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庆洛阳行——孟津·龙马负图寺
河南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有太多神奇的地方,孟津的龙马负图寺即为其一。这座寺庙与上古传说“河图洛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是汉族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因此《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从而成为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龙马负之于身,神龟列之于背”,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千百年来,河图洛书一直披着神秘的外衣,而这个千古之谜的源头就在——龙马负图寺。
龙马负图寺位于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因有龙马“负图出于孟河之中”而得名。
河图洛书——上古星图,宇宙魔方: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太极阴阳四象五行八卦九宫皆可追溯于此,被誉为“宇宙魔方”。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一、河图
(一)河图之象
河图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二十八宿。)以上为《河图》。其中四象,按古人座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乃风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图之数
1.天地之数:河图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为55,“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已。
2.万物生存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3.五行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4.大衍之数: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数预测的占筮之法: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数:河图之数十,乃十天干之数也。交合之数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纳音之数: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之阴阳五行与万物相交,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各发出12种声音,无声无音不计,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乃天地五行声音之数也。
(三)河图之理
1.河图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东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左旋;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左旋;皆为顺时针旋转,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我们知道,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所以,“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故顺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2.河图象形之理:河图本是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为风为气,地之形为龙为水,故为风水。乃天星之运,地形之气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纳天地五行之气也。
3.河图五行之理: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土为德为中,故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河图阴阳之理: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园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三才之显也。
5.河图先天之理:什么叫先天?人以天为天,天以人为天,人被天制之时,人是天之属,人同一于天,无所谓人,此时之天为先天;人能识天之时,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河图之理,土在中间生合万物,左旋动而相生,由于土在中间,相对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图之理为方为静,故河图主静也。
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遂无穷。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一、河图
(一)河图之象
河图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二十八宿。)以上为《河图》。其中四象,按古人座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乃风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图之数
1.天地之数:河图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为55,“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已。
2.万物生存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3.五行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4.大衍之数: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数预测的占筮之法: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数:河图之数十,乃十天干之数也。交合之数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纳音之数: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之阴阳五行与万物相交,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各发出12种声音,无声无音不计,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乃天地五行声音之数也。
(三)河图之理
1.河图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东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左旋;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左旋;皆为顺时针旋转,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我们知道,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所以,“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故顺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2.河图象形之理:河图本是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为风为气,地之形为龙为水,故为风水。乃天星之运,地形之气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纳天地五行之气也。
