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2017国庆·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1978年-1982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组织了对三塔的自明嘉靖以来最大的一次维修,维修中,在千寻塔的塔顶(佛教中被称为天宫)、塔基以及其它部位发现了各类文物680余件,是迄今以来所发现的南诏、大理的文物中最为丰富和宝贵的一批,其中有用金、银、铜、铁、水晶、瓷、木等材质制作的各类佛像、菩萨像、金钢杵等,有绢、布、纸等书写的各种写经或刻文金属片,有中原输入的青铜
镜、瓷器、钱币、印章等文物,以及制作精美的金银饰品、珠宝药物等。
![]()
釉清瓷碗 年代:元代(大理民窑)
![]()
铜佛像(实心) 年代:唐代大理国
![]()
铜佛像(空心) 年代:宋代大理国
![]()
铜兽砝码 年代:明代
![]()
鲤鱼莲花灯 年代:明末清初
![]()
木雕太狮 年代:清代
![]()
陶制莲花盆 年代:清代
![]()
居然一进园门,就看到了这三座著名的白塔。好美的意境啊......
釉清瓷碗 年代:元代(大理民窑)
铜佛像(实心) 年代:唐代大理国
铜佛像(空心) 年代:宋代大理国
铜兽砝码 年代:明代
鲤鱼莲花灯 年代:明末清初
木雕太狮 年代:清代
陶制莲花盆 年代:清代
居然一进园门,就看到了这三座著名的白塔。好美的意境啊......
这个池子叫作聚影池。形如洱海的聚影池如其名,聚四围苍松翠柏及三塔钟楼倒影于一池之内,是摄影留念的理想景点。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同的摄影器材拍摄的效果不同......
大理三塔立在苍山之麓,洱海之畔。湖光山色把三塔打扮的分外妖娆,而三塔对持,金碧交辉,又把苍山洱海点缀得更加秀美,大理三塔就象美丽而多情的白族少女,以其独特的卓越风姿,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据载,大理三塔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如今寺院已在历代的战乱和灾害中毁坏,而三塔却历经千余年沧桑而保存了下来......
再往前走,有崇圣寺三塔的复原模型。这里是原来的大理段氏的皇家寺院......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
做电动车上行,路过“钟震佛都”的钟楼和雨铜观音殿。本想下车参观,但导游告诉我们说:这里的大钟和观音殿都是后来修葺的,没有什么参观价值......
三塔的具体始建年代,历来记载不一,大体上有:①唐贞观(627至649年)尉迟敬德造;②唐开元元年(713)恭韬、徽义造;③南诏王劝丰祐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唐太和七年至开成五年,833至840)圣僧李贤者等造;④保和十年至天启九年(唐太和七年至大中二年,833至848)博士徐正等造。根据内地同类古塔的建筑年代,云南应稍晚,再与原崇圣寺和中塔内的有关文物及记载相参证,中塔似应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824至859年在位)最为可能,而两小塔则较中塔为晚,至迟。建于大理国初期,即先建中塔,尔后再增建两小塔。
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
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
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
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后“旬日复合”。
1925年地震,塔顶震落,残破益重。建国后政府对三塔保护十分重视,1978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维修。
做电动车上行,路过“钟震佛都”的钟楼和雨铜观音殿。本想下车参观,但导游告诉我们说:这里的大钟和观音殿都是后来修葺的,没有什么参观价值......
