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彩云之南——2017国庆·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爱伲山寨)

$
0
0
彩云之南——2017国庆·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爱伲山寨)

      电瓶车继续穿梭在林间的小路,第二站——爱伲山寨。
      爱伲山寨位于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里,一道深涧的对面。

      哈尼人的许愿树:在遥远的佳颠王国(先指哈尼人的国都),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相传送米窝时代,送米窝要统一创立阿卡的思想,不能得到其他部落首领的认可,发生了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送米窝势力弱,为了巩固加强他的阿卡部落,他去到哪里,看到什么人就四处拿人,不管愿意不愿意强行参战。
      这天,送米窝率领他的阿卡部落路过了若罗普楚(今指寨名)的地方,若罗普楚是个美丽又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茫茫的原始森林,要不是送米窝的到来,他们从不知道,也没有想到过天外会有天,也从来没有人跨出过祖辈居住的门槛。
      村寨里有一对深深相爱、青梅竹马的男女,送米窝为了创立阿卡,抓壮丁参战,男孩被选中,相爱至深的男女都不愿相信这是真的,男孩远去的那天,他用刀割下了发辫,给女孩说:“等我的发辫长齐了以后,就是我回来娶你的时候”,男孩走了之后,女孩去两人相爱的爱情树上,用铃铛、竹片、木材,不同颜色的线做成了许多许愿牌,挂在爱情树上,每天挂上一个牌子,对着许愿树,每天许下同样的愿望,希望如意郎君早点回来......一天又一天的思念,她最喜欢起风的时候,铃铛声随风响起的时候,那是她期待男孩回来的时候,可一次又一次地绝望离开,村寨里的人传言男孩变了心,升官发财忘了女孩;有人传言说男孩牺牲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村寨里的人都劝女孩早点找个人嫁了吧,可女孩每一天都坚持挂上许愿牌,许下同样的诺言,因为女孩一直都坚信自己的如意郎君会回来。
      果真,没有让女孩失望,男孩发辫长齐,带着荣耀回归了山寨,很多人都羡慕女孩没有变心,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很多人都说男孩的荣耀回归是女孩的许愿奏效感动了苍天,感动了神,两人的爱情故事也因此在山寨传开了,就连私塾先生都在自己的教室里挂满了许愿牌,祈求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祈求自己的私塾能传播在人群,好招揽更多的学子。渐渐地,许愿牌在百姓中也传播开来,家中的父母给在外的孩子配上许愿牌,祈祷孩子们平平安安在外工作生活,回家时能平平安安。做生意的人在出门时把自己的愿望写在许愿牌上,祈祷自己能像男孩一样平安归来,发财。在外求学的学子也用这种方式祈求自己的学业进步......
      许愿牌的故事传到送米窝耳边,送米窝来到了若罗普楚,亲自拜访了女孩。送米窝要求去看爱情树,女孩领着自己的相公和祖孙来到爱情树底,送米窝看到爱情树上好多情侣以歌传情,老人、商人、小孩......各自许愿,送米窝也下马车,学着众人的样子用铃铛、竹片、不同颜色的线做成许愿牌,挂在爱情树上,祈求祝福祖祖辈辈、家家户户、恋人、老人、孩子......阖家欢乐,幸福美满,祈祷国家风调雨顺。
      哈尼人的爱情树由此而来,一直延伸至今,也一直受到大家的喜爱。有的人会慕名而来,就只为许下一个愿望。哈尼人的许愿是非严肃的事情,许愿时候要诚心诚意,双手合十,眼脸低垂,心中默许一个愿望,然后把自己的愿望写在许愿牌上,挂在树上,心诚则灵,等到家中就会发现愿望实现。

      吊桥对面就是爱伲山寨......



      十月的鲜花,在青岛是不会看见的......