3.河图五行之理: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土为德为中,故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河图阴阳之理: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园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三才之显也。
5.河图先天之理:什么叫先天?人以天为天,天以人为天,人被天制之时,人是天之属,人同一于天,无所谓人,此时之天为先天;人能识天之时,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河图之理,土在中间生合万物,左旋动而相生,由于土在中间,相对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图之理为方为静,故河图主静也。
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遂无穷。
二、洛书
(一)洛书之象
洛书本为彩图,但古时印刷困难所以仍用黑白点作图。将河图四方的八个数旋转而排成八方而显八卦,每方一个数纳地支十二气象,就是洛书之图了。只不过将火的2、7数与金的4、9数交换了位置,同时土五为中显用而寄八方,故为九星,土十则不显而藏于用。这样成:戴9履1,左3右7,4、2为肩,8、6为足,5居中央,九个数纵横交叉皆为十五数,尽显五行之妙,将先天之体化为后天之用了。其图如下:
北方:一白点(白),地支子,卦象坎;
南方:九紫点(白),地支午,卦象离;
东方:三碧点(白),地支卯,卦象震;
西方:七赤点(白),地支酉,卦象兑;
东北:八白点(黑),地支丑、寅,卦象艮;
东南:四绿点(黑),地支辰、已,卦象巽;
西南:二黑点(黑),地支未、申,卦象坤;
西北:六白点(黑),地支戌、亥,卦象乾;
中间:五黄点(白),随时运而游八方或不动,无定支,无常象,统化八方也。
以上乃洛书之象。(黑)、(白)、表示阴、阳。
(二)洛书之数
1.五行之用数:洛书之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阴阳和为四十五数,乃五行之用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是卦象占筮体用之数。大衍之数五十,去五行之体数五,其用四十五为五行万物之用数也。此乃大衍五行之体用,显五行万物生死存亡之数也。
2.三才之运数:五行之数为五,即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阳数合为九,阴数合为六,故卦爻里阳爻称九,阴爻谓六也。阳阴合为十五数,乃三才五行之数也。三才者”天、地、人”。天有五行,地有五行,人有五行,合之为十五数也。故纵横交叉,上下左右,四方八面,皆难逃三才五行之数也。
3.九星之数:河图为四象十干之数,洛书为九星八面之数。九星之数为逆行:九紫、八白、七赤、六白、五黄、四碧、三绿、二黑、一白……,每年一星,一直运行到现在。当年所在之星的卦象,就是当年出身之人的风水命卦,至今仍适用。此数与吉凶关系密切,故多用紫白九星测吉日。
4.体用周天之数:洛书之数九,取一为体,八为用,是九星用八卦也。运数十五,周流八方为一百二十数,共三才而合之即360数,为周天之数。同理,其用数45,周流八方亦得周天之数360也。
5.地支之数: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为地支之数。由天干河图之数根据地理演化而成,故子水1、寅木3、辰土5、申金9、午火7,各取河图五行之阳数也,主五行地支之化数。而十二月令之数则是:寅1、卯2、辰3、已4、午5、未6、申7、酉8、戌9、亥10、子11、丑12,主万物存亡之顺序了。
(三)洛书之理
1.右旋相克之理:河图天道左旋而生,洛书地道右旋而克。故1、6西北克西南2、7先天之火;2、7西南克东南4、9先天之金;4、9东南克东北3、8先天之木;东北3、8克中5先天之土;中5之土克西北1、6先天之水;皆右旋而克先天之数也。
2.右旋相耗之理:洛书五行乃五行之用,故有相耗之理。坎一之水消耗乾六之金;兑七之金消耗坤二之土;离九之火消耗巽四之木;震三之木消耗艮八之土;艮八之土消耗坎一之水;故五行八卦右旋相耗也。
3.相对冲克之理:由于中土显用于八方而不自守中,故洛书五行八方相对冲克。坎一之水克离九之火;乾六之金克巽四之木;兑七之金克震三之木;坤2死土冲艮8生土。同理,地支则子水冲克午火;酉金冲克卯木;申金冲克寅木;亥水冲克己火;辰、戌阳土湿燥相冲;丑未阴土寒热相冲。相对冲者,其数皆合而为10,为土之成数,乃阴土之数也,阴为静,静极生动,故10不自显,而显于九宫八卦12支之动也。
4.八方阴阳之理:河图四方四面,洛书八方八面。任一平面皆东西南北为四正,阳数一、三、五、七、九、居之;四隅为偏,阴数二、四、六、八、居之。洛书将河图的四面化为八方,五行数位也动而变之:一仍是水,六化为金;三仍是木,八化为土;二化为土,七化为金,四化为木,九化为火;五仍为中,显用而游寄八方;十为体显于合用之数而不自显。故河图之数为十,以一为体九为用,其用为洛书;洛书九宫,中五为体显用以八卦,乃阴阳用于万物与人也。
5.紫白九星之理:洛书九星又称紫白九星,皆落于九宫。九星按一定规律轮回,既可以用于元运,又适用于年运及个人风水命卦,还可以每日一星测吉日。九星用于元运上分上下二元,共180年,每星管20年。五黄星的20年前10年寄上元四碧星,后10年寄下元六白星。(若按60甲子起运则分上、中、下三元,仍是180年,运数亦与九星合。)九星之理用于风水命卦,则是上元甲子男起一白星顺行;女起五黄星逆行,同元运一样永恒推移。如今年2004甲申年为下元八白艮运第一年,人事风水命卦为:男二黑坤卦,女一白坎卦。
6.洛书与先天八卦数理:洛书九数,相对之和为十,为河图之用数,乃人与万物之用数也;先天卦八数,相对之和为九,为洛书之用数,乃人通天彻地之数也。故邵氏梅花易数,用洛书之图,用先天卦数也,乃尽人通天彻地之能也。
河洛之象,人人皆可视之,河洛之数,识者皆可推之,河洛之理则深妙无穷矣!故,得象可会其意而推其数,得数可忘其象而思之理,得理者”象数皆荃蹄”也。又:洛书为圆,主动。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象栩栩如生,与近代几无差别。河图四象、二十八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必被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象,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这说明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其言不虚。
龙马负图寺据说始建于晋穆帝永和四年(公元 348年),是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绩,在图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礼场所。这里是河洛文化中“河图”出现地,也是中华易学的发源地,距今已有1600余年。龙马负图寺位于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历代战乱,屡建屡废。该寺北临黄河,南依邙山,寺前紧邻图河故道,规模宏伟,供殿巍峨,山门峻拔,前有崇邙横卧,后有大河奔涌。这是一座神秘的古寺,这里有无穷无尽的传说。
龙马负图寺共有三进院落,一进为山门、钟鼓楼,二进为伏羲、文王、孔圣三殿,三进为三皇殿。很简单的中轴线布局,但是其中却有着很多独特的所在。大门为朱红城楼式外观,给人感觉这里仿佛一座独特的堡垒。左右红墙上分别刻有“河图之源”和“人文始祖”的字样。
龙马负图寺山门之前,一座桥梁横跨小河之上,这条河名叫图河,其名字大有讲究。该寺山门内有一通唐代古碑,上书“图河故道”四字,其实指明了该寺选址的奥秘。图河发源于邙山,向东北延伸,在龙马负图寺所在的雷河村一带汇入黄河,总长度不过21.5公里,流域面积约63平方公里。孟津当地世代相传,龙马就是在图河与黄河交汇处出现....
