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7春节·武夷游——柳永纪念馆

$
0
0

2017春节·武夷游——柳永纪念馆


      看见一处看似很有历史的建筑,原来是柳永纪念馆。柳永竟然是武夷人,真是涨知识......

      此建筑位于九曲溪一曲尽处的北岸,坐落在四壁陡峭、屹然耸立的大王峰脚下,遥对着丹霞峻拔、苍松环簇的幔亭峰。内里游人极少。阁楼牌匾,一书“白衣卿相”,一书“一代词宗”,这里竟是柳永纪念馆......
      入纪念馆,两处景致颇为引人注目。一处是名为“执手相看泪眼”的浮雕。另一处则是这面“柳词墙”。这两处景致风格各异,但主要元素却颇为一致:耆卿先生的《雨霖铃》。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赶考落第,愤而离开京师。离情别绪和念想中的凄楚情状一齐迸发,于是,词人遂写下了此首凄婉动人的千古名篇。作此篇后,这位对后世词家产生深远影响的婉约派词人,便由水路南下,以填词为生,词名日隆。

      走进纪念馆,迎面照壁上是毛泽东书写的巨幅柳永佳词《望海潮》。照壁后有东西两个展厅,各54平方米。东厢展厅为"柳永生平"展厅,分书香门第、幸福童年,蹉跎的青壮年岁月,失意官场、颠沛流离,苦吟成名、《乐章》传世,美哉柳词、好评如潮,毛泽东论柳词,千古乐章传后世,开展柳词研究、弘扬武夷文化八个部分,以23块版面、大量的图片和简练的文字,展示柳永一生和柳词的重大影响及后世对柳词的高度评价。西厢展厅为"柳词书画"厅,展示有关柳永的书画30余幅。两展厅的展柜、展橱均陈列古今中外与柳词相关的书籍、画卷,有《碧鸡漫志》、《能改斋漫录》、《宋元名家词》、《毛泽东手书历代诗词墨宝》、《清明上河图》等。纪念馆后壁题刻着柳永生平最广为流传的词。纪念馆后厅为柳词《巫山一段云》和《煮海歌》词意画之馆,共34平方米,各陈列词全文和词意画11幅。词意画馆三楼,为品茶室,这里可眺望九曲清溪和玉女、大王、幔亭、铁板、勒马、狮子诸峰岩,融赏景与品茗于一体,令人飘逸、陶醉。纪念馆后隔着一小片翠竹林与九曲溪滨临,为游客品茗和观赏茶艺、茶道的休闲佳处。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宋词四大家,中国古代十大悲情才子。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雨霖铃》。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创作长调甚多,流传甚广,对当时词的发展起一定影响。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年经历: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东(今山西),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984年,费县;或987年,任城;史无明确记载)。
  淳化元年(990年),柳宜入汴京-,授全州通判,柳永随父赴任。淳化五年(994年),柳宜以赞善大夫调往扬州,柳永随往,习作《劝学文》。至道三年(997年),柳宜屡迁至国子博士,命其弟携画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随叔归乡。
  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乡,游览名胜中峰寺,作诗《题中峰寺》。柳永读到《眉峰碧》,甚爱此词,将它题写在墙壁上,反复琢磨。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尝试为词,作《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歌颂家乡风景武夷山,有“飘飘凌云之意”。



  流寓江淮: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计划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由钱塘入杭州,因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华,遂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咸平六年(1003年),孙何知杭州,门禁甚严,柳永作《望海潮·东南形胜》,前往拜谒。此词一出,即广为传诵,柳永亦因此名噪一时。
  景德元年(1004年)秋,孙何还京太常礼院,柳永做《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追忆陪孙何游乐情事。
  景德年间(1004—1007年),柳永离开杭州,沿汴河到苏州,作《双声子·晚天萧索》;不久入扬州,作《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追忆旧游,度过了青年时期的一段放浪生活。

