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庆洛阳行——遗憾·未至的金谷园(石崇与绿珠的故事)
石崇与绿珠的故事: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最后一句是:“罚依金谷酒数”,课本上是这样注的:“金谷,园名,晋石崇于金谷涧(在今河南洛阳西北)中所筑,他常在这里宴请宾客。其《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后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祖籍渤海南皮(今属河北),生于青州,小名齐奴。元康初年,出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生活奢侈,与王恺竞相争豪。王恺家中洗锅子用饴糖水,石崇就命令自家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王恺为了炫耀,又在他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紫丝编成屏障。石崇用更贵重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王恺一输再输请他外甥晋武帝帮忙,晋武帝就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给他。王恺为了炫耀,便在290年6月间日(晋永熙元年五月十八日)请王崇和一批大臣来家吃饭,席间亮出珊瑚树,大臣们惊叹不已。石崇却在一旁冷笑,取过一支铁如意,将珊瑚树敲碎,并命家人搬来几十株珊瑚树,其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大的竟比王恺的高出一倍。王恺这才知道比不过石崇,只得认输。
石崇为何这样有钱呢?据说石崇的起家充满了血腥,他任荆州刺史时,劫夺杀人,积累了财富。又使客航海,以至巨富。富贵之后,他与外戚王恺、羊秀斗富,争为豪侈。传说他请人饮宴,他叫他的女人劝酒,如果客人不喝,他就残忍地把这个女人杀掉。
石崇有宠妾梁绿珠,美艳且善吹笛,石崇为解绿珠思乡之情,建“金谷园”,筑“百丈高楼”,可“极目南天”。该园规模宏大,随地热筑台凿池,楼台亭阁,池沼碧波,交相辉映,再加茂树郁郁、修竹亭亭、梨花团团、桃花灼灼、柳丝袅袅、百花竞艳,真如天宫琼宇。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金谷春晴”,指的就是这里春天的美景。
而这个绿珠呢?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性情刚烈的女子。史载:赵王司马伦亲信孙秀垂涎绿珠美色,石崇不给。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专权,石崇因参与反对赵王伦,金谷园被孙秀大军包围,石崇见大势已去,对绿珠说:“我因你获罪,奈何?”绿珠流泪道:“妾当效死君前,不令贼人得逞!”言罢,朝栏干下纵身一跃,石崇慌忙拦阻,仅捡破一片衣裙而已,再看楼下,已经鲜花委地,香消玉殒。孙秀大怒,遂将石崇等人斩首。
石崇与绿珠死后,金谷园仍然存在,时人为了吊唁绿珠的节义,都喊崇绮楼为“绿珠楼”,以示对她的怀恩。
又过了许多年,杜牧来到金谷园,看到昔日繁华的名园已是芳草凄凄,遂吊曰: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一、金谷园的兴衰
1.金谷园是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
金谷园是魏晋时期京城洛阳的一处由高官富商拥有的私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型代表。
世界上的园林可分为三个系统——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和中国园林。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那“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
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一是历史悠久。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二是种类多,且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按照占有者身份,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陵寝园林。皇家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北海公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按照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有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三类。北方园林,因为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为大多是古都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又因为气候局限,所以风格粗犷大多集中在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其以北京为代表。江南园林,南方人口密集,所以园林地域面积小,又因为河湖、常绿树较多,所以比较细腻精美。特点就是淡雅朴素、曲折深幽、明媚秀丽,但是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这类代表多集中在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岭南园林因为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较好。其明显特征是具有亚热带风光,建筑物都比较高而宽。著名的如广东的顺德清晖园、东莞的可园和番禺的余荫山房等。
2.由金谷园村谈起
