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清明·孟子故里——孟府(亚圣公府)
![]()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孟庙,是历代祭祀战国时思想家孟子之所。孟府,又称为“亚圣府”,是孟子嫡系后裔世代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其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孟庙西侧,庙、府仅一街之隔。与同在邹城的孟庙、孟林合称“三孟”。
孟府始建年代不详,据孟庙内现存明洪武六年(1373年)立《孟氏宗传祖图碑》记载:“宋仁宗景祐四年,孔道辅守兖州,访亚圣坟於四基山之阳,得其四十五代孙孟宁,用荐于朝,授迪功郎,主邹县簿,奉祀祖庙。迪功新故宅,坏屋壁乃得所藏家谱。”这说明北宋景祐年间就已经修建了孟府,距今已有880余年历史。建孟庙的同时,建造了孟府,但不详地址所在。根据孟府大堂前现存几棵相当古老的桧树,紧同孟庙毗邻的建筑布局来考证,在宋宣和三年(1121年)第三次迁建孟庙于城南的同时,迁建孟府于孟庙之西侧。
又因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孟轲被封为“邹国亚圣公”,孟府因此被称为亚圣府。孟府是国内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整、较为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古建筑群和封建地主庄园之一。1988年元月,孟府与孟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府平面呈长方形,初建时规模较小,后经历代重修扩建,至清初已形成前后七进院落,前部分为三个大院,后部分为左中右三路。以主体建筑“大堂”为界,前为官衙,中为内宅,后为花园。建筑格式为前堂后寝式。拥有楼、堂、阁、室共计148间。南北纵长226米,东西横宽99米,共占地约合65.3亩,总面积约合2.24万平方米。
孟府指的是孟子的嫡系后裔所居住、生活的场所。从孟子到他的第44代后裔,有关孟子家族的文字记录短缺不详,而且孟子也一直未被其家族祭祀。从孟子第45代后裔孟宁时起,孟子后裔才开始被朝廷授予官职,而此时已经是北宋宋神宗年间。宋神宗于1083年追封孟子为邹国公。至明代,孟子后裔可以不经科举考录,直接授予官职。这是从孟子的第56代后裔孟希文开始的。他被明仁宗授予主奉祀事的翰林院五经博士官衔,并允许其后代承袭或代袭。从此,孟府也被称为博士府。孟希文的后人若为官,大多负责的是掌修国史和孟府内部管理事务,以及主持孟府或与孟府有关的各种礼仪、祭祀活动。民国时,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封号被取消,孟子的第73代后裔孟庆棠被南京国民政府封为亚圣奉祀官,只负责孟府事宜。新中国成立前夕,亚圣奉祀官孟繁骥随蒋介石迁往台湾,其职由其子孟祥协接任至今。孟子后裔世袭官职持续了19代、共500余年。
孟子后裔嫡系长子在明代以前,袭封邹县主薄。主薄相当于实职的副县级官员,从那时代开始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后从未间断,到了民国,改称“奉祀官”。“五经博士”和“奉祀官”都是虚职,虽是八品。却没有实际权力,其主要指责是:看护维修林庙,祭祀先祖,弘扬儒家文化,按说孟家世袭的“翰林院五经博士”,其爵位并不高,但世代相袭,世代显赫,而且经历七八百年不衰,这样的贵族世家就少见了。
我喜欢各地各府门前的石狮子,算不算一种特殊的癖好?
![]()
孟府大门:孟府大门正中悬挂着“亚圣府”镏金竖匾。为三楹单启硬山式建筑。门楣正中悬有匾额,上书“亚圣府”三个贴金大字。黑漆大门上绘有约2米高的彩绘门神。大门前东西两侧原各建有一座4柱3门式木坊,名为“旌忠坊”和“旌表节孝坊”(均于“文革”期间拆除,目前尚未修复)。两坊上额正中皆悬挂“圣旨”2字的竖匾一块,系明熹宗朱由校为表彰孟子第60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承光及其母孔氏、长子孟宏略(明天启二年被徐鸿儒领导的“闻香教”农民起义军所杀)忠于朝廷所建。大门正南建有高大的影壁,一对精雕石狮子雄踞于大门左右,门阶两侧有上马乘车用的方形石台一对。大门内东西两侧有一排砖瓦小房,是当年差役和守卫人员居住之处。进入大门,便是孟府的第一进院落。
礼门:穿过大门里面的第一进院落,正北为二门,也叫“礼门”。其建筑格式基本同于大门,但门洞为三启,正中门额上悬“礼门义路”匾额。“礼门义路”出自《孟子·万章》“夫义,路也;礼,门也。唯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在这里,孟子用了一个比喻的说法,把“礼、义”比喻为“门和路”,认为要成为君子,必须要依据仁德,遵循义理来做事。六扇黑漆大门的正中两扇,彩绘顶盔披甲的执刀武士,而两侧的四扇,则彩绘着执笏的文官形象,显示出孟府一派威严煊赫的气势。
二门内的墙壁间镶嵌着“为恳恩照例优免以杜攀扰事碑”,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
年)所立。碑文中记述了明王朝钦赐的庙户、礼生、佃户、洒扫、差役等,并有不得滋事、攀扰等事。据史书记载:自宋代始,宋、元、明、清历代均赐孟氏田产、庙户,至明景泰年间朝廷诏赐孟庙祭田已达
56 顷之多。
![]()
从这里开始,算是孟府的二进院落了......
