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庆洛阳行——栾川·鸡冠洞
从重渡沟一路“披荆斩棘”来到了鸡冠洞景区。被重渡沟的乱象震撼,本已对鸡冠洞不报什么期望值了,但没想到,竟然是这么大的惊喜,不愧是五A级景区啊。这里的秩序井然,大型的停车场拦住了所有的私家车。电瓶小车不停地往返,把游客送到购票中心。人数虽然不少,但绝不打扰大家的游览兴致。关键是这里的美景真的让人震撼啊......
在景区入口处路右,设立有景区标志石,这是一块取自于伊河之源栾川县陶湾镇闷顿岭的天然岩石,它呈椭圆形,属花岗岩岩石,周身呈米黄色,直径2米,重10吨。岩石的正反两面均镌刻有名人墨宝。正面是中国著名诗人汪国真题写的“鸡冠洞”,背面是原新华社社长穆青的题词“北国第一洞”。标志石安置在高1.2米的基座上,基座由数十块方形粗颗粒花岗岩堆砌而成,占地面积5平方米。基座的正面和背面,分别镶有刻在黑色大理石上的“国家AAAA级景区”和“河南省十佳旅游景区”的字样。
由景区小双堂河逆流而上,依次修建了金鸡桥、凤鸣桥、龙吟桥、平云桥、步云桥、彩虹桥、启明桥、晨曦桥、朝阳桥等九座拱形桥梁,形成景区外围景观的又一亮点。这些拱桥栏杆均由汉白玉雕镂而成,远望一座座桥梁犹如一条条白色丝带飘舞空中,再加上桥下溪水潺潺而过,确有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
距景区标志石110米,有一座明清建筑模式的彩绘牌楼,宽20米,高15米,四柱三门,三楼五彩。牌楼上前后正中各悬挂一面长2.5米,宽1.3米的黑色扁额,并镌刻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题写的“北国第一洞”,整体古朴典雅,气宇轩昂。而景区中心广场46级石阶上方有另一座牌楼,高8米,宽11米,也属明清建筑模式,四柱三门,三楼五彩,十一斗拱,上面悬挂长2米,宽1米的扁额,扁额上的五个溜金大字是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于1993年到景区采风时题写的“北国第一洞”,字体苍劲有力。而牌楼上描绘的图案,浮雕更是古色古香,又不失富丽堂皇,四根直径0.5米的圆柱构成牌楼的支撑体。牌楼上有56条形态各异的龙浮雕,与四柱顶端描绘的吉祥彩云,寓意56个民族团结奋进。
鸡冠洞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县城西三公里,秦岭余脉伏牛山支脉鸡冠山的半山腰上,海拔1021米。
鸡冠洞是一处大型的石灰岩溶洞,喀斯特岩溶地貌,鸡冠洞长达5600米,供观赏长度1800余米,观赏面积2.3万平方米。此类洞穴在北方少见,被誉为北国第一洞府。鸡冠洞发现于清朝乾隆年间。旧《栾川县志》称:“鸡冠洞,有四殿,如龙蛇之窟”、“蝙蝠如织,险象四伏”、“有樵者,操刀持棒,结伙秉烛而入”、“深幽莫测,惧而返。”2012年1月9日被中国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当地民间传说中,鸡冠山是由偷偷进洞寻宝而被天鹰镇压的雄鸡化骨而成,远望此山,其轮廓极似雄鸡扬冠高啼,故而得名。鸡冠洞就蕴藏于鸡冠山山体之中,山以形名,洞以山名。鸡冠山上白皮松盘根于岩石中,白桦成林,连翘遍野,还有一簇簇杜鹃染红步道两旁。山上有两座彩绘精美的庙宇,每逢初一、十五,这里便成香客祭祀还愿的重要场所。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前来朝拜,还愿者络绎不绝。
这里有上行的缆车,看了看排队等待的长龙,毅然踏上了这400级台阶......
