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彩云之南——2017国庆·昆明·石林风景区(小石林—阿诗玛景区)

$
0
0
彩云之南——2017国庆·昆明·石林风景区(小石林—阿诗玛景区)

     我们今天游览的石林景区位于整个风景名胜区的中心位置,主要是大、小石林两个片区,面积11.92平方公里,行程约6公里,需要游览两个半小时。  
     坐上电瓶车,去往小石林。一路上,石林风光依旧......

    途径的就是乃古石林。这里石柱林立,雄奇壮观,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乃古”是撒尼语,即“黑色”的意思,其意蕴含着更原始,更古老之意。所以,乃古石林也可叫黑色石林。
      乃古石林面积约为10.25平方千米,景区地域开阔,山水相连,树石相依,湖光山色别具一格,山野风韵极浓。身临其中,可真正体会到何为“回归自然”。乃古石林黝黑、古朴,石峰、石柱千姿百态,于刚伟之中见柔巧,远看黝黑雄壮,阴森静寂,就象一个古老荒芜的黑色城堡,气势磅碍,令人心悸。乃古石林现在开发出来的游览区仅占总面积的一半,目前景区游路全长约5千米。乃古石林已命名的景点近百处,按景区分布状况,分东西两个游览区,五个主要片区,名称都很形象,各位听名字大概就能想象出它们的风采。它们分别是:良缘林、峰上望、地下钻、地上转、古林逛……另外还有白云湖和长400多米的白云洞。还有大量未定名的景点,期待着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为其命名。
      导游说:这里是《西游记》的拍摄地,大王派我来巡山......

 

      在石林县,62%的地表为石灰岩覆盖。其中景观最典型、最突出的350平方千米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包括“二林、二洞、二湖和一瀑一山”8个景区。若要把所有景区走马观花式地看一遍,至少花三天三夜的时间。
      清康熙五十一年(1721年)《路南州志》载:“石林,岩高数十仍,攀援始可人,其中怪石林立,如千队万骑,危桅逐窟,若九陌三条,色俱青,嵌结玲珑,寻之莫尽,后有伏流清冷如雪。相传昔人于隆冬遥见石上有李二株,结实鲜红,临不及取,次日寻之不见,俗呼“李子箐”。
  光绪十三年(1887年),法国人保罗•维亚尔(PaulVial),中文名字叫邓明德,到原路南一带传教。他写出了一本关于彝族社会文化调查的书《彝人的历史和宗教》,这是石林彝族文化向西方的第一次传布。
  1931年,云南省主席龙云提出了建设“新云南”的设想,开始从各方面实行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3月间,呈贡至罗平的六区公路路基大部分修成,龙云亲自来视察。而后,他观看了大叠水瀑布,并和幕僚们计划在那里修建一座发电站。晚上,龙云宿乐尔村,从当地彝族群众口中得知了不远处的石林。于是第二天,龙云先游芝云洞,后观赏了群峰耸立,莽莽若林的李子箐石林。接着,龙云命令在六区公路上修一条两千米长的支线,让它经过李子管一带。而后又亲自率领建设厅厅长张维翰及一批设计专家重来石林,搞现场设计规划。
  龙云在石林大屏石上要题上“石林”二字,于是请云南通志馆馆长、白族著名学者周钟岳代书。张维翰题写了“天下第一奇观”六字,一批随行人员同时也有题刻。此后,一个纯自然的地貌景观带上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和色彩。
  张维翰回到省城之后,秉承龙云之指示开始作石林的开发规划,而后在石峰之上,即今天我们将登上的望峰亭处修建了六角亭一个,取名‘‘望峰”。其它设施也有修建。石林从此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和发展。一会进入石林到达石林胜景,我们将一睹当年石刻之风采。
  在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组建于昆明。由于地近石林,许多学者纷纷游览,并有感而发写出许多抒情名言诗句:“滇南淹蹇百千载,天荒地老无人记。”(朱自清)“巨剑指天呈利锷,卧中横地有清音。”(王力)“我来已历沧桑劫,夕阳西下觅古碑。”(吴晗)……在联大教授与石林的关系上,渗透着一股悲壮的英雄之气。石林的峻拔雄劲,应该是抗战时期国人心境的极佳寄托。诸君子的慷慨悲歌,也正是石林剑矛刺天的最好注解。