仪门:位于二门之内迎面正中,屏门两侧无垣墙连属,类似遮堂门,名为“仪门”,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在封建社会,只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这种形式的门。全系木结构,整个门坊顶仅有2根圆柱支撑,下有巨型石鼓夹抱,两柱之上承托着一簇彩绘艳丽的大门坊顶,前后缀着倒垂的4个木雕花蕾,故又名为“垂花门”。此门平素紧闭不启,只有遇孟府喜庆大典、皇帝亲临、迎接圣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鸣礼炮13响后,才徐徐开启。故又称“仪门”。这种屏门,在封建社会里只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故又称之为“塞门”。
![]()
仪门两侧有两棵百年的丁香花......
白丁香(学名:Syringa oblata Lindl. var. alba Rehder):为紫丁香(Syringa
oblata)的变种,与紫丁香主要区别是叶片较小,基部通常为截形、圆楔形至近圆形,或近心形。花期4-5月。
花密而洁白、素雅而清香,常植于庭园观赏。还可以用作鲜切花。泞面有疏生绒毛,花密而洁白、素雅而清香。该种喜光,稍耐阴,耐寒,耐旱,喜排水良好的深厚肥沃土壤。
![]()
穿过仪门,院中有一片高出院落的方形露台,两侧竖立有精雕的夔龙石栏和青砖花墙围护的丹墀,两株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参天古桧,在台前甬道两侧遮天蔽日。几丛翠竹亭亭玉立,给人以官府衙门幽深雅静之感。丹墀的东南角,设置有“日晷”;西南角,设置有“嘉量”,完全仿效皇宫的格式。
日晷:大堂东侧的日晷,是我国发明最早的计时器之一。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在晷盘上刻有十二个时辰,当太阳照射在晷针上,晷针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落而移动,落在不同的刻度,就表示不同的时辰。同时,晷盘的摆放也是很有讲究的,它要根据各地的经度和纬度的不同,做不同的倾斜度,这件日晷是垂直安放的,所以计时并不准确。此日晷是孟子七十代嫡孙孟广均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所制。
嘉量:在日晷的西面相对而立的石器是嘉量。嘉量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标准量器,我国很早就已出现。全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升、合、龠,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着国家统一和强盛,是孟子七十代嫡孙孟广均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所制。嘉量和日晷都是效仿皇宫格式来摆放的,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大堂:大堂,是孟府的主体建筑,五楹出厦的正厅,是孟子嫡系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读诏旨,接待政府官员,申饬族规家法,以及节日、寿辰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堂前檐下正中悬挂着清雍正皇帝手书钦赐孟子第六十五代孙孟衍泰“七篇贻矩”堂匾。“七篇”指《孟子》一书,是由《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个篇章组成。雍正皇帝的用意是告诫孟家后代要用孟子的《七篇》作为言行的准则和行动的规矩。门两侧的抱柱对联,上联为:“继往开来私淑千年承燕翼”,下联为:“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先烈”。意思是说孟子继往开来继承孔子学说使之传世千余年,孟子的仁义思想渊源百代使后人敬仰先贤先烈的功绩。书写者是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副主席王学仲先生。
七篇贻矩:山东邹城孟府大堂檐下正中悬挂着“七篇贻矩”金匾,为清雍正皇帝手书。“七篇”指的是《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贻”是赠给的意思;“贻矩”指赠给孟家的规矩。雍正皇帝的用意是告诫孟家后代要用孟子的《七篇》作为孟家后代言行的准则和行动的规矩。
大堂内正中,设有高出地面的木制暖阁,内设公案,背景绘制暗八仙等图案。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签筒、印合。两边有一副对联:“礼门仪路加规矩,智水仁山古画图。”大堂内原还悬挂一幅孟子嫡裔、七十代孙孟广均书题的楹联:额曰:敬守七篇;联曰:传家世守三迁训,七篇仁义报国常。
明景泰二年(1451
年),孟子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加封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其主要职责是管理孟府内部事物,主持孟子祭祀,编撰孟家家志《三迁志》等,享受正七品待遇。到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国民政府撤销了“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这一封号,改封孟子七十三代孙孟庆棠为“亚圣奉祀官”,管理孟子祭祀活动及孟府内部事务。至此,“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封号共沿袭了18代,长达486年。
暖阁两侧陈列着“肃静”、“回避”、伞、扇、旗、锣等各种执事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等红底贴金大字的官衔牌,以及黑红棍、皮鞭等刑具。
孟子家族:始祖孟子,华夏族,约出生公元前372年,即孟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权贵庆父的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著有《孟子》一书。
明朝建文二年,惠帝钦赐孔氏八字行辈:“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以供取名。明崇祯元年,原行辈已经不够用,经65代衍圣公孔胤植奏准续十字,取名行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清同治二年,原行辈亦已经不够用,经75代衍圣公孔祥珂奏准续十行辈,即“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8年,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曾拟二十行辈,但未及上呈而逝世。民国9年10月由其遗孀陶夫人召集合族,议定先公所拟二十行辈,咨请北洋政府内政部核准公布。新拟行辈为:“建道敦安定,懋修肈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孟氏自58代(即“公”字辈)起始用此行辈。而“弘”字避清高宗讳改为“宏”;“胤”字避清世宗讳改为“衍”。孟子的后代,亦仍有依其分支,而使用不同的派语。
