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惠安·崇武古城(独特的“惠安女”文化)

$
0
0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惠安·崇武古城(独特的“惠安女”文化)
      一进崇武古城的大门,售票处的牌子上就出现了“惠女民俗风情演出”的巨幅广告牌。再一看时间,很是遗憾,今天既不是周六也不是周日。没想到,上天垂怜我这来自两千公里外的游客,大概是过年期间,这场表演还是让我看全了。狂喜 ......
      大门里的第一座雕塑就是惠安女。崇武古城是闻名中外的惠安女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她们头戴黄斗笠,披着白底小碎花头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蓝色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腰间佩有银腰链,下穿宽大飘逸的低腰黑裤,配之那精巧艳丽的头饰。俚语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服饰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有别于其他景区,这里开电动车的都是美貌的惠安女......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民间风情,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是地地道道的汉族。她们的服饰,也深深地影响着周边的乡镇,如东岭、东桥和辋川等。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脐;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

      妇女们都穿着传统的服装,很象流动的油画,惠安女的服饰组合造型美观、色彩协调,堪称奇而不俗、艳而有韵,是汉民族服饰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服饰,可誉为“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崇武古城里的惠安女服饰博物馆......

      奇异的婚俗:惠安女一般都很早婚,婚俗也是非常奇特的。婚嫁那天,新娘身着黑衣裤——当地人称为黑凤凰衣,打着黑伞,由娘家的亲朋好友陪送过来,男方并不派人前去迎接。据说新婚的头一夜,新娘是一定不能上床的,只能站在地上,床边过夜,待天一亮,鸡叫头遍就要往回跑,回到娘家生活。如若天亮走得迟了被村里人看见,是要被人耻笑一辈子的。此后,只有过年过节或农忙的时候,要去夫家帮忙外,平日不得留住,一定要等到第一个孩子快生的时候,才能住在夫家,据说这种习俗是母系社会的遗风。惠安东部沿海的一些乡村,直到前几年仍有“长住娘家”的婚俗。这种婚俗规定,妇女婚后不能与丈夫同住,婚后3天必须回娘家居住。一年中只有春节、清明、中秋节能回夫家。春节住3天,清明和中秋白天来,晚上即得回娘家,不能在夫家过夜。新婚长住娘家,直到第一个孩子即将分娩。据统计,这一带妇女住娘家时间少则两、三年,多则20多年。
      惠安女出嫁,新娘迈过火炉走出娘家的祖屋,是惠安女传统婚俗的一个程序。据说,红色的火焰预示着新婚的生活红红火火。像传统的习俗一样,新娘通常都会梳着非常奇特的头饰。只有在结婚的大喜日子里,惠安女才能梳这样漂亮的头饰。它是由五、六个心灵手巧的妇女,梳理了四个小时才成功的。可是如果新娘子不小心把它弄乱了,自己一个人不可能再把它梳好。那为什么这些妇女要给新娘梳成这样难以整理的头饰呢?这里存在着什么奥秘呢?原来,在过去长住娘家的婚俗中,它对新娘的新婚之夜有监督的作用。据说新娘结婚三天后回娘家。如果人们发现她的头发乱了,同辈的姐妹们就会讥笑她。因此为了保持发式整齐不乱,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着睡觉,千方百计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 住在娘家的媳妇俗称"不欠债的",住夫家的称"欠债的"。惠女每年到夫家不超过十次,每次仅两三天。每次回夫家时要用块布遮住脸,直到晚上熄灯后才能拿掉,第二天必须在天亮之前回到娘家。怀孕生子也不能生在娘家,须在夜间赶到夫家去生,多象云南泸沽湖的走婚的习俗啊!
     由于夫妻双方见面的机会少,就会出现结婚几年了还认不清对方的情况。并由此而引发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据说在惠安一小伙子结婚数年,其妻回家仅10天,因多在夜间相会做事,故一直认不清对方。一次上街买水果,而卖者就是其妻,因两人互不认识,还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此事成为笑料美谈。
      奇特的服饰 :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解放初留传至今的这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东女传统服装的特征。惠安女的头部被头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封建”;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民主”。大筒裤的裤脚宽达0.4米--“浪费”;而上衣却短得连肚脐也遮不住--“节约”。于是,所谓思想的“封建”与“民主”,衣料的“节约”与“浪费”,在惠东女的身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内涵丰富、既矛盾又统一和谐的审美观。 