鸡冠洞因位于栾川县城西三公里的鸡冠山中而得名,是一座典型的石灰岩溶洞。鸡冠洞发育于上元古界的大理岩中,形成于早、中更新纪,距今约八亿年,早在清代就有人冒险探幽,然终因洞内奇险而未果。它是由地下水运动,逐渐溶蚀大理岩,形成溶洞,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溶蚀和崩塌作用,使溶洞逐渐扩大,形成了今日的景观。
景观主要有石笋和钟乳石构成。石笋和钟乳石的化学成分都是碳酸钙。由雨水中的碳酸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于石灰岩生成碳酸氢钙溶液,溶液在流动和下滴过程中释放出氢气,剩下的碳酸钙凝固石化成千姿百态的石笋、钟乳石。石笋、钟乳石100年增加1公分。经地质学家测定,溢彩殿形成已有6亿年左右,其中海豚戏珠石笋的形成时间约54000年。洞中的石花为方解石晶花,是碳酸盐的结晶体,须附着在月奶石上,在非重力水的作用下向四周扩散,年积月累形成花朵。石盾、卷曲石、娥管纪录着流体动力的纷繁复杂形态。鸡冠洞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涉及物理、化学、地理、气象、自然等方面的内容,多学科的蕴涵,使它成为一份珍贵的自然遗产。
游览鸡冠洞确实能给人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奇、迷离的感觉,同时会对大自然溶蚀力的巨大和雕绘力的细腻产生更深的感受。鸡冠洞洞体不但具有旅游观光价值,同时在旅游地质、水文地质和互程地质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已探明洞体长度5000米,洞深5600米,上下分五层,落差138米,总面积8万平方米。现已开发洞长1800米,观赏面积23000平方米。
洞内奇景千姿百态、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根据景观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石灰岩景观、石花景观和水体景观,其中以第一景区、第三景区、第五景区和第六景区的景观最丰实、最集中也最精彩。有人把鸡冠洞比喻做一篇好文章,她章节清楚,段落明晰,循序渐进,引人入胜。1992年投资开发了八个大厅,厅厅各异,厅厅相连,依次为玉柱潭、溢彩殿、叠帏宫、洞天河、聚仙宫、瑶池宫、藏秀阁和石林坊。
鸡冠洞景区的科研价值,珍稀程度令诸多学者赞不绝口,鸡冠洞的规模和洞穴地质的稳固性,更是长江以北最为独特、最为罕见。鸡冠洞最大的特征有:景观最为集中,集全世界溶洞景观之大成,是世界溶洞所有景观的代表作;“奇、丽、幽、深、险、峻、秀”七绝并举,为此,看了鸡冠洞,尽可不必再看其它溶洞,有:“南有桂林芦笛岩,北有洛阳鸡冠洞”之美誉。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就此还作出了“景观壮丽,堪称北国第一洞府;成因独特,正是国内首家龙宫”的权威性评语。
关于鸡冠洞的发现,当地流传着一个民间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洞外的山坡上,有位老农正在锄地,突然,看到一只白狐嘴里叼着一只母鸡,从他的身边飞奔而过,老农想得到白狐,就扔下锄头紧追不舍,但是白狐却从这个小洞口把老农引进了洞内,老农进来以后没有抓到白狐,却发现了这个地下神宫。栾川县志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鸡冠洞座北向南、屈身可入、行百步豁然开朗,有四座数丈高厅堂;有樵者,操刀、持棒结伙而入,深幽莫测,惧而返......这就充分证明了,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到鸡冠洞冒险探幽。
第一景区·玉柱潭:到溶洞进口,通过长30米,高2.5米的人工隧道,便进入第一景区玉柱潭,观赏面积1300平方米,洞顶最高处距地面49米,直通山顶,可同时容纳500余人。景区内石笋、石柱密布,高低粗细不等,均为洞顶或洞壁滴水形成,是洞内石笋、石柱最集中的一个景区,经地质专家测算,其中较大的石笋的生成时间为106.9千年。又因其间有一潭清澈的地下池水,所以景区得名“玉柱潭”。
这一景区可用低、大、圆、阶四字概括,低是顶板较低;大是面积较大;圆是大厅呈近圆形;阶是厅中部有一台阶西高东低。眼前景观琳琅满目、密如丛林。我们现在看到这些从地面上凸起的如同竹笋的景观叫石笋,洞顶上倒挂的是钟乳石,石笋和钟乳石对应生长在一起的叫石柱。它们的表面均呈灰白色,平整光滑、纹络粗犷,虽然生长位置和形状各有不同,但都是石灰岩经雨水和地下水的浸蚀与氧化剩下的碳酸钙凝固石化而成的,形成的过程不仅缓慢,而且是个极其复杂的反应过程。根据降水量大小和洞内湿度、温度的变化,平均每一百年增长1--2公分。这些都属于石灰岩精华景观。