 

      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在神秘的滇南丛林中,居住着一群美丽而又妖娆着的少数民族。他们就是传奇颇艳着的爱伲人!爱伲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自称雅尼或阿卡,在西双版纳12个世居民族中,傣族是主体民族,爱伲人则位居第二,人口约十九万。云南省的哈尼族大部分居住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现居住在西双版纳的部分哈尼族称为爱伲人。据史料记载,爱伲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和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为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和思茅地区澜沧县以及泰国、老挝、缅甸和越南等国的北部半山区,是一个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群体。约在公元九世纪,哈尼族从红河中游南迁进入西双版纳,主要分布于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的各山区。
      爱伲人是没有文字的古老民族,但是他们却有着颇为丰富的口头文学。因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并因着地域的不同而衍生出三种差异颇大的方言,此三种方言彼此间差异颇大,更不能相互通话。爱伲人的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所以,他们的信仰多样而繁,由此而衍生出许多丰富的宗教风俗来。爱伲人能歌善舞,小伙子们爱三弦、四弦,姑娘们则爱极了那巴乌。爱伲人的传统节日,多到眼花缭乱,比如,"苦扎扎节""六月年""米索扎""卜马兔""姑娘节""捉蚂蚱节""苗爱拿节"……他们那一席的长长的“长龙宴”,更是将那天下的所有盛宴的华丽给吸附去。……
      爱伲的姓名很独特,男子统称为阿力,女子称为阿布,爱伲人仍保留着古老羌人的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将父亲的名字的后面一个字作为儿子民字的前一个字,认为如此才能世代延续下去。名字一般为两个字居多。爱伲人奉行一夫一妻制,他们认为多妻不符合自己民族的风俗。
  爱伲人还非常喜爱芭蕉花,由于野生的芭蕉一生只开一次花,结一次果,因此爱伲人将它比作神圣忠实的爱情化身,并习惯在婚宴上烹制一道芭蕉花菜肴,以此上报天神,请神灵见证一对新人爱的联结。

      对外面的歌舞不甚感兴趣,花20元租了民族服装玩儿自拍......

  



      走进爱伲人家......

      爱伲人的村寨,最是风情万千。它们多被建造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坡上,从而也衍生出多个异域风格独特的爱伲村寨来。爱伲人居住的房舍多是“干栏”式竹楼。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拥熬”(平房),另一类叫“拥戈”(楼房)。“拥熬”是一种地棚式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西双版纳爱尼人一种比较普遍的民居建筑。“拥戈”是一种“干栏”式楼房,它的建筑形制与傣族竹楼基本相似,一楼一底。楼室住人,底室关畜禽、堆杂物。说是竹楼,实际上柱子都是木头的。

      房间进门处为男房,隔着一道墙的里屋是女房,爱伲人通常男女分开住。爱伲人的火塘是永不熄灭的,希望自己的日子红红火火,家业和人脉生生不息。

      灶间的炭火是不能熄灭的,这样家族才会兴旺绵长......
      爱伲人有许多有趣奇异的风俗习惯。爱伲人喜好黑色,以黑色为尊贵,以黑色为美,衣服都是以黑色为基调。信奉的神鸟是乌鸦,因为乌鸦也是黑色的。忌讳白色及双数,他们服饰也多为黑色为主,在上面点缀少许的花边,女子成年后用黑布绑腿。对女性的审美观是:屁股要圆,腿脚要粗,皮肤要黑。据说过去爱伲人家挑选媳妇,主要是看这个女子黑不黑,小腿是否粗壮,在他们看来女子黑而健壮则为美,因爱伲人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比较严重,家中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绝大多数都由女性在做,因此挑选媳妇一定要身体强健、有劳动力的才符合他们的要求。