如今的图河已经成为一条季节河,水流时断时续,但据李根柱先生介绍,六七十年前,图河还水量充沛,水草丰茂,鱼虾戏游,野鸭群集,鹭鸟觅食,满河喧闹,夏季大雨时节更是水势大涨,波浪汹涌,颇为壮观。清代孟津知县赵擢彤曾写诗描绘图河夏涨的非凡声势:“急雨落图河,水天浑一状。倾耳聆涛声,纵眸看夏涨。晚来水渐平,渔歌发清唱。”
图河自发源就处于一条大沟之中,这条沟名叫卦沟。卦沟、图河的名字显然很有来头,而沟边村庄的名字也大多很特别:凤台村、瓦店、卦沟村、负图村、上河图村、下河图村、马庄、孟河村、雷河村等等。这些地名的来历,在地方史志中找不到任何信息,老百姓也说不出所以然,但其形成过程应该很古老。
近些年的考古发掘表明,在图河流域的卦沟台地上,古代人类活动遗迹密布,其中朱寨遗址属裴李岗文化,卦沟遗址属仰韶文化,瓦店则有古陶器作坊遗址。进入卦沟深处,随处可见沟壁上层层叠叠的古文化断层,灰陶、夹砂陶器残片俯拾皆是,其上绳纹、方格纹清晰可辨。
在卦沟一带的村庄,流传着诸多与伏羲有关的传说故事,其中一则“伏羲养马”的故事很神秘动人:伏羲养的龙马经常到图河黑龙潭洗澡。那马扇着双翅疾飞而来,扑通一声潜入潭底,有时几天不见露面。太阳正午时,有时龙马会浮出水面,与鸳鸯、野鸭游戏一番,一跃而出,浑身一抖,满沟都是蒙蒙细雨,彩虹缤纷。那马身上却不见一滴水滴,悠闲地在沟底吃起嫩草。等吃饱了草,龙马仰天一声嘶鸣,霎时乌云蔽天,黑龙潭的水像锅滚了一样嘶嘶直冒热气……
这些地名和传说,都有意无意地聚集到一个话题:伏羲、龙马、八卦。
龙马负图寺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也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发现地。该寺因有龙马“负图出于孟河之中”而得名,是中原河洛文化寻根问祖的旅游圣地,也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发现地,中国易学文化的发源地,距今已有1600余年。该寺北临黄河,南依邙山,寺前紧邻图河故道,规模宏伟,供殿巍峨,山门峻拔,前有崇邙横卧,后有大河奔涌。![]()
龙马负图寺本名伏羲庙,始建于东晋怀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初为西域僧人佛图澄所建,是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绩,在图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礼场所。初名“浮图寺”,永嘉时改为“河图寺”,梁武帝改称“龙马寺”,唐高宗麟德四年更名为“兴国寺”,明嘉靖四十二年仍叫“负图寺”,清乾隆十九年又改“羲皇庙”,民国后又称其为“负图寺”。
清《孟津县志》载:“寺在孟津县(指原县城,今老城)西,始名浮图寺。晋天竺僧沧图澄西来,住锡于此。怀帝永嘉时曰河图寺。梁武帝改曰龙马寺。唐高宗麟德中改曰兴国寺,又改曰负图寺。”《县志,释山》载:“浮图澄,西域人,晋怀帝永嘉中来洛,能以神咒役使鬼物,石勒恭敬事之,常寓孟津,创寺曰浮图。至唐高宗麟德四年改曰负图寺”。《县志,祥异》载:“伏羲时龙马出于河,伏羲氏以画八卦”。《县志祀典》载:“伏羲庙在县西五里负图寺,有司官春秋致祭,旧在寺前,晋穆帝永和四年知县马嘉乾政建今处。”
过去寺内香火鼎盛,远近驰名。来此拜谒的多是达官显贵和文人雅士,清河南府尹张汉有诗云:“性癖耽奇古,重游河水隈。行过负图里,接近读书台。七月初阳发,先天一画开。归时夸父老,亲见伏羲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元月四日,蒋介石偕宋美龄由陈继诚陪同,游览负图寺,并题“河图洛书”四字。
公元1998年10月,孟津县委、县政府,对“龙马负图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复。修复后的龙马负图寺,由当代著名易学家、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教授题写寺名,“龙马负图寺”五字遒劲有力,与峻拔巍峨的山门,古朴大方的钏鼓楼,相映生辉。
修复后的龙马负图寺,紧邻图河故道,占地45亩,东西宽120米,南北长246米,规模宏伟,供殿巍峨,山门峻拨,登临邙山鸟瞰寺院,天地之正气,河山之灵秀,可一眼尽收。该寺为三进院落结构:一进为山门,鼓钟楼;二进为二进龙马石雕、先天后天八卦园、伏羲殿、文王殿、至圣殿,为单檐歇山式琉璃吻兽砖木结构;三进为正殿——三皇殿,重檐庑殿顶结构,高台建筑,明七暗五,殿高21米,宽30米,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伏羲像居中,炎黄二帝塑像分列左右。三人皆中华民族始祖,华夏文明的肇造者。大殿顶部据《易经》"观天象于天"语,底为天蓝色,中有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园图,卦象黑白相间,中为金色北斗七星图,斗柄回转,指寓四季。椐《易经》"时乘六龙以御天语",顶部两侧各绘龙三条,金四乌二。四角写有"元"、"享"、"利"、"贞"四吉祥字。还有洛书宫、两廊展室和三皇殿。钟鼓楼布列东西,高14米,双层重檐,朱门黄瓦,其建筑之精美,形势之高大。
