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彩云之南——2017国庆·昆明·金马碧鸡坊

$
0
0
彩云之南——2017国庆·昆明·金马碧鸡坊
      金马、碧鸡二坊曾是昆明城内人文景观和城市的标志。位于昆明城传统中轴线的南端,即今天金碧路与正义路交叉口,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东为金马坊,西为碧鸡坊,二坊相隔约数十米,均为门楼式木构牌坊,飞檐翘角,与忠爱坊鼎足而立形成“品”字三坊。金马、碧鸡二坊建成后,屡遭兵燹,又多次重建。光绪十年(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主持重建的金马碧鸡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被拆除。旧时,“金碧交辉”曾是昆明的“八景”之一。1998年,在金碧路改扩建过程中,昆明市人民政府再次重建金马碧鸡二坊。
      开始只不过觉得这里是两座古老的牌坊而已,没想到两座普通的牌坊竟然蕴含着独特的匠心......
      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汇处,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是昆明的象征。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旧时,昆明金碧路曾建有金马坊与碧鸡坊。两坊跨街而立,巍然对峙。早在明《景泰云南图经》中就有如下记载:“今城南三市街有碧鸡金马二坊盖表,其为一方之胜也。”金马碧鸡坊最早建于明朝宣德年间,原为石坊,清顺治时毁于战火,康熙年间重修,后又几经修葺。为两座木结构斗拱牌楼,东称金马坊,西称碧鸡坊,两坊各宽三楹,下面可通车行人。牌坊上金马碧鸡四字为呈贡书法家孙清彦楷书,贴以金箔,与整座牌楼的丹漆彩绘相映,雄浑壮丽,金碧辉煌。相传在相隔六十周年的鸡年,到了中秋节的傍晚时分,当太阳将落,余辉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这就是6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金碧交辉"的奇观,被称为昆明八景之一。相传,清道光年间,这个奇观曾经出现过一次。由于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角度关系,这样的景,要 60年才能出现一次。"金马碧鸡坊"的设计体现了古代云南人对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造诣。
      可惜的是,公元1966年金马碧鸡坊毁于10年动乱中。值得庆幸的是,昆明市于1997年决定在改造扩宽金碧路的同时,恢复重建古建筑的“金马碧鸡坊”。金马碧鸡坊被定为昆明市徽,奔腾奋进的金马、象征吉祥如意的碧鸡将在云南人民的心灵中闪射出新的光辉。
      有关金马碧鸡的神话传说,最早见诸于史籍记载的是汉代班固的《汉书》。据《汉书》“王褒传”记载:汉宣帝五凤三年,有方士盛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祭祀而致。于是汉宣帝封当时四川的著名文人王褒为谏议大夫,持节前往求之。由于诸蛮叛乱,道路闭塞不通,王褒并没有到达云南而只到了川西一带,写了一篇《碧鸡颂》进行遥祭,颂词为:“持节使王褒,遥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处南之荒,深溪回谷,非土之乡。归来归来,汉德无疆,广乎唐虞,泽配三皇。黄龙见兮白虎仁,归来归来,可以为伦。归兮翔兮,何事南荒。”王褒企图凭借“汉德无疆”,写一篇祭文,就将金马碧鸡召唤到内地去,最后一无所获,而王褒自己不久也病死在返回的路途中。
      清代名士赵士麟在《碧鸡诗》里这样写道,“彩云一片舞天鸡,五色光中望欲迷。化作青山千载碧,王褒空自渡巴西。” 后来谪居云南的明代著名文人杨慎,移王褒的金马碧鸡文于昆明西山石崖之上,且题曰:“爰纠汉字,用彪汉词,滇之文献,尚考于斯。”
