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节——香港·海洋公园(中华鲟馆)
这个小山坡的顶上,是2008年由原来的鲨鱼馆改建而成的“中华鲟馆”。这里有一条长11.5米的透明纤维观赏隧道,游客置身其中,犹如身处深海,四周游弋的中华鲟亦仿似触手可及。该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中华鲟馆——长江足迹”展览,透过观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以及其他长江水生动物,可以让大家感受长江生态的丰富多姿。
中华鲟为高蛋白、多脂肪性鱼类。其鱼皮可制革,鱼卵可制酱,鱼胆可入药,鱼肉、鱼肠、鱼膘、鱼骨等均是上等佳肴,鳔和脊索可制作鱼胶,鱼鳍和鱼唇也多胶质。《本草纲目》记载:“其肝主治疮疥,其肉补虚益气,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补虚下气,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杀腹内小虫。”
此外还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因为它是白垩纪残留下来的种类,为中国特有种,已被中国列为一类野生动物保护物种。为了保护此物种,有关部门进行了多年的繁殖、移养、放流等的研究。现已可移养到池塘、水库中,生长良好,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淡水养殖鱼类。放流成绩也很可观,至1992年已放流100多万尾,使资源量逐渐增多。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中华鲟由于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征,表现出它们既是介于软骨鱼类(鲨鱼等)与硬骨鱼类之间的类群,又是硬骨鱼类中较原始的类群,在鱼类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于灭绝。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对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都有深远意义。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20世纪70年代,长江里的繁殖群体能达到1万余尾,葛洲坝截流的80年代,骤减到2176尾,2000年仅有363尾,2010年估算只剩57尾。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野生中华鲟逐渐在长江宜昌江段形成了新的产卵场。相关科研机构开始对该江段的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展开监测。2008年,农业部组织专家论证,估算繁殖群体不足200尾,野生种群岌岌可危,科研捕捞就此叫停。
2013年,葛洲坝下游的野生中华鲟产卵场,繁殖季节,未监测到任何卵和受精卵,自从葛洲坝建成后截断中华鲟产卵路径,32年来头一次停止自然产卵,野生中华鲟种群面临灭绝危险。2014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及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遗憾地结束了2014年度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的联合监测活动。监测结果显示:未能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这也是继2013年度之后,再次未能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
中华鲟的产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前,中华鲟的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当长江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10月份水库将大量蓄水,将水库水位从145米提高到175米,使下泄流量显著减少,10月平均流量从建坝前的18980立方米/秒减少到11090立方米/秒,减少了41%,于葛洲坝枢纽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的中华鲟,在紧接葛洲坝下的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产卵场,面积大约330公顷。这将使本来就不大的中华鲟宜昌产卵场的面积进一步缩小,使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受到更为不利的影响。
据统计,长江上游每年可产中华鲟2-3万千克。但捕捞过多,加之此鱼繁殖率低、成熟期长(10年左右),其种群数量已日趋减少。为使这种中国特产的“活化石”免遭灭顶之灾,有关部门已把中华鲟列为保护对象。
中华鲟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级保护动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
大家都是第一次见到中华鲟,儿子认真地寻觅着它的踪迹......
![]()
![]()
![]()
![]()
中华鲟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底层鱼类,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春夏季5-6月间喜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而至江河之上游。古有:“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间”。
![]()
![]()
好大的嘴巴呀......