玉柱潭天然地下水清澈见底,在潭水的正前方有数根石笋,像一位位小仙人列着整齐的队伍,踮脚翘首、喜上眉稍,含笑招手列队迎接游客,特别是中间两位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这就是第一组景观“众仙迎客”。其中石笋最高0.9米,最低0.6米。
在距此10米路左侧的洞壁上,有最早发现的溶洞进口,直径0.94米,虽然很小但却是先前人们进出的唯一途径。若再前行15米,就是第一景区景观最为集中的位置,在这儿可观赏游览步道右侧的景观“金龟渡仙翁”,庞大的“金龟”由三块自然堆积的岩石构成,丝毫未经过人为的修琢。这个乌龟伸长了脖子好象在大海中航行一样,不畏艰险,乘风破浪。“金龟”背上生长着一根高1.1米的石笋,像一位发髻高挽、背部微驼的白髯老仙翁。由于金龟前进的方向,也是我们进洞的方向,因此也称其为“金龟指路”。
就在这一景观正前方18米的洞壁上有一个石龛,石龛内有一根直径0.3米,高0.8米的石笋,极像一位头戴尖帽的小仙人,“小仙人”的左边还有一枚石盾,直径0.4米,高0.94米,其盾坠折折叠叠,似一件随风飘荡的短袖衫,景观合称“仙人晾衣”。位于“仙人晾衣”右下方有景观“雪羊奋蹄”,这是一块形似山羊欢腾跳跃的壁流石。
在仙人晾衣的右边,红光打亮的地方,还可以看到一只狗竖着两只尖尖的耳朵,瞪着一副机警的大眼睛正望着天空明月出神呢,这个景观我们就称它为“天狗守月”,这也是我们洞中唯一的一个守护神。刚才都说了这只天狗是在守护月亮,所谓的月亮,就是天狗左上方的洞顶上的一个直径0.8米的自然通风口,向上至山顶38米,像明月悬于洞顶,景观合称“天狗守月”。同时这个洞口是鸡冠洞乃至我们国家目前对外开放的溶洞里发现的唯一一处自然通风口,是洞内七绝之一“奇”的地方。
位于“金龟渡仙翁”正前方22米的洞壁上有一块三角形的壁流石,从顶端向下依次排列着高0.4~0.5米不等的石笋,仿佛是五尊佛像打坐于山体之上,景观取名“五佛画山”。其中最为神似的是:上面这尊佛,他双目紧闭、双手合拾,向各位来宾祝福。中间是弥勒佛,下面是阿弥陀佛。景观三分形象,七分想像,据说能看到四尊佛的是惠眼,能看到五尊佛的是神眼,事实上这些景观的形成,都是因为洞顶滴水的时间、位置、周期等因素的不断变化,才能形成,简单的说那就是时间和水的杰作。
第二景区·溢彩殿:溢彩殿观赏面积2100平方米,洞壁最高达42米,地面落差达15米,是洞内形成最早,洞壁最为坚固的一个洞穴,根据洞穴堆积物专家考证,形成时间达8亿年之久。据地质专家测算,较大石笋的生成年限为54.4千年。这里地势开阔,上宽下窄,状似峡谷,洞顶悬挂的钟乳石,地面上的石笋星罗棋布、流光溢彩,故而得名。在几亿年之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水乡泽国,洞顶上这些白颜色的水纹线就是直接的证明。而鸡冠洞山体属典型的石灰岩山体,它与水作用后会形成碳酸氢钙溶液,这种溶液在流动下滴的过程中,使水中矿物质堆积起来,凝固石化。就会形成眼前的这些石灰华景观。
在欣赏众多的景观中,要靠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由看即想,想了再想,它才逼真。站在第二景区游览步道的中心位置俯瞰“溢彩殿”谷底,有一根直径0.45米,高0.7米的石笋,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寿星,其左边的岩石像一条长2.83米的“鳄鱼”,张嘴翘尾,好像正在聆听“寿星”的谆谆教导,并有所领悟似的,此景取名“鳄鱼拜寿”。
距这里左前方5米处的山坡上,有一只白白胖胖的小老虎,据说这是普贤菩萨的坐骑,奉主之命为鸡冠洞溢彩殿送来了一座经过精心雕制,又用白玉点缀而成的玉峰。小老虎奋力不息的精神连我们看了也为之感动,而这座玉峰又为鸡冠洞美景增添风采、令洞生辉,因而得名“白虎拉玉峰”。
而在“鳄鱼拜寿”右上的洞壁上则有两块钟乳石特别引人注意,其中一块像鱼尾卡在洞口,被称做“鲤鱼跳龙门”,栩栩如生,另一块似河马探出头来观赏世间美景,张嘴瞪眼,表情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叫它“河马窥视图”。浏览美景至步道拐角处,路左边还有海豚跃出水面,头顶红球为迎宾客展尽风采,取名“海豚戏珠”,惟妙惟肖。仔细看石笋的身上,会发现许多不规则的纹络,这些纹络就代表着这根石笋生长的年轮和它不同阶段生长的痕迹,专家可以根据这些,得知当时的气候、环境、地理等多方面的信息,专家用铀系法测定,它的形成时间约为五万四千年。
转身来看身后这组景观,它是一个未开发区,取名为山涧层楼。两山对峙,山涧流水。里边也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可惜我们现在还不能走近参观,因为五里云雾不知路,流溪潭水不知深,何况还有更好的景色在前头等我们呢......
