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7春节·武夷游——大王峰

$
0
0

2017春节·武夷游——大王峰


      出得柳永纪念馆后,我们一路上山,继续大王峰的游览.....



  前行百余米,前面这座洁白如玉的徐霞客塑像,就是1996年武夷山市为纪念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首次入闽考察武夷山380周年而建造的。1616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徐霞客,头戴母亲亲手缝制的云游冠,从家乡江苏江阴县(现为江阴市)出发,穿浙江、过江西,首次踏上了入闽的艰辛道路,对武夷山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活动。就中这短短的三天时间里,他几乎踏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写下了不朽名篇《游武夷山日记》,精确地记载了武夷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排列和九曲溪的发源流向,记载了峰峦崖谷和洞穴溪潭的位置,出色地描绘了神厅秀丽的武夷山水。

  万春苑,位于大王峰东南麓,系利用过去荒废的茶园兴建而成。园内曲径通幽,环境优美,占地2.66公顷。它收集了热带、温带、中亚热带的各类植物2000多种,其中有四大类型:观花型、观叶型、观茎型和观果型,仅兰花就有100多种。园内浓荫蔽日,枝叶重叠,清幽喜人。园中各类盆景更是形态各异,许多藤本植物往复攀缠,交织如网,构成独具一格的绿色景观。这个景点还是人们参观、观赏、考察和进行植物科研的好场所。

 武夷山有着世界生物多样性之称,到武夷山虽不能到深山老林中一睹究竟,不妨进入武夷山万春苑一睹精彩,见识一下古朴的武夷山人是如何将名川大山搬进万春苑,好好享受一下植物的世界。



      朴(pò)树,别名黄果朴 白麻子 朴 朴榆 朴仔树 沙朴,拉丁学名:Celtis sinensis Pers.,荨麻目落叶乔木;分布于河南、山东、长江中下游和以南诸省区以及台湾;越南,老挝也有。根皮入药,治腰痛、漆疮。











 



      好高的竹林啊......

 
  这座山峰就是大王峰。现在我们沿"徐霞客入山处"牌坊开始向上攀登。大王峰,又名天柱峰、纱帽岩,因山形如宦者纱帽,独具王者威严而得名。在武夷三十六峰中,向有"仙壑王"之称。大王峰海拔526.8米,四面陡峭,攀登较困难,是武夷山三大险径之一。当年徐霞客登大王峰时,日已西薄,下山寻路不得,竞"以手悬棘,乱附而下",险些青山埋忠骨。如今登峰的道路经过整修后,已是有惊无险。

 

      想起一首歌曲《大王叫我去巡山》......

 



      大王峰:大王峰又称纱帽岩、天柱峰,因山形如宦者纱帽,独具王者威仪而得名。它位万年宫西侧,雄跨九曲溪口,是进入武夷山的第一峰。海拔530米,上丰下敛,气势磅礴,远远望去,宛如擎天巨柱,在武夷三十六峰中,向有“仙壑王”之称。峰顶古木参天,有天鉴池、投龙洞、仙鹤岩、升真观遗址诸胜。南壁悬崖峭壁,仅南壁一条狭小的孔道,可供登临峰巅。这是一条直上直下的裂罅,宽仅尺许,中凿石级,可拾级盘旋而上。裂罅越高越窄,有的地方登临者需侧身缩腹,手足并用而过。峰腰有张仙岩,相传是汉代张垓坐化之处。有天鉴池,池水极清沏,虽旱不竭。池上流泉名“寒碧泉”。池侧为宋羽士林文能结庐处。从这里再升一梯,有升真观故址。从观左拾级而上,则为通天台。再往上登数十步,便到了大王峰顶。