  科举之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入京师汴京(今开封)。时北宋承平日久,都城繁华极盛:元宵,皇帝与民同乐;清明,郊外踏青;端午,龙舟竞渡;汴京风情,纸迷金醉。柳永凌云辞赋,将帝都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及试,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受到严厉谴责,柳永初试落第。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但对中举出仕并未完全绝望。不久之后,柳永作词《如鱼水·帝里疏散》,对此次应试的不利,柳永已不再介怀,对试举仍抱希望。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柳永第二次参加礼部考试,再度落第。同时,与相好歌女虫娘关系出现裂痕,柳永作词《征部乐·雅欢幽会》,抒发失意兼失恋的苦闷情绪。
  天禧二年(1018年),长兄柳三复进士及第,柳永第三次落榜。




  浪迹天涯: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愤而离开京师,与情人(或为虫娘)离别,作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由水路南下,填词为生,词名日隆。[26-27] 因漂泊日久,身心疲惫,柳永作《轮台子·一枕清宵好梦》,追忆“却返瑶京,重买千金笑”,感叹“芳年壮岁,离多欢少”。
  天圣七年(1029年),柳永返回京师,汴京繁华依旧,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触目伤怀,柳永又离开京都,前往西北。
  明道年间(1032—1033年),柳永漫游渭南,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不久,至成都,时田况知益州,锦里风流、蚕市繁华,柳永作词以赠。出成都后,柳永又沿长江向东,过湖南、抵鄂州。
  释褐为官: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是年春闱,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
  二月,柳永由汴京至睦州,途经苏州,时范仲淹知苏州,柳永遂前往拜谒,并作词进献。九月,睦州知州吕蔚爱慕柳永才华,向朝廷举荐,因“未有善状”受阻。
  景祐元年(1037年),柳永调任余杭县令,抚民清净,深得百姓爱戴。宝元二年(1039年),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作《煮海歌》,对盐工的艰苦劳作予以深刻描述。柳永为政有声,被称为“名宦”。
  转官辞世:庆历三年(1043年),调任泗州判官。时柳永已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绩,按宋制理应磨勘改官,竟未成行,柳永“久困选调”,遂有“游宦成羁旅”之叹。秋,柳永进献新词《醉蓬莱·渐亭皋叶下》,因有“太液波翻”等语,不合圣意,改官投诉无果而终。八月,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颁行庆历新政,重订-磨勘之法。柳永申雪投诉,改为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
  庆历六年(1046年),转官著作郎。次年,柳永再度游苏州,作词赠苏州知州滕宗谅。
  皇祐元年(1049年),转官太常博士。次年,改任屯田员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润州。
  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与世长辞。





