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7清明·孟子故里——孟庙

$
0
0
2017清明·孟子故里——孟庙

      来邹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拜谒孟庙和孟府,领略孟圣人的风采。孟府孟庙教师和学生是网上预约免费参观的,后悔啊,又没有带教师证......
      孟庙:孟庙,又称亚圣庙,位于邹城市亚圣府街44号,为历代祭祀战国时思想家孟子之所。孟庙呈长方形,五进院落,南北长458.5米,东西宽95米.占地4.36万平方米,折66亩。建筑群分东、中、西三路,其以亚圣殿为主体建筑,南北为一中轴线,左右作对称式排列。逐院前进,起伏参差,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建筑雄伟,院院不同,格局迥异,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古建筑的特点,是国内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据《三迁志》记载:孟庙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座落在城区东北四基山西麓的孟子墓旁。后因濒受水损,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又迁徙于现址。历经金、元、明、清各朝多次重修,累计重修达38次。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地震倾圮后重建。院内有亚圣殿、启圣殿、孟母殿、致严堂等殿宇64间。殿7间,高17米,横宽27米,进深20米,双层飞檐,歇山式,绿琉璃瓦覆顶。檐下八角石柱26根,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寝殿等,庙内共有碑碣石刻350余块,庙内古树苍郁,葱笼茂密,堪称奇观。孟庙是山东省内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国内稀存的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庙正南门为“棂星门”......
      棂星门:孟庙之正南门,亦系孟庙第一座木架结构门坊。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孟庙时所建。坊额上楷书“棂星门”三个光彩夺目的贴金大字,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手书。《后汉书》载:“棂星,天田星也。欲祭天先祭棂星。”古人认为“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主得士之庆”,天子祭天必先祭棂星。孟庙第一道大门以“棂星”命名,即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圣如天之意。棂星门4柱3洞,雕梁画栋,色彩绚丽,重檐斗拱,凌空欲飞,高大威严。在封建社会,棂星门只有每年农历二、八月举行祭祀孟子大典之日,或者皇帝和钦差大臣前来拜谒孟庙之时才打开,平时闭门不启,以示严肃庄重。门内,东西两边各建有一座互相对称的歇山转角、斗拱承托的木坊,东名“继往圣”,西名“开来学”,以此表彰孟子对儒家学说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功绩,成语“继往开来”即出自于此处。
      门内左右各一坊,左名“继往圣”,右名“开来学”......



 


      第一进院落的北壁正中为“亚圣庙石坊”......

      亚圣庙石坊:进棂星门,为孟庙第一进院落。往北,北墙正中是座精雕细刻的石坊,即“亚圣坊”,也是孟庙第二道门坊。这座石门坊为四柱三门,柱为八棱,顶端装饰古瓶、朵云,类似华表。坊额正中刻楷书“亚圣庙”三字;东侧门楣坊心线刻云龙;西侧门楣坊心线刻长有双翼展翅飞翔于流云之中的翼龙。石坊东侧竖有明万历九年(1581年)所立《邹国亚圣公庙》石碑一幢。据碑文可知,这座门坊原为明代的孟庙大门,其建置年代,应在明万历九年之前。

      孟庙是一处长方形、具有五进院落的古建筑群,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南北为一中轴线,左右作对称式排列,有些地方又因地制宜地进行了适当安置。逐院前进,起伏参差,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建筑雄伟,院院不同,格局迥异,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古建筑的特点,是国内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

 
      穿过亚圣庙石坊,便进入孟庙第二进院落。院内古柏苍苍,翳天蔽日,虽历经沧桑,依然枝干挺拔。院中有一条砖铺甬道,直通“仪门”。

     泰山气象门(仪门):泰山气象门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1307年),明代重修。这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启门洞的高大门楼。门额上悬一竖匾,上书“泰山气象门”5个大字,故仪门又称泰山气象门。“泰山气象”4字取义于程颢之说:“曰仲尼元气,颜子春生,孟子并秋杀尽盖亦时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此门之名即由此而来。







 

      进入此门后,即为第三进院落。此院东西各建有一门,是平常出入孟庙的通道。东门原名为“钟灵门”,西门原名为“毓秀门”,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时,分别改称为“知言门”和“养气门”,二者取义于《孟子》七篇中“淫辞知其辟”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门”外南侧建有“亚圣木坊”;门内南侧建有“祭器库”三楹。“知言门”内南侧建有“省牲所”三楹。

