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苏州路
今年五一小长假,我的目的地本定在临沂的红色圣地——沂蒙山。正兴致勃勃地准备行装,却在放假的前一天接到了5月2日出差的通知,心情那个
......不说了,大家都懂的
......


儿子也不爱出去,因为5月有无数次考试在等着他
......

于是,重拾当年陪伴儿子高考时的话题,写写当年没有写完的“青岛老街”和“青岛历史文化名人”吧......
青岛的老城区多山、多丘陵,有许多山谷、沟壑,有些已在城市建设中填平成了马路,有的依谷势修成了马路,苏州路是其中之一,两山夹一谷。在城市中这类马路也很少见。苏州路上的老建筑有德占、日占时期的独栋别墅;有建国前后的筒子楼;也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单元楼……整条街的建筑都很有年代特色。
高高的石头围墙,是青岛的老记忆。一眼就能认出的老建筑......
苏州路9号:这是栋日式3层的小楼。在方方正正的楼体北面有一个斜角,让小楼多了一分个性。平屋顶,棕灰色的墙面,红色花岗岩筑基占据了一层。进入小楼一层可以从街边的小门,要是想进入2、3层,就要走旁边的扶梯了。
短短几百米的路,第二个转弯。忽现一座排场的老楼房......
苏州路15号甲:苏州路上建筑给人一种“物以类聚”的感觉,在路东面多是一些建国前后建造的筒子楼,这一栋就是其中之一。初见这栋高大的楼房,红瓦屋顶,灰黄的墙面,花岗岩筑基。当看到这栋楼正面时,记者怎么也想不到有着仿欧式结构的外形的它会是一栋筒子楼。穿过楼道,径直走到底,是筒子楼固有的长长的半开放式的长廊,住户的家门整齐地排列在长廊的一侧。一位老者告诉记者,这栋楼是哪一年建的他不知道,但他已经在这里住了60余年。
泡桐树:为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泡桐属(Paulownia)的树种。属于落叶乔木,初步统计我国共九个种和两个变种,除东北北部、内蒙古、新疆北部、西藏等地区外全国均有分布,栽培或野生,有些地区正在引种。白花泡桐在越南、老挝也有分布,有些种类已在世界各大洲许多国家引种栽培,主要用其木材。我国具有完整的泡桐属植物种群,这为选育良种,实现泡桐生产良种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泡桐树皮灰色、褐色或黑色。幼树树皮光滑但皮孔显著,大树逐渐纵裂,叶枝稀疏,树冠呈圆锥状或伞状,大多数树种属假二杈分枝顶芽越冬后枯萎。叶对生,叶大而长柄,随树龄增大叶面积逐渐变小,花序为聚伞圆锥形,花具柄,花萼肉质,倒圆锥状或钟状,花冠大,紫色或白色。果为蒴果,卵状或椭圆状,种子椭圆状,很小,数量多。
这棵泡桐太高,只好借用网络图片了
......