  石林神奇迷人的自然风光与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的完美结合,象磁石一样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中外宾客,旅游者纷至沓来,或观赏它的壮美、领略它的风情;或吟诗作赋、歌咏它的史迹;或研究考察、探索它的奥秘。石林就像一座巨大优美的艺术迷宫,激发着无数文人墨客的灵感,公刘、季羡林、冯牧、流沙河、方纪、刘白羽、晓雪、贾平凹……一个个借景抒怀,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诗篇;石林,确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奇境,到过这里的国家领袖、世界名人,无不叹为观止,豪情满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基辛格、希思、特鲁多、李光耀……一个个留连忘返。

  石林还是学者、科学家门进行研究考察的理想之地。本世纪40年代以来,到这里进行科学考察的著名学者就达上千人,涉及到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地质学、地理学、植物学、生态学、旅游学等门类,如闻一多、李公朴、吴晗、朱自清、方国瑜、李广田、杨钟健……他们在这里发微探幽,汲取精华,丰富了我国的科学宝库。这里每棵草木都有着它曲折的经历,每一块石头都有着它神奇的传说。现在“石林”已成为云南旅游的一个品牌。石林的英文翻林译5hilin或5tone Forest己成为专有名词为世界所公认。





      电瓶车停在了这片美丽的人工湖畔......

      在小石林景区有两个圆形碧池,一个是幽池,四周垂柳依依,柳树丛中有一组石峰称“幽池恋人”,幽雅宁静的环境令人迷醉。另一池称“玉鸟池”,池旁有一座石 峰,宛如一位身材苗条,背着竹篓,富有青春活力的撒尼少女。这美丽丰韵的少女造型,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之为“阿诗玛”。她唤起了人们对撒尼民间叙事长诗女主角阿诗玛的怀念与遐想。


      小石林位于大石林东北部。如果大石林以其雄伟壮观、诡秘神奇取胜的话,那么小石林则以玲珑剔透、清新俊雅著称,难怪有人说:大石林好比阿黑哥,小石林就是阿诗玛啦!

      在巍峨的山石中间,忽然出现了这样一块平坦碧绿的草地......

      小石林的草坪如硕大的绿色地毯,四季常绿。取经路上的唐僧在这儿打坐念经呢,而旁边的就是悟空石。

     小石林与大石林紧密相连而又自成格局,这里地势平坦,绿草成茵,草坪四周点缀着奇峰怪石,有的若天设屏障,壁立一方;有的若牛蹲兽伏,在林间静卧;有的若绿菌丛生,万年不朽。

      小石林又称生态石林,距北坡索道出口约3公里。小石林是雄奇、原始的喀斯特峰林,奇特、美丽、幽静。在形形色色、奇形怪状的石峰、石柱、石屏上,覆盖着各种珍奇、古老的树、藤、蕨类植物。在林间小道上行走,犹如置身于画廊之中。在一处处美景中,游客可看到许多珍稀而又古老的植物,其中有千年树龄的红豆杉,有顺石而生的树根和古藤:还可看到活泼可爱的小松鼠和美丽的小鸟。



    沿途可看到池畔恋人、越王剑、三石门等景点。草丛、石缝中隐蔽着一些灯箱,这里是夜石林的主景区,当夜幕降临后,一盏盏不同式样的聚光灯、追光灯、碘钨灯以不同的颜色和角度,将整个小石林装点得五彩斑谰,妩媚动人,座座石峰,块块奇石,随着光照的强弱变换和色彩的转换,仿佛都活起来与人同游。 

 











      一帆风顺......