金谷园对大多数洛阳人来说,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走在洛阳街头,随处可见“金谷园”。如金谷园路、金谷园村、金谷园火车站、金谷园电影院、金谷园街道办事处、金谷园派出所、金谷牌香烟、金谷翠庭社区,等等。
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金谷园,只不过是借用其名而已。
金谷园车站是因为位居金谷园村北而得名,此车站始建于1912年,1959年1月改为洛阳车站(图1)。原洛阳车站即现在的洛阳东站,始建于1908年,原名河南府车站,洛汴铁路向西延伸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市行政中心西移后开始没落,让位于金谷园车站。金谷园车站前面的南北大道,称为金谷园路。金谷园村附近的电影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楼盘社区等,均以金谷园命名。
金谷园村是洛阳市西工区洛北乡的一个行政村。该乡位于西工区城乡结合部,共辖12个村。2000年,将4个村划归老城区(新生村、工农村、烧沟村、岳村)管辖,余下8个村(东下池村、西下池村、瞿家屯村、东涧沟村、五冢女村、金谷园村、西小屯村、西工村),均为城中村。金谷园村地处西工区洛北乡洛阳火车站西侧的闹市区域,常住村民1763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认为,金谷园村一带是西晋金谷园遗址所在地,金谷园的大牌坊至今仍在洛阳车站站前广场竖着(图2)。其实不然。由于金谷园村定位的错误,导致由此而命名的所有“金谷园”都是不真切的。所以,在洛阳找金谷园村很容易,找金谷园却无从下手。
为什么人们会把金谷园遗址误认为是在金谷园村一带?原因就是把金谷涧和涧河混为一谈了。加之年代久远,金谷遗址尚未被考古发现,很容易以讹传讹。
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国民党中央军校洛阳七分校教官李健人,于1935年出版了《洛阳古今谈》一书(图3),全书30万字,由一代书圣于右任题写书名。《洛阳古今谈》从自然到人文,从经济到政治,从名胜古迹到人物掌故,对洛阳做了全面系统的记述,内容系统翔实,语言生动朴实,是洛阳民国时期珍贵的文献资料。书中也明确指出:“现在洛阳火车站附近的金谷园遗址乃是宋人的误会,以讹传讹而至于今。”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91年版《孟津县志》在第三章《苑囿·金谷园》中,也持此观点。
金谷园到底在哪儿,目前有几种说法:一是就在这个金谷园村,二是在白马寺附近,三是在孟津送庄镇凤凰台村附近,四是孟津白鹤镇北黄河岸边,五是在横水镇会瀍村一带。
那么,历史上是否有金谷园村呢?有!因为在孟津县境内的马村、左坡、刘坡、凤台一带发掘的唐墓中,就有“葬于金谷村”的墓志。此金谷村即金谷园村。大约在今洛阳市东北10公里,位于魏晋洛阳故城的西北面。由此可以确定石崇之金谷园的大致位置。
3.金谷园在送庄
有大量史料证明,金谷园的准确位置在金谷涧,即今送庄镇凤凰台村一带。
一是石崇(249—300)在《金谷诗集·叙》中的记载:“……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这里的“河”为黄河,“南界”应是河阳县辖孟津渡。说明金谷园在送庄孟津渡一带。
二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466—527)在他的名著《水经注·谷水》中的记载:“
……石季伦《金谷诗集·叙》曰‘余以元康七年,从太仆卿出为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界金谷涧中,有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郦道元在《水经注·谷水》中记道:“……谷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流,迳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也。”
三是宋代乐史(930-1007)在《绿珠传》中对金谷园和绿珠楼的所在地各的记载:“崇有别庐在河南金谷涧,涧中有金水,自太白源来,崇即川阜制园馆。”“……收兵忽至,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获罪。’绿珠泣曰:‘愿效死于君前’。崇固止之,於是坠楼。而崇弃东市。时人名其楼曰绿珠楼。楼在步庚里,近狄泉,泉在王城东。”
这些史料都是可靠的,石崇的自不必说。郦道元仅生活在石崇之后二百年,而且郦道元因“起任河南尹”,任官就在洛阳,写《谷水》、《瀍水》、《涧水》三篇文章时,肯定到以上三河流域作过实地勘察考证。这就是我们应特别依重其文之原因。《绿珠传》的作者乐史,字子正,为宋抚州宜黄人。仕南唐为秘书郎。入宋为平厚县主簿。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以在任官举进士、赐及第。历三馆编修、直史馆,又先后任舒州、黄州、商州知府。其名著《太平寰宇记》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理学著作。
所以,《洛阳市志》等有关志书中大多都是这样表述“金谷春晴—金谷园”的: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遗址在今洛阳老城东北七里处的金谷涧内。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因与贵族大地主王恺争富,修筑了金谷别墅,即称“金谷园”。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园内清溪萦回,水声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势,筑园建馆,挖湖开塘,周围几十里内,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鸟鸣幽村,鱼跃荷塘。石崇用绢绸子针、铜铁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岛换回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把园内的屋宇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宫殿。金谷园的景色一直被人们传诵。每当阳春三月,风和日暖的时候,桃花灼灼、柳丝袅袅,楼阁亭树交辉掩映,蝴蝶蹁跹飞舞于花间;小鸟啁啾,对语枝头。所以人们把“金谷春晴”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这一表述是准确的。