      孟庙古树是孟庙一大奇观。庙内共有各种树木多达430多株,多为古老的松桧和侧柏,又有银杏、古槐、紫藤等点缀其间。这些树木,冬夏长青,形状特殊别致,如虬如龙,如兽如凤,千奇百怪,姿态各异。其中有宋宣和年间建庙时所栽植的桧树,已有近900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风雨雷电和兵火战乱的侵袭摧残,现在依然是枝干挺拔,苍郁茂盛。观赏这些姿态奇异气势雄伟的古老松桧,置身于这个肃穆森森的环境中,欣赏着这些古树凌霜不凋的秀色,坚贞独立的气概,很容易联想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千古名言,让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而翱翔栖息于古木中的各类飞鸟,亦是孟庙一景。古木森蔚的孟庙内,各种鸟类群集于此。尤以灰鹤居多,数以千计。每逢夏季,游览于孟庙之内,观古树云鹤,听松涛轰鸣,闻朴面清香,真让人心旷神怡。尤其古柏抱槐、藤系银杏、桧寓枸杞、洞槐望月,被誉为孟庙“古树四奇”。
      古柏抱槐:知言门外,植有45株柏桧,沿东庙墙之外南北一字排列,拔地参天,姿态万千,颇为壮观。其最南端的一株即是世所罕见的“柏抱槐”。树干周径4.6米,高13.8米,树冠直径12.3米。在3人才能搂抱过来的古老的侧柏树干之中,从根部起,在树干中心突生出一株巨槐(中国家槐),两树身干合为一体,上面虽枝叶交错,但柏槐叛然,青葱茂密。据国内植物专家考证,这株古柏抱槐栽植于元代,至今已有700余年,是国内罕有的双树寄生的奇特景观。有人把“柏抱槐”形容为“夫妻树”,观其连理缠绵,相依为命,相互拥抱,永不分离的形态,确有深情厚爱的象征意义。
      藤系银杏:在孟庙斋戒门内,致严堂前东西两侧,左雌右雄两株古老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绿荫蔽满整个庭院。据考证,两树植于元代,至今已有700余年。右侧银杏树下,有1株枝干粗壮、直径约40厘米的百年古紫藤萝,旋转曲折地缠绕着银杏树干,一直伸展到树顶,宛如虬龙百折,逶迤起伏,腾空而起。每年春天,藤花盛开,如紫玉串串,别有情趣。初冬时节,则银杏累累,扇形树叶呈米黄色,装扮得庭院古朴幽雅,亦为孟庙奇景之一。
      桧寓枸杞:在孟庙寝殿前露台和甬道之上,有3株古桧。据《三迁志》记载,为北宋宣和年间所植,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是孟庙内最为古老的树木之一,现依然青翠蓊郁,茁壮茂盛。奇妙的是其中一株古桧,不仅树顶枝干造型为“鹿回头”(林默涵语),颇为奇特,而且在树干之上的鸟洞中寄生出数株枸杞,枝繁叶茂。夏秋之际,碧绿的枸杞叶簇拥着红红的果实,迎风摇曳,妙趣横生,煞是喜人。
      洞槐望月:在孟庙寝殿西侧焚帛池院的西垣墙上,斜倚着一株古槐,经测量,原树干直径在6米以上。现树干枯朽,在古槐树皮上又生长出新的树干,高大茂盛。中空的树干形成直径约1米的圆洞,入夜,明月从洞中透出,颇富古雅奇趣,孟子五十六代嫡孙孟希文曾在树洞之中望到月亮,题字“洞槐望月”,亦是孟庙一景。据考证,此槐树最早栽植于唐代,有一千多年的树龄,当比孟庙历史还长。
      孟庙古树奇观,历来为人们所称赞。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其《题孟庙古桧一首》诗中赞美道: “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刑。沃根洙水润,含气峄山灵。阅世磨秦籀,参天结鲁青。方知樗散寿,只入列仙经。”这些千姿百态的古树名木,不仅为宏伟壮观的孟庙增添了绚丽森然的色彩,而且使古老的孟庙更增加了历史的凝重感。

      走在这古老的林荫路上,不禁想起了散文经典《孟庙的树》:
      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专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成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
  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知言门和养气门内南侧,分别建有“祭器库”和“省牲所”。据明天启三年(1623年)《重修孟夫子庙碑》记述:“天启三年二月建祭器库、省牲房各三楹。”这两处建筑是专门存放祭祀孟子所用祭器和祭品的地方。
 
       承圣门:承圣门始建于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现存建筑为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重修。“承圣”二字,取孟子上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统绪之含义。



 
      承圣门之左侧建有“康熙御碑亭”;左为“启贤门”;右为“致敬门”......

      康熙御碑亭:承至门左侧,建有一座高大的碑亭,重檐翘角,斗拱承托,绿色琉璃瓦覆顶,贴金彩绘,富丽堂皇。亭内放置清康熙《御制孟子庙碑》一幢,故称此亭为康熙御碑亭。康熙碑亭始建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亭内放置清康熙二十六年康熙皇帝书“御制孟子庙碑”。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等图案,雕刻技艺精湛,形象逼真。碑座为一巨大石雕,狮头、龟背、鹰爪、蛇尾——似龟非龟的怪兽。其实它并非乌龟。据徐应秋《玉芝堂·龙生九子》中说,此兽叫“霸下”,又叫“赑屃”,传说是龙的第6个儿子,喜文好负重,力大无穷。这块石碑是孟庙中现存最大的一块石碑。碑文字体工整秀丽,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清圣祖玄烨御笔亲书。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是孟庙一年一度的庙会,这天,当地群众络绎不绝来孟庙赶会,百姓称之为“走百病”。人们不仅争相往碑座下的缝隙里投掷硬币,而且都要用手摸摸这座石雕怪兽的脑袋和屁股。说是“十六摸摸乌龟头,全年高兴不发愁;十六摸摸乌龟腚,全年消灾不生病。”以至这碑座赑屃的头和屁股被人们摸得越来越光滑了。



      五通碑:碑亭东侧,竖有《孟母断机处》、《子思子作中庸处》、《孟母三迁祠》和乾隆皇帝的《述圣子思子赞》、《述圣子思石刻像》等石碑数幢。《孟母三迁祠》碑原立于邹县城西庙户营的孟母三迁祠内,1983年移入孟庙保存。《孟母断机处》《子思子作中庸处》《述圣遗像碑》《述圣子思子赞》这四通碑原立于孟庙正北300米处的孟母断机堂、中庸书院及子思祠内。1946年,三处古迹毁于战火,幸存石碑1972年被移入孟庙保存。

