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彩云之南——2017国庆·云南·大理印象

$
0
0
彩云之南——2017国庆·云南·大理印象

      蝴蝶泉、五朵金花、苍山洱海、崇圣寺三塔,这些在我的脑海中组成了云南的大理。对了,还忘记了金庸笔下的大理国段氏王族......

      云南大理的名字来自于大理国,大理国的国名最早是南诏大礼王朝,其含义是“大治大理,以礼治国”。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地跨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之间,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辖大理市和祥云、弥渡、宾川、永平、云龙、洱源、鹤庆、剑川8个县以及漾濞、巍山、南涧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地处低纬高原,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以低纬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境内以蝴蝶泉、苍山、洱海、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等景点最有代表性。

      从丽江走高速去大理,一路都是连绵起伏的山脉......
      住在景云酒店,对面就是大理古城。酒店是花园式建筑,许多栋楼组合起来,形成一处园林建筑......

      说说大理的历史沿革: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据文献记载,4世纪白族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散布了许多氏族部落,史书中称为“昆明之属”,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
      前221年, 秦朝开始经营西南,在西南地区建立行政机构,自此开始中央王朝对大理的统治。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发巴蜀兵数万人击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降汉,西汉王朝在“滇王”统治区设置了益州郡。同年,汉王朝派郭昌、卫广往击大理地区阻挡汉使的“昆明”部落。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和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郭昌又两次率兵往击“昆明”部落,“后数年,复并昆明地”,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4县,属益州郡管辖,从此大理地区正式纳入汉王朝的疆域。东汉时期,大理地区隶属于永昌郡,原西汉时设置的叶榆、邪龙、云南、比苏四县不变,并新设置了博南县(今永平县)。公元220~280年,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称为南中,为蜀国的一部分。公元265年西晋王朝建立,为了加强对云南的统治,泰始七年(271年)晋王朝把蜀汉设立的南中四郡分化出来,设立宁州。南朝时期,中原正处于封建割据的局面,云南相继为宋、南齐、梁、北魏、西魏、北周统治。从当时云南的行政建置看,虽然朝廷更迭频繁,但基本上沿袭了西晋时期的建置体制,即州、郡、县三级制,州为宁州,郡、县的设置变化较大。公元479年,肖齐王朝继刘宋王朝统治宁州,在肖齐王朝统治的23年内,先后派了四个宁州刺史和最后一个益、宁二州刺史。据《南齐书·州郡志》载,今大理州地分隶于宁州之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永昌郡。云平(宾川)、邪龙(巍山、南涧、漾濞)2县属云南郡;东河阳(大理市凤仪)、叶榆(大理市喜洲)2县属东河阳郡;比苏县(云龙)属西河阳郡;博南县(永平)属永昌郡。
      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杨坚派遣韦冲为南宁州总管,在云南设置了恭州、协州和昆州。唐朝对大理地区的经营始于武德四年(621年),唐遣使到洱海地区招抚“昆明”蛮诸部。武德七年(624年),州都督府长史韦仁寿将兵五百人,到西洱河,“承制置八州十七县,授其豪帅为牧宰”。据《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唐初,今大理州地域分别隶属于剑南道的戎州都督府和姚州都督府。唐初,今大理州地域内散见于史籍的州名有波州、蒙舍州、阳瓜州、沙壶州、河东州、越析州、浪穹州、邓赕州等。波州在今祥云县城一带;蒙舍州、阳瓜州、沙壶州在今巍山、南涧一带;河东州在今大理凤仪;越析州在今宾川县境;浪穹州、邓赕州在今洱源县境。