南诏建极大钟是三塔崇圣寺的镇寺之宝,铸于公元871年,南诏建极十二年,故名南诏建极大钟。据徐霞客《滇游日记》记载:“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与三塔同为镇寺之宝,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6年——1872年)的战乱。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重建南诏建极大钟钟楼、重铸建极大钟。由北京古钟博物馆据历史资料设计,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重铸的建极大钟钟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饰六幅波罗密图案,下层饰六幅天王像,高3.86米,直径2.138米,重16.295吨,重铸的南诏建大钟为中国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铸的第四大钟,云南省第一大钟。钟楼高19.97米,取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之意。
钟楼后面是雨铜观音殿,里面供奉着云南最大最高的室内观音像——雨铜观音。《南诏野史》云:崇圣寺的雨铜观音像铸成于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即南诏最后一个王舜化贞时期,为“立像,铜铸而成,高三丈。”是一尊鎏金观音像,头著宝冠,细腰跣足,左臂下垂执甘露瓶,右臂上举,袒胸下裹薄裙。据传当时大理崇圣寺有一位高僧曾发誓终生募化铸一铜观音像以祈国泰民安,“铸時分三节为范,肩以下先铸就而铜已完,忽天雨铜如珠,众共掬而熔之,恰成其首,故有此名。”(《徐霞客游记》)雨铜观音殿前廊有大钟,天井南北各有一尊小塔,大殿的漏阁中供地母神,大殿对面还塑韦陀菩萨。清咸丰年间,雨铜观音殿毁于大火,铜像之两手及衣角亦有损坏。直至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时任大理提督的蔡标,方将其损坏部分修复。然而,原有的雨铜观音由乌铜铸成,后来补铸上的部分由青铜铸成,其光泽和质量就不如原有所铸。20世纪50年代初,雨铜观音殿尚有法号为超尘、超俗的两位和尚守护。及至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作为“破四旧”的对象砸碎回炉。1999年雨铜观音殿在原先的旧址上扩大重建,殿高29.99米,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84平方米。殿内居中的2.2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有1.8米的贴金铜铸莲花座,莲花座上站立有8.6米高铜铸贴金的雨铜观音。重铸的雨铜观音根据清末遗存照片精心复制,重11吨。造像特殊,呈男身女相,即身材是挺拔伟岸的男儿身,相貌呈慈眉善目的女性的脸。在高高隆起的发髻上饰一尊坐化佛,缕缕丝线挽着细密的秀发,清秀的面颊,加上一付水灵的眼睛
,身段苗条,细腰跣足,上身袒露,佩戴璎珞、项圈、臂钏,手结“安慰摄取印”,给人庄重、娴雅的美感。是南诏中、晚期大理地区男性观音向女性观音过渡时期的造像。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占地1000亩,位于大理古城北郊,苍山东坡山麓,是集苍洱风光、文物古迹、佛教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内著名的旅游景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鼎盛于宋代,以三塔、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佛都”匾、三圣金像五大重器著称于世。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在崇圣寺出家修行,为南诏、大理国著称的王家寺院。清咸丰、同治年间,崇圣寺毁于兵焚和自然灾害,仅存三塔。重建的寺院大气磅礴,金碧辉煌,重现了“灵鹫山圣地,妙香国佛都”的胜境。
电瓶车停到了重建的崇圣寺门口......
崇圣寺,东对洱海,西靠苍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点苍山麓,洱海之滨。历史上有9位大理皇帝在崇圣寺出家,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称为“天龙寺”。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闻名于世,但崇圣寺与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毁于历代的战火及自然灾害。1990年代,重建崇圣寺被提上日程。2003年8月8日,重建工程动工。2005年4月22日,总投资1.82亿元人民币的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其所属的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崇圣寺建于南诏时期,具体建造情况说法不一,《蒙段诸异僧》记载:“原崇圣寺初建于诏初,为诏王阁罗风与吐蕃国师赞错证盟处,为吐蕃使臣驻地。”大理国内史《大理国僧分五类》载:“蒙氏崇道敬佛,而于城西建八大寺、四道观。其中最壮观为崇圣寺,国师居寺中”。到了南诏劝丰祐时,重用海寿大法师,法师献策:“以南诏为佛国,重修崇圣寺为护国大崇圣寺”[4]