      好美的蓝天啊......
      与密集的大石林相比,邻近的小石林便显得疏朗、清雅。宽厚墩实的石壁像屏风一样,将小石林(阿诗玛景区)分割成若干园林。 绕过草坪,沿夹道穿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微波粼粼的玉鸟池,正前方这尊天公传神杰作,就是撒尼人心中的好女儿——阿诗玛。“阿诗玛”在彝语里的意思是:金子般美丽的姑娘。她凝视远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盼望阿黑哥的到来。“阿诗玛”体现了撒尼人追求真、善、美的民族性格,象征着追求自由、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撒尼人心目中的女神。  阿诗玛是撒尼人最尊敬的理想中人物。这里的石峰因她而多情,她又因石林而名扬天下。她的美,已化成奇观异景,她的情,一铸成永恒的爱情艺术品。这尊石像现已成为我们云南旅游业的标志。后人还在这里刻下了毛泽东主席的《咏梅》绝唱,陪伴着阿诗玛。
      我是听着《阿诗玛》的歌曲,看着《五朵金花》长大的,对这里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从来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我竟然能站在这里,不是从图片、电视,而是看到这么真实的景色......
      《阿诗玛》的原形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是撒尼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聚居区,分为南北两个大同小异的流派。《阿诗玛》以五言句传唱,其中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手法和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技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其作为叙事诗可讲述也可传唱,唱调有“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等,传唱没有固定的场合,可在婚嫁、祭祀、葬仪、劳动、生活等多种不同场合中传唱、讲述。
      《阿诗玛》自20世纪50年代初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汉文整理本以来,被翻译成英、法、德、西班牙、俄、日、韩等多种语言在海外流传,在日本还被改编成广播剧、歌舞剧、儿童剧等艺术形式。在国内,《阿诗玛》被改编成电影及京剧、滇剧、歌剧、舞剧、撒尼剧等在各地上演。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于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届国际音乐最佳舞蹈片奖。

      在小石林内,有一泓湖水碧波粼粼,湖畔屹立着一座独立的石峰,每天都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留影。瞧,那颀长高挑的身段,风姿绰约的动人体态,还有那包头衫,身后的背篓,多么像一位彝族撤尼少女啊!这就是著名的阿诗玛石峰。
      她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呢。从前在阿着底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个美丽的姑娘,爹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珍贵闪光,给她取名叫“阿诗玛”,也就是金子的意思。阿诗玛渐渐长大了,漂亮得像一朵艳丽的美伊花。她能歌善舞,许多小伙子都喜欢她。她爱上了和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相亲相爱的孤儿阿黑,立誓非他不嫁。一年的火把节,她和聪明勇敢的阿黑订了亲。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也看上了美丽的阿诗玛,便请媒人去说亲,但不管怎样威胁利诱,都无济于事。热布巴拉家乘阿黑到远方放羊之机,派人抢走了阿诗玛并强迫她与阿支成亲,阿诗玛誓死不从,被鞭打后关进了黑牢。阿黑闻讯,日夜兼程赶来救阿诗玛,他和阿支比赛对歌、砍树、接树、撤种,全都赢了阿支。热布巴拉恼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只猛虎扑向阿黑,被阿黑三箭射死了,并救出了阿诗玛。狠毒的热布巴拉父子不肯罢休,勾结崖神,乘阿诗玛和阿黑过河时,放洪水卷走了阿诗玛。十二崖子的应山歌姑娘,救出并使阿诗玛变成了石峰,变成了回声神。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你。她的声音,她的影子永远留在了人间。阿诗玛的传说故事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大型歌舞剧,在国内外放映和演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阿诗玛的故事也随之广为流传。