      惠女穿着的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主要是: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 
      惠安女特殊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净峰两个类型,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较大、厚、重,边沿稍有弯曲;后者斗笠较细、薄、轻、小。后者也蒙上头巾,但头巾上缀有红色小花蕾,中青年妇女多把双辫子折在头顶的两侧,包上头巾似有梭角的感觉。手上也提有黄色竹篮。在头顶前方还别着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妇女头发还留有刘海。惠安女头戴的斗笠涂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花头巾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缀绿或蓝色小花,或是绿或蓝底上缀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惠安女下身穿的裤子,凡四、五十岁以上妇女多穿汉装“旷(宽)裤”,年轻妇女多穿裤管宽大的西装裤,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布制成。腰部扎有红、蓝色塑料裤带,已婚者常加上银裤链,宽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为佳。裤式腰围小、臀围大,裤筒仅为三十厘米,既美观又便于劳动。 
      此外,年长的惠安女还有在门牙两侧各镶一颗金牙做装饰的习俗,现已不再盛行。 
      惠安的女人以其服饰为美,但大都不清楚这种服饰是谁传承下来的。一些学者观察发现惠安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们短小的上衣,特别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惠安女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的。逢年过节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因为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图腾,这也证明了惠安女与百越族有着某种联系。这种根据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在这个地区从1951之后的十几年间,发现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迹,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山乍村的山上也曾发现一处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些东西据考古分析,在两千多年前,在福建这里生活着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闽越人。 
      一百年前的清代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宽大,衣摆长至膝盖,腰间系条百褶裙,这种服装在古代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当时的裤管就很宽大,和现在的裤样相似,中国各地农村的男女都穿这种汉族人常穿的裤子,那时妇女的头上没有戴斗笠和头巾,戴的是这种重达10多公斤的头饰。那时新婚和没有生育的妇女出门时会蒙上黑纱,这是为了躲避见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这种黑纱只有睡觉的时候才摘下来,甚至在夫妻睡觉关灯时,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没有认出对方是自己的妻子。 
      到了20世纪40年代、民国时期,惠安女服饰的风格有一次大的变化。原来过膝的上衣下摆,逐渐缩短到臂部,但是还没有短到露出肚脐。这时妇女的头饰已变成用黑布包头,不戴花头巾,也不戴斗笠。惠安女的服饰有了更明显的变化,那是在1949年之后,她们的上衣越裁越短。据说这种变化来自1958年的大跃进。当时全县青壮年妇女集中起来修建鸟坛水库。正是在艰苦的劳动中,为了遮风挡雨,惠安的妇女不得不学习其它地区的妇女,戴起了头巾和斗笠,不料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来了,成为吸引人们注目的风景线。 
      时刻不离身的斗笠里藏着女人家的许多秘密。海边的气候变化多端,尤其是在惠东半岛的海湾,有时刮起海风特别冷,然而惠安女的上衣却越做越短,这个中究竟可从越来越被暴露出来的未婚女人腰间的彩带和已婚女人的银腰带看出些端倪。据说银腰带是男人送的结婚聘礼,它能展示家庭财富的多少。也许这就是节约衫越做越短露出肚脐的原因吧!
      20世纪50年代后,惠安女的结婚头饰不再是沉重的金属饰品和黑布,而是用绸布制作的红绣球,美观又轻巧。在不同的时代,她们的结婚服饰也不尽相同。 