具体来说,西晋石崇的金谷园就位于凤凰台东南的浅谷旷远中。
4.关于金谷涧
金谷涧在洛阳汉魏故城西北,有水流经此,谓之金谷水,东南入于缠河。石崇金谷园筑于此,从《洛阳伽蓝记》中可见,城西北有金谷水流入谷水,引入城河和从城中通过,晋石崇筑园于金谷涧名为金谷园。
金谷水源起今朝阳镇权家岭村北岭,北至送庄镇凤凰台村西侧,宽约1.5公里,长约2公里。只是今天的地貌与1700年前相比,已是沧海桑田。但谷原偏北靠近凤凰台村一侧,留下有一条深约2-3米、宽约5-7米、长约2公里的金谷涧故道。过去在这条故道,还能看到时淌时涸、泉水如线的小溪,自西北流向东南,与金谷水流向一致。上世纪70年代曾在故道上筑起一个小土坝,一为通行,二为聚水。据当地村民反映,这条时断时续的小水沟,却有个奇异的现象,即这里时常有青蛙和老鳖出没,而附近其他小谷沟则没有,有的甚至积水1米深的谷沟也很难听到蛙鸣。这是否是当年金谷园内众多“水碓”的遗留物种,尚待进一步考证。
石崇选择此处建园应该是别具匠心的。首先这里是一个临河的、地形略有起伏的天然水景园式的地方。色彩在金谷园内,建有主人居住的房屋,有许多“观”和“楼阁”,有从事生产的水碓、鱼池、土窟等,当然也会有相当数量的辅助用房,从这些建筑物的用途可以推断金谷园似乎是一座园林化的庄园。其次,这里便于开挖。石崇在此开挖有众多池沼,由园外引来的金谷涧水,穿错萦流于建筑物之间。河道能行驶游船,沿岸可成垂钓,园内树木繁茂,植物配置以柏树为主调,其他的种属则分别与不同的地貌或环境相结合而突出其成景作用,例如前庭的沙棠,后园的乌稗,柏木林中点缀的梨花等。可以设想金谷园的那一派赏心悦目、恬适宜人的风貌,其成景的精致处比起两汉私园的粗放,显然不大一样,但楼、观建筑的运用,仍然残留着汉代的遗风。
5.金谷园有多大
史料记载,金谷园湖光山色,亭台楼阁,依山势精心布局。荷塘明湖,因水形错落有致。金谷清溪萦回穿流,珍木异花争奇斗艳。光厕所就有十几个美貌姑娘焚香递纸伺候,完了再为客人更换新衣,弄得客人都不好意思上厕所。金谷园内还有众多名花异草。在古时候海棠花常常被作为礼品互赠。海棠花的美丽深得人们喜爱,金谷园中就种植了很多海棠。石崇非常喜爱海棠,并以海棠无香为憾事,甚至叹道:“汝若能香,当以金屋贮汝。”唐代的李隆基曾将杨贵妃比作海棠花,“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正与杨贵妃有关,从此海棠便有了美人佳丽的意思。石崇经常在金谷园宴请贵客。
那么,金谷园到底有多大?据悉,占地方圆有数十里之广。我们不妨从金谷园的范围、建筑设施、园中常住人口等方面来看一下。
《晋书·列传·石崇》中说,石崇被杀后“……有司簿阅崇水碓三十余区,苍头八百余人,他珍宝货贿田宅称是。”这是石崇死后官方统计的数字,应该说是必较可信的。“水碓三十余区”,水碓就是用水力带动的舂米机,用现代话说就是“机械化碾米厂。”这种舂米机有“三十余区”,并不是三十多台,而是三十多处。一处有多少台,文中没明讲,但仅就这三十余区我们就可以想见其规模。这三十余区水碓一日夜能舂多少米,我们无法估计。但有一点我们完全可以推测肯定:加工成的米大部分用于销售,石崇有在京城开成品粮店的可能。“苍头八百余人”。苍头,就是头包青巾的仆役。《辞源》释苍头“指奴仆,汉时仆隶以深青色巾包头,故称。”假设这八百苍头有一半人在舂米,日夜分两班,我们可以得出水碓在二百台左右或者更多。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金谷园内水碓区占有的面积。顺便应提及的是,在晋代,京师洛阳官吏军民日常食用米皆用水碓舂,《晋书·列传·李矩》中增补提及“京师水碓皆涸,永嘉初,汝阴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之以利漕运。”京师水碓就是国有舂米厂。
石崇建成金谷园后,经常邀请当时在京城的文人学士到金谷园中饮酒咏诗,并出有诗《金谷诗集》。诗集由石崇作序,名曰《金谷诗集·叙》。经常在金谷诗酒唱和的这群文人学士共24位,皆为当时文坛名家,时号“金谷二十四友”。“二十四友”语出《晋书·刘琨传》,即二十四人文学团体,以潘岳为首,他们是:潘岳、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刘琨、谬征、杜斌、挚虞、诸葛诠、王粹、杜育、邹捷、左思、崔基、和郁、周恢、牵秀、陈畛、郭彰、许猛、刘讷、刘舆、贾谧。金谷诗集和金谷诗集序后来大部分失传,仅有部分诗散见于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从石崇以上序文中可知,金谷园中有茂林、果树、药圃、竹林、水碓、鱼池、土窟(土窑洞),并且在金谷涧中还有车行的道路。试想,金谷园中有水碓三十余区,运进运出的谷米都要用车,没有大路肯定不合实际。另外,金谷园中如果面积很小,或谷底很狭窄,就不能通车。以上序文中称“凡三十人”“时琴瑟笙筑载其中,道路并作。”30人加上乐队、驭者、仆役等,很可能有50余人或者更多。这群人乘车将不下十辆,如果路途很近,也就不必要乘车。这就给我们以很大的想象空间,金谷园中仅石崇占有的金谷地段将有七八华里或者更多。仆役和招待客人住的“土窟”将会沿谷底沟壁绵延数里之遥。而主人和客人住的地方肯定不会混在一起。水碓所舂的谷米还需要有仓储等。“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也说明金谷的谷底谷上均为石崇所拥有,即均在金谷园的范围之内。金谷园有多大?我们可以去想象评估。
金谷园中经常住有多少人?北宋李昉(公元925-996)编《太平广记·妇人·五十六》引《王子年拾遗记》中《石崇婢翾风》篇说:“石氏侍人美艳者数千人,翾风最以文辞擅爱。”宋代乐史在《绿珠传》中说:“崇之美艳者千余人。”《晋书·列传·石崇》中说:“后房百数……”“苍头八百余人。”后房和苍头,并不包括女婢、乐伎、驭手、庖厨等,保守估计金谷园中的常住人口应在1500-2000人。这应是现在一个中等大小行政村的规模。
6.金谷园的衰败
石崇耗巨资新建的金谷园,只是几十年的兴盛,到了永康六年(300年),贾皇后被赵王司马伦杀害后,石崇的仇敌——司马伦手下的孙秀,向石崇强要绿珠,绿珠不为所求,坠楼身亡.石崇先是被免官,以后被赵王伦嬖人孙秀所杀。
石崇死后,金谷园也就树倒猢狲散。
二、金谷园遗址
1.