站在这里,还可以看到洞壁上方一块白色的壁流石,像什么呢?像一个人的脸部造型。或许是这位游客没通过进口,就急不可耐的把头从这儿伸进来,可能是这个姿势太难受,瞧,他的脸色都变了。其实它的形成是靠非重力水沿洞壁四周扩散漫延而生成的。
由第二景区到第三景区,落差近30米,要经过一条长75米的台阶路。顺路而下可看到路左侧有两根石笋,其中一根直径1米,高2.73米拔地而起的石笋,被戏称为“长征一号火箭”正待点火升空;另一根直径0.88米高2.1米的石笋好似一位老人头顶风雪帽,身披斗篷,紧抱双臂,瑟瑟发抖,冒着漫天大雪正奋力攀登。连一身厚厚的积雪也来及抖落,简直成了一个雪人,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诗人刘长卿笔下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那边峭壁下拔地而起的石笋,它洁白如玉,笋顶如削,是洞内“铅直”石笋的典型代表。
第三景区·叠帏宫:它得名于洞顶成排成行的石帏幔,是洞内最为精彩的大厅之一。洞顶悬挂大面积的钟乳石。叠帷宫是鸡冠洞中景观最密集的一个景区,观赏面积1400平方米,其中主要景观“叠罗汉”,成因独特,生长时间约为116千年,是鸡冠洞的标志性景观。
进入第三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面上8根石笋错落有致,最漂亮的要数景观“叠罗汉”,这是一根高4米,笔直挺拔的石笋,他端庄秀美,不偏不斜,洁白如玉,玲珑剔透,因顶端排列着三个圆顶小石笋像三个胖罗汉叠坐而得名。绕到其后欣赏会发现石笋又依坡倾斜,像是要与比萨斜塔媲美,步移景换,变化万千,不同位置的观赏,会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景观也是景区对外宣传的标志性景观。
转身看到眼前又有一个未开发区,取名“丝竹阁”。洞深四百余米,曲曲折折,峰回路转。洞内有成块的石幕与光滑壁流石,洞的尽头还有一块宽2.2米的石幕,透过石幕的道道石缝可闻听下面第四景区洞天河内淙淙的流水声,如欢歌、如低吟,令人飘渺不知是在人间还是仙境。
叠帏宫的正殿,站在这里抬头仰望洞顶:千层飞瀑,万道流泉,好似舞台上刚刚拉开的帏幕一样豪华壮观,叠帏宫因此而得名。这里可充分展现鸡冠洞七绝之一的“丽”。
旁边这座叠罗汉宝塔,转眼间变成一座斜塔,层次清楚,依坡倾斜。存心要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比美!只不过没有比萨塔高大罢了,因此第三景区也叫“斜塔殿”。而塔上有一位慈眉善眼的老翁,于是就有宝塔的倾斜是因为老翁太重把它压斜的说法,其实从科学角度来说,是因为地质事件变动和洞顶上滴水位置变化形成的。
斜塔右侧的白色石笋像是一位诗人,看他紧皱双眉,搜肠刮肚的样子,原来是唐代诗仙李白云游四海至此,被鸡冠洞美景所打动,正在我们面前构思他的又一宏篇巨作。大家回家之后不妨查查看,也许李白的诗集上还真有描写这地下神宫的绝妙诗句呢。
沿游览步道至观景台上,呈现于眼前的是一根与众不同的石笋,下粗上细,下段直径1.3米,高2米,上段直径0.54米,高1.1米,因上段形似一位长发披肩的妇人眺望远方,似在期盼亲人归来,取名“望夫石”。因洞顶滴水量变化,粗大的石笋上还有一根小石笋生长,这是鸡冠洞内天造地设的奇秀特点之一。
。而“望夫石”右侧则是一根直径为0.7米,高1.87米的尖顶石笋“将军石”,在他面前的卫兵,正在向他汇报战场上的情况,您再看他身披战袍头戴尖盔,威武不可侵犯,其五官清晰可辨,使之更是形象逼真,维妙维肖。景观取名为“将军石”。
也就在“望夫石”左前13米处洞壁上,有“罗汉醉酒”,这是一块高约4米的白色壁流石,极象是一个胖大罗汉的肚皮露在外面,衣衫不整,袒胸露怀的样子。有人说他是位爱喝酒的罗汉,一高兴就多喝了两杯,现在弄得衣衫不整,看到我们忽然到来,羞得不知如何是好,慌忙之间只把头藏了起来,所以只能看到他那白白胖胖的大肚皮,因此景观得名“罗汉醉酒”,又叫“藏头罗汉”。
由第三景区到第四景区,先前要经过一个直径不足1米,深5米的泥洞,需要用绳索上下,行动极其不便,后经人工加固修造,形成了一个入地一圈半的螺旋形通道──碧玉螺。
这里的洞壁和上面附着的景观都是人工完成的,这也是我们鸡冠洞内唯一一处人工佩筑,做这个人工佩筑,主要是给我们一个自然与人工的比较,但是我们不细致看,足以以假乱真,但拿它与自然景观比较的话,您就会知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人为双手所完全做不到的。
再下行......