      可惜的是这里拦着一道牌子,不让登山。我们只好围绕着大王峰转了一圈......
  "张仙岩",相传是汉代张垓坐化之处。从这里再登一梯,过小石门,大家看到的这口宽七尺,深三尺的水池,名为"天池",池水极为清沏,虽旱不竭。池上石泉为"寒碧泉",池侧为宋羽士林文能结庐处。从这里再上一梯,大家可以看到一块平地,平地上有升真观遗址。从观左拾级而上,大家看到的这一块平地,则为"通天台"。再往上登数十步,便到了大王峰顶。峰巅有一罅,宽约一米多,下窥黝黑,投以石,声殷殷如雷,片刻方息。相传这就是宋代屡遣使者投送"金龙玉筒"的地方,故名"投龙洞"。峰顶古树参天,积叶遍地,极为平旷。从峰巅俯瞰群峰碧水,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横欹在大王峰北侧,其麓相连,高不及大王峰的这座山峰就是幔亭峰。登帽亭峰的道路有二条,一是由大王峰升真洞旁上去,一是由换骨岩右侧直上。幔亭峰顶,地势平坦,有一片巨石,状如香鼎,叫做"宴仙坛"。据宋祝穆《武夷山记》载: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皇太姥、魏王子骞等古三仙人,在幔亭峰顶张幔为亭,结彩为屋数百间,大宴乡人,应召而来的男女二千多人循虹桥鱼贯而上,到了峰顶,幔亭、彩屋铺着红云茵、紫霞褥,金宇氤氲;鼓乐齐鸣,歌声嘹亮,席间食品全非人世间所有。歌师彭令昭高唱《人间可哀之曲》。随着歌声一停,空中隐约传来环佩车马声。仙人消失了,乡人随之下山。忽然间暴风骤雨走红桥,峰顶顿时空无一物,只剩丹崖翠壁依旧。"幔亭"之名即由此而来。镌刻在幔亭峰乐壁的"幔亭"二字,大四方丈,为明吴思学所书。石刻下方有一块巨石,浑然方正,上大下小,约莫可坐数十人,俗称"棋盘石"。相传当年汉武帝派遣使者来武夷山,就是在这里用乾鱼祀武夷君的,所以又称"汉祀坛"。
  幔亭峰北面的山峰是换骨岩。相传方外之士得道尸解,都要在此"换骨",方能羽化登仙,岩之得名,由此而来。换骨岩上有两个岩洞,一个叫灵云洞,一个叫云虚洞。灵云洞分上、下两洞,上洞在南壁,下洞在东壁,上下盘旋,互相沟通,宛如高楼上的回栏曲槛。上洞的石罅中,有泉七孔,四时不竭,名为七星泉。传说喝口七星泉的水,就能消灾除病。云虚洞在在岩的北壁。洞内方广数丈,可纳百余人。洞中有小楼两楹,不施片瓦,风雨不侵,俗称"仙女梳妆楼"。相传这是武夷山孔、庄、叶三位仙女修真的地方。
  换骨岩北面有石三块立于岩巅,即人们所说的三姑石。三姑是指"太素孔君、太微庄无君、太妙叶元君"。相传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崇安大旱,田土龟裂,禾苗枯焦。有一天,农人江小三的换骨岩下灌田,忽见三位道姑打扮的女子沿山径走来。她们见江小三等农人灌田辛苦,便招江小三上前,授以小葫芦和秘诀后便飘然而去。江小三如法施行,顷刻间,乌云密布,大雨如注,救活了枯焦的禾苗。为感谢这三位仙姑,清江小三来到了她们居住的"云虚洞"。正端祥间,忽见洞门大开,一道童引出这三位仙姑。江小三慌忙上前叩谢。三位仙姑告诉他:"我们本是会稽上虞人,唐天宝年间,来武夷山学道,栖息于天柱峰下,一日遇见皇太姥,授以"丹诀",承她指点,在换骨岩云虚洞中修练,今修烘已毕,就要离开武夷山"。说完,这三位仙姑倏地不见了。后乡人为纪念这三位仙姑,便将换岩骨巅的这三块巨石取名为"三姑石"。
 
 