梓泽与金谷园
要分清金谷园遗址的范围,首先还是要明确金谷园的准确位置。本来这个已不是问题。因为已有很大确凿的史料,标明了金谷园的位置,但金谷园还是扑朔迷离、谜团重重。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由于这些史料版本太多,文字出现差异。例如,石崇《金谷诗集·叙》从宋代开始,就有不同的版本,各版本中文字差异很大。二是把石崇的“别庐”“别馆”“园馆
”以及石崇私宅混为一谈。
其中关于金谷园最大的一个谜团,就是这个梓泽,由于史料记载比较含糊,以至于好多人把梓泽视为金谷园。
《晋书·列传·石崇》中载:“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送者倾都,帐饮于此焉。”《辞源》释帐饮“在郊野张设帷帐,宴饮饯别。”南朝梁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这说明石崇除了金谷园外,还有其他的别墅。另外,石崇在京师洛阳,肯定还有私宅。绿珠坠楼之楼,后人称这座楼为绿珠楼,而这座楼就在当时的京师洛阳石崇私宅内,并不在金谷园中。![]()
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孟津“梓泽”这个地名的名气要比曲江、兰亭、隆中等地大得多。但不少孟津人,包括洛阳很多人均感到陌生。因为这是1700多年前的名字。
那么,梓泽在哪里?在今孟津县横水镇的会瀍村、文公村、铁楼村、谢沟村,包括今孟津县常袋乡、麻屯镇西部一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孟津县志·苑囿、梓泽》载:“梓泽是晋石崇别墅,遗址在横水乡会瀍村(古称辉嶂沟)。清代《孟津县志》载:‘在县西七十里’。郦道元著的《水经注·瀍水》中说:‘瀍水出河南穀城县北山,水出其北梓泽中。’别墅因地取名,石崇常在此宴客赋诗。”郦道元《水经注·瀍水》载:“瀍水出河南穀城县北山,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也。”《类聚》九引戴延之《西征记》:“梓泽去洛城六十里,梓泽,金谷也。”有人由此认为,金谷园遗址位于孟津县横水镇东南,贯穿于常袋镇、麻屯镇的长谷之中。
其实,这是石崇的又一别墅,而不是金谷园。从孟津县地图上看,因为横水镇会瀍村与送庄镇的凤凰台村一东一西,相距过于遥远。
在清代乾、嘉版《孟津县志》中名:辉嶂沟。可能是因为辉嶂沟和“混帐沟”
谐音,后来人们把该村更名为会瀍村。其实,发源于横水东部的文公、寒亮、古县三个瀍河源头之水并没有在会瀍交汇。辉嶂沟应是辉帐沟或辉障沟,和晋代石崇在此设锦步障有关,这是石崇的另一别墅。
2.金谷园遗址上的两个村庄
在石崇的金谷园遗址上,如今有两个重要的村庄,即送庄和凤凰台。尤其是凤凰台村,有着许多金谷园遗存。
送庄村:送庄镇位于孟津县东南部的北邙黄土塬上,送庄镇政府所在地。3200余人,耕地5000余亩。这里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千百年来,百姓耕种于历代陵墓之间,他们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知书达理,民风淳朴。送庄村在隋唐时期为清风乡属地,明朝嘉靖年间为“孙家庄”,属洛阳县平乐保辖区。明朝末年当地人为追念千年之前的秦王李世民,遂根据典故将村名更名为“送驾庄”,后简称“送庄”。因为隋末洛阳曾出现“二十五里双皇帝”的局面,王世充占据洛阳城,称帝即位,李密进占金墉城,自立年号。后来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邙山便成了唐军与王世充、李密等割据势力征战的主战场。一天夜里,李世民驱马登上邙山察看王世充的兵营,被王手下的著名战将单雄信发现,俩人你追我跑,到了送庄一带。单雄信张弓搭箭向其射去,眼看秦王就要丧命,一只白鹿突然从树林中窜出,挡住了飞箭,将秦王救下。当夜,在百姓的相助下,李世民安全返回军营。后来人们把单雄信箭射秦王的地方取名“立射庄”,把白鹿救秦王所在的村子取名“白鹿庄”,把百姓送秦王的地方取名为“送驾庄”,相应的还有“护驾庄”、“营庄”等村名。
凤凰台村:与送庄村相比,凤凰台村显得更为厚重,更为神秘。
凤凰台村因村南大坡东侧的称凤凰台而得名。据说此高台相传为周代遗址,台上旧有石柱,上托石盘,高约3米,古有凤凰栖息柱上,曾有石碑记载凤凰神鸟飞落此地(图6)。凤凰台还曾是伏羲和女娲的故居。远古时期,伏羲和妹妹女娲来到河洛大地,先是住在孟津黄河南岸,后来为避水祸,迁居邙岭高台。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孕育了后来的人类。女娲助兄发现了龙马负图、神龟背书,创造了八卦。他们遂成华夏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淮南子》记载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说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九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九州平,蛟虫死,颛民生。”伏羲被称为羲皇,女娲继兄之后为女皇,兄妹姓风,合称“风皇”因与“凤凰”同音,又有美丽的凤凰神鸟飞落,人们就将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凤凰村。凤凰台村在唐代时名“陶村”,宋代时改称凤凰台。从村中出土的唐代墓志得知,唐代时凤凰台村一带即有金谷乡、凤凰乡、凤凰里之名称。