。另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祐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大理国二十二代皇帝中,曾有九位到崇圣寺出家为僧。公元1056年,缅甸国王曾两次来崇圣寺迎佛牙,大理皇帝段思廉在寺中以玉佛相赠。
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
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五月六日,大理发生强烈地震,崇圣寺遭受严重破坏,“塔裂三尺许”,
史藉载“城郭人庐尽纪,中塔(大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复合,突然无莹”。除雨铜观音殿尚存外,其余殿堂楼房尽毁,贵重文物丧失殆尽。李元阳重修,并写《崇圣寺重器可宝者记》,文云:“寺中重器有五:一曰三塔,二曰鸿钟,三曰雨铜观音,四曰证道歌佛都匾,五曰三圣金像。”[8]
其中的苍山胜概楼大型建筑于明代《云南通》载∶苍山胜概楼,在府城西北三里崇圣寺,创自唐贞观年间,上悬鸿锺,唐咸通间铸[9]
。至徐霞客到大理时,崇圣寺前仍有“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
崇圣寺的在清咸丰年间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连续进行了崇圣寺的恢复重复。1997年重修钟楼,重铸了“建极大钟”。以后又修建了“聚影池”、重建了“雨铜观音殿”等。
为了改变有塔无寺的状况,大理文化局于2004年斥资1.82亿元人民币重建了崇圣寺,重建工程以保护三塔为核心,在保持已建成的钟楼、雨铜观音殿、前导区环境格局的基础上,建筑群落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布局,主要建筑有金翅鸟广场、山门、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望海楼、罗汉堂、祖师殿、千佛廊等;各殿堂佛像以《张胜温画卷》(又称《大理国梵像卷》)及明代梨广修所塑的筇竹寺“五百罗汉像”和三塔中发现的文物为蓝本,按大理多元文化、佛教禅宗密宗兼容并蓄的特色布局浇铸,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铜浇铸而成,其中599尊(件)贴金彩绘。整个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属于汉传佛教寺院。2005年4月22日,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
祖师殿供禅宗六祖。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势力最大,流传最广且最具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的思想,即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十二生肖本命佛:十二生肖本命佛是指每个生肖属性都有自己的本命佛,本命佛不同,所属含义不同。据印度佛教传承,每个人从先天一生下来就有位菩萨或佛在守护您,所生之日与有缘之佛结缘,被称为“本命佛”!
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是我国民间信仰的四大菩萨之一。千手观音是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据印度佛教典籍记载,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唐代以后,千手观音像在中国许多寺院中渐渐作为主像被供奉。千手观音的形象,常以四十二手象征千手,每一手中各有一眼。千手观音为观音部果德之尊。“千”为无量及圆满之义,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无量广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圆满无碍。根据《陀罗尼经》云:千手千眼观世音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随众生之机,相应五部五种法,而满足一切愿求。生肖为“鼠”的人本命佛是千手观音。