 
      大王峰和玉女峰的美丽爱情故事传说:
      武夷山二曲溪南,但见大王峰独耸山头,雄姿巍巍;玉女峰伫立水畔,秀色亭亭,石崖苍苍的铁板嶂横亘其间。大王、玉女,东西分立,妆镜台前泪眼相望,情也悠悠,恨也悠悠,寓情于理,借景抒情,便有了一段动人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武夷山是一个洪水泛滥,野兽出没的地方。洪水一来,百姓们就躲进山水沟壑,靠吃野菜山果充饥。
      一年春上,气候反常得厉害,连着几天去黑日暗,狂风飞舞,雷雨交加,天空似乎裂开了口子,大雨瓢泼不止。令人毛骨悚然的山洪又暴发啦!洪水咆哮而来,卷走房屋,冲毁农田,男女老少乱作一团,纷纷逃命,有的爬上大树,有的登上高岩,来不及跑的,就被洪水卷走了。
      在少灾的人群中,有一位英俊的后生叫大王。他在经历了无数次洪灾的磨难后,深深地感到,像这样逃来跑去决不是个办法,只有彻底治理山河,才能解除百姓厄难。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乡亲们,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
      于是,大王领着乡亲们劈山凿石,削岭填沟,没日没夜地干呀,干呀!风吹来,雨打来,大王眉不皱手不停;雷劈来,电闪过,大王心不寒胆更壮。
      一月月,一年年,山上的花儿谢了又开,树上的叶子落了又长,南飞的大雁,飞去又飞回。
      大王和乡亲们挖哟,挖哟,削了一岭又一岭,开了一渠又一渠,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汗水汇成了淙淙的溪流,终于绕过了九曲十八弯开出了一条蜿蜒的九曲溪。
      大王和乡亲们砍呀,砍呀,砍倒了一棵又一棵大树,劈掉了一丛又一丛荆棘,开出了一片又一片良田;大王和乡亲们种哟,种哟,种了一丘又一丘,种了一垄又一垄,种下了一片片茶叶,一垄垄水稻,一丛丛果树。
      从此,满目荒凉的武夷山变成了群峰争奇,碧水兑秀,百花吐艳,茶果飘香的人间仙境。人们用不着再辗转飘泊,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愉快地唱道:
      清清九曲茶香飘,三十六峰奇峻峭。
      莫道天宫花月美,更有武夷风光妙。
      再说,那云海深处的天宫里,这天,玉帝的女儿玉女正倚窗对着心爱的鹦鹉哀叹天宫的凄冷寂寞;忽然,阵阵歌声卷着茶香飘上九重天,巧嘴的鹦鹉立刻学唱起来:“清清九曲茶香飘,三十六峰奇峻峭,莫道天宫花月美,更有武夷风光妙。”
      玉女听罢,愁眉舒展,心花怒放。她拨开云雾往下一看:啊!山丹丹,水碧碧,幽涧深谷茶青青,银锄飞舞歌满坡。山里人家,男耕女织,恩恩爱爱其乐融融。
      玉女陶醉了,想想天宫的凄冷寂寞,玉女动了真情。何不到人间去,到奇山秀水的武夷山去?玉女喜盈盈地驾起去彩,踏上七彩虹路,灵巧的鹦鹉愣愣地飞到她肩上,轻叫了三声,拔下一根色彩斑斓的羽毛给它的主人;玉女接过羽毛,亲了亲鹦鹉,乘风下凡去了。
      玉女来到人间,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村姑。她见溪水晶莹,群峰奇异,便情意盎然地摘了片芦叶化作轻筏,又折了枝芦杆变作竹篙,沿几曲溪顺水而下.......掠过并莲峰,流经晒布岩,穿过卧龙潭。
      玉女渐渐来到一曲,忽然,她看见村前地里一们魁梧英俊的后生哥,正在劳作,他腰圆膀壮,眉宇间显现出坚毅与刚强。看着他,玉女的脸渐渐泛上了上层红晕,玉女插篙下筏,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轻声细语地问道:“阿哥,能讨碗水喝吗?”大王抬起头一看,见是一位天生丽质的女子正笑吟吟地望着自己,不禁脸忽地红啦!他赶紧低下头提起茶壶就倒水。