  柳永的词:柳永是第一个专心致力于歌词创作的人,他以“一生精力在是”,其毁誉枯皆与词息息相关,他用词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天赋,用词抒写自己的情感与遭际,也用词记录见闻感受甚至作为交游谋生的手段。因此,比之唐五代与北宋初期的词,柳词在内容上便有了很大的开拓。他的词,不再是仅仅用以佐酒助兴,也不再囿于狭小的生活圈子,而是面向更广阔的天地,都市风光、湖山胜景、羁旅行役、咏物怀古、祝颂投赠、游宴赠记、相思相别、悼亡游仙在柳词中无所不有。柳词现存二百一十二首,描绘都市繁华、节日盛况及祝颂投赠之词约三十首,羁旅行役之词约七下首,男女情事及憎记之词八十多首,游冶饮宴及其他内容的约三十首。
  柳永生活和创作时段主要在北宋真宗和仁宗两朝,正值“盛明”之世。柳永以他的耳目感受尽情描绘了当日物阜民康=朝野多欢的升平气象。如写帝都的半丽祥瑞:“帝居壮丽,皇家熙盛”、“太平时、朝野多欢。遍锦街香陌,钧天歌吹,阆苑神仙“(《透碧宵》);写都市繁华富庶:“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望海潮》);写人们游冶行乐:“是处楼台,朱门院落,弦管新声沸腾。恣游人,无限驰骤,娇马车如水。竞寻芳选胜”(《长寿乐》);写佳节的热闹场面:“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这些描写,虽不免有-、-之嫌,却也比较写实地描绘了一幅社会字定、经济繁荣、朝野同炊的都市生活风俗画卷。北宋黄裳曾感之曰:“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祐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令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所感。”李之仪称柳词“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比柳永略后的朝中重臣范镇亦曾叹曰:“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馀载,不能出一语歌咏,乃于耆卿词见之。”这些评论,皆指出柳永以词记实、以词颂美的特点。其立足点,正是儒家礼乐文明与政相通的思想,即所谓“治世之音安发乐,其政和”。柳词描写盛世气象的客观性使其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映现实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黄裳以柳词比之杜诗,不无一定道理。
  前人谓柳词“尤工于羁旅行役”。如前所述,柳永曾于一段时期东西漫游,入仕后又常任一些流转各地的小官,故词多抒写羁旅的穷愁与行役的劳顿。这些词,因是写词人的亲身经历切身体验,故感情真挚而饱满。又因与所行之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相融合,故觉境界开阔,物态丰妍,气象万千。而尤具特色的是,柳永常借暮秋晚的萧瑟之景,抒写羁旅落拓的感伤之情,并借“悲秋”之宋玉,抒发贫士失职才人迟暮的悲概,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与艺术感染力。《雪梅桥》、《曲玉管》、《玉蝴蝶》、《戚氏》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闺情词为数最多,或赠记,或代女子抒发闺怨,或写词人自己的离别相思。柳永在这些词中,第一,热情描写和赞美了那些色艺出众、品流详雅的风尘女子,如《柳腰轻》、《风栖梧》、《少年游》等。第二。抒写了男女之间真诚的爱恋,既有女子的刻骨相思,亦有男子的真心痴情,从中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词人的爱情理想。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美人才子,合是相知”(《玉蝴蝶》)。第三,着力刻画下层妇女的境遇,尤对她们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如《斗百花》、《秋蕊香引》二首悼女子青春早逝。“一生赢得是凄凉”,则是女子命运的一个总概括,表现了柳永对妇女的理解、尊重与同情,不乏平等思想与人道主义。这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进步思想意识对他的影响。当然,闺情词中也杂有平庸的0描写,这毋庸讳言的。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柳永在许多羁旅闺情游冶词中,经常表现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此,论者历来抑场不一。我们认为,说柳永一贯蔑视权贵追求利禄、追求享乐,都未为切当。柳永对功名的态度,实际经历了热衷向往——调侃放浪——竭力进取——感伤厌倦四个阶段。他青少年时期热衷功名,向往通过科举仕进以实现自己的用世之心、兼济之志,走的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任何价值的理想道路,这无可厚非。但他浪漫疏狂的性格和善为词的天赋,却使他没有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在遭受挫折后,他功名表示蔑视,他不过是落第举子一时的愤激解嘲之语。“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如鱼水》)。他一方面以调侃放浪的态度处之,一方面又期待时来运转一酬壮志。释褐后的柳永,竭力进取,不无政绩,虽也曾干谒权贵、-,但风气处境使然,不可求全责备。只在饱经仕途的坎坷、身体多病与游宦生活的艰辛之后,柳永对功名利禄的怀疑与束定才具有了真正的意味:“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凤归云》);“念浮生、不满百。