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彩云之南——2017国庆·昆明印象

$
0
0
彩云之南——2017国庆·昆明印象

      “春城”昆明,我来啦!9月30日晚11:30,我们的飞机平安到达昆明长水机场......

      远眺昆明城区,发现昆明机场所在位置要比青岛流亭机场繁华许多......
      好大的“七彩云南”标志,可我仍然喜欢“彩云之南”......

      我们入住的酒店不错吧,就是离市区较远,在昆明的新区。但逛了两天昆明后,着实觉得昆明新城区比老城区的规划好了许多,生活也很是方便,尤其是风景不错呢......

      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相连,西南与玉溪市、东南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毗邻,西与楚雄彝族自治州接壤,东与曲靖市交界,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之一。昆明市为山原地貌。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溶洞和溶岩地貌,溶岩盆地有石林坝子。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无霜期278天,气候宜人。
      昆明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两岸风光绮丽。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使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
      昆明开放而时尚,浓缩了云南的区位优势,从两千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到开放的昆明一直是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及政治联系的陆路枢纽。“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使昆明成为中国主要的会展城市之一。
      2016年6月14日,中科院对外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昆明宜居指数在全国40个城市中位居第二。
      昆明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面向东南亚与南亚的“桥头堡”城市。昆明成功举办了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2005年第二届GMS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领导人会议)和2009年世界人类学和民族学大会、世界马铃薯大会等国际性会议,与十余个城市建立了友城关系。举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每年举办、一年在上海一年在昆明)与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名称由来:“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见诸记载,“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唐代为什么把定笮镇命名为“昆明”,记载当中已写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处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盖汉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云南西部地区。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乌蛮、白蛮兴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为乌蛮、白蛮据有,昆明族才东迁滇中,聚居于滇池周围。宋宝祐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昆明”一词的含义,晋常琚解释说:“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这句话可解释为人口众多的昆明族。

      建制沿革:昆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年的文明史。约3万年前,即有人类生活在滇池地区。
      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氏族部落林立,以濮人为主。氐人、羌人等游牧民族由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一带越过金沙江进入滇池地区以后,与当地濮人融合形成滇族,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国大将庄蹻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部落联盟,建立了“滇国”,自称“滇王”,其故城在今晋宁县晋城镇。“庄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战国至东汉初,滇池周围的“滇人”建立滇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滇文化”。
      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滇王被迫归降。
      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汉族移民和中原内地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
      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东晋以后,“方土大姓”爨氏势力逐渐强盛,成为滇中地区的统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
      历经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间,在中原政治动乱、民族纷争的形势下,爨氏对昆川一隅的统治,保持了“力役齐平,教化清静”的较为安定的社会局面,使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到梁末隋初爨瓒、爨震时代,滇池地区已是“户口殷众,金宝富饶”、“多骏马、犀象、明珠”,成为当时西南在经济上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地区。
      公元617年唐朝建立,先后在云南设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区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
      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孙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理属县,治所仍设在益宁城。唐代中叶,蒙氏势力在洱海地区崛起,建立南诏国。
      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罗阁进兵安宁,攻灭爨氏。