第四景区·洞天河:穿过碧玉螺便是第四景区洞天河,长流不息的地下河从石缝中奔涌而出,不知来源不知去向,水声震人耳膜,景区便以此得名。洞天河景区观赏面积1000平方米,是鸡冠洞的海拔最低点。这个景区曲径通幽,深幽莫测,正是鸡冠洞七绝中“幽、深”的最好表现,就连当时探险的人也都是到这儿,就按原路返回了。在这里我们主要是来看一条地下河。这条河所处的位置比外面的停车场还要低8.5米。地下暗河日流量达600吨,据有关权威部门检测,水中含有铁、钾、钙、镁、钠、锶等20余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优质矿物质饮用水。但神秘的地下河,令众多的人士都望河兴叹,自92年开发到现在,仍不知它的来源和去向,说是天河,而又在洞中,因此我们称之为“洞天河”。
这一片壁流石,名字叫“飞瀑岩”。如同宽大的瀑布飞泻而下,飞玉溅珠,如帘如幕,可惜因地壳上移被石化,否则那哗哗作响的流水和飞溅的水珠也会打湿游客衣服的。
由第一段铁梯拾级而上,便能看到左侧洞壁上布满了雪花状的石花,洁白透亮、晶莹,叫它雪花石,地质学上称之为晶霜,也叫它方解石晶花。它是非重力水向四周扩散而沉积的结果。在鸡冠洞残留的后期充填粘土层的洞壁上,由于粘土层有利于非重力水的活动,因而有大量的方解石和文石晶花生成。方解石在我国其它溶洞中也有发现,其中观赏价值最高的除鸡冠洞外还有四川的芙蓉洞,北京的石花洞,广东的蟠龙洞,由于这种石花像雪花,因此就叫它“雪花石”。同时,在这些石花的下边您还可以看到一个未开发的“雪花洞”,也就是说别看小洞口能一人屈身而入,下去七米之后就豁然开朗了。里边景观迷人,全部都是没有丝毫污染的雪花石,数量成千上万,大如脸盆、小如珍珠,
非常的漂亮。据探测结果表明:面积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是一个极富有开发价值的景区,所以鸡冠洞内的雪花洞是我们近期待开发景区。
距雪花石2米的路右侧是面积约3平方米的水平池,长年不受旱涝影响,水位始终保持适中,不涨不落而得名,是洞中奇景之一。即使人为把水抽干或加满,过十分钟,又恢复到同样的水位,鸡冠洞奇、丽、幽、深、险、峻、秀七绝并举,水平池也是鸡冠洞一奇。专家们说,这与地理、气压、水质有关,同样与大自然的神奇手笔密不可分。
再登第二段铁梯,便可看到洞壁上萤光点缀的葡萄状石花,姹紫嫣红,或成串,或散开成片,异常珍贵,景观取名为“叠翠屏”。这里是一派飞虹叠翠,托墨拔黄的秋山风光,给人以丰收的喜悦。
与石葡萄为邻的还有一根直径为0.05米,高3.1米的石柱,粗细均匀,笔直挺立,被称为“定海神针”,这也是洞内最细的石柱——悬接柱,属重点保护景观。而与石葡萄相隔3米,洞壁上覆盖着一层枝芽状石花,形如海中珊瑚,熠熠生辉,地质学中称其为珊瑚石,珊瑚石和葡萄石它们是由重力水沉积形成的,与雪花石不同。
第五景区·聚仙宫:鸡冠洞中观赏面积最大,最豪华壮观的大厅是聚仙宫。聚仙宫景区观赏面积1400平方米,洞壁高达28米,石笋形态各异,如众仙欢聚一堂,故名曰“聚仙宫”。该景区各类景观集雄伟、壮丽、奇特、逼真于一体,景观内石花最为奇特,是非重力水向洞壁四围扩散而形成。各路神仙在这里你来我往,乐此不疲,逍遥自在,所以又有“快活林”之称。
“聚仙宫”地面与洞顶相距28米,在宫殿中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8米,长60米的巨大山岭状沉积物—琥珀岭,在其最右端与之垂直的整块洞壁上有一片宽23米,高19米的壁流石,状如奔泻而下的瀑布,气势磅礴,它是洞中至今发现最大也是最完整的石瀑,尤如滔天大水从天而降,颇有诗人笔下“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
石瀑与洞顶连接处形成了一个石龛,龛内有一张“仙人床”,横为床档,竖的为床靠,棱角分明,十分逼真,尺寸大小与实物相当,很是绝妙。如果观察仔细的话会发现其实这张仙人床它的床靠是一个由洞壁石缝里向上喷水而形成的站立式石盾,这是第二面石盾。
琥珀岭上由右至左,依次有“西天取经”、“八仙过海”、“宝塔山”、“蘑菇石”等景观,不胜枚举,其间人物景观个个栩栩如生:“唐僧”头戴毕卢,身披袈裟,一派安祥的神态。“悟空”马前开路,汗流夹背,活脱脱再现西天取经的艰辛,景观取名“唐僧取经”。