虽照人轩冕,润屋珠金,于身何益。一种劳心力。图利禄,殆非长策”(《尾犯》):“红颜成白发,极品何为”(《看花回》);“名缰利锁,虚费光阴”(《夏云峰》)??这种怀疑和否定是伴随着人生价值的思考而展开的。他开始认识到,在人短暂的一生中,功名利禄不过是一种“虚费光阴”、徒“劳心力”、“于身无益”的东西,现实生活才是实实在在须当把握的。由此,他追忆过去未名未禄时自由自在尽情尽意的生活。应该说,柳永此时对昔日享乐生活的怀恋,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感官享受来追求,而是上升到一种人生意识的高度,具有一种与现实比照的“符号”意义。他对功名利禄的感伤厌倦情绪,体现了一种人生价值的追求的失落感,其中既有不被社会见容见用的政治价值失落,也有一个性不得舒展张扬的人生价值的失落,更有老大伤悲的生命本体价值的失落。由于这种失落感是在人生各种价值被毁灭之后所产生出来的,不乏悲剧色彩。它在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和下层群众中最易引起同情和共鸣,这也是柳词为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柳永对词的突出贡献是大量创作慢词,变旧声作新声,以“赋法”入词,铺叙展洐,或情景交融,或明白家常,具有雅俗相兼的审美特征。
  (一)关于慢词
  词由唐兴起而至北宋初期,歌者日多,制作益繁。然一般文人士大夫因不甚熟通音律,仍习于专工单调小令,以其尚含蓄,又与诗之作法相近之故。自唐中叶渐有慢词以来,仅流行于教坊或巷间。柳永既出入坊曲,与乐歌记频繁交往,尤精于音律,善为歌辞,便肆其笔力,大量制作长调慢词,又“变旧声作新声”,遂使慢词长调,“始大行于士大夫间”,以致后来的大词家无有不受其笼罩者。据龙榆生先生散统计,“今所传《乐章集》及《续添曲子》,凡用十七宫调,一百五十三曲。或同一曲名,而别入数宫调,而大部为长调慢词。其为依新腔而制之作品,必居多数。”可知柳永对词体之开拓与演进实有大功。
  (二)关于“赋”法
  柳永既大量制作长调慢词,在写法上,自然不同于以往含蓄凝练的小令。他除了在“慢词的或型过和中引入律诗的构成法”外,更为突出的采取了“以赋为词”的作法。近人蔡嵩云指出:“周(邦彦)词渊源,全从柳出。其写情用赋笔,纯是屯田家法。”夏敬观亦谓柳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交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可见探讨“赋法”是把握“屯田家法”之关键。
  所谓“赋”,一是指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既“诗六义”中的“赋、比、兴”;一是指有别于诗、骚的一种文体,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赋作为表现手法,不假他物,“直书其事”,包含了“直说”与“叙事”两个要素;作为文体,则“铺采摛文,体物写志”,重在铺陈华采,通过描绘景物,抒写作者的情志,如两汉铺张扬厉的大赋与六朝写景抒情的小赋。柳词善用赋法,正是将以上两重意思引入词中。
  1、善于吸收汉大赋铺采摛文之法。柳永在那些描写皇宫富丽、都市繁华以及投献帝王达官的词中,不仅套用了班固《西都赋》、张衡《西京赋》等大赋中的辞藻,如“中天华阙”、“都门十二”、“玉阶彤庭”、“金茎承露”等,而且吸收了大赋铺张扬厉的文法,极尽铺排、夸张之能事,写尽雍容富丽之气象与繁华富庶之物态,所谓“铺叙展洐,备足无馀”、“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2、善于吸收宋玉辞赋及六朝小品文赋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之作法。细读柳词,可以明显见宋玉《九辩》、《高唐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曹值《洛神赋》,潘岳《秋兴赋》,陆机《叹逝赋》,江淹《别赋》,谢惠连《雪赋》,以及王羲之《兰亭集序》等抒情的熏染。故在柳词,不但长于摹景,尤能情景交融,创造出婉曲层深之意境;其二,在章法结构上得其精神。如柳词中许多以晚秋悲景抒写羁旅悲情的结构模式,显然来自宋玉的《九辩》与潘岳的《秋兴赋》等;而触景生情、由东而悲的结构模式,当取法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等。
  3、善于在语言上吸收辞赋骈偶与用典的特点。柳词多用四六骈偶句式与排经句式,两两相形,整饬工致,雅丽流美,极富表现力。如“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望海潮》);“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卜算子》)。柳词中还大量引用了汉魏六朝辞赋、《世说新语》以及经史、诗文中的语典事典。郑文焯谓之“非深于文章,贯串百家,不能识别其流别”前引黄裳也说:“典雅文华,无所不有。”词之用事用典,柳词恐怕是始作俑者。
  4、善于吸收“赋”的“直书其事”的表现手法。前人曾指出,“柳词总以平叙见长”,“其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耆卿多平铺直叙”等等。这正说明,柳词之铺叙,具备了“赋”作为表现手法所包含的“直说”与“叙事”两个要素。具体说来,其一是在词的上片写景下片言情的格式中,融入了较多的叙事成分,这在柳永以前的词作中是少有的。柳词注意将设景造境与叙事抒情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表现羁旅离愁与思旧怀人的词作中,多将眼前之景、过去之事与当下之情打并一体,如此写景、叙事、抒情相融,现在、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层层铺叙,自然委婉曲折。其二是柳永不的铺排叙事,多“平叙”、“直叙”、“只是直说”较少借助比兴,较少寄托。尤其是一些闺情词,往往舍去景物描写,以女子口吻,娓娓叙来,抒写人物内心情感,明白而家常,有直说、说尽、淋漓尽致、不留馀蕴的特点。《锦堂春》、《击梧桐》等说是这样的作品。这也正是赋作为表现手法的极好运用。