      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关于《中庸》一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是战国中期子思所作,另一种观点认为作于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不同意子思作《中庸》的说法。
      传统观点认为《中庸》出于子思之手。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明确指出:“子思作《中庸》。”以后,汉唐注家也多遵从此说。如郑玄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唐代的陆德明、孔颖达也同意这一看法。宋代二程、朱熹也是如此,他们都认为子思作《中庸》,如朱熹在《中庸章句》里清楚地指出:“《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传而作也。”又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近代的一些学者也认为子思是《中庸》的作者。如胡适就认为其中虽然加入了后人的某些材料,但该书大体上还是孟子以前的作品。因为从孔子到孟子儒家的人生哲学的发展应该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程是从极端的伦常主义、重君权、极端实际的人生哲学到尊崇个人、鼓吹民权和心理的人生哲学的过渡。而《大学》和《中庸》就反映了这个过程。
      不同意子思作《中庸》说的主张出现较晚,他们依据《中庸》第二十八章中的话:“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认为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话语,不应该出现在战国时期。《中庸》又说:“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认为这应当言于秦亡之后。
      实际上,子思作《中庸》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东汉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的礼类著录有《中庸说》二篇,未提作者;在儒家类著录有《子思》二十三篇,自注曰:“名郕,孔子孙,为鲁穆公师。”其中有无《中庸》也未明言。在《汉书·艺文志》的礼类中,对于《礼记》各篇没有一篇单独立目,只有《中庸说》著录其中,所以颜师古注曰:“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本非礼经,盖此之流。”看来,《中庸说》可能就像《诗》有《鲁诗说》、《韩诗说》那样,是专门“说”《中庸》的著作。这说明此前《中庸》已经单独行世,并且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至于其中“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语句,按李学勤先生的观点解释,孔子生于春秋晚年,周室衰微,政治文化趋于分裂,已经没有“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现实存在,《中庸》此句中的“今”字应解释为“若”,《经传释词》曾列举许多古书中的例子都是假设语气,孔子所说也是假设,并非当时的事实,所以不能因这段话而怀疑《中庸》的成书年代。
      不仅如此,子思作《中庸》的说法还得到了最新材料的证实。《荀子·非十二子》一篇曾经指斥子思、孟子的“五行”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儒家著作《五行》,证明了什么是《荀子·非十二子》所批评的思孟五行之说,并在《中庸》、《孟子》等书中找出了这个学说的痕迹,由此可以确定《中庸》一篇的确是子思的作品。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子思的著作有二十三篇,曾经被编辑成《子思子》一书。这个记载是否可信,学者们看法不一,1993年冬天,在湖北荆门郭店的一座楚墓里出土了大量的竹简,这不仅可以使人们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而且也证明了《中庸》一书确实为子思的作品。该墓出土的竹简已经编成《郭店楚墓竹简》一书,于1998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儒家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可以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有《缁衣》、《五行》、《尊德义》、《性自命出》和《六德》,根据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的研究,郭店竹简中的这些儒书属于儒家子思一派,《缁衣》等六篇应归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子思子》。同时,这些竹简儒书又与《中庸》有不少相通之处,如《性自命出》论及“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与《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一致,《尊德义》的体例与《中庸》篇也颇近似。沈约曾说《中庸》取自《子思子》,而竹简中又有《鲁穆公问子思》。因此,这些竹简儒书肯定都与子思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庸》一书的确出于子思之手。
      子思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对后世产生的较大影响,主要还在于他的思想方面,特别是他的中庸思想。“中庸”是指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为人处世,“中”是“中和、中正”的意思,“庸”是常、用的意思。“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一书中,然而它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却有久远的历史渊源。据说,尧让位于舜时就强调治理社会要“允执其中”。周公也力倡“中德”,他曾经强调折狱用刑时要做到“中正”。在古代材料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中庸”的概念,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后来,子思作《中庸》一书,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该书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和自然法则,讲述天道和人道的关系,把“中庸”从“执两用中”的方法论提到了世界观的高度。
      子思认为: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泄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的,无所偏倚,这就叫做“中”;如果情感发泄了出来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这就叫做“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人如果能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广之,那么天地之间一切都会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例如,颜回做人能够择取中庸的道理,得到一善就奉持固守而不再把它失掉。舜是个大智的人,善于征求别人的意见而且对那些很浅近的话也喜欢加以仔细的审度。把别人错的和恶的意见隐藏起来,把别人对的和善的意见宣扬出来,并且把众论中过与不及的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民众,这或许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吧。
      但是中庸之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聪明的人过于明白,以为不足行,而笨拙的人又根本不懂,不知道怎样去行;有才智的人做过分了,而没有才智的人却又做不到。这就像人没有不饮不食的,但是很少有人能知道它的滋味。那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能做到尽己之心推己及人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凡是别人加之于自己身上而自己不愿意做的,也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其次,君子应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它应该做的事,而不应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地位所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地位所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地位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就做患难地位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守道安分,无论处在什么地位都是自得的。
      处在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处在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对别人无所要求,自然没有什么怨恨。上不怨恨天,下不归咎他人。所以君子安于平易的地位等待天命到来的驱使,小人却要冒险去妄求非分的利益。
      中庸思想:《孔子世家》又说,子思曾困于宋,“子思作《中庸》”。《汉书·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本注云;“名伋。孔子孙,为鲁穆公师”。子思二十三篇久佚。《中庸》为《礼记》所收,流传于世。《孔丛子》记有子思固于宋的细节及子思与鲁穆公的问答,都不一定可信。《中庸》,司马迁称其为子思作,但不一定是子思一人之作。《中庸》所说“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浅,”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都是秦汉人的口气,当非出于战国时人之手。《中庸》作者认为,人的贫富穷通、国家的治乱兴衰,都有天命来决定。人的本性能对天命作出正确的反应,表现为行为的准则,这就是道。道是不可须臾离的,如能修养得好,可以与天地相参。他在书中举出几个标准人物,其中有文王、武王和孔子。他说:“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结,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家庙飨之,子孙保之。”这是说文王武王的命好,但同时也离不开“文武之德”,离不开“文王之德之纯”。《中庸》作者特别说到孔子,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涛。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孔子虽没有文武之位,但他在德性上的成就,可以配天地、育万物。这可见《中庸》作者对于存养之功的极力推崇,而对孔子的推崇达到神化的程度。这也反映当时以《中庸》为代表的一些儒者高自标举的心情。孔子有这样大的成就,而这种成就却是从日常生活中来。《中庸》作者认为,“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的作者又认为,一切成就都是性中事,都是人性所固有,问题在于能不能“尽性”。他极力宣扬“尽性”的重大意义,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依这个观点来说,孔子之为至圣,正是因为他“能尽其性”。
      《中庸》的作者又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不远人”,即所谓“率性之谓道”,道并不需他求。如果要“为”道,如务为高远之类,反而离道远了。在这里,《中庸》没有明文说性善,实际是说性善。这是《中庸》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论点。在思想史上,《中庸》是人性论的创始人,是孟子性善论的先行者。《中庸》的作者强调素其位而行。他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平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激幸。”这就是说,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作好自己分内的一切活动,要一切要求自己,不要埋怨别人。这是顺从天命而率性,尽性的为法,也是作者企图用以消解矛盾的办法。孔子罕言命。孔子言性与天道,子贡不得与闻。《中庸》则以言性与天命为重要的内容。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中庸》则说君子之道“质诸鬼神而无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对于孔子的继承来说,《中庸》是对于儒学的唯心主义的放大,其间还涂抹了浓厚的神秘色彩。汉代已有《中庸》的单行本及其解说问世。《汉书·艺文志》著录《中庸说》二篇。南北朝时有宋戴颙《礼记中庸传》二卷,梁武帝《中庸讲疏》一卷,《私记制旨中庸义》五卷,见于《隋书·经籍志》。以上这些书都已久佚。南宋朱熹以《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为之注。元金用朱注《四书》取士。自此以后,《四书》之流传日广,成为学子必读之书,而朱注成为人感性的著作。
      《子思》书自秦代以来已亡失了,但《子思》中的著作散见于《阙里志》、《韩非子》、《马总意林》、《说苑》、《文选注》、《中论》、《吕氏春秋》。《汉书·艺文志》中提到《子思》共23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子思》是由崇川冯云■校刊的《子思》六卷,第一卷《记问》、《杂训》、《居卫》;第二卷《巡狩》、《公仪》、《抗志》;第三卷《补遗》;第四卷《附录》;第五卷《祠墓古迹》;第六卷《世职》。这样,经过校勘的《子思》在形式上依然是完整的、成系统的。



