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庆洛阳行——洛阳博物馆·河洛文明(一)
十月二日下午三点,来到了洛阳市博物馆。到底是古老的都城,直到工作人员开始清场,我们还痴迷于第二展厅,于是不得不在十月四日再次来到博物馆,继续参观之旅。四日,等待领票的人群简直像九曲黄河,不知拐了几个弯。找出2号领的博物馆门票,发现完好无损,于是混了进去,估计怎么着也节约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可惜的是,直到清场,还是有展馆没有参观到......
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位于隋唐里坊区西北隅,北临洛浦公园,南接植物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洛阳市的文化地标。洛阳博物馆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2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地方性的综合历史博物馆。是洛阳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40多万余件,展出文物1.1万余件馆藏量处于全国博物馆前列。
1958年5月,洛阳博物馆始建,原址位于洛阳洛南关林。是新中国成立后,地市级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当时由于财政紧张,暂定关林庙为馆址,洛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博物馆合署办公,编制14人,关林庙的大殿和厢房辟为展厅。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博物馆工作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破四旧”狂飙,内部之争,博物馆正常工作基本陷于停顿。1969年,博物馆工作人员到农村接受再教育,解放军某部接管关林庙。博物馆人员返回后,暂住西关,业务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博物馆借王城公园的一座简易花棚,举办《文化大革命时期洛阳出土文物展》,这个花棚也成了洛阳博物馆的第二个临时馆址。1972年,漂泊不定的状况有了转机。洛阳市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批准建设博物馆新展楼。展楼由洛阳市设计院李传泽设计,分期施工建设。1974年5月展楼一期工程完工,投入使用。洛阳博物馆自1958年成立,经历八年庙内展,三年棚内展,终于有了展览楼,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73年,洛阳博物馆迁至市区中州路。博物馆陈列大楼是一座琉璃瓦装嵌的民族形式建筑,1974年5月1日正式开馆。1974年10月,馆址落成迁此。占地积35亩,展览大楼面积2800平方米,文物库房3141平方米,综合办公楼1550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近40万件,可供陈列展览文物约3.5万件。2007年底,洛阳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元。新馆建筑由主楼和附楼组成,于2009年2月建成。2008年5月,洛阳博物馆被命名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1年4月1日,洛阳博物馆新馆开馆并对外试开放。
洛阳博物馆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北临风光旖旎的洛浦公园,南接初具规模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采用"鼎立天下"的设计理念,整体建筑外观为大鼎造型,整体建筑外观为大鼎造型,以非对称的空间结构为支撑,借鉴园林手法在方形流线的转折位置设置庭院和采光天井,使空间布局达成动态的均衡。外部建构了大尺度的起伏地形,内部则通过建构相对应的一系列空间的连接来暗示“虚空”的概念主题,并通过屋面开放的13个遗址考古场景的再现,深刻地揭示了洛阳这座千年古都的厚重内涵,将场地特质与建筑概念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在都城文化、遗址文化、河洛文化、园林文化、地理形胜等五个方面中表现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特色。
整个建筑由主楼和附楼两部分组成,长230米、宽140米。洛阳博物馆设计在空间布局上充分吸收了园林布局手法,结合展览流向设置了不同位置、大小、特色的内庭园和采光天井,使游人在参观中始终保持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洛阳博物馆屋顶按功能划分为13个部分,象征在洛阳建都的13个朝代。屋顶连绵起伏,再现了洛阳历史上作为都城的恢宏气象。屋顶设置不规则的采光孔,同时屋顶的拓扑组合,抽象地表现了河图洛书的意象。并在博物馆南面设计了以“河图洛书”为主题的绿化广场。
附楼的形体处理采用地景手法,解决了主体与陪衬的形体关系,形象地再现了洛阳城市选址背负邙山、南望伊阙的地理特征。
洛阳博物馆展馆包括河洛文明展一个基本陈列和珍宝馆、汉唐陶俑馆、唐三彩馆、石刻馆、书画馆、王绣牡丹艺术馆、牡丹花都特产展七个专题陈列,常设展品约1.5万件,内部设计有完善的公众互动区和休闲区以及文物收藏、研究及修复区等。