名裔:
第10代 孟喜 -东汉今文经学家
第13代 孟尝 -先后任东汉会稽郡户曹吏和合浦郡太守
第17代 孟光 -先后任东汉讲部吏,蜀汉议郎、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和大司农
第19代 孟宗 -古代流传行孝模范,二十四孝之一。历任孙吴监池司马、吴令、豫章太守,迁光禄勋、御史大夫和司空
第21代 孟观 -仕西晋,历任殿中中郎、黄门侍郎、积弩将军、上谷郡公和安南将军
第33代 孟浩然 -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第35代 孟郊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长孙。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最著名的一首诗是《游子吟》
第67代 孟毓溪 -北京著名的绸缎店“谦祥益”的创始人
第69代 孟继笙 -字洛川,北京著名的绸缎店“瑞蚨祥”(八大祥之首)的创始人。
大堂两侧东西各有一间亭子,是孟府管理祀田、庶务、礼生、乐生、司书、执事等办公机构的场所。大堂前左右设鼓乐楼为奏乐之处,名“鼓乐楼”。每逢孟府有重大喜庆活动时,在此击鼓奏乐。东侧有一处独立的院落为五代祠,是祭祀孟氏五代之内的宗族家祠。
五代祠:在大堂东侧一处独立小院中,有一3楹硬山式建筑,是孟氏宗族家祠,称“五代祠”。祠内悬挂楹联两幅。其一书:“溯懿训於三迁二千载踵出哲嗣,荐蒸尝於五世亿万祀礼重宗孙”;其二书:“德借七篇极之昂元云仍元承世泽,祠分五代序仇高曾祖称近荑馨香”。为古舒、姚元之书。祠内安放孟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五代之木主牌位,再上,则迁放到孟庙“祧主祠”内。
见山堂:大堂西侧,有一曲尺形独特建筑,名为“见山堂”,是当时孟氏后裔接待和宴请宾客之所。与见山堂相对月亮门外,竖着一块玲珑的太湖石,其上刻有清代金石学家阮元和孔子后裔“玉虹楼”主人书法家孔继涑的手书诗词。
内宅:穿过大堂,进入内宅。内宅门是分割前衙和后宅的界限,在封建时代是一道禁门,门内为眷属居住区,有门衙守护,外人不得擅自入内。内宅门的外檐木坊上有三幅精美的透雕图案。从东面看第一幅是“鹤鹿同寿”,寓意夫妻团圆和睦,白头到老;第二幅为“鲤鱼跳龙门”寓意加官晋爵,望子成龙;第三幅为“麒麟送子”,寓意为世世代代,香火不断,后继有人。
![]()
门两侧倒悬着雕花垂珠,工艺相当精美。
![]()
为加强防范,门前辟有一条幽径,左右两则各有一角门,名为更道,是当年为内宅巡逻的更夫行走的通道。
![]()
进入内宅门,便是孟府内宅。是孟家的嫡裔世代居住的地方。院内有一株古老的木香,又名荼糜,每年四、五月间开花,花为白色,香味浓郁,又称“十里香”,唐诗中有“开过荼糜花事了”的名句。旁边还有一株白色的石榴花,寓意多子多福,也有百年的历史呢......
世恩堂:内宅的第一进院落是上房院,又名“世恩堂院”,意为世代享受皇恩。是孟子嫡裔翰林博士居住处。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建筑。院北是雕梁画栋、彩绘华丽、明三暗五、前后都有回廊的正厅,即“世恩堂”。明间正上方悬有“世恩堂”楷书巨匾,传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铁保所书。堂内陈列着古玩字画、床榻橱柜等。正壁中堂的《蟠桃大会》,是民国年间孟氏的一位族长孟继彬送给孟繁骥三十大寿的贺礼,两侧的对联是孟繁骥的父亲孟庆棠到南京受封“亚圣奉祀官”时,书法家傅安送给他的:“淑慎其身令德寿岂,朝宗于海出言有章”,语出《诗经》,意思是说:良好的道德修养使他能够长寿,知识渊博出口成章,赞美了孟庆棠的学识和人品。两次间以雕花菱龙及格扇门相隔,两稍间为硬夹山,有房门通连。堂内陈设古木家具、橱、柜、八仙桌、太师椅,雕花顶子床,壁上挂有蟠桃祝寿及王景禧等名人字画。案几上陈列有玉器、古玩等。1948年前为孟子嫡裔第74代孙、亚圣奉祀官孟繁骥夫妇居住。
孟繁骥(1907~1990):字雪生,山东邹县(今邹城市)南关人。早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回邹后创办了孟府小学。1939年承袭亚圣奉祀官。1945年离邹县迁居南京,1949年携家去台湾1968年在台成立孟氏宗亲会并任会长,先后被推选为台湾孔孟学会理事、邹县旅台同乡联谊会会长等职。
1987年3月,开始通过日本友人与其在邹县的家人取得联系。先后托人捎给家乡有关照片、清雍正年间版本《三迁志》、录音磁带及部分钱物。1990年6月26日病逝于台湾。
孟庆棠(1877—1944):字泽南,号稚孙,系亚圣孟子七十二代孙、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宪泗的第三子。按照传统的嫡长子世袭制,三子是没有资格承袭世职的,但是孟宪泗三子中,长子庆恒光绪二十年就夭亡了,且并没有留下子嗣,而次子庆榕也是没有子嗣,于是便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三子庆棠代理“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维持“亚圣府”的正常活动及祀典。光绪三十一年正式承袭。民国三年(1914年),依《崇聖典例》,改封奉祀官,期间孔庆棠组织各方对孟庙、孟府、孟林、孟子故宅等圣迹进行了多番修葺。直至1935年1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议决:改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颜子、曾子、孟子嫡裔原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均改为奉祀官,享简任官待遇,孟庆棠即为亚圣奉祀官。7月8日,与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复圣奉祀官颜世镛、宗圣奉祀官曾繁山一起赴南京就职。8日,在国府礼堂举行就职典礼。10日,在贡院街圣庙举行告庙典礼。
孟庆棠—千古毁誉迷雾间:日军侵华期间,攻城与攻心、诛人与诛心双管齐下,一直贯穿始终。尤其通过威逼利诱,拉拢各地影响力人物,为所谓“东亚共荣”鼓吹,更是不择手段。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孟子第七十三代孙孟庆棠,就是他们重点锁定的对象。今天各种资料显示,孟庆棠曾多次为日方有关人物题词,遥想其先祖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屈”之训言,此举颇令人费解。
1935年,日本东京汤岛圣堂孔庙仿照宽政年代的建筑式样用钢筋水泥顺利重建落成,日本驻济南领事馆总领事即特邀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赴日本参观落成典礼。当时,日本已侵占我国东北,并拥立溥仪为伪满洲国皇帝。面对日本人的这一邀请,孔德成并未前去,而是派了本家孔昭润代表前去参加仪式。而与孔昭润同行的,便有孟子七十三代孙孟庆棠。在那个民族屈辱的年代,孟庆棠此行以及他与日本人之间的诸多过从,难免让人心存疑虑。那么,作为孟子嫡系后裔,孟庆棠与日本人之间到底有着哪些瓜葛和未解之谜呢?