      孟母三迁祠: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城西庙户营村内。座北向南,有正房3间,东、西配房各3间。正房即“孟母祠”,单檐硬山式建筑,前有回廊、露天面阔7.05米,纵深6.2米。祠内正中神龛供奉孟子父母像,东侧置孟子像龛。祠前回廊东、西两侧壁上镶碑刻2块;一为创建亚圣祠碑记,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已仲春立;二为庙户营添设祭田记,清同治四年(1865年)孟广均立石。大门外原立有“孟母三迁祠”碑1块,现移至孟庙内保存。该祠是纪念孟母和孟子的建筑之一,1985年,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母断机:战国时期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孟母姓仉(zhǎ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五通碑的右侧是启贤门......
      启贤门:启贤门始建于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重修。启贤,含有赞颂孟子父母有“启毓圣贤”之贡献的意思。



 

 


  

      孟庙墙上镶嵌着无数的碑刻......

      拍了几张字迹清晰的......









      致敬门:致敬门在致圣门的左侧,始建于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重修。









 



      “承圣门”内第4进院落即分为东、西、中三路。中为孟庙主体建筑“亚圣殿”,其后为“寝殿”,其前左右两侧建有“东庑”和“西庑”各七楹,院中有“天震井”,甬道东边建有“乾隆御碑亭”一座,为单檐斗拱、黄色琉璃瓦覆顶的方形建筑,亭内立有乾隆皇帝手书《亚圣孟子赞碑》。东路“启贤门”内为“启圣殿”,其后为“孟母殿”。从“启贤门”到“启圣殿”甬路两侧,竖立着为数众多的历代碑刻,称之为“孟庙碑林”。西路“致敬门”内为一过道小院,东垣有一小门可通往中路“亚圣殿”院,北壁有一小门为“斋戒门”。这一小院四周墙壁上镶嵌着历代名人谒孟庙题咏等数十块小型碑刻。“斋戒门”内建有“致严堂”三楹。堂前有两株元代所植的参天银杏,古老的紫藤萝缠绕着银杏树,凌空而上,蜿蜒曲折,美妙奇绝。“亚圣殿”前的露台两侧各有一小门。东名“礼门”,通往东路“启圣殿”院;西名“义路”,通往西路“致严堂”后院的“祧主祠”。“寝殿”西侧亦有一小门,通往西路的最后一处小院“焚帛池”。孟庙总计建有各型殿宇64楹,碑亭2座,木门坊4座,石坊1座。

      乾隆碑亭:乾隆碑亭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亭内“亚圣孟子赞”碑为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亲笔御书。




 



      天震井:亚圣殿前的露台之下,甬道东侧,有古井一口。据井旁碑刻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庙前演戏,忽日中声震如雷,闻者环顾失色,见阶前陷有甓甃圆痕,熟视乃井也”,“十二年为修庙之用,额之曰天震井,砌之以甓,环之以石,并书其迹从志异云。六十四代孙孟尚锦识。”井畔石栏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建。清代诗人葛临绪曾有《题天震井》诗一首:古井澜翻近庙堂,天惊石破水泉香。汲来修绠原无底,洙泗渊源一脉长。