      惠安女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大多以渔业为主。当男子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时,惠安女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善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开公路、修水利、锯木、扛石头、拉板车,还是雕石、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敬公婆、教子女,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里里外外自然成了勤劳的代名词。进入惠安的崇武乡间,旅行者还会坐上由惠安女驾驶的各式摩托车,而男人们则把精力放在抚养小孩,雕刻、打鱼、照看店铺上。惠安女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著名,不仅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独特民俗景观,更为崇武古城增添了难以言表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人们习惯于把女性和水联系在一起,女人的智慧和灵气都近于水。惠安女更多了一层石质的坚硬和沉稳,执著坚定的男子气概。如今回头再看这闽南乡村道上的惠安抬石女子,却是另一种风情。在这里,海水和石的矛盾对立且和谐,两种不同的质的结合创造出新的美感,坚定和婉丽,刚强和柔和,形成海边最美的风景。



 

      有幸看到了“惠女民俗风情演出”......












 









 



















 















 

      这是新娘服饰了......



 





      《惠安女子》● 舒婷/文
      野火在远方,远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以古老部落的银饰
      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无边无际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附:【渔女文化】福建三大渔女——惠安女、蟳埔女、湄洲女
      福建三大渔女分别是指生活在惠安县的惠安女、泉州蟳埔村的蟳埔女和湄洲岛的湄洲女,她们都是靠海为生,以渔为业,所以被称为渔女,均以独特的服饰穿戴而著称。由于海洋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渔业生产方式,“重头不重脚”是三大渔女共同的服饰特征。三大渔女服饰基本形制都是沿袭传统汉族服饰的制式,上衣是传统右衽斜襟大裾衫,下装是折腰宽腿裤。
      正如《汉书》里所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三大渔女常年劳作在海边,生活在同一海岸线上,但是由于区域文化差异,三大渔女服饰各具特色,成为闽南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惠安女服饰”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蟳蜅女生活习俗”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蟳蜅女习俗:蟳埔女习俗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传统民俗。蟳埔女主要分布在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人称蟳埔女为鹧鸪姨,又称蟳埔阿姨。蟳埔女习俗,包括生产、生活习俗和民间信仰,别具一格,凸显海洋文化的艺术特征。蟳埔女服饰简朴宽松。俗称“大裾衫、阔脚裤”,便于海滩上劳作,体现了海边生产劳作需要的实用价值。蟳埔女耳饰是辈份的标志。未婚女性戴丁勾耳环,不加耳坠;结了婚则戴加耳坠的丁勾耳环称“丁香坠”;做奶奶后改戴“老妈丁香坠”的耳坠。蟳埔女爱戴花。从孩提起,蟳埔女就把头发留长,成年后将秀发盘于脑后,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应季的小朵鲜花茉莉、素馨等扎成整齐的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圈戴在脑后,俗称为“簪花围”,争奇斗艳。蟳埔女的骨笄保留了古代“骨针安发”的本意,系全国独有的“活化石”。
      蟳埔女的婚俗保留着传统的闽南风情习俗,从订婚到结婚都离不开分赠鲜花,且“半夜出嫁”的婚俗别具一格。蟳埔女居住的蚝壳厝具有抗风防水、冬暖夏凉、墙体坚固的特点,适宜海边多风潮湿的气候环境。
      蟳埔女常年从事内海养殖和捕捉鱼虾、到市场摆摊卖海鲜,信仰海上女神妈祖,每年农历三月初九日的“妈祖巡香”祭祀仪式成为一个盛大的民俗活动。2008年6月7日,蟳埔女习俗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蟳埔女亦称蟳埔阿姨,与惠安女、湄州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蟳埔女主要分布在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蟳埔女习俗包括生产、生活习俗、居住习俗与民间信仰,构成蟳埔女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别具一格。
      据清代嘉庆年间《西山杂志》载:“前埔者,蟳埔也,三十七都渡头埔之蟳尾焉。晋唐之际海滩也,宋时渐涸成陆地矣。其地指今三十六都临海埔之蟳埔也,元明之际始有村落。”由此可见,蟳埔村已有千年历史。蟳埔女头饰俗称“簪花围”,头饰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据传来自南宋时阿拉伯人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的私家别墅“云麓花园”从西域移植而来,延续至今,洋溢着异域文化的气息。蟳埔蚝壳厝是最具特色的闽南民居,据考证蚝壳厝所用的大蚝壳并非泉州原产,而是宋元时期古刺桐港的远洋商船返航时垫空船转运而来的。由此可见,“簪花围”及蚝壳厝都带有宋元时期泉州海洋文化的显著印记。