最下边这组石笋取名叫“八仙过海”。八位神仙,神采飞扬,神态各异,怀抱礼物。众“八仙”神情各异,张果老更是“倒骑毛驴”悠然自得,再加上“宝塔”、“蘑菇”的点缀,真中有假,假中亦真,如在宫阙。
矗立在琥珀岭中心位置的石柱,直径13米,高28米宏伟壮观,顶天立地,洞顶上的渗水缓缓顺柱身流下,使石柱显得格外晶莹剔透,被誉为“玉柱擎天”。这样高大的石柱也主要是由原来的“站立滴石”石笋构成的,鸡冠洞洞内是由众多的钟乳石、石笋和巨大的石柱构成了景观的主体,表现十分鲜明,令人目不暇接。
由于地球运动的结果,本来在洞顶部的一块巨石,却被震落到地面上裂成了两块,但“本是同根生”故称其为“姊妹石”。
此景左侧,有一根直径0.9米高1.7米的白色石笋,形似老寿星怀抱仙桃,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故名“寿星抱桃”,今天寿星过生日,非常的高兴,一副笑容可掬的模样,怀里还抱了许多仙桃,他激动的不得了,一不留神就把怀中最大的一个掉在了脚下。景观取名“寿星抱桃”。“寿星”左上方2米处还有“寿星老伴儿”呢!美滋滋地抱着孙子笑迎四海佳宾。
信步第五景区,洞壁上石花成簇成片,犹如菊花怒放,争奇斗妍,其中最大的菊花石直径达0.3米,花朵硕大,造型奇特,被誉为“鸡冠石花王”。洞顶上附着的是非重力水沉积形成的晶花,犹如菊花绽放。其中洞顶上的两朵最为珍贵,花形饱满,花朵硕大,争奇斗艳,有“倒挂金菊”的美誉。这就是我们洞中的第四种石花——菊花石。
第六景区·瑶池宫:瑶池宫景观观赏面积1600平方米,有“中华龙宫”之美誉。宫殿内不仅“珍藏”着许多珍稀罕见的景观,极富科研价值,而且景观之多有“移步三景”的说法。七层宝塔,玲珑剔透;盘龙玉柱,只手擎天;成片石琴,清脆悦耳;宽大石旗,站立式石盾,世界罕见。鸡冠洞由此被誉为“北国第一洞”。
入口“南天门”险狭异常,在其左右两侧各有一根光滑的石笋,若用灯光照射,通体透亮,光彩夺目,故名透明石。而“瑶池宫”则得名于“南天门”口的一潭清可见底的天然池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水中生长着九根粗大的石笋,形若山水盆景,真可谓“山中有洞,洞中有水,水中有山”。正中一根似精雕细琢的“王母宝座”,直径1.6米高3.1米;此景前1.5米,有一根石笋横卧,像一头海狮嬉戏水中,抬头昂鼻,惟妙惟肖,因而瑶池又名“海狮池”。
而其左前方洞壁上则有丝丝滴水落于一根粗大石笋上,仿佛一条大胖鲤鱼正张嘴接水,景观取名“鲤鱼戏水”尤其是“鲤鱼”的嘴巴、头、身体,特别是“鲤鱼”身的“鳞片”都清晰可见,而更绝妙的是洞壁渗出的水,如银线似的正好落入“鲤鱼”张开的“嘴”中。王母在前遥视远方,弥勒在后端坐如钟,真是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在对面路旁大家还可以看到这里蹲着一只可爱的石猴子。
与这一美景紧挨的是一座占地67平方米的巨大沉积物──白玉山。白玉山由整块中空通体耀着光泽的乳石构成,如同白玉雕凿,气势雄伟,又不失其灵秀。其中间空旷部分如果开发,容纳百人也宽绰有余。它与景观“鲤鱼戏水”之间还有一盏直径0.53米,长0.61米的“天宫冰灯”,似乎是严冬里的冰挂,又像皇宫里的灯盏,纹络清晰,棱角圆滑且分明。在这里,洞顶上还密密丛丛垂直生长着透明中空的鹅管,有200根之多,最长达0.7米。与景观“鲤鱼戏水”遥相对应的是一枚站立式石盾,高1.5米,盾板直径0.7米,因其成因独特,加之形体巨大稀有珍奇,有“亚洲第一盾”之美誉。
在紫霞谷里可以看到最显眼的是这座七层宝塔,这是一根直径0.3米,高0.8米的石笋,造型逼真,符合中国古代的塔式建筑风格,整齐规范无可挑剔。飞檐尖顶,门窗户扇,一应俱全,形象的无可挑剔。更值得叫绝的是它正好七层,佛语中所谓七级浮屠,指的也正是七层塔的意思,因此它被视作鸡冠洞的“镇洞之宝”。它是滴水周期性变化形成的,在这个七层宝塔的下边您还可以看到一个未开发区,取名“无底洞”。探险人员下到洞中,来回将近半天的时间仍未找到尽头。
