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彩云之南——2017国庆·云南·丽江·黑龙潭公园

$
0
0
彩云之南——2017国庆·云南·丽江·黑龙潭公园
      一大清早,来到了黑龙潭公园。导游本不建议我们来,说这里小小的,有没有什么景致。但儿子坚持,也就早早从酒店出发,却没想到看到了绝美的风景......
      黑龙潭正门是一座涂金绘彩的清代牌楼,叫作文明坊。清光绪十六年(1890)建,原为文庙门坊,坊前两侧施作八字影壁,前置四尊明代雕刻石狮。石狮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原为忠义坊口遗物,后迁立于此。这座古老的公园大门牌楼具有古老的文化符号,并没有将历史和现代分隔,而是将继续承载与见证岁月的更迭和世事的变迁。

      黑龙潭始建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其后乾隆六十年、光绪十八年均有重修记载。旧名玉泉龙王庙,位于城北象山脚下,从古城四方街沿经纬纵横的玉河溯流而上,约行一公里有一处晶莹清澈的泉潭,即为中外闻名的黑龙潭。园内有八万多平方米的水潭,系由数十眼涌出的泉水汇集而成。因潭水清澈如玉而得名玉泉。后获嘉庆、清光绪皇帝敕封“龙神”而得名,改称黑龙潭,是丽江古城水系的源头。诗云:“泉涣涣兮涟漪,问何时最是可人?须领略月到天心,风来水面;亭标标而矗立,看这般无穷深致,应记取云飞画栋,雨卷珠帘。”黑龙潭以其天生丽质,名列《中国名泉》、《中国风景名胜》等书,诚不虚也。
      黑龙潭古建筑群由龙神祠、得月楼、戏台、锁翠桥、玉皇阁等原生建筑,还有后来迁建于此的福国寺解脱林门楼、五凤楼、原土知府衙署的明代光碧楼及清代一文亭、文明坊等组成,堪称“丽江明清建筑博物馆”。园内还有“觉显复第塔碑”等数十通明代至民国时期的重要石碑。

      一文亭: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为“香炉亭”。亭在黑龙潭下潭,不显眼的偏安一隅。据说一僧人化缘每家居民只化一文铜钱,积少成多,历经数年建成。后人取名为“一文亭”,不仅为纪念修建者,更是尊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信念。

 

      据专家考证:黑龙潭的泉水是玉龙雪山融化的雪水通过断裂的地层流到黑龙潭,然后通过几孔泉眼流出地面汇集成黑龙潭的泉水。

      黑龙潭还是丽江古城水源的源头,黑龙潭的泉水通过下游的玉河流到丽江古城,玉河水在古城的大水车附近分成三条支流供古城人生活之用,人们在一天的不同时辰用河水来饮用,洗菜,洗衣和冲刷街道。在古代这算得上是杰出的水利工程了。



  丽江黑龙潭,也称“玉泉公园”,又名“玉水龙潭”、“象山灵泉”,近76万平方米面积的湖面,形状如一弯新月,湖中心有亭子,亭与湖岸另一侧有一珍珠泉出水口。过去,丽江黑龙潭的出水口为九眼洞,本意为九龙治水,九眼洞上面覆有一水楼,这座水楼是1985年修造下池时移到下池三孔出水口上面重修的。而九眼洞则改造成五孔的石拱桥,即玉带桥。龙潭水质清如翠玉,水冬暖夏凉,养人肌肤,每逢严冬零下天气,满潭飘浮着白雾似的水蒸气,使人浑身透着一股春天的暖酥气流。据说喝饮龙潭出水源的泉水,可理疗胃病和气管炎症。

      得月楼:此楼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名字源于范仲淹“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的诗句。上世纪60年代初,一位妻子因无力反抗工头的骚扰,丈夫也深感得罪不起,更是无脸见人。两人商量后来到黑龙潭的得月楼上自焚而死。得月楼在焚毁的三年后重建恢复原样。郭沫若为该楼题写了匾额“得月楼”三字及两幅对联。一副是集毛泽东的诗词句“春风杨柳万千条,风景这边独好;飞起玉龙三百万,江山如此多娇”。另一幅是郭沫若撰写的楹联:“龙潭倒影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
      得月楼四面临水,有桥与岸上相连,造型舒展,三层四角攒尖顶,伫立于此,总让人萌生“伊人在水一方”的情愫。60年代一对青年男女在得月楼上殉情,烧毁了得月楼,现在所看见的楼是后来政府出资重建。外人眼中,毁楼不对,但在自古就有玉龙第三国传说的丽江,对爱情的执着和执拗,奋不顾身的没有对错,只有爱情本身。