《河洛文明展》分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和五代北宋时期五大部分。以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为主线,以洛阳出土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为载体,以时代发展为轴线,整合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重要历史事件、著名历史遗迹、科技发明等,以现代化、艺术化、人性化的陈展形式,全面展示洛阳十三朝古都辉煌的历史地位,突出了“河洛文明”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特殊历史地位。该展览在2013年5月获得“2011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这一殊荣。
河洛文明展: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丘陵地区,属黄河流域。古时人们将山南水北的地区称之为“阳”,洛阳正是恰好处于洛水之北、邙山以南而得名。
从入口处一直延伸到前沿的中轴坐标线上,就向我们展示了曾经在洛阳建都的十三个王朝,它们依次是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在洛阳建都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多年,可以说,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之一,有“十三朝古都”之美誉。
在河洛地区古代都城形势图上,沿洛河东西绵延三十公里的范围内,依次分布着偃师商城遗址、夏都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和东周王城遗址,它们的分布范围如此之密集,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在史学界有“五都荟洛”之称。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经这样由衷的称赞过“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河洛文明展——史前部分
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件距今约十万年前的象牙化石,是1959年洛阳修中州渠时发现的,它长2.4米,保存得十分完整。属于生活在距今5万——20万年前纳玛象的象牙化石。在它的旁边还有一截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化石,以及鸵鸟蛋和水龟化石,证明在远古时代,洛阳地区生长着高大的植被,生活着各种动物,非常适合原始人群在这里进行采集和狩猎等生产活动。我们在洛阳北窑旧石器遗址发现了距今30万年前的砍砸器、刮削器等,证实了早在十万年前,洛阳的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大家从这些砍砸器、刮削器中可以看到这些工具很路边的石头没有太大的区别,旧石器时代劳动工具的特点就是通过简单的砍砸用于平时的劳动,劳动工具的加工相对简单。
一具非常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距今200万年-1万年),是1994年在南昌路中亚大饭店出土,经复原长5.7米,高2.8米。古菱齿象躯体雄伟庞大,两根门齿粗壮,生活在距今3到5万年前。
裴李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早期文化,因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属于距今约8000-7000年。石磨盘和石磨棒为代表性器具,它们是进行粮食加工的工具,为粮食、谷物脱壳使用的。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5000-7000年,仰韶文化是原始社会由繁荣走向分化、逐步趋向文明社会的时期。当时制陶工艺已相当成熟,流行泥条盘筑法和彩陶制品。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标志,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原始艺术形式。
彩陶瓮: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1997年新安县仓头乡盐东遗址出土。
伊川缸: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1959年伊川县白云乡出土。这些大约半米高的筒形的缸,它们大多圆唇外卷,大口深腹,底部则是平的,缸体上绘有不同样式的花纹,看上去像制作粗糙的工艺品。可别小看这些不大起眼的缸,它在文物界可是大名鼎鼎,有着自己专有的名字——伊川缸。缸的底部有一个小指粗的小洞,是瓮棺中有代表性的一种。