日本的渡边氏,很可能是孟氏在日本的一支。据孟迈撰《孟氏南支简谱》记载:“清康熙年间,清政府与南明政府对峙。孟嵩十九代孙孟治庵,看到南明政府与福藩、潞藩和唐藩相继覆灭后,不甘心沦为清政府的臣民而东渡日本。孟治庵到日本后,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并把自己的姓改为带日本习俗的姓。他先改姓为渡边氏,后改姓为武林氏(因孟治庵故乡杭州旧名武林)。孟治庵为日本广岛武林氏(孟姓)始祖。”据其墓碑记载:“治庵名士式,明杭州武林郡人。漂流仕长门国(今山口县的西北部),称孟二官。后仕艺藩为医官,改名武林治庵。明历三年丁酉(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五月十八日病死,实亚圣孟子六十一世裔也。”说明渡边氏应该就是日本的孟氏一支。
孟庆堂赠与渡边的立轴上,写的是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种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的诗正能唤起渡边氏作为孟门一支的情感共鸣。虽说渡边氏是日本人,但是孟庆棠与渡边氏的交往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孟门后裔与日本人来往甚为密切,因为孟庆棠所面对的渡边氏,其实还是以孟子流落日本一支的身份出现的。
孟庆棠1935年去日本时留下了两幅书法作品,其时上海一·二八事件已经爆发,举国哗然。孟庆棠赠日本人书法作品,虽然体现出当时他与日本人有所交往,但是从内容上看,并不能就此说明孟庆棠在这一非常时期真的有失民族气节。
第一幅字是孟庆棠送给石井先生的,所书写内容则来自《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这是孟子的“四圣论”,四人各有其品格特色。伯夷与弟弟互让国位,商灭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到首阳山采薇而食。而伊尹辅佐商汤,是圣人里面最负责任的;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圣人里面最随和的;孔子则是圣人里面最识时务的。
第二幅字则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是传统文人的立身处世之道。穷困时要修养好自身,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要能够不受干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显达之时就要兼济天下,引导天下人向善。
两幅作品的内容都是摘自《孟子》的原句,且处处显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崇高理想和处世准则,就文辞而言,并无半点媚态。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田岛荣次郎率领第三三旅团从津岛营舍出征,于天津大沽口着陆、沿津浦线南下作战。12月末,渡过黄河进入山东省。27日进入济南。1938年1月4日,进驻孔子故里曲阜。之后,田岛奉命不扩张战线,守备曲阜、邹县、新泰、蒙阴一线两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与孔孟后裔多有交流,厉行尊孔政策。在曲阜陷落的前一天晚上,蒋介石命令国民党第二十师师长孙桐萱,率部护送孔德成夫妇离开孔府,前往武汉。孔德成的出走令日本人非常懊悔,甚至宣扬孔德成是被掳走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拉拢孔德成已经不可能了,尚在曲阜的“亚圣奉祀官”孟庆棠自然就成为他们要更加积极拉拢的对象。而此图即为孟庆棠赠予田岛荣次郎的书法作品。从事例上来看,孟庆棠此举势必会惹来汉奸的骂名,然是作品中“春秋归嫡派,仁义破群嚣。”的语句似乎又表明了他誓死不降的心声。
为使孔府和孔子嫡系后裔衍圣公为日本侵华服务,毕业于日本东洋大学的马场春吉受日本外务省派遣,于1926年来到山东,以在日本特务丰田松岩创办的济南东文学校任教做掩护,向日本外务省提供秘密情报,并对末代衍圣公孔德成以及孔孟颜曾四氏圣裔进行了长期有计划的游说和笼络。
而日本占领山东后,马场春吉又纠集了一些人成立了由外务省、特高科、伪省政府资助的山东文化研究会。此后数年间,马场春吉和他的山东文化研究会十分活跃,不仅在日据下的青岛大搞祭孔典礼,还相继出版了《孔孟圣迹图鉴》、《山东文化丛书》、《济南读本》、《和汉二十四孝图》等书籍。成为文化侵略的工具。此书题词名单中孟庆棠赫然在列,只是所题内容未详。
孟庆棠书赠予日本中尉松田利通,此书法作品收录在其1941年的从军散记。所写内容也是《孟子》的原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此时的孟庆棠已经是65岁高龄了,因长期操劳府务,健康每况愈下。早在1939年孟庆棠就将“亚圣奉祀官”一职交由其子孟凡骥接替。已进入暮年的孟庆棠在书赠日本人的时候,依旧是在阐扬舍生取义的民族大义。
孟庆棠身上的疑窦很多,没有更为详细的资料,仅仅从几幅书法作品中,我们很难评判他人品的优劣。至于孟庆棠赠予日本人的题词还有多少,我们现在也不得而知,但是从前面几幅不同时期的作品看来,孟庆棠虽然并没有慷慨激昂地与日军直面对抗,但是他的笔端还是流露着不屈服。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也许他有着自己独善其身的方式,也许他有着隐忍不发的理由,但是这些对于我们,都已经无从得知了。
![]()
两侧厢房......