      公元765年,蒙氏阁逻风(南诏国国王)命长子凤迦异于昆川(今昆明城区一带)置拓东城,并令其驻守。拓东城就成为了当时南诏国的东部重镇。拓东城的开辟,为古代昆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发展成为南诏的第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往来广西、贵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当时大西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与东南亚的国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公元765年,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大理国时称鄯阐城。拓东城、鄯阐城分别为南诏国、大理国的东京。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统一了云南,在拓东城的基础上设鄯阐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府治沿袭拓东城。段氏政权在其内部经历了较剧烈的社会变革,释奴隶,免徭役,进一步瓦解南诏的贵族统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鄯阐府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繁华的市中心逐渐移至盘龙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带,大理国国主也经常驻节于此。段氏统治者在鄯阐营造宫室园林,兴修水利,到大理国末期,鄯阐城已发展成为滇中一座“商工颇众”的繁华城市。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元军攻占云南。
      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主滇后,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自此,昆明也正式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朝统治时期,经过初期的军事掠夺和民族镇压之后,逐渐代之以定赋税和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并大兴民屯,整修水利,订立租赋,免除徭役,“开云南驿路”,“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元朝官吏在昆明地区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还“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扩大了农田面积。并修金汁河、松花坝,引盘龙江水灌溉滇池东岸农田;还从内地引进养蚕技术,发展丝织业,使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利十倍于旧”,使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发展。
      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后,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地建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明代,大量移民进入云南,昆明汉族人口首次超过本地土著居民。明末清初,李定国等农民起义军、永历帝、吴三桂先后在昆明或建立政权、或建立皇宫。
      清朝后期,自鸦片战争,特别是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以后,法、英等帝国主义势力迅速侵入云南。1884年(光绪十年)创立的云南机器局,成为昆明近代工业的开端。之后,造币厂、制革厂、官印局、电报局、邮政局等官办企业也应时而生。
      1900年(光绪廿六年),昆明开始出现商办企业。
      1905年(光绪三十年),清朝把昆明辟为商埠。
      1905年,昆明自辟为商埠及1910年滇越铁路的修通,使昆明成为一个开放城市。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滇池出现小火轮,市内也开办有“人力车公司”。
      1910年(宣统二年),滇越铁路修通昆明。进一步加强了昆明作为全省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和交通枢纽地位。到1911年(宣统三年),全市已有火柴、面粉、玻璃、香烟、五金、制茶、皮货加工、西药加工、火腿罐头等十多种行业,最多的为火柴业,已有厂商四家。此外,还有四十三处煤、铅、铜、铁、碗花(钴)等矿产的小规模开采。
      1911年的“重九起义”,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
      1915年,昆明爆发“护国首义”,全国响应。
      1919年,设云南市政公所,为昆明设市的发端。
      1922年,改设昆明市政公所。
      1928年8月1日,成立昆明市政府。抗战时期,昆明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经济、文化、军事重镇之一,成为著名的“民主堡垒”。
      1937年,抗日军兴,外地的工厂、学校内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才流入昆明,促进了昆明经济的短暂繁荣。国民党中央和云南地方的官僚资本纷纷在昆明设置和开办工厂企业,如中央机器厂、炼铜厂、电工厂、发电厂、53兵工厂、电力制钢厂、纺纱厂、烟厂等相继建立。
      1949年12月9日,卢汉于率部在昆明起义,昆明宣告和平解放。

      昆明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中部,位于东经102°10'~103°40',北纬24°23'~26°22',市中心位于北纬25°02'11",东经102°42'31"。南濒滇池,三面环山,滇池平原。昆明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东、南欧、非洲的前沿和门户,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
      昆明市中心海拔约1891m。拱王山马鬃岭为昆明境内最高点,海拔4247.7m,金沙江与普渡河汇合处为昆明境内最低点,海拔746m。市域地处云贵高原,总体地势北部高,南部低,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中部隆起,东西两侧较低。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形态为主,红色山原地貌次之。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m之间。
      昆明属北纬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年均日照2200小时左右,无霜期240天以上。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年降水量1035mm,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的气候特征在全球少有,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是著名的“春城”、“花城”。
      昆明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左右,最冷时月平均气温8℃左右。历史上年极端气温最高31.2℃,最低-7.8℃。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昆明“春城”的美誉由此得来。昆明日温差较大,紫外线强度较高,一天之中有四季,有遇雨变成冬之说,在冬、春两季,冬季日温差可达12~20℃,夏季日温差为可达4~10℃。