3.金谷园遗存
紧邻凤凰台的为唐代尚书右丞、徐国公刘幽球墓。至今在凤凰台村尚未发现有明显的金谷园遗存,但我认为,这个凤凰台就是金谷园最大的遗存,因为不管是周代遗址也好,还是伏羲女娲故居也好,均过于遥远,过于神话。只有作为西晋金谷园内的景观遗存才比较靠谱。况且在一些唐代诗人的众多诗句中都提及过,只是不知道它究竟是金谷园里的什么景观。
凤凰台村中,还有一棵古皂荚树,高约10米,树围需两人合抱才能测量,树干绝大部分已空洞皱裂,但却枝繁叶茂,皂角累累,据说已有上千年的树龄,堪称是该村最耀眼的标志,无言地倾诉着这里曾经的繁华。村民们说,从前每到夏秋季节,全村人全靠它浆洗衣服,从而被村民称之为“神树”。农村有“千年柿树万年槐,槐树还有皂角伯”之谚语,可见皂角树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由于金谷园的遗存太少,我们不妨大胆设想,这棵古皂荚树也是金谷园的重要遗存之一。唐无名氏《大唐诗》有言:“洛阳(隋唐城)东去城25里,晋石崇以金谷园为园苑,高台飞阁,余址隐山嶙,独皂角树甚大,至今仰茂。”唐距西晋仅300余年,此《大唐诗》所言“至今仰茂”的皂荚树,很有可能就是凤凰台村的这棵。
在凤凰台村金谷园遗址上,还有唐朝诗人孟郊墓、南陈后主陈叔宝墓、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墓。
孟郊墓在凤凰台村北的凤凰台小学内,如今墓已被平,任何遗迹都看不到了。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父孟庭珍,曾任昆山尉。孟郊自幼生活在洛阳,父亲早逝,和母亲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他刻苦吟诗,不趋时尚,隐居嵩山,称为处士。孟郊和张籍、卢仝同、韩愈四人是最契合的诗友,韩愈极赏识他的诗。但他接连应试,直到46岁才得中进士。孟郊再到长安应吏部选,得任溧阳尉,奉母就任溧阳。但是,这位天才诗人偏偏不善理政,简直无法履行职责。无奈之下,韩愈极力推荐,由兴元军节度使郑馀庆奏请孟郊为参谋。赴任兴元(今陕西汉中)途中,孟郊忽得急病逝于阌乡(河南灵宝),享年64岁。孟郊一生坎坷悲凉。他搬家时写的《借车》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三个儿子都不幸夭亡,他曾写下《杏殇》九首悼念,可见贫困孤苦。孟郊去世后,几位好友帮助张罗,将其灵柩运回洛阳。张籍倡议私谥“贞曜先生”,韩愈为其作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孟郊去世28天后葬于凤凰台北,留下《孟东野诗集》十卷,诗三百余篇。
凤凰台村金谷园遗址埋葬着在位8年而亡国的南朝陈国皇帝陈叔宝。公元588年10月,杨坚派隋兵南下灭陈。陈叔宝自恃长江天堑不以为然,自己则终日饮酒填词。589年正月,隋军渡江,攻克建康,陈叔宝才知大事不妙。他急忙逃到景阳殿旁,听到前面杀声震天,只好下井躲藏,隋军以绳索将其吊上地面押赴长安。杨坚看他终日酣饮,不会成为后患,就赐他住宅以优待,后命迁居洛阳。604年,陈叔宝终于洛阳,葬于凤凰台下,时年52岁。陈叔宝同三国蜀汉后主刘禅、北齐后主高纬、五代十国的南唐后主李煜四人皆为亡国之君,被后世史书称为“后主”。唐代魏征在监修《陈书》时评其“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知稼穑之艰难,复溺淫侈之风。宾礼诸公,惟寄情于文酒……”此人虽治国无能,却精通诗赋乐理,毛泽东主席评点二十四史言其“是能诗能赋的人”。如今,金谷园遗址梯田层层,已经难觅陈氏墓冢痕迹。
唐代中国与朝鲜的关系至为密切,唐代300年间,中国派往新罗诸国使团34次,新罗诸国派来中国使团126次,派来中国留学生总数超过2000人。新罗诸国有300余人客居中国并埋葬北邙山,最引人注目者当数长眠凤凰台村的百济国王扶余义慈。1995年,韩国忠南大学校博物馆曾派专家寻找百济王扶余义慈墓的位置,最终将注意点放在凤凰台附近4公里区域内,并撰写了《寻找百济义慈王墓的现地调查报告》。
1996年5月,洛阳文物部门利用航空技术,对该区域进行考古探查,在凤凰台村发现规模相差不大的四座墓,其排列与考古专家设想的孙皓(三国吴末位皇帝、孙权之孙)、陈叔宝、扶余义慈三座墓的组合惊人相似。2000年5月,韩国权威汉学家金忠烈曾带着清酒和香火专程到洛阳北邙山祭祀长眠此地的先祖。中朝两国,渊源已久,此墓涉及唐朝与朝鲜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尽管尚须考古发掘的最终验证,但初步认定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墓就在凤凰台村。
这个一个很有诗意的小村,与金谷涧、金谷园遗址一样,也是屡见史籍。我曾数次专程和朋友们到此游历,发思古之幽情(图12)。在村里漫步,不时可见散弃在道旁的石羊、画砖、础石以及明显年代较早的石质器物。
三、金谷园“园长”石崇
1.石崇是个什么样人