      蟳埔女习俗主要由生产习俗、生活习俗、民间信仰和居住习俗等组成。
      蟳埔女的服装简朴宽松,俗称“大裾衫,宽筒裤”。上衣为布钮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其肩、臂、胸、腰的尺度力求与身体相协调,既显示出柔和的曲线,又不失女性苗条与丰满。宽筒裤便于在海滩上劳作,挑担行走又轻松自如,适合于渔民劳动需要。蟳埔女头饰俗称“簪花围”,将秀发盘于脑后,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鲜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再以发髻为圆心,圈戴在脑后,整个头上所戴鲜花姹紫嫣红,花团锦簇,打扮得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蟳埔女的骨笄头饰乃古代“骨针安发”之遗风,系全国独有的“活化石”。蟳埔女的耳饰别具一格,成为不同年龄辈份的区分。蟳埔女婚俗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半夜出嫁”的婚俗,其婚嫁趣闻,构成闽南沿海一大民俗奇观。蟳埔女的生活习俗还有喜庆、过年及挂红等习俗,皆颇具特色。
      蟳埔女居住的蚝壳厝具有抗风防水、冬暖夏凉、墙体坚固特点,极适宜海边多风潮湿气候环境,除了实用性以外,更具美观效果,形成闽南渔村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蟳埔人天生与大海打交道,信仰海上女神妈祖,每年农历三月初九妈祖生日和九月二十三妈祖忌日,蟳埔全村男女老少组成浩浩荡荡的“巡香”队伍,抬着妈祖神像,进行虔诚的祭祀活动。蟳埔人把平安寄托于神明庇护,因而“求神拜佛”的民间信仰浓烈。
      蟳埔女习俗风情是闽南原汁原味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蟳埔特殊的地理位置,铸就了其独特的民俗风情,蕴藏有泉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遗踪,极具历史研究价值。蟳埔女习俗风情有着自身独特的视觉标记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内质,其服饰独特,既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无法取代的美学意义;蚝壳厝营造技艺独具一格,形成闽南渔村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蟳埔女的婚育习俗和宗教信仰充分体现了蟳埔女追求美好生活,建设和谐家园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蟳埔女习俗历经漫长的历史,随时代更迭曲折发展,因特定的劳动形式和生活环境,由母教女、婆传媳而代代相传,影响深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蟳埔已经从渔村变为社区,但蟳埔女习俗依然保持着几百年来的传统,实在难能可贵。“蟳埔女习俗”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头饰文化:在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一个蟳埔小渔村,每个女人的头发都是在后面绾成髻,中间都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发簪,或者再多插一根红筷子,圆髻的最外围,是漂亮的簪花围。有的还要再插上几枝配色鲜艳大胆的绢花。而最简化的“版本”,也要在髻上绕一圈红头绳再插上绢花。蟳埔女爱花成痴,据说在上世纪70年代末,蟳埔女买花的钱和全村购粮的费用差不多,也和买煤炭的钱相差无几。 簪花围是用应季的小朵鲜花扎成整齐的花环,花是时令鲜花,可以是淡雅、暗香浮动的含笑、白玉兰、柚子花,也可以是鲜艳的桃花蕾、小玫瑰、康乃馨等等,而花期长又有各种颜色的菊花价廉物美,是最常见的选择。戴在头上,就像是顶着一个“小花园”,好一片姹紫嫣红。 “蟳埔女”头饰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东晋以来的孕育期,宋元时期的转型期,清未民初的成熟期,以及新中国成立至现在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但不管怎样,都能因特定的劳动形式和生活环境,由母教女,婆传媳,世代相传。
      耳饰文化:蟳埔女的耳饰也别具特色:未婚女孩所戴的是圆形丁勾耳环,不加耳坠;结了婚的则戴加耳坠的丁勾耳环;做祖母的则戴“老妈丁香坠”耳环。
      服饰文化:蟳埔女服饰简朴宽松。上衣为布钮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下沿呈弧形,颜色以青色或浅兰为主,老年妇女以黑色为主。其肩、臂、胸、腰的尺度力求与身体相协调,既显示出柔和的曲线,又不失女性苗条与丰满。宽筒裤便于在海滩上劳作,挑担行走又轻松自如,适合于渔民劳动需要。裤以黑、兰色为主,裤筒宽一尺左右,裤头多用白色、兰色,俗称“大裾衫、阔脚裤”。
      生活习俗:蟳埔女的婚俗保留着传统的闽南风情习俗,从订婚到结婚都离不开分赠鲜花,且“半夜出嫁”的婚俗别具一格。结婚的衣服,蟳埔女一辈子只穿一回,婚后就收拾起来压箱底,直到走完人生路,才又穿着入葬。蟳埔女居住的蚝壳厝具有抗风防水、冬暖夏凉、墙体坚固的特点,适宜海边多风潮湿的气候环境。
      蟳埔女具有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相夫教子的品德,她们织网挑鱼,抚养子女,洗衣做饭,嫁女娶媳,成为家庭的主心骨。当潮水退落,不论寒冬暑月,都在近海滩涂上养海蛎、种海蛏,在滩涂上劳作。蟳埔女多年从事内海养殖和捕捉鱼虾、到市场摆摊卖海鲜,她们个个精于心算、善于经营,令其他鱼贩自叹不如,蟳埔女个个是经商能手,泉州各农贸市场上随处可见头扎“簪花围”的蟳埔女。