伊川缸因1959年首次在伊川县发现而得名。为仰韶文化较为典型的彩陶葬具。最具代表性的一件,就是图板上所展示的绘有一幅颧鱼石斧图案的伊川缸,为1980年临汝阎村遗址出土,通高47厘米。左侧为颧鸟衔鱼,右侧为带柄的石斧,颧、鱼很可能代表古人崇拜的神灵,斧表示武器或者劳动工具。原始画师为表现鹳的轻柔白羽,将鹳身涂白色,石斧和鱼则以简练、流畅的粗线条勾勒出轮廓再填充色彩,犹如后世中国画"填色"画法,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雏形。今天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陶火种器:1996年,为配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我市文物工作者对位于孟津县的寨根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发掘,在一处仰韶文化时代的房基中,意外发现了一件火种器。这件陶器貌不惊人,但意义重大。它高11.8厘米,为手工制作,属厚胎夹砂红陶器;形状为亚腰筒状,小口圆唇,口径4.5厘米,斜肩,束腰;底径9厘米,底不平;腹中部偏上处有2个对称圆孔,底部中心有1个圆孔,3个圆孔的孔径均为2厘米;外表装饰竖绳纹。该器物的制作与使用年代应为距今5600年前。其口部较小,便于放置火种后聚火、排烟;腹部有对称双孔,便于器内充入适量氧气;其底部不平且有一孔,既可以排灰,又可以让少量空气充入器内,促进空气循环,保证了火种在该器内缓慢、持续燃烧。火种器的发明,其筒状、透气、漏渣、耐高温等特征,均被后世的火炉所继承。
专家认定陶罐为火种器的依据主要有二:首先,从陶质、陶胎及形制特征看,该器物应当是一件与用火相关的耐高温陶器;其次,该器物口部较小,便于放置火种后聚火、排烟。而且,其腹部有对称双孔,便于器内充入适量氧气,具备贮存火种的功能。
该火种器是我国最早的火炉。使用时,人们把火炭投置于器内并在其上覆盖黑炭,适度封闭口部并将其置于空气流通处。采用火种时,人们把口部打开并借助吹火具吹火,火便燃烧起来。使用后,晃动火种器,排除炭灰并续加黑炭。这样,便可以达到长期贮存火种的功能。
火种器的发明,不仅较之前的火种保存方法有利于减少火灾,而且还有助于火种的携带、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该火种器可谓是中华文明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河图洛书:
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4500年前。因最早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而得名,龙山文化时期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制陶业有明显的进步,普遍使用了轮制技术。
龙山时代的陶器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黑陶以黄河古道淤积的天然黄胶泥为主要原料,采用高温室烟熏渗炭工艺烧制而成,先进的封窑技术,让弥漫在窑中的浓烟通过科学的渗碳原理,将烟中的碳粒渗入坯体而呈黑色。其特点是胎壁细薄但质地坚硬,表层无釉却漆黑发亮。
陶纺轮,纺线工具,也是纺织业开始的标志之一。
灰陶盉: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4500年),孙旗屯出土。
陶曲腹罐: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4500年),1997年盐东村西盐东遗址出土。
陶鬲: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4500年),炊器。侈口(大口),圆腹,下方为三个中空的袋状形足,这样的中空袋状足,对内可以增加容积,对外可以增大受热面积,作用是直接放置在火焰上加热煮食。从龙山文化时期大量出现,分布范围广泛,应当是作为日常生活用具使用。
陶甑: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4500年),古代陶制炊器。圆形,器壁近底处也有孔,置于陶鬲上面蒸食物用。
黑陶镂空高柄豆: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4500年),1959年洛阳市王湾遗址出土。豆形器得名于甲骨文中的“豆”字,是古人用来盛放食物的容器,上方为一托盘,下方的喇叭形托柄,装饰圆形镂空图案,从这件器物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将食物放置盘中,席地而坐,下方的高柄将托盘垫高,方便取食,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
河洛文明展——夏商周部分
河洛文明展——夏部分:约在公元前21世纪,随着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在河洛地区的建立,中国历史进入了建立在发达青铜文化基础上的王国时期,正式步入文明时代。夏斟浔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40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时期。无数个堪称中国乃至东亚“之最”在这里揭晓,有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铸铜作坊、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最早的车辙印迹、堪称“超级国宝”的早期龙形象珍品——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等等,向我们证明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存在。我们看到的二号宫殿模型,由正殿、中庭、大门、排水沟槽等组合而成,开创了中国传统古代建筑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部分展品:在先秦时期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使用青铜器,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少量造型精美的空腔式青铜容器,如图版上这件乳钉纹铜爵,一种饮酒器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也是最精美的青铜空腔容器,被誉为“中国第一爵”。在珍宝馆中展出,稍后大家可以到珍宝馆欣赏该展品。