![]()
![]()
![]()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体长平均约40厘米,最长达130厘米,体重最高达600千克。
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
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
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
中华鲟所属的鲟鱼类都是在距今约1.4亿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垩纪出现的,中国曾在辽宁北票晚侏罗纪(距今1亿4千万年前)地层中发现过鲟类化石,名北票鲟。这种鲟只在两体侧有一行侧线鳞,其它体表裸露,与中华鲟体披五行鳞者不同。
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中国人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真可谓“活化石”。
据1834年的有关文献记裁,中华鲟的模式产地是中国,也因此而出名,后来有人推测是广州。
它的分布较广,在中国的渤海的大连沿岸、旅顺、辽东湾、辽河;黄河北部辽宁海洋岛及鸭绿江;山东石岛、黄河、长江、钱塘江、宁波、闽江、台湾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开,北江达乳源,甚至达广西浔江、郁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产。也见于汉江口、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
中华鲟体长形,两端尖细,背部狭,腹部平直。头呈长三角形。吻尖长。鼻孔大,两鼻孔位眼前方。喷水孔裂缝状。眼小,椭圆形,位于头后半部。眼间隔宽。口下位,横裂,凸出,能伸缩。唇不发达,有细小乳突。口吻部中央有2对须,呈弓形排列,其长短于须基距口前缘的1/2,外侧须不达口角。鳃裂大,假鳃发达。鳃耙稀疏,短粗棒状。背鳍1个,后位,后缘凹形,起点在臀鳍之前。臀鳍与背鳍相对,在背鳍中部下方。腹鳍小,长方形,位体中央后下方,近于臀鳍。胸鳍发达,椭圆形,位低。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尾鳍上缘有1纵行棘状鳞。
幼鱼体表光滑,成鱼体表粗糙。具5纵行骨板。背部正中1行较大,背鳍前有8-14块,背鳍后有1-2块;体侧骨板29-43块;腹侧骨板13-17块;臀鳍前后各有1-2块。成熟鱼额、顶骨在背中线上彼此不紧接,留下长形的额、顶骨间缝(或间孔),可见到下面的软骨脑颅。脊椎结构上,只有9枚左右完整的壳状椎体,在两枚基背片之间有2-4枚间背片。尿殖管结构上,中华鲟内输卵管较短,雄体的内输卵管末端封闭,不具内输卵管盲管。
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青灰、灰褐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由浅灰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各鳍呈灰色而有浅边,体长128-440毫米。
中华鲟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底层鱼类,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春夏季5-6月间喜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而至江河之上游。古有:“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间”。
中华鲟形态威猛,个体硕大,寿命较长,最长命者可达40岁,是淡水鱼类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的鱼。中华鲟进江后,必须在江里滞留一年,于第二年10月到达产卵场所。在这一年里,中华鲟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时游时停,有时在河道坑洼处潜伏几天不动。第二年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
中华鲟为底栖鱼类,属于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包括虾蟹、鱼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因生活环境的不同食物种类也有所不同,幼鱼在长江中、上游江段主要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及植物碎屑等为食,到了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鱼则以虾类、蟹类及小鱼为食。亲鱼洄游期间不摄食。在长江口外近海水域,中华鲟摄食强度增大,通常在3-4级,食物以鱼和蟹为主,还有虾和头足类等。
《本草纲目》中对其食性的记载为:“其食也,张口接物,听其自入,食而不饮,蟹鱼都误食之”。实际上中华鲟是靠口膜的伸缩将食物吸入,食物对象多数是生活于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类小型动物。中华鲟从海洋进入江河的整个洄游和滞留期间,基本上不摄食。因此,中华鲟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发育所需的营养,依靠它在进入淡水前体内积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质。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个体,身体就愈消瘦。
好大的嘴巴呀......
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唯一跨过北回归线的种类。曾经主要分布在Korean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以长江出产较多。中国、日本、韩国、老挝和Korean均有它的身影。
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东海、南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中生长发育。当雄鱼长到9至18岁,体长为170厘米,重为50千克以上,雌鱼长到14至26岁,可达到初次性成熟。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
据研究,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22岁,体重40-125千克;雌鱼为16-29岁,体重172-300千克据观察,中华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较快,雄鱼5-8千克,雌鱼为8-13千克。但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14年。其性成熟较晚达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繁殖后代了。
在长江比较集中的产卵场是在金沙江的宜宾-屏山地段。属一次排卵类型。产粘着性沉性卵,卵粘在石砾上孵化。成熟卵椭圆形、绿褐色。产卵后亲鱼多数迅速离开产卵场至下游和河口区栖息。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亲鲟在生殖期间基本停食,产出的卵为粘性,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厘米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