      阿诗玛传说的另一个版本:从前有个叫阿着底的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下了一个美丽的姑娘,阿爹阿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发光,因此给她起名阿诗玛。她渐渐地长大了,像一朵艳丽的美伊花。阿诗玛"绣花包头头上戴,美丽的姑娘惹人爱,绣花围腰亮闪闪,小伙子看她看花了眼"。她能歌善舞,那清脆响亮的歌声,经常把小伙子招进公房。她绣花、织麻样样能干,在小伙子身旁像石竹花一样清香。在这年的火把节,阿诗玛向阿黑吐露了真情,愿以终身相许,立誓不嫁他人。
  阿黑是个勇敢智慧的撒尼小伙子。他的父母在他12岁时,被土司虐待,相继死去。他被财主热布巴拉抓去服劳役。一天,他为主人上山采摘鲜果迷了路,在密林大管申挨冻受饿,受尽了惊骇,因怕主人责骂,不敢回去。正在这时,他遇到了放羊的小姑娘阿诗玛,她把阿黑领回家,阿黑被阿诗玛的阿爹、阿妈收养为义子。从此,阿黑和阿诗玛,两小无猜,相亲相爱。渐渐地,阿黑长成了大小伙子,他的性格像高山上的青松---断得弯不得,成了周围撤尼小伙子的榜样。人们唱歌夸赞他道:
  圭山的树木青松高,
  撒尼小伙子阿黑最好,
  万丈青松不怕寒,
  勇敢的阿黑吃过虎胆。
阿黑十分勤劳,很会种庄稼。他在石子地上开荒种包谷,包谷比别人家的长得旺,包谷穗也比别人家的长得长。他上山砍柴,比别的小伙子砍得多。他从小爱骑光背马。他调理的马,骑起来矫健如飞。他挽弓射箭,百发百中。他的义父格路日明,把神箭传给了他,使他如虎添翼。阿黑喜欢唱歌,他的歌声特别嘹亮。他喜欢吹笛子和弹三弦,他吹的笛声格外悠扬,他弹的弦子格外动听,不知吸引过多少姑娘。这年火把节,阿诗玛与阿黑互相倾吐了爱慕之情以后,这对义兄妹便双双订了亲。
  一个街子天,阿诗玛前去赶街,被阿着底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看中了,他要娶阿诗玛做媳妇。他回家央求父亲热布巴拉,要父亲请媒人为他堤亲。热布巴拉早就听说过阿诗玛的美名,他马上答应了儿子的请求,请了有权有势的媒人海热,立即到阿诗玛家说亲。海热到了阿诗玛家,用他那麻蛇般的舌头,夸热布巴拉家如何如何好,怎么怎么富,阿诗玛嫁过去怎样怎样享福……阿诗玛听了之后说:"热布巴拉家不是好人家,他家就是栽起鲜花引蜜蜂,蜜蜂也不理他,清水不和浑水一起蹬,绵羊不能伴豺狼。"阿诗玛的回答,惹恼了海热,他威胁道:"热布巴拉家是阿着底有钱有势的人家,热布巴拉的脚跺两跺,阿着底的山都要摇三摇,阿诗玛要是不嫁过去,当心丢了家。"阿诗玛不管海热怎样威胁利诱,就是不嫁。
  转眼间,秋天到了,阿着底水冷草枯,羊儿吃不饱肚子,阿黑要赶着羊群到很远的滇南热地方去放牧。临走时,阿黑向阿诗玛告别,他们互相勉励,互相嘱咐,依依不舍。阿黑走后,热布巴拉便起了歹心,派打手和家丁如狼似虎地抢走了阿诗玛。想让阿诗玛磕了头,吃了酒,来了客,生米做成熟饭,不嫁也得嫁。阿诗玛忠于她与阿黑的爱情,她被抢到热布巴拉家以后,在热布巴拉夫妇的威逼利诱面前,始终不从,拒绝与阿支成亲。财主捧出金银财宝,指着谷仓和牛羊对阿诗玛说:"你只要依了阿支,这些都是你的。"阿诗玛瞧也不瞧,轻蔑地说:"这些我不稀罕,我就是不嫁你们家。"阿支绷着瘦猴似的脸,眨巴眨巴眼晴,恶狠狠地骂道:"你不答应嫁给我,就把你家赶出阿着底!"阿诗玛毫不畏惧地说:"大话吓不了人,阿着底不属于你一家的。"热布巴拉见阿诗玛软硬不吃,恼羞成怒,他命令家丁用皮鞭狠狠地抽打阿诗玛,把她打得遍体鳞伤。热布巴拉的老婆诅咒阿诗玛是"生来的贱薄命,有福不会享"。阿诗玛被关进了黑牢,但她坚信,只要阿黑知道她被关在热布巴拉家,一定会来救她。
