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路上的名建筑——天后宫(太平路19号)
青岛曾经建有七座天后宫,分布在板桥镇(今胶州)、塔埠头、即墨金家口、女姑口、沧口、沙子口、青岛口等各个口岸。目前青岛仍保留的天后宫,有青岛天后宫、即墨金口天后宫、崂山沙子口天后宫。
青岛口天后宫位于青岛市太平路19号,毗邻栈桥。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青岛开埠于19世纪末,而天后宫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500多年前初建成时,天后宫由三间圣母殿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构成。后历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始建于1467年(明成化三年),初建时称“天妃宫”,修建了3间正殿圣母殿,2间配殿(龙王殿和财神殿)。天后宫由胡善士捐地建成。1644年,天后宫进行了整修和扩建。1726年,雍正御笔亲书“神昭海表”匾额赐予青岛天后宫。1733年,新天后宫大殿建成。据现存的同治年间石碑记载:“天后宫殿前旧有戏楼遗址,而栋宇全无,不堪适观……”1865年6月,天后宫进行了修缮并重建戏楼,胡存约的《海云堂随记》对戏楼有如下描述:坐南朝北,与正殿相靠连为一体,中间有过路台,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履以琉璃瓦。重修之后的天后宫,“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阶级,节梲耀彩,金碧辉煌,可威震四海……”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对青岛进行规划。位于青岛区的天后宫成了“欧美人杂居区”,不允许中国人居住。但是渔民常来天后宫烧香许愿,中国渔船也到青岛港避风,而且天后宫每年都有传统庙会,再加上天后宫建筑风格与德式建筑风格格格不入,所以德国总督想把天后宫拆除,但遭到了青岛民众的强烈抵制。德国总督迫于压力,决定将天后宫迁于鲍岛区(此地为中国人居住区),并在馆陶路批了地皮,但这件事随着日本人占领青岛而不了了之。
1936年,青岛商民集资对天后宫进行大规模扩建和整修。重修之后的戏楼,建筑面积增加到1100多平方米,殿宇增加到16栋,楼顶的琉璃瓦选用黄绿色。1937年,又在原有戏楼旧址上重建了一座戏楼,并将戏台由室外移至屋内,前后与茶楼结合为一体,今天看到的天后宫戏楼就是在此基础上整修而成。
文革动乱期间,天后宫遭遇天灾人祸。殿内神像被砸毁,戏楼双层飞檐琉璃瓦被砸掉,两侧小门上“海不扬波”、“威武显灵”的匾额不翼而飞,门口旗杆遭到雷击,庙会被禁止,天后宫面目全非。
改革开放后,天后宫逐步得到恢复和保护,1982年,天后宫被列为青岛市市级保护单位,1996年,被辟为青岛民俗博物馆。1997年,天后宫对外开放。1998年,天后宫进行大规模整修,
并从福建复制了丢失的雍正皇帝御赐的匾额,并引进名贵树种。1999年,天后宫庙会恢复。2000年,钟鼓楼恢复。2009年底至2010年初,民俗博物馆对天后宫戏楼进行了修缮。
在整个青岛地区的古代建筑中,青岛天后宫的建筑艺术和彩绘艺术都是首屈一指的。500多年前初建成时,天后宫由三间圣母殿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构成。后历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
天后宫现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二进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后两厢、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共计殿宇16栋80余间,分别为天后圣母殿、龙王殿、督财府、供奉天后、龙王、文武财神等诸神像。其余殿房由民俗博物馆举办天后文化、民间工艺品和民风民俗各项展览,是一处典型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除戏楼为琉璃瓦盖顶,其它建筑物均为清水墙、小灰瓦,且经苏州式彩绘点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天后宫戏楼大梁的包袱画绘有金陵十二钗等红楼人物,以及春秋故事“吹箫引凤图”、“敦煌飞天图”等。
天后宫内,古木成荫,绿草茂盛,是典型庙宇与园林风格的有机结合。戏楼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前院有四株冬青树,其中靠墙的两株为法国冬青,花坛两边的两株为本地冬青。前院东西厢门前是两株桂花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满树的桂花会使整个院落清香飘溢
。
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青山天后宫的大戏楼。大戏楼为两层楼阁,金碧辉煌,门前一把大旗杆和两只大石狮和五彩缤纷的立面装,体现了青岛天后宫的气派,二楼中间悬挂的“天后宫”巨匾下面为波浪式的房檐,意为“进得门来,应无戏檐(戏言)”,也就是说拜妈祖不能当儿戏。这座戏楼内装饰有文房四宝、希世古懂、各种用具。
过戏楼,左右两边为传统的寺庙建筑钟楼和鼓楼。过钟鼓楼为东西厢房,中间大场院有颗大桂花树,因其花为朱红色,亦称“朱砂桂”,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满树桂花香溢四处,吸引了很多的游人。过两厢房就是山门,进山门为二进院落,场院内雌雄二银杏已有500多年历史,据说与天后宫同年龄。
山门内还立两块石碑,记载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宫的情景,是了解青岛历史的重要资料。
与山门对应的是青岛天后宫正殿,正殿内供奉天后——妈祖,这尊妈祖像是由整条樟木雕刻而成的,并且在妈祖故里莆田开光分灵的,高2.8米,是目前世上最大的木雕神像之一。两边还雕塑有妈祖的护将“千里眼”和“顺风耳”。整个正殿内显得庄严肃穆。正殿两边分别为财神殿和龙王殿,正殿两边庑房为民俗博物馆,展出民俗文物100多件,是一集民间工艺的大全,是一中国民间文化的缩影,也是我国民俗艺术的写照。