  (三)关于雅俗
  柳词风行一时广为传唱,词家对其评论最多的,是指出其“俗”的特点:?柳耆卿《乐章集》,世多爱赏该洽,序事闲暇,……惟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柳词)骩骳从俗,天下咏之。?柳之《乐章》,从多称之。然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媟之语。……彼其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了易悦故也。
  康伯可、柳耆卿音律甚谐,句法亦多有好处,然未免有鄙俗气。?无论是“从俗”、“近俗”,还是“卑俗”、“鄙俗”,“俗”的确是柳词的一个显著特征。柳词之俗,突出地表现在其语言的通俗易懂,表意的大胆率直,以及浓厚的世俗情味。在作法上,主要吸收汉魏乐府及唐五代民间词的特点。清人宋翔凤《乐府馀论》说:“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可知柳永以俚俗语大胆率直的表意手法相结合,用以表现市井生活世俗情趣,甚至不避讳对-的直接描写。使柳词一方面迎合了当时市民阶层追求个性自由、追求享乐生活的精神需要,一方面也与中和雅正的审美原则相偏离,故招致“卑俗”、“鄙俗”、“为风月所使”之类的诟病。
  但仅以“俗”字目柳词,则未免偏狭。恰恰是另立豪放词派、与柳分庭抗礼的苏轼,自出手眼,最先为柳词辩证,最先揭橥柳词具有“雅”的审美特征。他说: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志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高处。
  关于柳词之“不减高处”,叶嘉莹先生认为正在于其所写兴象之高远阔大,声情之雄深矫健,足以传达一种强大的感发力量。只是其高远之兴象常与女之柔情结合在一起来抒写,因此往往使一般人忽略其记高远而只见其-了。苏轼能从世人皆以为尘俗的柳词中发见其高华浑雅之境界,不独在推赏柳氏之一词一语,更在振聋发聩,张扬一种登高望远、举首高歌的逸怀浩气。同时,苏轼之论,对启发人们透过“俗事”、“俗情”以发见柳词之“雅”,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清人彭孙遹云:“柳七亦自有-妙境。今人但从浅俚处求之,遂使金茎、兰畹之音,流入桂枝、黄莺之调,此学柳之过也。”宋翔凤云:“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近人郑文焯云:“屯田,北宋专家,其高浑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夏敬观明确指出:“耆卿词,当分雅、俚二类。”可以说,亦俗亦雅,平处家常俚俗,高处清劲浑雅,这正是柳词所独具的审美特征。
  柳永既放笔慢词,善用赋法,雅俗相兼,极富表现力,故对后世词曲之创作影响深远。这一方面表现在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吴文英等词坛大家有着不同程度之影响;另一方面,其俗词开金元散曲之先声,尤其是关汉卿等人的散曲创作与柳词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毛泽东曾结合自己的欣赏情趣谈到: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当应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攻读婉约派。他还说,自己的兴趣是不废婉约,偏于豪放。这段话对作品风格的选择,有两个角度,一是由阅读节奏引起的自然调节,它对风格的选择有时间的阶段性;一是从个性情趣出发的主观需要,它对风格的选择不受时间阶段性的限制,反映接受主体与作品风格的较为稳定的对应关系。婉约派是宋词中特指的风格流派,代表人物其中之一就是柳永,作品多反映爱情主题。在一次会议上,有同志提到:有人说,轻音乐是抒情的,重音乐是战斗的。毛泽东当即插话:那战士就没有抒情?诗词也是一样,在同一朝代,如宋朝,有柳永、李清照一派,也有苏东坡、陆游一派。柳、李的作品只讲爱情。毛泽东故居书房里,有一本柳词《乐章集》,在这本专集和《词综》里,毛泽东圈画过的柳词有30多首,有的词还是反复圈画。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南宋著名词人叶梦得在被后世誉为宋代口述史的经典之作《避暑录话》中描述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而“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则称:“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黄裳:予观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是时予方为儿,犹想见其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令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有感。呜呼,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废耶?
  苏轼: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高处,不过如此。
  胡寅: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柳奢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
  陈师道:(柳永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

