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为基,“行者”为径,“智者”为钥——教师理想之境界
一、仁者爱人,人恒一心而求行
理想教师首先当是一个“仁者”。我觉得儒家最高的道德观念“仁者爱人”其实更适合用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因为教师做的就是“人”的工作,他(她)时时刻刻关注的都是人的学习、思考、感悟、转变、成长和挫折,研究人的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学习规律,以及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显然,这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倘若无此,则任何教育都将失去根源之所在。“仁者爱人”,我的一种理解是,无论做什么前提是你得先爱上它。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因为喜欢,你才有动力将这项工作做好、做精、做到极致。“仁者爱人”更重要说的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也就是说,你要想“爱他人”,首先还得爱自己,爱自己的生命和名节,生命不健康,名节不保你还能爱什么?爱自己的选择,喜欢自己的选择,才能将自己选择的事情做好。
“爱自己”又绝非只为寻求自己的安逸享乐,而是自律、自爱,这一点对教师而言尤为重要。比如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向学生提出要求之前,不忘自我检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难之事不可强加于人,对自己都不能保证做到的事情,就绝不要再去要求学生做到。“仁”还有“克己”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私心、欲望膨胀,不择手段。这样我们才能爱他人——爱学生,爱同仁,爱一切致力教育的有心人。当你用你的爱心与学生,与同事交往的时候,你的工作局面就有可能展开了,整个前景就开阔了,你就会从中产生某种成就感了。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我的教育观念中,一个教师,终其一生都不能忘记的是:永远胸怀“仁爱”。所谓“仁者乐山”,是因为大山的沉稳,是要我们有大山一样敦厚的胸襟,不为名利、困扰、权贵等折服。唯有此,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生命也才有意义。
二、行者无疆,疆写百象而求智
有了“仁爱”之心,便是有了做教师的道德基础,然而有德而无行,还不能成为理想的教师,理想教师更应该是个“行者”。万物有节而天道恒常,教育教学工作要我们脚踏实地,尊重客观规律,一步一步前行,要有“静待花开”之功。而当下盛行一时的所谓“高效”,所谓“速成”,所谓“跨越式发展”,都已近乎于流水线的工业生产,已全然不顾教育的应然之态。所以,我主张在这“百花齐放”、“万相竞生”的环境中,通过浸润、熏陶、濡染、润泽来践行“慢教育”,比如在校园里搞“你丢下的垃圾,我拾起的品质”的师生行为引领活动,校长坚持每天弯腰捡拾地上的垃圾,老师见了会自觉的加入其中,学生初时不以为然,但假以时日之后,也会减少随手乱丢乱抛的现象。这里无需说教,而是靠踏踏实实地坚持两年做下来,面貌、风气自然大不相同。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在“慢”中不辍践行的教育方式可以自由地让学生发展得愈发健康、全面,有时还会有许多意外的馈赠。
“行者无疆”,说的是行者的脚下是一条漫漫其修远远的迢迢之路,不仅是千辛万苦的,甚至还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不仅需要坚持,还需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要练就火眼金睛,我们就要记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所以,我们一方面是要读实实在在的书,那些教育理论著作,尤其是那些被历史证明了的中西方教育经典。比如近现代教育思想大家杜威的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比如中国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学记》,以及大教育家孔子的《论语》等等。有了这些东西的武装,我们才可以戳穿各色伪装,还教育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就是要实打实地做好我们眼下的每一步工作——教育的、教学的。因为教育是无法“立竿见影”,是不可能速成的。要做好眼下的工作,除了向书本学习,更重要的途径,恐怕就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摸索了。在实践探索的的道路上,还要向同行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其他学科学习。
所谓“无疆”,就是要打破学科的界限,打破群体的界限,向一切可以学习的对象学习。要明确,拘囿于学科的教学是走不远的,同样离开社会的教育也是走不远的。所以,我们经常利用周末的半天时间,开全校性的研讨课,请各科老师一同参加,大家听完后就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或者从授课技巧、课程观念、课堂设计的角度,甚至从不同的人生阅历、经验、体会的角度来呈现开放式的交流和促进。这样的方式,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授课者和听课者可以从课堂的实践中,渐渐通过碰撞、感悟、生成,使他们慢慢转变成一个“智者”,一个对课堂,对教学,对教育越来越有自己思考和间接的真正“智者”。而这,也正是我所期待的。
三、智者乐水,水击千里而求真
一个教师只有爱心和行动,是不够的,还得有思想。思想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但是实践本身是出不了思想的,思想需要碰撞,它是在动态中生成的。为什么说智者乐水呢?因为从宏观上看,水虽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甚至它连自己形状都没有——但它本质上却最有力量。常言“水滴石穿”,即是再坚硬的东西,都可以被它磨平、被它击穿。水含有一种智慧,水拥有一种力量,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能激人雄心,启人思绪,教人创新,教人自由,教人忍耐,教人豁达,胸怀世界。老子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也是这个道理。从微观的角度看,正是因为流水不腐,前行的流水一旦遇上阻力就会激起浪花,且阻力越大、越艰巨、越难以克服,浪花就掀得越高、越远、越壮丽。在我看来,一个理想的教师,就像这奔腾不息的流水一样,在九曲回肠般的激荡中,不断磨砺、考验、激发出他的才气、灵性和潜质。
智者的另一层含义是努力成为一个思考者、批判者,做探求真理的建设者。这一层的要求是教师在“知”与“行”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建构旁人无法替代的个人价值体系,在学科中有话语权,在管理中有“秘方”,在实践中有特色。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摆脱“学霸”的阴影,不再唯各路所谓的“专家”马首是瞻,不再恣意的奉承所谓的“模式”、“经验”,真正回到学生的立场,回到成全“人”的发展的立场,一步步走近教育的真相。
还有一个重要的驱动力就是,不管是阅读,还是上交流课、教育叙事、教学论文、汇报演讲,这些首先是“做”出来的,其实更是“逼”出来的。水击三千,原不过也是穿石拍岸,遭遇险阻而已。人天性藏惰,若要历练智慧,自然就靠这“压力”二字,否则,也怕是一事无成了。
说千道万,在不同的人眼中,理想教师既可以是乌托邦式的精神追求,也可以是你我身边芸芸众生的一员,只不过是评判的标准不同罢了。但有一点是需达成共识的,理想的教师必须是教育本真的皈依者。也许以“仁者”为基,以“行者”为径,以“智者”为钥,三者合一,我们离理想的教师也许就不远了。