妈祖是福建莆田县湄洲人,名为默娘,是宋朝人。据《莆田县志》记载,“都巡检林愿,妻王氏,生第六个女儿时,地变紫,有祥光异香。因她几岁尚不开口说话,起名默娘”。林默娘5岁能诵《观音经》,学医术、药学,16岁开始可以开方采药为人治病,并航海岛屿之间。林默娘羽化之后,常显灵于海上,每有船员、渔民在海上遇险,便见她在云中出现,救人于危难。
妈祖——从莆田到福建,到中国沿海,再到海外,至今已有28个国家和地区,6000多座庙宇供奉着她!妈祖说到底是人,不是神,是其死后将其形象神话。要是把“妈祖”跟我们民间传统的海神“龙王”做个对比的话,龙王关心保佑的主要是渔业生产安全,妈祖则更偏重于海上的商贸运输船只的安全。所以渔民开海的时候都要祭龙王,海上的商人便将妈祖文化带到他们来往的每一个港口。我们看到历史上凡是有商贸海港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妈祖庙,他们大多是由来往商人出资修建的。
比如青岛天后宫的修建。明代将青岛河入海口开放为海运港口,称青岛口,明成化三年(1467年)建天妃宫,清代重建、扩建称天后宫。据《太清宫志》记载:“当时往来商船停泊其处,祭祷无地,乃有胡家庄(即后来的青岛村)胡善士捐施地皮数庙,以作庙基地,倡诸同善建筑。”初建的天后宫规模较小,有正殿三间,内供天后,东西两配殿分别供奉龙王和财神,院植银杏。建成后,招请太清宫道士葛全忠、傅真清至庙住持,奉道教随山派,是太清宫的下院。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天后宫住持道人会同青岛村的胡姓庙董,广为募捐,又建成天后宫的戏楼和钟、鼓楼。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青岛口等地商人、渔户、船主集资购香火地20亩,即今太平路小学校址及操场。我们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出资方为商人或者当地的与海上商贸利益相关方。
妈祖庙的规模大小与其商贸港的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说泉州天后宫,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天后宫。泉州代表着我国海外贸易最高峰,是宋元时期的世界上最大的海港,妈祖成为泉州海神,并因漕运海运及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成为全国海神并开始远播海外。因此当代历史学家可以根据天后宫当年建造时其规模大小倒推出当时海港的繁荣程度。
假如从历史的长轴来看,我们会发现当地港口的兴衰也能从天后宫的规模、香火程度得到一定的体现。
如果港口商贸发展之后,天后宫必然会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比如青岛开埠之处,港口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青岛口等地商人、渔户、船主集资将天后宫进行扩建,购香火地20亩,即今太平路小学校址及操场。如果当地港口商贸逐渐萎靡,天后宫必然要么荒废,要么门厅冷清。
明清时代,女姑口(沧口)与青岛口、金口(海阳跨海大桥)同为即墨三大海港,并先后建了天后宫。其中女姑口天后宫建在女姑山上女姑口村村南,1910年记载:“女姑山的天后宫,庙里有些形象生动的佛像,从庙前可以远眺四方,庙旁有中国的海关”。当年的女姑口港一片繁忙景象,商贾云集,商船、渔船进进出出,天后宫则香火极盛。后来随着港口的荒废,天后宫也不复存在,只有当年的石碑保存在博物馆里。
金口港明天启年间金开埠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至清乾隆年间,金口港出现了通四海、达三江的繁荣景象:蚁舟盈港,商舶辐辏,南客北旅,往来不暇,行商坐贾,肩踵接摩,每天进出港的船只上百只,成为占地4平方公里、人口2万多的山东著名的通商口,是山东地区最重要的港口。其天后宫规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也是所有港口之最,香火鼎盛。
金口港的衰败始于清末民初。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与英美法签订《天津条约》,烟台成为通商口岸。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国强占胶澳,威海、青岛先后辟为商埠。金口港的地位迅速被取代,很快衰败下去,现在今天天后宫仍存,不过人气逐渐冷清香火了了。
虽然明清时代实行封海政策,但南粮北运仍是摆在明清历代帝王面前的一道难题,历史上甚至有因此发生更朝换代的后果发生。为了把南方鱼米之乡的粮食运到北方,水运当然是最合理的方式。水运有两种一种是开挖大运河,一种就是海运。金口港作为当地最大的港口,最初主要是承担山东地区土特产的输出,到后来随着南北商贸海运的发展,利用其在航运路线中段的天然优势,甚至一度变成中转港或者集散地。还有史料记载明代为了缩短海上运输的路程甚至挖通了胶莱运河(胶州湾到莱州湾),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很快荒废好像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但至少可以说明当时政府对海运商贸运输的重视。
据资料记载,明朝成化年间,青岛村(当时的名字)乡绅胡氏因受妈祖庇佑,捐献土地。建成圣母殿三间,还配有龙王和财神两配殿。后来自明清至民国数朝七次护建修葺,其中雍正十一年(1733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两次较大规模的修扩,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建筑群。
拱门边挂着“青岛民俗博物馆”的牌匾,听说是费孝通老先生写的。
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为天后诞辰,各地天后宫皆举行庙会庆祝,并有丰富的民俗活动。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7.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