仰望洞顶,可以看到洞壁上一面悬挂式石盾,盾板呈水平状,直径2.8米,再加之盾板周围有帏幕似的盾坠,即使拿古代帝王的皇罗伞与之相比亦相形见绌,国内罕见。石盾又名调色板,因具有一块盾形板而得名,一般分为盾板和盾坠两部分。由洞壁石缝里边向外喷水沿盾板边缘受重力影响向下流淌石化,形成了下面的支撑部分盾坠,而上边的平面盾板,专家一直作以研究,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定论。就它的站立形态和大小来看,鸡冠洞内的这面石盾远在美国喀巴布斯斯的那面之上。在整个亚洲地段的石灰岩溶洞中,也是屈指可数的,被誉为亚洲第一盾,它是鸡冠洞众多景观中的一大看点。
下一个观景点可选第六景区的摄影台,沿途会看到石笋或如猴子、或如小狗、或如白鸽散布路旁,极富情趣。尤其是路中间称为“绊脚石”的石笋,据说举步跨过便可平步青云,步步高升。在“绊脚石”右侧,还有一根根片状钟乳石与地面相连,构成整体宽3.2米,高2米的石琴,排列整齐细密,以石轻击可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琴音清脆,余音袅袅。当站在摄影台上,最抢眼的景观是一根庞大的石柱,经测定石柱形成时间约500万年,柱身自然形成精妙绝伦的浮雕图案,似金龙倒盘,龙头、龙身、龙尾、龙爪清楚可辨,被命名为“盘龙玉柱”,因其雄伟高大,形成时间漫长,龙形图案逼真国内独一无二,被权威称为“中华第一柱”。
第六景区至第七景区落差32米,攀登一条长80米的天然隧道方可到达。隧道的洞壁上生长着大量方解石晶花,雪花状,菊花状,珊瑚状,由小到大呈一庞大的晶族集合体,异常珍贵。而“石牡丹”是形体最大的一种石花,堪称奇中之奇,它直径有0.14米,纯洁莹亮,国色天香,由第六景区摄影台拾级而上33级台阶路左侧洞壁上便可欣赏到。位于白牡丹左前方的洞壁上还有一枚直径有0.16米,高0.14米的小石盾,如同一只小巧的绣花盘,它也是洞内最小的石盾。
洞中景观奇特壮观,除了那些晶莹透亮的石花以外,绝大部分都是一些洞顶垂挂下来的整齐的钟乳石,排列规范整齐,似一面面迎风招展的旗帜一样,因此在地质学中把它叫做石旗。专家称:石旗的生长起因、生长过程正在研究之中。它在我国的溶洞里,也是很少见的,令人惊叹不已。据专业探险人员说洞中心位置已探到出洞后的鸡冠山南峰下,目前我们管理处正在编制开发计划。
前方洞壁上的鹅管与洞顶上的钟乳石不同,鹅管是一管状沉积物,也是方解石结晶,但又与非重力水结晶的石晶花不同,鹅管的方解石结晶因受重力水影响而铅直向下。管状物的形成是个复杂的地质范畴,由于洞顶向下滴水的流量变化,形成
的环形管状水柱在瞬间内被石化而成,因此鹅管的生长速度与洞顶滴水量密不可分,专家称鹅管在地质研究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鸡冠洞中的景观观赏价值极高,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面石琴,不仅看似竖琴,而且用一石块在上面敲击,就可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但是现在为了保护洞内自然景观,已经把它做为重点景观保护起来,不允许敲击。
鸡冠洞的路程至此走过一半,但是鸡冠洞七绝“奇、丽、幽、深、险、峻、秀”已经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奇特的自然通风口、独特的“比萨斜塔”、水位不会变化的“水平池”、独一无二的“亚洲第一盾”和眼前绝妙的石琴等它们演绎出了鸡冠洞的“奇”,而洞壁上成簇成片,洁白透亮的石花、成排成行,重重叠叠的石幕、再加上飞流直下磅礴壮观的石瀑,将鸡冠洞妆点的金壁辉煌,壮丽无比。洞内的“深”和“幽”,百余米的落差使洞内的旅途可谓登峰造极,深幽莫测的洞天河,哗哗作响的流水将我们的思绪带向一个遥远的国度,幽幽紫霞谷无底洞藏有的无数宝藏,令我们神往,难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于1993年游览鸡冠洞时,竖起拇指啧啧赞叹“鸡冠山溶洞,北国之瑰宝”,与原新华社社长著名作家穆青的题词“北国第一洞”,真是相得益彰啊!
