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青岛老街——江苏路
顺着苏州路窄窄的楼梯一路向上,两边的路牌号就变成了江苏路了。在青岛,江苏路自然也是一条有名气的历史老街。江苏路是青岛市最早建成的一批马路之一,南北向穿过青岛老市区,南起太平路,与广西路、湖南路、沂水路、龙山路、齐东路、伏龙山路、莱芜一路、苏州路、观象一路交汇,北抵胶州路及热河路路口,全长1361米,宽15米,全路段有两处大坡,坡度较大。德国占领时期的名称是俾斯麦大街(Bismarck Straβe),日本占领时期改名为万年町,1922年已改名江苏路。今天街道两侧还保留不少当年的德国建筑。特别是江苏路中段15号位于一个小丘上中世纪城堡风格的江苏路基督教堂,最具有代表性。
梁漱鼐故居:位于江苏路28号,梁焕鼐,生于1887年。1903年考入清政府开办的“京师译文馆”,1906年由译文馆官费去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攻读商科,1911年毕业后在东京的中国使馆工作了约半年,1912年回国后曾任北宁铁路局秘书长。据说梁焕鼐在职期间,全家人从天津到北戴河度假调动了铁路专列,权力显赫可见一斑。梁焕鼐后调到了胶济铁路任要职,并定居青岛,买下这处德国别墅。解放后,此别墅被部队接管,梁漱鼐的四女儿梁培和一家仍住在这里。1964年,梁家迁到河北后,别墅完全成了部队家属大院。
梁漱鼐之弟梁焕溟,是中国现代思想家,被学界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1937年10月,日军进攻华北,梁漱溟把两个儿子便送到梁焕鼐家中,这次兄弟两人在青岛居住时间长达半年,直到1938年5月梁漱溟才返回邹平。1950年,应毛泽东、周恩来电邀,梁漱溟从重庆到了北京,毛泽东在中南海单独接见并宴请了他。1988年7月8日,新华社播发、刊在《人民日报》的“梁漱溟生平”,文章的标题是《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梁漱溟走完百年人生旅程》。
远远地看到信号山公园上的标志性红色圆球。信号山位于观象山东南、青岛山西南,海拔98米,面积6.3公顷。信号山是市区较高的一座山,其山额处3幢红色蘑菇楼宛如3支熊熊燃烧的火炬,耸立于青松、绿树丛中,格外醒目。此山原名大石头山,因山上多花岗岩巨石而得名。青岛港建成后,山上建有信旗台,专为轮船及帆船入港时传递信号,故得名“信号山”,又称“挂旗山”。还因这座山位于龙山、伏龙山、龙华、龙口、龙江五条带有龙字路口之间,所以也叫五龙山。它前临大海,背依市区,是观赏前海景区和市区风貌的最佳观景点之一。
有一次梁思成在往返迎宾馆途中,经过伏龙山与观象山之间的“七街口”(当时,江苏路从南至北拐弯后,分成两个路口,并与莱芜一路、伏龙路、龙山路、观象一路、苏州路形成了7条分岔口)时,十分惊叹,急忙下车考察起来。他说:“这些道路顺势而建,非常巧妙,这么多条道路组成坡度不一的路口,交通还能保持井然有序,非常难得。”
江苏路一带道路,是德占青岛后建设的最早的道路之一。梁思成对这里的道路铺设也称道不已:伏龙路、苏州路与观象一路的陡坡或急转弯的道路皆是用马牙石铺设的,而其他几条道路皆是柏油路铺设,当时沥青路面质量有限,一到夏天沥青就会“熔化”,甚至会粘掉行人的鞋子,当然车胎也会被黏附,造成行车危险。而在陡坡和转弯度较大的三条路上铺设马牙石,恰可弥补柏油路面的不足,在冬天还可防滑。
江苏路27号是日本驻青岛领事馆总领事官邸,日本人在青岛建的私人住宅中,这是面积最大的,也是设备最豪华的,它有一个很大的日式园林,楼前园内有停车场。日本军方,兴亚院与领事馆三方首脑多次在这里开秘密会议。
江苏路教堂是青岛的一座基督教教堂,这幢中世纪古堡风格的优美建筑,是青岛最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建筑之一。是青岛著名的宗教建筑,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15号内小山丘上,东邻美丽的信号山公园。
教堂由德国胶澳总督府出资,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教堂顶部有高39米的报时钟楼,俗称“钟表楼”。它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占地1000平方米,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钟楼高39.10米,登楼可观赏岛城的海天秀色。钟楼上的巨型钟表,给原本肃穆的教堂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
教堂原称“国际礼拜堂”或“德国礼拜堂”,本地人俗称“钟表楼子”。老教堂1910年建成,由德国设计师洛克格设计,标志性的就是巨大的钟楼。大钟楼顶部为绿色,底部为蘑菇石,三面墙上镶有机械报时钟表,楼内悬着三口大钟。这些老钟都是1909年原装设备,至今性能优良。每逢整点,悠扬的钟声就会在江苏路上空回荡,这浑厚的声音不知疲倦,辛劳了一百多年,至今仍温暖着生活在周边的人们。
基督教堂西北角,是青岛规模比较大的一家医院,曾是总督医院,江苏路18号。日占时期分为陆军医院与疗养院,后叫同仁会医院。抗战胜利后,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设医学院,这里作为附属医院,青岛人叫它"山大医院",1958年山大已迁走,老青岛还叫它"山大医院",现在实际的名称是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医院中的老建筑里仅存有几座附属建筑了。它的东面曾是青岛医学专科学校,1946年合并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后又曾作为护士学校,旧楼也已拆除了。
基督教堂北面,隔墙相望的是江苏路17号,民国时期,曾是青岛保安总队的队部。
基督教堂正西面的江苏路12号,德侨潘宅旧址。建于1908年,原来住的是胶澳总督的助理,老百姓称之为"二提督楼",后作为青岛保安总队队长的私人住宅,解放后曾长期作为青岛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楼。
江苏路10号,伯尔根美利住宅旧址。
总督府童子学堂,位于市南区江苏路9号。建于1900年12月至1901年8月, 德国建筑师贝尔纳茨设计,
皮科罗公司施工。建筑造型对称,大门设在中央,内凹的中段建筑体高于两侧配楼,
为二层。主楼南墙呈开放式,底层以数根直立石柱构成拱门,顶层配有中式雕饰的木制阳台,
建筑立面均由粗灰浮涂饰外面,东西两侧为较封闭的型体,拥有4间教室和教师用房。青岛解放后为江苏路小学。
这是一座门楣上刻着“1899”年的老楼,它坐落在青岛江苏路、湖南路(当年的俾斯麦街、伊伦娜街)交叉路口西南角。德国1897年11月入侵青岛,1898年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这楼1899——恐怕是最早的德国建筑了吧,像是官邸,也可能是公寓。
再走下去,就是青岛的另一条有名的老街——太平路了。青岛的标志性建筑——栈桥,就在太平路上......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7.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