连续的第三个弯道,折转近90°,海拔也急速地下降......
德国人带进青岛的法国梧桐。小时候,秋天的梧桐球也是我们常见的玩具呢。毛茸茸的,绿绿的,可爱极了。一点儿也不亚于现在时髦的多肉植物......
法国梧桐:悬铃木俗称"法桐",在植物分类学上属悬铃木科,科下仅有一属即悬铃木属,属下约7种,原产东南欧、印度及美洲。原产从欧洲中部巴尔干半岛到亚洲西部伊朗。也有植物学家认为其产地西到西班牙,东到喜玛拉雅山脉东麓。目前世界各地有人工引种栽培。但中国引入栽培的仅3种,即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也称英桐和该杂交种的亲本一球悬铃木(Platanus
occidentalis)又称美桐、三球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又称法桐。现在我们通常把这三个种统称"法桐"。喜湿润温暖气候,较耐寒。适生于微酸性或中性、排水良好的土壤,微碱性土壤虽能生长,但易发生黄化。根系分布较浅,台风时易受害而倒斜。抗空气污染能力较强,叶片具吸收有毒气体和滞积灰尘的作用。
苏州路12号:在苏州路的西面,多是一些独栋别墅。苏州路12号因为它的颜色,让它在这条路上非常显眼。因为建在高处,通过高高的围墙依然可以看到它,红瓦的屋顶,近似于橙色的墙面上,砖红色花型的墙饰以及它精美云纹的柱饰。
苏州路17号大院:原来叫“白云庄(谐音)”,有110多年的历史了。整个大院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北边的几栋“趴趴屋”,一部分是南边的独栋筒子楼。筒子楼大约是在1900年由日本人建的,最早一层是工厂车间,后来在上面加盖成现在的四层筒子楼。
记得七十年代的青岛,这样的“筒子楼”到处都是......
苏州路16号:有个不小的院子,它的围墙虽然破旧,从它外形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的风采。院内有许多上了年岁的植物,一株几十年的石榴树,枝干蜿蜒,透过围墙探出头来。小院的深处是座欧式的独栋,红瓦的尖顶,黄色的墙面,小楼靠近街道的一面有一个隐形的塔楼,这让小楼像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多边形柱体的结合。
苏州路20号:穿过一个小门,这里有两栋小楼,他们虽然都是仿欧式风格,却各具特色。临街的那栋,红瓦的屋顶,灰色的墙面,花岗岩筑基,在它长方体的楼体正面,有一个漂亮的山墙,山墙下面是露台,被正门的两个花岗岩带云纹石柱支撑着。北面的小楼楼体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多边形柱体的结合,花岗岩筑基占据了整个墙体的一半。上圆下方的窗户、没有柱饰的门柱,让小楼的设计显得简洁大方。
苏州路29-2号:是这条街最别致的独栋,它藏在1号楼的后面,是座二层带阁楼的小楼,红瓦屋顶,红色的木质檐边灰色的墙面,花岗岩筑基。正门侧的屋顶是个大斜面,几乎从上一直斜到拱门处。拱门立柱的下半段是由花岗岩方砖砌成,中间还有石刻的花纹。阁楼的气窗非常小,气窗的两侧还各有一个竖窄的凹槽,凹槽的底部隐隐有花纹显现。小楼的西面一楼是凸起的飘窗,二楼是露台,它的围栏由鹅卵石装点。
不由想起了席慕蓉的《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从胶州湾畔渔船的避风海滩,到现代的海滨名城,仅仅百多年历史的青岛经过积累锤炼,以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铸刻了城市的文化流年,街景——成为青岛这座历史名城重要的内涵和标志。
青岛的街景,起起伏伏、蜿蜒缠绵,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漫步在青岛的街头,感受风姿秀绰的法国梧桐,呼吸着略带海味的潮气,那些老街,老房子,老商号……就在四周温柔的包围着你,向你轻轻的诉说着安逸、浪漫的青岛,如缥缈的短歌,轻快舒缓,自然亲切……
一切是那么顺理成章。
苏州路上的石砌小路已被沥青路面取代,可以想象当初这个转弯是多么的优美。这样的转弯在苏州路上有许多呢!这条美丽的小路,就像一条流淌着的小河。伴随着老楼里孩子们练琴时的优美乐音,简直让人陶醉在这春光之中......
说说青岛的一奇。因为懒,所以走到苏州路29号后,就往回走了,没有下到快速路的桥底。再次盗用网络图片吧

青岛的道路有三大怪。这三大怪分别是“波螺油子”、“马路盖在房子里”和“转了一圈又回来”。“马路盖在房子里”说的沧口路与易州路交界处的大台阶,“转了一圈又回来”指观海二路。“波螺油子”原本就在苏州路一带,现在早已拆除,虽后来重修,但已是面目全非。
波螺油子:是一条反映老青岛城市风貌的石头路,顺山就势而建。青岛开埠时的“波螺油子”属于墨仁化乡管辖,以胶州路、热河路坡为分界,西侧是大鲍岛村,北侧是小鲍岛村。那时的波螺油子只是一条羊肠小道,下沟上崖,贯穿东西,弯弯曲曲的通向伏龙山顶。现在的苏州路就是当时的沟底。
随着苏州路一带逐渐成为富人区,许多资本家在那里建起别墅,为方便出行,大约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波螺油子铺上了经加工的方形花岗石。将东起莱芜一路,莱芜二路路口,曲折下行至无棣二路苏州路路口,再盘旋而上至热河路江苏路胶州路交汇处,正式统称为胶东路,也就是波螺油子的大名。
逝去的波螺油子,东起热河路西到莱芜一路,小方石铺路,并向四周延伸,街道蜿蜒起伏,房屋高低错落,是一片非常有德国特色的景区,她和市南沿海的建筑相映成趣。
在青岛的方言里,肉和油是谐音的,波螺油子即波螺肉,这条路因弯道多,坡陡,螺旋而上,形状像海螺(青岛人叫波螺)的肉,故称之波螺油子;波螺油子是青岛最曲折的一条路,它自西向东有九处拐弯,但最为精彩的是地势落差最大的苏州路至热河路地段,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波螺油子。这段路面宽度在4—5米之间,长度在500米左右其中一处拐弯处接近360度,再加上近十米落差,便形成了上坡的人看着下坡的人在脚下行走的奇特景象。
相信每个走过波螺油子的人除了为她的曲折咏叹之外,更因为她至少八十多岁的高龄感慨不已,而这不得不归功于它坚实的路面。没拆前的路面是由一块块15厘米见方的花岗岩砌成,石块的根部深埋于地下,十分坚固。另外,方形花岗岩比方砖短一点,可以经受重压,这也是这条路经历百年还完好保存下来的原因。据说,石块上面原有一些雕刻的花纹,年代久了,走的人多了,就只隐约见到一些班驳的纹路,由人畅想了……
2001年青岛东西快速路第一期工程铺设地下管网,拆掉了历史悠久的“波螺油子”,后虽重建,但是已经没了当年的风貌。
青岛人熟知的波螺油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贯穿城市东西的快速路。历史的车轮就是这样无情的碾过无数个春夏秋冬......回想起波螺油子的点点滴滴……一丝怅然涌上心头。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7.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