      爱伲人的竹楼也有不同于傣族竹楼的地方,傣家竹楼只有一边楼梯而爱伲人的则有两边。同时他们的房屋也分为母房和子房,爱伲男子在小的时候随父母住在母房中,长到十五、六岁时,父母就在母房周围为他们建盖子房,方便他们谈情说爱、建立小家庭。父母在世时,儿子、儿媳及他们的小孩都住在子房里,吃饭则到母房去,父母过世后,长子一家可迁入母房继承家业。
      而爱伲女孩却没有子房,这样,“捅竹楼”就成了小伙去串姑娘的代名词。因为爱伲人房屋中,男、女室是分开的,女室靠楼梯的一张床叫“待嫁床”,它是供已到谈恋爱年龄的女孩睡的,夜晚,这张床的爱伲姑娘随时都要准备接受爱情的呼唤,因为这时会有爱伲小伙来串姑娘,即用一根小木棍穿过木板间的缝隙来捅她,她接到信号后就会偷偷下楼去和心上人约会了,这就是爱伲人非常有特色的一种恋爱方式“串姑娘”,也叫"捅竹楼"。
     爱伲人是西双版纳至今唯一保留有“抢亲”习俗的一个民族。抢亲源于封建社会时期,男女青年为了反抗父母的包办婚姻而进行的一种活动,一般是因为一对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他们中有一方或父母双方都不同意他们的婚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为了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就约好时间、地点,女方借故去背水或上山砍柴,男方就借机将其抢走,做出生米已成熟饭的样子,那么,观念传统的父母就不得不成全他们了。而现在爱伲人已经婚恋自由了,可是这个习俗仍然保留了下来。