      昆明市虽位于北纬亚热带,但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素以“春城”之称而享誉中外。其特点一是春季温暖,干燥少雨,日温变化大。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下。二是夏无酷暑,雨量集中,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60%以上,平均气温22℃。三是秋季温凉,天高气爽,雨水减少,霜期开始。四是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天晴少雨。每月晴天平均在20天左右,日照230小时左右,雨日4天左右,全月降雨量仅占全年的3--5%。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傈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淳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戏、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抗战中的昆明:对于抗日战争中云南和昆明的作用,国内学界普遍的定位是:大后方。抗战8年是昆明以及云南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云南人民对抗战作出了突出贡献,抗战也促进了云南的发展,特别是昆明,在这段历史时期内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大后方、结合部、最前线: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北方及沿海城市逐步被日军占领,昆明成为抗战的大后方,但同时云南又位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和中国抗日战场的结合部。在1941年底,日本从泰国攻入缅甸,从而进攻滇西,占领怒江以西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云南又成为抗日的前线。这样的特点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云南以及昆明在全国抗战史上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
      中国的抗战史如果不提及昆明,是不完整的,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诸多的云南元素。例如,抗战8年,日军先后切断中国对外的交通线,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史迪威公路以及中印输油管道,这些运输生命线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抗战中,云南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抗日将领,如周保中、王甲本等。另外,值得昆明人骄傲的还有聂耳,他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选作国歌,就证明这首歌发出了激励全国人民抗战的民族最强音。
      “以一隅而荷天下之重任”:抗战中,滇军先后派出60军、58军、新3军赴前线。仅抗战爆发到1938年底,短短1年多的时间,就有20万滇军在抗日一线浴血奋战。抗战8年,42万云南人投入抗战一线,参加20多次重大战役,包括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滇军用英勇、顽强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昆明作为抗战的大后方,为负荷涌入昆明的全国各地同胞,并为抗战前线提供大量抗战物资,昆明乃至全省的农民努力开荒、生产、节衣缩食,仅全省出动的民工数量,就属全国第一。此外,云南人民对抗战的物资支援也是巨大的。据估计,抗战8年,云南人捐献的御寒棉衣就有200万件以上,衣帽鞋袜更是不计其数。1941年初,抗敌后援会在全国发起捐款购买飞机抗日的倡议后,云南人民踊跃捐献,共捐出30架飞机,名列全国第一。捐款捐物,贫瘠的边疆城市多次一鸣惊人。昆明市 “七七献金”活动闻名全国,据昆明市抗日救亡团体不完全统计,1939年“七七献金”日收捐款1.6万元,1944年为600万余元,1945年为3000万元。东陆医院院长曲焕章一次捐给60军百宝丹3万瓶,被前线将士视为“救命丹”;一位姓马的搬运工人,每年“七七献金日”都把一年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悉数捐献。
      抗战8年昆明迎发展黄金期:在抗战历史中,昆明与全国命运与共,为抗日战争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也获得历史的回馈。战争带给全国一场灾难,但同时也给昆明带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抗战爆发后,内地一些企业迁来昆明,为昆明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昆明的四大工业基地,马街、茨坝、海口、安宁。中国工业的很多“第一”都诞生在昆明:中国第一根电缆、第一台汽车、第一台军用望远镜、第一炉电力炼制的钢水……
      另外,大批精英人士来到昆明,对昆明的金融、城市建设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时的南屏街“银行如林”,堪称昆明的“小华尔街”。
      随着十余所国内著名高校内迁昆明,一批知名学者、高素质人才涌入昆明,推动云南的教育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在西南联大的帮助下,云南大学从名不见经传的省立大学变为师资规模壮大、院系完善的国立大学。同时,西南联大师生还创办了一大批私立中学,如江西学生创办的天祥中学,即现在十一中的前身;东三省学生创办长城中学等。这些都为昆明的中等、高等教育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血海:8年抗战,昆明始终是全国对外联系的门户城市,连接着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和中印公路4条陆、空运输线以及中印输油管道,这些分别是抗战不同时期维持全国对外联系的主要国际通道。当中国与国际联系仅剩下滇缅、滇印这个通道之后,昆明的命运与中国抗战的命运息息相关,这唯一通道上的唯一大城市,便成为日本法西斯誓必摧毁的重要战略目标。在无法进行地面进攻的情况下,从1938年至1944年,日本陆海航空部队联合对昆明进行了长达6年之多的狂轰滥炸。据《云南防控实录》记载,昆明共发出警报232次,日机入侵昆明市上空142次,共投炸弹3043枚,死伤无辜同胞3530人,制造了“9·28惨案”、“交三桥惨案”,城市百孔千疮,弹坑累累。
  逆转:就在昆明全城沉浸于“交三桥大惨案”的大悲痛、大恐慌、大绝望中时,大伙万万想不到,物极必反,仅仅两天之后,巨大的转折,一下出现在昆明的万里晴空——日本人的空中克星来了!于“交三桥大惨案”发生的当天,陈纳德将军的美国志愿航空大队,结束了长期厉兵秣马的严格训练和艰苦准备,告别仰光吉桃机场,挥师北上,向昆明集结。一架又一架平时不可一世的日机,在一群画着大嘴鲨鱼图案的飞机包抄、追逐、围歼下,起火,爆炸,拖着黑烟栽落山谷……老百姓非常高兴,到机场给队员庆功,给他们慰问品。有记者说志愿队员就像是飞老虎一样,从此“飞虎队”的名称就传开了。
  胜利:1945年8月10日傍晚8时,昆明宝善街、晓东街、南屏街上3家电影院已经客满。电影开场一半,银幕忽然黑了,半分钟后,突然打出几个醒目的幻灯字幕:“日寇已无条件投降!”霎时,全场欢声雷动!此刻比重庆国际广播电台11日凌晨2时正式发布日本投降的官方消息早了数小时。据说,最早获知这个消息的是在昆明的美国新闻处和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得到从旧金山传来未经官方证实的广播消息时,该社立即用电话通知各影院和各报馆。这个夜晚,抗战胜利的消息迅速传到市区的每一个角落,马市口国际照相馆楼上,四盏水银聚光灯照着街心亮如白昼,几条大街人头攒动,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游行队伍欢呼“胜利”,逃难而来的人们相拥痛哭:“我们可以回家了!”