龙马负图寺是“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周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尚书·顾命》伪孔安国传谓:“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
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走进龙马负图寺,首先吸引人的就是龙马了,在《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汉白玉雕刻的龙马高高立起,与记载的有几分相似,只见它神采飞扬,似要腾空飞起,傲啸九天。这座龙马巨雕高4米,长6米,龙头马身,桀傲不驯,线条雄浑,刚劲有力,不失为难得的雕刻精品。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说:相传,龙马矗立的这个地方,就是当年伏羲的画卦台。伏羲就是在这里画出了八卦。1958年大搞水利建设,才毁台取土,夷为平地。
相传在距今七、八千年的伏羲氏时代,有一次伏羲来到黄河岸边视察,有个马头龙身的神物从河里跃出,它身上的旋毛变成“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的图形,这就是河图。今孟津东北位于黄河岸的龙马负图寺(亦名伏羲庙),据说就是当年龙马负图的地方。不久伏羲又到洛水岸边察看,有个神龟从洛河里爬出,背上的数字排成“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的图形,这就是洛书。今洛宁县西长水村旁有两通“少出书处”古碑,据说就是当年神龟背书的地方。伏羲依照河图、洛书,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承诸身,“画八卦,造书契,人代结绳之政”,从此拉开了中华文明的序幕。
![]()
![]()
寺院龙马两侧,分别是先天八卦园,和后天八卦园。先天八卦,即伏羲所画八卦,后天八卦乃周文王所画八卦。
伏羲大殿:这座单檐歇山式砖木结构便是伏羲大殿,这也是寺内最古老的建筑,为明代所建。伏羲大殿是寺中的主殿,面阔三间,砖木结构,红漆门柱,白玉护栏,雕梁画栋,挑角斗拱,绿瓦绿脊,琉璃吻兽,历世既久,风雨剥蚀,也曾几经修葺。1992年孟津县人民政府重修龙马负图寺时,对羲殿进行全落架提升修复。
殿内塑伏羲圣像,头上长角,手持太极八卦图身披树叶,腰系兽皮,目光凝睿,体态自然,栩栩如生。殿右侧新塑高3米的龙马像,龙马足踏浊浪,栩栩如生。另一侧则镶嵌有宋、明、清历代著名学者程颐、朱熹、邵雍、王铎等人撰述的碑铭诗赋,这些碑刻对研究《易经》和书法艺术都有重要价值。1999年,孟津县人民政府再次重修龙马负图寺时,把散存于寺院内的二十余通珍贵碑碣镶嵌在羲皇殿的墙壁上,既保护了这些珍贵文物,又便于游人参观。年代最早的,当是刻有汉孔安国语录的碑碣。
《周易》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六七千年前,有龙马身负“河图”跃出黄河、神龟背负“洛书”浮出洛水,伏羲氏依“河图洛书”演绎出阴阳八卦。据研究,河图即指中原的山川地理图,洛书则是龟甲卜文。
龙马负图寺的传说:相传上古时期,我们的人文之祖——伏羲氏带领部落在黄河一带繁衍生息,过着茹毛饮血,时序不辩,阴阳不分,结绳记事的生活。其时,一巨龙头马身的怪兽,从黄河上踏波而来,兴风作浪,祸害百姓。伏羲见状,义无返顾地纵身下河与之搏斗,经七天七夜的较量,始在图河上降服龙马,后以龙马背负图点,仰观天象,俯察法地,以其纹创造了先天八卦,一画开天,辟浑噩之玄沌,剖清新之文明,阐天地之秘,立文字之祖。伏羲造书契,定人伦,正婚姻,其功之高,其道之大,实为炎黄二帝所不能,尧舜禹汤非可比……
伏羲,又称宓羲、伏牺、庖牺、包牺、伏戏、牺皇、皇羲,在很多古籍的记载中,他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位王,“继天而王,为百王先”,是三皇五帝之首;他是上古的一位智者,凿破鸿蒙,开启文明,成为“中华人文始祖”。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据史料记载,8000多年前的伏羲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干干,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知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
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记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