虚空藏菩萨名号的梵音是AKASAGARBHA,他的密号:库藏金刚。虚空藏菩萨为三世诸佛第一辅臣,功德浩荡遍满虚空,智慧无边恒沙难喻,忍辱心如金刚,精进猛如疾风,具足一切三昧。为一切众生无上福田,一切人天所应供养。生肖为“牛”和“虎”的人本命佛是虚空藏菩萨。
普贤菩萨名号的是Samantabhadra。普贤菩萨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故普贤行愿品言:‘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又言:‘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不但能广赞诸佛无尽功德,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佛事,能度无边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分身尘刹,随缘教化众生。据史书记载:中国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一日行经赤城道旁,闻草丛中有儿童啼哭,趋前视察,见一小孩约十来岁,询其姓名,答:‘我无家、无姓、亦无名。’丰干禅师悯其无依,带回国清寺,交库房当茶童。因是拾来,名之拾得。普贤菩萨,世称为十大愿王,《法华经》指出:只要能虔诚信奉,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守护此人,使他身心安稳,不受一切烦恼魔障之侵。《普贤延命经记》指出:普贤菩萨具有延命益寿之不可思议的力量。生肖为“龙”和“蛇”的人本命佛是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名号的梵音是Manjusri,旧称文殊师利。古译:妙德,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或室利是德或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文殊菩萨为佛陀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他和释迦牟尼、普贤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能、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是象征佛陀智能的菩萨,称“大智”。文殊菩萨又称法王子,为智慧之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右手持金刚宝剑(表示智能之利),能斩群魔,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象征所具无上智慧,坐骑为一狮子(表示智能威猛)。生肖为“兔”的人本命佛是文殊菩萨。
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又称大精进菩萨,简称为势至,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悲华经》中说过去有个转轮圣王,大太子是观世音菩萨,二太子是大势至菩萨,三太子是文殊菩萨,四太子是普贤菩萨。后来转轮圣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成为父亲的左右胁侍。大势至菩萨,梵语称“摩诃那钵”,现今在极乐世界,为第二顺位递补佛位的菩萨。《观无量寿经》载,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趋’)得无上力”,因此称为大势至菩萨。他头顶宝瓶内存智慧光,让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血火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根据《观无量寿经》记载:大势至菩萨以独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间众生,使众生能解脱血光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量,威势自在,因此,大势至菩萨被认为是光明智慧第一,所到之处天地震动,保护众生,免受邪魔所害。生肖为“马”的人本命佛是大势至菩萨。
不动尊菩萨,其名号梵音为Acalanatha,意为不动尊或无动尊,教界称为“不动明王”,亦谓之不动使者。“不动”,乃指慈悲心坚固,无可撼动,“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驾驭一切现象者。依密教三轮身之分类而总判,不动明王为一切诸佛教令轮身,故又称为诸明王之王,五大明王之主尊。就金刚胎藏两部而分别其德,五方佛,各有三轮身。中央毗如遮那佛为自性轮身,金刚般若蜜多菩萨为正身,不动明王为教令轮身。所以不动明王是奉大日如来教令,示现忿怒形降伏一切恶魔之大威势明王。他的身相是对那些顽固不化、执迷不误、