      云南大学(Yunnan University):简称云大(YNU),原名私立东陆大学,始建于1922年12月,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1949年径称“云南大学”,沿用至今。由复旦大学对口支援云南大学。

      滇缅公路:即中国云南省到缅甸的公路。又称昆瑞公路(昆明至瑞丽)、320国道滇西段、昆畹公路(昆明至畹町)、中美合作公路、抗日公路等。滇缅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建。滇缅公路动用民工15万人,工程师200人,仅次于当时苏联援助公路中苏公路规模,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
      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修筑历史: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各地军政要员云集南京研究战略及军事部署问题。云南省主席龙云向蒋介石提出,日军可能会切断中国的国际交通线,香港和越南的国际运输必会受到影响,并提出《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计划》,建议各修一条从昆明出发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北部最后直通印度洋的铁路和公路,确保西南对外交通畅通无阻,并表示:公路由地方负责,中央补助;铁路由中央负责,云南地方政府协助修筑。但考虑到筑铁路在经费和器材上的实际困难,滇缅公路的修筑放在了更为优先的地位。
      1937年10月,蒋介石派交通部次长王艽生率领工程专家到昆明与龙云商谈修筑滇缅公路的有关事项。时任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的赵祖康对先前曾长期争议的“腾永线”和“顺镇线”两条线路方案亲自踏勘,并建议确定滇缅公路由昆明经下关、保山、龙陵、芒市、畹町出国,然后在缅甸的腊戍与缅甸的中央铁路接通、直通仰光的最终实施路线。
      滇缅公路起于昆明止于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云南段全长959.4公里,其中昆明至下关段已于1935年修通土路;缅甸段186.7公里。经与缅英当局商定:中国在原来已筑成的昆明至下关公路的基础上,负责修筑下关到畹町中国境内的路段,全长547.8公里;缅方负责修筑腊戍至畹町的缅境段,以一年为限。
      1937年11月2日,国民政府正式下令龙云,由行政院拨款200万元,要他负责限期一年修通滇缅公路,打通国际交通线。事关国防军事及抗战前途,云南省政府不敢怠慢,采取“非常时期”动员办法,通令该路沿线各县和设治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当县一级的政权机构),限12月份征调滇西各县农民义务修路,务必于一年内完成。1937年12月,滇缅公路工程正式开工。陆军独立工兵团一部及拥有当时最高级筑路工程技术水准和施工技术力量的交通部直属施工队伍,被紧急抽调前来云南,负责咽喉部位及重要路桥的关键工程。
      1938年8月底,经过九个月的艰苦奋斗,滇缅公路终于提前竣工通车。整个工程共完成土方1100多万立万米,石方110万立方米,大、中、小桥梁243座,涵洞1789个和部分路面工程。1938年10月,交通部在昆明市南屏街设立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局,谭伯英任局长。1939年2月至5月,云南全省公路总局将滇缅公路全长959.4公里移交给该局作为国道管理。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局将昆明至畹町的950公里划分为7个工程段,每个工程段管理3至4个工程分段,共有26个工程分段。
      在滇缅公路经营运输的机构中既有官方出资兴办,也有私家商车。据1941年12月统计,在滇缅路近千公里的运输线上,共行驶中国军、公、商车7852辆(不包括国外商车) ,计军车3116辆,公车2201辆,商车2263辆。
      1939年2月7日,南侨总会公布《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通告(第六号)——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公告提出希望有专门技能的侨胞向各处华侨筹赈会或者分支各会报名,这就是著名的“南洋机工”了。