      不知怎的,他心跳手颤,竟让茶水溢了出来,弄湿了玉女的纱裙。大王急忙脱下身上的白褂蹲下就插,玉女见他如此憨厚,心里暗暗喜欢!她轻轻推开大王的手,自己掏出手绢擦拭,老实的大王又倒满了一碗茶水,小心翼翼地递给玉女。玉女接过茶水,喝了一口,真甜真香哪!喝着香茶,再看着眼前英俊可爱的大王,玉女心里暖暖的。她想武夷山山美水美人美,我何不........
      “阿哥,我是天上的玉女,难忍天宫的凄冷寂寞,来到武夷山,您就收下我吧!”看着亭亭玉立的玉女,如此温柔多情,大王打心头喜欢,玉女从此留在了人间。她美丽勤劳,聪明能干,教姑娘们绣花织布,和乡亲们亲亲热热,和睦相处,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春天,茶山绿了,玉女和大王一起背着茶篓上山,走过一垄垄茶园,采回了一篮篮青茶。夏天,月儿圆了,玉女和大王一起打响柴刀竹竿,唱起了婉转的茶歌,跳起了欢快的刀花舞。秋天,茶花开了,玉女和大王一起采回了并蒂茶花,织进绚烂的花布,送给村里的乡亲。冬天,雪花飘了,玉女和大王一起对着傲雪红梅,立下山盟海誓,发誓彼此相爱,永结同心。
      乡亲们都说,大王和玉女是天生的一对。一个明媚的月夜,玉女独自倚在窗前,遥望天上的牛郎织女星出神。她想呀想呀,想起该送给大王一顶金纱帽!于是她掏出彩色羽毛,朝九天唤了三声鹦鹉,叫它送来金纱银梭!玉女话音刚落,鹦鹉就从云天里衔来金纱银梭,送到玉女手里,又拍着翅膀嘻嘻地笑道:“大王真好,大王真好!”羞得玉女满脸绯红地追打着它,鹦鹉一展翅,又扑哧飞上了云天。
      玉女目送鹦鹉远去了,就静坐在灯下飞梭走纱,一梭一梭,把对大王的缕缕情思织进了金纱帽。
      同是这个夜晚,同是这轮明月,大王也临窗遥望明月出神。他想呀想呀,想到该送给玉女一颗珍贵的金石印!于是他掏出一块金石,情意绵绵地对着圆月,一刀一刀精雕细刻,把对玉女的眷恋,深深地镌进了闪闪的金石里。
      又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月光像流水一般,静静地洒在大地上。九曲溪边,大王、玉女面对面会着。大王吹起笛子,悠扬的乐曲,随着月光流水,飘向遥远、遥远;玉女披着齐腰长发听得出神。月光把他俩的倩影投到清澈的溪里,碧波荡漾,泛起一阵阵涟漪。
      一曲终了,玉女方回过神来。“阿哥,想不到你的笛子吹得这么动听。”
      “哈哈!”大玉大笑着说道,“你以为我只会舞刀射箭,荷锄犁田,不会吹笛。其实,我从小就喜欢吹笛。过去因为太忙,顾不上,现在你来了,又有这兴致了!”
      “那以后每逢风清月朗之夜,我就到这溪边来,听你吹笛。”玉女含情脉脉。
      “玉女.......”大王欲言又止。“你要说什么?你说嘛?”玉女娇羞地摇着大王的膝,用鼓励殷盼的目光望着大王。
      大王终于鼓足勇气:“玉女,咱们.......咱们成亲吧!”
      玉女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正想答应,忽又望着水中明月,沉思不语。
      “怎么,你不愿意?”大王急了,拉着玉女的手不放。玉女长叹一声:“唉,我虽到了人们,可还是个仙女,仙凡结合,是犯天条的呀!”
      “你怕受到天庭惩罚?”大王疑惑了。
      “我要是害怕,就不会下凡了,我是怕连累你呀。”玉女声音很沉、很沉。“我不怕。”大王语气十分坚毅,“就是把我化作岩石,我也要与你连在一起。”
      “你胡说什么!”玉女急忙捣住大王的嘴,“但愿父皇永远发现不了,我们就可以白头偕老了。”
      “你答应与我成条了?”大王惊喜。
      “我的傻大王!”玉女用纤纤细手,轻轻地点着大王的脑门。
      大王激动地从怀里掏出那颗精心雕刻的金石印,双手捧送给玉女,并把早已备好的一朵朵五彩山花,插在玉女头上。
      玉女深情地看着大王,接过金石印,也从怀里取出那顶绚烂多彩的金纱帽,给大王戴上;又羞涩地从头上取下那把洁白透明的香梳轻轻地放在大王手里......
      大王接过香梳,顺势将玉女紧紧地搂在怀里。
      到了后来,唉别提了,出来个铁板怪,把他们的爱情故事捅到玉皇大帝那,玉皇大帝一怒之下就把他们都点成石头,也就是现在的:大王峰和玉女峰。