  一天,阿黑正在牧羊,阿着底报信的人找到了他,向他报告了阿诗玛被抢的消息。阿黑闻讯后,很为阿诗玛的安危担心,他立刻跃马扬鞭,日夜兼程,跨山涧,过险崖,从远方赶回家来搭救阿诗玛。他来到热布巴拉家门口,阿支紧闭铁门不准进,提出要与阿黑对歌,唱赢了才准进门。阿支坐在门楼上,阿黑坐在果树下,两人对歌对了三天三夜。·阿支缺才少智,越唱越没词,急得脸红脖子粗,声音也变得像瘸蛤膜叫似的,越来越难听了;而有才有智的阿黑,越唱越起劲,脸泛笑容,歌声响亮。阿黑终于唱赢了,阿支只得让他进了大门。但阿支又提出种种刁难,要和阿黑赛砍树、接树、撒种。这些活计阿支哪有阿黑熟练,阿黑件件都胜过了阿支。热布巴拉眼看难不住阿黑,便想出一条毒计,皮笑肉不笑地假意说:"天已经不早了,你先好好睡一觉,明天再送你和阿诗玛一起走吧!"阿黑答应住下,被安排睡在一间没有门的房屋里。半夜,热布巴拉指使他的家丁放出3只老虎,企图伤害阿黑。阿黑早有准备,当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向他扑来时,他拿出弓箭,对准老虎"哩哩嗅。连射三箭,射死了老虎。第二天,热布巴拉父子见虎死,很惊异,再也无计可施,理屈词穷,答应放回阿诗玛。可当阿黑走出大门等候时,热布巴拉又立即关闭了大门,食言抵赖,不放出阿诗玛。
      阿黑忍无可忍,立刻张弓搭箭,连连射出三箭。第一箭射在大门上,大门立即被射开;第二箭射在堂屋柱子上,房屋震得嗡嗡响;第三支箭射在供桌上,震得供桌摇摇晃晃。热布巴拉吓慌了,连忙命令家丁拔下供桌上的箭。可是,那箭好像生了根,没人能够拔得下。他只好叫人打开黑牢门,放出阿诗玛,向她求情道:"只要你把箭拔下来,我马上就放你回家。"阿诗玛鄙夷地看了热布巴拉一眼,走上前去,像摘花一样,轻轻拔下箭,然后同阿黑一起,离开了热布巴拉家。
  热布巴拉父子眼巴巴看着阿黑领走了阿诗玛,心中很不服气,但又不敢去阻拦。心肠歹毒的热布巴拉父子不肯罢休,又想出丧尽天良的毒计。他们知道,阿黑和阿诗玛回家,要经过十二崖子脚,便勾结崖神,要把崖子脚下的小河变大河,淹死阿黑和阿诗玛。热布巴拉父子带着家丁,赶在阿黑和阿诗玛过河之前,趁山洪暴发把小河上游的岩石扒开放水。正当阿黑和阿诗玛过河时,洪水滚滚而来,阿诗玛被卷进漩涡,阿黑只听到阿诗玛喊了声"阿黑哥来救我",就再也没忻见她的声音,没看见她的踪影了。
  阿诗玛不见了,阿黑挣扎着上了岸,到处寻找阿诗玛。他找啊找,找到天放晴,找到大河又变成小河,都没有找到阿诗玛。他大声地呼喊:"阿诗玛!阿诗玛!阿诗玛!"可是,只听到那十二崖子顶回答同样的声音:"阿诗玛!阿诗玛!阿诗玛!"
  原来,十二崖子上的应山歌姑娘,见阿诗玛被洪水卷走;便跳入漩涡,排开洪水,救出阿诗玛,一同在十二崖子住下,阿诗玛变成了石峰,变成了抽牌神(回声神)。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
  阿黑失去了阿诗玛,但他时时刻刻想念着她。每天吃饭时,他盛着包谷饭,端着饭碗走出门,对石崖子喊:"阿诗玛!阿诗玛!"那站在石崖子上的阿诗玛便应声:"阿诗玛!阿诗玛"。
  阿爹、阿妈出去做活的时候,对着石崖子喊:"爹妈的好?呀!好?阿诗玛!"那站在石崖子上的阿诗玛,同样地应声:"爹妈的好?呀!好?,阿诗玛!"
  小伴们在阿诗玛站的石崖子下,对着石崖子上的阿诗玛弹三弦,吹笛子,唱山歌,那石崖子上的阿诗玛也会应和着锋锋弦音、悠扬笛声,唱起山歌。
  阿诗玛的声音永远回荡在石林;她的身影,已经化成石头,永远和她的乡亲相伴。

