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国庆洛阳行——龙门石窟·西山石窟·宾阳三洞和伊阙佛龛之碑

$
0
0
2016国庆洛阳行——龙门石窟·西山石窟·宾阳三洞和伊阙佛龛之碑
  龙门石窟· 宾阳三洞:宾阳洞,是龙门石窟继古阳洞之后开凿的第二个大窟,是北魏宣武帝时期始凿的洞窟。又称宾阳三洞,分为宾阳南洞、宾阳中洞、宾阳北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
      《魏书·释老志》中记载了宾阳洞开凿的历史由来:“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伊阙山,为高祖、文诏皇太后营石窟二所……永平中,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己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
      可见宾阳洞是依云冈石窟的灵岩寺之名所凿。景明元年(500年),宣武帝为其父母造窟。实际上到了刘腾时,仅完工了宾阳中洞,南、北二洞半途而废,这也说明了当时北魏朝政权斗争的激烈而无法顺利完工。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死,孝明帝于熙平元年(516年)即位,年仅七岁。其母灵太后临朝。神龟末正光初(520年),刘腾与胡太后妹夫道武帝的玄孙元叉发动政变,诛清河王元怿,幽禁胡太后。正光四年三月,刘腾死,太后返政,发其冢散露其骨。
      隋朝时,继续开凿南洞。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魏王李泰才将南北二洞毕功。宾阳洞的名称,始于明清之际,以寅宾出日之义。
      龙门石窟· 宾阳中洞: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公元500-523)营造,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深12米,宽10.90米,高9.3米,正壁雕主佛释迦牟尼坐像及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萨。佛、菩萨体态修长,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是北魏晚期风行的“秀骨轻像”的典型代表。地面刻莲花图案装饰,示意莲花宝池。窟顶中间浮雕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周围有八身伎乐和两身供养天,加之流苏帷幔构成一莲花宝盖。前壁有维摩诘变相、太子舍身饲虎图,须达那太子施舍图和皇后、皇帝礼佛图等大型浮雕图像及十神王像。1978年为保护洞窟雕刻拆除砖卷门洞。使鲜为人知的四头四臂、一头四臂护法天重见天日。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即释迦牟尼的过去(燃灯佛),现在(释加牟尼佛)和未来(弥勒佛)。洞口两边有力士,仅北侧完好。洞口过道顶有供养天和供养菩萨,再下为三头四臂的浮雕护法天。释加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左右各有一蹲狮,两侧迦叶和阿难。再外侧为文殊和普贤。南、北二壁分别为未来弥勒佛和过去燃灯佛。窟口内壁有四层浮雕,最上层是“维摩变”,可惜维摩的形象被盗凿了。第二层为舍生行善、轮回果报的本生故事。第三层是帝后礼佛图,左为孝文帝,右为文昭皇太后,这是龙门其它窟内帝后礼佛图所无法比拟的,也被盗凿了。该像现藏于美国纽约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最下层是十神王浮雕像。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中洞的开凿就花费了24年时间,其富丽堂皇的景象是龙门众多石窟之冠。主佛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面部修长清秀,面容和蔼慈祥,略带微笑。迦叶、阿难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侍立左右。迦叶形象老成持重,阿难形象活泼开朗,望之栩栩如生。佛像的衣饰都由北魏早期的袒露右肩和通肩式,变为褒衣博带式,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在石刻艺术上的反映。洞顶雕有莲花宝盖,周围雕着飘逸脱俗的伎乐天人和供养天人。洞口内壁两侧原本刻有三层大型浮雕,下层是著名的“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构图严谨,雕刻精美,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龙门石窟·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时期,唐朝初年(公元641-650)完成,主尊为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洞口两侧“龙头”柱础与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柱础造型风格相同。属北魏完成之作品。
      剪刀手佛像:洛阳龙门石窟宾阳北洞正壁主尊佛像的特殊“剪刀手”手势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结合双手的姿势来看,高举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手印。这尊佛像因拇指风化,而食指、中指间隙过大,颇似大家习惯摆出的剪刀手类似,故而被网友戏称为“剪刀手”佛。并发表评论:四百年前的艺术大师们好有远见,知道在四百年后剪刀手肯定会风靡全球。
     专家龙门石窟宾阳北洞的剪刀手佛像纯属巧合:也有相关专家解释,这尊佛像是宾阳北洞内的阿弥陀佛,造像在历史上遭到破坏后才呈现出“剪刀手”姿态,目前尚不知晓原手势的意思。
  剪刀手佛像为洞中主尊阿弥陀佛,他端坐在方形座上。佛像左手下垂,右手向前伸出三根手指,由于大拇指被破坏,所以如今呈现出来的手势像极了人们现在拍照时伸出的“剪刀手”。
  佛像的手势实为佛教手印的一种,但至今他们仍没有查到这一手印的含义。
  据《中国石窟·龙门石窟》卷二记录,宾阳北洞开凿于唐贞观末年至永徽初年,正壁圆雕造像一铺五尊,阿弥陀佛居中,高7.25米,胸厚1.28米,肩宽3.8米。坐佛头饰肉髻,右额残。面部方圆,下颏收敛处较短,颈部有三道蚕节纹,胸部浑圆突起。左手展掌,手心向前,下垂。右手向前,伸二指。身着褒衣袈裟,衣褶舒朗,左肩衣褶绕过胸部搭在右肘上,背光为莲瓣形,外饰火焰纹,直达穹顶。
  专家表示,在《佛教诸尊手印》一书中,记载有好几百种手印,其中有好多都与这尊阿弥陀佛的手印极为相似。
  “我们推断,佛像的大拇指也是竖直向上的,但是早在国家对石窟保护前就遭到了破坏,‘剪刀手’的手势纯属巧合。”专家说,龙门石窟内佛像的残损主要是由古代“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和近代盗凿这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龙门石窟· 宾阳南洞:北魏开凿,隋代完成(公元595-616)。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唇厚,衣纹自然,流畅。改洞造像属于过度时期的风格。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最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龙门石窟·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
      《伊阙佛龛之碑》通高约5.00米、宽1.90米。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字共三十二行,满行五十一字。计一千六百余字。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其母长孙皇后逝世后做功德而开凿,太宗贞观十五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落成后,唐太宗于这一年的十一月辛卯亲自大阅于伊阙。这通碑原应为北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关于该碑的记载,始见于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欧阳修之《集古录》及赵明诚之《金石录》。
      《伊阙佛龛之碑》是早期传世褚书的代表作。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体清秀端庄,宽博古质,是标准的初唐楷书。此碑虽说是碑,实际上却是摩崖刻石。两者功用相同,都是为歌功颂的。但在创作时条件不同,一个是光平如镜,而另一个则是凹凸不平,书写的环境也不会那么优游自在。于是,摩崖书法的特征也就不言而喻。因无法近观与精雕细琢,于是便在气势上极力铺张,字形比碑志大得多,舒卷自如,开张跌宕。正是在这一点上,像汉代的《石门颂》、《郙阁颂》、《西峡颂》,它们气度之开张,韵致之飞扬,自然拙朴,即使是如《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真正的碑志精品也无法比拟,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正是这样一种典型的摩崖书风。
      传世墨拓以明代何良俊清森阁旧藏明初拓本为最佳,拓工精致、字口如新;比《金石萃编》所载犹多五十余字,曾经清代毕泷、沈志达、费念慈等递藏,现藏北京图书馆。有影印本行世。









      沿着西山的无数石窟继续前行......






































      在众多的人流中,不跟丢讲解员,也是一种本事 ......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10.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