      黑龙潭不仅是丽江古城最重要的活水源头,也是古城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以高耸洁白的玉龙雪山为背景的黑龙潭清澈见底,四周绿树婆娑,锁翠桥、、解脱林、龙神祠、五凤楼等古建筑掩映其间。优美的自然风景与独特的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使黑龙潭日益成为备受诗人瞩目的风景名胜区,曾被列为《中国名泉》、《中国风景名胜》等书。

      龙神祠:龙神祠为黑龙潭主要建筑,含戏台、得月楼,分布在一组造型典雅、和谐而又变幻无穷的主轴线上。祠坐东朝西,为四合五天井大院,有门楼、两厢、大殿,南面辟有一方丈,自成院落。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三间,前有月台,施作垂带踏跺,四周游廊回互贯通。大殿和门楼高耸突兀,极富庙堂气息。门楼高悬“天光云影”四字榜书。



      说说纳西族“殉情”这个有点儿沉重的话题:丽江素来有“殉情之都”的称号。有人说,这是汉文化涌入与东巴文化里的自由婚姻传统冲突的结果。要知道,以往丽江的纳西族人,婚姻跟现在永宁的摩梭人(纳西族分支)是一样的,都是非常自由的,纳西族男女有社交恋爱的自由,父母不干涉,他们可以私定终身,可以未婚先育。但是,到雍正年间,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包办婚姻日渐增多,外加满清对少数民族压迫剥削的日渐加深,致使相爱的青年往往不能成婚,为了忠贞于纯洁的爱情,忠贞于传统的美德,就相约到玉龙雪山下的云杉坪,或村寨附近能望见玉龙雪山且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
      丽江殉情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60年代。那时,丽江的一个村子放映露天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竟招致六对青年男女触景生情,在看完电影后相约一同殉情。6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提倡自由恋爱,殉情之风逐步绝迹,可谓还了纳西族人的原本风貌。但是,不可遗忘的是,殉情就是纳西人身上的疤,即代表一个个爱情的凄惨壮烈,又代表为爱战斗后留下的勇敢忠贞。
      丽江纳西族青年男女殉情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纳西族的两个神话故事,《鲁般鲁饶》和《黑白之战》。“鲁般鲁饶”纳西语的意义是“牧人的儿女迁移过来的圣地”,故事讲述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羽勒排和久命姑娘为了爱情决议迁移到美妙的圣地去,但半路被父母阻挠并被拆散,他们最后选择了殉情之路,最终升入天国——鲁般鲁饶;《黑白之战》则讲述黑族与白族为抢夺太阳的光明而展开战斗,其中,黑族为夺得太阳让黑族公主去诱惑白族王子,不料他们却竟真的堕入爱河,无法之下黑族领袖下令处死了白族王子,黑族公主伤心欲绝,也毅然决然自杀来维护爱情的忠贞。
      在东巴教的经文里,有一部根据《鲁般鲁饶》而改编的丧礼诵经,在道场典礼中会重复吟诵。该诵经将纳西族第一对殉情者——哈罗变成爱神,将“十二岩子坡”这个情死鬼魂的归宿地,演化成“雪山情死国(游翠国)”,并把“情死国”描画成不同境地的三个国度。经过东巴教的传播,民间又构成口传的长诗《游悲》,其故事大意是说:女主人公从小在山上放羊,孤独寂寞;男主人公是次子,分家没有份,就上山打猎。二人相会在深山,互诉苦情,于是相爱,但他们烧香问卜,都难于成婚,便去准备殉情的用物,接着双双爬上玉龙雪山,阅历“树上盘恶峰,石上长尖刺”的“游翠第一国”和不长草木的“游翠第二国”,到了“金花不会谢,金果不会落”,没有蚊虫的理想乐园——“巫鲁游翠国”(第三国),过上了“白鹿当耕牛,斑虎当骑马”的自在生活。
      道教描述的天宫,基督教描述的天堂,佛家描述的极乐世界,而东巴教描述的“游翠第三国”,恐怕都是人类所追寻的理想国度,是人类幸福的终极宫殿。修德修善,忍受苦难,救灾救难,广施仁举,都是你进入极乐世界的修炼方式,只是不同宗教,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东巴教没有告诉你“游翠第三国”是不是一个极乐世界,但却告诉你,进入它的方法,就是至臻情侣,双双在俊美的玉龙雪山下殉情,再越过游翠第一国和游翠第二国,最后来到“巫鲁”,得永生,得永爱。
      纳西族人的殉情,遵循的是原始的冲动,和对极乐世界永生超脱的向往,而死亡仪式(殉情)过后,换取的是内心的安宁。纳西族的殉情更像是一种宗教仪式,一个进入天国的手续,而殉情的原因,就一定不是什么封建礼教,什么家长包办婚姻,也许,只是,“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眷侣,用来表达真爱的一种方式,一种向世人的宣誓;也很可能无关乎疾病苦难,无关乎婚姻本身,而是一种精神诉求。殉情是勇敢的,是有尊严的,是维护爱情忠贞的一种方式。随着交通的发达,世界上有很多情侣,不辞万里,选择来丽江结束他们的生命,尽管,结束他们生命的理由有千万种,但他们选择来这里,必定与纳西族的古老传说有关,与游翠第三国有关,这也间接地造成丽江成为“世界殉情之都”。
      在中国汉文化里,为情而死的人也往往得到赞美,他们的故事也广为流传,比如孔雀东南飞、梁祝化蝶,娥皇泣竹,有人说,这些故事里殉情的多是女人,而七尺男儿为什么不殉情?其实不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殉情故事是记录在《庄子-盗跖》里的尾生抱柱殉情故事,故事讲,“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主人公尾生就是个男人,用心很专的男人,当然,后来那女子得知尾生为她死之后,也决然地投江自尽了。此外,三毛之死也是去赴爱人荷西之约,当代殉情的另一个鲜活例子。
      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殉情这件事,历史烟云中的每一条生命都如沧海一粟,而坚贞不渝的爱情却让小小浮生焕然伟大于千年之外。在美丽地方从容地谈论生死,才是一种真正的洒脱,“自古高人出远山”,纳西族的殉情是一种高贵品质,是对爱情忠贞的信奉仪式。