      运输数据:1938年12月,西南运输处主任宋子良“由仰光亲自押运第一批重要军品,经腊戌沿滇缅公路抵达昆明,此即为滇缅公路运输第一次”。战争爆发前,滇缅公路每月的运输量仅为200吨,而同期的法属印支线路则为1.25万吨。 
      1939年9月,欧战爆发,日本趁机向南洋扩张,美国国会随即修订了《中立法案》,准许中国购买军用物资,由此,美国的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经滇缅公路运入中国。据统计,从1939年到1940年6月间,滇缅公路月运入的军用物资已暴涨至1万吨。
      1940年6月,滇越铁路斩断后,滇缅公路成为中国联系盟国的唯一陆上通道,运输更加繁忙。1941年全年,通过滇缅路运入的军用物资及其他各类物资的数量,达13.2万多吨。1941年11月的运输量最高,达到1.75万吨,成为滇缅公路开通以来的最高运输纪录。
      1940年,日军在越南河内设立了“滇缅路封锁委员会”,调集100多架飞机,集中轰炸滇缅公路的主要桥梁。从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日军出动飞机400架次,重点轰炸澜沧江上的功果桥和怒江上的惠通桥,功果桥遭到16次轰炸,惠通桥被炸6次。直至1942年5月日军占领滇西时为止,除英国曾封锁滇缅公路3个月以外,滇缅公路无法通车的时间,总共只有13天10小时又15分钟。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滇缅公路(含1945年初修通并与之相连的中印公路)运进的军用、民用物资达77万余吨,进口和驶进汽车1万多辆。整个抗战期间,滇缅公路共输入战略物资近50万吨,援华物资以美国的为主,物资主要包括汽油、枪弹、轮胎、汽车、面粉、医疗器械及药品等。

      滇越铁路:是云南省的第一条铁路,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米轨"铁路(窄轨铁路)之一。原是法国殖民当局根据不平等条约修建的。因为起于原法属殖民地越南的海防市,经老街边中越边界,进人云南,自河口北伸到昆明,故称滇越铁路,河口至昆明段也称昆河铁路。
      滇越铁路是中国境内最早修筑的铁路之一,也是中国最长的一条轨距为1米的窄轨铁路。滇越铁路是云南百年前惟一的运输“大动脉”,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被称之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著名的人字桥:用钢结构,很少维修,在当时是全球顶级技术。
      滇越铁路全线分南北两大段。南段(海防至老街)在越南境内,称越段,长394公里;北段(河口至昆明)在中国境内,自老开跨越红河进入河口,经碧色寨到昆明,称滇段,长465公里(正线铺轨464.567公里),设置车站34个。越段于1901年动工,1903年告成。滇段于1904年动工1910年竣工。滇段工程远比越段艰巨,桥梁425座,有的两端紧接隧道,下临万丈深涧;隧道155座,占滇段全长的36%。1910年4月1日全线通车。
      河口至昆明直线距离不到300千米,而滇越铁路全长465千米。这段铁路从海拔76.4米的河口站出发,到达海拔1900米的昆明北站,海拔高差达1823.6米。其途中的桥梁、隧道一个接一个,这在当时的世界铁路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滇越铁路轨距为1米,全线建设费用近16.5亿法郎,比我国轨距1.435米的准轨铁路建筑费约高1倍。
一位姓肖的师傅是这样回忆的,“从草坝到河口站200多公里的线路,几乎看不到一段直线,铁路弯来拐去,如蛇走路一样,再加上坡急,列车的时速常常不到30公里。”用“蛇行的铁路,爬行的列车”来形容滇越铁路是非常恰当的。
      修建背景:从19世纪初开始,英法殖民者侵人东南亚及中国云南,互相角逐。法国自入侵以后,步步紧逼,意欲控制云南,变云南为其殖民地。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法国通过中法战争,与清政府缔结《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取得对越南的“保护权”及在中国西南诸省通商和修筑铁路权。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法国借口在“三国干涉(日本)还辽”中有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法续议界务商务专条》,取得将越南铁路延伸修入中国境内的修筑权。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中法签订《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随即法国派人踏勘路线,绘制蓝图,并正式成立滇越铁路法国公司。