      公元7世纪中叶,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较大的民族部落,史称“六诏”。六诏是:蒙舍诏、蒙巂诏、施浪诏、浪穹诏、登赕诏、越析诏。公元8世纪30年代,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诏为一,统一了洱海地区,其地域据《新唐书·南诏传》所载:“居永昌、姚州之间,铁桥之南。”在此期间,南诏曾先后接受了唐朝委任的“刺史”、“台登郡王”、“云南王”、“南诏王”、“滇王”等封号。天宝八年(749年)至天宝十三年(754年),唐南诏间爆发了“天宝战争”,在其后40年的时间内,南诏不断向外发展,拓宽了版图,建立了东接贵州西部和越南北部,南括西双版纳,西抵缅甸北部,西北与吐蕃的神川(今丽江)为邻,东北达戌州(今四川)宜宾的多民族集合体国家。南诏后期,权臣擅政,宫廷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利争夺。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南诏权臣郑买嗣杀死南诏王隆舜。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又杀死隆舜的儿子舜化贞及其幼子,并将南诏王室八百人杀死在五华楼下,夺取了南诏政权,号称大长和国。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大长和国出师四川,大败而还。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权臣剑川节度杨干贞灭大长和国,扶持清平官赵善政为王,号称 大天兴国。10个月后,杨干贞又废掉赵善政,自立为王,号称大义宁国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 大理国基本继承了南诏的疆界。大理国统治云南达300多年,期间曾受宋王朝的“云南八国都王”等封号。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元兵,从宁夏入甘肃,经六盘山,结集于临洮(甘肃南部),然后进入四川西北部,在松潘地区分三路以进。忽必烈亲率中道兵,过大渡河“经行山谷2000余里”,由今盐源、永胜,直抵金沙江,“乘革囊及伐以渡”,到达今丽江境。忽必烈率军攻取了剑川、鹤庆,由上关进逼大理城。城破,大理相高祥被杀,大理王段兴智逃到滇池地区。1254年春,忽必烈班师北还,兀良合台留镇云南。公元1254年,兀良合台继续进军,先后平定了大理国的五城、八府、四郡及乌、白蛮37部,在昆泽(今宜良)俘获大理王段兴智,大理国亡。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委任赛典赤为云南平章政事,来云南建立行省。赛典赤撤销了原来的万户、千户、百户军事性的建置,改设路、府、州、县,建立了云南诸路行中书省,置路三十七、府二、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尚设立了甸、寨、军民府等。元代在云南建立行省,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统治迈进了一大步,形成了“行省有令则布天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的政令统一局面。元代云南行省时期,今大理州地域分属于大理路、鹤庆路、威楚路和云龙甸军民府。大理路: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并大理上下二万户府为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城,领有一县、二府、五州。1276年改府为路,云南正式成为行省级区划的名称。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袭破大理城,朝廷改行省为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诸府州县司;置诸指挥使司,领诸卫所;置提刑按察司,分巡安普、临元、金沧、洱海四道,并察诸府州县司卫所,称为“三司”。今大理州地域分隶于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永昌府和楚雄府。
      清朝时期,今大理州地域分别隶属于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和蒙化府直隶厅。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大理地区被划为云南的内地。《蛮司志》卷八载:“版籍其地,加以经化,创置云南、楚雄、临安、大理诸府为内地;更以元江、永昌之外麓川、车里诸地为西南夷,一如旧时成都之视滇池。”大理府为迤西道治所,大理提督驻地,领4州、3县、1长官司。领州:赵州、邓川州、宾川州、云龙州;领县:太和县、云南县、浪穹县;长官司:十二长官司。
      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后成立了云南省军政府。大理地区隶属于滇西道,后归属腾越道。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建立。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定为自治州首府。