      东西两庑:“两庑”位于亚圣殿前东西两侧,为左右对称式建筑,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重修,建国后多次维修,1987年曾大修西庑落架。两庑各7楹,高7.8米,纵深8.35米,横宽25.28米。两庑是供奉孟子弟子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和历代对于孟子学说有研究有贡献的学者的场所。包括孟子弟子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如杨雄、韩愈、孔道辅、钱唐等。孟子弟子从祀,始于宋政和五年(1115)年。据元元贞元年(1295年)司居敬《重修驺国公庙碑铭》记载:“元贞元年,居敬既修建县学,为营两庑新阶,配公孙丑而下十有九人,冕服视爵秩从祀焉。”两庑室内各建神龛三座,内安放木制神主牌位,并无塑像。东庑三龛共从祀11人,其顺序为:
      南龛:先儒高子。“高子,齐人也。尝学于孟子,乡道而未明,去而学于他术。”宋时封爵为泗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高氏;先贤公都子。疑为楚人。孟子称他有学业,并“有好辨之问,有性善之问,又与孟季子有义内之辨。”宋时封爵为平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贤公都子;先儒盆成括。复姓盆成,名括。孟子称其“小有才,未闻大道,仕齐见杀”。宋时封爵为莱阳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盆成氏。
      中龛:先儒屋庐连。复姓屋庐,名连。“尝著书言彭聃之法。后学于孟子,与任人辨礼与食、色之轻重,及论季子储子之交际。”宋时封爵为奉符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屋庐氏;先儒浩生不害。齐人,“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宋时封爵为东阿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浩生氏;先贤公孙丑。齐人,“有政事之才”和“不动心”之问,尝慕管仲以期孟子。宋时封爵为寿光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贤公孙子;先儒陈臻。齐人 ,《孟子》中载有他与孟子关于“辞受、去就、收予之礼”等问题。宋时封爵为蓬莱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陈氏;先儒钱唐。字惟明,浙江象山人。明初任刑部尚书。明太祖朱元璋因《孟子》中有“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之句,勃然大怒,议罢孟子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钱唐抬棺上朝,抗疏入谏说:“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朱元璋叹其诚,未加其罪,且罢废配享之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附祀于东庑。
      北龛:先儒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上尊儒排佛,极端推崇孟子,谓孟子“功不在禹下”。因其推尊之功,宋时于正殿之西立祀,其封爵为昌黎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韩氏;先儒子叔疑。孟子弟子,宋时封爵为承阳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子叔氏;先儒孙?#93;。宋博州博平(今山东聊城西北)人,累官龙图阁待制。“五季之乱,儒学扫地。孙有光于孟氏”,先祀于“报德祠。祠圮主存,旋升于庑”。
      西庑三龛,从祀9人。
      南龛:先儒季孙氏。孟子弟子。宋时封爵为丰城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季孙氏;先儒桃应。孟子弟子,“有皋陶为士、瞽瞍杀人之问”。宋时封爵为胶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桃氏;先儒孔道辅,字原鲁,孔子四十五代孙。宋景佑年间,知兖州府,访得孟子墓于四基山之阳,“傍冢为庙”,为祭祀孟子之始。并访得孟子后裔,荐于朝廷授予官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部文颁示称先儒,位在唐韩愈之下”。
      中龛:先儒孟仲子。一说“孟子之从昆弟也,有要孟子造朝之事”。一说为孟子之子 而受业者。宋时封爵为新泰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孟氏;先贤万章。齐人,孟子高足弟子。孟子去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中第五篇即万章篇。宋时封爵为博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贤万子。现邹城西南3公里处,有万章之墓;先儒充虞。孟子弟子。曾有“木美之问”和“不豫色之问”,并以孟子以前所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来慰藉孟子。宋时封爵为昌乐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充氏。
      北龛:先儒彭更。孟子弟子。曾问于孟子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宋时封爵为雷泽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彭氏;先儒徐辟。孟子弟子。宋时封爵为仙源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徐氏;先儒咸邱蒙。复姓咸邱,名蒙。齐人,孟子弟子。“齐之隐士。尝问舜之臣父臣尧于孟子”。宋时封爵为须城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咸邱氏。
      现存于孟庙启圣殿檐下的《孟氏宗传祖图碑》上,刻有孟子“门人”20人的图像,分左右两行排列。此碑刻于金大安三年(1211年),立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上有宋时封爵为成都伯的扬雄,而无钱唐之名。两庑从祀则无扬雄。扬雄之罢祀,始自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朝廷从行人司副杨砥之议,罢扬雄孔庙从祀,亦因此罢扬雄孟庙之从祀,而将钱唐升祀东庑。