      汉代,有关金马碧鸡的记述大都较为简单,且语焉不详。颜师古等人解释说:“金形似马,碧形似鸡。”意即滇中出产金玉。按今天人类学、民族学以及民俗学的观点来看,金马碧鸡很可能跟云南少数民族先民的动物图腾崇拜有关。到了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对金马碧鸡的描写:”章帝时,蜀郡王阜为益州太守,治化尤异,神马四匹出于滇池河中……”,“长老传言,池中有神马,或交焉,即生骏驹,俗称之曰‘滇池驹’,日行五百里。”“碧鸡光景,人多见之。又传昔有凤鸣其上,土人呼为碧鸡,因以为名。”又言:“禺同山(今大姚、永仁一带)有碧鸡、金马,光影倏忽,民多见之……”。《华阳国志·南中志》有关金马碧鸡的记述,表明了当时各少数民族先民居住的南中地区可能已出现了动物图腾崇拜的信仰。
      古代的滇池和滇西广大地区气候温润,植被茂密,适宜各种飞禽走兽繁衍生存。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此郡(益州郡)……河土平敞,多出鹦鹉、孔雀……”各种飞禽如原鸡、箐鸡、野雉、锦鸡和孔雀等成群生活在山林溪谷之间,少数民族先民认为是吉祥美好的象征。“碧鸡”其实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凤凰。它的原型应该是南中所常见的孔雀之类的珍禽。少数民族先民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编织出了“碧鸡”的美丽神话。
      考古发掘也表明,汉代生活在滇池及其附近地区的百越部族有崇拜孔雀的习俗。在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许多青铜器物上都刻有孔雀图案,此外,还有孔雀杖头、孔雀衔蛇青铜扣饰等等。尤其是石寨山12号墓“诅盟”场面贮贝器盖上,竟雕有一妇女以蛇喂孔雀的场景,说明了孔雀普遍受到百越部族的喜爱和崇拜,认为是吉祥幸福之鸟。《山海经·南次山经》说:“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有关“碧鸡”的神话传说带有民族和地域的特点。
      滇池及滇中广大地区很早就以产马著名,春夏则牧之于悬崖绝谷;秋冬则放之于水田有草处。马与少数民族先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征战、驮运、耕作……无一离得开马。人们对马喜爱有加,甚至视为财富。考古发掘也可证明这一点。二十世纪末,考古工作者在官渡区羊甫头墓地一东汉墓葬中发掘出了一具青铜马模型,长105厘米、宽32厘米、高107厘米,分体铸造而成。如此之大的青铜马模型在滇池乃至滇中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檀萃《滇海虞衡志》载:“马产几遍于滇,而志载某郡与某某郡出马,何其褊也。”又言:“南中民俗,以牲畜为富,故马独多”。
      从《蛮书》的有关记载来看,至少在唐代以前,金马碧鸡已由神名逐渐变为了山名。唐代樊绰的《蛮书》谈到:“金马山在拓东城螺山南二十余里,高百余丈,与碧鸡山东南西北相对,土俗传云,昔有金马往往出现山上,亦有神祠。”“碧鸡山,在昆池西岸,上与拓东城隔水相对……”唐代,佛教传入云南后,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而逐渐兴盛,金马碧鸡的神话传说因此也演变成了佛教故事。据元代张道宗《纪古滇说》云:“周宣王时,天竺摩耶提国阿育王生三子,长曰福邦,次曰宏德,次曰至德。三子俱健勇,因父有神骥,争欲得之。王莫能决,乃命左右曰:‘将我神骥纵驰而去,有能追获者主之。’纵骥东奔,季子先至滇之东山得之,因以金马名其山;长子次至西山,有碧凤集山上,滇人呼凤为鸡,因名山为碧鸡;次子后至北野,各留屯不回。阿育王忧思,遣舅氏神明以兵迎之,为哀牢彝所阻,遂归滇,各主其山,死而为神。”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统治者,在位时皈依了佛教,并成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在这个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神话故事中,金马碧鸡由古代先民自发崇拜的动物神祇被拟化为佛教人物(阿育王太子),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对金马碧鸡的崇拜即是对佛教的尊崇,同时这也是佛教利用民间传说宣扬其教义的明显例证。清代康熙年间,吴三桂叛乱,清朝统治阶级又利用金马碧鸡神话,企图说明平定叛乱乃是天助大清。据戴炯孙《昆明县志》载: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军将领固山贝子率军围攻昆明城,屯兵于金马山麓,“夜梦金马腾骧,及明日城克。”于是清朝统治者决定重建灵应寺(金马寺)。