陶器仍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以灰陶和黑陶为主,可以看出它们依然延续着龙山文化的特色。鼎,是古人用来烹煮肉食的炊器,这件陶鼎上的绳索纹,是二里头文化时期所特有的。
陶鼎:夏代(公元前21世纪——前1600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白陶鬹、陶爵、白陶爵:夏代(公元前21世纪——前1600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绿松石兽:夏代(公元前21世纪——前1600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这件距今至少3700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被学者正式命名为“中国龙”,认为它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绿松石龙形体长大,总长70.2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至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它是在二里头宫殿区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中被发现的。当时,它被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髋骨处。
这件展品现在存放于国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灰陶盉:夏代(公元前21世纪——前1600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白陶盉:夏代(公元前21世纪——前1600年),东马头遗址出土
河洛文明展——商部分: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都于亳。洛阳偃师尸乡沟一带发现的偃师商城遗址,被认为是商代最早的都城所在。商朝是中国青铜文明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铸造的青铜器纹饰精美,器形雄健、生动,其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铜器制作主要采用合范铸造法,以分铸焊接等技术制作形制复杂的器物。偃师商城发现的精美的兽面纹大口尊、斝(jiǎ古代青铜制的酒器,圆口,三足。)等,显示出当时的铸造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左传》的一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人好酒、生性好斗,到了商代出现了大批精美的青铜酒器和兵器。面前展示的是商代时人们经常使用的,有斝、爵、尊、觚gu,还有青铜兵器戈等。
铜斝: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洛阳出土。
铜斝: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洛阳出土。
子申父己鼎: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商代炊具。1958年伊川县文化馆送交。通高20.20厘米,口径16.50厘米。立耳,浅腹,圜底,扁足。腹饰浅浮雕花纹三组,中为蝉纹,上下为斜角雷纹。鸟形足,头接鼎底,鸟尾着地,与腹上的扉棱相连。腹的内壁有铭文“子申父己”。“子”是商代时期王族姓氏,而据文献记载夏商王族多以天干命名,也就是说,这是子申为他的父辈“己”所制作的一件青铜鼎,外面的玄鸟纹是商代的一种常见纹饰,商代认为玄鸟是一种祥瑞的神鸟,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一说,商人将玄鸟看做祖先崇拜,玄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燕子。
河洛文明展——西周部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西安长安区),史称西周。西周建立之初,为加强对中原地区广大殷遗民及东南地区方国的统治,周武王命弟弟周公旦营建"成周洛邑",正位于洛阳地区,也是文献记载中最早出现的洛阳城。洛阳成为西周时期地位仅次于镐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法、分封、礼乐、世袭制度,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基础今天的考古发掘表明,洛阳瀍河两岸分布着大型王室铸铜遗址、贵族墓地及祭祀遗址,出土了大批铸造精美的西周青铜器及罕见的大型原始青瓷器,她们是洛阳作为西周国都的见证。
兽面纹铜方座簋: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977年北窑西周墓出土。
“内白”提梁铜卣: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老成机务段出土。