      爱伲人擅种茶,那些犹如迷迭香般的诱人的香醇普洱便多出自于他们之手......
      哈尼族茶文化渊源:哈尼族作为最早发现茶、最先驯化培植和利用茶叶的民族,茶的种植和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社会现象形成了哈尼族文明中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古茶树是哈尼族茶文化的根。据专家调查,滇南哈尼族聚居的元江、把边江、澜沧江流域的哀牢山、无量山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古茶树最为集中的地方。哈尼族种植的茶主要是普洱茶,哈尼族地区的古茶树主要是普洱茶古茶树及古茶树群落。
      哈尼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都有古茶树和古茶树群;哈尼族居住的地理位置与古茶树群生长的地理分布大致相同,是古茶树和古茶树群最集中的地区。野生茶树为哈尼族种植茶叶提供了种源,而哈尼人驯化、栽培野生茶并用收获的茶叶用于祭祀是哈尼族(物质的和精神的)茶文化的开端。哈尼人把“茶用于祭祀表明从物质现象到社会文化的飞升”,从而产生了精神层面的茶文化。哈尼族把茶叶作为祭品,起始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但是,纵观国内外各民族的茶俗茶礼,把茶叶作为最神圣、最圣洁的第一祭品,唯独只有哈尼族。因此,随着哈尼族茶文化的产生,云南也就成为了茶文化的摇篮,哈尼族地区也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哈尼族饮茶习俗:哈尼族作为最早发现、最先栽培茶叶的民族,哈尼人为人类茶文化奉献了以普洱茶、绿茶为代表的哈尼名茶精品。哈尼族饮茶历史非常悠久,对茶有一种很深的体悟与感受,并将饮茶的风俗习惯应用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每每家中有客人来访时,无论贫穷或富裕,均会以家中好茶款待。经过喝茶聊天,在愉悦的氛围里宾主双方互相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增进友谊。白天,在田间的劳作中,由于体力消耗、精神的负担,使人感觉疲劳、困顿,此时,点燃一堆沟火,煮上一筒青竹茶,饮用一通过后,就能提神、舒筋解乏。夜晚,村中长者相聚家中的火塘边,姑娘、小伙或媳妇用陶罐煮煨严茶,把浓浓的茶水敬献给长者们饮用;长者们一面品茶,一面交流信息,互相沟通,相互启迪,向年青人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哈尼族的历史。在佳节来临之际,亲朋好友相聚,在享受美酒佳肴的同时,喝杯热茶,既能醒酒又能消食除腻,顿觉豁然开朗,脑清气爽。正因为如此,茶已成为哈尼等民族奉献给全世界的一大饮料。
      哈尼族历来对采茶、选茶、取水、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等都颇为讲究。纵观当今国内外的饮茶习俗,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但哈尼族饮茶属于清饮,是纯茶原汁原味饮法。清饮保持了茶的“纯粹”,体现了茶的“本色”。而最能代表哈尼族饮茶风格的,则要数品普洱茶了,具体的茶煮饮茶方式主要有:煨严茶、陶瓷茶、土锅茶、蒸茶和青竹茶。
      土陶罐煨煮酽茶饮用,是哈尼族最古老的饮茶方式。将土质陶罐洗净烘干,抓适量的茶叶放入陶罐中,把陶罐置于熊熊燃烧的火塘边烘烤一段时间,烤至茶叶散发出诱人的阵阵清香时,将清水舀入罐中,再把陶罐置于火塘边煨煮。煨煮时间可长可短,既可煨煮片刻即饮用,也可煨煮较长时间后饮用,但以煮至罐中水剩一半时的色泽和口感最佳。正宗的哈尼族煨酽茶茶水色泽深黄带紫,味苦涩,略带一股火塘烟熏味。清代阮福《普洱茶记》所说“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指的就是哈尼族煨酽茶。