      明末担当和尚曾赋诗:一关在东一关西,不见金马见碧鸡。相思面对三十里,碧鸡啼时金马嘶。

      金马碧鸡坊的历史与传说:相传,古时昆明为荒凉贫瘠之地,山上无树木花草。一日太阳东升,在“隆隆”巨响声中,大阳里飞出一匹骏马;当天月亮出来,在“哗啦啦”的响声中飞出一只碧玉雕成的雄鸡。于是,昆明处处金花开,满山结金果,坝子成碧海,鸟飞鱼虾跃。
  再次,武勇的滇王同哀牢王美丽的公主联姻,金马碧鸡是哀牢王作陪嫁送给滇王的礼物。后来,因滇王有两位王子,相互都谦让王位。老滇王纳宰相之谋,让两位王子都去寻找放到大山之中的金马碧鸡。结果两位王子去找金马碧鸡之后,一直不见返回,于是便成为昆明民间流传的纪念金马碧鸡的许多民俗事项的缘由。
  《金马碧鸡》的传说源远流长,远在公元前的西汉就在民间有流传。史料记载,汉武帝听信方士的说法,认为云岭之南有神鸡,毛羽青翠,能破石凌空飞翔,光彩夺目,其声悠长。汉宣帝封王褒为谏议大夫前往云南求取。王褒因故没有到达,还写《移金马碧鸡颂》以祭之。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里讲到滇池有龙马,龙马交配而出骏马,可“日得五百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472—527年)所著《水经注》里也提到大姚禺山有金马碧鸡“光彩候忽,民多见之”。唐宋之后,这一美妙的传说又被佛家所利用,说金马是佛教阿育王的“神骥”。唐代之后,昆明东西山岳已有金马、碧鸡的词寺,人们把它当作神灵以供奉。历代的文人名士吟咏金马碧鸡的诗文颇多。




  故事一则:很久以前昆明大旱,人们已经快活不下去了。突然有一天天边飞来一只巨大的碧鸡,它展开巨大的羽翅,遮住了烈日。昆明得救了。但是碧鸡却遭受着烈日的烘烤。在这时候,金马出现了,拼死搭救碧鸡,却被一阵雷电击到。最后金马、碧鸡双双死去,昆明人流着眼泪将它们安葬。在安葬金马和碧鸡的地方涌出了泉水,从此解除了昆明地区的干旱,使昆明得救了。
  故事二则:武勇的滇王同哀牢王美丽的公主联姻,金马碧鸡是哀牢王作陪嫁送给滇王的礼物。后来,因滇王有两位王子,相互都谦让王位。老滇王纳宰相之谋,让两位王子都去寻找放到大山之中的金马碧鸡。结果两位王子去找金马碧鸡之后,一直不见返回,于是便成为昆明民间流传的纪念金马碧鸡的许多民俗事项的缘由。大姚神话传说大体是说:在蜻蛉县城的东方,有一座云遮雾绕、缥缈如仙山琼岛的禺同山。当云开雾散,晴空丽日惠风和畅的时候,青翠山色直插蓝天白云间的禺同山上,人们往往能看到光彩夺目的金马一匹、碧鸡一只在山中自由自在地倘佯。碧鸡毛色青翠,碧玉雕成一样的通体绿色,它栖居在禺同山中,踱步顾盼,眉目生辉;它能够破石而飞,所到之处,神光闪闪。飞入高空,蓝天丽日把碧鸡映衬得五彩缤纷,绿霞万丈,空中的碧鸡啼声清清,数十里外都能清晰听到。那金马毛色金黄鲜亮,阳光一照,浑身金光灿烂,神采飞扬。它无羁无笼,飘洒自如,日行千里,足不点地。金马碧鸡不食人间烟火,它们好像天生的伴侣,出入山中,形影不离。天空是他们自由嬉戏的场所,碧鸡展翅御风飞翔,金马奋蹄驾祥云狂奔。每逢此时,天空呈现五彩云霞,祥光万丈;当地百姓欢喜雀跃,争相观看。这种奇异的景象不胫而走,一直传入了汉宣帝的耳朵中。相信方士,喜好神仙的汉宣帝,从长安派出钦差,希望招回金马碧鸡到长安宫中伺养和观赏。上述描述有文字为证。汉代大史学家班固,在他编著的《汉书·郊祀志》中从民间所言:“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于是谴议谏大夫王褒奉使持节而求之”(如淳注:金形似马,碧形似鸡)。《后汉书·郡国》更明确指出:“越 郡,武帝置。蜻蛉境禺同山,俗谓有金马碧鸡”。这就是说金马碧鸡的发祥地为禺同山。后来,西蜀的王褒,写下《碧鸡颂》(又名《移金马碧鸡文》),成了他的绝笔。