按照古籍记载,伏羲有众多的发明和贡献。
在社会经济方面,伏羲结网罟、养牺牲,教导人们结绳织网,从事渔猎,使原始先民由自然采集生活转变到农耕和狩猎时代,促进了原始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在政治制度方面,伏羲立九部,设六佐,以龙记官,实现了人类社会最初的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开始了社会分工。
在日常生活方面,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使人类由原始群婚杂居向夫妻家庭制度转移;作历度,定节气,总结了人们对自然的最初认识,形成了四季八节的中国历法基石;制琴瑟,作乐曲,使中国礼乐之邦文明初露;尝百药,制九针,开创了中华医药研究和针灸之先河。
在思想观念方面,伏羲画八卦,立占卜筮术,形成了中华哲学发展衍变的一条文化主脉;造书契,代结绳之政,实现了中华民族认识的大飞跃,开启了中华文字的起源。从而引导先民摆脱了茹毛饮血、巢穴群居、鸿蒙未启的原始状态,跨入了文明社会阶段。
他还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而他最伟大的发明,则是创制了八卦,《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谓“一画开天”,伏羲创制八卦,并用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开启了上古文明的曙光,并对后来的文明发展影响深远。
伏羲的“开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根基,伏羲氏得到了子孙世代崇敬,被尊称为“人祖”、“人宗”、“人皇”、“羲皇”,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
因为生活在神话传说时代,这位伟大人物的名号、时代、地望、族系众说纷纭,云遮雾罩,莫衷一是。比如他生活的年代,有人认为是6000多年前,有人认为是五六万年前,而一些现代学者根据科学的历史发展观,通过文献和考古印证,认为伏羲生活在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大约距今18000年左右,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伏羲殿神龛下,有一块横匾,上书“一画开天”四个大字,在相关资料中,这四个字是常见的对伏羲的赞誉。
“一画开天”是什么意思?相传伏羲画八卦,先创造出代表阴阳的两个符号:一条线段为阳爻,两条短线段为阴爻。随后根据阴阳合一,阴阳相对,阴阳互动的变化,讲阴阳两爻经过一定的组成,生出三个爻组成的八卦。当时伏羲先画乾卦,该卦由三个阳爻组成,乾为天,所以他的第一笔被称为“一画开天”,意思是说,宇宙之间所有的奥秘,都被伏羲由这一画所建立的易学给破解开来了。如宋代陆游《读易》诗所云:“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
龙马: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马。传说的龙马身高八尺五寸,长长的颈项,伟岸无比,头形像龙,生有翅翼,翼的边缘有一圈彩色鬓毛,引颈长啸,发出动听而和谐的声音。据《尚书》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龙马负图出于孟津黄河古渡。伏羲在这里降服龙马,依其背负的图纹画出河图八卦,创立了最早的文字符号,结束了混沌蒙昧,开启了华夏文明,被奉为人文之祖,成为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因此,祖先们认为,龙马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在祖先的世界观里,龙马甚至等同于纯阳的“乾”,有《易经》为证:“乾为马。”意思是,龙马是天的象征,代表着健康、善良、远大、生生不息,又代表着君王、父亲、大人、君子、祖考……由此可见,马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伏羲圣像碑上也刻有龙马像,并附《龙马记》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相传上古时候,黄河南岸(今孟津县朝阳镇到会盟镇一带)河网交错,水草丰盛,土地肥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由于我们祖先还不会耕田种地,全靠野果和草根过日子,青黄不接时,人们挨饿、受冻。后来,伏羲来到此地,教人们结网捕鱼,捕捉野兽,制造农具,开田种粮,因而人们得以安稳生活。某日黄河里来了一只神兽,体态庞大,在河中兴风作浪,造成河水泛滥,严重危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无人能降伏,伏羲经过多方努力降伏神兽,将其拴起来,旱地圈养,起名“龙马”。伏羲将龙马牵至人们祭天地的高台细细端详,经过仔细研究,发现龙马背部有一图案,并根据龙马身上的毛纹悟画出了八卦,即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兑代表泽。为纪念广施恩德的伏羲和“献图”的龙马,后来,人们就在图河岸边修建龙马负图寺,把当年伏羲拴龙马画八卦的高台叫做八卦台,把附近村子叫做“卦沟村”。