      地理环境:大理州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样,点苍山以西为高山峡谷区。点苍山以东、祥云以西为中山陡坡地形。境内的山脉主要属云岭山脉及怒山山脉,点苍山位于州境中部,如拱似屏,巍峨挺拔。北部剑川与丽江地区兰坪交界处的雪斑山是州内群山的最高峰,海拔4295米。最低点是云龙县怒江边的红旗坝,海拔730米。境内以老君山-点苍山-哀牢山一线的大断裂为界,构成两大部分。东部属扬子准地台区,西部属藏滇地槽褶皱区(又称三江区)。其东部扬子准地台区,西以洱海-红河深(大)断裂为界,往东延入楚雄州境,为扬子准地台西缘的一部分。其西部藏滇地槽褶皱区,是州境内西部及南部广大地区,东以洱海一红河深(大)断裂为界,西至怒江、澜沧江河谷,呈南北纵贯州境,点苍山上还有苍山十九峰。
      州内湖盆众多,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有18个,面积共1871.49平方公里。占大理州总面积的6.6%。盆地多为线形盆地,呈带状分布,从西向东排列为6个带。第四纪山岳冰川遗址分布于洱海以西,永平以北的高山区,大理点苍山是中国最后一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命名地。主要河流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元江)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60多条,呈羽状遍布大理州。州境内分布有洱海、天池、茈碧湖、西湖、东湖、剑湖、海西海、青海湖8个湖泊。
      大理州地处低纬高原,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点:四季温差小。较接近北回归线,太阳辐射角度较大且变化幅度小,形成年温差小,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四季温差不大;热带季风气候,分雨旱季。大理州冬干夏雨,赤道低气压移来时(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5~15%,信风移来时(夏半年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5~95%;垂直差异显著。大理州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立体气候明显;气象灾害多。由于季风环流的不稳定性和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大理州气象灾害较多。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洪涝、霜冻、冰雹、大风等。

      大理州有13个世居民族,分别是: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壮、藏、布朗、拉祜、阿昌、傣等民族。有8个人口较少民族,分别是傈僳、苗、傣、阿昌、壮、藏、布朗、拉祜等民族。







 

      水果都快摆成艺术品啦......

      太和城遗址:南诏故都太和城遗址,位于大理市下关镇太和村,地处下关(南诏时期的龙尾关)至大理之间的苍山佛顶峰麓,南距下关6公里,北与大理古城相隔7公里。这里是大理坝子中苍山与洱海之间陆地距离较短的咽喉要地,是由龙尾关进入大理古城的必经要道。导游说:世园会那年建的城墙......

      白族的人们崇信佛教,基本在哪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寺庙。但由于民族的融合,明显具有了汉族的风格,和西双版纳的佛寺相去甚远......
      大理石(英文:Marble):原指产于云南省大理的白色带有黑色花纹的石灰岩,剖面可以形成一幅天然的水墨山水画,古代常选取具有成型的花纹的大理石用来制作画屏或镶嵌画。后来大理石这个名称逐渐发展成称呼一切有各种颜色花纹的,用来做建筑装饰材料的石灰岩。白色大理石一般称为汉白玉,但对翻译西方制作雕像的白色大理石也称为大理石。关于大理石的名称,有一种说法——以前我国大理的大理石质量最好,故得名。
      说说白族的建筑:白族民居房屋由大量石料建成,墙基、门头、窗头、横梁皆用石头砌成,屋顶以板瓦为沟,筒瓦为顶。民居内部庭院多有讲究,往往依据住家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大体上有四种形式:一为“两房一耳”,即两幢楼房互相垂直,交叉处有一耳房;二为“三房一照壁”,即三幢楼房,主房对面为照壁;三为“四合五天井”,即有四幢楼房,每一处交叉点都有一耳房;四为“六合同春”,即有两个大院,每院三幢楼房,各方的楼廊彼此相连,通行无阻,称为“走马转角楼”。白族民居尤为讲求盖门楼,通常盖门楼的形式为“一滴水”,即为普通的坡屋,朴素大方,而另一种形式“三滴水”则显现了一种华丽,其建筑十分精美,飞檐翘角,宏伟壮观。白族民居中的照壁也显现了民居的特色。照壁是装饰性的建筑,象征了吉祥、福禄与安康。各种各样的照壁也体现了主人的意愿与企盼,堪称白族民居建筑的精美艺术品。