召伯虎盨:上世纪90年代,在洛阳城东的马坡和北窑一代,发现了一系列西周贵族墓葬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1993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召伯虎盨xǔ。盨是一种盛食器,《说文》中对于盨的解释是:“盨,负载器也。”洛阳博物馆藏的召伯虎盨高25厘米,长35厘米,宽20厘米。两侧有附耳,底部有四条柱状足。在盖子口沿和腹部口沿处装饰着云雷纹衬底的变形龙纹,腹部下半部分装饰了四道弦纹,柱足的上半部分装饰着兽面纹。盨作为盛食器,常见的为圈足,像召伯虎盨这样的柱状足较为少见。更为重要的是内壁有两行铭文“召伯虎用作朕文考”,表明这件器物是西周晚期的名臣召穆公为祭祀亡父所用。整件器物做工精湛,纹饰简练而精美,造型古拙而质朴。
召伯虎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召穆公,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以及我们现在所说的“共和”一词都和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按照《史记
周本记》的记载,周厉王为政暴虐,还不允许国人当街发表言论,在厉王的高压政策下,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用眼色示意,道路以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伯虎劝谏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水”,但厉王刚愎自用,并不纳谏,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在公元前841年酿就了国人暴动。厉王带着亲信仓皇出逃彘(zhì)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霍州。暴动的国人冲入王宫没有发现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静。召穆公将太子静藏在了家中,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迫于压力便将自己的儿子假充太子静交了出去,被国人杀掉。据《竹书纪年》记载:“(国人)执召穆公之子杀之”。
从此便开始了召穆公、周定公(周厉王到周宣王时期担任周公,周公旦后裔)共同执政的“共和时期”,公元前841年也就被认为是共和元年。到了公元前828年,也就是共和十四年,厉王死在彘地,召穆公和周定公才拥立太子静继任王位,成为周宣王。按照《诗经
大雅
烝民》记载:“(宣王)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可以说正是由于召伯虎的孜孜汲汲才出现了西周晚期的“宣王中兴”。
兽面纹铜簋: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北窑西周西周墓出土。竖棱纹铜簋: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洛阳出土。
“考母”铜罍: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964年北窑西周墓出土。
陶器和陶范的制作工艺:1.塑模:将准备铸造的器物先塑出泥模。2.翻范:在泥模上翻出外范,在泥模或外范上雕刻所需的花纹。然后,将泥模外表刮去一层作内范,或另外制作内范,内范与外范之间的距离,即为浇注后铜器器壁的厚度。3.烘烧:将外范和内范阴干,晾晒后,组合放入窑中烘烧,使之脱水、定型。4.浇注:经常是陶范出窑后趁热浇注。从浇注口注入铜液,待凝固后,将内、外范打破,取出所铸器皿,对器皿的表面加工整理,青铜器便制造出来了。
圆鼎陶范: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北窑铸铜遗址。
“饮祖己”铜觯、铜爵、铜觚: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铜编钟: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986年西工区六一二所出土。
“登”铜卣、“师獲”铜壶盖、铜斗: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964年北窑西周墓出土。
“申父乙”铜提梁壶: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964年北窑西周墓出土。
“考母”铜壶、“作宝彝”铜尊、铜爵: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环带纹铜匜::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993年洛阳东郊出土。
玉柄形器: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洛阳出土。
车軏: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964年北窑西周庞家沟出土。
人形车辖: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964年北窑西周庞家沟出土。
中国古代对乘舆制度非常重视。周代规定:“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是周礼的重要组成内容,被统治阶级作为代表等级和身份的重要标志。我们可以从这一组保存完整的车马器,来大致了解一下,先秦时期的马车构造。