受魔障遮蔽的众生而变化的,以喝醒众生和吓退魔障。不动明王其誓愿为“见我身者发菩提心,闻我名者断恶修善,闻我法者得大智能,知我心者即身成佛。”威力甚大,不论汉地佛教或藏传佛教,都重视修习本尊法门,又被称作大威力不动明王或常住金刚。不动明王为佛教密宗八大明王首座,具有在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均能扫除障难,并不为动摇之意。不动明王显现愤怒像,使侵扰众生之邪魔畏惧而远离,使众生于修行路上不致动摇善念菩提心。生肖为“鸡”的人本命佛是不动尊菩萨。
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他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他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大日如来依梵音可译成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名称出现在公元七世纪善无畏三藏翻译的《大日经》里。“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万物,能利养世间一切生物,大日之光为不生不灭。“大日”之意胜于太阳。摩柯“为大,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之意;又译大光明遍照,亦称遍照如来。大日如来是遍照一切世间万物而无任何阻碍的法体,众德圆满,智慧之光遍照一切处,无昼夜之分,
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有情无情,都能受到恩惠,
启动萌生佛心,获不可思议之成就。《大日轻疏》记载:“如来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开发众生善根,乃至世间事业由之成办。”生肖为“羊”和“猴”的人本命佛是大日如来。
阿弥陀佛,其名号梵音为amitayusa(无量寿)、amitaba(无量光),别名无量寿佛、无量光佛、观自在王佛、甘露王。密号为清静。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据记载,在很古的时候,他原是世自在王佛时的法藏比丘,受到世自在王佛的教化,自愿成就一个尽善尽美的佛国(极乐净土),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来度化众生,发了四十八誓愿,因此成就了他成佛的愿望,而成为阿弥陀佛,现在仍在弥陀的西方净土说经法,据说遇到他大慈光的人,能够避免一切痛苦。记载阿弥陀佛故事的经典,早在东汉即有翻译。六朝时强调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弥陀佛信仰上。并逐渐形成后来的净土宗。随着净土宗在中国的普及,阿弥陀佛成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弥陀佛”四字成为一般中国佛教徒间相互问候语。阿弥陀佛代表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能够默默守护狗年和猪年出生的人,通天智慧,摆脱烦恼,不疲不倦,与社会与家庭共创人生佛业。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教主,以无尽愿力誓渡一切众生,不舍悲愿,以无量光明照独行者,业障重罪皆可消减,凡持其名号者,生前获佛护佑,消除一切灾祸业苦;死后更可化生其极乐净土,得享一切安乐。生肖为“狗”和“猪”的人本命佛是阿弥陀佛。
佛珠颗数的讲究:藏经上记载说,佛珠也被称为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通常用香木车成小圆粒,贯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玛瑙制作的。
一般的念珠粒数有12颗、14颗、18颗、21颗、27颗、36颗、42颗、54颗、108颗、1080颗之分。粒数为1080的佛珠是最上品,这种佛珠只有极少数的大德高僧或者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此外极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为108粒(密宗行者为110粒),中品为54粒,27粒下品。其余有42粒、21粒、14粒及净土宗的36粒、禅宗的18粒等。据说,世间有很多烦恼,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拨一珠,就可解除烦恼。因为念佛时,要排除一切杂念邪思,做到心地清净,所以念珠也称“清心珠”。佛教所谓“诚心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108粒,另外比较常见的上品佛珠就是108粒,也是市面上常见的一种,108颗的意思是求证百八三昧,而去掉108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很多不同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18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18种,计36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108种烦恼。