桑树(学名:Morus alba
L.):桑科桑属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可达15米。树体富含乳浆,树皮黄褐色。叶卵形至广卵形,叶端尖,叶基圆形或浅心脏形,边缘有粗锯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叶面无毛,有光泽,叶背脉上有疏毛。雌雄异株,5月开花,葇荑花序。果熟期6-7月,聚花果卵圆形或圆柱形,黑紫色或白色。喜光,幼时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干旱,耐水湿能力极强。
原产中国中部和北部。中国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西北直至新疆均有栽培。朝鲜、日本、蒙古、中亚各国、俄罗斯、欧洲等地以及印度、越南亦均有栽培。叶为桑蚕饲料。木材可制器具,枝条可编箩筐,桑皮可作造纸原料,桑椹可供食用、酿酒,叶、果和根皮可入药。
紫荆(学名:Cercis
chinensis):豆科紫荆属,落叶乔木或灌木。原产于中国。性喜欢光照,有一定的耐寒性。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淹。萌蘖性强,耐修剪。皮果木花皆可入药,其种子有毒。是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征。
![]()
赐书楼:穿过内宅院,便到了孟府的第四进院落——赐书楼。赐书楼古朴典雅,经古建筑专家祁英涛同志鉴定,为明代建筑,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是孟氏后裔存放皇帝钦赐墨宝、圣旨、诰封、古籍文献和家族档案的地方。系两层楼房,每层3间,前后出厦,硬山式典型明代建筑。上层前后对开3对较小楼窗,木制楼梯设于西山墙处,扶手栏杆古朴典雅。为了防火,木质楼板之上又加铺一层方砖。上层正中曾悬挂清代吴企宽所书篆体“赐书楼”横匾一块。
缘绿楼:位于孟府第6进院落。为2层楼房,每层各5间,前出厦的台楼。该楼与赐书楼后的小四合院,均孟氏嫡裔亚圣奉祀官的前五代近族居住处。此楼正中明间南北直对孟府大门,为孟府第7进院落的中轴线。清末圮毁。1982年,山东省文物局拨款重修,现为存放珍贵文物的库房。孟府内保存着封建帝王所赐的朝服、龙袍、圣旨、诰封、家藏珠宝古玩、宗族档案、印书木版、古书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
![]()
前后学:“前学”位于孟府第一进院落西侧,为一组四合院。“后学”位于孟府第6进院落“缘绿楼”西侧,亦是一组古老四合院。清道光年间,孟子第70代裔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曾在“前学”、“后学”办学招收孟氏后裔子弟学习,称“三迁书院”。后“两学”逐渐荒废。清末民初,曾在孟府“世恩堂”西侧建一两层楼房,每层各5间,开办“孟氏子弟学校”,招收孟氏后裔入学,至建国前夕停办。孟府最后是孟府花园。
后学,是孟氏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子弟读书上学的地方。孟氏对子弟的教育一直都非常重视,最早是集中到曲阜受教,历史上有孔、孟、颜三氏学和孔孟颜曾四氏学的记载。后世各氏单独办学,孟氏家学名为“三迁书院”。大约创办于六十九代孙孟继琅之时,七十代孙孟广均死后渐废。前学,选择近支学行兼优的入塾就读,目前正在整修。
紫丁香(学名:Syringa oblata
Lindl.):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又称丁香、华北紫丁香、百结、情客、龙梢子。紫丁香原产中国华北地区,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的名贵花卉。高1.5-4米,树皮灰褐色,小枝黄褐色,初被短柔毛。后渐脱落。嫩叶簇生,后对生,卵形,倒卵形或披针形,圆锥花序,花淡紫色、紫红色或蓝色,花冠筒长6-8mm。花期5-6月。生长习性喜阳,喜土壤湿润而排水良好,适庭院栽培,春季盛开时硕大而艳丽的花序布满全株,芳香四溢,观赏效果甚佳。是庭园裁种的著名花木。
![]()
角落里不知名的红叶,好美啊......
后花园:孟府后花园,20 世纪 50
年代既已荒废,现在改建成了和修学游相配套的食宿基地,可 以容纳 160 余人同时食宿,拥有
100平方米的大型教室四处,生活配套设施完善,是一处经济、实用的旅游接待基地。
云杉(拉丁学名:Picea asperata
Mast.):别名茂县云杉、茂县杉等。为乔木。高达45米,胸径达1米;树皮淡灰褐色或淡褐灰色,裂成不规则鳞片或稍厚的块片脱落。
云杉为中国特有树种,产于陕西西南部(凤县)、甘肃东部(两当)及白龙江流域等地,稍耐荫,能耐干燥及寒冷的环境条件,生长在海拔2400-3600米地带,云杉树干高大通直,节少,材质略轻柔,纹理直、均匀,结构细致,易加工,具有良好的共鸣性能。可供建筑、飞机、乐器(钢琴、提琴)、舟车、家具、器具、箱盒、刨制胶合板与薄木以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
2014年2月,瑞典科学家在一座山脉上发现了一株9500岁云杉,堪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树,而且它还在继续生长。
孟府的西路布局主要建筑有后学、习儒馆、感恩堂、西跨院、见山堂......