      修建过程:滇越铁路从越南海防到老街,称“越段”,从中国云南省河口至昆明,称“滇段”。自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兴工,先筑成越段。而滇段,法国人原拟将云南繁荣的城镇与人口密集的农村连成一线,勘定了经河口、新街、新现(今属屏边)、鸡街(今属蒙自)、建水、馆驿(今属建水)、通海、玉溪、晋宁、晋城(今属晋宁)、呈贡而达昆明的西线,但因沿线人民的强烈反对,所以放弃平坝地区而改走山路,改为下段由河口经蒙自碧色寨至开远,中段由开远沿南盘江北上,经华宁盘溪至宜良,上段由宜良经呈贡抵昆明,即东线。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法国政府批准东线规划,于次年正式开工,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4月15日通车至碧色寨,次年4月1日全线通车。
      滇越铁路轨距为1米,全长855公里,其中越段长394公里,滇段长465公里,全线建筑费用近1.59亿法郎,比我国轨距1.435米的铁路建筑费高约1倍,足见工程之浩大。在铁路修筑过程中,法国殖民者对中国筑路工人进行了极其野蛮的奴役、压迫。仅在滇段修筑过程中,除役使云南各族人民外,还从河北、山东、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浙江等省招募大量民工,前后7年间,总数不下二三十万,而被虐待折磨致死者近8万人。正是:”血染南溪河,尸铺滇越路。千山遍白骨,万壑血泪流。”
      中国人民用血汗筑成的滇越铁路却成了法国殖民者的掠夺工具,给云南人民带来了灾难。法国殖民者凭借这条铁路,控制了云南的交通,掌握了锡商的命运,操纵了云南的金融,支配了云南的邮政和电讯。法国人柏顿在考察云南后曾说:“滇越铁路不独云南全省商务为法人所掌握,而云南政府也在巴黎政府掌握之中。”滇越铁路成为“插在云南的大吸血管”,吮吸着云南人民的膏血。它是殖民者侵略、掠夺云南人民的历史见证。直到1950年初,人民政府接管了滇越铁路滇段,它才成为加强沿线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动脉。
      在滇越铁路滇段的修筑过程中,从河北、山东、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浙江、云南等省招募大量民工,前后7年间,总数达20~30万余人。
      抗日通道: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是南方的重要运输通道,力保运输物资的“大动脉”,有利于大破日本的封锁。
抗日战争期间,滇越铁路一改夜间不行车的规定,日夜加开列车抢运物资,虽经常受到日本轰炸机的袭击,但货运量比通车时增加了3倍。随着内地机关、企业、学校的大批迁移,客运量剧增,仅1939年的客运量就达到454万人,为通车当年的15倍。
      为保护这一国际通道,当时的云南省政府命令高射炮兵部队开赴防地,担负滇越铁路重要桥梁和隧道的防空任务。同时,防守该桥部队的高射机枪也由7.92毫米口径全部更换为性能更好的13.2毫米高射机枪,全部配置在人字桥两端的高山顶上。由于人字桥位于两山绝壁之间,加之防空部队配备的猛烈炮火,使日军不敢过低俯冲,尽管先后投弹700余枚,但硝烟散尽,人字桥仍奇迹般地傲立于绝壁之上。
      在无数护桥之战中,白寨大桥之战最为惨烈。1940年3月1日,36架日机组成的庞大编队向白寨大桥扑来。此时,由河口开往昆明的旅客列车正在通过大桥,火车司机开足马力,想冲过大桥进入隧道,防空官兵也向敌机猛烈开火。日机立即散开队形,分别对火车和防空阵地进行轰炸。就在火车即将冲入隧道时,敌机投下的炸弹击中机车,在一片火光之中,血肉横飞,惨不忍睹,当场死伤200余人。防空官兵有3人被炸死、3人重伤。此次轰炸,白寨大桥损失较轻,经及时抢修,当夜即恢复通车。
      日本投降后,1946年2月28日,中法两国在重庆会谈,《中法协定》中,明确指出滇越铁路滇段路权正式收归中国。在法国人经营了43年后,中国政府终于将路权收回并进行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道兵第一师着手修复碧色寨至河口间的铁路,越南境内老街到河口的铁路也开始修复。

      昆明抗战旧址的过去和现在:圆通山的一片低洼园地,是日本轰炸昆明留下的巨大弹坑;海口石龙坝水电站厂区内“飞来池”花园,是1940年12月16日日军轰炸留下的;云南师范大学的“砚池”,也曾是日寇飞机炸成的弹坑……这些我们熟悉的地方,曾在抗战期间遭受摧残,有的已在历史洪流中消失,有的被保留下来,成为昆明抗战的历史见证。