      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一部分,历史久远,久传不衰。照壁是中国古代院落大门内(或大门前)的一种屏障,其建筑材料包括砖、木、石等不同的类型。古人称照壁为“萧墙”,因而有“祸起萧墙”之说;照壁又称“影壁”“影壁”二字由“隐避”二字变化而来,在门内为“隐”,在门外为“避”。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在古代,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同时,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可起到阻挡外魔,驱逐内邪的作用,因此形成照壁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通过照壁反映出的是古时人们祈吉避邪求平安的民俗心理。同时,从建筑学上来说,照壁起到一种阻隔空间,屏蔽正堂的作用,使建筑增加层次感,增加住宅气势。
      中国的影壁至迟在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时期就有了。据近年考古学家发现,在陕西省的西周一建筑遗址中,有一座影壁残迹,东西长240厘米,残高20厘米,这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影壁。影壁的设置在中国古代是分成等级的。据古代西周礼制规定,只有宫殿、诸侯宝那、寺庙建筑等方可建筑影壁。它作为一组建筑物的屏障,故又称“屏”。行人路过,因此不能窥见院内,如乘车、轿来访,客人也可在影壁前稍停,整理衣冠,然后入院拜访主人。至于一般民房的影壁,大多都是明代以后才有的。
      关于民房照壁的由来:在明代,有一年春上,有个叫朱升的忠臣为了颂扬明朝的太平盛世,在自己的大门内,砌了块照壁。在照壁上贴了自己写的墨字“光天化日”。过路的行人,见这字写得苍劲有力,又是颂扬当朝的,便纷纷模仿起来。一时朱升的字传遍城乡。有一天,朝中的大奸臣胡惟膺出外闲转。看到有个村子,家家户户的照壁上都写有“光天化日”的墨字,且字下还有“敬临朱升书”的字样。便心里不快。因为在朝中他的官位比朱高,而百姓却敬仰朱升三分。自己反倒没名气。于是他便起了陷害朱升之心。 话说胡惟膺回朝后,便给朱元璋暗地奏了一本,言说朱升对当朝不满,书写“光天化日”诬骂当朝。又将墨书传于百姓,阴谋煽动人民造反。朱元璋听了柬奏,问胡惟膺,仅凭四个字断言朱升煽动百姓造反何以见得?胡推膺便说万岁曾在少林寺当过和尚,朱升所书“光天”是说万岁头亮得发光,可映青天。这“化日”则是指万岁当年当过叫化子的日子。这不是在揭万岁的老底吗!朱元璋听了,不觉生了气,便下旨御林军三千,在三日之内清抄朱升一家及所有亲友,按律斩尽杀绝。
      这事被忠臣刘基知道了,立即上殿保奏。这刘基是个啥人呢?刘基为保朱元璋夺江山,曾定计献策,出生入死,在疆场征战,为大明立过汗马功劳。也是朱元璋信得过的大将。刘基和朱升也很要好,是生死之交的厚友。当他听到朱升要遭到陷害之事,立即冒死上殿保奏。他引经据典向朱元璋说明“光天化日”是歌颂太平世道,决不是“诬君犯圣”,又以事实证明胡推膺是诬陷忠臣良将,欺君哄圣,阴谋扰乱朝纲等事。朱元璋听了刘基之言有理,且有事实依据,便道:“胡惟膺如此大胆,敢在朕面前玩儿戏!”于是传旨,将胡惟膺满门抄斩。
      除了胡惟膺家族,大明律更得民心,百姓以为朱升全家及亲友幸免一死,是老天爷降福而成事,故将照壁上的墨字改为“福”字。 这也是现在我们看到许多照壁上都写有‘福’字的原因。
      白族人民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独有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重新塑造出本民族特点的照壁文化,并成为白族民居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走进白族村寨,进入白族人家,人们会发现白族照壁除了外观优美、造型精致外,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只要看到写在照壁上的题字,就可以知道这家主人的姓氏。这里的照壁文化源远流长。每一幅照壁题字,都代表一个姓氏,一个故事,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家风。
      白族人家根据院落的方位,院落之东的照壁一般题书“紫气东来”,南边的照壁题书“彩云南现”,背山靠海者题书“苍洱毓秀”,仕宦人家多题书“科甲联芳”,“世人书香”等。
      赵姓一般题书“琴鹤家风”,杨姓题书‘清白传家”(或“清白家声”)。张姓题书“张公百忍”(或“百忍家声”)。李姓题书“青莲遗风”(或“邺架流香”“诗酒家声”“陇西世第”)。王姓题书“三槐及第”(或“瑞雪三槐”)。何姓题书“水部家声””(或“山高之亭”“瑞蔼卢江”)。杜姓题书“工部家声”。施姓题书“文带家声”(或“石渠世泽”)。高姓题书“龙翔凤裳”(或“龙凤呈祥”)。苏姓题“赤壁家声”(或“苏靖风高”“眉山挺秀”),姜姓题书“钓渭家风”。许姓题书“太岳寂声”。代姓题书“注礼家声”。尹姓题书“尹浴渊源”“莘野遗风”(或“耕读传家”)。段姓题书“持苟家声”(或“京兆世第”)。“明道家风”为程姓。“绛帐家声”为马姓。“濂溪世第”为周姓,“富春家声”为严姓等。
      董姓题书“南诏宰辅”(或“九隆后裔”),董姓也可以题“直笔修书”,取春秋时史官董狐,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照壁前面还有花台陪衬,花台多用彩花大理石或雕砖砌成,内栽花木,旁边台栏上还放置各种盆花、盆景,各种花卉因季节交相开放,香气袭人,环境优雅,取‘国泰民安’或‘太平盛世’之意。
      倪姓在照壁上书“邾封鲁绪”取“世承鲁绪、系衍邾封”之意,指倪姓出于姬姓的历史由来。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辞源》所载,周武王时,封颛顼后人于邾,春秋时期,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郳(故城在今山东滕州境),建立郳国,为邾国附庸。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郳氏。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为避仇改为兒姓,再后又以原姓郳去“阝”加“亻”旁成倪姓。因为这一段历史,大理白族倪姓人家在自家照壁上书写“邾封鲁绪”四个大字。
      稍喜欢传统文化的人都可以从照壁上的题字悟出一些学问,这些题识绝非随意之作,而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他们都喜欢把自家的姓氏挂到古代的名人身上,以标明自家有着不同凡响的历史传统。比如李姓题书“青莲遗风”显然就是指陇西人号青莲居士的李白,杜姓题书“工部家声”指杜甫,张姓题书“张公百忍”(或“百忍家声”)指的是张公艺,后来也就有了成语‘百忍成金’;王姓题书“三槐及第”的典故来源于宋朝真宗时的兵部侍郎王祜;题书“邺架家声”的人家应该是唐代李泌的后裔,周姜姓的“钓渭家风”指的是姜子牙,董姓题“南诏宰辅”,段姓题“京兆世第”则挂的是南诏国的董国师和大理国的段白王,当然在这些姓氏题书的照壁文化中,更多的是这些人家真正的是这些古代名人的后裔。