 
 






 

 















 
 











 













 



附:《游武夷山日记》 徐霞客
      二月二十一日,出崇安南门,觅舟。西北一溪自分水关,东北一溪自温岭关,合注县南,通郡省入海。顺流三十里,见溪边一峰横欹,一峰独耸,余诧而瞩目,则欹者幔亭峰,耸者大王峰也。峰南一溪,东向而入大溪者,即武夷溪也。冲祐宫傍峰临溪。予欲先抵九曲,然后顺流探历,遂舍宫不登,逆流而进。流甚驶,舟子跣行溪间以挽舟。第一曲,右为幔亭峰、大王峰,左为狮子峰、观音岩。而溪右之濒水者曰水光石,石崖壁峭而立,间有三孔,作“品”字状。三曲右为会仙,左为不藏峰、大藏峰。大藏壁立千仞,崖端**数孔,乱插木板如杌。一小舟斜架**口,木末号曰“架壑舟”。四典右为钓鱼台、希真岩,左为鸡栖岩、晏仙岩。鸡栖岩半有洞,外隘中宏,横插木板,(宛然埘搩。下一潭深碧,为卧龙潭。其右大隐屏、接笋峰,左更衣台。)天柱峰者,五曲也。文公书院正在大隐屏下。抵六曲,右为仙掌岩、天游峰,左为晚对峰、响声岩。回望隐屏、天游之间,危梯飞阁悬其上不胜神往!而舟亦以溜急不得进,还泊曹家石。登陆,入云(窝,排云)穿石,俱从乱崖中宛转得路。窝后即接笋峰;峰骈附于大隐屏,其腰横两截痕,故曰“接笋”。循其侧石隘,跻磴数层,四山环翠,中留隙地如掌者为茶洞。洞口由西入,口南为接笋峰,口北为仙掌岩。仙掌之东为天游,天游之南为大隐屏。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天蹬道,独西峰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奇矫也。从其中扳跻登隐屏,至绝壁处,悬大木为梯,贴壁直竖云间。梯凡三接,级共八十一。级尽,有铁索横系山腰,下凿坎受足。扳索转峰而西,夹壁中有冈介其间,若垂尾。凿磴以登,即隐屏顶也。有亭有竹,四面悬崖,凭空下眺,真仙凡敻隔!仍下悬梯,至茶洞,仰视所登之处,崭崭在云汉。隘口北崖即仙掌岩。岩壁屹立雄展,中有斑痕如人掌,长盈丈者数十行。循崖北上,至巅,落照侵松,山光水曲,交加入览。南转,行夹谷中。谷尽,忽透出峰头,三面壁立,有亭踞其首,即天游峰矣。是峰处九曲之中,不临溪,而九曲之溪,三面环之。东望为大王峰,而一曲至三曲之溪环之。南望为更衣台,南之近者,则大隐屏诸峰也,四曲至六曲之溪环之。西望为三教峰,西之近者则天壶诸峰也,七曲至九曲之溪环之。惟北向无溪,而山从水帘诸山层叠而来,至此中悬。其前之俯而瞰者,即茶洞也。自茶洞仰眺,但见绝壁干霄,泉从侧间泻下,初不知其上有峰可憩。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立台上,望落日半规,远近峰峦,青紫万状。台后为天游观。亟辞去,抵舟已昏黑矣。
      二十二日登涯,辞仙掌而西。余所循者,乃溪之右涯,其隔溪则左涯也。第七曲右为三仰峰、天壶峰,左为城高岩。三仰之下为小桃源,崩崖堆错,外成石门。由门伛偻而入,有地一匝,四山环绕,中有平畦曲涧,围以苍松翠竹,鸡声人语,俱在翠微中。出门而西,即为北廊岩,岩顶即为天壶峰。其对岸之城高岩矗然独上,四旁峭削如城。岩顶有庵,亦悬梯可登,以隔溪不及也。第八曲右为鼓楼岩、鼓之岩,左为大廪石、海蚱石。予过鼓楼岩之西,折而北行坞中,扳陟峰顶,两石兀立如鼓子庵。仰望岩上,乱**中多木板横插。转岩后,壁间一洞更深敞,曰吴公洞。梯毁不能登。望三教峰百趋,缘山越磴,深木蓊苁其上。抵峰,有亭缀其旁,可东眺鼓子诸胜。山头三峰,石骨挺然并矗。从石罅间蹑蹬而升,傍崖得一亭,穿亭入石门,两崖夹峙,壁立参天,中通一线,上下尺余,人行其间,毛骨阴悚!盖三峰攒立,此其两峰之罅。其侧尚子,为灵峰之白云洞。至峰头,从石罅中累级而上,两壁夹立,颇似黄山之天门。级穷,迤逦至岩下,因岩架屋,亦如鼓子。登楼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来,分而环之,至曲复合为一。