      陶瓷罐煨煮茶饮用,是哈尼族白宏人招待村中长者的茶。每当夜晚,村中长者到某家相聚,说说家长、交流生产经验、款款徐说历史或神话故事;少男少女或年青媳妇洗净陶瓷罐,舀入清水,将陶瓷罐置于火塘边,把水烧开加入精茶,煨煮十多分钟,把茶水倒入碗中,按长幼顺序品茶。未经长者同意,年青人万万不得最先饮用,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不懂规矩,就会被老人教训。
      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待客茶,,哈尼语叫做“绘圆老泼”,一般以普洱为原料,泡茶的水是山泉水。泡茶的方法很简单,但也与一般的泡茶不同。他们不用茶壶,是在土锅里泡茶。用清水将土锅洗涮干净,舀入清水,将土锅架到火塘边的铁三角架或锅桩石上,烧开锅中的清泉水,在滚沸的开水中加入精制茶叶,煨煮三五分钟即可倒入竹制的茶杯中饮用。土锅茶水色泽金黄、幽香绵长、品味高雅。哈尼人不仅自家经常饮用,还常常用于待客。据说这种饮茶方法是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古时候,哈尼人居住的村寨经常受到老虎的侵扰,村民们终日不得安宁。为了对付凶恶的老虎,村民们联合起来,挖了陷阱,为老虎设下埋伏。一天夜里,老虎出现了,它不知村寨边上有陷阱,一失足就坠落下去。第二天,村民们用石块将老虎砸死,大家就在村寨边上支起大锅,炖老虎肉吃。吃完了老虎肉,就又跳起舞来,欢庆除掉害人的老虎这件大喜事。他们一直跳到后半夜,跳得口干舌燥,就刷净了大锅,倒上山泉水,煮水喝。在锅里的泉水煮沸之时,忽然一阵风吹来,将许多小树叶吹进锅里。大家口渴,急于喝水,就没有来得及将这些树叶捞出去。可是,这时锅里的泉水则变得香甜爽口。大家都很奇怪,就开始寻找这种树叶。后来在山坡上找到这种他们叫做“老泼”(即汉语的茶叶)的树叶,就开始用这种树叶煮水喝了。
      哈尼族在山里劳作时常喝的茶是青竹茶。从菁沟、地头砍来竹筒,一端留节。竹筒里注入适量清水,架在田间地头的火塘架上烧煮,同时用火把茶叶慢慢烤到焦黄后投入竹筒中,再煮沸竹筒里的水,变烧成了青竹茶。青竹茶的汤色绿中带黄,有竹与茶的清香味,慢慢品茗,清爽津甜、提神解乏、消暑解渴。
      哈尼族也喜欢品蒸茶。哈尼人在劳动、赶集或狩猎归来途中,顺手采摘新鲜的老茶叶,带回家中,用甄子蒸熟,晾干后装入特制的篾盒中备用。饮用时,取适量放入杯中,冲上沸水泡数分钟即可饮用;这种蒸茶喝完后有一股糯米香味,性温醇,爽口诱人。
      哈尼族茶礼:茶礼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之礼,是社会礼仪的一部分。茶礼作为社会之礼,可以维护社会秩序;茶礼作为茶事之礼,可以维护茶事活动相关人员之间的情谊秩序。茶礼作为人伦之礼,贯彻于哈尼族社会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生礼俗和日常交际之中。在哈尼族社会,茶礼无处不在、无时不行。
      1、人生仪礼茶:在哈尼族的理念中,诞生、婚姻、丧葬是一个人的一生中三个最重要的时刻;因此,在人生的旅程中,哈尼人要举行诞生仪礼、婚嫁仪礼和丧葬仪礼,达成人生的圆满。而哈尼人举行人生仪礼,茶是万万少不得的;这样人生仪礼茶必然包括诞生仪礼茶、婚嫁仪礼茶和丧葬仪礼茶。
      诞生仪礼茶。哈尼族诞生仪礼,即贺生命名仪礼。在哈尼族社会,每当新生儿降临,是家庭、村落乃至全社会的喜事;在婴儿诞生后的第三天,就要举行隆重的贺生命名仪礼。在贺生命名那天,村中长者带着礼物纷纷前往贺生,喝贺生茶,喝贺生酒,讲祖先的规矩、吟唱“哈巴”,祝福婴儿健康成长,祝福婴儿勤劳、财富用之不竭,寄望婴儿传承哈尼文化。在宴席中,给婴儿祝福时,举行模拟劳作仪式。如果婴儿是男孩,就要由一名男童来模拟,模拟犁田、耙田、挖地,模拟完男子日常劳动过程;如果婴儿是女孩,就由一名女童来模拟,头戴篾帽、腰挂装鱼用的竹筒、手拿撮鱼用的竹篓子,模拟撮鱼、撮泥鳅。这种模拟劳作的目的,是希望孩子长大后热爱劳动,成为生产劳动的合格后继人。模拟劳作结束,长辈们在宴席的满口茶香、酒兴中给婴儿取名。当然,婴儿的名字必须与父亲、列祖列宗的名字相连。在整个贺生命名仪式中,茶是其中的一个主角。在晏席开始前,必须在“宗勾”(或“阿培候勾”,即祖先灵位)前献祭祖先,告知先祖家中添人丁,望祖先牧守子孙;而献祭祖先的第一祭品必须是茶,然后才是酒、肉(牺牲的肝)、饭、水等。献祭祖先毕,在晏饮中,婴儿的父母必须把茶先敬给婴儿的祖父母及村中长者;长辈们都喝到茶后,才轮到后辈们饮茶。