      正如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所言:“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 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白族民居照壁上题写的姓氏内容,不仅反映出大理白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示大理白族在汉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重视文化的修养,追求在家可作锦绣文章,立世则能为国做事的人生目的。透过白族照壁我们能感受到白族重知识、重教育的传统。
      白族民居照壁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式样有独脚照壁和“三滴水”照壁两种。独脚照壁又称“一字平”照壁,壁面高度一致,不分段;“三滴水”照壁壁面分成三段,左右两边稍矮,大小对称,中间段较高,形似牌坊。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大多建有飞檐,还非常重视装饰,一般在照壁的周边绘有各种彩色图案;在照壁的中间区域绘制各种式样的山水图画,或题写寓意美好的诗词歌赋,或镶嵌精美的大理石图案,使照壁显得高雅秀丽,充满文化内涵。
      照壁题字内容,一般为四字题辞。有描写大理山水的“苍洱毓秀”、“风花雪月”等;书写家规的“清白传家”、“吉祥之家”等;也有的人家根据照壁方位题写吉祥的字句,如院落之东的照壁题书“紫气东来”,南边的照壁题书“彩云南现”等,也有题写一个大“福”字的。照壁前面院落中,一般还有花台陪衬,花台多用大理石砌成,内栽松、竹、梅、兰等花木,花台上一般还要放置各种盆景。