      杨丽坤——永远美丽的阿诗玛:群山蕴宝,众水流金,云南已是福地一方。多个民族仙居于斯,风情万种的舞蹈硬将这西南边陲点染成诗意的所在:苍山飘玉雪,洱海扬澄波,戏蝶展粉翅,孔雀开画屏……
      彩云之南舞者如云,舞成经典者当是“杨氏二丽”——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杨丽坤、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杨丽萍。前者且舞且演,传世杰作是“阿诗玛”;后者亦舞亦导,闪亮名片是“孔雀舞”。然而,擅长肢体说话的两位“丽”人却境况迥异:杨丽萍大红大紫,曼妙舞姿鲜活着今日的舞台;杨丽坤饱经磨难,早在世人的唏嘘中凄然西归。
      50多年前,杨丽坤这颗年仅16岁的艺术之星高悬在滇池上空,世人惊羡的目光倏地聚焦尘封经年的彩云之南。高原天堂的形象大使杨丽坤纤指撩开动植物王国神秘的面纱,展示摄人心魄的华彩画卷:风花雪月的泸沽湖、晶莹剔透的玉龙山、清幽恬静的丽江古城、丰饶神奇的西双版纳……
  50多年后,四方游客踏热茶马古道,八方来宾闹醒元谋土林,云南百亿元旅游业收入达标,跻身全国第四旅游大省。深得恩泽的滇国土著是否还记起那云岭深处走出过一个冰清玉洁的杨丽坤?驻足蝴蝶泉边,徜徉剑塔石林,你是否想起当年有个女神艺术地给予清泉以爱的甜蜜、赋予石柱以情的坚贞?
      1942年4月27日,杨丽坤出生云南普洱县磨黑镇一个彝族家庭,她家中排行第九,身边的人昵称她“小九”。杨丽坤四五岁时,母亲因操劳过度撒手人寰,这给爱唱爱跳的“小九”留下了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1952年,辍学的杨丽坤被大姐带到昆明,寄养在家境稍好的二姐家,杨丽坤得以继续入校读书。
      1954年,12岁的杨丽坤和二姐去看演出,省歌舞团的胡宗林团长发现她是个好苗子,鼓励她报考歌舞团当了一名舞蹈演员。两年后杨丽坤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相继担任《十大姐》、《白娴鸟》、《采茶》、《小卜少》和《赶摆》等大型舞蹈的领舞,她表演的独舞《春江花月夜》至今仍在同行里留下难忘的印象:强烈的聚光下,她单凭一人身影控制了空旷的舞台,举止松弛自若,舞姿优美舒展。人们赞她“好像一枝冰清玉洁、素心芳菲的芭兰”(百度输入“云南省歌舞团独舞《春江花月夜》”即可观赏杨丽坤1959年的独舞影像)。
      1958年,文化部在“全国创作工作会议”后着手准备国庆十周年献礼片,部长夏衍建议拍摄一部“以大理为背景,反映边疆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轻松愉悦的片子”。1959年初,作家季康和公浦赶写剧本的同时,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王家乙开始紧锣密鼓地筛选外景,同时开始挑选《五朵金花》演员。在省歌舞团,王家乙看完所有在场的姑娘都不合意,他往外走时,一个姑娘正站在排练厅的窗台上擦玻璃,有人和那姑娘打了个招呼:“杨丽坤!”“哎——”姑娘应声抬头,一张纯真质朴的美丽面孔映入王家乙眼中。“就是她!就是她!”王家乙惊喜地叫了起来。正是这偶然的一回头改变了杨丽坤的一生,从此她被托上幸运的云端,也被推到悲剧的低谷。那一年,杨丽坤16岁。