      婚嫁仪礼茶。一个人从诞生始,就开始步入了人生的旅程;经过婴幼儿期、少年期,就进入青春期,个体人生旅程便进入恋爱、婚嫁阶段。结婚是个体人生旅程中的大喜事,它标志着新家庭即将建立。因此,哈尼族男婚女嫁要举行隆重的婚礼。在整个婚礼过程中,在哈尼族社会里不可缺少的东西就是茶。以哈尼族白宏人的婚礼为例,整个婚礼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娘家举办嫁女晏。新郎家组织迎亲队伍到新娘家迎接新娘,新娘家办婚宴,宴请村里的长辈和亲朋好友。在嫁女晏中,新郎必须献祭女方祖先,而献祭新娘祖先的第一祭品必须是茶。晏饮开始前,新郎必须向新娘父母行三次跪拜之礼,并敬上圣洁的茶。在晏席开始后,新郎还必须一一向长辈敬茶。第二阶段,是新郎家举办婚晏。新娘家的婚宴结束后,举行简短的父母兄长挽留新娘仪式和抢亲仪式;礼毕,夜幕降临,月光初照,迎亲队伍和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向男方村寨进发;到了男方家,先进行新娘进新郎家仪式,接着举行夜宴;在夜宴中,新郎新娘给新郎的父母、新娘的姑妈、新郎的舅舅以及长辈洗脚,并敬上清香扑鼻的茶和香醇的美酒,当然敬献给长辈的第一杯(或第一碗)必须是茶。在第二天的午宴中,新郎新娘端着茶、酒走入席间,一一向参加婚礼的长辈敬献茶和酒,并向长辈求福;长辈们纷纷向新郎新娘赠送礼物(过去主要是银币或金,现在是纸币),祝福新郎新娘早生贵子、多子多孙、白头到老。
      丧葬仪礼茶。葬礼是对生命的惜别,是一个生命个体完结的标志。同时,在哈尼族的理念中,葬礼又是个体生命的(人格化的)亡魂在“达俄”(已故列祖列宗生居住的地方)生活的开始,人们既悲伤又喜悦的心情欢送死者。在整个丧葬期间,哈尼人视死者如生者,一日三餐都要献祭,而献祭死者亡灵的第一祭品必须是茶。虽然亲戚朋友们,有的牵着牛、有的牵着羊、有的吆着猪、有的抱着鸡鸭前来祭奠死者,但最先献祭死者的依然是茶,然后才是酒和牺牲。在哈尼族族社会,无论是在一般的葬礼中,还是规格较高的“莫搓搓”葬礼中,茶是最神圣的第一祭品。
      2、岁时节日茶。在哈尼历的一年三百六十天中(按照哈尼历,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一年日出三百六十天),节日甚多,但逢年过节,哈尼人都有茶祭,喝茶、品茶必须按长幼顺序而饮。
      “普玛突”茶。“普玛突”,即祭寨神“普玛阿波”、迎接至尊至上、全知全能全视、无所不在的万事万物主宰之神——“摩咪”派遣的天神“威直”、“拾批”巡视人间。节日里,哈尼人用茶、酒、开水、猪肉、鸡肉、染黄糯米饭、染红的蛋等献祭诸神。先到门口外献祭天神、寨神,迎接“威直”、“拾批”和寨神到家里过节,然后回到屋里献祭祖先、土地神、火神等。但在普玛突的所有祭品中,茶是最圣洁的第一祭品。“苦扎扎”茶。在春耕栽插大忙季节的农活全部结束时,哈尼人每年都过“苦扎扎”节。节日里,哈尼人用茶、酒、开水、牛肉、米饭等敬献“威直”、“拾批”、寨神“普玛阿波”和祖先,这次祭品的主角是牲牛,但敬献诸神的第一祭品依然是茶。“密色扎”(或合色扎)茶。“密色扎”即过年,是辞旧迎新的庆典,是哈尼人对大地母亲的感恩,也是预祝新年五谷丰登的仪礼。节日里,哈尼人用茶、酒、开水、猪肉、糯米粑粑等献祭天神、祖先、土地神、火神等,这次祭品的主角是牲猪,但第一祭品还是茶。“车朵奥”茶。每年稻谷抽穗灌浆时,哈尼族各村寨择吉日过“车多奥”。“车朵奥”即祭祀谷神和祖先,告知先祖稻的长势,报告先祖稻谷丰收在望。据说,在此节日期间十代已故列祖列宗的神灵回到家里过节。节日祭品包括一只鸡(忌用白色羽毛的鸡)、一棵甜竹笋、“密色扎”年猪猪尾、谷穗、茶、酒、开水、米饭等,这次祭品的主角是谷穗,但第一祭品仍然还是茶。
      3、祭祀茶。在哈尼族社会,无茶不成祭;以茶为祭,是传统习俗。哈尼族宗教是自然宗教,相信万物都有神灵;而这种信仰与哈尼人所认知的宇宙结构即宇宙由天界、地界和地下界组成相结合,形成了天界神灵体系、地界神灵体系和地下界神灵体系。这样,哈尼族以茶为祭,上可祭以“摩咪”为首的天界诸神,中可祭寨神、“常神”、土地神、火神“迷阿玛”以及“能哈”等地界神灵和鬼,下可祭祖先神、“欧龙”为首的水神等地下界众神。但无论是祭神鬼,还是祭祖先,茶是必不可少的,是第一祭品。