      亚圣殿:亚圣殿是孟庙主体建筑。殿为七楹,高17米,进深20.48米, 横宽27.7米,是一座绿色琉璃瓦覆顶、重檐歇山式宫殿型建筑。大殿始建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清康熙七年(1668年)因地震而倒塌。现存之大殿系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重建,后又经过十数次重修,始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画栋雕梁、重檐飞翘、歇山转角、丹薨碧瓦的宏伟建筑。
      大殿四周,列有擎檐的巨型石柱26根,每柱都呈八角形。柱下以石鼓为础,彭下又以石刻覆莲作承托。据考证,石刻覆莲是宋代建造此殿时所刻制,而巨型石柱则为明代维修此殿时所制。殿前廊檐下的8根石柱,都饰以浅浮雕,殿门两侧4柱正南面镌刻翼龙在云中翱翔,栩栩如生,世所罕见。其余各面刻有宝相牡丹或缠枝西番莲花。殿檐下的梁坊斗拱皆饰以云龙和彩绘贴金工艺,可谓精美绝伦!大殿正面重檐之间,高悬一匾,上书“亚圣殿”楷书贴金大字,四周环绕以精雕的5条金龙。
      殿之正面朱槅并列,正中门额上悬挂“道阐尼山”横匾一块。殿内承以8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门两柱正面凸镌一副巨型抱柱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门匾和对联均为乾隆皇帝手书。
     进入殿内,使人顿有肃穆之感,而生景仰之情。抬头仰视团龙彩绘的承尘藻井,矞皇辉奂。在藻井之下,横悬清雍正皇帝手书“守先待后”金匾一块。大殿正中,在雕龙贴金的神龛内,供奉着衮冕九旒九章的孟子塑像。孟子塑像在“文革”期间被毁,1986年重塑恢复如旧。
      东侧神龛内,供奉着孟子弟子利国侯乐正子的塑像。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战国时鲁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三月十四日被封为利国侯。朝廷封侯诏旨称乐正子“学古之道好善,优于天下,追以侯爵,其配食焉。斯文之光,万古不泯。”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邹县令胡继先编纂的《邹志》中,记述乐正子,“孟子曾以‘善人’、‘信人’称之。尝仕鲁,荐孟子不果。鲁欲使之为政,孟子闻之喜而不寐焉”。



 
      宏伟壮观的亚圣殿,除用于纪念孟子之外,还是一处集古代建 筑、雕刻、铸造、绘画于一体的艺术博物馆。它既有创建时的石刻覆莲柱础,也有明代大修时增添的减地浅线雕刻石柱,又有清康熙年间重建的木架结构,可谓古代建筑之典范。它与曲阜孔庙的“大成殿”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亚圣寝殿:寝殿紧靠亚圣殿之后,并有高筑甬道同亚圣殿后檐台相连结。此殿始建于元元贞元年(1295年),原名为“邾国公祠堂”,是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明弘治十年(1497年),增修孟庙时改为“寝殿”,成为祭祀孟子夫人田氏的专祠。殿内供奉“亚圣夫人田氏之位”的木制牌位 。现辟为展览孟子生平事迹的地方。寝殿为五楹歇山式建筑,高10.67米,纵深12.58米,横宽21.23米。殿前露台之下甬道右侧竖有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同时镌刻八思巴文和汉文互相对照的褒崇孟子父母的《皇帝圣旨碑》。露台和甬道之上有三棵古桧树,为北宋宣和年间所植,距今已九百年,依然青翠蓊郁,茁壮茂盛。
      宋代古桧:据《重纂三迁志》载:“庙中古桧有三二在寝殿前,一在殿后,皆宋宣和三年县令朱缶改建庙时所植”。

      孟子生平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生卒年月不可详考,目前较流行的说法,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由于有关孟子的故事中,大多只见其母,不见其父,所以多数人认为孟子早年丧父。他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百家争鸣高潮中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十五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大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约有数百人。
  孟子生活的时代,各国诸侯都在设法保存自己,扩张势力,最盛行的学术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面对诸侯之间的非正义战争,大约四十多岁时,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美好愿望,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他曾游说于梁(魏)、齐、宋、滕、鲁等国,但仁政理想未能实现。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恢复了建于临淄城西的“稷下学宫”,一时间,汇集了上千名士,成为当时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于是,孟子再次前往齐国,希望在这里能够实现他的理想。齐宣王聘他为客卿。
  在稷下学宫,孟子吸收各家所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以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了分歧。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孟离开齐国返归故里。
  回到邹国时,孟子已六十多岁,从此他不再出游,而是在家乡兴办学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著《孟子》。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岁,葬于邹国境内(今邹城市城东北约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子林。邹国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废除了在冬至日贺冬的习俗(“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 )。
  孟子去世后,经历代学者的推崇,逐步确立了儒学嫡系传人的地位,东汉赵岐首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元至顺元年(1330年),文宗皇帝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这是孟子始被封建朝廷尊封为“亚圣”。从此,在中国历史上,“亚圣”便与孟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孟子的代名词。  



















      孟子名言名句:
  1、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8、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9、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1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1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8、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9、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20、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21、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2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23、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2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6、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27、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28、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9、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30、养心莫善于寡欲。
  31、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3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35、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3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8、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39、仁则荣,不仁则辱。
  40、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41、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www.lz13.cn)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4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3、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44、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45、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46、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4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9、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50、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51、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5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3、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54、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梓树:俗称河楸、花楸,落叶乔木,属紫葳科。洗光,不耐干瘠,叶如心状,开喇叭花,蒴果细长如筷,经冬不落,材质轻软,可供家具、乐器等用。古人常在房前屋后种植桑树、梓树。桑梓意指故乡。





  
 

      启圣寝殿:位于启圣殿之后,有高筑甬道相通,是供奉孟子母亲的殿堂,始建于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该殿原名为“宣献夫人殿”,后改为孟母殿。殿高7.80米,东西横宽10.98米,南北纵深9.53米。殿内无塑像,正中神龛内安放一木主牌位,其上楷书“邹国端范宣献夫人之位”。东壁有一神龛,内放孟子立体石刻像一尊。据旧县志载,此为宋景佑年间孔道辅修理孟母墓时所得,定名为“孟子自刻为母殉葬石像”。殿内西侧竖有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致祭碑。后人称誉孟母“三迁之教,炳彪天壤。子之圣即母之圣”。《韩诗外传》载:“对孟子之语实天下为人姑者之模范,矧独母教而已哉。”孟母早在唐代即辟有专祠岁祭,宋代被封为“邾国宣献夫人”,清乾隆三年(1738年),加封为“邹国端范宣献夫人”。