习儒馆:孟府习儒馆,是针对中小学生学习国学创建的一处教学基地,它仿效古代私塾学堂的样式布置了讲儒堂,聘请专家学者开坛讲学,学生们通过诵读经典、讲故事、表演小型戏剧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他们学儒习礼、做少年君子的情怀。山东大学庞朴教授、四川大学钟肇鹏教授、台湾大学傅佩荣先生、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先生等都在此开坛设讲。对此,各大媒体都做了隆重报道,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反响。基于习儒馆在传承弘扬儒家文化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山东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相继把它列为“教学科研基地”。孟府习儒馆、感恩堂、养生堂以及“诸子百家”等展览,是“修学游”产品的重要载体。邹城“修学游”,是以“孟子故里读孟子,谋事做人平天下”为理念,领略儒家文化中的谋事之道、做人之道和为政之道的旅游。
满园都是盛开的玉兰花......
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木兰科落叶乔木,别名白玉兰、望春、玉兰花。
原产于中国中部各省,现北京及黄河流域以南均有栽培。木兰科玉兰亚属,落叶乔木。花白色到淡紫红色,大型、芳香,花冠杯状,花先开放,叶子后长,花期10天左右。中国著名的花木,南方早春重要的观花树木。上海市市花。玉兰花外形极像莲花,盛开时,花瓣展向四方,使庭院青白片片,白光耀眼,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美化庭院之理想花型。
忽然就想起了陈荒煤写的《广玉兰》:一天晚上,我独自在丛林中散步,感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在空气中荡漾。原来,在林阴道两旁,有许多开着白色花朵的高大树木,那一阵阵幽香就是从这儿散发出来的,园丁说,这些树木叫广玉兰,是从广东一带传过来的。以后我在散步的时候,都要去观赏一下。
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总之,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它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广玉兰的叶片富有光泽,好像涂了层蜡,再配上有着铁锈色短柔毛的叶背和那微呈波状的边缘,使人觉得另有一番情趣。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有了它的衬托,玉兰花便显得格外皎洁,格外清丽了。
秋冬时节,许多树的叶子凋落了,唯有广玉兰披着一身绿叶,与松柏为伍,装点着自然。
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院子里的汉砖......
上书院:孟府的第五进院落为上房院,是孟氏五代之内近支居住的地方。穿过上房院,面前的这座两层楼即是延禄楼,当年是孟氏嫡裔女儿们居住的地方。延禄楼重修后更名为孟府养生堂,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孔孟养生文化,一部《孟府养生经》贯穿于整个展览。它把孔孟的修身养性之道探微发引,借鉴了道家“崇尚自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汲取了祖国中医学养生精粹,堪称一个养生锦囊。《孟府养生经》以修品德、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框架,从修心、气养、形养、食养、药养四时调摄等方面入手,运用大家喜闻乐见的三字经格式,对孟府的养生之道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以期达到“承接传统、颐养生命”的目的。
西跨院:西跨院分为东、西两处建筑。为孟家次子居住的地方。
孟母赋:阳谷东北石佛镇平坊村,古有孟母祈蚕祠,久而湮废。郡侯王忠林公过而垂询,邑贤遂欲重构祈蚕祠并扩建为贤母文化苑,以敦教化。命余作《孟母赋》曰:
泰峄岩岩,鲁邦共瞻。洙泗汤汤,儒教发源。天生孔孟,日月双悬。诗书礼乐,泽被千年。峄麓孤桐,母仪垂范。天降大任,必先磨难。子生三岁,父卒幼单。寡母携子,倍尝辛艰。扶孤育雏,任劳任怨。蚕桑耕耘,织纫炊爨。始居鬼村,荒冢累累。纸灰飞飞,挽歌惨惨。童子何知,嬉戏其间。装神弄鬼,日渐习染。嗟彼贤母,果断搬迁。远离荒僻,择居市廛。商贾熙攘,市声杂喧。轲居其肆,习近籴贩。锱铢必较,射利浸染。君子喻义,小人喻利。智哉贤母,学宫三迁。青青子衿,彬彬学官。书声琅琅,弦歌翩翩。俎豆穆穆,揖让谦谦。孟母大悦,送子庠序。泮池漾漾,讲业渊渊。习儒课礼,修仁近善。春日迟迟,逃课耍玩。读未成颂,断机警顽。子惧而惊,从此志专。邻有屠庖,子问为何?母允割肉,以烹以啖。家计窘迫,终践诺言。总角成童,德学益渐。母备束修,送轲杏坛。拜谒子思,儒学以传。六艺俱臻,孔教薪传。孟妻由氏,深闺裸袒。轲见耻之,欲休退还。仉氏喻子,有理有据。教子以严,待媳以宽。家庭和睦,传为美谈。孟子学成,以教学馆。志在游宋,忧亲不远。高堂闻之,劝之力践。终成亚圣,立德立言。儒教恢宏,仁义播散。若无圣母,岂有亚圣。母仪子效,双圣垂典。启迪华夏,泽被亿万。庙食千秋,香火绵延。阳谷古邑,齐国名县。沃野百里,桑麻遍原。禾麦肥美,积粟丘山。地近邹鲁,诗礼浸染。邑志始载,北郊平坊,孟母迁徙。教民桑蚕,克勤可俭。鲁锦邹织,阿缟齐纨。民富而礼,化比邹县。子孙感念,共沐泽远。鸠工庀材,筑祈蚕祠。自汉而唐,见诸志编。以迄近世,浩劫颓残。今逢盛世,复兴梦圆。宏扬母仪,慈淑承传。重构祈蚕祠,刻古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拓建贤母文化苑,使乡人日夕游学乎其间。重敦圣土之风俗,再践贤母之型范。是不惟无愧于圣母,亦且流惠于桑梓,泽被乎永永,启后而光前!是为赋。
乙未年孟夏谷旦邑人布茂岭应阳谷县政协之邀而薰沐拜撰并发表于《聊城日报》
孟母:孟母相传姓仉(zhǎng)氏,生卒年不可考,战国时晋国(今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东西仉村