      哈尼族茶道:随着哈尼族茶文化从滇南向华夏九州、向世界五大洲的传播,产生、形成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茶道。但要说茶道的源起、茶道的原生态,还得从哈尼族的茶道说起。“哈尼族是世界上最先种植茶叶的民族,人类最先植茶的民族的桂冠非哈尼族莫属;除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显著的生态效应外,哈尼族种茶饮茶还有更深刻的文化根源。哈尼族有一整套从开辟茶园、选择茶种、培育茶苗、茶园管理、采摘揉制、烹茶饮茶、直至以茶祭神的系统的茶道体系……在哈尼人植茶品茶的一系列茶道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立身处世的义理大道,以及深刻的祀神悦祖的宗教内涵。茶道被赋予悦人悦神的重要社会功能,哈尼族的茶道、人道与神道三位一体圆融合一。”虽然哈尼族的茶道包含在植茶、采茶、制茶、烹茶、饮茶等中,但哈尼族的茶道在于理、在于敬、在于融、在于明伦、在于交通,其核心在于“和”。
      哈尼族茶文化的传播:滇南哈尼族地区的茶向中国内地和世界的传播有一个发展过程。汉以前从三江流域(元江、把边江、澜沧江)两山群峰(哀牢山、无量山)经晋宁、昆明、曲靖、大理、昭通传入巴蜀,然后向北影响到关中,经关中向东影响到中原;而汉以后则经荆湘而至闽越,古吴越之地茶风大盛。自唐以降,茶已成为中原王朝笼络、控制西部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大方略,曰“茶马互市”。中原王朝茶风大盛后,茶向东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向北传播到蒙古和俄罗斯,向西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向西南经吐蕃传播到南亚印度等国,同时茶直接从滇南哈尼族地区传播到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尔后传播到了非洲、美洲、大洋洲,最终传遍了世界各地。
      茶作为饮料从滇南哈尼族地区向中国内地和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哈尼族茶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哈尼族地区的茶在向外输送的过程中形成了“茶马古道”,而哈尼族茶文化正是通过“茶马古道”传遍神州和世界的。“茶马古道”以普洱(今宁洱)、思茅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据《普洱府志》记载,到了清代已形成了以普洱为中心的五条比较大的“茶马古道”:一是东北路到昆明,经石桥、头酒房、茶庵墉、磨黑、四堂庙、孔雀坪、把边街、魁阁塘、把边江渡口、哨碑、通关、墨江、元江、玉溪至昆明。二是西北路到西藏,经景谷、景东、弥渡、下关、丽江、香格里拉、德钦转至西藏。三是南路到车佛南缅甸,经头塘、大新寨、猴子山、石膏箐、那柯里、扎拉垭口、思茅、普文、车里(今景洪)、佛海(今勐海)、打洛通往缅甸景栋、仰光再转至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四是西南路致澜沧缅甸,经那迁、六顺、糯扎渡、澜沦、缅甸。五是东南路到越南,经孟先、黎明、江城到越南莱州、海防。
      各种农具......
      哈尼族拴线礼仪: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每当贵客到来,就会举行拴线仪式。由家中或家族的长者为其拴线,这是哈尼族最高礼仪的一种习俗。哈尼族的拴线礼仪较为讲究,一般拴线为两根:白线代表“天”,黑线代表“地”,其意为天地人三者合一,祝福来者或求者幸福安康、吉祥如意。
      拴线时一般要准备以下祭品:杀一只鸡,煮一个鸡蛋,摆一碗炒熟后舂细的鸡粥(哈尼语称“呀鸡劝玛”),摆一碗蒸熟的糯米饭,倒一杯茶和一杯酒。