 

      黑龙潭四周古木匆匆,绿柳依依,芳草芬香,雪山、象山和亭台楼阁倒映潭中,静时若玉壁酣眠,风起处,碧波戏雪,美不胜收。这里以龙潭倒映十三峰的景点最为著名。

      五孔桥:黑龙潭的出水口为九眼洞,意为九龙治水。九眼洞上建有五孔的石拱桥,将龙潭一分为二,桥边围栏上刻有石象、石狮。象和狮,是相思的谐音,故又称相思桥、玉带桥。
      将黑龙潭一分为二的五孔桥,原为九孔桥,寓意九龙治水。置身桥上,清风徐来,桥下波光倩影,鱼儿成群,抢夺着游客抛下的美食。黑龙潭的鱼相传它是龙王的子孙,是神的化身,所以丽江人从来不会捕捞食用。在丽江,人们信奉自然神,天地万物生而平等,都有神在庇护,因信仰而有的恪守,总让人心生敬意。

       江南园林式的婉约建筑后面映衬着壮丽的雪山,这样的景色,竟被我这样的一个凡人看到了,此生足矣......

 



   

      潭中的五孔桥在水中留下美丽的倒影,龙潭映雪:以五孔桥、得月楼、雪山及黑龙潭中的雪山倒影组成的影像早已成为丽江的经典风光明信片,也成为游人在丽江拍照最多的取景之一。

      锁翠桥: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年(1887年),长12米,宽2米的廊屋式风雨桥,桥面铺盖石板,上部为人字形通廊瓦顶,飞檐翘角,造型轻盈优美,是丽江独具特色的古桥之一。桥上有古联“惊涛撼树飞晴雪,未雨垂虹卧曲波。”桥下有三个小瀑布,翠液飞迸,所以取名“锁翠”。两廊匾额“漾青”、“锁翠”为当时的丽江知府许其翔题写,桥上古联:“惊涛撼树飞晴雪,未雨垂虹卧曲波”。站在“锁翠桥”上躺北望去,远处银雕玉塑的玉龙雪山悬浮在一片白云之上。近处泉水清澈,玉泉如一面硕大的明镜,蓝天、白云、雪峰、古树,全都倒映在其中,景色迷人。