 

      导游说,大理有四绝,风、花、雪、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下关风 :《大理县志》载,“由于平阳地面恒热气涨上升,而十八溪涧冷空气时来扑之,又有西南方四十里箐之多数冷空气至下关,为东山所阻,亦时时输入此平阳地面,亦复四周皆山,诸空气旋转其中,一时不能腾空而散,互相博击,其狂如虎,拔木倾舟,有自来也。”特别是市区下关,冷空气流速快,风吹得特别猛烈,时速达12~14米/秒,最大时速达28米/秒,妇人骑车、步行或有掀倒之例。一年之中,大风有35天以上,故下关有“风城”之称。 
      关于下关风,还有这样两个动人的故事。传说有一个白面书生与一位美丽的姑娘相爱,引起了南诏国王的不满。诏王就命罗荃法师把书生打入洱海。姑娘为救情人,向观音菩萨要了六瓶风,想让大风把海水吹干,救出书生。谁知风瓶才背到天生桥,姑娘一不小心跌了一跤,以至打碎了五个风瓶。刹时间、狂风怒吼,一年四季风吹不断,冬季尤为猛烈,后来人们就把下关叫作“风城”。又传在很久以前,观音化作一个老妪,背着一个风瓶,经过天生桥时,守桥土卒按照贯例要检查过往行人的货物。老妪好言劝说不要检查、士卒不听。还没等老妪说明利害关系,就硬将瓶盖打开、顿时风从瓶中冲了出来,一发而不可收。等士卒明白过来,老妪早已不见了。从此,大风日夜不停地由天生桥吹向下关,故名“风城”。 
      上关花:相传上关有棵“十里奇香树”,花大如莲,香味胜过桂花,颜色呈粉白色,结的果实黑而坚硬,用作朝珠,故又称为“朝珠花”。据《大理府志》载:“……花树高六丈,其质似桂,其花白,每朵十二瓣,应十二月,遇润月则多一瓣,俗以仙人遗种,在大理府和山之麓,土人因以其地名之。”此花种于何时,已不可考。只知道在元朝至正年间,花开得很好,年年开、月月开,浓郁的香味散溢百步之外。后已绝种,传说是由于鲜花怒放时,观者云集,一些贪官污吏借观花而敲诈勒索当地百姓,百姓叫苦连天,只好暗中把花弄死。但直到今日,白族人民爱花、养花已成习惯,而且花卉繁多,四季飘香。 
      苍山雪 :主要是指点苍山山顶一年四季不化的积雪景象。苍山的马龙峰、玉局峰、雪人峰、中和峰,即使在夏季也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关于苍山的雪景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瘟神来到大理坝子想残害百姓。这时,有兄妹俩为使人们免遭瘟疫,到观音那里去学法,归来后,就用法术把瘟神赶到苍山顶上,用大雪把瘟神冻死。兄妹俩亦在苍山雪人峰上变成雪神,永远镇住了瘟神。从此,苍山就有了千年不化之雪。 
      洱海月 :传说天上有一位仙女羡慕人间生活,下凡来到洱海边与一渔民青年成婚。她看到渔民打鱼困难,就把自己带来的一面宝镜放入海底,把鱼照得一清二楚,好让渔民打到更多的鱼。 后来,那面宝镜在海底变成了金月亮,这就是洱海月。每当月出,行近洱海之滨,仰望天空,玉镜高悬,俯视洱海,地溺银涛,水光接天,万顷芒然,一个明晃晃的月亮在海中随浪飘摇,令人惊叹不已。 

      司机驱车带我们沿着苍山洱海前行......