鸡冠洞景观密集,有一步三景的说法。在我们经过的路旁还可以看到一些活灵活现的景观。近处有一只可爱的小狮子狗,远处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和平鸽,都是一些较为形象的小景观。当我们穿过身旁的石林,在我们脚下还有一块“绊脚石”;过的时候要小心一点,过了“绊脚石”,今后的生意、学业、仕途便会一路顺风。
这边这个金黄色灯光打亮的石柱,被中国洞穴界的权威,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赞誉为:“中华第一柱”。在石柱上还有凸起的浮雕花纹,如同龙在盘绕,龙头在下,龙尾在上,龙头、龙身、龙爪、龙尾清晰可辨,所以又叫“盘龙玉柱”。论其雄伟、高大以及浮雕图案的复杂,在国内实属独一无二。这根石柱的形成时间已超过了1000万年。而且非常奇妙正好生长在大厅的正中央,以顶天立地的气概支撑着近3000平方米的地下世界。
鸡冠洞精华部分尽收眼底,即将看到的是2002年刚开发的观赏面积最小,景观最为密集的第七景区藏秀阁。在我们前往第七景区的路途中您还可以看到这儿有全洞最小的一面石盾,直径不超过10公分,但却也是个稀有的直立式石盾,这是第五面石盾,像是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盘一样。“洛阳牡丹甲天下”,而栾川作为洛阳的后花园,当然少不了这名贵的花种,看这朵牡丹孤傲群芳,久开
不衰。在它旁边您还能看到一些卷曲石,它是一种螺旋状或扭曲向上的钟乳石。是由包含碳酸钙的水从洞顶或洞壁的毛细管渗出而沉积的,可以沿任意方向生长。
第七景区·藏秀阁:第七景区藏秀阁是洞内观赏面积较小的一个景区,也是鸡冠洞开业十年后又开发的一个新景区,是最具生命力、最能突出峻、秀特色的。在周围景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滴水,只要有水的地方,洞内景观就会生长,这些景观都默默无言,但其生命力是不容忽视的。这里面积虽小但却小巧玲珑,景观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景区分上下两层,洞顶有一直径1.6米的洞口,从洞口望去,只见洞中石笋、石花密布,景色迷人,洞口周围垂挂的钟乳石更是如帘如幕,因此处尚未完成开发,不能欣赏全部景观,所以叫做“藏秀阁”。
这片红光照射的景观,它如钟似乳,是钟乳石的典型代表。抬头看,洞口如同井口,周围石幕、石幔垂挂,里边看上去,别有洞天。它离地高达7米,洞中有洞,景色迷人,可惜目前尚未开发,据说上面也是七仙女居住的地方。
在路旁的这组景观取名“千年一吻”。地下向上突起的石笋与洞顶悬挂的钟乳石,差1公分就要接到一块了,在雨水正常情况下,石笋沉积的速度比钟乳石快,所以比起对应滴水点的钟乳石来说,石笋常常形体更为高大
。但就这一组景观而言,据地质专家测算,依照正常滴水量,上下同时生长需40~70年方能连接,因此景观被戏称“千年一吻”。
第七景区是全洞内最具生命力的一个景区,也是洞内重点保护区。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最形象、最浪漫、最时尚的一组景观“情侣石”,是两细小石笋经漫长时间连合在一起而成的,仿佛一对热恋的情侣相互依偎,它的位置就在“千年一吻”同侧向前的2.5米处。2004年10月15日,鸡冠洞景区根据情侣石景观,举办了“一吻千年”热吻大赛,创下了五个全国之最。但这还极为符合我们中国“男左女右”的传统说法。
“情侣石”的右前方是一根高1.2米的石笋,圆身尖顶,清晰可辨11个层次,颇有伊斯兰教宝塔的建筑风格。“情侣石”正对的洞壁上生长的石旗则是片状钟乳石,它是沿洞顶曲折的石缝的流水沉积而成的,形状像迎风招展的旗帜。
第八景区·石林坊:石林坊景区观赏面积1000平方米,有流石坝、莲花池、石帘、瑶池回首和银龟送客等景观,造型奇特,形象逼真。瑶池回首更使人感到鸡冠洞的恢宏壮观。
第八景区石林坊是洞内开发的最后一个景区,景观分散、成因复杂是这个景区的特点。景区内最吸引游客的是由一片片长短不等的钟乳石排列齐整悬挂在洞壁上,形成宽8米,长6.4米的石帘,尤如石林倒挂,能与路南石林平分秋色。
在石帘的正前方有一潭碧水,因水中生长有莲花盆而取名为“莲花池”。莲花盆,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平整,边缘薄,似荷叶浮于水面,莲花盆属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中的协同沉积类型,属重力水与非重力水或者重力水的多种运动形式多机制协同任用的生成物。在这里是由洞顶滴水和流石坝池水在极其严格而又非常巧妙的相互协作下形成的。像这些莲花盆在我国南方一些溶洞中均有发现,但在北方溶洞中仅在鸡冠洞发现4处。莲花池水面平静如镜,倒映洞顶景象,分明就是海底世界,有高山、低谷和朵朵石花绽放,珊瑚成群,峡谷幽深,神秘莫测。其实它是彩灯打到洞壁上,产生的倒影,会给人一种幻觉。大家仔细看的话,还会发现水中有许多小鱼儿,不过这些小鱼儿由于长时间不见阳光,视力已经退化,逐渐变成了盲鱼。另外在池水中还散落着一些圆形和椭圆形的石盘子,这就是观音菩萨的莲花宝座。
回身右看,由洞壁流水在地面上形成状如层层梯田的沉积物,取名“流石坝”。它形象云南的石林风光,规则的石钟乳排列整齐又密不透风,说似石林,但却生在洞里,因此整个大厅就被命名为石林坊。与石帘同侧的洞壁上有两面相邻生长的石盾,一面直径0.51米的盾板正对观景台,另一面直径0.77米方向相反,形成互为阴阳的奇特景象,被地质界称为“阴阳盾”,世界稀有。
最后,位于石帘右侧,一个长4.8米的混合沉积物,形似乌龟,其行进方向正对出口,所以取名“银龟送客”,它和我们进洞时看到的“金龟指路”正好遥相呼应。
与第八景区石林坊依依作别,通过120米,高2.5米的人工隧道即可出洞。
决定坐地轨缆车下山,第一次坐呢......
好可爱的缆车呀,像小时候的玩具......
停车场......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