      慨叹:正史里找不到柳永的名字,野史的记载也是支离破碎,挂一漏万,我们甚至无从得知柳永相对确切的生辰年月。我现在只知道他原名三变,字景庄,因排行第七,故又名为柳七。他少有俊才,为人风雅,巧工词章,年轻时曾有“金鹅峰下一支笔”之称。其父是南唐降臣柳宜,一生谨言慎行,如履薄冰。受父亲影响,柳永的性格多显其柔软的一面,写出的词章也是至美至柔。父亲柳宜和范仲淹是挚友。范仲淹慧眼识才,十分欣赏柳永金玉般的禀赋。然而,他又不满意柳永词作中的青楼习气,于是让他随军西出边塞。这一段随军生涯虽短,却使他真切感受到了战火纷纷、民不聊生,也使他深切地感悟到了国家的意义、百姓的疾苦和生命的真谛。这是柳永人生真正的第一课。柳永的第一课不久就有了合格的答卷。在“四面边声连角起”的营帐里,他写下了一首壮怀激烈的《踏莎行》,倾情赞颂志在戍边、浴血奋战的无畏将士: 
     谋臣样樽俎,飞云骤雨,三军共戮力番儿未去!天时地利与人和,西酋谁敢轻相觑。鼐鼐楼台,草迷烟渚。飞鸿惊对擎天柱!雄风高唱大风歌,升平歌舞添情趣。 
      这阕词成为边塞军歌,唱遍军中,士气大增。 
      这恐怕是柳永始料不及的。已经填词度曲无数的他,梦寄青楼,情依烟花,从来都是软声细语,轻歌曼舞,唤醒的是有情男女,惊起的是水中鸳鸯。现在却是万人同口唱一曲,千里边塞起风云,这不能不让他惊喜不已。这也让眼界高阔的柳永找到了人生第一个支点。
      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公元1017年,柳永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才华横溢的柳永自以为金榜题名似探囊取物,然而,这次却名落孙山,他不在乎,淡然一笑,只在词中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人生不短,有时可待。谁知等了五年,再开科又是榜上无名。肠断压不住牢骚,他写了这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说我有才即使不做官也无所谓,照样可以潇洒。如此牢骚闷在肚里烂掉也就罢了,偏偏他要说出来,又恰恰是用他最拿手的词来表达,绚丽多彩的词句和柔美动人的音律早已征服了所有歌者的心。柳永的这首牢骚词最后传到了宫中,惹得宋仁宗大光其火。在京城逗留三年的柳永第三次应试,只等皇帝圈点放榜,对老帐记忆犹新的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最终又是功亏一篑。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不得不与京城的高贵潇洒揖别,潜身聚心融入市井繁华,专心致志写他的歌词。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17年,出入花街柳巷,沉缅秦楼楚馆,烟花女子成知己,民间创作为主流,卖词为生成主业。在歌舞淫糜中消魂烁骨,没能让他筋柔骨酥;在青楼梦好里依红偎翠,没能使他留恋忘返。这就是柳永,成为不可多得的例外。多少人一夜销魂而烂掉一生,身陷情场而终生不拔。许多妓女因唱柳永的词而红透京城,又是妓女最终成全了柳永,使他活下来。终于在4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仍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这与时势不同、环境迥异息息相关。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时期,国家统一,盛世太平,经济复兴,文化繁荣。汴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快速发展。市井沃土姹紫嫣红,都市文化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文化呼唤自己的领头人,柳永众望所归担当此任。土壤是肥沃的,优良的种籽不会随风而至。以新我的形象游走在市井之间的柳永,迅速成长为一棵绿意昂然的茁壮之树。
      著名作家梁衡曾说,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我认为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柳永是词的世界的中流砥柱。在词的形式上,他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词的内容上,他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歌唱市民和让市民歌唱自己。在词的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他的词多描绘市井风光,缠绵悱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苦。没有那个词人将儿女情长的离别写得那比柳永更加细腻,再刚强豁达的人看了他的离别词也会柔肠寸断,潸然泪下。
     在柳永之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的这首恋人离别词,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和心爱的恋人长期分别,再好的风光,再美的景象,也没有心思欣赏和领受了,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更是无处说,这就将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其真挚的情爱和淒苦的相思,表现的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结束全词。可以说没有柳永,宋词文化根本不可能与唐诗相媲美,秀峰虽多,难成巨擎。后来在操词度曲上盛名如欧阳修、苏东坡、周美成、李幼安、辛稼轩、陆放翁、姜白石、刘克庄等人,无不是站在柳永的肩头,只是使词更具豪放、更兼格律、更加通俗化而已。苏东坡的豪放、周邦彦的格律、李清照的通俗,都可以在柳永的词中找到出处。可见,打着“奉旨填词状元──柳三变”皇牌的柳永,并没有做皇帝给定和喜欢的题目,否则,就不会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文化奇景。“奉旨填词状元──柳三变”皇牌的柳永,并没有做皇帝给定和喜欢的题目,否则,就不会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文化奇景。 
      当然,柳永是有缺陷的,也难免有粉饰太平、淫词艳语之作,但这正是真实的柳永,并不影响他的耸然独立。柳永怀揣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簸,四处飘游。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柳永的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的肥沃土壤。正是这多姿而又凄苦的生活经历,才有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红颜知己,有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愁绪,有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肝肠寸断,有了“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放浪形骸,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人生况味……
      柳永已成为人们心领神会的一种形象和意境。一曲《雨霖铃》,晓风残月,深寓千种风情;一曲《凤栖梧》,旧曲新声,情寄心上之人。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将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千古名句作为古今成大事和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之二,有烘云托月之效。偏爱豪放又不废婉约的枭雄毛泽东, 阅读圈点的柳词就达50多首……
     生前的凄凉必然会导致离世时的悲惨。传说他死的时候身无分文,官府也找不到他的后人和亲眷,是当地的妓女出钱将他下葬。但柳永又是荣幸的。此后,每到清明时节,妓女们都要到他的墓前祭奠,然后才到乐游原上踏青,这一习俗一直持续了百余年。只有人文大宋,才有如此温馨的文化气息,才有如此温厚长情的风尘女子,即使历时千年,也让后人泪盈于睫。