      苍山又名点苍山。苍山山脉由十九峰自北向南连脊屏列组成最高点海拔4122米(马龙峰),最低点海拔1360米(漾濞江与西洱河交汇处),4000米以上山峰有七座。苍山东坡两峰夹一溪,形成了十九峰夹十八溪的梳状地貌。西坡的鸡邑铺有温泉出露,水温约为36℃。苍山东坡的洱海盆坝区年均气温15℃,西坡漾濞江河谷区年均气温16.1℃,年降雨量均在1050毫米左右。



 







 

 

 



      洱海:古称昆明池、洱河、叶榆泽等。因其状似人耳,故名洱海。它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3-9公里,湖岸线长117公里,面积25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5米,最深21.5米,蓄水量28.8亿立方米,面积与蓄水量均列云南湖泊第二,在全国淡水湖中居第7位。洱海南有弥洱河等注入,西纳苍山十八溪水,东汇波罗江、挖色河,南面的西洱河是惟一出海门,经漾濞江绕入澜沧江,洱海属构造湖,湖岸东西多崖壁,北西南三面为沙洲。
      洱海水深清澈,宛若无瑕的美玉,秀丽无比,洱海是中国著名的高原湖泊,早在汉代它已名载史册。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在向汉武帝汇报西域情况时,他说在大夏国(今阿富汗)曾看到蜀布,经了解是从身毒(印度)贩运去的。他极力进言:从蜀郡通身毒,道路近便,有利无害。根据张骞的建议,汉武帝派使者到西南夷寻求通身毒之路。道路都为洱海附近的昆明族所阻,最终未能通身毒。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因使者阻于昆明族之事,征调人力在首都长安开挖了一个人工湖,名之为“昆明湖”,训练水军,准备征讨洱海地区的昆明族。当然,汉武帝征服云南高原其在长安“昆明湖”训练的水军不可能派上用场。但是,这段“汉习楼船”的典故却永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后来,清朝乾隆皇帝因景仰汉武帝开疆托土的功业,把北京颐和园西湖也改名为“昆明湖”。
      “洱海月”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明代诗人冯时可《滇西记略》说:洱海之奇在于“日月与星,比别处倍大而更明”。如果在农历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其月格外的亮、格外的圆,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圆如轮,浮光摇金;天空、玉镜高悬,清辉灿灿,仿佛刚从洱海中浴出。看着,看着,水天辉映,你竟分不清是天月掉海,还是海月升天。此外,洱海月之著名,还在于洁白无瑕的苍山雪倒映在洱海中,与冰清玉洁的洱海月交相辉映,构成银苍玉洱的一大奇观。



     在车上瞥见了喜洲古镇......
     喜洲古镇位于大理古城北17公里,喜洲为大理坝子中较大的一个白族自然村。喜洲以四方街为中心,北至田庄宾馆,南至富春里、彩云街、染衣巷,西至市上街中段,东至镇东公路东侧的两院保护民居,约17.32公顷的面积内,集合了大部分重点保护民居和保护民居,同时包括了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严、董、杨三家大院。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有88院,有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著名的民居建筑,明朝时有杨士云的“七尺书楼”,清朝有赵廷俊大院,民国时期有严子珍大院、董澄农大院、杨品相大院、尹隆举大院等。七尺书楼,约建于公元1526年前后。原是杨士云读书时的小楼。整座房屋的建筑仍保存着明朝建筑风格。严家大院,为民国白族富商、喜洲商帮“永昌祥”商号创办人严子珍的宅院,位于四方街西南角的宅院,建于1907年,主体部分用了12年才完工,由4个院落组成,1936年在后院加盖了一幢独立三层西式楼房,占地面积2475平方米。董家大院,原为喜洲富商董澄农所有,建于1948年。杨家大院,建于1947年的杨家院,原为杨品相所有。尹家大院,为建于1925年的尹立廷宅。

      回丽江的路上......