      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庆祝新片展览月的招待会上为《五朵金花》的公映拉开了序幕,总理说:“我们的电影已经开始创作一种能反映伟大时代的新风格——一种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风格。”《五朵金花》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王家乙导演、杨丽坤和莫梓江主演、雷振邦作曲,自1959年起先后输往46个国家公映,创下当时中国电影国外发行的最高纪录。1960年埃及开罗举行的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五朵金花》获得巨大殊荣:导演王家乙获最佳导演银鹰奖,杨丽坤获最佳女主角银鹰奖,埃及总统纳塞尔点名请杨丽坤必须亲自前往埃及领奖。
      1964年,声誉鹊起的杨丽坤主演了上海电影制厂摄制、刘琼导演的电影《阿诗玛》。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也正是这部影片给清纯的杨丽坤带来了空前劫难,心智健全时的杨丽坤竟然没有看过自己主演的这部片子。文革中,这部片子被康生宣布为“宣扬爱情至上”的“毒草”遭批判,杨丽坤被说成修正主义文艺的“黑苗子”和反对毛主席文艺路线的“黑线人物”,受到残酷的迫害。她开始失眠做恶梦,患上了轻度神经官能症,从此息影。云南省歌舞团帮派人物给她扣上攻击“红色政权”的帽子,勒令她到宜良羊街劳动改造。杨丽坤不服“改造”,不接受“恶毒攻击‘中央文革’和‘伟大旗手’”的罪名,又被当时的专政机关正式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押回昆明。在省歌舞团,杨丽坤被关在阴暗潮湿的舞台底下,里边仅有的两条长凳算是她的睡床。
      杨丽坤这彝族姑娘平日温柔善良,从不多管闲事,但内心却极其刚烈。帮派人物批斗她叫她双脚并拢立正站好,她偏要两脚分开稍息;叫她低头认罪,她却昂着头。一个“造反派”上来踢了她一脚,她一抬手回敬一耳光,冲上来的五六个大汉把她按翻毒打:揪头发、扳胳膊、压跪、挂黑牌子,用粗铁丝反扭住她的双手……处境这般凶险,她还唱着《白毛女》中喜儿的歌:“你要逼死我,瞎了你眼窝!”
      面对巨大的政治压力和无尽的凌辱,郁闷痛苦的杨丽坤神经失常了。那些“造反派”不让她治疗,日以继夜地对她进行刑讯逼供,抓住她神智昏迷说出的胡言乱语无限上纲,把她说成是有意装疯,是“政治疯子”。一些标榜“革命”的人一拥而上,残忍地加入了对她的围殴,经常把她从这头推搡到那头,又从那头踢打回这头。
      经过家人不断努力,此事引起了周总理的关注,总理指示要好好给杨丽坤治病。这样,杨丽坤被送到云南省精神病院留院治疗,1972年8月24日又被转到湖南郴州精神病院治疗。
      1970年底,唐凤楼在广东凡口铝锌矿场工作,结识了与杨家私交甚笃的陈泽涛。陈泽涛提出将杨丽坤介绍给他,他觉得这是“天方夜谭”。1971年,唐凤楼第一次见到了杨丽坤,往昔人们描绘杨丽坤的美好词句没有一个能同眼前的她对得上号。她脸色灰黄,目光呆滞,由于心因性抑郁症不时出现恐怖的“幻听”,长久的服药导致身体严重发福。然而,她的诚挚和善良深深吸引住了唐凤楼。1973年5月22日,经过一年多的书信往来,这对患难相识的年轻人终于缔结良缘。