龙马负图寺内现存最为珍贵的应属石刻石雕。"图河故道"、"古河图"、"一画开天"、"渊源"等,字迹苍劲,刀法古拙,可谓稀世珍品,"伏羲圣像"、"伏羲庙全图"、"三十六宫卦文雕刻",还有宋、明、清历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及诗人撰写并书的诗文碑碣,如程颐、朱熹、邵雍、王铎、张汉等约二十余通。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龙马负图寺是十多年前重修重建的,寺内唯一的古建筑是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的伏羲殿。重修之前,山门、钟鼓楼、渊源阁、三皇殿等都已不存,伏羲殿的台基也被累年增高的地面湮没,大殿也是残垣破壁,漆彩剥落。1992年,孟津县决定重修该寺,对伏羲大殿进行全落架提升修复,在原有地平上抬高两米地基,对原建筑构件如立柱、檩条、斗拱及墙体进行修正后重新上架,保持了原有建筑物的风貌及其文物价值。
此后,孟津县陆续重建了山门、钟鼓楼、三皇殿等建筑。这些建筑虽然是新建的,但基本保持了古代龙马负图寺的原貌,这得益于一个偶然的发现。在整修伏羲殿时,人们发现其墙体内镶嵌了数十通石碑,其外用一层泥皮遮掩。经过调查得知,“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用泥重抹了殿内墙壁,将这些石碑封了起来,使其逃过那场文化浩劫。经整理发现,这些石碑有着极高的价值,上刻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朱熹、王铎等易学家、书法家撰写的碑铭诗赋。此外,还有一通石碑刻着龙马负图寺的全图,后来,这幅图成了大规模重建的蓝本。
在这些石碑中,还有两通古代重修的碑记。明嘉靖二十四年《重修龙马负图寺碑》,记载着该寺建于唐麟德四年。据孟津研究者焦学峰先生考证,麟德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李治在位期间频频改元,“麟德”这个年号只用了两年。这个碑记可能有误,所谓“麟德四年”,实际为乾封二年,即公元667年。或者是麟德元年或二年的误记。可能是其所依据的前代石碑文字漫漶所致。该碑记说,在武则天晚期,该寺大殿已因风雨剥蚀,“几欲倾废”,狄仁杰有一座府第在该寺附近,他出资重修,增其旧制,将伏羲殿建造得精巧而华丽,使寺院的香火祭祀更加昌盛。该碑记载,到明代时,该寺“墙垣圮毁,殿宇摧残”,孟津官员和乡宦卫天祥、陈文山、雷时春等捐出银两,“秉虔重修”,使“就湮之故迹,焕然复新”。因“犹不欲后世疑功德自今始也,则踵事增华,理应明其朔”,立下了重修碑。
这次重修十多年后,嘉靖四十年孟津县令冯嘉乾又在寺后空地增建了伏羲庙。在碑刻《新建伏羲庙记》中,冯嘉乾写下了增建伏羲庙的缘由,他根据民间传说和《洛阳县志》,再次认定该寺是伏羲时龙马负图出现之地。他根据残留的石碑考证,该寺不是始建于唐代,而是始建于晋代,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僧名澄者于寺前建伏羲庙三楹,梁武帝因以龙马寺名之”。当时神庙倾颓,冯嘉乾深恐圣迹湮灭,感慨地说:“伏羲阐天地之秘,立文字之祖,所以启圣人之智者,实于此焉,赖之也,容可或泯乎!”于是,命该寺住持“重起伏羲庙三楹”,重立伏羲之像,每年春秋“以少牢祀之”,而“仍名其寺为‘龙马’”。
同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两通碑记,在龙马负图寺的始建年代上出现重大分歧,该以何为准?孟津县研究者李根柱先生考证认为,冯嘉乾说虽然后出,但以残碑为依据,应该更为准确。且“僧名澄者于寺前建伏羲庙三楹”,说明寺的历史应该更早一些,其始建至少应在1600多年前。这座寺庙多次改名,先后叫浮图寺、羲皇庙、河图寺、龙马寺、兴国寺、负图寺,等等,在其发展过程中,寺、庙并存相融,但千余年来,这里却无疑是作为感念并祭祀“人文之祖”伏羲的一个重要场所。
龙马涉及中国古文化中非常著名而又扑朔迷离的一段故事,其要点在于龙马与河图有关,启发伏羲创制八卦。古文献中,关于龙马与河图的记述很多,《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尚书·顾命》孔安国传谓:“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则说:“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其图之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