      《众名姬春风吊柳七》选自《喻世明言》第十二卷。
      柳永生前潦倒,死后却非常香艳。传说他死的时候身无分文,官府也找不到他的后人和亲眷,是当地的妓女出钱将他下葬。以后,每到清明时节,妓女们都要到他的墓前祭奠,然后才到乐游原上踏青,当时,人们把这一习俗称为“吊柳会”,这一习俗一直持续了百余年。“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只有人文大宋,才有如此温馨的文化气息,才有如此温厚长情的风尘女子,即使历时千年,也让后人泪盈于睫。



      史书云,柳永是福建崇安五夫里白水村人。可如今找遍武夷山市地图,已无白水地名,寻访一番,才知已经改称茶景村了。资料显示,茶景村原名白水村。宋淳化五年(994年)崇安县建置后,设城坊和东、南、西、北四乡,白水属东乡内五夫里。1960年,白水辖区的茶里和景园两村合并,改为茶景大队,1984年改茶景大队为村。






      “白衣卿相”: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白衣卿相”一词出自其诗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在其另一首《西江月》中也有出现。
      据说宰相吕夷简六十大寿的时候,派人向柳永讨词作。柳永写了二首,一首为《千秋岁》(泰阶平了),一首是《西江月》:“腹内胎生异锦,笔端舌喷长江。纵教疋绡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风流才子占词场,真是白衣卿相。”
      吕宰相先读了《千秋岁》,倒也喜欢。又看《西江月》,念到“纵教疋绡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笑道:当初裴度修福光寺,求皇甫湜写文章,每字索绢三匹,看来柳永这小伙子嫌我的酬仪(稿酬)太薄了。等又念到“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时,吕宰相就生气了,大怒道:“小子轻薄,我何求汝耶?”从此衔恨在心。后借机在皇帝面前诋毁。仁宗遂批道”任他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柳永再次落第,之后填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白衣卿相”是柳永在世时的自贬自嘲自傲的称呼。柳永凭借词创作的伟大成绩,成为一座崛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永不消逝的高峰!他完全有资格傲视古今“卿相”。 