洲外两山渐开,九曲已尽。是岩在九曲尽处,重岩回叠,地甚幽爽。岩北尽处,更有一岩尤奇;上下皆绝壁,壁间横凹仅一线,须伏身蛇行,盘壁而度乃可人。余即从壁凹行,已而凹渐低,壁渐危,则伛偻就之;愈低愈狭,则膝行蛇伏,至凹转处,上下仅县七寸,阔止尺五。凹外壁深万仞,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盘旋久之,得度其险。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置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半晌,返前岩。更至后岩,方构新室,亦幽敞可爱。出向九曲溪,则狮子岩在焉。循溪而返,隔溪观八曲之人面石,七曲之城高岩,蔚然奇丽,为之神飞。复泊舟,由云窝入茶洞,穹窿窈窕,再至矣,再不能去。已由云窝左转,入伏羲洞,洞颇阴森。左出大隐屏之阳,即紫阳书院,谒先生庙像。顺流鼓槕,两崖苍翠如飞,翻恨舟行之速。已过天柱峰、更衣台,泊舟四曲之南涯。自御茶园登崖,欲绕出金鸡岩之上,迷荆萦棘,不得路。乃从岩后大道东行,冀有旁路可登大藏、小藏诸峰。复不得。透出溪旁,已在玉女峰下。欲从此寻一线天,彷徨无可问,而舟泊金鸡洞下,迥不相闻。乃沿溪觅路,迤逦大藏、小藏诸峰之麓。一带峭削高搴,砂碛崩壅,土人多植茶其上。从茗柯中行,下瞰深溪,上仰危崖,所谓“仙学堂”‘“藏仙窟”,俱不暇辩。已至架壑舟,仰见虚舟宛然,较前溪中所见更悉。大藏之西,其路渐穷。向荆棘中扪壁而上。还瞰大藏西岩,亦架一舟,但两岩对峙,不能至其地也。忽一舟自二曲逆流而至,急下山招之,其人以舟来受,亦游客初至者,约余返更衣台,同览一线天、虎啸岩诸胜。过余泊舟处,并槕顺流而下,欲上幔亭,问大王峰。抵一曲之水光石,约舟待溪口。余复登涯,步入,至止止庵。望庵后有径可仍下庵前西转,登山二里许,抵峰下,从乱箐中寻登仙石。石旁峰突起,作仰企状,鹤模石在峰壁罅间,霜翎朱顶,裂纹如绘。旁路穷,有梯悬绝壁间,蹑而上,摇摇欲堕。梯穷得一岩,则张仙遗蜕也。岩在峰半。觅徐仙岩,皆石壁不可通,下梯寻别道,又不可得。蹑石则峭削无阶,投莽则深密莫辩,佣夫在前,得断磴,大呼得路,余裂衣不顾,趋就之。复不能前。日已西薄,遂以手悬棘乱坠而下,得道,已在万年宫右。趋入宫,甚森敞。羽士迎言:“大王峰顶久不能到,惟张岩梯在,峰顶六梯及徐岩梯俱已朽坏,徐仙蜕已移入会真庙矣。”出宫右转,过会真庙。庙前大枫扶疏,荫数亩,围数十抱。羽士归舟。
      二十三日登陆,觅换骨岩、水帘洞诸胜。命移舟十里,候于赤石街。予乃入会真观,谒武夷君及徐仙遗蜕。出庙,循幔亭东麓,北行二里,见幔亭峰后三峰骈立,异而问之,三姑峰也。换骨岩即在其旁。望之,趋。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清韵。然业已上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绕出其后,复众旧路下,至前所瞰突泉处。从此越岭,即水帘洞路;从此而下,即突泉壁也。予前从上瞰,未尽其妙,至是复造其下,仰望突泉,又在半壁之上,旁引水为碓,有梯架之,凿为沟以引泉。予循梯扳壁,至突泉下。其凹之上下四旁,无处非水,而中有一石突起可坐。坐久之,下壁循竹间路,越岭三重,从山腰约行七里,乃下坞,穿石门而上半里,即水帘洞。危崖千仞,上突下嵌,泉从岩高矗上突,故岩下构室数重,而飞泉犹落槛外。先在途闻睹阁寨颇奇,道流指余仍旧路,越山可至。予出石门,爱坞溪之胜,误走赤石街道。途人指从度小桥而南,亦可往,从之。登山,入一隘,两山夹之,有曲槛悬楼,望赤石街甚近。遂从旧道,三里,渡一溪,又一里,则赤石街大溪也。下舟挂帆,二十里,返崇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