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国舟船世界 二)

$
0
0
2017春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国舟船世界)
“海船与航海活动”



      古海船内部结构......

      造船工具......


      现代轮船的始祖:所谓车船,是一种带轮状推进器的船只。它以轮桨代替桨和橹作为推进工具,以脚踏轮桨取代划桨和摇橹。现国内外科技史家均一致公认,车船是近代轮船的始祖。
  车船在8世纪时已经问世。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旧唐书·李皋传》,说李皋“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也有人认为南北朝时祖冲之所造的“千里船”,可以日行100多里,就是车船,但由于有关记载的文字过于简略,没有只言片语提到船上构造,故难于确定。
  车船自出现后就一直被作为军事用船,南宋时期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期先后建造了大批车船,船体大小不一,轮数有四车、六车、八车、九车、十数车、二三十车,最多者达九十车。大型车船一般长20~30丈,吃水深1丈左右,可以载600~700名士兵。最大的车船能载1000多人,长36丈,宽4丈1尺,高达7.2丈。大中型车船上置有重型武器拍竿,制如大桅,长10余丈,上置巨石,下作辘轳贯其颠,遇到敌船时,即用拍竿发射巨石,将敌船击碎,战斗力很强。同时车船行驶快捷,进退皆可,轮桨外有护板防护,故在水战中屡建奇功。其著名的战例有:
  1130年,洞庭湖钟相发动了反对南宋王朝的起义,钟相牺牲后,杨么继任为总首领。在宋军与义军的战斗中,宋军的都料匠高宣曾造20至23车的大船,能载战士200~300人,使义军的小船无法抵挡。后来,车船连同制造者高宣被义军俘获,在二个月中高宣为义军建造大小车船10余艘,皆有二重或三重楼,轮数多者有22车、24车,大者可载千余人。于是义军愈益雄壮,“浮舟湖中,以轮激水,其行如飞,旁置撞竿(即拍竿),官舟迎之辄碎”,屡挫宋军。至1135年,杨么义军才因叛徒出卖,为岳飞所败。在历史小说《说岳全传》第28到30回中,描述的岳飞与太湖起义军杨虎所进行的战斗,就是根据这段史实而编写的。
  1161年,40万金兵在国主海陵王完颜亮亲自率领下抵达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东岸),试图强渡长江,驻守采石的18000名宋军,在虞允文的带领下顽强抵抗。十一月初八日,完颜亮指挥几百艘战船强渡长江,为首的 70艘已抵达南岸,岸上宋军拼死抗击。这时,虞允文派遣车船猛烈冲击中流的金兵战船。由于金兵战船底阔如箱,行动不便,又不熟悉江中航道,大多动弹不了,故被宋军车船撞沉的达一半以上。经终日激战,宋军取得了采石第一战的胜利。第二天又打退金兵的反扑,终于保住了采石,逼使金兵退回扬州。虞允文估计金兵将会进攻京口(今江苏镇江),继续南犯,于是率领16000人援助京口。他命令士兵踏车船在大江中来回巡防,船在江中回转如飞,令金兵惊骇不已,始终无法渡过长江。不久,金兵内乱,完颜亮被杀,南渡计划宣告失败。
  现代的轮船虽然已经没有“轮”了,但其所以称之为轮船,乃是因为它最初是有“轮”的。最著名的轮船制造者是美国工程师富尔顿,1807年他在纽约制造的用蒸汽机做动力的明轮船“克莱蒙脱”号,其外形就与中国古代的车船相似。虽然我们还不知道轮船和车船有没有渊源关系,但其出现比中国的车船晚了1000多年。
  舫船与联环舟:连体船是中国历史上在造船工艺方面的重大发明。其连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横向连接,一种是纵向连接,舫船与联环舟分别是这两种连接方式的代表。