      万寿亭:1996年泰国M集团总裁宋提,因在丽江投资兴建的格兰酒店开业,又适逢老母八十大寿,所以临水而建此亭纪念。福禄寿喜为传统之祈福,忠孝乃中华之美德。


 

      君迁子(Diospyros lotus L.):树龄150年,国家三级古树。柿科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胸高直径可达1.3米;树冠近球形或扁球形;树皮灰黑色或灰褐色;小枝褐色或棕色;嫩枝通常淡灰色,有时带紫色。冬芽带棕色。叶椭圆形至长椭圆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绿色或粉绿色,有柔毛;叶柄有时有短柔毛,上面有沟。雄花腋生;花萼钟形;花冠壶形,带红色或淡黄色。果近球形或椭圆形,初熟时为淡黄色,后则变为蓝黑色,常被有白色薄蜡层,8室;种子长圆形,褐色,侧扁。花期5-6月,果期10-11月。成熟果实可供食用,亦可制成柿饼,入药可止消渴,去烦热;又可供制糖,酿酒,制醋;未熟果实可提制柿漆,供医药和涂料用。木材可作纺织木梭、雕刻、小用具等,可作精美家具和文具。树皮可供提取单宁和制人造棉。



      高山栲:树龄300年,国家二级古树。中药名。为壳斗科栲属植物。生于海拔500-2800m的针阔叶混交林或杂木林。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果实)宁心益肾,(根或茎皮)收敛,止泻,解毒,消炎之功效。用于(果实)心悸,(根或茎皮)肠炎,腹泻。

      天都这么亮了,月亮竟然还在天上......

      解脱林:原为芝山福国寺的门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解脱林门楼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正面京柱与檐柱间添两颗内檐柱,飞出两个翼角,使下檐高出两个屋面,斗拱有较强装饰韵味,建筑风格典雅。此“林”乃指众僧聚居的寺院,是明朝皇帝御赐“福国寺”的山门,1974年搬迁重建于此。解脱是个佛教用语。意思是放下尘世烦恼,潜身修身养性,以求成佛,解脱林自然也就是修身之地。据传这里可以不用出家,到里面转转就可以把烦心的事情抛一边了。

      东巴文化研究所:纳西族的东巴经,现在已经成为“地球人”的记忆遗产。古人云“书画同源”可最终书还是书,画还是画,而大智慧的纳西族祖先发明了书画合一的东巴文,字画得跟图案一样还不过瘾,还要染上各种艳丽的色彩。路边一块大石头,石头上的“东巴文化研究所”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任继愈所题。1981年建立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主要是开展以东巴讲座。东巴字画书写、东巴仪式展示、东巴文翻译、设计、咨询等多项社会服务为主。

      五凤楼:建立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原为福国寺的主要建筑,是木土司的别墅及家庙。因明代皇帝御赐((藏经))一部,建此藏经楼,故又称为“法云阁”,清代同治年(公元1864年)遭兵患受损,光绪年(公元1912年)重修。为了保护这一古代辉煌建筑,1974年在广大人民群众和有识之士的要求和倡议之下,由当时县革委会决定,搬迁五凤楼及门楼到黑龙潭。1979年完成搬迁工程。五凤楼楼高20米,为三叠八角飞檐阁楼,三层共24角,从任何角度望去都有五个翼角,好似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称五凤楼。该楼造型独特,结构严密,雕刻精美,彩绘绚丽,融汇了纳西、藏族、白族、汉族的建筑特点和文化特色。是纳西族古代建筑的佼佼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明崇祯十二年春,徐霞客游历丽江,曾留居此楼八日,为土司木增编校杂著并作序,在纳西文学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下山的路上,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但只闻其声,不见其水......

      终于看到水流了。玉泉水自岩间古栗树下喷涌而出,流量大,水清澈,集而成潭里许,潭溢而为玉泉河......

 





      玉水河的游步道,沿此道而下直通丽江古城......

  丽江黑龙潭在玉泉东畔古栗树丛中,有历代石碑,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0.8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