  故事三则:文化是超越地域的生命。经历曲折,金马碧鸡变幻出入之地不算少。在元代,金马碧鸡已被文字陪嫁出蜻蛉地界。到公元765年,唐代中期,南诏王阁罗凤派其子凤伽异在昆明筑拓东城,云南政治、文化的中心随之逐渐东移昆明。从洱海到滇池,南诏王阁罗凤、凤伽异父子从必经之地姚州带走什么地方物产,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知道的是,金马碧鸡从此由蜻蛉河畔嫁移到滇池岸边。
  成书于明朝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的《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一·山川》开篇即是“金马山”,其文云:“金马山。在城东十里许,山不甚高而绵亘东南数十里。有长亭,其下为关,曰金马关。旧传有金马隐现其上,因与碧鸡齐名。今城南三市街有‘碧鸡’、‘金马’二坊,盖表其为一方之甚也。然二山皆有祠。汉宣帝神爵元年,修武帝故事,闻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遣谏议大夫王褒持节祀之。褒至蜀,惮其路遥,望而祭之,故今成都亦有‘碧鸡’、‘金马’二坊,盖诸本此也。使臣王允恭有代祀二祠《诗》,附于别卷。”
  这部由原任明朝正统年间翰林院编修、侍讲,后在景泰初期出任云南布政司右布政史,在滇任职六年又入朝为官的陈文,以史家的权威性,在滇修撰完成《云南图经志书》,并直送朝廷,把金马碧鸡进一步证实在昆明,可以说是一部“金马碧鸡昆明说”影响最大的志书,而且道出了成都也有“碧鸡”、“金马”二坊的史实。
  时光推移到了清末民初,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名状元,也是云南历史上惟一的状元、博学多才的一代学者袁嘉谷先生,在其著作《滇绎》中,对金马碧鸡考据最详。他引经据典,目光遍及《汉书》、《后汉书》、《水经注》、左思赋、《思别传》、《昭明集》、《神山寺铭》、《南诏碑》、《魏书》、《文艺文类聚》、《文苑英华》、骆宾王《破蒙俭露布》,杨升庵《云南山川考》……最终,他落笔道:“今则昆明之山以金马碧鸡为名矣。山下有金马碧鸡关,城南有金马碧鸡坊,又有金马寺、碧鸡寺。旧督署有金马台、碧鸡台。建水有金马市、碧鸡市,京有金碧园。近有谓‘金马碧鸡当在蜀’。”
        故事四则:说古代昆明有个土王,生了两个儿子。土王年纪逐渐大了,想在两个二字当中选一个继承人,但是两个儿子都不愿意继承王位。最后土王想出一个主意:在山上埋下两个东西,金子做的云南马和孔雀。分别叫两个儿子去找。谁先找到,谁就继承王位。但是几个月后,两个王子都没有出山。土王派人上山找的时候,在金马和碧鸡旁分别找到了两个王子的尸体。土王为了纪念自己的两个儿子,建了这两个牌坊,金马坊和碧鸡坊。
      要读懂金马碧鸡坊,就应当在两坊金碧辉煌的建筑中,读懂昆明的这一段漫长的、曲折的文化历史。
      在近代史上——
      1915年12月25日,蔡锷率领的护国军便经过这里,北上抗击袁世凯;
      1942年初,为了保卫滇缅公路,杜聿明率领的10万中国远征军也经过这里,跨出国门;
      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昆明,陈赓将军站在汽车上缓缓通过金马碧鸡坊,进入昆明城;

      明永历11年,偏安昆明的最后一个明朝朝廷,主要将领孙可望突然率部降清,与李定国、刘文秀的明军在曲靖、沾益一带相持。大战爆发前,孙可望想出一条毒计,派大将张胜、马宝率领两千精兵,每兵配备两匹快马,日夜兼程偷袭兵力空虚的昆明城。这路骑兵一路上烧杀抢掠,幸而马宝良心未泯,于沿路放火示警昆明。等来到昆明城下,昆明城早有防备,紧闭城门。此时,滇东战场李定国大捷。南门外金马碧鸡坊两坊之中立起一杆,悬挂帛布,大字写着前线胜利的消息。张胜军队为了泄愤,搜罗小轿堆起来点火焚烧旗杆,火势太大,竟然将金马碧鸡坊彻底烧毁!张胜军队始终没攻进昆明,被回师昆明的李定国消灭,马宝则投向永历朝廷,昆明城躲过一劫。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的金马碧鸡坊第一次被烧毁,当时昆明人都说两坊为救昆明人,引火烧身,保佑一方!历代昆明人传说,在酉年,中秋和秋分同为一天的下午,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月亮,刚好把东西方向金马、碧鸡坊的影子投在地上,连在一起,叫作“金碧交辉”。尽管这传说一直有人质疑,但“金碧交辉”的条件十分苛刻,两百多年才会有一次,很难验证。而这一年,两坊被烧毁的这一天,恰恰是符合这一条件的前三天!直到1897年,又一个中秋遇到秋分的鸡年,昆明人扶老携幼来到第二次重建的两坊,但没能看见“金碧交辉”。有人说是因为几次重建后出现了偏差。