  横向连接的连体船在二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出现。当时有由多只船体连成的“造舟”,专供天子乘坐;有由4只船体连成的“维舟”,供诸侯乘坐;有由两只船体连成的“方舟”,供大夫一级的官员使用。“方”即为舫,是并两船为一船的专门称谓。由于由多只船体连成的船行动不便,因此,战国以后舫船成为主要的用船。
  战国末期秦国国相张仪在劝说楚王不要与秦为敌时说,秦国西面据有巴蜀,大船积粟,自岷山浮江而下,至楚境3000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用不上10日就可到达楚国边关。
  汉初郦食其在劝齐王田广归汉的时候,曾分析当时天下归汉的大势,说,在刘邦的号召下,“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上列两段史籍记载,可见在战国和汉代时,舫船是重要的运输船只。直到南北朝时,长江和湘江一带,仍呈现着“方船连轴”的繁盛景象。
  舫船在必要时还可以分解成单体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分解舶。西晋末期,顾荣被朝廷拜为侍中之职,从苏州起程赴任,到徐州时遇到战乱,便弃车乘舫船回返。至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他把舫船拆开,使用单船,日夜航行五六百里,终得避开战乱,安全返回家中。
  由于大中型船舶的发展,舫船在南北朝以后就逐渐被淘汰了。舫的含义也起了变化,成了有雕饰彩绘的游船之代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历史上被否定的事物,它的作用又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中获得了新的生命。现代出现的双体船就是这样,并已被应用于客货运输、海洋勘探等方面。
  联环舟为纵向连接的连体船,是明代水军的一种特殊用船。船长15米左右,“外视之若一舟,分则为二舟”。前半截占全长的 ,后半截占 。
  前截后部钉有两个大铁环,后截前部装有两个铁钩。把铁钩钩住铁环,两舟成一舟;让钩脱离铁环,一舟又分为两舟。水战时,前截装易燃易爆的火药,后截载划桨的兵士,利用顺风或顺流冲击敌船。前截前端钉有带倒须的大钉数枚,撞上敌船后可与敌船钉连,使敌船难于解脱,而自身则因撞击的作用,环钩自解。然后兵士点燃火药炸毁或焚烧敌船,并划后截船返回本营。联环舟的使用在历史上被称为“水战之奇策”。现美国河运中应用的分解舶,明确说明是学自中国,其构造和原理与联环舟一致。
  桨轮船问世在中国:一位早期的欧洲发明人曾有过关于制造桨轮船的设想,但没有制造出来。有一份不知作者姓名的手稿,题目是《抗战》。人们认为这份手稿是公元4世纪末的。文中建议设计一只六个桨轮的船,用三头牛作为动力,牛不停地绕圈子拉着桨轮转动,就像磨坊里磨粉一样。人们认为以前未必有这种船,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就桨轮船而言,最先有这个想法的似乎是欧洲人。但最先制造出桨轮船的人是中国人,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因此,在欧洲这个想法没有产生什么结果,而在我国却导致了几千只桨轮船的产生。
  桨轮船最早是在公元418年的一份我国水军行动的报告中记载的。这次行动是南朝刘宋的一位水军将领王镇恶指挥的。在公元670年编的史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王镇恶的军队所乘之船都是有篷掩护的猛冲式小战船,水手都隐藏在船内。羌人看见那些船只沿渭河前进,但看不见一个驾船人。由于北方人从未看见过这种船,所以他们每个人都非常惊恐,都称之为神功。”