      一闪而过的周保中将军故居:周保中故居位于大理市湾桥镇上湾桥村,其建筑座北向南,正房 三开间,夯土墙茅草覆面,南面两间低矮草房为厨房和厩房。院心种植有桃 树、木瓜树等,建筑简朴,门前有小溪流淌,环境幽静宜人。周保中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原故居于1951年被焚毁无存,现在周保中故居所在的湾桥村东重建一座纪念馆。198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保中(1902—1964):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原名奚李元,号绍璜,云南大理人。白族。1902年2月7日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县湾桥村(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湾桥村)。    
  1917年2月,年仅15岁的周保中毅然从军,参加“靖国护法”战争.1922.11-1924年他在云南讲武堂学习军事。1926年他到广东参加著名的“北伐战争”。1927年3月,周保中担任程潜第六军五十六团副团长,在追击号称“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军阀孙传芳残部时,奇袭了南京雨花台。在革命处于低潮时,他于1927年7月在武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指示,继续留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做党的秘密工作。1927年12月,他担任六军十八师副师长,在湘、浙、豫等省从事兵运和联络工作。1928年底,党派他到苏联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赴东北参加抗联领导工作。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军委书记。1932年4月上旬,周保中从哈尔滨来到宁安,指导当地党建立反日游击队和抗日救国会。1936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1938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1940年被迫率队撤入苏联整训,抗联全体整编为教导旅,即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步兵88旅,任旅长。
  从1932年1月到1946年的14年中,周保中作为东北抗联的著名军事指挥者和卓越领导人之一,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14年的抗日斗争中,周保中历任满洲省委委员、军委书记,绥宁反日同盟军军长、党委书记,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吉东省委书记、东北抗联教导旅旅长,中共东北委员会委员、书记,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
  1945年“八.一五”抗战胜利后,周保中担任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他还担任过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兼吉辽军区司令员,吉林军区司令员,吉林省委委员、常委,吉林省政府主席。1946年4月,周保中指挥解放长春。5月,周保中指挥部队痛击前来进犯的国民党军队,稳固东北根据地。在解放东北的3年战斗中,周保中率部与国民党进行了800多次战斗,歼敌4万余名,缴获各种枪支28000多支,为主力部队输送18000余名兵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1948年10月,在争取滇六十军起义中,为第二次解放长春迫使国民党嫡系部队新编第七军投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5年9月初,周保中率部回到东北,把抗联干部分配到50多个市、县,开展东北人民的解放工作。日本投降后,周保中任中共东北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吉辽、吉林军区司令员,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职。
  新中国建立后,周保中历任云南省军政委员会主任、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主任等职。
  1950年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稳定云南,巩固边疆,特调周保中回云南工作。他回到云南后,身兼多职,任省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省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云南省委委员、常委,省政府党组书记,省委统战部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云南大学校长等。
  1952年底,他调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政法委员会主任兼民政部部长。
  1954年后,周保中相继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在中央“八大”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并担任全国政协一、二、三届常委,国家民族事物委员会委员。
  1957年后,周保中在病榻上仍坚持学习,关心国事,撰写东北党组织发展史和抗日联军回忆录,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1956年起,相继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八大候补中央委员。1964年2月28日,周保中在北京病逝,终年62岁。

      矿产资源:非金属矿有驰名中外的大理石大型矿床。据初步勘查,仅苍山小岑峰一带大理石储量就达1亿立方米。还有储量丰富的石灰石、石英砂、萤石、粘土、煤等;金属矿有铂、钯、锰、锑等。其中鹤庆县北衙新发现超大型金矿,已累计查明黄金资源量127吨,估算共生铁矿石5000万吨,共伴生银3000吨,铜金属量20万吨。专家认为,目前探明的金矿资源说明云南金资源也已经位居西南第一位。
      寸四银庄是大理最具特色的银器店,寸是姓氏,四是已经相传了四代,所以命名为寸四银庄。寸家从南诏时期就开始加工制作手工艺品,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对于寸家银匠来说每一件银器都是一件艺术品,都刻有寸家的标志。寸四的银庄就在这座银山的边上......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0.6-7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