      在云南的街头,到处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经过了多少年的洗礼,这里依旧是昆明的市中心,附近商业街纵横,景点分布密集,四周便是翠湖公园,云南大学,海埂公园,与云南陆军讲武堂等有许多来云南的必游之地。且这附近交通发达,无论去哪都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夜幕低垂后,四周的商业街更是绚丽多彩,金马碧鸡坊在附近灯光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如梦似幻,如走累了,他的旁边就是饮食业集中之地,老滇味饭店分布在各个街巷,看二坊,在其间品尝一下老昆明美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或在老滇味吃一碗地地道道的云南过桥米线,也是一件快事。
      白天的金马碧鸡坊也十分热闹,旁边的商业街也是,如果你就站在那里,抬头趁着云南的蓝天白云看着金马碧鸡坊,回味一下在云南身上发生的种种奇事,多少会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涌上心头。无论你是否喜欢历史,这个昆明的地标,都值得你来此地认真地逛一逛。

     说说昆明城的建立:据史载,明洪武14年,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征平云南后,乃有昆明城池之建置。而此一建置,却不是此前的苴兰城、拓东城、鄯阐城的扩大和改创,而是大手笔,另辟基地,新创一城。为此还请来了当时随军的大明帝国著名的风水专家——汪湛海。这位可与国师刘伯温比肩的大堪舆家,一到昆明,以极权威的南夷经略特派员的特殊身份,开始了昆明新城的设计。
      在汪湛海的指导之下,沐英把昆明城建成了一个灵龟的形状。大南门是头,北门是龟尾,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分别是龟的四只脚。汪湛海还在五华山右脉一个瓜形高地定下罗针,说此地地气最为旺盛,所以后来就建了巡抚公署,主理云南政事。从此,五华山成为昆明主脉,正义路作为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云贵总督府、巡抚衙门、布政司、蕃台、臬台、粱稻署等衙门依次坐北朝南,一字排开。土地庙、城隍庙,圆通寺、武王庙等寺庙都按这个风水走向布局,昆明城池的格局由此形成。
       为什么昆明城一定要建造成外形似龟的龟城呢?汪湛海的堪舆理论是:昆明北面的长虫山是昆明的主山,长虫即蛇,而此蛇为雄性,有雄就必须有雌与之相配,故昆明城必须建造成一座龟城,龟蛇相交,百姓才能生生不息、吉祥平安。“龟”主福寿,“蛇”主神通呗,于是,在汪湛海的精心设计下,新建的昆明砖城就成为了一座外形极像一只神龟的龟城了。它有6座城门,南门是龟头,北门是龟尾,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是龟的四脚。这龟还不是一只普通的乌龟,它是一只灵龟和神龟,它尾掉而足动,是灵龟掉尾之意。汪湛海建昆明城时,还叫工匠用石头雕凿一只形端体正、惟妙惟肖的神龟,并在其龟背上雕刻有一句谶语:“五百年前后,云南胜江南。”埋藏在南城门下。
      还有传说是:汪湛海开始造昆明城,奇怪得很,不管城墙筑得多么坚固高大,只要一到月圆之晚,筑好的城墙就会无缘无故倒塌,汪湛海感觉奇怪!又接二连三筑城,可是一到月圆之晚,筑好的城墙依旧倒得一塌糊涂。汪湛海为此愁苦烦恼,百思不得其解?一天晚上,汪湛海做了一个梦。梦见昆仑山神龙王的二太子南龙,点化昆仑山神龙王麾下的龟将军指引汪湛海造城。汪湛海随金龟绕城一周,对汪湛海说道:“大师听好,你原筑城墙灵性不通,故屡筑屡倒。昆明旺龙,艮山趋乾,龟蛇相交;九里三分六道门,三山一水轴线清;华山落脉到山岗,天下第一风水城,洋洋大海作明堂,龟蛇相交昆明城。”汪湛海梦醒,第二天,汪湛海顺着金龟爬过的足迹堪验城墙走向,东北为起点、朝东、朝南、朝西、朝北,然后回到东北原点,刚好走了一圈,汪湛海仔细一算,城墙长度正好符合龟将军说的“九里三分”;而“六道门”的位置,正巧是金龟留下记号的地方,什么记号?他恍然明白是金龟难得一见的金尿了。汪湛海遵照龟将军“艮山趋乾、龟蛇相交”的点化,开始大刀阔斧造风水宝地昆明城,说来奇怪,九里三分的城墙,一筑一个稳,把昆明城设计成“艮山趋乾、龟蛇相交”的形状,摆放在了滇池东北方长虫山前,并在金龟撒下金尿的六个地方,筑起了六道城门:小东门、大东门、小西门、大西门为金龟四足;大南门为龟首,北门为龟尾。