  公元494年至公元497年,祖冲之制造了一只改进的船,被称为“千里船”,在南京的新亭江试用,它不用风力,一天能行很远。它代表了精心设计的桨轮船。
  梁朝的一位水军将领徐世谱,在公元552年同侯景作战时使用了桨轮船,他们称之为“水轮船”。在另一次同上述反抗者的作战中,水军将领王僧辨的舰队里有一种船行驶甚快。“双龙夹舰”故“行甚迅疾”(“双龙”应是“双轮”之误)。公元573年,在黎阳的围攻战中,另一位水军将领黄法氍 (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军事工程师),制造并使用的一些“步舰”显然是用脚踩来操作的桨轮船。
  在公元782年至公元785年之间,唐曹王李皋任杭州知府时,进一步改进了桨轮船,史书记载:“李皋常热衷于制作真正的机器,造战船,使船侧装两个轮子,以踏车使其转动。这种船像风一样运动,掀起波浪如同挂有风帆。建造方法简易而有效,所以船也就坚固耐用。”书中还提到,船比冲锋的马跑得更快。
  在中世纪的宋朝,桨轮式战船确实已问世,它们通常是无舵的,但动作机动,一会儿用用这个桨轮,一会儿用用那个桨轮,使船具有惊人的灵活性。有六个桨轮,或许一边三个,另一边两个等等。轮船能够突然冲进或迅速退出敌人的船队,给敌人严重打击。他们的一些船只在船头有撞杆装备。
  据《宋令要稿》记载,公元1168年,水军将领史正志制造了一只 100吨的战船,由一个有12个叶片组成的桨轮来驱动。这意味着一些桨轮船是艉明轮船。像人们常描述的那样,船有奇数的桨轮,那就是一个桨轮在船尾,其他桨轮在船的两边对称地成对组成。然而,即使浆轮在船的左右侧互相对应,它们完全可以单个独立工作。因此可以让一个桨轮停着,让对应的另一个桨轮转动,这很像方向盘的作用。
  我国有一本书中载有关于从公元 1130年开始的一些水军桨轮船制造情况的报告:高宣原是黄河水军卫队和都水监白波车运司木工头领。他献上一件桨轮船说明书,他宣称这种船可以克敌制胜……他在数日内就制作出了一只八轮船的样船。令人踏船轮于江流上下,证明此船往返均快速而易于操作。船两边有护船轮,因此外面看不见船轮。只见船行如龙,观者认为它是神奇之物。后来逐渐增加轮数和体积,以至建造起二十至二十三轮的大轮船,可运载的人数达二百到三百人之多。敌人的小船,都抵挡不住这种船的进攻。这时桨轮船都叫做“轮船”。在这之前,有几个世纪中,桨轮船的名称很混乱,人们给船定了各种各样好听的名称,后来才统一了。“轮船”的技术改进很快。不久程昌富制造了约91米长的“轮船”,能载700~800人。
      起义者 (杨么)劫走一些“轮船”,并捉走工程师高宣。于是便开始了军备赛。有一段时间,起义者制造的“轮船”比南宋制造的“轮船”更大更好。两个月内,起义者已拥有10多艘多层的“轮船”。这些船比朝廷的船制造得更坚固,更好用。在斗争的高峰时期,起义者的船队控制着几百艘这种“轮船”。应该强调的一点是,这些船是不适合海上行动的。所有水上战斗都在内河和湖泊里进行。在元朝时期,由于水军的活动更多是在海洋不在内河,因此桨轮船的用途大大削弱。但在公元12世纪,宋朝同起义者作战的高潮时,桨轮船的制造确实发展到了最高峰。
  朝廷的军队反过来模仿起义者的桨轮船,而且制造的船更大,有110米长,12米宽,桅杆22米高。从记载看,“轮船”上的人员最多曾达200人。后来桨轮船的数量和重要性都下降了,不过在现代以前,它们还一直发挥着作用,只到现代才销声匿迹。公元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我国在抗英战斗中还使用了这种船只。英国人当时相信,这些船是因为中国人看到英国海军的桨轮船而很快仿制出来的,殊不知我国到那时使用这种船的历史已达 16个世纪了。公元1929年,桨轮船还一直在广州附近的珠江上来回运送乘客,不过现在一艘也没有留下来。