54粒,还有就是54粒代表菩萨修行过程中的54个位次;
42粒,代表菩萨修行过程的42个阶位;36粒,就是净土宗的36粒(108颗的三分之一,辨于携带)、禅宗的18粒(指18界)。27粒,代表表示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贤位;21粒,代表十地、十波罗蜜、佛果21个位次;14粒,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14种无畏的功德,14颗是一般的佛珠手串的常用颗数,持观音名号,使众生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代表著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这母亲交给我求神保佑我的佛珠手链,直到了那天,才重又变得完整。恨之人不生嗔恚,是为无畏。12粒,代表“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包括过去因缘(无明与行二支),现在苦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现在因缘(爱、取、有等三支),未来苦果(生、老死等二支)。是为双重因果,此为佛陀说明吾人生死相续的一种铁则。
佛珠手珠或者说手链,因为是戴在手腕上的,数目就不固定,是根据珠子的直径大小,而数目变化。一般来说,在手珠中:珠子直径20MM的是12颗;珠子直径
18MM的是13颗;珠子直径16MM的是14颗;珠子直径15MM的是15颗;珠子直径14MM的是16颗;珠子直径12MM的是17、18颗;珠子直径
10MM的是19颗。手珠珠子数目,没有讲究非要多少颗,以能正好戴手腕上为原则。对于女性来说,一般手腕上戴的手珠或者手链,以较小珠子为主,如10MM的直径19颗,或者12MM手珠18或者17颗。手腕较细的,当然也可以12MM16颗。佛珠手链戴在手上,就是时时刻刻提醒人们要慈悲,时时刻刻修行,从善去恶。佛珠手链一般戴在左手,因为左手相对于右手来说,用比较少,道教也认为左手是善手。佛珠的长珠,是固定数,即108颗,加佛头一颗,共109颗。
大雄宝殿,高大敞亮,金碧辉煌,为仿北京故宫太和殿,清代重檐九开间,有三层台基,殿面阔51.7米,高26米,为全国佛教寺院中体量最大的殿。《张胜温画卷》被别出心裁地雕刻成高1.8米,
长117米的木雕长卷,安装于大雄宝殿内墙四壁的高2.03米,长119米的巨型佛龛内,成为国内外绝无仅有的木雕长卷。而将“佛本身故事”(如来佛祖从诞生、出家、成佛、创立佛教、广传弟子、普及
佛教、敬为佛祖、圆寂的故事)绘成18幅图案,雕刻成大雄宝殿的十八扇格子门。大雄宝殿,是崇圣寺等级最高,处于寺院中心位置的建筑。
高僧殿里铸有9位大理国出家为僧的皇帝,像高4米。关于大理国国王逊位为僧,有十人之说,也有九人之说。高僧殿里铸有9位大理国出家为僧的国王,像高4米。九位国王何以不爱江山不恋俗尘,出家修行呢?一则与南诏大理国实行的政教合
一统治有关,二则有四因:第一、在争权中失败,被废为僧。(如段思良)。第二、政权不稳而为之。(如段正严)。第三、高氏专权人心向背,被迫下台。(如段寿辉,段正明)。第四、惯例所致,“新国王即位后,原国王退位让贤,出家为僧,以安定人心。
九位大理国出家为僧的国王分别为:段思英:大理第二世国王;段素隆:大理第八世国王;段素贞:大理第九世国王;段思廉:大理第十一世国王;段寿辉:大理第十三世国王;段正明:大理第十四世国王;段正淳:大理第十五世国王,也是金庸《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段正严:大理第十六世国王,也是金庸《天龙八部》中段誉;段正兴:大理第十七世国王。
罗汉堂内供五百罗汉与二个明王,五百罗汉像平均高1.8米,为铜铸贴金。五百罗汉像平均高1.8米,为铜铸贴金,是全国贴金最多的罗汉堂。塑像以昆明筇竹寺明代黎广修雕塑为蓝本创作而成,神态各异、匠心独具、别具一格。除了罗汉,还有龙凤马牛、彩云日月、葫芦
禅杖,玲珑精巧、生动和谐。罗汉塑像人体比例,肌肉骨骼,服饰衣纹,与凡人雷同,古朴可亲。尊尊贴金,片薄纹美,闪闪发光,堪称艺术珍宝。
十一面观音殿,为仿明代重檐五开间建筑,内供9米高的十一面观音像及观音八化身(立、坐像,高4米)。观音是“观世音”的略称,又译作“观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到唐代,因避李世民之讳,略称“观音”。观音的职责是拯救一切苦难的众生,使他们得到解脱。被人们尊称为“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弥勒殿,为仿宋代单檐庑殿顶七开间建筑,采用庄严典雅的和玺彩。中前供弥勒菩萨,背后供韦驮像,两边列天龙八部之龙部。
弥勒像高3.7米,坐姿,体形肥胖、袒胸露腹,大肚凸出、手掐串珠,笑口常开,身着僧衣的金色圣像。弥勒是梵语,意为“慈氏”。他名叫阿逸多,生于南天竺的贵族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