孟津当地世代相传,龙马就是在图河与黄河交汇处出现,伏羲制服了它,在图河研究它身上的旋毛图案,最终画出了八卦。
龙马负图助伏羲创制八卦的故事,显然有着浓郁的远古神话色彩。《易·系辞》所说或许更接近事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大约伏羲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洞察自然运行的规律,在大自然的启发下,创制了八卦。
早在宋代,就有人怀疑“河图洛书”的真实性,认为这只是祥瑞文化之一端,目的是提升君王的神秘性和权威性。河图洛书的传说其实也不限于伏羲,黄帝、舜帝也有类似故事。远古文化,无不带有神秘色彩,但神秘外衣之下,自有其真实的成分。洛阳学者徐金星先生认为,“河图”、“洛书”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可视为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和里程碑。“河图”、“洛书”之说,无疑在客观上反映了河洛地区、河洛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独特而重大的作用。
伏羲圣像的背后是女娲神像,伏羲殿的后门也就是女娲宫。两圣同居一殿,却是为何?据《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同一个人:华胥氏。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为了繁衍后代,两人结为夫妻。缔造了人类,在春秋时期,有任、宿、须、句、颛臾,都是伏羲的后裔。
伏羲殿之后,则是三皇殿。三皇殿是重檐庑殿顶结构,高台建筑,明七暗五,殿高21米,宽30米,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塑着高大的伏羲圣像,伏羲下身树叶蔽体,手执蓍草,炎黄二帝塑像分列左右。三人皆中华民族始祖,华夏文明的肇造者。
大殿顶部据《易经》"观天象于天"语,底为天蓝色,中有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园图,卦象黑白相间,中为金色北斗七星图,斗柄回转,指寓四季。椐《易经》"时乘六龙以御天语",顶部两侧各绘龙三条,金四乌二。其核心和本源,则是易学。
三皇殿前的河图洛书宫,古已有之,宋代诸易学名家邵雍、程颐、程颢、张载、朱熹等先后在此传经讲学,并有名作刻石存于寺内而传于今;明、清达官显贵王铎、胡煦、邓锡礼、刘仕伟、张汉等也有礼圣记游的诗赋文章刻石,并且不少是亲自挥毫书丹篆额,这些珍贵碑刻对研究《易经》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价值;近现代蒋介石、陈立夫、徐邦达、冯其庸、李学勤、邵华泽、刘大钧、唐明邦等为其题词或书写匾额、对联,至今仍存于龙图书院。这里有洛阳易经学会会长蔡运章先生撰写的两篇碑文,详尽而具体的描述了河图、洛书的渊源、内涵和价值。
“河图洛书”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标志。相传夏《连山》、殷《归藏》、周《周易》等经典古籍,都是从“河图洛书”演化而成。孔子等东周学者认为它是天赐的祥瑞。据称,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二进位换算,键盘设计、电路网络的道理,也源于“河图洛书”。
“河图”由黑、白两种圈点组成,是一幅数字图象。黑白两种圈点和八卦中太极图的道理相同,代表着阴与阳。而这些数字则按一定顺序排列:“其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这些数字一为水,二为火,三为木,四为金,五为土,是为五行,即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衍生万物。河图是四方加中央的方形布局,和八卦的基本方位也很相似,合成一幅完整的图,表示阴阳五行所生成的一切居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相生相克,和谐发展。这样的组合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天地生成、宇宙存在和物质运动规律的根本认识。
阴阳、五行、八卦这些基本的概念是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因素,都在河图洛书得以生成发展,这就使得龙马负图寺在文化寻根之旅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实际上,“河图洛书”约是五六千年前发现的一批早期龟甲文字组成的典籍。