      古代造船场景......







      牵星板:是测量星体距水平线高度的仪器,其原理相当于当今的六分仪。通过牵星板测量星体高度,可以找到船舶在海上的位置。牵星板共有大小十二块正方形木板,以一条绳贯穿在木板的中心,观察者一手持板,手臂向前伸直,另一手持住绳端置于眼前。此时,眼看方板上下边缘,将下边缘与水平线取平,上边缘与被测的星体重合,然后根据所用之板属于几指,便得出星辰高度的指数。



 







      青州商船(明清):山东半岛沿海商船

      杭州湾商船(明清):航行在长江口和杭州湾华丽的商渔船

      北直隶船(清):航行于营口、上海、浙江之间的沙船

      丹东商船(明清):航行于北方港口至上海之间的商船

























       海蟹船(清):泉州地区传统的网捕青梭蟹的船
      尖头排子(清):渤海的一种渔船

       厦门船(18世纪):根据日本长崎县平户市松浦史料博物馆藏《唐船图》

      台湾船(18世纪):根据日本长崎县平户市松浦史料博物馆藏《唐船图》

      刺桐海舶(元):公元1291年马克·波罗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乘坐的泉州船

      王爷船(清):泉州富美宫用于民俗祭祀活动的船模

      琉球民俗活动场景





      徐福楼船(秦):公元前219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出海寻求仙药的楼船式样
      神舟(北宋):公元1123年,徐兢率领使团出使高丽的坐船


      客舟(北宋):徐兢使团的座船

      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出使官船

      公元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徐兢以国信使提辖官,随使高丽,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归朝进于上,赐同进士出身,命知大宗正丞事兼掌书学。

      鉴真(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763年(广德元年)6月25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在佛教建筑、雕塑等方面,他也颇多建树。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后归淮南,教授戒律,每于“讲授之间,造立寺舍,……造佛菩萨像,其数无量”。在医药学方面,博达多能,品鉴极精,曾主持过大云寺的悲田院,为人治病,亲自为病者煎调药物,医道甚高。

      徐福东渡:徐福,即徐巿,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乡亲们为纪念这位好心的名医,把他出生的村庄改为“徐福村”,并在村北建了一座“徐福庙”。后来,有徐福在日本的平原、广泽为王之说。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 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9]  ,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1405~1433年)近30年的时间内,在我国古代航海史上出现了一个高峰,郑和率领着一支由二三万人和二三百艘海船组成的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其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次数之频繁,所到国家之多,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郑和是凭借着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七下西洋的,郑和船队的二三百艘海船是明初我国造船技术的集中体现。当时,人们把郑和下西洋所用的船称为“大宝船”“ ”这个字大家或许没有见过,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字典中也没有这个字,后来,据传说,“ ”是西洋诸国对郑和船队船大、规模大、载宝多的赞誉,大宝船也由此得名。
  在郑和首次下西洋前两年,人们开始在南京龙江造船厂和江苏太仓浏河等地建造大宝船。据史料记载,造船工匠是从江西、福建、湖广、浙江等地汇集来的造船名师,所造出的宝船,大船约长44丈4尺 (约150米),宽18丈(约60米)。从上述船长、宽数据可以看出,郑和大宝船的长、宽比例是比较小的,就是说,郑和宝船与当时的其他船舶和现代船舶相比较,是很宽的。宽的船体对航行速度不利,为什么用于远洋的郑和宝船却如此之宽呢?原来,当时船舶均由木材建造,作为远洋航行的船只,就需要随带大量的人员和食品以及应付各种需要的财物,也就是说需要大的载重量和众多的舱室,而要增大载重量和舱室,就需要增加船长和船宽。船长了,抗击海水冲击的能力就会降低,而郑和船队远洋又常常会遇上狂风恶浪,因而航行速度在远洋航行中相比较却显得次要。于是,郑和宝船就造得较为宽阔了。
  郑和宝船是帆船,据史料介绍,每艘宝船有9道桅,12面帆。据《中国舰船史》一书作者、海军工程学院唐志拨教授分析,郑和宝船甲板以下有四至五层舱室,水线以下有两层半舱室,水线以上有两层或两层半舱室,吃水4.4米,排水量为0.5~1万吨。这在当时,已经是极为罕见、无与伦比了。
  郑和船队的大宝船是永远值得中国人民骄傲的。 

 



      汉楼船(汉):汉代近海的旗舰





 



      蜈蚣船(明):以外形和色彩恐吓敌人的战船

      海鹘船(唐):唐代的主要战船之一

      车船(南宋):又称“车轮舟”,南宋水军的新型战船

      无底船(明):夜战中诱敌跃入溺死的特型战船



      连环舟(明):一种两舟环联可自动脱开的攻击型战船

      鸳鸯船(明):两舟扣联也可分开的战船

      赤龙舟(明):以外形和色彩恐吓敌人的战船

      快渡(清):19世纪中叶东南沿海的缉私船和走私船,又名“快蟹船”