      金马碧鸡的神话传说,到唐时已转化为山了。昆明人便把昆明东面一座山叫做金马山,西面一座山叫做碧鸡山。樊绰《蛮书》云:“金马山,在拓东城螺山南二十余里,高百余丈,与碧鸡山东南西北相对。土俗云:昔有金马往往出现山上,亦有神词……碧鸡山,在昆池两岸,山与拓东城隔水相对,从东来者,冈头数十里已见此山,山势特秀,池水清澹。昆明城是三山一水的格局,北边是长虫山,东西则金马山和碧鸡山了,就是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中“东骧神骏,西翥灵仪”。人们为了纪念金马碧鸡,城外东西两面还建筑过金马碧鸡二关,作为进入昆明的门户。在金马碧鸡二山山麓修建了金马神祠和碧鸡神祠,又在昆明城的中轴线南端,建造了金马、碧鸡二坊,两坊东西相对,拱立于中轴线两侧。并把二坊所在的道路命名为金碧路。——这样,神、山、坊,便完美地统一起来,历史的线索和链条得以功德圆满。
      说说昆明风水之事:一是吴三桂在昆明起兵造反,清军攻打昆明城,打了半年都攻不下来。清军将领蔡毓荣、穆占急了,这时有个高人出来了指点,说昆明之所以久攻不下,是因为“紫微龙”龙气尤盛,吴氏不当亡。高人一点拨,清军明白了:要断昆明的龙气!于是就派兵在铁锋庵前一阵猛挖。并把山峡中的日月塘挖开,让水流走。果然,如此闹腾一番后,清将赵良栋从云津桥攻进了昆明,云津桥也就改名叫得胜桥了。后来范承勋来昆明,认为龙气仍然在聚集,只是孤单无力,弱了一些。于是,他又派兵在王帽山、荷叶山挖沟掘渠,直到现在,这些横沟直箐还在。二是古人禁止开启昆明城北门,而西门的开启亦需择日。2008年在西门位置修建立交桥,之后,修昆明北二环路挖断了长虫山余脉。

      1873年,清末朝廷在云南设立的军工厂——云南机器局,是云南近代军事工业开始的标志。但受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制约,云南的军事工业发展缓慢。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了全面抗战的需要,1938年初,国民政府制订了《西南西北工业计划》,确立了以西南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战略。为此,一批企业搬迁到了西南大后方,这些企业以迁到重庆为主。但因重庆电力紧张,原材料供给困难,加之日机轰炸频繁,难以保证工厂的正常生产。而作为抗日大后方的云南,除远离战火外,还有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两条当时最重要的国际运输通道,可解决军工厂的原材料和设备进口问题。因此,国民政府划定的内迁工厂复工生产工业开发的新区域中就把云南昆明定为机械、电器、冶炼工业区,成为西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支持抗战,全力生产军事产品,云南地方政府利用沿海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合资、独资等方式,兴办了40多家骨干企业,连同内地迁来的军事工厂一起大力发展生产。到1945年抗战结束时,云南全省已有大小六百多家企业,重要的有73家。这些军工厂为抗战取得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第一挺机关枪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1941年6月,由设在昆明海口的第五十一兵工厂试制成功的。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0.1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