 

 










       启圣殿:始建于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重修。原名为“邾国公殿”。为供奉孟子父亲启圣邾国公孟孙激的殿堂,故名。位于孟庙第四进院落东路,启贤门内,亚圣殿左侧。殿为五楹,四周出厦,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高9.97米,东西横宽12.40米,南北纵深10.60米。孟子父亲名激,字公宜。殿正中神龛内安置冠服七旒七章的孟子父亲塑像,像前木牌位上楷书“启圣邾国公之位”。殿内龛、像“文革”中被毁,1986年恢复塑像。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元仁宗追封孟父为“邾国公”。



 

 
 
 

      孟庙碑林:孟庙东路启圣门至启圣殿甬道西侧,碑碣林立,为孟庙各类石碑存放之处,称为孟庙碑林。此碑林保存孟庙历代碑碣280多块。从年代上分,有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从字体上分,有篆、隶、行、草、楷书等;从文字种类上分,除汉字外,还有蒙文(元代八思巴文);从形式上分,有文言亦有白话,有文字亦有图画;从内容上分,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震灾害等各方面的记述。孟庙碑林实为研究我国文字沿革变化和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及书法艺术发展变化的珍贵资料,是我国除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碑林之外的又一大型碑林。
      这些碑刻,深受历代文人学者所重视。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西汉《莱子侯刻石》,亦称《天凤刻石》。另外,如汉代《石墙村刻石》、元代仿刻《李斯小篆·秦峄山碑》、西晋《刘宝墓志铭》、唐欧阳询书《苏玉华墓志铭》、明董其昌《题孟庙古桧一首》诗碑等,都是世所罕见的稀有珍品。碑林中,宋元丰六年(1083年),封赠孟轲的《尚书省牒文碑》、宋宣和四年(1122年)《先师邹国公孟子庙记》碑,对研究考证孟子的封赠及孟庙变迁历史是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元至顺二年(1334年)九月《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圣旨碑》,碑身镌刻两种文字。上半部为蒙古八思巴文,下半部为汉文对译,亦是孟庙最为珍贵的碑刻之一。此碑以铭文的形式保存了最早的蒙古文文献,俗称八思巴文。这种文字在加速蒙族吸收汉族文化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上起过积极作用,元亡后不再使用。这类碑刻在全国寥若晨星,是研究蒙、汉、藏各族文化交融历史的难得艺术瑰宝。























      焚帛池:位于祧主祠之后的一个独立小院内,孟庙寝殿之西侧。院之东南向东开一小门,与亚圣殿院相通。院的正中,建有一座方形垣墙,门向正南,其内正中偏北建有一须弥座的砖台,台上放置一石雕长方形池子,正面刻有楷书“焚帛池”三字。孟氏后裔每次祭祀祖先后,即在此处焚烧祭文。

      洞槐望月:在孟庙寝殿西侧焚帛池院的西垣墙上,斜倚着一株古槐,经测量,原树干直径在6米以上。现树干枯朽,在古槐树皮上又生长出新的树干,高大茂盛。中空的树干形成直径约1米的圆洞,入夜,明月从洞中透出,颇富古雅奇趣,孟子五十六代嫡孙孟希文曾在树洞之中望到月亮,题字“洞槐望月”,亦是孟庙一景。据考证,此槐树最早栽植于唐代,有一千多年的树龄,当比孟庙历史还长。



      祧主祠:位于亚圣殿之西侧,致严堂之后。亚圣殿西侧有一小门,取名 “义路”,可通往祧主祠院。祧主祠原名孟氏家庙,确切地说是孟氏远祖之庙。始建于元代,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重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后改称祧主祠。祠为三楹,高7.45米,东西横宽10.06米,南北纵深8米。祠内安放孟氏大宗户五代以上至二世祖的木制神主牌位。古时卿大夫立庙,祀太高祖以下五世,再上,则祧而迁其主。孟氏大宗,以孟子为不祧之祖。孟府大堂东侧建有“五代祠”,祀大宗主鬯之五世,降则迁其太高祖以上之主于此,远依始祖,昭穆秩然。祠门上正中悬挂一竖匾,上书“孟氏大宗祧主祠”七字。















      致严堂:位于亚圣殿西侧孟庙第四进院落的西路。穿越致敬门,为一方形过道小院,正北有一门名为“斋戒门”,门内是一座雅静秀丽的小庭院。院内外四周墙壁上镶嵌着50多块碑刻,多为历代名人文士前来孟庙晋谒游览留下的诗词题咏。斋戒门内东西两侧,一雌一雄两株古老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绿荫蔽满整个庭院。西侧,有一株古老的紫藤萝旋转曲折,宛如游龙,缠绕着银杏树干,一直伸到树顶,为孟庙奇景之一。每到初夏时节,一串串葡萄似的紫藤花盛开,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
      院北建堂三楹,即“致严堂,取义于《孝经》“致祭必宜致其严”,即严肃、诚敬之意。该堂始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明清多次维修,现存建筑为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重修。堂中悬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孟子第七十三代孙孟庆棠手书“致严堂”三字横匾一块。此堂原名“斋宿所”,是孟子嫡系后裔祭祀前沐浴、更衣、斋戒之所。



 





 