上古时候,黄河南岸如今孟津县老城乡这一带,方圆七里内曲里拐弯流着雷河、孟河、位河、陈河、西里河、东里河、郑河、图河八条河。河网交错,水草丰盛,岸旁树木茂盛,土地肥沃。这确实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可那时,我们的祖先还不会耕田种地,全靠吃树上的野果和一些肥胖的草根过日子。到了冬季和春季,缺少这些大自然赐予的食物时,只有勒紧肚皮,诅咒着“这鬼地方”熬日月了。
后来,能干的伏羲来到了这地方,教人们结起网兜,捕捉小的野兽,打捞河里的鱼虾;教人们把一时吃不完的野兽养起来慢慢受用,调剂余缺;教人们制造农具,开田种粮。人们四季有食,就不再诅咒“这鬼地方!”安安稳过起了生活。
伏羲在教人们学本领时,常要吃力地比比划划打半天手势,因为很多事情指代不明,说不清楚。他为此很是烦恼。
大概是天帝感谢伏羲安顿住了下界的这些臣民,或是黄河里的神灵感谢人们不再随口咒骂它吧,总之,他们给予了伏羲以神奇的奖赏,或者是对进步事业的帮助吧!一天,伏羲巡行刚刚来到黄河岸边,只见黄河中波涛汹涌,浪子中钻出一只神兽:头似龙,有角有须;身像马,有鞍有蹄。它身上的毛十分奇特,雪花一样,密密实实,又构成种种图案。这神兽凌波踏水如履平地,游进图河,上到岸上,来到伏羲面前,摇头摆尾,温顺地叫着,还用身颈上柔软的鬃毛去擦伏羲的手臂。
伏羲十分惊奇,就把这神兽拴起来,选了两块离水稍远的离地圈养起来。伏羲是极爱动脑筋的人,他根据神兽的模样将它起了名字叫“龙马”。一有空,就将龙马牵到人们祭天地的高台上细细端详,认真琢磨。顺河风微微掀动着龙马身上的鬃毛,经过八八六十四天,他终于根据龙马身上的毛纹悟画出了八卦,把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兑代表泽。八种符号包括了天地中主要的东西,交错组合运用,就如语言文字般能指代万物、表情达意了。
伏羲研制出八卦,从此教授人们技术,指导人们生产就方便多了,人们的日子过得也越来越有滋味了。由于河洛一带的人们先从伏羲那里学会八卦,脑瓜儿开窍早,所以古时河洛这一带的文化就特先进,让其它地方的人世世代代地羡慕,直至现在,还有人漂洋过海地来这一带儿寻“根”呢!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广施恩德的伏羲和那献图的神兽,就在图河岸边修起了这负图寺,从奉起伏羲和龙马,并把当年伏羲拴龙马画八卦的高台叫八卦台,把附近的村子叫作卦沟村、马庄(桩),把圈养过龙马的两个地方叫成前圈和后圈。后来人们图雅气,把前圈和后圈改称作雷河村和位河村。
还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在远古时候这里是一片水草丰盛的地方。传说古代曾经在图河里出现过一个妖怪。它头似龙,身似马,满身的鬃毛卷成无数个漩涡。人们按它的形状,就叫它龙马。据说这龙马是水中蛟龙变的,凶猛无比。它的到来,使附近洪水横流,庄稼毁坏,人们无法生存下去。正当人们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伏羲乘坐六龙,来降服龙马。说也奇怪,龙马立即变得温顺善良起来。后来,杖羲根据龙马身上的漩涡,认真研究,坐了八八六十四天,终于研究出了八卦图。"龙马恰为天地用,图河先得圣人心。"
后世为纪念伏羲和龙马,修建了一座寺院,叫负图寺。
正在仔细研究这幅图,导游走了过来,很不好意思地说:这幅八卦图是错误的

伏羲殿左右,各有十八间厢房,分别标注着三十六宫卦的一个,形成一个三十六宫外廊,而厢房内为三十六宫易学博物馆。在该博物馆内,陈列有《周易》全文碑刻,分前言、周易六十四卦经文、周易六十四卦传文三个部分。前言由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刘大均撰写。另一侧厢房陈列了关于河图洛书的介绍。
三皇殿周围还有很大一片绿色区域,看上去杂乱无章,却又并非无人管理。似乎乱的有些规律,像是什么通道。让人想起了诸葛亮的八阵图。这里就是座迷宫,著名的“九宫八卦阵”。寺中无空地,需要细心的去游览。
广场的左右两处被花圃围绕着两块“空地”,远看很像是一盘刻在地上的围棋盘,有着格子和黑白子。原来刻得竟然是“河图洛书”的模拟图。河图洛书是以黑点或白点为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若干不同组合,并整体上排列成矩阵的两幅图式。
河图与洛书,一般认为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用,不可分割。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
其实大多数人都看不懂,不过能够如此直观的近距离的欣赏河图洛书,也是一种有意义的事情。除了河图洛书石刻处,广场左右还有另外的奇异地。那就是钟鼓楼下的两处茂盛的圆形花圃。这是用灌木丛修成的“太极八卦图”。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