      1974年5月25日下午,杨丽坤生下了双胞胎儿子唐琰和唐韬。1978年,在上级的指示和干预下,杨丽坤终于调往上海电影制片厂,与分别多年的丈夫和儿子团聚。
      杨丽坤后半生职业是生病,最大乐趣是看着两个孩子不断成长,最大满足是看着丈夫工作。1997年,杨丽坤脑溢血出院后,唐凤楼将办公用具搬回家中,在她病榻前工作。她最爱做的事就是坐在一旁深情地注视着丈夫。她满怀遗憾地说:“唐凤楼,要是我没病,应该好好照顾你。”重病的杨丽坤有一天摇摇晃晃地走到丈夫的书桌前,用活动不便的手轻轻地拍着丈夫说:“这么多年我没有照顾好你。现在我要走了,这次走了就不回来了。”
      2000年7月21日早晨,杨丽坤在盥洗室门口微笑地看着丈夫刷牙洗脸,还伸出手轻轻划过这个伴随她风风雨雨30余载的男人的脸颊。2000年7月21日18时30分,保姆喂她喝汤时发现她神情异样,脸庞通红。19时15分,未及救护人员、丈夫和儿子赶到,杨丽坤因脑梗塞猝然去世,年仅58岁。
      2000年8月5日下午3时,上海各界在龙华殡仪馆举行追悼会,送别无数影迷心中永远的“阿诗玛”。3点40分,杨丽坤的遗体从幕后缓缓推出,满头白发的她静静地睡在鲜花丛中。这是最后的影迷见面会,从此,“阿诗玛”随风而去。
      2001年1月15日,杨丽坤的一半骨灰被送回云南,安葬在昆明金宝山艺术园林,阔别故乡20余年的“阿诗玛”重新踏上了云南这片热土,云南的女儿杨丽坤终于回乡了。当天,云南各界群众万人泣别“阿诗玛”,场面感人。自从1978年后,杨丽坤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原本1997年出院时打算回去,但最终也未能了却这一心愿。她有兄弟姐妹11个,大都很早参加革命工作。杨丽坤最喜欢自己最小的弟弟,总是对人说他的脸型生得很美,像维纳斯。这个弟弟早已死于文革期间,杨丽坤至死也不知道。命运多舛的杨丽坤结束了她大喜又大悲的一生,永远闭上了她那美丽的双眼,将无尽的遗憾和回忆留给了喜爱她关切她的人们。
      2011年3月16日,杨丽坤骨灰落葬上海市郊青浦的九天陵园,一张永不褪色的《阿诗玛》上映海报将成为她别致的墓志铭。墓地约40平方米,墓碑置于一座云南风味的亭子中,亭子取名“凤楼阁”,象征杨丽坤永远偎依在丈夫唐凤楼的怀抱中。墓碑底座上放置一尊用水晶雕刻的杨丽坤舞蹈塑像,雕像下面是水晶雕刻的五朵金花,底座上的一个玻璃罩里存放杨丽坤生前的民族服装。墓地周围遍种白玉兰和大理花,人们一走近墓地,暗藏的高科技感应器就能自动播放《阿诗玛》和《五朵金花》的插曲。杨丽坤骨灰落葬时,云南乡亲把从杨丽坤在云南滇池畔、西山下的金宝山墓地挖来的红土撒在了“凤楼阁”的四周,同时又装了满满一袋上海的泥土带回云南,撒在云南杨丽坤的墓地旁。
      “云散我不散,日灭我不灭……”杨丽坤的歌声萦绕在苍山脚下。故乡的人说,一个月夜忽然间飞来一匹神马,把被囚禁的杨丽坤接走了……蝴蝶泉清泪四溅,哭唤“金花”化蝶归来;石林颔首静默,祭奠“阿诗玛”不朽的英灵。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522c7d0102vggd.html



















 

部分图片与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0.1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