      “仁廉公勤”官箴碑:古代为官者,凡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严于律己、洁身自好者,几乎都有用来约束、鞭策、激励自己的箴言,称为“官箴”。“官箴”最早是指百姓对帝王的劝诫,后逐渐变为对官吏的劝诫。在邹城孟庙致敬门门廊内西侧,有通极为罕见的四面碑——明代的“仁廉公勤”官箴碑。
  要拜谒邹城孟庙,读懂“仁廉公勤”官箴碑,要先从一个人物开始说起,这个人物就是“铁面御史赵抃”。北宋熙宁年间的一个早晨,赵抃去成都上任。赵抃的行装十分简单,随身只带着一只古琴,还有一只白鹤。(琴”和“鹤”都是古代文人学士高雅不俗的象征)。古琴放在一只布袋里,而白鹤则放在一只竹篓里,一琴一鹤分两边驮在一匹马上,这就是赵抃的全部行装了。
  皇帝宋神宗听说赵抃只带一琴一鹤上任的事后,十分赞赏地对赵抃说:“你能以匹马入蜀上任,只随带一琴一鹤,这实在太好了。希望你到任后,能够精兵简政,不贪财物,就像你的行装一样简单。”在任期间他为政简易,一清如水,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他常以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以鹤顶上的红色激励自己赤心为国。四年后,赵抃回朝升任参知政事,离开成都的时候,其马背上驮着的仍然是那“一琴一鹤”,别无它物。赵抃的清廉风范令人敬仰。因此便以“一琴一鹤”代指赵抃而传颂古今,成为为政者的楷模。这一琴一鹤的典故就录入了这面石碑。
  这是一幢极为罕见的四面碑,称为“仁廉公勤”官箴碑,古代为官者凡是能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严于律己、洁身自好者几乎都有用来鞭策、激励、约束自己的箴言,称为官箴。这块“仁廉公勤”官箴碑就是明万历年间邹县知事梁州彦立于县衙内的官箴碑,用以策励自己及僚属廉洁勤政。解放后移入孟庙保存。它四面刻字,每面阐述了一段箴言,分别以“仁廉公勤”为题。
  廉箴面北向,“惟士之廉,犹女之洁,苟一毫之玷污,为终身之玷缺。彼美君子,一鹤一琴,望之凛然,清风古今。”意思就是说,为官者的清廉,如同女子的贞洁,如果有丝毫的玷污,就会成为终身的污点缺憾。为官者应像赵抃一样,为官清廉,清廉风范传颂古今。
  仁箴面西向,“古者于民饥溺,犹已饥溺。心诚求之,若保赤子。”这是关于“仁”的箴言,正如孟子所说“仁,恻隐之心也。”对于百姓的疾苦,就像自己的疾苦,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就像母亲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为政者应施行“仁政”这又恰是孟子的主要思想。
  公箴面南向,碑文大体意思是,厚待亲戚,亲近小人,这是周朝太师尹氏不能治理好国家的原因;开诚布公,胸怀坦诚,这是诸葛亮优于其他辅臣的方面。所以说,人心原本如日月光洁,如果受到私欲的侵蚀,就会背离康庄大道。偏听偏信,就会冤屈正直的人而惠及奸佞;喜怒无常,就会赏罚无度。只有公正才能有英明之举,否则便会徇私枉法。
  勤箴面东向,碑文的大体意思是:你华丽的服饰,你丰盛的美味,你所有的吃穿用度不都是出自百姓的劳作吗?你住百姓供给的房屋,为何不勤勉做事?你拿着朝廷的俸禄,却为何工作懈怠?稍有良心,怎能不感到惭愧呢?古代的君子皆能粗茶淡饭,辛勤劳作,迎难而上,每日如此。自省自励,安然而卧。在这方面,谁能作为我们的老师呢?那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和韩琦。
  官箴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仁廉公勤”官箴碑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宋明时期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孟庙始建于宋朝,孟子也在宋时被封建帝王尊为“邹国公”,明朝时被称为“亚圣”。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编撰在一起合成“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赵抃也正是读着孟子的书走上仕途,留下了“一琴一鹤”的佳话。朱熹的再传弟子真德秀,基于自身对儒学的理解和认识,提出了“仁廉公勤”四字箴言,后儒学才子王迈加以编撰。明朝时梁州彦又恰恰选择了其作为官箴,立碑于邹县,让孟子的思想回归孟子故里,这是历史的巧合,更是历史的选择,也为孟庙,为孟子增添了一段佳话。

 









      养气门:养气门始建于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原名“毓秀门”。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重修时改名为“养气门”。“养气”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篇:“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庙内还保存着近几十年从全市各地陆续收集来的汉代石人、石羊,隋唐的石造像,元大德九年(1305年)盘龙高浮雕石柱,明代石棺等,以及100多块汉代墓画像石,有西汉的多线刻、浅雕人物、龙兽,东汉的各类浮雕。汉画像石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艺术造诣高超。这些艺术珍品像一朵朵奇花异葩,为古老的圣庙增添了光彩。



      亚圣木坊:养气门(即西门)外,孟庙垣墙之西,在南北通衢的大街上,建有一座横跨大街的木坊。该坊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4柱3洞,丹薨碧瓦,飞檐翘角,彩画鲜明。檐下半拱11踩5翘,正中一间悬山式坊顶高出两侧歇山式坊顶,主次分明。4个歇山式坊角向外伸出,高高翘起。木坊正中门楣横书“亚圣”2字,故名“亚圣木坊”。早在东汉时,京兆长陵人赵岐在《孟子题辞》中,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亦称颂孟子为“亚圣之才”。“亚圣”作为官方称谓,起源于元代。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孟子始被封建王朝尊封为“亚圣”。

      长长的街道,一边是孟庙,一边是孟府,满满的都是历史的沧桑......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4.3


      孟庙孟府的游客中心及购票处......

      千万要记得带教师证和学生证呀......


      广场上的孟庙平面示意图......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