      不仅西方的复活节有彩蛋,原来中国的哈尼族也有彩蛋节呢......
      彩蛋节的传说:在彩蛋节的前一天,家里已成婚已有孩子的男人上山砍竹子,用鲜竹条编制成精美的竹笼,将染过色的鸡蛋放置在竹笼里让孩子背。彩蛋节须将鸡蛋染成各种鲜艳的色彩,民间传说在每年彩蛋节时,僾尼族天神“阿培米耶”到凡间查看各户家庭人口,“阿培米耶”不会看人,而是通过看鸡蛋来了解一家人的数量。所以每逢过节,僾尼人会将鸡蛋染成各种颜色,就是为了“阿培米耶”方便查看,五颜六色的鸡蛋也不会数错。
      彩蛋节除了要将鸡蛋染成彩色,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就是煮汤圆。汤圆用糯米粉做成,据说过彩蛋节煮汤圆时,首先熟浮出水面汤圆的方向狩猎一定有收获,僾尼人将煮熟的汤圆和一个煮熟的鸡蛋放在放置“阿培米耶”神像的小柜台,用来供奉僾尼族天神,迎接侍奉到凡间查看人口的“阿培米耶”。

      “里玛主”节也要煮红鸡蛋的......
      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据传说,布谷鸟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从遥远天边的石岩洞里飞出来,向人间传达春天的消息的。当它飞过一个名叫“巷阿窝尼崩崩麻”的大海时,飞不动了,眼看快要掉进大海里去了。突然,从海里翘起一条龙尾来,随后龙尾变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让布谷鸟在上面歇脚。布谷鸟终于历尽千辛万苦,把春天的信息传达给了人间。  
      按照前辈人沿袭下来的规矩,等多数人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后,就相约在一个属羊的日子,备办美味佳肴,用一种大树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喷香金黄的糯米饭,煮好红鸭蛋,向布谷鸟虔诚地敬献。这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满面春风,身着节日盛装,会聚在一个适中草坪上,欢度一年一度的“里玛主”节(春天的盛会),借以选择对象,谈情说爱。
      节后,各家选定一个好日子,在雀鸟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静的五更时分,家长悄悄地把三丛秧苗插在自家田里,意即、“开秧门”。据说,“开秧门”时听不到雀鸟的声音,今年庄稼就能免灾除害,获得好收成。

      云南十八怪——鸡蛋用草串着卖:在云南有些山区农村,村民们每次恰逢赶集就带着自己家的土鸡蛋到集市上卖,每一家都是这样,鸡蛋用草串成串,挂起来再供人选购。一串土鸡蛋一般都是10个,论串卖不按个儿,一串20元,有时候也是可以讲讲价的。这些卖鸡蛋的村民们住的地方交通很不便利,大多数都是住在崎岖的山上,为了方便运输,才把鸡蛋用草给串起来,这样就不会因为路途的颠簸让鸡蛋破损了。买了土鸡蛋的顾客可以直接带回家挂起来,想吃几个就拿出来几个,挂在墙上取出来很方便。没有塑料包装,既方便又环保。

      僾尼人和鸡蛋的情缘......

      下楼的楼梯边上有姑娘在为游客盛上免费的米酒,还有小伙子在打着手鼓,唱着歌......













      每个爱伲村寨都要建一道寨门,称为龙巴门,作为村寨与山野的分界,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物。爱伲人称寨门为“老扛”,凡建新寨都要在大路口上竖寨门。

      继续前行......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0.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