)人,孟子的母亲。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三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据《孟子世家族谱·世谱》记载:“亚圣祖系出自鲁桓公允,允生庄公同,同有弟三:长庆父为孟孙氏,庆父四传庄子速,速七传激,字公宜,激娶仉氏,魏公子(仉)启女,于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己酉生轲,字子车,又字子舆。”又清·张澍《姓韵·卷六十》记载:“仉,孟子母仉氏。鲁有党姓,音掌,掌当是党氏之族。”这里的“魏公子”即魏国公子仉启,关于仉启,史籍无考。《通志·氏族略·五》云:“仉,音掌,梁州有仉启”。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而且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孟母教子: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胎教”的说法由来已久。据说周文王的母亲妊娠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期间,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独居不倨,虽怒不骂,孟母深深体会到“胎教”的重要,《韩诗外传》就载有她的一段话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子的母亲姓仉,父亲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他为更大的发展,光耀门楣,抛别娇妻稚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三年后,带给孟母的是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从此孤立无援的孟母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手谋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独生儿子,教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按照心理学的分析,这也是一种“补偿作用”的高度发挥,孟母不只是小心翼翼地注意儿子起居冷暖,更不厌其烦地以“言教”和“身教”来完善儿子的人格。大体上一个人的基本人格是在六岁以前基本形成的,从此根深蒂固。六岁以后,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原本已经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模式,遭逢强烈的试炼和考验,这时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十分重要。孟母突然发现,一向伶俐听话的儿子,已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从此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开始了漫长的迁居活动,至今还留传下“孟母三迁”的美谈。
孟母教子的影响颇为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孟母其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四月初二日深夜,仉氏系并州人。伟大人物的诞生,大都伴随一段神奇的征兆,据《天中记·卷三十九》记载:“孟子生时,其母梦神人乘云自泰山来,将止于峄,母凝视久之,忽片云坠而寤。时闾巷皆见有五色云覆孟氏之居焉。”(亦见《涌幢小品·卷十六》
)天象变化无常,彩云随时都有,所谓神奇的征兆不足深信,倒是“胎教”的说法,根据科学的实验结果是颇有几分道理的。
后世评价:汉·刘向《孟母颂》:“孟子之母,教化别分。处子择义,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晋·左贵嫔《孟母赞》:“邹母善导,三徙成教。邻止庠序,佾豆是教。断机激子,广以坟奥。聪达知礼,敷述圣道。”明·刘浚《三迁教子》诗:“孟氏三迁宅已荒,至今犹说断机堂。丝成交匹勤方得,身入芝兰久自香。俎豆容仪非贾衔,经纶事业岂寻常。母贤子圣谁能似,故里千秋尚有光。”明·廖森《三迁教子》诗:“今古谁知孟母贤,殷勤教子地三迁。养蒙肯使为屠贩,学礼宁教戏豆笾。一旦功夫私有淑,万年道统果能传。看来作圣皆由此,尽说天生未必然。”明·邹贤《谒亚圣庙》诗:“新庙岩岩碧汉边,一龛香火散轻烟。七篇仁义扶名教,万古斯文得正传。心在辟邪兼翼正,气惟善养更知言。抠衣此日趋庭拜,重叹三迁母氏贤。”
孟母三迁: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山村,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唯一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她由衷地发出感叹。
孟母三迁(版本一):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之。
孟母三迁(版本二):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躃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之,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断杼教子: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习惯。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当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段锦绢咔嗒咔嗒,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
春秋战国时代,学术风气蓬勃发展,诸子百家争奇斗胜,使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才好,然而孟母有她坚决的主张,无视于老庄的玄虚,不屑于杨朱的功利,惟独醉心于孔子的忠恕之道,亲自寻寻觅觅,终于在孔门诸子中为孟子找到启蒙老师。
当时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正在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学子纷纷负笈前往就教,孟子十五岁时,在孟母的鼓励下,由邹城来到了曲阜。从此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子思对孟子青睐有加,对左右说:“孟孺子性乐仁义,言称尧舜,世所稀有也。”从此孟子在子思门下埋头读了五年,学问德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劝导孟子:孟母对儿子的教育无微不至,即使在成亲之后,夫妇相处之道,还得烦劳孟母为他操心。《列女传》记载:孟子妻独自在家时,箕踞而坐(古时一种无理坐姿),孟子见后勃然不悦,妻子认为丈夫太过见外,就求婆婆解说。长期以来,孟子对自己的妻子总是不满,认为她太过倨傲,竟有意休妻。孟母对儿子晓以大义:“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心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所以恐见人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袒而在内,踞而视之,是汝非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深感自己孟浪,于是心中芥蒂尽除,与妻子和乐相处如初。