,并先于释迦入灭,上生兜率天内院,做了补处菩萨(后补佛)。释尊为之授记,预言“他将于兜率天56亿年后,下生人间,并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因而称为“未来佛”。
三塔之中主塔又名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公元836年),高69.13米,是16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密檐式塔。大理千寻塔高69.13米,建于唐代,高16层,历史的久远和建造技法的高超无一不显示出大理三塔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但“旬日复合”;民国十四年(1925年)强地震,大理城十室九塌,而千寻塔仅塔刹震落,金鹏倒毁,这不能不说是奇迹。
千寻塔座落在崇圣寺前约300米,背西面东偏南,平面方形中空,迭涩密檐十六层砖塔。塔身高59.4米(台基上皮至塔顶铁圈盘上皮),两层台基高3米,总高62.4米,包括塔刹通高69.13米。轮廓端庄素雅,外观和西安小雁塔、登封永泰寺塔、洛阳白马寺塔同一类形。
塔基基础深度,基底至上层台面2.35米,至塔心地平4.55米。基础底面积约190平方米,为塔身截面积二倍余。地基红粘土夯实,深约1.4米,上铺河卵石一层,厚30厘米。满砌基础砖七层后收台,外错三级,宽2.04米,高2.35米,平上层台基内收一级,宽48厘米,高4.24米。塔心红土地基上有径2厘米圆孔一眼,深1.34米,是建塔定位标识。按千寻塔座落在洱海冲积平原上,地基未见桩孔,塔身自重8000余吨,千余年经多次强震仍巍然屹立,基础的处理是成功的。
上层台基高1.85米,宽21米见方。砖石混砌圭脚、上枋用青石,其余条砖砌。束腰隐起问柱、壹门牙子。压面石不甚规整,宽55厘米、厚15厘米。无栏板、望柱。台面三层条砖交叉斜铺。下层台基随地势前高后低。毛石砌,明成化年间增建青石栏板、望柱。栏板高80厘米,宽120~150厘米不等,中间镂空作花纹,雕工粗糙,无地伏、寻杖。望柱高1.2米,四隅望柱头圆雕坐狮,其余刻桃形。塔门前矗立明代增建巨石照壁如屏,长8.23米,厚1.1米,高4米。正面镌刻“永镇山川”,照壁两侧条石台阶各五级,宽1.5米。
千寻塔塔身宽9.85米,约为塔身高的1/6。第一层高12.04米,二层以上骤变低矮,层高仅66~110厘米。据李元阳题记(嵌崇圣寺南塔上):“明正德甲戍地大震,城堞屋庐为摧,独三浮屠无恙,然已罅拆,嗣是风雨飘摇,日益剥泐。嘉靖庚戍间六月六日余乃补甃甲塔,复作木骨,凡百十竣工,又三年,癸丑始克重葺左右二塔,秋初经始首尾历五月”。2~8层塔身宽10.35米。较第一层每面窳出25厘米。2~14层塔身(不包括塔檐)贴面砖一层,砌法先自塔身下部与塔檐连接处包砌平座,贴塔身包砌顺砖一周,上顶菱角牙子,高度70~120厘米。贴面砖44×20×5.5厘米,光平无纹印,白灰浆胶结。无论排砖方式、胶连材料和砖的颜色质量与老塔身迥然而异,对照李元阳“补凳甲塔”记载,当为明代所加补贴面砖原因,或与抗震加固有关。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理“地大震,城中墙屋皆倾仆,中塔裂二尺许,人谓塔将复合,旬日复合。”无独有偶,西安小雁塔明成化地震亦“裂而复合”。然千寻塔裂缝并未复合,缝宽10余厘米,穿过塔心前后左右贯通。由于外观因素,在加固时1、15、16并未贴砌。贴砌面砖层后中腰粗壮塔身轮廓呈抛物线形,敦厚坚实。
塔门及一层塔心修缮前,卵石、碎砖填充封闭,外嵌清光绪十九年碑刻。“自建浮屠经五代重修佛塔证三乘。”一层塔身上部东、南、北三面各嵌石碑一通。高3.6米,额镌坐佛五尊,座雕莲花,碑面书刻梵文经,大部风化剥蚀。惟西面留170×110厘米“窗口”。塔门及窗口均为平顶木过梁,清末毁于火,光绪年间无力大修,封堵弃之。
2~15层每层檐下正中依南北、东西向交错设置券洞、券龛。尺寸随塔身自下而上递减,2层88×62厘米,15层66×47厘米。洞通塔心,龛深27-~71厘米,原供铜像早已无存,现有石雕佛像大部系明代作品。洞龛两侧约2米,塑砌单层塔形龛各一座,莲座,迭涩檐、庑殿式瓦顶。龛心嵌汉白玉梵文经一片。顶层实心,有龛无洞
塔檐结构,先自壁面迭涩一层,上施菱角牙子一层,再上单砖迭11~14层。悬挑深度69~136厘米。塔檐断面略有凹进,呈“枭线”。檐头上缘至两端向上反曲28厘米,各层塔檐迭涩层数、出檐深度均不同,呈现的弧形外轮廓线。
塔心3.27×3.35米,四壁垂直,形若空井。至15层收为方形覆斗式穹窿顶。顶盖石质,20×20厘米。15层内壁墨书:“嘉靖十九年大塔内倒……同年起工发修”和工匠姓名。所谓大塔内倒,系指穹窿顶东壁部分倒塌,曾埋砌木挑梁五根,此外,塔心尚残存木梁31根,断面28×20厘米,依南北、东西向呈井字形交错排列。梁距壁面约1米,原铺楼板,经碳14测定,木梁年代距今625±65年,与李元阳题记中“复作木骨”的记载一致。按大理地区的佛图寺塔、宏圣寺塔亦有井字梁而无楼梯、楼板,其功能近似支撑桁架,增强塔身的稳定性。千寻塔虽属天然地基,塔基又浅,但塔壁宽厚,龛、洞断面小又交叉错位,整体性尚好。
塔身通体涂白垩7~8层,白灰剥落处隐显古老的土朱色。塔身“补甃”前抹白灰1~2层,最迟明正德前已呈白塔。