最上方的一组车横饰,是用来装饰马车最前方的一根横木,车横与车厢之间只有一根车辕连接。驾车的马匹往往都以车辕为中心左右对称,以带动马车行进。这两对龙形铜牌用来装饰在车厢两侧,中间的这一件当卢,则是装饰在马匹额头上的面具。最下方我们看到的这个大的构件叫做车毂,也就是车轮轴心的这个位置。先秦时代的马车受到工艺限制,一般都是将车轴直接绑缚在车厢下方,马车由车毂转动,来带动车子行进。为防止车辆高速运转时车轮会发生松动、脱落的情况,在车轮外侧的车轴末端还会套上一个圆柱形的车軎来加以固定,在用一个类似于插销的车辖将车轴和车軎牢牢的固定在一起。我们看到的这一对人形跽坐车辖,就是这个作用。像我们今天使用到的“统辖”、“管辖”这类词语,就是由车辖演化而来的。
河洛文明展——东周部分:平王即位后,在内交外困的双重压力之下,被迫于次年东迁国都于洛邑,开始了历史上长达515年之久的东周时代。
当时的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通过周王都洛年表,我们可以知道在东周500多年的历史当中,先后有25为天子曾经在洛阳居住和统治,史学界也通常将东周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前476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
从第一位周平王迁都的公元前770年,一直到周敬王在位的公元前477年,这是春秋时期;从下一位周元王即位的公元前476年,一直到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公元前221年,是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列国争霸、群雄逐鹿的历史大变革时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而作为统治者的周王室则日渐衰微。当时的王城,作为“天子”之都,一个典型的工商业城市,在列国的都城当中仍有着极高的地位。
东周后期国力衰微,为了加强周王室的势力,王室就与强大的诸侯国联姻,我们现在看到的齐侯宝盂就是齐、周两国联姻的食物见证,在它的内壁口沿有26字的铭文,由铭文可知,这件铜盂是齐侯送给女儿仲姜的陪嫁品之一,这对研究周王室与齐国的政治地位以及齐、周两国的关系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另外,铭文的字体清秀匀称,也是难得的金文书法珍品。
洛阳地区还有另外两处东周时期重要的陵墓区。成周陵区就是其中一处。在周王都洛年表中看到东周时期是有2做都城的,一座是王城,另一座就是成周城。
齐侯盂:春秋晚期,高43.5厘米,口径75厘米,腹深65.5厘米。1957年河南洛阳中州渠出土,敛口,侈沿,鼓腹,圈足,四兽耳衔环,器身饰两钮波曲纹,环饰兽体卷曲纹,铭文在上腹内壁,共五行二十六字,记姜姓齐候为其二女儿作此陪嫁器之事。
鼎是用来盛放肉食的食器。在两周时期,也是贵族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早在远古时期就有治水英雄大禹铸九鼎划天下为九州的传说。九鼎也成为了夏商周时期身份与王权的象征,每次朝代的更迭,迁鼎和定鼎也就成为了国家首先要做的头等大事。这些鼎器按照大小相次的顺序以固定的数目使用,代表了两周时期贵族的身份和地位。这也和当时社会的礼乐制度有关。贵族们的地位高低是通过个人财富的多少来体现的。天子作为天下的共主,是身份最高、财富最多的人,所以他可以享用九鼎配八簋的最高规格。九在中国古代是一个至尊的数字,代表最多,所以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我们熟悉的“一言九鼎”就是由此而来的。依次下来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或仅用一鼎。这些鼎器内盛放的都是各种不同的肉食,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龙纹铜方壶: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2008年润阳广场春秋墓出土。
窃曲纹铜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2008年润阳广场春秋墓出土。
“繁阳之金”铜剑: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974年西工区凯旋路出土。
“吴王夫差”铜剑: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91年东周王城出土。河南洛阳中州中路出土吴王夫差剑通长48.8厘米,宽4.2厘米,圆首,圆筒状茎,窄格。腊部铸铭2行,因锈蚀,仅可见“王夫差……其元用”7字,原本当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10字。
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时制造的一系列青铜剑。剑身铸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样。吴王夫差剑已知存世量共有9柄(截至2014年5月)。
![]()
彩绘陶豆、铅俑、铜人、钱币: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洛阳西工区凯旋路出土。
彩绘陶豆、铅俑、铜人、钱币: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洛阳西工区凯旋路出土。
洛阳博物馆夏商周展厅有许多精美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让许多游客感叹古人高超的铸造工艺和审美情趣。然而在历史现实中,东周末年却是诸侯争霸,战乱四起,残酷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历史也在这争霸和兼并的过程中,逐渐走向了统一。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