孟母一生操劳,身体十分硬朗,对于孟子的照顾及督教也毫不放松,除了孟子周游列国那一段时日以外,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为了奉养老母,担任齐国一个消闲的教授职务,而不忍远离故国谋求更大的发展。在齐国,孟子多次向当政者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来酬谢孟子,但却不肯积极地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对此,孟子如是说:“君子称身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孟子不贪荣禄,他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孟子远游:孟子曾想去宋国,但为了奉养老母而一再迁延,光阴荏苒,悠忽三十年岁月过去了,孟母已经年老,而孟子也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孟母问明原因,又对儿子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三言两语就把孟子心中的积虑一扫而空,于是孟子再次周游列国,受到了空前的尊敬与欢迎,可惜就在儿子扬眉吐气的时候,孟母却一瞑不视,在归葬故乡马鞍山时,过去的乡邻争相在路旁祭奠,极尽哀思。如今在山东省邹城县北二十里的马鞍山麓,还留有古柏森森的孟母墓,历代都有石刻颂扬她的坚贞志节与慈母风范,并建有孟母祠。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之处岂止“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衣裳”以及“三从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按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是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儿子的前程。
刻像殉母:亚圣孟子事母至孝,孟子为了报答母亲仉氏的养育教诲之恩,五十五岁在齐国任客卿时,回故里迎接母亲到齐国共享荣华富贵。晨昏问安,母亲生病他亲自侍候汤药。次年母亲病死于齐国,他抚柩归葬于老家(邹国马鞍山北麓)。母亲去世后,孟子悲痛万分,因为继承发扬光大孔子儒学思想,辅佐齐襄王行王道,不能以身殉母,就自刻了一尊石像为母亲殉葬,在乡守墓一年返齐。直到宋代景佑年间,孔子四十五代孙龙图阁大学士孔道辅守充州,修孟母墓时才被发现。有人认为孟子只刻了一尊石像为母殉葬,却不为父殉葬,觉得有点不公平,就请石匠仿照孟子自刻像又雕了一尊,置于孟子父亲孟孙激的墓里。两尊孟子石像分别陈列在邹城市南关孟庙的启圣殿和孟母殿里。
![]()
好有动感的投影地面,根据你所站立的位置,出现不同的画面,唯美。墙上的LED显示屏,可以参与互动答题,体会孟子的教育思想,10道题全对呢,小得意,对孟子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呢......
小学楼:世恩堂西跨院的东侧是小学楼。孟氏小学楼,创建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
年),是孟繁骥先生继任亚圣奉祀官后重新创立,最初基本上仍是私塾性质,后陆续扩充到四五十人,便在此基础上改为孟氏子弟小学,当时授课内容,四书只读《孟子》,新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均采用当时小学课本。作为学校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
![]()
一侧小小的花坛里,万紫千红,昭示着春的脚步......
![]()
![]()
这竟然是一株木瓜树,种植于清代......
![]()
木瓜(学名:Chaenomeles sinensis
(Thouin)Koehne):蔷薇科木瓜属,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10米,叶片椭圆卵形或椭圆长圆形,稀倒卵形,长5-8厘米,宽3.5-5.5厘米,叶柄长5-10毫米,微被柔毛,有腺齿;果实长椭圆形,长10-15厘米,暗黄色,木质,味芳香,果梗短。花期4月,果期9-10月。产山东、陕西、河南(桐柏)、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习见栽培供观赏,果实味涩,水煮或浸渍糖液中供食用,入药有解酒、去痰、顺气、止痢之效。果皮干燥后仍光滑,不皱缩,故有光皮木瓜之称。木材坚硬可作床柱用。另有一原产南美洲的物种“番木瓜”十七世纪传入我国,如今已成为大众化水果,也常被简称为“木瓜”。
![]()
![]()
![]()
珍珠梅(学名:Sorbaria sorbifolia (L.)A.
Br):灌木,高达2米,枝条开展;小枝圆柱形,稍屈曲,无毛或微被短柔毛,初时绿色,老时暗红褐色或暗黄褐色;冬芽卵形,先端圆钝,无毛或顶端微被柔毛,紫褐色,具有数枚互生外露的鳞片。羽状复叶,小叶片11-17枚,连叶柄长13-23厘米,宽10-13厘米,叶轴微被短柔毛;小叶片对生,相距2-2.5厘米,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顶生大型密集圆锥花序,分枝近于直立,长10-20厘米,直径5-12厘米,总花梗和花梗被星状毛或短柔毛,果期逐渐脱落,近于无毛;蓇葖果长圆形,有顶生弯曲花柱,长约3毫米,果梗直立;萼片宿存,反折,稀开展。花期7-8月,果期9月。产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生于山坡疏林中,海拔250-1500米。苏联、朝鲜、日本、蒙古亦有分布。
![]()
![]()
见山堂:大堂旁边的建筑为“见山堂”,是当时孟氏后裔接待和宴请宾客的地方。门外有一块玲珑的太湖石,称“见山石”,取意于“开门见山”之意,意为朋友之间要襟怀坦荡、坦诚相见。在太湖石上面刻有清代金石学家阮元手书的一首诗《谒孟庙》。此诗为阮元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督山东学政时来邹祭祀孟子考察四山摩崖时,在孟府所作。碑文共
8 行,共 75
字,上有启首章一方,文后有印章两方,又随山石起伏之势而刻,字体秀逸典雅,结体严谨,诗文凝练概括,诗意深邃,音韵得当,此刻石无论从诗文还是从书法艺术上看,都是难得的珍品。
侧面是孔子第六十九代孙孔继涑的一首手书诗文,意思是:苏东坡任杭州令时和他的一位朋友参廖子在和一首“昏”字诗,苏东坡的书童思聪在一旁随口吟出了“千点乱山横紫翠,一钩新月挂黄昏”的诗句,苏东坡听了大为赞赏。这个故事选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中的一则《坡仙轶事》。孔继涑为清代书法家,因其遭受不白之冤,十八年未下玉虹楼,他将广泛收集来的古今名家的书法作品,刻意鉴别临摹,而后精工镌刻于石。其书法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
见山石:见山石为一太湖石,取“开门见山”之意,上刻清代金石学家阮元和和书法家孔继涑的手书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