石崇其人,可用几句话概括:一是官二代的出身。石崇(249-300),字季伦,西晋翼州南皮人,生于山东青州。父亲石苞曾任皇帝身边的司马官,是西晋开国功臣。说明石崇是个官二代,属于权贵阶层。二是精明能干。史书记载“少敏惠,勇而有谋,喜任侠。”20岁出头即任修武县令,后因伐吴有功,封为安阳侯。后来任荆州刺史,因抢劫远道客商,积累巨额财富。据记载,石苞虽是晋武帝司马炎的重臣,但临终时并未留下多少家财。六个儿子中,石崇排行老小。分家的时候,石苞压根就没给石崇分财产,因为在他看来这个最小的儿子最能干,不会缺钱花。果不其然,石崇年二十余,即武修令,有能名,入为散骑郎,迁城阳太守,伐东吴立功,封侯(安阳乡侯)。元康初,石崇出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后石崇进京为官,升任大司农(主管农业的官),拜太仆,为九卿之一。在荆州刺使任内,石崇通过“唱红打黑”,专门收拾民间富商大户,遂至金银如山,珍宝无数,迅速暴发为富可敌国的大财主,家有水碓80余区。从下邳到洛阳布满了他的庄园、田宅,从此过上了挥霍糜烂的生活。三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石崇是全国首富(富可敌国),洛阳一哥。石崇积累万贯家财后,被调到京城做卫尉。在洛阳那几年,石崇做了许多了不起的事情。一是在皇城西北凤凰台的金谷涧修建金谷园。金谷园依山形水势筑园建馆,高下错落,溪水萦绕,鸟鸣幽村,鱼跃荷塘。郦道元《水经注》谓其“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园内“崇绮楼”装饰奢华,登楼可“极目南天”;二是结社,和以《三都赋》而使“洛阳纸贵”的左思,名重文坛的陆机、潘岳等名士结成诗社,号称“金谷二十四友”。石崇汇编《金谷诗集》并作序,开创了士大夫饮酒赋诗的先河,形成了诗史上的“太康体”。他所作的乐府诗《王明君辞》,是最早咏叹王昭君的诗作。三是与齐王结党。在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中,石崇因此而被赵王司马伦诛杀于洛阳东市,时年52岁,并祸及全家15人。
2.如何评价石崇
一是奢靡浮华,醉生梦死。最著名的例子是《世说新语》中的“刘寔访石崇”。刘寔是石崇好友,到金谷园访问石崇时,内急如厕,却见厕中置绛纱大床,并有数名美婢持香囊侍立,刘寔以为误入石崇卧室,出以告石崇,方知无误,而侍立者为守厕婢,香囊内为“厕筹”(刮屁股用的竹片)。刘寔再入,窘迫而不能解急,只得逃出另寻方便之所,哪里还好意思按石崇规距在厕内由婢女去旧衣著新衣呢。另有传云:石崇冬以“肉屏风”(裸女)取暖,夏令美女在身边奔跑乘凉,夜则以美女口作痰盂。此说系稗史杂说,意在证明石崇生活之骄奢荒淫。
石崇的“性甚奢靡”,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与贵戚王恺斗富。石崇以香椒泥抹墙,以白蜜蜡作柴,为夹道锦幛50里,并以铁如意击碎王恺二尺高的珊瑚树,在王恺气恼之际,抬出家中几十株珊瑚树(三四尺高者六七株),放言“君欲取偿,任君自择”,使身为晋武帝司马炎舅父的王恺自愧不足堪匹!
在很多人看来,石崇与王恺斗富,是一种病态的嗜好。其实这是当时世家大族较为普遍的炫耀心理,也是保全自身的心理在作祟。世家大族为保全门户,不愿轻易揽权招致皇帝的猜忌。出于标榜自己优越地位考虑,他们选择纵情享乐,炫富、斗富就是常见的享乐方式。
其实在历史上,这样以故意糟蹋自己的人格形象来换取生命的延续的例子并不罕见。如汉初三杰的萧何,伐灭楚国的秦国大将王翦都用过这个办法。连和刘邦是铁哥们的萧何,都会在权力争夺中被怀疑,最后不得不以爱财敛财来败坏自己的声誉,何况是处于朝不保夕时代的石崇?据史书记载和传说,晋武帝司马炎的功臣何曾,一天的伙食费要花一万钱,还嫌酒菜不好,没法下箸。他的儿子何劭又超过了老子。另一个官僚任恺,比何劭更奢侈。
当时的皇上司马炎更是极其贪婪,公开卖官鬻爵,所得银两全部据为己有。一次他问臣子刘毅:你看我像汉代哪个皇帝?刘毅说:我看你像(东汉)桓、灵二帝。司马炎深感困惑,说:我统一了天下,你却把我比作桓、灵,未免太过头了。刘毅说: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所以,在那个时代,清者自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做到的寥寥无几。我们对石崇的奢靡浮华、醉生梦死也要给予必要的理解,不能太指责苛求。因为恶政比恶人更可怕。
至于说到石崇的冷酷残忍,与权贵宴集时常以美人行酒,如有客不饮则斩美人,也不足信,也有资料说是王恺。总之属于稗史杂说。
尽管王恺和皇帝两家合起来也没有斗过石崇,然而传说石崇却输在穷儒范丹手下。范丹,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今河南杞县东北),很有学问。叫他去当莱芜县令他不去,为人清正廉洁,生活贫苦,经常烧不起锅,时人称为“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而他生活得很愉快。范丹有五个儿子,石崇没有子女,传说石崇和范丹有来往。石崇为了夸耀自己豪富,在一个炎热的夏天。酒摆在一个宽敞明亮的厅堂里,有美女掌扇扇风,歌伎奏乐。桌面用碧玉装成,黄金镶边,四只桌腿用四块金砖垫上,罗列山珍海味,自不说了。石崇还显出盛气凌人的样子。范丹回敬石崇时就没有那样排场了。酒场是在树荫下的,用粗劣的桌子,桌上是简单的菜肴,没有金砖垫桌腿,而是叫四个儿子各抱一条腿,随着树荫的转移而移动,剩下一个儿子端菜上饭、劝酒。酒过数巡,范丹对石崇说,你垫桌腿用金砖,虽然名贵,可那是死宝,不如我用儿子抱桌腿,是活宝,想怎么移动就怎么移动。石崇听了,没话可说。
3.石崇与宠妾绿珠
石崇的金谷园中美女如云,石崇最为钟情宠爱的是一名歌女绿珠。此女是石崇在南方为官时所得,回到洛阳后,石崇命人为她专修了一座华丽的妆楼,并取名“绿珠楼”,整日和绿珠姑娘在别墅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绿珠姑娘因石崇的宠爱也愿心甘情愿地跟随石崇,寸步不离。只是好景不长,随着石崇的政治靠山贾皇后被废,石崇也被免除了职务,其政敌赵王伦掌握朝廷实权后,手下大将孙秀多次向石崇索要绿珠。刚烈的绿珠,无奈之下坠楼而死。石崇及家人被捕而亡,其家产也被朝廷没收。从此,繁华的金谷园陡然败落荒废。