      湄洲女:湄洲女是福建三大渔女之一,“帆船头、大海裳,红黑裤子寄平安”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湄洲女的显著特征。湄洲女形象今年首次登上央视猴年春晚,先后共10次登上央视舞台。
      湄洲女是湄洲岛籍女子的统称,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发型和服装上,相传为妈祖亲自设计,可以用“帆船头、大海裳,红黑裤子寄平安”这句话进行形象概括。湄洲女的蓝色上衣代表大海,裤子上红下黑两截隐含平安与思念的意思。头发盘起梳得像船上的帆,左右各一根波浪型的发卡,代表船上摇橹的船浆,头上盘一个圆圆的发笈代表船上的方向盘,一根红头绳盘在发笈里代表船上的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笈代表船上的锚。头上的每个发饰都代表船上的零件,象征着一帆风顺。
      湄洲女服饰叫“妈祖装”,海兰色斜搭襟的中式上衣代表着大海的蓝;相传,妈祖喜爱红色裤子,下黑上红的宽大裤子是由于妈祖常年在海上救助渔民,裤子被海水打湿后远远看去像黑色,而上半截没有被海水打湿的部分还是红色的,久而久之衍化为上红下黑的款式,红黑分别象征吉祥与思念。湄洲女服饰表达了湄洲女对出海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平安祝愿。
      湄洲女头上宛如帆船的发髻叫“帆船头”,也称“妈祖髻”,就是将长发梳得像船帆一样,左右各插上一支波浪形的发卡,象征船桨;盘在发笈里的红头绳,代表船上的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髻代表船上的锚,寓意一帆风顺。“妈祖髻”的原型就在祖庙楼群的梳妆楼,这里有全世界唯一一座没有戴凤冠霞帔的妈祖像,妈祖像所梳的发型,就是湄洲女们效仿的“帆船头”。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7.1.3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