 

      柳词墙......

      《曲玉管·陇首云飞》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采莲令·月华收》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道、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浪淘沙慢》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殚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知何时、却拥秦云态?原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迷神引》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瞑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在纪念馆中一隅看到了一座柳永的全身铜像,高2.6米,右手握书,左手靠背撑扇,儒巾布袍,仪态潇洒安详,遥对幔亭峰和大王峰,似在行吟他赞颂"幔亭招宴"等神仙传说的游仙词《巫山一段云》。与铜像齐肩的是一块长方形石头,上面刻写着:“柳永墓冢抔土还乡碑记”几个大字。下面还有几行碑文写着:“ 公元二00四年九月,值武夷山柳永纪念馆新馆落成之际,柳永仙冢抔土自镇江北固山分移至此。千载游子今朝还乡,一代词宗魂归故里”。于是武夷山增添了一处人文景观,让我们在轻抚着武夷山上的苍松翠柏之时,能遥想千年前的崇安才子词人柳屯田。

 

      院子里可以看到威武的大王峰......

      柳永纪念馆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宫古街中段,是一座三层楼阁式仿宋民间建筑,占地300米,坐南朝北,有展厅及办公室、储藏室、茶室等设施。风格朴实素雅,极富乡土气息。柳永纪念馆馆名由原中顾委委员、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锐题写。
      柳永笔下的武夷山:
      《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稳破非烟。何处按云轩。 昨夜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彷佛见金鳌。 
      其二 :琪树罗三殿,金龙抱九关。上清真籍总群仙。朝拜五云间。 昨夜紫微诏下。急唤天书使者。令赍瑶检降彤霞。重到汉皇家。 
      其三: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 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 
      其四:阆苑年华永,嬉游别是情。人间三度见河清。一番碧桃成。 金母忍将轻摘。留宴鳌峰真客。红狵闲卧吠斜阳。方朔敢偷尝。 
      其五:萧氏贤夫妇,茅家好弟兄。羽输飙驾赴层城。高会尽仙卿。 一曲云谣为寿。倒尽金壶碧酒。醺酣争撼白榆花。踏碎九光霞。
 



  

    纪念馆选址背对九曲溪,潺潺溪水,杨柳岸边,蝶舞蜂飞,此番景致也许是对这位魂归故里的词宗大师的慰藉,可谓“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于何人说”......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2.4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