有人由此得出结论,说石崇荒淫好色。其实,石崇的荒淫好色,与当时的皇上相比差远呢!当时的朝廷,就是这个样子的。晋武帝司马炎灭东吴实现统一后,认为天下从此太平,开始穷奢极欲。司马炎享有后宫万人以上。入夜,司马炎乘坐羊车巡幸,羊随意停在哪处宫门便进入临幸。而石崇和绿珠,则始终感情笃深,不然的话,绿珠也不会为他殉情。
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总是十分吸引人,后世有很多诗文小说都讲了这件事。唐代诗人杜牧就曾经写过一首《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宋人乐史还将其润色加工,改编为更加详细的传奇小说《绿珠传》,里面说绿珠姓梁,是白州博白县人。到现在她的家乡都还有一口绿珠井,喝了这口井里井水的孕妇,生下的女儿都会十分美丽。
4.石崇是个洛阳才子
与史书上对石崇的“巧取豪夺、荒淫好色、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的评价不同,我认为石崇是一个有斗志、有魄力、通音律、懂艺术,而又知晓如何享受人生的人,堪称“洛阳才子”,只不过没有充分展示出来而已。
元康年间(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国丈杨骏辅政,石崇被贬为南中郎将、荆州刺史。此时的石崇已经41岁。从二十余岁步入仕途开始,石崇面对的就是权贵的轻视与打压,即便想要有所作为,也不为朝廷所采纳。于是,他真的失望了,开始放纵自己,耽于享乐,不再过问朝廷事务。开始利用职权之便,抢劫行者商旅,聚敛钱财。然后回到京城洛阳,结交贾后的侄儿贾谧,成立“金谷二十四友”诗社,归隐金谷园。石崇以为自己脱离政事,寄情诗文物质,便能从中逃脱,这是他的天真之处,也是悲哀之处。实际上,当政治成为一场图谋的时候,任何人都无法逃离它所布掠下的天罗地网。
石崇能够跻身二十四友,说明其文采并不输与他人,甚至相当出众。他写的《思归叹》,“落叶飘兮枯枝竦,百草零落兮覆畦垄。时光逝兮年易尽,感彼岁暮兮怅自愍。廓羁旅兮滞野都,愿御北风兮忽归徂....超逍遥兮绝尘埃,福亦不至兮祸不来”,万物凋零,时光亦倏忽而逝,人生在世,实在是有太多束缚了,只希望能够绝尘逍遥,无悲无喜,亦没有福祸相依。感伤之情流于其间,辞理十分动人。他所做的《金谷诗序》也深为后世称道:“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以至于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在三月三日那场修禊事的集会上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有人将之比作石崇的《金谷诗序》,性情颇有些倨傲的王羲之“闻而甚喜”。而唐代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也化用了石崇这篇序言,说“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足见人们对石崇文采的肯定。若是时局安稳,也许石崇就能这样安享晚年。可惜的是石崇被贾谧牵连其中,命归黄泉。
石崇是一个有血性的男人。赵王司马伦的爪牙孙秀贪图绿珠的美貌,在石崇因贾谧事牵连被免官后,派人去向他讨要绿珠,不料石崇勃然大怒,声称“绿珠是我心爱之人,怎能轻易送人”。来使反复劝说,石崇仍然不肯让步,因此激怒了孙秀,惨遭不幸。刑场上,石崇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毫无贪生怕死之态。
石崇随即被押到建春门外刑场,没多大会儿,潘岳也被押来。石崇看到潘岳,很惊异。以英雄自况的石崇诧问:“天下杀英雄,干你什么事?”在石崇眼里,刑场上被杀的都是英雄好汉,潘岳你这个文弱书生,来干什么呀?陪英雄死,你也不够格啊!由此可见,石崇自视甚高,与潘岳之流根部不在一个档次上。
四、金谷园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1.金谷园是洛阳文化的一张名片
金谷园是在西晋初年国家得到短暂的统一之后,庄园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伴随着大规模的造园活动兴起的。尽管从兴建到衰败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光阴,但其名气远播,影响巨大。
洛阳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龙门山色”“马寺钟声”“天津晓月”“邙山晚眺”“金谷春晴”“洛浦秋风”“平泉朝游”“铜驼暮雨”,这是古时洛阳八大景。“金谷春晴”指的是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平泉朝游”指的是唐朝宰相李德裕的平泉山庄。洛阳八大景中,园林占去两景,而葬有声名显赫的武圣人关羽首级的关林居然排不进座次。因此,宋代名士邵雍由衷地感叹道:“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牡丹的兴盛就与洛阳园林的兴盛密切相关,因有名园而种名花,因有名花名园添色。所以司马光云:“欲问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名园记》的作者、宋代名士李格非则进一步发挥道:“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兴废。”