16层塔檐以上收成方形须弥座,上承覆钵塔刹。“民国十四年大理地震,崇圣寺塔顶震落帆”仅存铜质覆钵及外裹铁圈盘。须弥座高1.23米,上宽2.56米,下宽2.96米。柬腰包砌条砖一层,厚59厘米。依粘结材料、砖型号推断,亦为明代“补整”。覆钵大口向下,底径2.28米,钵底向上收缩成一直径50厘米的圆口。覆钵通高1.07米,壁厚1.5厘米,钵上阳刻八叶莲花纹图案。覆钵外围裹八格扁铁圈盘,扁铁4.5×1.8、4
x
0.7厘米,锻打铆接,形状似覆钵。扁铁上有等距规整铆钉孔,据佛图寺塔塔刹形象分析,该圈盘外裹紫铜鎏金莲瓣。钵面上埋铸铁挂环8副,分内外两圈,外圈四环上立“铁柱”固定伞盖,内四环拉铁链。覆钵里面,中心柱基座部分是一个深3.47米,35厘米见方的铜柱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残长1.1米,连中心柱,下节长2.77米(包括接口搭接部分)。1978年在该处清理出各类文物400余件。柱筒埋入16层塔檐深1.67米,其余部分包砌在塔顶须弥座内。为了增加基坐的稳定性,在须弥座下皮埋设120×60×23厘米条石夹板箍一层,其上套置内外铁“笼”两件,埋砌在须弥座内。
塔顶四角端残存骨架一具,高68厘米,向前弯曲,铁架外包鎏金铜皮。李元阳《云南通志·寺观志》称千寻塔:“错金为顶,顶有金鹏,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佛图寺塔、宏圣寺塔及昆明慧光寺等塔均有此装饰,是云南早期密檐塔特点之一。
16层塔檐四隅埋置三通铁拉链一套。链尾穿过塔檐铆固在檐下扁铁箍架上,链端固定塔刹四角垂链。
终于知道为什么这里的人们崇尚宗教了。地处高原的亚热带,日照强烈,强烈的太阳光线从云层直射下来,像是佛光映照,怎能不让人生出神秘、崇拜之情?......
塔前照壁上刻有“永镇山川”四字,字体苍劲有力,耐人寻味。为什么千寻塔底座会有“永镇山川”四字呢?因为在历史上,大理是一个多水患的地方,“永镇山川”反映了当时修建三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镇伏水患,同时,这四个字也体现了大理三塔的重要历史地位。顺便提一下,古往今来,塔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崇扬佛教,镇灾降邪,观赏三种。而千寻塔兼具三种功能于一身,具有教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千寻塔还在令我们叹为观止,分立在大塔之后的南北两小塔又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两小塔分立于大塔西南,西北两面,均距主塔70米,与主塔成等腰三角形,它们是五代时期大理国建造的,两小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塔各据一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从远处看,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白族民族风格。
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三塔具有不同于内地塔的两个特点:一是三塔层数均为偶数,而内地塔多为奇数。二是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线收缩,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较小,中部较大,外部轮廓呈曲线,具有曲线美,与中原塔相比更为挺拔俊秀。
大理三塔千百年来历经岁月的沧桑和风雨的洗礼,仍巍然屹立,成为研究大理国历史及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在当时,大理国的白族居民就能建造高达69米堪称中国南方第一塔的千寻塔,无疑是一个历史的奇迹,千余年来千寻塔是如何建成的一直是一个谜。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的是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后,将土筑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三塔的建造方法一直都有“堆土建塔”和“挖土现塔”之说。由此也不难想见,南诏时期的大理已经呈现出经济繁荣,文化异彩纷呈,民族团结的空前盛况。1978年,在对三塔进行大规模维修时,在千寻塔内发现了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还有一尊金质观音像,极为珍贵。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神秘面纱。据载,南诏时期云南境内有小寺三千,大寺八百,当时大理崇圣寺成为佛教活动中心,而大理也被称为“佛国”,“妙香国”。透过三塔,我们不难想像佛教文化对大理的深刻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