      大翼(春秋):公元515年吴国建造的战船





      中荷台湾海战:郑成功收复台湾,强势打击荷兰殖民入侵
      美丽富饶的台湾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三国时期的吴国和晋朝都曾派官吏到台湾。南宋时期,台湾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朝时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台湾及附属岛屿。明万历年间改称台湾。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趁我国衰微之时,强占台湾,实行野蛮的殖民统治。1662年2月1日,荷兰总督揆一被迫在投降书上签字,在交出150尊大炮和400支火枪后,退出台湾。至此,被荷兰殖民者侵占38年之久的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侵占台湾,在台湾实行军事镇压、政治分治、经济掠夺,并以台湾为基地在沿海劫商掠货,俘获华人为奴。台湾人民不堪殖民统治,以各种形式进行反抗。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刻期盼祖国能够收复台湾。
      崇祯十六年,何廷斌向郑成功献台湾地图。十八年正月,郑成功正式在厦门召开军事会议,决计收复台湾,作为抗清的根本之地。郑军抓紧检修战船,筹措军火军粮;派人前导引港,探测航道,侦察敌情,对外封锁消息。郑成功命部将洪旭、黄廷等辅佐长子郑经留守金门、厦门;将渡海登陆官兵集结在船,严加管束,听令待发。
巧渡鹿耳门,登陆禾寮港
      三月廿三,郑成功乘侵台荷军兵力薄弱(千余人)及其援军受季风影响难以赴台之机,亲率将士2.5万人、战船数百艘为第一批,自金门料罗湾出发,在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渔民引导下,次日至澎湖,遇风待机。三十日夜,郑军由澎湖启航,四月初二晨抵荷军疏于防守的鹿耳门港外。郑成功乘中午满潮,率师通过道纡水浅的北航道,驶入鹿耳门港,令水兵4000抢占北线尾岛,全歼荷军守兵;自率主力通过大海湾,直插禾寮港,在岛上数千同胞接应下上岸。荷兰殖民总督揆一多次组织反扑。在海上,荷舰四艘攻击北线尾岛外郑军。郑成功遣部将陈广、陈冲等率战船60艘包围荷舰,以炮火击沉荷主舰赫克托号,以火船烧毁荷船格拉斯兰号。在陆上,揆一遣汤马斯·贝德尔上尉率鸟铳兵240人,袭击登上北线尾岛的郑军。郑军将领陈泽以兵800迂回侧后,重创上岛之荷兵。
      水陆战台江,迫降赤嵌城:四月初三,郑成功乘胜扩大战果,集兵1.2万包围赤嵌城,断城内水源,在城周布设火器,对荷军形成军事威慑。揆一见势不妙,只好承诺赔款进贡,只求郑军撤离台湾。郑成功严词拒绝,并率主力威逼台湾城。揆一凭借坚城利炮和守兵千人,拒绝投降。廿四日,郑成功以台湾城孤,遂改攻城为围困待降,同时分兵收复岛上其他失地。
      荷兰东印度公司为挽回败局 ,派海军统领雅科布·卡宇率舰船12艘、士兵720人增援台湾,于闰七月廿三与揆一合兵攻郑军。双方激战半个时辰,郑军将领陈泽、陈继美等率部击毁荷船2艘,俘荷船艇5只,击杀艇长以下130余人,卡宇败逃,台湾城荷军遂处粮尽援绝的困境。十月初一,揆一再次向巴达维亚求援。荷兰殖民者复命卡宇为司令、康斯丁·诺贝尔为副司令率兵救援,又被郑军击退。
      台湾城被围困八个月后,第二批郑军登陆。十二月初六,郑成功下令炮轰台湾城外重要据点乌德勒支堡,发射炮弹2500余发,当晚破城。龟缩台湾城内的荷军残余600余人,由于伤残、饥病,几乎丧失战斗力。荷兰殖民评议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愿在优惠条件下交出城堡。十二月十三(1662年2月1日),揆一代表荷方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被荷兰殖民者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回归中国。
      收复台湾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符合国家利益,在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2017.1.29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