金谷园成为荒园以后,自晋至唐末宋初,不断有诗人到金谷园遗址凭吊吟咏。从一些诗的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金谷园的遗址还在。如南北朝庾信的诗作《代人伤往》、谢朓的《金谷聚》、张何的《金谷花发怀古》、唐人李建勋的《金谷落花》、王质的《金谷园花发怀古》等。诗人不但到了金谷园遗址,而且看到了断壁残垣,看到了园中正在盛开的桃花杏花。唐代诗人许浑就写了《金谷桃花》数首诗。甚至到元代末,诗人杨维桢还身临其境写出了《金谷步障歌》等名篇。尽管诗人都没有写出金谷园的确切地点,但不妨碍金谷园长期以来作为洛阳的文化名片。
2.全国有众多“金谷园名物”
在中国园林史上,没有任何一座私家园囿像金谷园一样影响深广。可能是名字响亮,有“金秋时节,五谷丰登”之美好寓意,全国各地附会的石崇与绿珠的故事非常多,以金谷园命名乡镇、村庄有几十个。另外,在天津、广东深圳、江苏昆山等地,还建有金谷园景区。“金谷”香烟也有好几个地方在生产。
在洛阳,“金谷春晴”被列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作为洛阳人的骄傲而载诸史志。十三朝古都洛阳城里有金谷园路、春晴路、金谷园村、金谷园车站、金谷影剧院等。在洛阳北邙山上有金谷、金溪、金水河、金谷涧、金河涧等。
在绿珠的家乡广西博白县,为纪念绿珠,宋代时家乡人就把绿珠故乡的一条江命名为绿珠江,把绿珠故乡双角山下的一口井命名为绿珠井。中国《常用典故词典》中有:金谷堕楼、绿珠、金谷妇、绿珠成衅、绿珠辞主、绿珠楼堕、珠娘怨、金谷堕楼人、堕楼人、金谷二十四友等典故辞条,历代吟咏有关金谷园的诗词更是多以万计。
著名文化学者蒙曼谈到洛阳之美时说:“洛阳的雅,雅在园林,这其中就包含金谷园的巨大贡献。”北京的颐和园是山水和皇家气象的结合,苏州的很多园林是山水和商人的结合,而洛阳的园林是山水和文人的结合。洛阳的金谷园算得上是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叫得响的园林。当时,左思、潘安等24位著名的文学家会集在茂林修竹的金谷园内,饮酒赋诗,开创了文人享受生活的新局面。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所记载的洛阳19个私家园林,都是金谷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都具备这样的特色。洛阳的雅,雅在养老方式。古代的洛阳才子怎么养老?以金谷园为肇始,白居易在洛阳开创了一个养老方式,叫九老会。把9位70岁以上的文人凑在一起,以年龄论资排辈,在洛阳的各个园林里吟诗作赋,组织活动。这种“独善其身”的养老方式,对于社会风尚具有带动作用,这些老人是高雅的人,他们成为当年洛阳最好的风景。
3.历史上金谷园曾得到过修复
石崇被杀后,金谷园几经更换主人,园中的风光仍然不减当年,历代文人雅士流连园中,遥想当年绮丽的风光,“兰堂上客至,绮席清弦抚;自作明君辞,还教绿珠舞。”对于石崇的善于享受人生,向往不已。而“绛树摇歌扇,金谷舞筵开;罗袖拂归客,留欢醉玉杯。”更加令人陶醉怀想。至于“绿珠含泪舞,孙秀强相邀;一跃坠王楼,花钿无人收。”就未免使人啼嘘不已了。
奢华一时的金谷园后来就渐渐荒废了,至唐朝已成了“凄凉遗迹”。为了能够更好地寻觅芳踪、悼念芳魂,从而使绿珠以及整个金谷园得以不朽,唐代时金谷园得以修复。于是,唐代诗人及后来的文人墨客,对金谷园的吟咏几乎达到了井喷之势。当时,曾有70多位诗人的诗中都出现金谷园的名字。
这些吟诵金谷园的诗中,有吟咏金谷美盛的,如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说道:“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如诗不成,罚以金谷酒数。”罚酒的办法竟也照搬石崇定下的规矩,足见诗人对金谷宴饮的崇拜;有吊古感怀的,如林逋的《点绛唇》:“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曾经锦绣繁华的金谷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但草木无情,依旧年复一年逢春而生。“谁为主”之问,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除了“金谷园”外,诗文中出现绿珠的身影也甚多。唐朝武则天的时候,左司朗中乔知之曾经有过一段类似的遭遇,因此借着绿珠坠楼酬知己一事,状写心中的怨悔,而写成《绿珠篇》的诗。杜牧的《咏金谷园》诗,更增添后人的无限喟叹:“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元末明初,人们还大概能确定金谷园的位置。明中叶以后,连金谷园的遗址就像梦一般消失了。然而,金谷园却活在人们心中,成了历代文人墨客情有独钟的吟咏对象。金谷园及其有关辞条不但载入国家典籍,而且屡现于洛阳地方史志中。历史考古考据学者对她遗址的考证延续至今,历经数百年而热情不减孜孜不倦。
转载于永远的春天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zhongyuandax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