      抗日战争期间,昆明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后方之一,虽没有直接受到日军袭击,但仍遭到了敌机的狂轰滥炸, 1938年9月28日,日本敌机对昆明进行了第一次轰炸,在此后的5年里,日军对昆明进行了50多次狂轰滥炸,炸死炸伤市民近3000人,炸毁房屋2万多间。70年过去,敌机轰炸昆明的痕迹大多已消失,但仍有部分弹坑和抗战遗址被保护了下来,那些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建筑、碑刻、墓葬以及纪念碑,记录了抗战时期同胞们的屈辱和仇恨,团结和奋战,并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位于翠湖边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滇军培养了大批指挥官,至抗日战争结束,先后培养了8000多名学员,包括大批华侨学员,他们毕业后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抗战部队中。现在的讲武堂旧址,除南部大操场及浇灌宿舍区改作省科技馆、省图书馆外,北部教学区的主楼、礼堂、兵器库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经历了百年沧桑的近代军事学校。
      寻访飞虎队旧址,可以从巫家坝机场旧址开始,这里是飞虎队进入中国战场的起点,也是驼峰航线的终端,维系着抗战后期中国战场的生命线。1941年12月18日,敌机又一次轰炸昆明,制造了著名的“交三桥惨案”,就在这天下午,美军志愿队从缅甸机场起飞,黄昏时分,36架战斗机悄悄降落巫家坝机场。3天后,敌机再次空袭昆明时遭到了飞虎队毁灭性的打击,此后3年多,巫家坝机场成为美国志愿队主要基地,成为全国乃至中印缅战区最重要的军事机场。1941年,呈贡飞机场修建,与巫家坝机场一期成为美国志愿队基地。1943年,还在寻甸修建了羊街机场,第十四航空队配属的308重型轰炸机大队下辖的373中队就进驻在羊街机场,轰炸大队在对日作战中战果辉煌,被誉为“沉默的勇士”,抗战胜利后,羊街机场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渐消失在历史洪流中。
      抗战期间的黑龙潭,在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和北平研究院物理化学研究所进驻后,这个美丽的旅游地成为了科研和军工重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迁至黑龙潭后,便承担起为战时服务的仪器生产任务,共为前线制造了500架显微镜,300多套五角测距镜和望远镜等,这些在当时是国内尖端产品。
      抗战期间,滇缅公路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当时,公路上的运输工具主要是汽车,这对司机的培训至关重要。1938年冬,在现今潘家湾昆明师范学校校舍成立了滇缅公路司机训练所,训练所短短一年便迁往四川,但在这一年中培训了近万名司机,包括3000多名“南侨机工”。
     位于潘家湾省广电厅职工宿舍大院内的昆明广播电台旧址,在抗日战争期间承担着传达抗战之声的任务,抗日御辱是抗战期间昆明广播电台新闻宣传报道的主要内容,并与西南联大形成了特殊的合作关系,组织了一个学科齐全、阵容齐整的广播演讲专家群体,电台揭露敌人的阴谋与罪恶,报道人民英勇抗敌的精神,不断鼓舞士气,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此外,在昆明还留存着西山高峣后山的中国驻苏特命全权大使杨杰之墓,西山高峣原美国陆军航空兵第14航空队飞行员毛友桂之墓,西仓坡1号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小组梅贻琦旧居,龙头村冯友兰旧居,司家营闻一多、朱自清旧居等,以及抗战时期昆明金融业繁荣地云南矿业银行旧址,滇缅铁路隧道之一碧鸡关隧道,滇越铁路原昆明站现存礼堂墙壁和抗日战争时期修建的货运楼等。昆明抗战史,既是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昆明历史的光彩篇章,这些珍贵的文化物质遗产,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著名的大鲨鱼飞机......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0.1-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